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旨理念課程1.1 依師、建教、立僧 (一)


題綱:
  1. 為何選讀尊者傳?尊者傳對我的啟示?
  2. 尊者俱生功德及依師學法的殊勝功德?

1 為何選讀尊者傳?尊者傳對我的啟示?

1. 師承因緣

師父重視尊者傳 策勵我們效學之心

我們這一次一起來學習阿底峽尊者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早年師父在帶我們學習廣論的時候,是非常重視兩本傳記,其中一本就是阿底峽尊者傳,還有一本就是宗喀巴大師傳。我想各位在師父的錄音帶裡面就可以聽得到了。在往後幾年,師父也常常引用祖師傳記,尤其是這兩位祖師的傳記,為我們引述很多相關學習道次第的內容,我們可以透過尊者傳的學習,啟發我們如何去發心,發大心來學習佛法,看到租師種種的行誼,我們會更了解到法的珍貴,自己透過阿底峽尊者傳所傳述的內容,也會讓自己更了解在整個道次的修習上面應該注意、應該要學習哪些內容。師父也透過尊者傳的這種引導,讓我們每個人在心續裡面建立起要學習聖教、宏揚聖教的這種大志大願,我想很多人都是相應師父的建立教法,乃至修學道次第早日成佛的心願,很多人都是相應建立教法這一點!那麼可以透過尊者傳很深廣的去了解如何讓自己發心更加廣大清淨。這本傳記我個人也跟師父學了很多年,早從在福智精舍時代,師父也帶我們研討過,師父也透過傳記很多的段落開顯出一些對我們很有啟發的內涵。這幾年師父示寂了以後,我們還是有讀尊者傳,可是想到很多新的同學,不一定會那麼認真的去研閱尊者傳,所以想再把師父以前教的內容再把它做為一些推廣,直到後人能夠重視尊者傳的意義,也希望大家能夠以學習廣論的心態來聽尊者傳,真的會從尊者傳裡面學到很多跟道次第完全相應的地方。另外一點就是,我們除了看尊者傳及其它的祖師傳記,我們如何把祖師傳記的內容做為我們修心的指導呢?這應該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常常聽師父說經典就是佛陀的修行經驗報告。他也的確把他的一生過去無量劫所走過來的歷程,透過經典闡述給我們認識,而祖師大德也是一樣,透過他的一生的言教、身教,展現出來是諸佛菩薩行持菩薩道的具體內涵,我們如何透過研閱尊者傳這些傳記,去了解到菩薩道如何去實踐,對我們是很有幫助的,所以透過尊者傳的學習那我們希望大家也能夠用這種角度去看其他的祖師傳。對我們會很有幫助。總之,是結合經論及心績來去了解祖師傳、尊者傳。

那今天我們講的重點第一個就是「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浮故開示造者殊勝」。為什麼要宣說阿底峽尊者的殊勝呢?我們就依據師父的傳授,他那麼重視阿底峽尊者就是為了讓我們了解,今天師父傳授給我們的道次第,是非常清淨的,而從那裡看得出來呢?從阿底峽尊者傳記,他一生的教證功德可以看出來,一個增上生道真實的例子出現在我們眼前,他具有種種圓滿的功德,跟廣論講的八種異熟都是相符順的,我們透過廣論來顯發阿底峽尊者的功德,也透過阿底峽尊者的功德知道,這些圓滿也是我們要希求的,我們從阿底峽尊者的修學過程可以知道,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識的撮受,就這樣的顯現出來了,那我們每天回向、發願也是這樣,所以將來大家要希願將來的果相,也是這樣的呈現出來,我們看阿底峽尊者傳跟祖師的傳記,就要這樣隨文作觀,設身處地去想,每一個文句代表的意思,好好去揣摩,心生受用,心生隨喜、效法,那就是尊者傳給我們的價值了。

2 廣論造者殊勝 為顯其法根源淨故

(1)由尊者功德對道次第深信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阿底峽尊者傳呢?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要來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內容,特別是「甲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為了顯發道次第,這法是非常清淨的,他的來源是非常清淨的,所以我們要去瞭解這個尊者的功德。甲一的科判是非常重要的,那透過阿底峽尊者傳的研讀,希望大家能夠對甲一有更深人的瞭解。「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這個法呢!指的是道次第,那什麼是道次第呢?指的就是凡夫到成佛的內涵,在廣論裡面就講得很清楚了,廣論第二頁第三行,「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第一句話,此中總撮一切佛語扼要,這就是整本廣論的內容啊!這道次第總攝了一切佛語,佛語包括了佛陀所講的大小顯密,一切的經教,而這些全部總括起來有八萬四千法門,細節是引導每一個眾生成佛的方便,是一切凡夫進去佛地必須要學的內容。所以導具善著趣佛地理,是對那些已經有條件可以學習法的人來說,就是具有暇滿人身,又有因緣遇到法的人來說,我們如何成佛就靠這個道次第了。

第九頁,提到了這個法有什麼殊勝呢?那一共有四種殊勝,

  1.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2.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3. 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4. 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第一個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佛陀所講的這個一切聖教呢!包括大乘無量的法門,小乘無量的法門,那這些彼此是沒有任何矛盾的,那大乘有分顯乘、密乘,彼此是沒有任何矛盾的。不但是沒有矛盾,而且都是必須需要的,怎麼說呢!「請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我們要瞭解這個法呢!佛陀講的一切大小顯密之法呢!是任何一個補特伽羅成佛需要修行的道,實際上呢!佛陀所講的大小顯密的一切的法門,都是任何一個人,你想要成佛必須要修行的道,所以「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這裡講了很清楚了,不是那些法需要修的,那些法不是需要修的,全部都需要修的,「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只是隨著個人相應的部份,眼前相應的部份,你或者說有些表現出的是法,是道的整體,或者是道的支分,是有些分類的差別,但是全部都是每個人必須要修的,那我是列舉這個法的殊勝,他的根源呢是來自於阿底峽尊者。第八頁,第二段,「顯示法殊勝中法者。此教授基論,請菩提道炬」。那這麼殊勝的法,他是從哪裡來的呢?他的根本論點呢是從菩提道炬,菩提道炬論,雖然不多,可是他總撮了一切佛語扼要,那是誰寫的呢?阿底峽尊者所寫的,阿底峽「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

他寫的所有的論典很多,而最重要最圓滿的就是「道炬論」,因為他含攝一切的大小顯密所有的內容,那為什麼要了解這甲一,這科判呢?「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呢?跟我們學習是有息息相關的,我們是想要學佛法,透過學佛法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呢?當然我們可以得到世間的利益,但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出世間的利益,出世間的利益呢。最圓滿的就是成佛了,要成佛必須要學到學習成佛的方法,而成佛的方法呢!不是一生可以學完的,也 不是靠業餘性質可以學完的。縱使是全力以赴,從小到大也不一定能夠學完啊!佛法太廣了,要有非常足夠智慧的人,才有辦法學得多,可是我們一開始就不能學錯,方向不能偏,所以如果我們對整體佛法沒有全面的了解呢,我們一定會走錯路的,前面提到如果我們只是當作業餘性質,或者是當作一種消遣,那麼怎麼學都可以啊!反正你的目的不是要走上成佛之道嘛!但是如果要走上成佛之道呢!那作法就不一樣了,一定要有全面的認識,確定了次第如何?範圍如何?那該修該學的有那一些?那才來一步步的走下去。成佛是超越一生、二生,要三大阿僧祇劫走下去的路,你總不能一開始就隨便來吧!所以我們要對整體佛法有所了解,可是偏偏我們對這個佛法廣大的佛法沒有辦法那麼快可以了解的到啊!就像三藏十二部那麼多,自己看了幾本呢?恐怕一本都沒看完呢!那我們X說我們對佛法有整體了解,那是不可能的嘛!那怎麼辦呢,所以甲一就變得非常重要了。誰來幫助我們釐清整個佛法的內涵呢?必須要那些有成就的人,這些有成就的人,必須要能夠涵蓋佛所講的大小顯密一切的教法,否則你內心裡也會沒辦法完全信服吧!

那我們現在看阿底峽尊者他一生的教證圓滿的功德。那我們就會對他生起信心,他所闡述的道炬論,含攝了大小顯密一切的教授,那編排出一個凡夫到成佛的一個圓滿次第,我們雖然對佛法沒有完整的去研閱而得到整體的認識,可是可以透過阿底峽尊者他的全方位的認識,全面的學習,去了解進而升起信心。這個信心是要透過阿底峽尊者的功德而建立起來的,我們凡夫心識沒有辦法了解到那麼深廣,剛開始要透過阿底峽尊者的引導,功德而生起信心,這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2)勝解造者殊勝,避免走冤枉路

我看過有些人學學廣論之後,他覺得這沒什麼特別嗎!所以他就換跑道了,那換其他的方式來學,對個人來說這是他的選擇,但如果是對從整體學習佛法來說呢!那一個法門能離得開菩提道次第呢?如果沒有辦法掌握到菩提道次第的整體內涵,再學什麼法,恐怕都不會得到總體的利益,那要歷經多番的辛苦,最後還是要走回同一條路。道次第。我們如何避免走上這條冤枉路呢?我覺得多瞭解甲一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那有了這種信心,會願意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的學習下去,那怕將來,你學下去掌握越多,你學的法門越多都沒關係,都能夠相得益彰,能夠把你所學的全部都放在道次的經櫃裡面。如果不是的話呢!你學的法再多都是一盤散沙,不知道如何收攝,那就非常可惜了,所以我們如果都能夠對道次第產生信心,對我們絕對有幫助的。

3 結攝:尊者傳對我的啟示

---------透由尊者傳相應人法二殊勝

如何對道次第有信心呢?「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了解阿底峽尊者的功德,對我們絕對有幫助的,好!這是我們學習阿底峽尊者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呢!我們可以透過研閱阿底峽尊者的功德我們去發願,祈求,隨喜,讚嘆,阿底峽尊者的所有傳記的內容,都值得我們去效學的,當我們能夠對一位這樣傳承的師長,做這樣的隨喜讚嘆,當下你累積的就是非常殊勝的資糧,你在讚嘆諸佛菩薩,你在隨喜諸佛菩薩所做的廣大利生事業,那如果你看到這樣,而能去隨喜效學,那你就增上了,你的所求就改善,改變了,尤其能夠看到為了弘法,學法,西藏人所做的努力,你也如此效學,對我們幫助更大。第三個,我們可以透過阿底峽尊者所看到的,這個西藏人如何建立教法的歷程,來策勵自己,如何走上建立教法之路,也為自己,為一切的眾生付出,這應該是非常典型,或者是具體的例子,讓我們可以策勵自己的。第四個,我們透過阿底峽尊者傳的內涵,我們也可以去體會到師父的功德,那互相彰顯,你就對師父在漢地建立教法產生更大的瞭解以及信心。那最後透過阿底峽尊者的研閱,學會如何閱讀祖師傳記以及佛本身的傳記,慢慢去體會細讀,你就會體會到字裡行間流露出很多的法意,很多人的犧牲,很多人的奉獻都能夠慢慢體會得到,那會成為一個很會感恩的人,能夠看到經論,傳記,能夠有感受的人,而不是看著一個故事而已,尤其是經典裡面提到佛本身的故事,文字非常的簡略,可是每一個字,每一個字都是佛菩薩用血淚累積出來的,所有的高僧傳都是用他們的生命疊出來的,阿底峽尊者傳就充分體現這一點喔!

2 尊者俱生功德及依師學法的殊勝功德

1 自身所具廣大功德

好,我們看第二頁,「第一章:自身所具廣大功德」,這提到了阿底峽尊者小時候出生在圓滿的國家。富裕的國家,然後他是皇族,種性圓滿,他有種種的俱身功德,從小就會皈依三寶,那長得非常的莊嚴好看,在第四頁,提到了一歲半的時候,他第一次離開宮門,去哪裡呢?去寺院朝禮三寶,尊者十八個月內未出宮門,而在宮門裡面受到他的八個乳母種種的細心照顧,然後第一次出門呢,就去寺院,這也說明了什麼他業清淨到這種程度,反省回來自己小時候,長大那一歲才碰到三寶!他第一次離開家庭就是去寺院了,就是他戒清淨的一種現象,看到這裡要很隨喜讚嘆了,如果我也能夠像他,第一次爸爸抱我出門就去寺院,從此那就跟寺院結上關係,我這一生何至如此呢!這業就差別在這邊,清淨的業。然後他見到人他就會生起,希望別人也像我這樣富樂,就是慈心,願別人也得到快樂啦!他見到朝禮三寶就會發願,要出家,就是他的清淨的出離,他會自然而然的就皈依三寶,他的皈依體,他過去世帶來的皈依體,他願力都沒有退失掉,這不是凡人了,三歲的時候把世間一切的學問學完,三歲的時候世間的所有的天文曆算、文學、文字、音樂都學完了,三歲呢我想想我三歲我還在鄉村玩泥巴,可是他三歲已經成為世間一個非常善巧的人了,一切學畢,六歲的時候能夠辨別內、外、正、邪之法,六歲的時候就成為辨別內道外道的一個大班智達了,那時候印度外道,非常的興盛,外道他們辯論也非常的厲害的,一千年前的印度是天上的大成就者,佛教大成像天上的星星那麼多,可是能夠辨別內道外道的,竟然就只有三個人,就是那若巴,響底跋以及阿底峽尊者,那時候他六歲就成為這樣的一個人了,我覺得這不簡單耶!那十歲以內呢,所做的行為就是一個大修行人的樣子了,十一歲他就開始做了偉大的請法,求法之行。

2 依師求法堅定無畏

可是他十一歲的時候就經歷了這個波尋壯闊的求法之途,第一個遇到的是勝敵婆羅門,勝敵,勝生死煩惱之敵。他遇到第一個善知識就是教授他出離法類,那這勝敵婆羅門叫他,你應該要去中印度那蘭陀寺,親近菩提賢論師,他是你多生的師長,這在第六頁,第七頁。新版的第七頁,這勝敵婆羅門呢是止迦摩羅尸羅的大成就者,顯密通達,他為攝受阿底峽尊者,而在那裡做進修的樣子,那見面之後。就傳他的出離發心法,那叫他去,授記他去那蘭陀,告訴他該去的地方是哪裡?該找的師長是誰?要學什麼法?都交代清清楚楚的,那這阿底峽王子聽了之後就依教奉行,就回到皇宮拿了供養之物,就直去中印度,什麼叫直去呢?沒有做任何的逗留直接就去,表示他那求道之心是非常的殷切的,見到了這個菩提賢論師,極生歡喜,王子看到了論師就極生歡喜,有看到嗎?那論師看到王子也出諸言外,師徒見面格外歡喜,這是什麼業呢?師徒清淨之業,表示他們過去在多生以來已經盡除師徒無量的違緣了。所以這一生一見面的時候呢,就是歡喜踴躍,菩提賢論師,菩提代表是覺,覺悟的覺,那教授他的就是發菩提心法類,當下傳完了那就再授記他說:你下一步呢應該去那蘭陀寺北有明了杜梋菩薩,去請授僧法,明了就是內能明空性,明了是明了空性的意思,那見到了之後呢也是一樣,師徒非常的歡喜,這也是表示他們之間的業緣是非常清淨的,那就傳授他空性,他當下就現證了加行道,那傳完法了之後呢,這明了杜梋菩薩就告訴王子你現在應該去黑山寺之南,黑山之南去見阿縛都帝,那請他去傳法,也是一樣交代他清楚,去哪裡?找誰?學什麼法都交待清楚了,那就去了,去見到阿縛都帝,阿縛都帝就撮受了他,講沒兩句話就說,好你現在回去吧!你就回國,去問跟父母說:要長期出來學習,他從孟加拉千里跋涉到那蘭陀,見了菩提賢論師,明了杜梋及阿縛都帝不過幾天而已嘛!幾天好你再回去,哎,不是坐飛機呢!是騎馬呢,要爬過大河,涉大江,過大森林呢!那叫他回去,來往要多少時間啊!要幾千公里呢,好了回去請求父母,父母答應了,那就再來,因為之前已經叫他去見羅睺羅笈多請受密法,羅睺羅笈多見到了王子呢,非常的高興,就馬上引他進入壇城,連續十三天傳授密法,從早到晚,從晚到早除了吃飯之外,都在學法,走大精進大勇猛就是特殊的根器的啦!不是一般人能夠輕易做得到的,十三天灌頂圓滿,得到了這種相應的程度,羅睺羅笈多又叫阿底峽尊者怎樣呢?你再回去,再回國,來了十幾天又再回去,如果沒有強大的心力怎麼可能禁得起這種勞途的奔波呢!不是一個人呢,一千人呢!他這次來一千人呢,那回去,那變改國王的心意,後來國王終於答應他離開皇宮去,終生修行了,那他又再從孟加拉又再來中印度找阿縛都帝學習,學了很多年,看到這裡,十一歲的小孩子啊!我覺得他已經不是小孩了,他比我們大人還大人了,能夠做這種艱苦的這種求法之行,我們不要想喔,他還是國王的兒子去哪裡都很方便啊!再方便你走看看嗎,自己走看看啦,旅途總是很辛苦的,可是阿底峽尊者他那時候表現出來的行為就這樣的堅定。

3 依師結合道次第

那後來他繼續學,跟著很多的善知識學,那前面幾個善知識為什麼特別的點出來呢!就是師父教導的。看一看,注意到了嗎?他第一次找的善知識教他出離心,第二教他菩提心,第三教他空性,第四個也是教他中觀,第五個密法、出離心、菩提心、空性,由顯入密次第井然,師父說他這一生能夠表現出這樣圓滿的業相出來,就表示他過去的道次第修行非常的圓滿、清淨,就自然這一生所顯現出來的業相就是如此啊!那我當時聽了,印象非常的深刻,他自己就這麼做到了,然後他寫出道炬論,難道不是這樣寫出來的嗎?難道違反這個次第而寫的嗎?所以他如是行。也這樣如是教我們,就足以引導,生起足夠的信心了。好!後面他前後遇到無量的善知識,總共遇到有一百五十七位大成就者,一個就夠了,就己經夠厲害了,他一百五十七位大成就者,都是他的善知識。後來他出家繼續學習。再來看,「廣修菩薩之行」,十五頁,這裡提到的前四明聲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這世間的四明。他在二十一歲以內全部通達,這任何一個都是極難做到的,總之世界上所有的學問,他全部在二十一歲以內。全部學完了。而且通達了,這樣的一種成就,現在世界上恐怕已經沒有了。再看內明,小乘十八部,所有的法全部學完,任何一部都沒有遺漏。大乘呢又分顯乘跟密乘。密乘呢印度是分為七部,西藏是分為四部,開遮是不一樣的,內容是一樣的,所學的經教呢!全部都學,幾千種、幾千種,四千種、八千種,六千種、一萬二千種,無量種全部都學啦!這是他的功德啦!第二,他的教學傳承與依止傳承之師長,這裡指的就是他清淨的傳承,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其實這部分是相當重要的,每一部的傳承,每一個法的傳承是從那裡傳下來的,清清楚楚的交代出來。總之,一個人要得到那麼多的傳承啊,沒有海量的智慧是得不到的。

4 以菩提心為修行中心

第三十四頁,那就是有一次這個在金剛座寺的時候,「爾時尊者,作如是念」有看到嗎? 「今從諸師,學法已訖」,我現在從那麼多的善知識裡,學的法已經學完了,「亦見多本尊,獲得多種成就,亦現見多種密咒壇輪上他就見到了很多本尊,還有很多的密法的壇城啦!「今當專注一心,速證正覺也」,所以他想要專心來修正成佛,尊者升起這念頭的時候,這個羅睺羅笈多就已神通力降臨了,就告訴他說,僅僅見到本尊壇城,得到成就三摩地等,全無所至。還不行,應該要專修慈悲及菩提心,大悲觀世音菩薩是悲心的菩薩,當依之為本尊,要好好的去修慈心、菩提心,我們看喔!阿底峽尊者學法學那麼多了,那等到他要修,要修來成佛,那師長就來勸誡他,先不要啊!這樣不行,要叫他勸他修慈悲心,菩提心,這給我們很大的教誡的,阿底峽尊者示現這一幕呢!是要提醒我們,大乘佛法的中心是什麼,就是慈悲心,菩提心,這要一生都作為修行的中心的,那往後接下來全部都是這樣,「尊者前依金洲大師獲得決定今猶決定」他在金洲大師那裡學了十二年現觀莊論,學到了所有的菩提心的教授,也得到了這種決定,大乘的中心就是菩提心,現在又得到一次的肯定了。也就是說,要把菩提心作為修行的中心,是不容易得到決定的,所以大家呢,我們學了菩提道次第廣論要好好的記住,無論如何一定以菩提心做為修行的核心喔!「尊者繞金剛座時,有諸泥像,互相問答,欲速證等正覺,當學何法?答云:應學菩提心也。」

接下來就傳授了顯教的菩提心修法,後來又見到空中有二個童女在問答,想要速證等正覺,當學何法?應學菩提心也。如何修呢?又說了一個依密咒儀軌修菩提心的法,這些尊者聽了都能夠完全理解,後面提到了也是,有這些佛像或者有化現的人,種種示現呢來告訴阿底峽尊者,要好好的修菩提心,好好的修菩提心,這點,大家要謹記在心上,能夠有這樣的一個認知呢,功德就無量了,這是佛教的核心!我們再看三十五頁,倒數第二行,就是你們新版的倒數第二行,「次住金剛座西阿彌陀殿,修慈心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就現身了,就對他說:喔善士善哉善哉!作所應作,三世一切諸佛密藏,汝今了知。」因為他已經安住下來,修慈心、菩提心了。所以觀世音菩薩就來現身證成他說,對!你這樣做已經掌握到諸佛的密藏了。

5 修學完全依照善知識的引導

好!我們看第二段「住止迦摩羅尸羅寺」。這寺院在孟加拉,就是他的國家的境內,當初他受到了婆羅門的授記之後,去那蘭陀寺,那蘭陀寺的國王就對他說,你們本國內的道場啊!這個止迦摩羅尸羅寺,有無量的聖眾啊!你為什麼來這裡找呢!記得吧?那時候阿底峽尊者回答說,我因為勝敵婆羅門叫我來,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就是他修學,完全是依照善知識的引導,善知識叫他去那裡,找什麼人,學什麼法,他完全依教奉行,那怕他國內止迦摩羅尸羅寺有無量的聖眾,他都不會選擇,他完全依照善知識的,這應該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指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