《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科 判


  甲一、引言
  甲二、正論分三
    乙一、名義分三
      丙一、造論者分三
        丁一、造論者無與倫比分十六
          戊一、化界無與倫比
          戊二、授記無與倫比
          戊三、降誕無與倫比
          戊四、修學佛法如實通達無與倫比
          戊五、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無與倫比
          戊六、修法正行無與倫比
          戊七、正見無與倫比
          戊八、修行無與倫比
          戊九、行為無與倫比
          戊十、講論無與倫比
          戊十一、辯論無與倫比
          戊十二、造論無與倫比
          戊十三、培養弟子無與倫比
          戊十四、佛教事業無與倫比
          戊十五、總集無與倫比
          戊十六、如是宣說之必要性
        丁二、造論者名稱
        丁三、造論之時處及經過
      丙二、譯者
      丙三、論名之意義分五
        丁一、略說
        丁二、菩提分四
          戊一、菩提之體性
          戊二、菩提之分類
          戊三、菩提之比喻
          戊四、菩提之釋詞
        丁三、道次第分三
          戊一、道次第之含義
          戊二、以理安立
          戊三、比喻
        丁四、
        丁五、
    乙二、論義分二
      丙一、造論支分分四
        丁一、頂禮分三
          戊一、頂禮本尊
          戊二、頂禮傳承上師分五
            己一、頂禮釋迦佛
            己二、頂禮彌勒與文殊菩薩
            己三、頂禮龍猛與無著菩薩
            己四、頂禮阿底峽尊者
            己五、頂禮其他上師
          戊三、頂禮之必要
        丁二、立誓造論
        丁三、勸法器諦聽
        丁四、所講之法及傳講方式分二
          戊一、認定所講之法
          戊二、傳講方式
      丙二、菩提道次引導分四
        丁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分二
          戊一、總說
          戊二:分說造者殊勝分四
            己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
            己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分二
              庚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分三
                辛一、通達共同明之功德
                辛二、修學密宗之情況
                辛三、出家修學內明
              庚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分三
                辛一、戒學之成就
                辛二、定學之成就
                辛三、慧學之成就
            己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分二
              庚一、從時間階段而言分二
                辛一、於印度所作事理
                辛二、藏中所作事理
              庚二、從功德而言分二
                辛一、造論之功德分二
                  壬一、尊者圓具造論三因
                  壬二、攝義
                辛二、攝受弟子之功德
            己四、結文
        丁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分四
          戊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分八
            己一、認定聖教
            己二、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之含義
            己三、一切聖教為成佛順緣之根據分三
              庚一、為圓滿利他菩薩須學一切聖教
              庚二、為圓滿自利菩薩須學一切聖教
              庚三、攝義
            己四、於彼辯答
            己五、不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之過患
            己六、結論
            己七、以前代聖者語錄對此理引生信解
            己八、道次第竅訣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之殊勝相
          戊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分十一
            己一、宣說一切聖言為殊勝教授
            己二、諸大車造論與教授之必要性
            己三、應當捨棄與經論不相應之教授
            己四、執著經論非為教授之過患
            己五、如何尋求教授之理
            己六、獲得無倒了知之必要
            己七、不了知經論是教授之過失
            己八、成立經論是教授之根據
            己九、道次第教授具有一切聖言現為教授之殊勝相
            己十、捨棄“捨修”與“舉修”不可能令聖言現為教授
            己十一、若顯宗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則密宗諸聖言也無難而現為教授
          戊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分三
            己一、不依靠道次第不獲勝者密意之理
            己二、依靠道次第易獲之理
            己三、道次第之教授具易獲勝者密意之殊勝相
          戊四、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分三
            己一、謗法之因由
            己二、謗法之過患
            己三、道次第之教授具有極大惡行自行消滅之殊勝相
        丁三、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正法中分三
          戊一、聽聞軌理分三
            己一、思惟聞法所有勝利分三
              庚一、宣說聞法利益
              庚二、攝義
              庚三、以五想聽聞正法
            己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分三
              庚一、隨《地藏經》略說
              庚二、隨《菩薩地》廣說
              庚三、隨《本生論》攝義
            己三、正聽軌理分二
              庚一、斷器三過分三
                辛一、比喻
                辛二、意義
                辛三、對治
              庚二、依六種想分三
                辛一、六種想分六
                  壬一、於己作病者想
                  壬二、於師作良醫想
                  壬三、於教誡作良藥想
                  壬四、於殷重修起療病想分三
                    癸一、呵斥不實修與略修之過
                    癸二、於己作病人想之所以重要之因
                    癸三、認定殷重之後教誡作殷重修
                  壬五、於如來所住善士想
                  壬六、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辛二、須對照自心而實修
                辛三、對於攝義必須作意
          戊二、說法軌理分四
            己一、思惟說法所有勝利分二
              庚一、說法產生極大勝利之條件
              庚二、隨經典所說而思惟說法利益
            己二、發起承事大師及法
            己三、以何意樂加行而說分二
              庚一、意樂分二
                辛一、安住五想
                辛二、斷除六過
              庚二、加行
            己四、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戊三、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丁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分二
          戊一、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軌理分二
            己一、令發定解故稍開宣說分三
              庚一、宣說依止之根據
              庚二、正式宣說依止軌理分六
                辛一、所依善知識之相分四
                  壬一、略說
                  壬二、上等法相
                  壬三、中等法相分三
                    癸一、真實
                    癸二、遠離不合格者
                    癸三、宣說具有法相之必要
                  壬四、下等法相
                辛二、能依學者之相分五
                  壬一、弟子德相具足之功德與不具之過失
                  壬二、必須具足德相之根據
                  壬三、宣說德相之差別
                  壬四、攝為四種德相
                  壬五、宣說須了知能依之相
                辛三、彼應如何依師之理分二
                  壬一、以宣說具相者須依師之理而連接上下文
                  壬二、真實宣說依止軌理分二
                    癸一、意樂親近軌理分三
                      子一、總示親近意樂分二
                        丑一、略說
                        丑二、廣說分四
                          寅一、如孝子心
                          寅二、如金剛心
                          寅三、如大地心
                          寅四、荷負擔已應如何行分六
                            卯一、如輪圍山心
                            卯二、如僕使心
                            卯三、如除穢人心
                            卯四、如乘心
                            卯五、如犬心
                            卯六、如船心
                      子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分三
                        丑一、信心極要之根據
                        丑二、認定此處所修之信心
                        丑三、如何修信之理分四
                          寅一、宣說須觀師為佛之根據而作佛觀
                          寅二、思惟分別過失之過患而作遮止
                          寅三、以心特意執取上師功德而作思惟
                          寅四、於一切上師皆須無差別行持“思惟功德、莫觀過失”之理
                      子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癸二、加行親近軌理分五
                      子一、總說親近軌理
                      子二、略說作師所喜之三門
                      子三、廣說作師所喜之三門分三
                        丑一、供獻財物
                        丑二、身語承事
                        丑三、如教修行
                      子四、親近之目的
                      子五、親近之時間
                辛四、依止勝利分四
                  壬一、總說勝利
                  壬二、淨除惡業、成就善根之殊勝利益
                  壬三、依止上師自然產生功德之利益
                  壬四、略言不如理依止所生之過患
                辛五、未依過患分三
                  壬一、今生來世衰損之過患
                  壬二、未生不生、已生退失之過患
                  壬三、親近惡知識與惡友之過患
                辛六、攝彼等義
              庚三、攝義分二
                辛一、三乘善知識之法相分三
                  壬一、小乘善知識法相
                  壬二、大乘顯密共同善知識法相
                  壬三、密宗金剛上師之法相
                辛二、如何依止善知識分五
                  壬一、依止善知識之勝利分二
                    癸一、思惟勝利之必要
                    癸二、如何思惟勝利分四
                      子一、思惟供養承事之利益分二
                        丑一、供養之利益
                        丑二、承事之利益
                      子二、虔信而恭敬之勝利分三
                        丑一、加持自然融入之利益
                        丑二、證悟功德油然而生之利益
                        丑三、速得殊勝成就之利益
                      子三、思惟憶念祈禱之利益分二
                        丑一、憶念之利益
                          寅一、僅僅憶念之利益
                          寅二、恒常憶念之利益
                        丑二、祈禱之利益分二
                          寅一、宣說利益
                          寅二、如何祈禱
                      子四、思惟頂禮觀師為佛之利益分二
                        丑一、恭敬頂禮之利益
                        丑二、觀為真佛之利益
                  壬二、不如理依止之過患分十一
                    癸一、呵斥輕蔑之過患分五
                      子一、呵斥上師將成呵斥一切諸佛
                      子二、縱修密乘亦不成就殊勝之果
                      子三、精進修持續部法,反似成為轉生地獄之因
                      子四、今生來世將生諸多不吉祥
                      子五、功德未生者不生,已生者退失
                    癸二、違背上師所說之過患分三
                      子一、教證
                      子二、理證
                      子三、公案
                    癸三、忿恚之過患
                    癸四、分別過失之過患
                    癸五、觀平凡之過患
                    癸六、不尊重之過患
                    癸七、跨越座墊等之過患
                    癸八、浪費上師財物等之過患
                    癸九、擾亂上師心意之過患
                    癸十、於上師行為產生邪見之過患
                    癸十一、對上師不持為上師之過患
                  壬三、以意樂依止之軌理分二
                    癸一、思惟功德而修信心分三
                      子一、修持信心之必要
                      子二、以譬理成立“思惟功德是能生信心之因”
                      子三、如何生最圓滿之信心分二
                        丑一、須觀師為佛
                        丑二、如何樹此“觀師為佛”之定解分三
                          寅一、以教成立
                          寅二、以理成立分四
                            卯一、以觀待理成立
                            卯二、以作用理成立
                            卯三、以證成理成立分三
                              辰一、果因
                              辰二、自性因
                              辰三、不可得因
                            卯四、以法爾理成立分四
                              辰一、當幻化相應之調伏身
                              辰二、當應機而幻化
                              辰三、當以能利益而幻化
                              辰四、當以周遍而幻化分二
                                巳一、三世周遍而幻化
                                巳二、遍一切處而幻化
                          寅三、遣除疑難分四
                            卯一、遣除有關顯現之問難
                            卯二、遣除有關不顯現之問難
                            卯三、遣除不決定之問難
                            卯四、以問答方式解諸疑惑
                    癸二、憶念恩德而發起恭敬分五
                      子一、賜予安樂之恩德
                      子二、生起功德之恩德
                      子三、賜予教授之恩德
                      子四、心相續得以調伏之恩德
                      子五、超勝一切之恩德
                  壬四、以加行依止之軌理分二
                    癸一、略說
                    癸二、廣述分三
                      子一、供獻財物
                      子二、身語承事
                      子三、如教修行
                  壬五、攝親近之意樂與加行之義分二
                    癸一、須真修實行
                    癸二、應歸攝於心而修

講記 (2)

            己二、略說修習軌理分二
              庚一、正明修法分二
                辛一、正修時應如何分三
                  壬一、加行分七
                    癸一、灑掃住處且安佈身語意像分五
                      子一、住處之要求
                      子二、以教、理成立須灑掃住處
                      子三、與灑掃相應之觀修
                      子四、灑掃之利益
                      子五、以教、理成立須安佈身語意像
                    癸二、須無諂供且端正陳設分二
                      子一、須無諂供分二
                        丑一、動機無諂誑
                        丑二、供品來源清淨
                      子二、端正陳設
                    癸三、以如法威儀安住且歸依發心
                    癸四、明觀資糧田
                    癸五、資糧田前修七支供分三
                      子一、須積資淨障之根據
                      子二、分別宣說七支供分二
                        丑一、真實分七
                          寅一、禮敬支分二
                            卯一、三門總禮
                            卯二、三門別禮
                          寅二、供養支分二
                            卯一、有上供
                            卯二、無上供
                          寅三、悔罪支
                          寅四、隨喜支分五
                            卯一、隨喜之含義
                            卯二、隨喜之利益分四
                              辰一、獲相同之福德
                              辰二、獲更勝之福德
                              辰三、廣大隨喜獲無盡福德
                              辰四、隨喜所得功德之差別
                            卯三、生喜之因
                            卯四、不隨喜之因
                            卯五、修習普賢隨喜願王之利益
                          寅五、勸請轉法輪支
                          寅六、請住世支
                          寅七、迴向支
                        丑二、如理作意則生福德之理
                      子三、七支之劃分與歸攝
                    癸六、供曼陀羅而祈禱
                    癸七、攝義
                  壬二、正行分二
                    癸一、總共修法分三
                      子一、認定修法及其必要
                      子二、修法不善之過患
                      子三、善加護持修行之相
                    癸二、此處修法
                  壬三、完結分二
                    癸一、當作迴向
                    癸二、旁述修行時間等分四
                      子一、修行時間
                      子二、最初修之方式
                      子三、稍穩固時護持方式
                      子四、不疲倦之竅訣
                辛二、未修中間應如何分三
                  壬一、總說座間所行須成正修之助緣
                  壬二、引發止觀之因分四
                    癸一、密護根門分五
                      子一、以何防護
                      子二、何所防護
                      子三、從何防護
                      子四、如何防護分三
                        丑一、守護諸根
                        丑二、以六根而防護
                        丑三、細擇守護諸根
                      子五、何為防護
                    癸二、正知而行分二
                      子一、何為所行之事分二
                        丑一、五種行動業
                        丑二、五種受用業
                      子二、於所行事行正知分二
                        丑一、略說
                        丑二、廣說分三
                          寅一、別別宣說分四
                            卯一、正知依處
                            卯二、正知方所
                            卯三、正知時分
                            卯四、正知事業
                          寅二、攝義
                          寅三、利益分二
                            卯一、真實
                            卯二、教誡愛惜
                    癸三、飲食知量分四
                      子一、真實義分四
                        丑一、非太少食
                        丑二、非太多食
                        丑三、相宜消化而食
                        丑四、非染汙心中量食:
                      子二、飲食愛著之對治分三
                        丑一、由受用因所生之過患
                        丑二、由食消化所生之過患
                        丑三、由追求飲食所引之過患分五
                          寅一、為成辦飲食所生之過患
                          寅二、親友失壞之過患
                          寅三、不知滿足之過患
                          寅四、無自在之過患
                          寅五、從惡行產生之過患:
                      子三、善加行持之利益
                      子四、善思惟之內容
                    癸四、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分六
                      子一、睡眠時間
                      子二、睡眠善妙之利益
                      子三、真實之睡眠行為
                      子四、以何種意樂睡眠分五
                        丑一、光明想
                        丑二、正念
                        丑三、正知
                        丑四、起想分三
                          寅一、不越起時之想
                          寅二、發起悎寤瑜伽欲樂之想
                          寅三、不捨善法之想
                        丑五、總結
                      子五、教誡愛惜
                      子六、統一交待正修與座間之修行
                  壬三、攝義
              庚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分五
                辛一、破除心未趣入聖教之愚癡分二
                  壬一、宣說他宗
                  壬二、對彼遮破分三
                    癸一、真實遮破分二
                      子一、廣破第一能立分六
                        丑一、此為不知聞思修三者軌則之亂說分三
                          寅一、分析聞思修三者關係
                          寅二、修慧之因為思慧
                          寅三、聞思與修無關應成之過
                        丑二、未通達聞思修三者關要之現象
                        丑三、不許觀察修為修而唯許修成是修之過失
                        丑四、修之定義
                        丑五、如是修與串習同義
                        丑六、所謂修非極狹隘之根據
                      子二、略破第二能立
                    癸二、宣說以他宗之邪執能障礙敬重教典及令聖教隱沒
                    癸三、自宗觀察安住二者之修軌分二
                      子一、對何者須思擇修與安住修
                      子二、對此答覆分二
                        丑一、於何境思擇修
                        丑二、於何境安住修
                辛二、遮破不了知思擇修與安住修之迷亂分二
                  壬一、宣說他宗
                  壬二、對彼遮破分五
                    癸一、二者皆須思擇修與安住修
                    癸二、思擇修與安住修俱須之論據
                    癸三、思擇修之必要性
                    癸四、走入錯道之相
                    癸五、一切功德依賴以智慧觀察修
                辛三、破除於修狹隘理解而以智者自居者分二
                  壬一、宣說他宗
                  壬二、對彼遮破分二
                    癸一、新修三摩地時觀察成為障礙合理
                    癸二、一般觀察修為三摩地之障礙不應理分二
                      子一、觀察修是成辦無分別三摩地之殊勝方便
                      子二、觀察修為遣除障礙之殊勝修行分三
                        丑一、認定違緣
                        丑二、以觀察修遣除
                        丑三、攝義
                辛四、宣說一切聖言皆是教授之理分三
                  壬一、教誡對“引導時一切經論之義皆成修持之相”產生定解極為重要
                  壬二、為智識有限者另作略修引導亦不相違
                  壬三、對觀察修護持定解極為重要
                辛五、彼等攝義
          戊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
            己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分四
              庚一、正明暇滿分二
                辛一、閒暇分二
                  壬一、閒暇之義:
                  壬二、無暇
                辛二、圓滿分二
                  壬一、五種自圓滿分二
                    癸一、真實
                    癸二、釋詞
                  壬二、五種他圓滿分三
                    癸一、真實
                    癸二、釋詞
                    癸三、斷疑
              庚二、思其義大分四
                辛一、觀察究竟利大分四
                  壬一、為引畢竟樂故,須清淨修習正法
                  壬二、真實觀待究竟而思惟利大
                  壬三、彼二攝義分三
                    癸一、從能成就解脫的角度宣說
                    癸二、從能成就佛果的角度宣說
                    癸三、從能即生成就金剛持雙運身的角度宣說
                  壬四、如是思惟後勸取心要
                辛二、觀察暫時利大
                辛三、如是空耗所依之過患
                辛四、思已當發取心要欲
              庚三、思惟難得分六
                辛一、難得之喻
                辛二、難得之理分二
                  壬一、從因之角度成立分二
                    癸一、真實
                    癸二、遣疑
                  壬二、從果之角度成立
                辛三、思已勸取心要
                辛四、如是思惟之修量
                辛五、具有四種差別修行之相
                辛六、劣慧者將護修習之相分二
                  壬一、由種種門思惟
                  壬二、由差別而思惟
              庚四、攝義
            己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分二
              庚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分二
                辛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分四
                  壬一、一切至言攝於成辦二種利義之理
                  壬二、一切至言攝入三士道法類之理分二
                    癸一、成辦增上生之至言攝入下士道
                    癸二、成辦決定勝之至言攝入中上士道分二
                      子一、成辦解脫之至言攝入中士道
                      子二、成辦一切種智之至言攝入上士道
                  壬三、三士名稱之出處
                  壬四、斷除疑惑
                辛二、顯示由三士道如次引導之因相分二
                  壬一、顯示何為由三士道引導之義分三
                      子二、x下中士道為上士道支分之理
                    癸二、修習下中士道後,理當趣入上士道
                    癸三、答辯
                  壬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分二
                    癸一、正明因相分三
                      子一、入波羅蜜多道次第引導之因相分三
                        丑一、為入大乘而須共下共中二道之理分二
                          寅一、入大乘之門乃菩提心
                          寅二、真實發起菩提心須共下共中二道分六
                            卯一、發心之方便
                            卯二、發心之勝利
                            卯三、對勝利發起欲得亦須共下共中二道
                            卯四、真實修心時亦須共下共中二道
                            卯五、菩提心儀軌之集淨亦須共下共中二道
                            卯六、教誡須愛重下中士法類為發心支分之理
                        丑二、上士道之正行分二
                          寅一、受取菩薩淨戒律儀之次第與修理
                          寅一、x受已如何學習之次第與道理
                        丑三、三士道可攝於三學二種資糧之中
                      子二、入密咒次第引導之因相分三
                        丑一、須趣入密咒之理
                        丑二、不堪任者唯應修顯宗
                        丑三、入密次第
                      子三、建立菩提道體系之依據
                    癸二、所為義分二
                      子一、真實
                      子二、宣說心須次第引導之來源
              庚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分三
                辛一、於共下士道次修心分三
                  壬一、正修下士意樂分二
                    癸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分二
                      子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分四
                        丑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分六
                          寅一、宣說粗細常執是第一衰損之門
                          寅二、障礙希求後世之理
                          寅三、雖修善行勢力微弱之理
                          寅四、雖修後世之義不能遮止延緩之理
                          寅五、由常執生起猛利貪嗔之理
                          寅六、由常執產生惡行之理
                        丑二、修習勝利分三
                          寅一、有大利益分三
                            卯一、比喻
                            卯二、喻義
                            卯三、教證
                          寅二、是一切圓滿之門
                          寅三、斷邪見後至心發起定解而正修習分三
                            卯一、略說
                            卯二、無常並非無深法可修者所修之法
                            卯三、無常並非僅初時略修之法
                        丑三、當發何等念死之心分二
                          寅一、非此處所指念死之心
                          寅二、此處所指念死之心
                        丑四、修念死理分四
                          寅一、思決定死分四
                            卯一、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卻退者分四
                              辰一、思惟任受何身,定皆死亡
                              辰二、思惟任住何境,定皆死亡
                              辰三、思惟任處何時,定皆死亡
                              辰四、思惟無緣遮止死亡
                            卯二、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分三
                              辰一、以教理成立
                              辰二、以喻說明
                              辰三、勸誡勿貪現世
                            卯三、思惟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當死
                            卯四、決斷必須修行正法
                          寅二、思惟死無定期分三
                            卯一、日日須發今日必死之心分四
                              辰一、總說
                              辰二、執今日不死之過患
                              辰三、執今日必死之利益
                              辰四、總結
                            卯二、死無定期之三種因相分三
                              辰一、思惟南瞻部洲壽量無定
                              辰二、思惟死緣極多活緣極少分四
                                巳一、思惟死緣極多
                                巳二、思惟活緣極少
                                巳三、思惟活緣亦成死緣分二
                                  午一、活緣轉成死緣
                                  午二、活緣無可信任
                                巳四、總結:
                              辰三、思惟身體極微弱故死無定期
                            卯三、決斷從現在起修習正法
                          寅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分四
                            卯一、第一因相——以親友無益
                            卯二、第二因相——以財富無益
                            卯三、第三因相——以身體無益
                            卯四、決斷唯一以法為依處為怙主
                          寅四、攝義分三
                            卯一、“念死無常心”之修法及修量
                            卯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之修法
                            卯三、攝念死無常之義分五
                              辰一、念死無常之意義
                              辰二、修習方法
                              辰三、以聞思決定次第、數量並誓修
                              辰四、如何如理思惟
                              辰五、由九種因相決定三種根本分三
                                巳一、第一種根本——思惟決定死亡
                                巳二、第二種根本——思惟死期不定分二
                                  午一、思惟死期不定之必要
                                  午二、死期不定三種因相分二
                                    未一、總說	
                                    未二、分說分二
                                      申一、第一因相
                                      申二、第二、三因相分三
                                        酉一、死緣極多
                                        酉二、活緣極少
                                        酉三、活緣皆成死緣
                                巳三、第三種根本——思惟死時除正法外,餘皆無益
                      子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分二
                        丑一、思惟後世當生何趣
                        丑二、思惟二趣苦樂分三
                          寅一、思惟痛苦
                          寅二、思惟痛苦極為切要
                          寅三、思惟三惡趣痛苦之相分五
                            卯一、思惟地獄所有眾苦分五
                              辰一、大有情地獄分二
                                巳一、大有情地獄之痛苦
                                巳二、大有情地獄眾生壽量分二
                                  午一、總說
                                  午二、分說
                              辰二、近邊地獄分二
                                巳一、總說十六近邊地獄
                                巳二、分說近邊地獄受苦情況分四
                                  午一、煻煨坑
                                  午二、屍糞泥
                                  午三、利刀道等分三
                                    未一、利刀道
                                    未二、劍葉林
                                    未三、鐵刺林
                                  午四、無極大河
                              辰三、寒冷地獄分三
                                巳一、八寒地獄所處方位
                                巳二、分說八寒地獄受苦情況
                                巳三、八寒地獄之壽量
                              辰四、獨一地獄
                              辰五、如何將憶念地獄苦轉為實修
                            卯二、思惟傍生所有眾苦分四
                              辰一、總說二苦
                              辰二、傍生之處所
                              辰三、詳說傍生眾苦
                              辰四、傍生之壽量
                            卯三、思惟餓鬼所有眾苦分五
                              辰一、略說
                              辰二、分釋餓鬼飲食三種痛苦分三
                                巳一、外障苦
                                巳二、內障苦
                                巳三、自障苦
                              辰三、餓鬼之處所
                              辰四、餓鬼之眾苦分二
                                巳一、總說痛苦
                                巳二、別說痛苦
                              辰五、餓鬼壽量
                            卯四、三惡趣眾生身量
                            卯五、攝義分四
                              辰一、乃至未生體驗之間須修習
                              辰二、生體驗後亦當修習
                              辰三、教誡須閱讀經藏而思惟
                              辰四、思惡趣苦應發之心分三
                                巳一、由思惡趣苦而發懺悔心
                                巳二、由思惡趣苦而發出離心
                                巳三、由思惡趣苦而發大悲心
                    癸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分二
                      子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歸依分四
                        丑一、由依何事為歸依因分二
                          寅一、宣說此處歸依之因
                          寅二、宣說歸依二大要因
                        丑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
                          寅一、正明其境
                          寅二、應歸依此之因相分三
                            卯一、廣說分四
                              辰一、第一理由——解脫一切怖畏
                              辰二、第二理由——具足從怖畏中救度眾生之方便
                              辰三、第三理由——具足大悲心
                              辰四、第四理由——具足大平等心
                            卯二、攝義
                            卯三、教誡應重主因——深信
                        丑三、由何道理而正歸依分四
                          寅一、由了知功德而歸依分三
                            卯一、佛功德分五
                              辰一、身功德分二
                                巳一、詳說身功德
                                巳二、其因、體性與作用
                              辰二、語功德分六
                                巳一、一時回答一切所問
                                巳二、一切佛語均契合所化,能對治煩惱
                                巳三、佛語具善說之功德
                                巳四、聞思修佛語之利益
                                巳五、佛語應機而轉之功德
                                巳六、佛語普利眾生之功德
                              辰三、意功德分二
                                巳一、智功德
                                巳二、悲功德
                              辰四、業功德
                              辰五、旁述分三
                                巳一、多門觀察、數數憶念三寶功德之利益
                                巳二、修習隨念三寶功德,易獲佛陀密意
                                巳三、對真實歸依之因——深信獲得覺受與否之差別分二
                                  午一、正面宣說對深信獲得覺受之利益
                                  午二、反面宣說對深信未獲覺受之過患
                            卯二、法功德
                            卯三、僧功德
                          寅二、由了知差別而歸依分六
                            卯一、相差別
                            卯二、業差別
                            卯三、信解差別
                            卯四、修行差別
                            卯五、隨念差別
                            卯六、生福差別
                          寅三、自己發誓受持而歸依
                          寅四、不言有餘歸處而歸依分二
                            卯一、略說
                            卯二、廣說內外差別分三
                              辰一、大師差別
                              辰二、教法差別
                              辰三、僧伽差別

講記 (3)

    丑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分三
     寅一、《攝分》中出分二
      卯一、初四聚
      卯二、次四聚
     寅二、教授中出分二
      卯一、別學分二:
       辰一、遮止應學
       辰二、修行應學分二
        巳一、對佛法僧所依應學之相分四
         午一、恭敬佛像之學處分三
          未一、真實義
          未二、以公案說明不敬佛像之果報
          未三、應學恭敬
         午二、恭敬經書之學處分三
          未一、真實義
          未二、以公案說明不敬經書之過患
          未三、以古德傳記與語錄說明
         午三、恭敬僧相之學處分三
          未一、真實義
          未二、以公案說明不敬僧人與僧相之果報
          未三、以古德傳記說明
         午四、攝義
        巳二、恭敬三寶之利益
      卯二、共學分六
       辰一、以隨念三寶的差別與功德而皈依
       辰二、以隨念大恩而恒勤供養分十一
        巳一、《菩薩地》中出分二
         午一、供養事分二
          未一、分說十種供養
          未二、攝義
         午二、供養意樂
        巳二、時間差別
        巳三、稍用功力即可圓滿資糧
        巳四、不清淨之供養相
        巳五、於最勝福田當殷重供養之理
        巳六、捨棄低劣而精進供養
        巳七、依靠殊勝福田增長慧力之竅訣
        巳八、供養大小等觀待發心差別之理
        巳九、隨學古德次第修習供養
        巳十、於供養不應喜足
        巳十一、其餘供養之相
       辰三、以大悲將衆生安置於皈依
       辰四、捨棄其餘世間方便
       辰五、由了知勝利而晝三夜三勤修皈依分四
        巳一、總說
        巳二、《攝分》所出利益分二
         午一、第一四聚
         午二、第二四聚
        巳三、教授所出利益
        巳四、結說學處
       辰六、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
     寅三、遣除不清淨分五
      卯一、補充一條學處
      卯二、諸學處的出處
      卯三、有關虧損與棄捨皈依的迷亂觀點
      卯四、真實宣說棄捨之相
      卯五、教誡以殷重愛惜分三
       辰一、憶念趣入佛門等三種差別而修學
       辰二、教誡真實皈依法寶,解脫依賴自己如法勤修 
       辰三、教誡須按業果實修,若不學修則不得救護之故
    丑五、總結分四
     寅一、皈依的因
     寅二、皈依的境
     寅三、皈依方式分二
      卯一、略述
      卯二、詳說分四
       辰一、由了知功德而皈依
       辰二、由了知差別而皈依
       辰三、由自己誓願受持而皈依
       辰四、由遣除不同品,以不言有餘而皈依
     寅四、皈依學處分三
      卯一、略說
      卯二、《攝分》所出學處
      卯三、教授所出學處
   子二、引發一切善樂所有根本深忍信中分四
    丑一、思總業果分二
     寅一、正明思總之理分三
      卯一、略說
      卯二、廣說分四
       辰一、業決定之理分三
        巳一、諸苦樂唯由業所生
        巳二、總結
        巳三、於此生定解之功德
       辰二、業增長廣大之理分六
        巳一、總說
        巳二、由公案引發定解分二
         午一、《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所出公案分四
          未一、牧人歡喜及其手杖所穿田蛙之因緣
          未二、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之因緣
          未三、五百餓鬼之因緣
          未四、五百農夫與五百牛之因緣
         午二、《賢愚經》所出公案分三
          未一、寶天因緣
          未二、象護因緣
          未三、金天因緣
        巳三、以勝解信成就殊勝之理
        巳四、由知業與身心關係密切後,當勵力斷惡行善
        巳五、以教證說明
        巳六、攝義
       辰三、未造業不會遇
       辰四、已造業不失壞分三
        巳一、略說
        巳二、引教證說明
        巳三、以公案說明
      卯三、攝義
     寅二、分別思惟分二
      卯一、顯十業道而為上首分三
       辰一、經論中宣說十業道
       辰二、強調十業道取捨之重要
       辰三、應當斷除狡詐
      卯二、抉擇業果分三
       辰一、顯示黑業果分三
        巳一、正顯示黑業道分四
         午一、身業分三
          未一、殺生分三
           申一、總說
           申二、分說分四
            酉一、
            酉二、意樂
            酉三、加行
            酉四、究竟
           申三、以公案說明殺生因果分二
            酉一、殘殺動物的因果公案
            酉二、墮胎殺生的因果公案
          未二、不與取分二
           申一、何為不與取
           申二、以公案說明不與取因果
          未三、邪婬分三
           申一、何為邪婬分四
            酉一、
            酉二、意樂
            酉三、加行
            酉四、究竟
           申二、以公案說明邪婬因果
           申三、破除性解放之邪見
         午二、語業分四
          未一、妄語分三
           申一、何為妄語
           申二、引公案說明妄語及其果報
           申三、剖析現代社會造妄語業之現象
          未二、離間語分二
           申一、何為離間語
           申二、引公案說明離間語及其果報
          未三、粗惡語分二
           申一、何為粗惡語
           申二、引公案說明粗惡語及其果報
          未四、綺語分三
           申一、何為綺語
           申二、遣除疑惑
           申三、引公案說明綺語及其果報
         午三、意業分三
          未一、貪欲分三
           申一、何為貪欲
           申二、貪欲之究竟分三
            酉一、真實
            酉二、圓滿之量
            酉三、非圓滿貪欲
           申三、以理與公案教誡學人
          未二、瞋恚分三
           申一、何為瞋恚
           申二、瞋恚之究竟分三
            酉一、真實
            酉二、圓滿之量
            酉三、非圓滿瞋心
           申三、以公案教誡學人
          未三、邪見分三
           申一、略說
           申二、何為邪見
           申三、邪見之究竟分三
            酉一、真實
            酉二、圓滿與不圓滿之差別
            酉三、斷疑
         午四、攝義分四
          未一、略說
          未二、十黑業之根源
          未三、能究竟之差別
          未四、業與業道之差別
        巳二、輕重差別分二
         午一、十業道輕重分四
          未一、殺業之輕重分二
           申一、殺業之重者分五
            酉一、由意樂故重
            酉二、由加行故重
            酉三、由無治故重
            酉四、由邪執故重
            酉五、由事故重
           申二、殺業之輕者
          未二、其餘九業之輕重分二
           申一、由意樂等之輕重,同殺生所說
           申二、由事之輕重分二
            酉一、由事故而成重罪分九
             戌一、由事故而成不與取重罪
             戌二、由事故而成邪婬重罪
             戌三、由事故而成妄語重罪
             戌四、由事故而成離間語重罪
             戌五、由事故而成粗惡語重罪
             戌六、由事故而成綺語重罪
             戌七、由事故而成貪欲重罪
             戌八、由事故而成瞋恚重罪
             戌九、由事故而成邪見重罪
            酉二、由事故而成輕罪
          未三、《本地分》所說重業之相分六
           申一、由加行故而成重業
           申二、由串習故而成重業
           申三、由自性故而成重業
           申四、由事故而成重業
           申五、由所治一類故而成重業
           申六、由所治損害故而成重業
          未四、《親友書》所說重業之相
         午二、兼略顯示具力業門分四
          未一、福田門分三
           申一、三寶等田門
           申二、僧伽田門
           申三、其中菩薩田門
          未二、所依門分四
           申一、以智愚而有輕重
           申二、以具戒而有輕重
           申三、破戒者等之罪業
           申四、歸納而說依法之重罪
          未三、事物門
          未四、意樂門分二
           申一、以意樂的大小、強弱、恒促而分析
           申二、瞋恚尤為嚴重
        巳三、此等之果分三
         午一、異熟果
         午二、等流果分二
          未一、領受等流果
          未二、造作等流果
         午三、增上果
       辰二、白業果分二
        巳一、白業分三
         午一、略說
         午二、廣說
         午三、殊勝十善業
        巳二、果分二
         午一、三果
         午二、成就殊勝之理
       辰三、業餘差別分三
        巳一、引滿業差別分四
         午一、善惡趣之引滿業
         午二、引滿四句
         午三、引滿之相
         午四、引滿二業能引幾生分二
          未一、依《俱舍》說
          未二、依《集論》說
        巳二、定不定受業分二
         午一、以作與增長宣說分四
          未一、總說定不定受業
          未二、作與增長之差別
          未三、宣說四句
          未四、其餘依此類推
         午二、以時間宣說分二
          未一、略說
          未二、廣說分二
           申一、現法受業分二
            酉一、以欲解之故
            酉二、以事之故
           申二、順生、順後受業
        巳三、何果先熟之理
    丑二、思別業果分二
     寅一、須成辦圓具德相之所依
     寅二、修學所依之因分三
      卯一、異熟功德分二
       辰一、總說
       辰二、結說
      卯二、異熟果報分八
       辰一、壽量具足之果報
       辰二、形色具足之果報
       辰三、族姓具足之果報
       辰四、自在具足之果報
       辰五、信言具足之果報
       辰六、大勢名稱具足之果報
       辰七、丈夫性具足之果報
       辰八、大力具足之果報
      卯三、異熟因緣分二
       辰一、八因分八
        巳一、壽量具足之因
        巳二、形色具足之因
        巳三、族姓具足之因
        巳四、自在具足之因
        巳五、信言具足之因
        巳六、大勢名稱具足之因
        巳七、丈夫性具足之因
        巳八、大力具足之因
       辰二、三緣分二
        巳一、三緣之作用
        巳二、別釋三緣分三
         午一、心清淨
         午二、加行清淨
         午三、田清淨
    丑三、思已正行進止之理分二
     寅一、總示分八
      卯一、日夜恒須觀修業果之理
      卯二、觀修業果唯一須按佛所說而獲決定之理
      卯三、從空性中顯現業果之理
      卯四、不思惟業果,僅了知亦無利益
      卯五、應在自心上觀察而認識過失
      卯六、思已遮止惡行之理
      卯七、何取何捨
      卯八、引古德教授說明修行業果之合理
     寅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分八
      卯一、罪業不可放置,須勵力修懺悔
      卯二、墮罪還出
      卯三、以四力懺悔罪業分二
       辰一、略說
       辰二、別別廣說四力分四
        巳一、能破壞現行力修持之理
        巳二、能對治現行力修持之理分六
         午一、依甚深經
         午二、依解空性
         午三、依止密咒分三
          未一、未得淨罪相前應當念修
          未二、淨罪相
          未三、列舉密咒功德
         午四、依於形象
         午五、依於供養
         午六、依於名號
        巳三、能遮止罪惡力分二
         午一、正說此力及其利益
         午二、須誠意防護
        巳四、依止力
      卯四、有關惡淨之理的難答分八
       辰一、由修者力之大小、對治圓不圓具等,淨障會有上中下種種差別
       辰二、順定受業亦能完全清淨之理
       辰三、定業可清淨與其定義不相違
       辰四、凡夫以四力亦能遮止受報
       辰五、教誡須在違品上勤修
       辰六、定業若能清淨,為何經說唯除先業異熟
       辰七、駁斥以過去公案不決定之理
       辰八、針對某些不決定亦無過失之理
      卯五、最初即須精勤防護令不犯
      卯六、凡所了知的,須以不放逸修行之比喻
      卯七、凡所了知的須實修之義
      卯八、讚歎正見、教誡珍惜業果之法
    丑四、深信業果之總結分八
     寅一、業決定之理
     寅二、業的增上廣大分六
      卯一、由意樂的增上廣大性
      卯二、由對境的增上廣大性
      卯三、由所依的增上廣大性
      卯四、造業時間與數量的增上廣大性
      卯五、事的增上廣大性
      卯六、造業範圍的增上廣大性
     寅三、善業的特殊規律分四
      卯一、特殊時期的增上廣大
      卯二、特殊地域的增上廣大
      卯三、特殊助緣的增上廣大
      卯四、特殊行善方法的增上廣大
     寅四、十善業道
     寅五、等流果的思惟
     寅六、生活中的八因三緣
     寅七、四力懺悔
     寅八、破斥邪見
 壬二、發此意樂之量
 壬三、除遣此中邪執分二
  癸一、對於圓滿之因遣除邪見分二
   子一、出計
   子二、遮破分二
    丑一、真實分二
     寅一、以身等仍須展轉漸受而遮破
     寅二、觀待究竟增上生而遮破
    丑二、以教證說明
  癸二、對於決定勝之因遣除邪見

講記 (4)

辛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分三
 壬一、連接文分三
  癸一、敬禮句
  癸二、須修中士意樂分三
   子一、歸攝下士道內容
   子二、為引生菩提心、趣入上士道之故
   子三、不以下士道為足的理由
  癸三、對於輪迴圓滿不修厭離則無解脫,故應勤修
 壬二、真實義分五
  癸一、正修意樂分二
   子一、明求解脫之心分三
    丑一、認定解脫與繫縛
    丑二、認定求解脫之心
    丑三、遣除對解脫的增益
   子二、發此之方便分二
    丑一、連結文
    丑二、真實義分二
     寅一、由苦集門中思惟分二
      卯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分二
       辰一、顯示四諦先說苦諦之意趣分三
        巳一、設疑
        巳二、真實回答分二
         午一、略答
         午二、廣答分三
          未一、依次宣說苦集滅道之必要分四
           申一、先說苦諦之意趣
           申二、苦後說集之意趣
           申三、集後說滅之意趣
           申四、滅後說道之意趣
          未二、以教證成立
          未三、以理證成立
        巳三、反面論證
       辰二、正修苦諦分三
        巳一、思惟生死總苦分三
         午一、思惟八苦分六
          未一、安立八苦之出處
          未二、觀待根機的差別而修行之理
          未三、雖是觀察修,然須遠離沉掉而修習之理
          未四、三乘一切功德以如是修行成辦之理
          未五、八苦修行之理分八
           申一、思惟生苦分三
            酉一、思惟生苦五相
            酉二、特別思惟住胎之苦分五
             戌一、處胎不淨之苦
             戌二、母食之苦
             戌三、住胎熱苦
             戌四、以母威儀飲食引生之苦
             戌五、出胎之苦分二
              亥一、生產時所受之苦
              亥二、初生後所受之苦
            酉三、攝義
           申二、思惟老苦分五
            酉一、盛色衰退
            酉二、氣力衰退
            酉三、諸根衰退
            酉四、受用境界衰退
            酉五、壽量衰退
           申三、思惟病苦
           申四、思惟死苦
           申五、思惟怨憎會苦
           申六、思惟愛別離苦
           申七、思惟所欲求不得苦
           申八、思惟五取蘊苦分二
            酉一、廣說
            酉二、教誡珍惜心要修行之理
          未六、其感受生起之量
         午二、思惟六苦分二
          未一、真實義分二
           申一、略說
           申二、廣說分六
            酉一、無定過患分二
             戌一、他世無定
             戌二、現法無定
            酉二、無飽足過患分七
             戌一、以生死而苦樂無厭足之理
             戌二、輪迴之樂猶如癩,受樂不能令意滿足反生大苦
             戌三、病重難癒之苦
             戌四、往昔輪迴苦樂都已經受,但仍然未能離貪
             戌五、須感受極為難忍無邊業苦
             戌六、憶念往昔無量好壞之身悉皆空耗而精勤於菩提道
             戌七、以如是修行感受生起之量以及依古德教言行持之理
            酉三、數數捨身過患
            酉四、數數結生過患分三
             戌一、標明出處
             戌二、以教理遮破錯解
             戌三、明彼修行之理
            酉五、數數高下過患分三
             戌一、引《親友書》說明
             戌二、解釋相關詞句的意義
             戌三、歸攝心要而修行之理
            酉六、無伴過患
          未二、六苦歸攝為三種之理
         午三、思惟三苦分二
          未一、依廣大行派分七
           申一、壞苦
           申二、苦苦
           申三、行苦
           申四、由三種受中產生煩惱之理
           申五、從煩惱中產生痛苦之理
           申六、須從三受中以三觀遮止之理
           申七、標明出處
          未二、依甚深見派分二
           申一、以遍行苦造作而周遍之相
           申二、有漏受沒有自性安樂的自體
        巳二、思惟別苦分三
         午一、思惟人間之苦
         午二、思惟非天之苦
         午三、思惟天人之苦分二
          未一、欲天三苦分四
           申一、死墮苦分二
            酉一、死歿苦
            酉二、墮落苦
           申二、悚慄苦
           申三、斫裂殺害驅擯苦
           申四、散亂苦
          未二、上二界粗重苦
        巳三、攝義
      卯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分四
       辰一、連結文
       辰二、煩惱發生之理分三
        巳一、生死之因,以煩惱為主
        巳二、應當善巧了知煩惱
        巳三、抉擇煩惱發生之理分四
         午一、正明煩惱分二
          未一、煩惱總相
          未二、煩惱別相分二
           申一、十種煩惱
           申二、二十種隨煩惱分三
            酉一、十種小隨煩惱
            酉二、二種中隨煩惱
            酉三、八種大隨煩惱
         午二、如何生起之次第分二
          未一、煩惱生起之根本分二
           申一、承許薩迦耶見與無明他體
           申二、承許薩迦耶見與無明一體
          未二、此根本如何生起其餘煩惱之理分二
           申一、略說
           申二、進而剖析
         午三、能生煩惱之因分七
          未一、所依
          未二、所緣
          未三、猥雜
          未四、言教
          未五、串習
          未六、作意
          未七、攝義
         午四、煩惱的過患分四
          未一、具有極大過患之理
          未二、計煩惱是怨敵之理
          未三、對照祖師教言,宣說修習對治法
          未四、攝義
       辰三、彼集業之理分二
        巳一、正明所集之業分二
         午一、思業
         午二、思已業分四
          未一、真實
          未二、思已業的體性
          未三、此處集諦中的業是指何者
          未四、有漏善惡業對應三業之理
        巳二、如何集業之理分八
         午一、造集善不善業與引生死業的作者不同
         午二、能引生死業的作者
         午三、以此集業之理
         午四、入道資糧、加行道的思業是隨順集
         午五、是故須引發出離心及無我見
         午六、出離心、無我慧、菩提心三者之外多數善業僅是輪迴之因
         午七、三界之業為了二受積集之相分三
          未一、為樂受義故增長
          未二、為捨受義故增長
          未三、攝義
         午八、出離心所攝之業是解脫之因
       辰四、死歿及結生之理分五
        巳一、死緣分四
         午一、壽盡死
         午二、福盡死
         午三、未捨不平等死
         午四、破除邪見,樹立惜福正見
        巳二、死心分三
         午一、善心死分五
          未一、以善心死
          未二、以善惡二事不平等串習之死心
          未三、以二事平等串習之死心
          未四、彼時善終之相
          未五、造妙業者死苦輕微
         午二、不善心死分六
          未一、以不善心死
          未二、一般造不善業死的惡相
          未三、造上品不善業者的惡相
          未四、造中品不善業者的惡相
          未五、對解肢節苦遣除疑惑
          未六、於三種死心需要以愛結合之理
         午三、無記心想分二
          未一、粗想位
          未二、細想位
        巳三、從何攝煖
        巳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分十一
         午一、從何處成辦中有
         午二、成辦中有之因
         午三、中有身形等
         午四、遣除對“於前世身不起欲樂”之誤解
         午五、造善不善中有顯現現前之相
         午六、中有所見
         午七、中有顯色
         午八、中有何處有無
         午九、中有行態
         午十、中有壽量
         午十一、中有者將成其他中有之理
        巳五、次於生有受生道理分九
         午一、以貪愛往趣之理
         午二、起顛倒見
         午三、以瞋恚死沒結生
         午四、於何境以何種方式神識結生
         午五、福德厚者或薄者結生時的聲音及顯現
         午六、住胎身體圓滿之理與降生時間
         午七、中有是否趣往受生處,可決定受生與否
         午八、受生旁生等生處之相
         午九、四生中濕生、化生、卵生之相
     寅二、由十二緣起思惟分四
      卯一、支分差別分三
       辰一、總說
       辰二、分說分十二
        巳一、無明分二
         午一、無明體性分三
          未一、大小乘共許的無明體性
          未二、持薩迦耶見為無明的宗派所許無明的體性
          未三、持無明與薩迦耶見不是一體的宗派所許無明的體性
         午二、無明差別
        巳二、行分三
         午一、行之體性
         午二、行之差別
         午三、無明緣行之理
        巳三、識分二
         午一、識之體性
         午二、識的差別分二
          未一、受生惡趣的因位識與果位識
          未二、受生善趣的因位識與果位識
        巳四、名色
        巳五、六處分二
         午一、真實義
         午二、遣除疑惑分二
          未一、斷除體性的疑惑
          未二、斷除界的疑惑
        巳六、觸
        巳七、受
        巳八、愛分三
         午一、愛的體性
         午二、遣除愛因緣的疑惑
         午三、愛的差別
        巳九、取分二
         午一、取的體性
         午二、取的差別
        巳十、有分二
         午一、有的體性
         午二、有的釋詞
        巳十一、生
        巳十二、老死
       辰三、攝義
      卯二、支分略攝分三
       辰一、按《集論》歸攝為四支分六
        巳一、歸攝為四支
        巳二、別別宣說
        巳三、遣除疑惑分二
         午一、提出疑問
         午二、解答疑惑分二
          未一、答第一問
          未二、答第二問分三
           申一、為了顯示果的差別
           申二、為了顯示因的差別
           申三、以教證說明
        巳四、引的道理
        巳五、生的道理
        巳六、成辦之義分二
         午一、如何以惡業引、生惡趣
         午二、如何以善業引、生善趣
       辰二、按《緣起心要》歸攝為三道
       辰三、按《稻稈經》歸攝於四因
      卯三、幾世圓滿分六
       辰一、真實義
       辰二、沒有作者和受者的我
       辰三、不知唯法諸支產生之理的過患分二
        巳一、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之理
        巳二、不知此理之過患
       辰四、如是了知的必要
       辰五、宣說業和煩惱二者,了知煩惱是主要怨敵
       辰六、能作三士道之基
      卯四、此等攝義分三
       辰一、應珍愛能生出離心與正見從而蘇醒證果習氣的方便分三
        巳一、如何修行
        巳二、如此修習的利益分三
         午一、能破愚暗
         午二、能除邪見
         午三、能生起出離心的感受
        巳三、攝義讚歎
       辰二、對此顯密教典都有宣說
       辰三、以往昔因緣證明分三
        巳一、宣說生死輪的緣起
        巳二、介紹生死輪的組成及意義
        巳三、以公案策勵精進
  癸二、彼生起之量分四
   子一、真實生起之量
   子二、雖已生起然須進修
   子三、以膚淺的出離心,無法真正投入修解脫道
   子四、應取為上、中士道教授的心要
  癸三、除遣於此邪執分別分二
   子一、邪見之相
   子二、遣除邪見分八
    丑一、倒執不怖畏輪迴的經義是大錯謬
    丑二、遣除倒執三有見為勝利義之理
    丑三、應怖畏以業惑轉生,但應歡喜以悲願力受生
    丑四、未如理辨別而宣說犯菩薩戒
    丑五、諸智者承許的遠離有寂二邊的行為
    丑六、相違《菩薩地》所說
    丑七、以出離心為基礎,發起大悲之理
    丑八、金剛乘也以出離心為基礎
  癸四、此等攝義分五
   子一、煩惱分四
    丑一、煩惱的總相與差別
    丑二、煩惱生起的次第
    丑三、能生煩惱的因緣
    丑四、煩惱的過患
   子二、以煩惱集業分二
    丑一、認定所集之業
    丑二、集業的方式
   子三、十二緣起分五
    丑一、十二有支生起次第
    丑二、歸攝為四支
    丑三、歸攝為三道
    丑四、一念十二緣起
    丑五、思惟十二緣起的利益
   子四、出離心的量
   子五、往生淨土與思惟苦集諦的關係分三
    丑一、由思惟苦諦,發起往生正因
    丑二、由思惟集諦,激發往生的願力
    丑三、攝義
  癸五、抉擇能趣解脫道性者分二
   子一、連結分四
    丑一、對輪迴痛苦鬚生起厭離之理
    丑二、怖畏今後仍須輪迴而應精勤摧毀
    丑三、唯有出離心還不夠,必須摧毀輪迴之因——煩惱
    丑四、珍愛摧毀煩惱的無謬圓滿之道
   子二、真實抉擇道的體性分二
    丑一、以何等身滅除生死分二
     寅一、現在獲得暇滿身時須斷生死
     寅二、所依以出家為妙之理分五
      卯一、總說
      卯二、須思惟在家過患以及出家功德分四
       辰一、如是思惟的利益
       辰二、在家的過患
       辰三、了知居家相違正法後,發願出家
       辰四、出家的功德分四
        巳一、一日出家的功德分二
         午一、以公案說明
         午二、引教證說明
        巳二、發出家心向靜處邁一步的功德
        巳三、無意之中結出家緣的利益
        巳四、總說出家的功德
      卯三、當如是發願分四
       辰一、出家也須知足及安住阿蘭若
       辰二、應當歡喜行持頭陀行
       辰三、須如古德發願般隨學
       辰四、發願觀修無常並串習無我
      卯四、成為佛法所緣
      卯五、顯密教中讚歎出家
    丑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分二
     寅一、認定道而連結
     寅二、真實抉擇分五
      卯一、三學數量決定分三
       辰一、觀待調心次第決定數量
       辰二、觀待三學的結果決定數量
       辰三、觀待所斷決定數量
      卯二、三學次第決定
      卯三、三學的自性分二
       辰一、教證
       辰二、宣說教證義分三
        巳一、戒學的自性
        巳二、定學的自性
        巳三、慧學的自性
      卯四、將於下文宣說定慧二學
      卯五、宣說戒學分三
       辰一、護戒的功德
       辰二、不護戒的過患
       辰三、如何學修分八
        巳一、教誡修學斷除墮罪的四種對治
        巳二、即便輕微的佛制學處也不能放鬆
        巳三、若以罪業染汙,須立即懺悔
        巳四、如是不護戒,則不能解脫輪迴
        巳五、當今護戒功德極大之理
        巳六、以“造罪可悔而不防護”極不應理
        巳七、修密者也須如是護持淨戒分四
         午一、在家修密者也要修學多數律儀
         午二、由不護戒不但沒有三種成就,也不得善趣安樂
         午三、當依大德的傳統修學“戒和修行互為助伴的方法”
         午四、一切所作須對照三藏
        巳八、單獨教誡煩惱的對治分四
         午一、總說對治分六
          未一、不鬥煩惱,戒不能淨
          未二、煩惱雖起,然須精勤斷除煩惱的相續
          未三、煩惱雖然相續不斷,但若觀為怨敵則容易退除
          未四、煩惱若退不再恢復
          未五、須精勤於退除煩惱的方便
          未六、能摧毀一切煩惱的無上方便
         午二、別別教誡分六
          未一、教誡依止愚癡的對治
          未二、教誡依止瞋恚的對治
          未三、教誡依止貪愛的對治
          未四、教誡依止貪著世間八法的對治
          未五、教誡依止慢疑的對治
          未六、教誡依止隨煩惱的對治
         午三、調伏煩惱是主要的悉地
         午四、讚歎摧伏煩惱是勇士
 壬三、攝義分二
  癸一、總說
  癸二、別說分二
   子一、聖教根本——別解脫戒分二
    丑一、別解脫戒成為聖教根本的理由
    丑二、別解脫戒的體性——出離心分二
     寅一、所禁
     寅二、能禁
   子二、道的核心——修習人無我空性

講記 (5)

辛三、上士道修心次第分三 
 壬一、頂禮
 壬二、連結分五
  癸一、以理成立最初即應進入大乘
  癸二、大乘種性者明知一切有情是母親而捨棄不應理
  癸三、對一切利他應大力修持
  癸四、如救頭燃般救護苦難者是為士夫與智者
  癸五、於獲得勝妙大乘應生稀有想
 壬三、真實之道分三
  癸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分三
   子一、宣說入大乘門及種子等分三
    丑一、以教理安立發菩提心是入大乘道唯一之門
    丑二、具體解釋《華嚴經》教證而別說
    丑三、大乘人須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實修
   子二、對此精進則具大義分四
    丑一、智者菩薩讚歎發菩提心者甚為稀有
    丑二、由傳記瞭解菩提心乃道之關鍵
    丑三、未發菩提心則雖修布施等亦不入菩薩行
    丑四、最初即令菩提心達到扼要之利益分二
     寅一、以比喻說明
     寅二、引教證說明菩提心的三種功能
   子三、攝義
  癸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
   子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分三
    丑一、從四緣發心分六
     寅一、從緣發心之理
     寅二、略攝四緣之義
     寅三、僅於欲求菩提非就所為而安立發心
     寅四、對佛功德修信是不墮小乘之最大因緣分二
      卯一、依靠修信遮止自利方面以寂滅為足之心
      卯二、必須遮止自利方面以寂滅為足之心
     寅五、從四緣發心之異門
     寅六、認定真實
    丑二、從四因發心
    丑三、從四力發心分三
     寅一、真實
     寅二、堅與不堅的差別
     寅三、教誡如今必須精勤殷重發菩提心
   子二、修菩提心次第分三
    丑一、修七種因果教授分二
     寅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分二
      卯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分五
       辰一、大悲初時重要分四
        巳一、荷擔盡度眾生的重擔依賴大悲
        巳二、佛子行之前導為大悲
        巳三、大悲是能發起菩薩行之處
        巳四、大悲是能趣入菩薩行的依處
       辰二、大悲中時重要分二
        巳一、若不數數修習大悲則墮小乘
        巳二、以大悲堅固而不厭離利他並易圓滿資糧
       辰三、大悲後時重要
       辰四、總示大悲三時重要分六
        巳一、以比喻顯示
        巳二、以教證顯示
        巳三、以公案顯示分三
         午一、大悲是極稀有之正法
         午二、大悲是淨障最勝之法
         午三、修習大悲終得成就
        巳四、諸佛因地皆以大悲為根而行菩薩道
        巳五、諸佛以大悲願力成為眾生長時受用之處
        巳六、攝義
       辰五、特別教誡應以大悲與菩提心的教授為中心分二
        巳一、應愛惜以無量教理所成立的勝道扼要
        巳二、對此須由積資淨障及閱經論獲得定解
      卯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分二
       辰一、從知母至慈是悲心之因之理分三
        巳一、以悅意相可使欲令有情離苦之心猛利生起
        巳二、親之究竟是慈母故,修習知母、念恩、報恩引生悅意慈,由此生起大慈大悲之理
        巳三、觀有情為親人竅訣之出處
       辰二、增上意樂與菩提心是悲心之果之理分二
        巳一、設問
        巳二、解答分四
         午一、雖具大悲但沒有荷負度生重擔的增上意樂
         午二、以比喻顯示增上意樂不同於聲緣悲心
         午三、故在此中間應生起增上意樂
         午四、發菩提心為增上意樂之果
     寅二、如次正修分三
      卯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分二
       辰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分二
        巳一、於諸有情令心平等分三
         午一、應修前行次第
         午二、真實修行平等之理分五
          未一、須遮止貪嗔令心平等
          未二、修行何種捨
          未三、修的次第
          未四、以修何者遮止貪嗔
          未五、雖不遮止怨親之心但遮貪嗔
         午三、攝義
        巳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分二
         午一、連結
         午二、對一切眾生成立悅意之相分五
          未一、修習知母分四
           申一、以理成立
           申二、以教成立
           申三、以理成立還將作母
           申四、攝義
          未二、修習念恩分六
           申一、首先緣現世母親而修
           申二、今生也救護之理
           申三、自己不肯受用而以此養育
           申四、以受盡艱辛所得資具養護,勝過愛惜自己
           申五、總攝要義的修法
           申六、觀修有體會後轉緣其他有情修習
          未三、修習報恩分四
           申一、若捨諸母則無有慚愧
           申二、下等人不報恩尚不合理何況佛子
           申三、以有漏安樂報恩不合理
           申四、呵斥不報恩讚歎報恩
          未四、攝念恩、報恩之義
          未五、佛門之孝道
       辰二、正發此心分三
        巳一、修慈分五
         午一、慈的所緣與行相
         午二、慈心之利益分二
          未一、慈心利益之量分三
           申一、慈勝廣大財供
           申二、慈勝廣修梵行
           申三、慈勝長期持戒
          未二、慈心的功德種類
         午三、雖然最初難生但意義極大,故下至讀誦詞句而修分二
          未一、總說
          未二、引經文具體解釋分二
           申一、祈願眾生獲得世間安樂分二
            酉一、祈願眾生獲得現世善果分二
             戌一、願令眾生遠離痛苦
             戌二、願令眾生獲得安樂
            酉二、祈願眾生獲得未來善果
           申二、祈願眾生獲得出世安樂
         午四、修習次第
         午五、真實修習之方法
        巳二、修悲分六
         午一、悲心的所緣與行相
         午二、悲心的修行次第
         午三、真實修行之理分二
          未一、略說
          未二、廣說分二
           申一、菩薩當由多門恒常思苦
           申二、由《菩薩地》所說之苦修悲分二
            酉一、略說
            酉二、分說一百一十苦分十二
             戌一、思惟有情平等流轉之苦
             戌二、思惟欲為根本苦
             戌三、思惟二癡異熟生苦
             戌四、思惟三苦
             戌五、思惟四苦分四
              亥一、別離苦
              亥二、斷壞苦
              亥三、相續苦
              亥四、畢竟苦
             戌六、思惟五苦
             戌七、思惟六苦
             戌八、思惟七苦
             戌九、思惟八苦
             戌十、思惟九苦
             戌十一、思惟十苦
             戌十二、思惟餘九類苦
         午四、若未通達則不獲聖者地道
         午五、慈悲生起之量
         午六、對菩提心遣除疑惑分五
          未一、初發心須具足如上之量
          未二、斷除獲得發心的增上慢後,將菩提心做為教授中心勤修
          未三、未生非造作菩提心之前,也可依儀軌受願行菩薩戒
          未四、以菩提心獲得佛果之理是中觀唯識大論所說
          未五、菩薩與聲緣修悲無量心之差別
        巳三、修增上意樂分四
         午一、真實修習之理
         午二、斷疑
         午三、宣說彼等須護持、相續修習
         午四、必須相續修習的原因
      卯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分二
       辰一、以信和欲引起發心之理
       辰二、宣說以大悲為因由自力發心殊勝
      卯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分三
       辰一、發心總相
       辰二、發心差別
       辰三、不廣說征難
    丑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分三
     寅一、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過患分四
      卯一、若欲速成二利當修自他相換
      卯二、自他相換之勝利與不換之過患
      卯三、若不自他相換則難以成佛等
      卯四、現為修法教授
     寅二、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分二
      卯一、真實
      卯二、遣除疑惑
     寅三、修習自他相換法之次第分二
      卯一、除其障礙分二
       辰一、遣除執著自他各各類別的障礙
       辰二、遣除第二障礙分二
        巳一、障礙
        巳二、遣除
      卯二、正明修法分二
       辰一、應轉“我愛執”為“他愛執”而精勤利他分八
        巳一、思惟我愛執過患與他愛執利益
        巳二、視我愛執如怨敵而令不生
        巳三、遮止以身財善根攀緣自利
        巳四、以思惟過患遮止身等攀緣自利
        巳五、護持愛執有情的相續
        巳六、思惟有情福田能生一切利樂而生起愛執及恭敬心
        巳七、思惟對有情利益及損害的結果
        巳八、利益有情可速成暫時、究竟之功德
       辰二、策勵修習菩提心分三
        巳一、當愛樂修習菩提心之根本大悲
        巳二、應由教言引發“菩提心乃大乘之根本及入門”的定解
        巳三、當依種種方便發菩提心
    丑三、攝義分二
     寅一、七種因果的修心教授分四
      卯一、七種因果的內容
      卯二、大悲的地位分二
       辰一、大悲是大乘道的根本
       辰二、其餘支分是大悲的因和果
      卯三、按次第正修菩提心分二
       辰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分二
        巳一、首先修捨心與悅意相
        巳二、次修慈悲與增上意樂
       辰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卯四、以《攝頌》攝義
     寅二、自他相換的修法分五
      卯一、自他相換的法源
      卯二、自他相換的涵義
      卯三、遣除修持自他相換的障礙
      卯四、自他相換的修行分二
       辰一、思惟一切過患歸於一“我愛執”
       辰二、思惟一切利益歸於一“他愛執”
      卯五、以《攝頌》攝義
   子三、發起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