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四) 思考題


希求解脫

  1. 為什麼對善趣也應當如對惡趣一般厭患?
  2. 解釋頌義:
    諸常轉入生死輪,而於暫憩思為樂,
    彼定無主漸百返,漂流等非等諸趣。
  3. 修習苦性和不淨相有何必要?
  4. 什麼是繫縛的體性?
  5. 如果把解脫定義為生已息滅,有什麼過失?解脫真正的含義是什麼?求解脫之心是何種心?

思惟苦諦

  1. 解釋頌義:
    誰於此無厭,彼豈敬寂靜,
    如貪著自家,難出此三有。
  2. 為什麼在集諦前宣說苦諦?
  3. 為什麼不在苦諦後而在集諦後宣說滅諦?
  4. 解釋頌義:
    如病應知斷病因,當得樂住應依藥,
    苦因彼滅如是道,應知應斷應證修。
  5. 不真實思惟苦諦有什麼過患?
  6. 為什麼說“不以思集善知生死根本,是斷截正道扼要”?
  7. 為什麼在思擇修時應當令識極為明淨?
  8. 欲引發三乘一切功德,都須要哪兩種事?
  9. 思惟八苦:
    ① 如何思惟生苦五種?
    ② 如何思惟老苦五種?
    ③ 如何思惟病苦五種?
    ④ 如何思惟死苦五種?
    ⑤ 如何思惟怨憎會苦五種?
    ⑥ 如何思惟愛別離苦五種?
    ⑦ 如何思惟求不得苦五種?
    ⑧ 如何思惟五取蘊苦五種?
    ⑨ 為什麼八苦中對生苦和五取蘊苦特別須要認真修習?
    ⑩ 對生死取蘊自性未能生起真實厭離,有什麼過患?
  10. 思惟六苦:
    ① 什麼是無定過患?如何思惟無定過患?
    ② 什麼是無飽足過患?如何思惟無飽足過患?
    ③ 解釋頌義:
    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
    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於此摧諸欲。
    汝應憶念為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
    未能承事恒沙佛,未從佛聞如是語。
    ④ 如何思惟數數捨身過患?
    ⑤ 按本論所說,“雖將地丸如柏子,數母邊際未能盡”的意義如何?為什麼由思惟此義能引發厭患生死?
    ⑥ 如何思惟數數高下過患?
    ⑦ 如何思惟無伴過患?
    ⑧ 如何把六苦歸攝為三種?
  11. 說出三苦的體相、比喻以及相互關係。
  12. 說明隨苦樂捨受生起非理作意和生起如理作意的差別。
  13. 為什麼說“於五取蘊乃至執持、爾時受苦”?
  14. 行苦既然遍一切苦,為何只在捨受上安立?
  15. 以理成立四威儀等中沒有自性的安樂?
  16. 如何把八苦攝為三苦?
  17. 解釋頌義:
    惡趣苦無餘,人中亦現有,
    苦逼等地獄,貧如琰魔世。
    此中旁生苦,強力於羸弱,
    缺罰及損害,相續如暴流。
    有因貧乏起,餘從不足生,
    追求難忍苦,一切謀略殺。
  18. 說出非天之苦。
  19. 說出欲天死歿苦、悚栗苦、斫裂殺害苦、驅擯苦。
  20. 解釋頌義:
    1. 所有受欲天,彼亦無樂心,
      遭欲貪熾然,內火而燒煮。
      若諸心散亂,彼豈有安樂?
      非於無散心,剎那能自在。
      散逸擾亂性,終不能寂滅,
      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風吹。
    2. 如病癒未久,食所不宜食。
  21. 上二界粗重的內涵是什麼?
  22. 解釋頌義:
    色無色諸天,超越於苦苦,
    以定樂為性,住劫不傾動。
    然非畢竟脫,從彼仍當墮,
    似已得超越,惡趣苦暴流。
    雖勵不久住,等同空飛鳥,
    如童力射箭,墮落為邊際。
    如久然諸燈,剎那剎那壞,
    諸行變壞苦,仍當極侵惱。

思惟集諦

  1. 為什麼首先應對煩惱善巧?
  2. 煩惱的總相是什麼?
  3. 說出貪、瞋煩惱的相?
  4. 說出壞聚見的相及立名的理由。
  5. 說出壞聚見與邊執見的關係。
  6. 說出戒禁取見與見取見的相及二者的差別。
  7. 說明煩惱生起的次第。
  8. 解釋頌義:
    若我知有他,執瞋自他分,
    與此等繫屬,生一切過失。
  9. 能生煩惱的六因是什麼?應如何對治六因?
  10. 煩惱才生起就先能令心雜染倒取所緣是一種什麼狀態?請按自己的體會舉例說明。
  11. 解釋《莊嚴經論》頌義:
    煩惱壞自壞他壞淨戒,退損失利護法大師呵,鬥諍惡名。他世生難處,失得未得意獲大憂苦。
  12. 以理成立煩惱是真正的敵人?
  13. 應如何與煩惱鬥?
  14. 說出二十種隨煩惱的相和作用:
    ① 忿;② 恨;③ 覆;④ 惱;⑤ 嫉;
    ⑥ 慳;⑦ 誑;⑧ 諂;⑨ 害;⑩ 驕;
    ⑪ 無慚;⑫ 無愧;⑬ 掉舉;⑭ 昏沉;⑮ 不信;
    ⑯ 懈怠;⑰ 放逸;⑱ 失念;⑲ 散亂;⑳ 不正知。
  15. 按經部宗以上說出思業與思已業的體性。
  16. 集諦中的業包括哪些?
  17. 說出立名為不動業的理由。
  18. 以理決定造集引生死業的作者。
  19. 說明如何集業之理。
  20. 為什麼資糧道、加行道行者以出離心或無我慧攝持的善淨業,不是能引生死的庸常集,卻是集諦所攝?
  21. 確切說出為庸常集所攝的業的範圍。
  22. 分別緣何種受,會造得 ① 非福業;② 福業;③ 能生三禪以下不動業;④ 能生四禪及無色界不動業。
  23. 說出三類死緣。
  24. 為什麼要惜福?
  25. 名詞解釋:善心死;不善心死;無記心死;解肢節苦。
  26. 解釋“作善者從暗趣明”的涵義。
  27. 解釋句義:
    善不善心行相明瞭,不能隨順當斷死心。
  28. 比較善心死、不善心死、無記心死三種死亡狀態的異同。
  29. 瞭解有關死心的法義之後,我們應當如何為死做準備?
  30. 導致中有的因是什麼?
  31. 說出中有的生處、身形、顯色、行態和壽量。
  32. 解釋中有、生有、本有、死有。
  33. 解釋頌義:
    為當本有形,此謂死以前,
    生剎那以後,同類淨眼見。
    具業神通力,根全無障礙,不轉為尋香。
  34. 說明胎生受生之相。
  35. 名詞解釋:結生。
  36. 薄福者和多福者於人間受生之際,顯現的相有什麼不同?
  37. 說明對地獄業作而增長的非律儀中有受生之相。
  38. 說明受生旁生乃至色界天等之相
  39. 說明濕生化生的受生之相。

十二緣起

  1. 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的目的是什麼?
  2. 解釋句義:無明如非親實等。
  3. 對於無明的體相,法稱論師和無著論師分別如何承許?二者差別何在?無明有哪些差別?
  4. 行具體有哪些差別?
  5. 解釋因位識和果位識的體相以及二者的差別。
  6. 如何以無明為緣生行?如何以行為緣生識?
  7. 解釋名色、六處以及二者的差別。
  8. 觸的體相是什麼?觸有哪些差別?
  9. 受的體相是什麼?受有哪些差別?如何由觸緣生受?
  10. 愛有哪些?如何由受緣生愛?何種情況以受緣不生愛?愛有哪些差別?
  11. 取具體有哪些差別?
  12. 愛和取有什麼差別?如何以愛緣生取?
  13. 解釋“有”的含義。
  14. 生、老、死的確切定義是什麼?
  15. 十二支如何攝為四支?
  16. 辯答:
    引和生這兩重因果是為了顯示有情一重受生因果,還是兩重,如果是初者,那已經生起果位的識乃至於受後面再說生起愛等,不應道理。如果是第二,那後面一重因果當中缺少無明、行和因位識,前面因果當中缺少愛取有。
  17. 回答:
    ① 能引所支中,何為所引?以何而引?如何而引?所引之義是什麼?
    ② 能生所生中,以何而生?何為所生?如何而生?
  18. 以十二有支配合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的關係,解釋:
    ① 流轉惡趣的緣起;
    ② 流轉欲界善趣的緣起;
    ③ 流轉上界的緣起。
  19. 如何把十二有支攝為煩惱、業、苦三道?
  20. 《稻稈經》當中如何把十二有支攝為四因?
  21. 能引者需要幾世圓滿成熟果報?
  22. 認識幾世圓滿之理後,對於我們實現離苦得樂有哪些方面的啟示?比如希求即生往生淨土,在十二緣起方面應當如何把握能引、能生的緣起,才能達成往生的目的?
  23. 為什麼在對十二有支的思惟當中可以包括下、中、上三士的法類?
  24. 對於苦集和十二支流轉的道理善巧了知之後如理串習,會產生哪些功德利益?
  25. 具體解釋句義:
    善見緣起,則能遮除緣前後際,及緣現在一切惡見。
  26. 解釋十二緣起圖。
  27. 學習十二緣起之後,談談你的體會。
  28. 中士道要求的意樂之量如何?
  29. 解釋句義:
    處於無常熾燃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
  30. 出離意樂浮於表面,會有什麼過患?
  31. 為何要把中士法類做為教授中心而修習?

除邪分別

  1. 遣除邪分別:
    若於生死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滅邊,於生死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於小乘中可名為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
  2. 何種不捨生死應當捨棄?何種不捨生死應當隨學?何種厭患生死應當捨棄?何種厭患生死應當隨學?
  3. 如果菩薩和聲緣一樣厭離生死,那有什麼超勝於聲緣之處呢?如果超勝於聲緣,菩薩的厭離生死和聲緣的厭離生死有何不同呢?
  4. 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此處說需要厭離世間,兩種觀點如何融合呢?
  5. 以什麼理由能成立大乘比小乘人極應厭患生死極應滅除生死?
  6. 解釋文義:
    眾生眾苦無餘盡至,盡生死邊,剎那剎那種種異相損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眾生眾苦一時頓至,盡生死際,發大勇進,剎那剎那悉能生起一切眾生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珍寶資糧。知此因已,應當更受百千諸有。
  7. 解釋頌義:
  8. 以理成立“生”是一切損害根本。
  9. 為什麼破除煩惱須要依賴修習無謬圓滿之道?
  10. 解釋語錄涵義:現是從畜分出之時。
  11. 你是如何理解“於無安樂愚執為樂,應當了知是惡業果”?
  12. 以你的體驗和觀察說出居家的過患。
  13. 解釋四句體相:
    身在家心在家;身在家心出家;身出家心在家;身出家心出家。

解脫正道

  1. 解釋頌義:
    咒本初為戒,次精進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無懈怠。如王具七寶,無厭調眾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調罪。
  2. 為什麼說“不思業果戒不能清淨”?
  3. 解釋句義:
    總有禍福皆依於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說,無須改易,內心清淨,堪忍觀察,心意安泰,邊際善妙。
  4. 為什麼需如荒年一切事都放在糧麥上,一切都圍繞戒呢?
  5. 對於煩惱忍受將會導致何種後患?
  6. 解釋頌義:
    當了知自心,如畫水土石,
    煩惱初為上,樂法應如後。
  7. 破除世間怨敵和破除煩惱有何不同?
  8. 阿底峽尊者見人必問“生善心否?”有何密意?
  9. 解釋頌義:
    鹿象蛾魚蠅,五類被五害,
    一害況恒常,近五何不害?
  10. 慢煩惱有哪些過患?
  11. 解釋頌義:
    當速思惟老病死,親愛別離及諸業,
    終不能越自受果,由對治門莫驕慢。
  12. 分別說出對治以下煩惱的方法:
  13. 說出以下隨煩惱的過患:
  14. 修的成就相是什麼?
  15. 什麼是真正的勇士?
  16. 解釋頌義:
    住煩惱聚中,千般能安住,
    如野干圍獅,煩惱不能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