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念三寶經釋.無盡吉祥妙音

全知麥彭仁波切 著
益西彭措堪布  譯


頂禮一切智智尊!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謂: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諸如來者,是福等流,善根無盡。安忍莊嚴,福藏根本,妙好間飾,眾相花敷,行境相順,見無違逆。信解歡喜,慧無能勝,力無能屈。諸有情師,諸菩薩父,眾聖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妙智無量,辯才難思,語言清淨,音聲和美;觀身無厭,身無與等。不染諸欲,不染眾色,不染無色。解脫眾苦,善脫諸蘊,不成諸界,防護諸處。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眾瀑流。妙智圓滿;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實際。安住遍觀一切有情之地。是為如來正智殊勝功德。

正法者,謂:善說梵行。初善、中善、後善。義妙、文巧。純一、圓滿、清淨、鮮白。佛、薄伽梵,善說法律。正得,無病,時無間斷。極善安立,見者不空,智者各別內證。法律善顯。決定出離,趣大菩提。無有違逆,成就和順;具足依止,斷流轉道。

聖僧者,謂: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所應合掌,所應禮敬。清淨功德,淨諸信施。所應惠施,普應惠施。

南無格日曼札郭喀雅!
(頂禮上師曼殊師利!)
解脫三有寂手持慧劍,摧伏輪迴欺誑四魔軍,
駕馭幻輪文殊勇士者,彼之足蓮為我頂莊嚴。
智悲滿分佛陀皎月輪,聖眾星鬘圍繞而嚴飾,
散發能消三有瘟疫惱,聖法甘露妙光願吉祥。

此處,茫茫三有大海之中,自他一切三有有情的希欲,唯一是希求安樂。然而以宿因力所致,從無間地獄乃至有頂之間的苦樂捨受諸顯現,猶如多色圖畫一般,對於彼等善加思惟、斟酌的話,則如一鍋沸水中煮著上下翻滾的大米,這尊卑、興衰、苦樂等一切,必定如瞬間戲劇、閃電一般遷移而不定於一處。

進而言之,以無明一向欺誑的心識,之所以對福善之業,縱以勉強牽引亦不趣入,不善業卻自然隨轉,正是由於宿世積習之力,勢如鴨入池塘,鷹赴屍林。因此,以無明之因非但難獲幸福安樂,還將轉令痛苦加劇。倘離聖道,輪迴漂蕩,將無休止而流轉三有。

對此善思惟後,試問:感受如此廣大漫長之苦、曾經為我慈母的遍滿虛空界有情,彼等由皈依誰而能從一切衰敗之中徹底獲救?

智者們善加觀察:於此世間,誰方具有通達滅苦方便之智慧、欲拯群生之慈悲,以及具備救護能力之事業?善加思惟時,對梵天、帝釋、淡黃仙人等方,不生嗔恨,對佛薄伽梵亦不起貪執,唯以誰能徹底救拔,即應持彼為皈依處。如是以事勢理衡量,如導師釋迦王,我們雖不能現見,然而其所說正道——以三種觀察清淨之軌,真實見為是堪能止息三有的方便,從此處推證,宣說此方便而自已具有現見之智慧、為他宣說之慈悲,以及以如是方便從三有衰敗中徹底救拔之能力者,唯一是佛薄伽梵。由此引生勝解。

並且,如果以循著依怙所說教法光輝的無垢智慧作觀察,則茫茫三有輪迴諸苦,並非無因自然而生,若無因生則決定有恆有恆無的過失。同樣,也非常法大自在天等非因產生,因為並非因果以彼有則隨有、以彼無則隨無的緣故。一切萬法唯是因緣積聚的緣起顯現而已,倘若不是從因緣緣起而生,則如石女兒般無有顯現可見,如是以具足正量的定解堅固的方式了知確有能斷盡痛苦的正道。復次,譬如將損害有情執為正法的邪道,以及為淨除業障依靠五火等的非道,彼等並未與三有之因相違,而宣說能斷一切三有輪迴之根本——無明種子的無我之理,即是正道。經云:“諸遭怖畏人,多皈依山林,及皈諸園囿,皈所供樹木。其皈非尊勝,其皈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若時有皈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皈為尊勝,此皈是第一,由皈此皈處,能解脫眾苦。”

如是唯佛薄伽梵是諸求解脫者的唯一怙主,其教法是唯一途徑,其僧伽是無比福田,亦是道伴,以對此確認的勝解信作為因後,應需隨念皈依處三寶的功德。如《讚頌韻文論》云:“安住無邊底,生死大海中,貪等極暴惡,大鯨嚼其身,今當皈依誰。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因此,一切正道的根本即是隨念三寶功德的信解,故在此簡釋《隨念聖三寶經》。

本經分四:一、名義;二、譯禮;三、正文;四、末義。

甲一、名義

梵語云:阿呀(曰+阿)那札呀阿呢莫德斯札
藏語云:帕巴棍秋勝傑色咱布多
漢語云:隨念聖三寶經
“阿呀”對應“帕巴”(聖), “(曰+阿)那”對應“棍秋”(寶),“札呀”對應“勝”(三),“阿呢”對應“傑色”(隨),“莫德”對應“咱布”(念),“斯札”對應“多”(經)。
所謂“聖”,就某個超勝之境而言,可以從不同側面解釋,此處是對超越世間的一切法,稱之為聖。所謂“寶”,即以罕見等六法與寶相似,故名為寶。所謂“三”,即是導師、正法、隨學者數目決定為三。“功德”者,即是應讚之差別。所謂“隨念”,即對歸依境本具的功德,遠離增益損減而以無顛倒心隨念。“經”者,唯成根本或精華,名之為經。

甲二、譯禮

頂禮一切智智尊!

向對於以如所有法與盡所有法所攝的一切所知法之相無亂無障而遍知的佛陀,譯師譯前致以敬禮。

甲三、正文 分三:一、隨念佛陀功德 二、隨念聖法功德 三、隨念僧伽功德

乙一、隨念佛陀功德分三:一、略說差別基導師功德 二、廣說差別因與果 三、攝義

丙一、略說差別基導師功德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謂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所謂“如是佛陀薄伽梵”,即是共稱的名號,成立彼為無上導師。此又包括自利圓滿與他利圓滿,前者如下:

諸法實相如實徹悟,即是如來,亦有自己無誤徹悟真如後令他趣入徹悟之義。

“應供”,藏譯為“滅敵者”,所謂敵,譬如世間共稱掠奪吉祥並給予不悅意,此處則以一切過患根源的煩惱為敵,並稱斷盡煩惱及其習氣者,為“滅敵者”。

“正等覺”,梵語“布達”,主要是證德之義,可以理解為覺醒,或如蓮花盛開,故此處也以從無明睡眠之中覺醒,並於所知智慧廣大,猶如解脫沉溺的蓮花盛開一般,是表示證悟之相之義。因此,藏語為了突出聲力,將不同諸義集於一處,譯為“桑傑”,其前加“三”等,成為真正圓滿。即是:僅“布達”之義也可以用於緣覺、第十地菩薩,故為有別於此,稱為圓滿;此音也可具有如魔王幻化佛形,或十地智慧各自究竟之義,故為簡別,又稱真正。總之,證德智慧並非不清淨與不圓滿,而是獲得無上究竟之義,故稱正等覺。

如是“如來”是成為諸法真如中密意一味的自性,對此從所斷無餘斷除的角度,稱為“滅敵者”,從所證無餘證悟的角度,稱為“正等覺”,這也是從不同反體分析,以一本體故,需要能表示其餘。

對如是佛陀,若就因果而分類,前者因即是經中所說的“明行圓滿”,從因而言,雖有無量道相,但可以正攝於戒定慧三學中。在聖者地安立的八聖道中,正見即是明,其餘七支稱為行。此處“明”與“見”同義,即是如人行路時,目視之處以足履行,故一般對明行圓滿,學道位對應為勝觀與寂止,無學道位則對應為宿住智證明等三明與四神足、四圓滿,如是有諸多對應的解釋,然其實際則是同一關要,因為見義與入義二者何時也須要雙運的緣故。因此,分析別別位而領取其義,在解釋一切教典尤其經典時,不可或缺。是故,正見智慧猶如眼目,即是“明”或“見”,屬於慧學範疇,其餘正業等七支歸攝在前二學中。以遣除對過去、未來、中間分的無明的方式,由必要而安立的無學道三明,亦不出於智慧。

依於如是安樂之道後,獲得無上安樂之果,稱之為善逝。其道如何安立,如經云:“乘如虛空無量殿,能得喜樂之勝乘,乘彼有情皆滅度。”如是依靠由空性慧與方便——悲、願、定、通等無量遊戲成辦二利的不奪之力後,於殊勝之果妙逝、不退逝、無餘逝三者。其中前者——雜染輪迴方面的苦集過失障垢,縱然微細分亦永盡而逝者——善逝或妙逝,猶如冠如美玉之士夫。以此簡別於輪迴,以三有眾生皆未超出苦因與苦果的緣故。不退逝者,以永斷我見種子之故,似薪成灰不可復原,不復退墮輪迴之處,猶如傳染病痊癒,此處主要指解脫麻疹之人,終生不會復發,以此而作比喻。以此逝相,簡別於未斷我見種子的外道之道,彼等縱然修至非想非非想天也不能超出三有藩籬。無餘逝或圓滿逝者,斷證究竟功德之法,未獲得者絲毫亦無,猶如寶瓶以物充滿一般。以此簡別於聲緣,以彼等雖有不退轉,然為斷證不圓滿的少分之故。

此等之理即是:以心自性光明,障垢為忽爾,並有根斷障垢的對治——殊勝證悟無我的智慧,而彼道亦以方便串習究竟之力,堪能圓滿斷證功德。對以事勢理成立之相引生定解極為重要,廣於法稱論典等中了知。以上自利圓滿竟。

以下他利圓滿者,為“世間解”等。所謂世間,具有器、情、苦等諸義,而此處於盡虛空界一切有情以智慧徹見之故,具有如所化因緣而幻化遊戲的悲智自性,對此稱為“世間解”。即佛遍知何者衰敗、何者痛苦、誰可調化,晝夜恒時觀照整個世間,對所化絲毫亦不越時。此為他利圓滿之因。

依靠如是大悲為調御丈夫、無上士者。丈夫”,即具有入道能力的所化;“調御”,如世間共稱對馬車、馬匹等隨所欲趨而能自在調御之人,如是薄伽梵乃是從三有險崖之處將諸丈夫自在引往解脫之處的調御者,故說此號。

如何調御之相,並非如國王以刑法施加痛苦而調御,而是在趣入離二邊正道時,依於無盡安樂之源導引至解脫。即便極難調伏之人,如貪心熾盛的難陀、嗔心猛烈的指鬘、傲慢的迦葉、癡心暗鈍的周利槃特,亦以無量方便必皆調伏,在無限時方的整個法界中,不曾捨棄一位所化,調伏事業乃至虛空未盡之間轉入,由此稱為“無上士”。以上即是真實調御之相。

以何種方便調御?經云“天人師”,即佛雖為任一眾生的導師,但以人天直接從佛聞法,並是生起聖道的殊勝所依,故“天人師”以主要所化的人天代表對一切有情宣說四聖諦而作解脫相續。如是自己圓滿現前斷證之後,以慈悲宣說正法,即是無等之導師。了知自他大師的差別後,應發恭敬之心。

對於此等,結說為“佛薄伽梵”。如是二利究竟之佛,稱為“薄伽梵”。以佛能顯示斷證二者,薄伽梵亦能表示斷證,其中佛義已述。所謂“薄伽梵”,義為出有壞,即是佛陀能壞四魔,具有自在等六種妙德,出離有寂二邊,如是薄伽梵能超外道自在天等。因此,以佛薄伽梵之號實已含攝上述斷證功德。

有釋“佛薄伽梵”為差別基,其上諸號為差別,實際悉無差別,但“如是佛陀薄伽梵者”,以其語氣是成為差別基,故如是為合理。

丙二、廣說差別因與果分二:一、利他於世間顯現之相 二、自利斷證圓滿之相
丁一、利他於世間顯現之相分二:一、如何顯現 二、顯現後成辦事業
戊一、如何顯現

諸如來者,是福等流,善根無盡,安忍莊嚴,福藏根本,妙好間飾,眾相花敷,行境相順,見無違逆。

上來如是“諸如來者”,唯以利他大悲圓滿無量福德之因而得成就,故說“是福等流”。如經云:“如來者,為無漏善法之影相。”此福非如凡夫善根果熟即盡,亦非如聲緣善根,是於無餘涅槃時亦無窮盡,即虛空未盡之間永無空耗。彼亦,世俗之中為利他以迴向善巧攝持,勝義之中以無緣智慧見善根與法界一味,在真實中獲得二諦雙運之智慧金剛身,依其加持而令善根無盡。

此外,不但諸佛色身等是福等流,其福並非一次報盡,而是何時亦無空耗,依佛所種一切善根亦成永無空耗。《華嚴經》云:“見聞供養彼等佛,亦增無量大福聚,愚癡輪迴苦未盡,有為法間終不亡。”如同經中以滴水喻等種種異門所說,譬如一為鯨咬決定不脫,如來者,獲得四時平等無遷金剛之身,縱然於彼僅生一次勝解,亦如滴水墮大海中,永無窮盡。

所謂“安忍莊嚴”,見佛色身無有違逆之主因,即是安忍,如云:“忍得廣大勝妙相,金色悅意眾樂見。”如是由無量安忍波羅蜜多所生之故,就因而說“安忍莊嚴”。或釋為,堅如金剛具無量力之佛身,任以何法亦不能摧,是為“安忍莊嚴”。即佛以手斷取大千世界,擲過無數剎土之外,於有情亦無損害等,佛不食一餐,於無量劫安住,亦無憂愁、疲乏等,以佛身必無不堪能者。

“福藏根本”者,“藏”是無盡之義,如來一毛孔之福亦無限量,故佛身為無量福德所依之根本。又《拋石經》云:“合瞻部洲所有眾生福德,較統攝一洲鐵輪王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如是,合二大部洲所有眾生福德,較統攝二洲銅輪王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萬億統攝四洲金輪王福德,較一四大天王眷屬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萬億四大天王眷屬福德,較一四大天王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萬億四大天王福德,較一忉利天眷屬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萬億忉利天眷屬之福,較一忉利天王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例此,夜摩天眾夜摩天王,兜率天眾兜率天王,化樂天眾化樂天王,他化天眾他化天王,大梵天眾大梵天王,乃至色究竟天,前前福德萬億倍,較後後福,百千分不及其一。萬億色究竟天天王福德,較一獨覺羅漢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萬億獨覺羅漢福德,較一安住慈心三昧菩薩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萬億安住慈心三昧菩薩福德,較一一來菩薩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恒河沙數一來菩薩福德,較一佛陀之福,百千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亦不能及。”

又如云:“以十倍所有有情福聚,成就佛一毛孔;以百倍所有毛孔福聚,成就佛一隨好;以千倍所有八十隨好福聚,成就佛二十九相之一相,除白毫、頂髻、法螺三相;以萬倍所有二十九相福聚,成就佛白毫相;以十萬倍白毫相福聚,成就佛頂髻相;以萬億倍頂髻相福聚,成就佛法螺相。”

此外,因地所修施等無量善行亦以智慧神變成熟之力,下地所集爾許功德,上地剎那即可成辦,以及佛身如何修持深廣二諦行境的修因圓滿之理,應以諸經及《行願品》為例而了知。

又不僅為福藏根本,且依所依亦將增上無量福德,如頂生王、金色童子等因緣所說。如經云:“由具眾多福德相,天眾世間福藏依,見聞慈顏即獲益,成辦有情無量利。”

又果色身自功德者,以佛指赤銅色等八十隨好嚴飾,故為“妙好間飾”;以手足掌千輻輪等三十二相莊嚴,故為“眾相花敷”,譬如鮮花開敷,悅人心目,三十二相妙花,以八十隨好差別花蕊嚴飾,以此增長所有眾生之歡喜。

如是因圓果滿之佛身,無論行住坐臥,甚至動一毛孔,無不成為利益眾生。故誰人見佛,即顯現相應其根機意樂之行境,故為行境相順,“行境”屬佛,“相”為所化相續,“順”為隨順適合,是就悅意之德而言。又見佛身時,見者絕無心生違逆,故從離過而說“見無違逆”。

戊二、顯現後成辦事業分二:一、別說佛前晉見 二、總說
己一、別說佛前晉見

信解歡喜,慧無能勝,力無能屈。

往詣佛所,有以信心及問難前往二種,其中初者,或為往觀,或以宿善發動,或信解後為供養等,彼者一見如來,當即垢滅信生。對此,以信為因欲見佛者,增上比丘入定之樂亦不可喻的解脫憂惱大歡喜心,故為“信解歡喜”。欲來問難者,亦至佛前,不禁戰慄,故如日出星光隱蔽,頓息驕慢而獲寂靜之樂。

又如來相續智慧,於一切法無著無礙,故佛智何時亦無能勝。譬如,提婆達多各處收集碳灰,及釋迦大名從劫毗羅城逐戶索要一把大米,一一記下處所姓名,同米放入袋中,令象馱至佛前,問屬何人何處,佛陀一一回答,無不知見,決無差錯,故謂“慧無能勝”。

如《拋石經》云:“譬如有一大海,深達八萬由旬,廣闊無量,以等量墨塊投入,令海水悉成墨汁。復以山王置於海中,海面上下各八萬由旬,山王四面悉以金銀珠寶合成,四方復有四大部洲,如是盡成紙張。大地所有樹木草幹,作成筆管,四洲眾生皆共書寫,直至墨乾筆枯,如是於長老舍利弗點滴智慧亦難描述。若有智慧如舍利弗者,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其智總和,亦不能比如來智慧,百分千分不及其一,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不但佛陀相續具有無邊智慧,如來身力等其餘所有之力亦皆無上無比,故以十方三世何人亦不能奪,此即是“力無能屈”。對此,有將“力”解釋為十力或身力,實際十力僅是以所緣劃分而已,均為智慧之力,又不但指身力,亦定須包括神變等力。如來身力雖為廣大無量,此處僅略作表示而說:

往昔,世尊在多惡蠶之地的森林中暫住,當地力士請佛應供,拘尸那城與那提城之間的道中,有塊巨石,高十五庹,寬七庹半,力士們心想:應將道中巨石挪開,不僅請佛應供便利,我們也會聲譽鵲起。

拘尸那城的力士們聚會後,有些將數百隻牛、馬、駱駝、小象、大象趕至石旁;有些用繩將石捆住;有些架雲梯,用菟絲草繩等纏繞,拉動巨石;有些以鐵犁鋤出石底;有些揮斧劈石;有些揳入鐵釬,想把石頭撬開,人與牲畜來來往往,亦有依仗藥咒之力欲將巨石摧為粉末,但巨石卻巋然不動,人們因此而疲倦。

此時世尊蒞臨,人們喜迎世尊。
世尊安住一處後,問道:“你們辛苦嗎?”
力士們述說:“連續二十九日,未能讓巨石移動,人很疲倦。”
世尊說:“是否想把巨石挪至它處?”
人們回答:“是的,世尊!”
世尊走到巨石前,以右腳拇指舉起巨石,還以手接,安置在右掌之中。世尊沉思片刻,順手一拋,便拋至梵天世界,巨石頃刻無影無蹤,所發聲響令人驚怖。
世尊說:“不必畏懼!”
隨著巨石呼嘯而去,空中出微妙音,其音演暢“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不久,石頭從天返降,落於世尊掌上,世尊吹令碎末,再撒向四方,碎末紛紛飄落。
世尊了知力士無石將會不悅,便將碎末復合如初,放置它處。
力士們歎未曾有,問道:“如是舉指之力,為如來父母所生之力,或神變力與修習力?”
佛言:“此為父母所生之力,出生無常等妙音是神變力,以佛吹氣令石成粉,又復還原置於它處,則是修習之力。”
力士又問:“父母所生之力,量有幾何?”
佛言:“先以十人力如一凡牛力,依次,十凡牛力如一青牛力,十青牛力如一小象力,十小象力如一大象力,十大象力如一青象力,十青象力如一赤象力,十赤象力如一白牙象力,十白牙象力如一賓陀山象力,十賓陀山象力如一香象力,十香象力如一力士力,十力士力如一大力士力,十大力士力如一猛象力,十猛象力如一章住羅夜叉力,十章住羅夜叉力如一半那羅延力,二半那羅延力如一那羅延力,三百二十那羅延力,即是如來父母所生之力。如來節節之中,都有那羅延力自然而生。”

又如《廣大遊戲經》宣說技能時云:“金剛圍繞須彌王,並及十方諸餘山,佛手尚能揉為末,無實人身有何奇?”

此外,佛陀具有無量神變力,彼經云:“當嘎樹下,世尊席地而坐,地面長有布拉那草,形如夜叉蘆葦。彼時當地出現饑荒,乞食十分困難,尊者目連請問世尊:‘大地之下具足妙味,以我能翻大地,易於力士翻一樹葉,我以左手任持大地所有有情,右手一剎那間即能在大地及其周圍尋出妙味。’世尊告言:‘以你雖能如是翻轉,然而眾生一向貪執妙味而愚癡,且妙味不會長久留存,將會隱沒。’世尊未予開許。假使有神力如目犍連者,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合其神力,與佛比較,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又如來修力,亦如經云:“假使四大部洲,天空烏雲密佈,大雨滂沱,四洲百川江河,巨浪濤天,源源不斷匯入大海,如來悉知每一水滴源自何處,亦即任一水滴屬何部洲、屬何城市、屬何區域,以及是何樹葉花果所滴等,乃至水滴之極微塵,一剎那間皆能分別了知。”諸如此類,僅作表示而已,具體需從經中了知。

如云:“三千大千世界人天二趣眾生,極其稀少,遠遠不及一具足五通的外道離欲仙人,以神通所見一車輪範圍內的眾生。離欲仙人於三千大千世界所見所有眾生,極其稀少,遠遠不及聲聞羅漢以天眼所見一車輪範圍內的眾生。聲聞羅漢於三千大千世界所見所有眾生,極其稀少,遠遠不及獨覺羅漢以天眼所見一車輪範圍內的眾生;獨覺羅漢於三千大千世界所見所有眾生,極其稀少,遠遠不及菩薩以天眼所見一車輪範圍內的眾生;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所見所有眾生,極其稀少,遠遠不及佛陀以天眼所見一車輪範圍內的眾生,極多無量。以此理,十方無邊世界中安住的所有有情,已生及當生的一切心與心所,住不思議解脫諸大菩薩,縱於恒沙劫中計算思量,亦為不易。然而於三世所有有情一切心與心所,佛陀一剎那間無一錯亂,一一任運了知。”

另外,諸如來從悲因出生,亦為大悲之自性,故佛慈力等同眾生數量根機而無量。即因地唯以利他悲心圓滿一切圓淨熟,當究竟彼等而現前空性大悲雙運的無學道智慧時,佛陀大慈力之量,何時能量其一分,遍一切處、遍一切時之故。

如是經云:“大王,釋迦沙門具足大慈之力,即具有於所有有情不生剎那嗔恚之心,此大慈無著無礙,且恒時出生而任運自成,增上充溢,遍滿一切世間,遍入一切有情之心。”

如云:“一切時方剎土中,佛陀大慈遍世間,所有有情諸心識,悉皆遍知具大慈。能仁無比之大慈,無有不遍於世間,根機意樂亦周遍,由此遍知無過失。譬如欲使濁水清,以清水珠置其中,如是大仙清淨意,亦令凡夫煩惱淨。”

《廣大遊戲經》云:“菩提樹下金剛座,猛力魔軍魔眷眾,大慈之力作調伏,獲證菩提寂滅果。”

如是應知,如來因地果地一切事業,以大悲力而轉入,如是如來一一毛孔之中,時方所攝所有輪涅諸法,無餘各不錯亂而能無礙映現,又遍虛空器情世界能無餘納入一塵之中,微塵不粗,世界不細。又一剎那間能顯示等同三世無量所知法數的事業遊舞。

經中說:有一湖泊,八千由旬,湖水充盈,蓮花遍滿,某人乘一輛“賽風馬”拉的馬車,馬蹄和車輪離水面飛行,亦不碰沾蓮花枝葉花瓣。湖面上,馬車疾馳如電,馬車剛到對岸尚未返回之際,有一毒龍仗神力已從湖心飛來,繞完馬車八圈。毒龍旋繞一圈之瞬間,阿難尊者可講解八種法門;阿難尊者僅講一句時,目犍連尊者可講解八種法門;目犍連尊者講一句時,舍利弗尊者可講解八種法門;舍利弗尊者講一句時,獨覺羅漢可講解無量法門;獨覺羅漢講一句時,菩薩可說不可思議無數法門。菩薩講一句時,目犍連尊者依神通力可飛越八萬世界;目犍連尊者飛越一世界時,如來發菩提心乃至涅槃之間一切事業,於無邊剎土之中皆能示現。

又於十方剎土每一方,以如目犍連之神通,於七晝夜不斷行走,爾後將所經世界圍成圓周,令地平整,覆以芥子,漸滿地面。過芥子數世間界中有情,證入菩提,行持六度,乃至顯示各自十二相事業,均為如來眼見,此等一切僅是性別、面容同類者,其性別、面容不同類的諸佛菩薩,見者更多,何須言說。如是所有世間界中,佛陀出世和菩薩行持六度的剎土,猶如大海之沙及恒河沙中金沙罕見一般,極為少數,以此理,周遍虛空界的無量剎土,在無錯亂觀照彼等之中,顯現一切神變遊戲彼彼調伏的身語相,如如意寶一般利樂的事業恒時周遍轉入而無分別任運自成者。即時方一切所知法安住自性本空如是現前,虛空與手掌平等、剎那與大劫平等之後,以法界離垢清淨而現前的如來者,有寂無二不壞智慧金剛身,超越微塵與剎那法,勝義中無言,而以名言正量衡量,一切過失斷盡,一切功德圓滿,智悲力三者無有邊際,常堅寂固之自性,於彼自性無移動的同時,身口意三密顯現無盡者。由等同所知法數量而放射之故,以分別心如何分析亦難測邊際,是如以庹測量虛空一般,故需了知為無量。

又一切諸佛的無量幻化也是安住於一佛的自性而遠離異體之法,以一佛周遍一切時空,顯現各種調伏遊舞,遠離一實有自體法等,是不可思議智慧之身。

因此,盡佛地所攝一切諸法,唯是現空平等智慧的自性,故佛身一毛孔及所發一光的功德也能周遍虛空界,是故縱然諸佛於無邊際之間以金口演說其功德,亦無窮盡。對此應從深處發起定解,應以應持菩薩觀察佛身之量及以目犍連觀察佛語邊際等表示而了知。

己二、總說分二:一、堪任諸有情導師;二、顯示導師事業之相。
庚一、堪任諸有情導師分二:一、略說 二、廣說
辛一、略說

諸有情師。

於一切時方無偏所有有情,佛陀開示利樂之道,故稱“諸有情師”。經云:“若見癡黑暗,常覆眾生心,陷入生死獄,勝仙發悲心。”如是以大悲恒時開示解脫之道。

辛二、廣說

諸菩薩父,眾聖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志求無上菩提而不退轉的諸勇猛菩薩,續佛慧命,於聖法藏獲得自在,護持所餘所化,將於不思議智慧之佛果自在而轉,故如轉輪王子本具王相,由此稱為佛子。“諸菩薩父”,即初播種性之種、中間養育斷證、後於十地授職灌頂之佛,稱之為“父”。

“眾聖者阿羅漢等之王”,即如大阿羅漢長老舍利子、目犍連,也於佛制學處縱微細分亦捨命不犯,而需要唯一安住世尊法王之善說,獲得自道之果,故稱“眾聖者王”。

又以佛親自及佛種種事業,將眾生安置於道之所依、道以及道之究竟中,而能去往究竟三菩提任何一者的安樂城,即是度越輪迴苦海猶如引領商隊之商主,故稱“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庚二、顯示導師事業之相分三:一、顯示佛之意業 二、顯示佛之語業 三、顯示佛之身業
辛一、顯示佛之意業

妙智無量,辯才難思。

安立成辦利益所化之主要方便——十力,安立宣說正法時主要方便——四無礙解,智慧自性就不同側面所分之五智,於三世無著無礙轉入之三智,歸納而言,即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二種,再歸納即攝於唯一自然智慧一切智智之中。彼智慧等同時方所攝所知法數而無量,以比喻、計算、推理等何時亦難測邊際之故,以分別心無法衡量,故稱“妙智無量”。

獲得如是不思議智慧之故,從一詞或一事敷演,經無量劫宣說,辯才亦無窮盡,故說“辯才難思”。如經云:“若諸有情於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一剎那心遍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以四無礙解於大會中作獅子吼,如是方名辯才難思。對此雖有釋為語之事業,然為語之因——意之事業。

辛二、顯示佛之語業

語言清淨,音聲和美。

“語言清淨”,是就離過而言,即無論句義,以懈怠等八種所表示的諸過失,極微塵許亦無有。以彼語遣除毛髮竦然,唯令眾人歡喜,猶如極度黑暗中的月光一般。

“音聲和美”,即語言柔和委婉等,具有如海妙音支分,由此現前能令眾生心生喜悅,最終賜予究竟利樂之果。如《大乘無上續論》云:“總之宣說盡世間,天及地住安樂因,此等無餘皆依靠,普世遍現佛圓音。”

辛三、顯示佛之身業

觀身無厭,身無與等。

“觀身無厭”者,即一一身分殊妙端嚴,能悅眾心仰瞻無厭,猶如乍見稀世奇珍,悅意喜筵恒時不退之佛身,於彼仰瞻,心無厭足。

“身無與等”者,下至佛一毛孔放一光明之微妙,亦皆映蔽世間一切圓滿,故能相等者絲毫亦無。或者,不論應機化現何種,不能取其時方之量。

無論何人見佛身時,身心劇苦亦如夢醒般能獲止息之相,詳應以經典公案莊嚴而宣講。

丁二、自利斷證圓滿之相分二:一、斷圓滿相二、證圓滿相。
戊一、斷圓滿相分二:一、佛住三有無染 二、佛自性超越三有
己一、佛住三有無染

不染諸欲,不染眾色,不染無色。

佛住欲界從母胎降生等,相應世間遊舞示現,然以欲界法貪欲蓋等絲毫不染,如泥中出生新蓮而安住,是為不染諸欲。如是,佛現前所有禪定而不味著定樂等,是為不染眾色;得無色定而不味著,且彼中無說法等,亦不安住彼處,故為不染無色。

己二、佛自性超越三有分二:一、超越苦果 二、超越集因
庚一、超越苦果分二:一、略說 二、廣說
辛一、略說

解脫眾苦。

佛已永斷三有種子而滅一切痛苦,故為解脫眾苦。

辛二、廣說

善脫諸蘊,不成諸界,防護諸處。

從痛苦所依蘊界處解脫之相者,所謂善脫諸蘊,即從具有生滅的近取五蘊中極為解脫,故說此相;“諸界”,義為持各自種類種子,如來遠離生滅戲論,故為“不具諸界”;防護諸處者,以六外處為所緣、六內處為增上緣後,於境流趣而生識,稱為生處,如來寂滅戲論之自性,故無生處流而動搖,故稱“防護諸處”。未能防護諸處之眾生,眼見色法,由於可愛境樂受而生貪染,由於非愛境苦受而生嗔恚,由於中庸境捨受而生愚癡等。總之,雖現蘊界處之相,然為超越蘊界處之一切相智身,故何時亦無平凡五蘊等自性。

庚二、超越集因

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眾瀑流。

一般煩惱有諸異名,如“結”、“熱惱”、“瀑流”、“結使”、“堅固”等,此處前二者是就作用而言,後二者是就體相而言。一般,一切煩惱可稱為結,此處特指轉生輪迴之主因“愛”,能繫三界猶如緊結之愛,以無我慧劍永斷,故是“解脫愛染”。“熱惱”者,能令痛苦的煩惱——見及無明等,具有如瀑流般不自在的衝力,彼亦斷除之故,“脫離熱惱,越眾瀑流”。如是即從“以愛染如結繫縛”及“以煩惱瀑流漂激而熱惱”此二層因果中解脫。

戊二、證圓滿相分三:一、體相 二、功德 三、作用
己一、體相分二:一、廣大 二、甚深
庚一、廣大

妙智圓滿;二十一聚無漏法所攝一切智慧,佛無餘具足,是為妙智圓滿。

庚二、甚深

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安住與三世一切如來秘密心不異的無二無別之法界與智慧無差別平等性的自然智慧,是為“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

己二、功德

不住涅槃,住真實際。

佛陀證悟有寂平等而與大悲法爾無離無合之故,不住寂滅一方之邊,故稱“不住涅槃”。如是不住寂滅界一方而常住時方所攝一切世間界中,成為利樂之因,然而佛之自性於三世平等法界或真實際中毫無動搖,故稱“住真實際”。

己三、作用

安住遍觀一切有情之地。

如是不住有寂之邊的有寂平等性智慧,是為了義諸佛世尊之智慧身或金剛身,對彼從不同側面分為二身、三身、四身等差別。於世出世間一切壇城恒時利樂無盡之因遠離損壞而安住者,常恒周遍、任運自成的如來之相,稱為安住遍觀凡夫乃至十地金剛喻定大菩薩之間一切有情之地。

以上五句亦表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及成所作智。

丙三、攝義

是為如來正智殊勝功德。

上述此等,是為如來正智殊勝功德。“正”即遠離增益損減,本來如是。

如是之如來不可思議智慧身,以世俗名言量衡量,即一切時方之中常恒堅固、不可毀壞之金剛自性,任運利樂無盡之藏,以勝義量衡量,如來不可思議智慧身,遠離常與無常等一切戲論,正因為真實義中超越一切戲論,故如來秘密常恒周遍、任運自成、不可思議,此是以事勢理所成立,否則彼不可能成立故。

欲於如來無量功德,以事勢理發起勝解信,正如具德龍樹在《中觀根本慧論》中所說,若通達一切所知法自性本空,則以無量時分及無邊方分自性不成立故,一塵一剎那中不能容納者,絲毫亦無,而時方一切顯現無時平等現前者,是與解脫四邊智慧身一切諸佛大無二,如是了知後真正作歸依。而且,對於以彼加持自現中如來三身事業何時相續不斷之功德,也真正獲得不退轉信,故應如是了知。若對《中論》所說“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戲論破慧眼,是皆不見佛。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如來無有性,世間應無性”等正理了知的話,隨念如來法身,即是一切隨念之王。

對如是如來作意之後,下至僅作一次祈禱、一次禮拜、供佛一花,以散亂心念佛一句,或惱亂之時見壁畫佛像,善根均無空耗,以所緣境如來三世平等智慧究竟之故,必無欺誑亦無錯過,如以猛咒勾召、以七步蛇咬住,或如上鉤之魚,以自力不需勤作而不自在隨轉。此非黃葉止啼之方便權說,於無欺因果之自性以理引生定解之人,將會產生遠離疑暗的定解。

於如是利益無量之如來,應當時時憶念。

耳聞如來名號,以及於彼生信,極為難得。如來名號,乃是無量福德無盡之源泉,以法性、緣起、大願、三摩地、善根不可思議之力,成就諸佛名號,在世間顯然是利樂根本,即能賜予今生所欲的如意寶、如意樹、妙寶、甘露等,眼前亦難獲得,何況如來名號,更極難得,以如意寶等不能開示解脫道,而以如來名號必於某時引入菩提之故。以從如來秘密不可思議加持顯現之聖號,賜予圓滿安樂,也是萬法法性緣起之力不可思議,何時亦不虛妄,若善觀察,如意寶等唯微塵聚合,成就之咒唯音聲眾多剎那之相續,此外並無絲毫諦實,然而不可否認,彼等將對依止者賜予圓滿所求,如是若以自性空而對“諸法之力緣起無欺”生起信解,則一切修行都將具有意義。經云:“日日若於有情眾,施予恒沙天衣食,一飯供養一居士,較彼出生無量福。如是依次而類推,供養隨信之比丘,預流一來及不來,羅漢緣覺福轉增。十方塵數緣覺前,常供恒沙天衣食,聞佛見佛畫塑像,其人得福尚為勝,況睹金顏而合掌,讚頌一句或供養。若人執持佛名號,心中具信不棄捨,善勝日日供諸佛,滿十方剎恆沙寶。復說僅持佛名號,今來獲益亦無量,佛讚於彼既如斯,披讀作意何須言?”以此為例,詳細應從諸經中了知。

乙二、隨念法寶功德分二:一、略說 二、廣說

丙一、略說

正法者,謂善說梵行,初善中善後善,義妙文巧,純一圓滿,清淨鮮白。

一般法,梵語為“達摩”,有所知、道等十義,譬如所知之法能持各自體相,十善法等能持不墮惡趣,正道能持遠離二邊等,需要領取當時別別之義。而此處所謂“聖法”,即是一切所知法中聖、第一、極其稀有者,包括因之道、果之寂滅涅槃二者,及其等流教法,總之教、證稱為聖法。

如是聖法,最初聽聞產生信解,故為初善;中間以思慧印持法義,決定究竟安樂之道,由此產生殊勝歡喜,故為中善;最後修行時將產生真正智慧,由此徹底遠離三有,故為後善。或有依次解釋為所詮義三學,即顯示戒定慧三學,故相應道次第,說為初中後三善,以是彼彼時主要實修之次第故。

“義妙”者,即無倒宣說世俗勝義二諦的體相,因此,並非如外道毫無意義的觀察鴉嘴之論,以及如論述樹葉、腹蟲有多少的無甚意義之論,而是抉擇於一切所知法之境能斷無明之義,故稱義妙。

“文巧”者,即無當地不說的名字動詞積聚,及綴文法錯亂、語不通順等過失,亦即非如有些外典故弄玄虛、晦澀難懂,乃以如來大悲相應所化意樂,易解易持,文義明顯,並且動聽。

從體性的角度,具足梵行四德:

初“純一”者,即是宣說不共外道等的細無常、行苦、無我等故,與餘者不雜不共之功德。如云:“對治一切煩惱敵,救護眾生離惡趣,具救治德故為論,他教無有此二者。”

“圓滿”者,即並非僅僅對治如欲界少分煩惱,以及如治病之藥般寂滅少分痛苦的方便,而是斷盡所有三界煩惱的對治法圓滿。如補處彌勒云:“何者具義相應法,能斷三界煩惱語,顯示寂靜之利益,即是佛說餘翻此。”

“清淨”者,即是宣說所知法界體性清淨的自性中本來障垢清淨的所詮義,而且是顯示,緣彼的能境智慧也相應法界的緣故,寂滅顛倒戲論。

“鮮白”者,即於法界自性清淨未如是證悟的諸客塵障垢及習氣,以無誤衡量實相之道淨除之後,實相全體顯露的離垢清淨,就此而說“鮮白”。

如是“梵”者,即是涅槃,屬於其道或行之法,稱為具有梵行四德。

如是三善、二妙、梵行四德,如《莊嚴經論》云:“此法隨時善,生信喜覺因,義正及語巧,能開四梵行。不共他相應,具斷三界惑,自性及無垢,是行為四種。”

丙二、廣說分二:一、所取殊勝 二、真實依處
丁一、所取殊勝分二:一、略說 二、廣說
戊一、略說

佛薄伽梵,善說法律。

於一切所知慧觀無礙轉入的量士夫佛薄伽梵,所說法律,唯一是遠離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自性的善說,其餘以癡心染汙的外道宗具有眾多相違等過失,故非善說。

戊二、廣說分二:一、從離過而宣說 二、從具德而宣說
己一、從離過而宣說

正得無病,時無間斷。

如何為善說?即真正見,有些版本為真正說,即是對諸法實相如明眼者見色法般無誤現見之後,如實宣說此義,由此諸所化亦依此法能無誤見實相,故稱真見,即對此無有迷亂。《大難釋》中解釋,不但詞句,對意義也要由觀察獲得定解,但這不是憶念法寶功德的角度,而中間宣說一句補特伽羅修行的內容也顯得不連貫。

“無病”者,病為煩惱異名,能斷盡此煩惱及習氣的無漏法自性,猶如日輪前無機會獲得黑暗,無有有漏法或煩惱病。因此,世間技能等論典,所有學術都與有漏煩惱不相違而可以相應,聖法則超勝彼等。

所謂“時無間斷”,或疑:雖然聖法是離過具德,但對其依止,某時會有以其功德不救護的機會呢?並非如此!雖然如意寶、妙瓶等能作利益的妙物亦非時無間斷的饒益,但以聖法,所斷斷盡不恢復,亦無從聖道所得證德中退失,故稱“時無間斷”。

彼等應當以事勢理成立而信解,此處恐繁不述。

己二、從具德而宣說

極善安立,見者不空,智者各別內證。

“極善安立”者,即由此聖法,在相續中安立苦集所攝一切所斷斷盡的究竟無漏安樂,即除此因外,在所知法範圍內,再無餘法能極善安立解脫安樂。如何安立?對此以聞思修趣入者,能漸次從三有之處引入於無漏法界。

“見者不空”者,即無始以來在輪迴苦海中漂泊的諸有情,若仍未值遇聖法而不修行,必將無自在沉溺於無邊無際的難忍痛苦之中,而得遇此者,則如大海中央遭遇航船一般,智者們即依此而趣向於大苦海的彼岸,不再退還而行,因此,所知法的範圍中,見或了知此者之外,再無更大之義,即此者具有殊勝究竟之義,故稱“見者不空”。對此應知,輪迴本為痛苦之自性,其對治唯有聖法,依彼之後即能減弱輪迴之苦,因此,生起信解的諸明眼者將會如是發起“稀有!此語極為真實”的殊勝定解,其餘諸愚者值遇聖法,則僅顯現文句、未領受意義而捨棄。

所謂“智者各別內證”,是說極為甚深,並非尋思、世間平凡識之行境,即彼現於照見實相的聖地智者各別自證智境前,此為現量,而能圓滿作為所境者,唯是究竟智者——佛陀,以總相方式衡量,亦屬具有極細智慧的智者之行境。所謂“各別自證”,其中“各別”是與餘法不雜之義,“自”是彼等境的體性無誤,“證”是見,合即:此法並非以其餘了別寶瓶等的眼識等觀現世量所能了知,而唯一是自知之心——不共識之境。故其義為:是具有各別自證智智者行境之故,諸出世間不共功德以修慧覺受而觸,則成為不變信解之處。

如是已說,一切所知法範圍內,所取或所判定的殊勝者,即是聖法。

丁二、真實依處分二:一、略說 二、廣說
戊一、略說

法律善顯。

法律善顯者,或疑:佛陀聖法有說蘊等有,有說蘊等無,有說亦有亦無,有說非有非無等,說法無量,故難依託。並非如此!以量士夫佛薄伽梵極善了知所化界、根、意樂後,如擦拭如意寶一般,從二諦展開之法粗、細、極細、究竟諸義,隨其堪受而宣說的此等一切,唯一成為所化相續煩惱的調伏,並是趣向究竟菩提,無一句別義,無一句違逆,無一句不說真實義,一切皆不相違而同歸究竟菩提,故稱法律善顯。

有些版本翻譯此句為“法律善說”,意義相同。有些注釋解釋此句為為了愛惜佛制戒律學處,其實若從對字與意義兩方面觀察,便可了知是否為經典之密義。

戊二、廣說

決定出離,趣大菩提,無有違逆,成就和順。具足依止,斷流轉道。

所謂“決定出離,趣大菩提”者,或問:一切聖法同入唯一究竟勝義之相,其義如何?從輪迴粗大乃至無明習氣地之間的一切所斷,無餘出離的種種方便,悉皆具足,能作斷德圓滿之因,就此稱為決定出離,斷盡二障的同時,獲得所證究竟的無上圓滿菩提,故稱趣大菩提,此即宣說一切所斷斷除、一切所證證得的大菩提降而趣入,故為究竟一乘。因此,一切聖法的所詮義無有絲毫取此捨彼的相違,一切均無違逆,無不是圓滿道的支緣,故由所化意樂的差別,佛說無量法無有違逆。不僅無有違逆,且以下下一切功德分,於上上中含攝而無分別故,此等一切於一關要中具足,稱為“成就和順”。若聖法為種種別義,或是相違,或一者中不含另一者,雖不能作真實依處,但並非如此的緣故,法之大小以自己能受持多少,於彼亦可成為真實依處。未通達如是關要而視聲聞法為下劣之人,心中容納不了如來深廣妙法之理後,自趣捨法之衰損。

“具足依止、斷流轉道”者,一般依止此種彼種的一切有漏有為法,最終無不滅盡,是故雖獲轉輪王、帝釋、梵天之王政,卻無依止,縱然獲得者自己於彼未捨棄希求,然從所得角度,必將成為無有依止或不可取。聖法並非如此,依止者自己若未捨棄聖法,聖法不能作為依止或信賴之處,何時何處也不可能。

所謂依止,應需了知,正法作為所依後,其上的依止者何時亦不乏依止,亦即以導師親見一切所知相而宣說作為根據後,具足依止。有些僅解釋為正法依於佛,或依於如來藏,尚未開出數句之含義。

對此或作是念:如是聖法,雖可稱為無欺信任之處,此世界中於一切妙事妙果受用,唯一是妙,然而妙者窮盡,現在再無作為,並無一概的信任之處,故正法也是如此。

並非如此!若依聖法,則具有安立善妙究竟之處——所作已辦、負擔已棄的無學道果位,此時不再從一種作業轉至另一種作業,或者從一者至另一者相續不斷而流轉的情形真實已斷,故稱“斷流轉道”。《釋明論》云:“無上即斷流轉道,趣於究竟為流,至此真實盡故為斷。”

各家注釋中,此句解釋為斷除心與心所之流轉,或斷除輪迴中流轉等,然僅為一面之言,尚未解釋圓滿,此後二句意義深奧,故唯此處開顯。

如是了知所知法的範圍內,能信任不變的有事,唯有聖法,並對“三世所有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及諸眾生的安樂善道,一切唯從聖法光明出生”生起信解之後,應當發起住持聖法之願,以經云此願涵攝佛子無量諸願之故。

如是隨念法寶功德之後,心想:今日能遇法寶光明,何等慶倖!理應隨分隨力受持聖法。彌勒云:“謂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如是應勤修十法行,以成就人身大義。如是聖法,下至於一偈義聽聞受持開演思惟,亦能成就無量利益,廣於經中應當了知。

乙三、隨念僧寶之功德分二:一、宣說僧寶功德 二、勝讚具彼功德無上福田

丙一、宣說僧寶功德分二:一、相續清淨 二、勝田功德
丁一、相續清淨

聖僧者,謂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

僧者,即以千百萬魔眾不能令離正道之故,具有不奪信解之名,即聖補特伽羅之義。聖或大者,即由內道佛乘超勝世間,或者具有所緣等七種大,故稱聖僧。

安住於如是的聖眾,以離一切過失相的戒學莊嚴相續,故稱正行;具有了達諸義的三摩地定學,故稱應理行;以不住常斷等邊的正見智慧解脫相續,故稱質直行;所有僧伽見、戒、利他等無有不同而共趣涅槃,稱為和敬行。

或者,所謂正行,若按略說解釋,行於遮止一切衰敗的正道,即是正行,間接亦說外道無正道,故非正行。廣說即是:“應理行”者,“理”即涅槃,“行”即入彼,是從果而言;“質直”為聖道,經云:“質直即是聖道”,是從有學道而言;“和敬”即所有入聖道僧伽,同趣涅槃城不退而行,故是從無有不同行者而言。

或者,就遠離捨棄、錯誤、歧途及退轉,依次稱為如是四行,亦即於遠離邪行等四倒的無誤正道中實行者,是世上相續清淨之人。

丁二、勝田功德

所應合掌,所應禮敬,清淨功德,淨諸信施。

僧伽深證法性而相續清淨,故餘者於彼應當恭敬合掌;僧伽為殊勝引導,故於彼頂禮具有大義,故應禮敬。以勝功德莊嚴相續,即是吉祥福田,“吉祥”為妙好、圓滿之總稱,僧是福德亦是吉祥,故依彼將出生一切福德的吉祥圓滿,故稱為田。

此等離過具德者,縱然以三千大千世界財富供養,於彼亦不成為障礙,是故於彼,諸信施即是淨諸信施,非但無有享用信財之過,更是能令圓滿大資糧的大淨信施。

總之宣說以合掌等承事及禮敬等方式,所應皈依,亦是利他無盡的吉祥勝田,並以信施不成障礙。如云:“所應承事,勝恭敬處,所應禮敬。”故由僧伽自相續清淨,成為他人應供等。

丙二、勝讚具彼功德無上福田

所應惠施,普應惠施。

“所應惠施”者,即如良田中生長莊稼,於彼供養有大利益,故能產生無量、第一、最勝利樂之果。“普應惠施”者,即一切時處堪為所有世間的大供養處,亦即無與倫比的供養處,世間凡夫是以煩惱染汙相續,僧則從彼解脫,故如無垢如意寶王。

對以上六句,有注釋對應解釋為:
於資糧道者所應合掌,於加行道者所應禮敬,於預流者清淨功德,
於一來者淨諸信施,於不來者所應惠施,於無學道阿羅漢者普應惠施。

總而言之,正道聖法若以理成立為真實,則於學修聖法之僧及學修究竟之佛,將會產生信解。因此,若以對如來具有四諦甚深緣起之理產生真實定解的方法,勵力精勤,對三寶將會產生不退轉的堅固信心。

如是於真實僧伽及僅持僧相,亦了知為聖法寶之功德後,應盡力承事供養,以生無量福德之故。如是經云:“恒於月月中,百千大供施,若於僧淨信,福勝十六倍”,以此為例,廣於經中應當了知。

甲四、末義

隨念聖三寶經圓滿。

如是十方一切世間界所有利樂之源泉——共稱三寶,乃至虛空及輪迴未盡之間無盡之自性,萬千善相吉祥之源,此是僅僅憶念亦能從一切衰敗中解脫。《聖幢經》云:“若心有恐懼、怖畏與驚慌,則應憶念佛寶;若未能憶念,則應憶念法寶;若未能憶念,則應憶念僧寶。以此將會從一切怖畏中解脫。如與修羅交戰之際,帝釋告天眾言:‘若戰爭中恐懼時,應念我能勝勝利幢,若未能憶念,應念具自在天子勝利幢,若未憶念,應念水天天子勝利幢。以此遣除畏懼。’”如是應隨念三寶,以此獲得無量福德。《拋石經》云:“依佛所植善根,於輪迴中無盡、無邊,亦能獲得無盡涅槃,依於法、僧所植善根,亦復如是。”又說南瞻部洲縱廣七千由旬,東、西、北洲分別縱廣八千、九千、一萬由旬,皆能以步衡量,然依三寶所植善根終不可量。如是須彌山王,及其周圍一切山峰,逐兩稱量亦能計算,大海之水亦能以瓶稱量,依於三寶所植善根,終不可量。僅以此等為例,實則三寶功德過於虛空,量無邊際,無垢殊勝,無上無等,故對此信解等的利益亦無量無邊。因此,一切真實皈依盡攝於三寶中故,諸具慧者若憶念三寶功德後,承諾其為真實、永恆之皈依處,從此便能開始斷盡三有,且有了恒時安樂的開端。

如是一切諸佛雖然密意一味,但由發心與大願的無量遊舞,不可計數的三世諸佛中,每一尊佛一毛孔、一微光的功德,縱以如來盡虛空際演說亦無窮盡,於彼一切諸佛功德無一遺漏,能於一時之中憶念,又於一偈聖法聽聞、讀誦,功德無法衡量,於彼十方三世所有聖法,了知為真實之道而作意,又於十方三世安住的無量聖僧中,一位聖僧安住慈心三昧,所生善根業已無量,況以所有僧伽作為信解之境,其功德無量更不必言!於此處信解之後,僅念一遍此經,亦成為以三寶展開宣說的所有一切善根的源泉,何況演說等的功德,更是無量。應知,諦聽一遍此經,僅以此亦令人身成為具有大義。

具德萬千吉祥之勝源,三寶悅耳飛揚五彩幡,
乘騎善說香風飄動時,流唱無盡吉祥之妙音,
截斷所有世間之衰敗,亦於常享圓滿諸吉祥,
緣起善道光明之要門,以彼吉祥法藏而開啟。
增上意樂皎潔滿月輪,恒時安住勝慧虛空界,
利樂銀光遍灑於世間,祈願增勝安樂之吉祥。
吉祥拉則殊勝聖地中,吉祥上師弟眾聚會時,
吉祥種種祥瑞妙相故,吉祥不滅語言勝幢立。
願依此善具德師久住,僧團增勝事業亦究竟,
眾生利益安樂之吉祥,何時不退恒常而增上。

此文由對具備稀有智尊妙三德之聖喇嘛札西勸請之語頂戴受持,四大紊亂病觸雖於體內如湯湧沸,然而心中作意三寶甘露之月,未講究修辭文法而善釋要義之注釋,麥彭南嘉九月上旬八九二日中撰著。以此願成所有眾生善願如意成辦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