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旨理念課程 1.2 依師、建教、立僧 (二)


題綱:
  1.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我應依循的善知識?
  2. 尊者具足圓滿依師德相對我的啟示?
  3. 尊者弟子種敦巴、大瑜伽師、阿蘭若師如理依師的相狀與影響?

1 道之根本親近知識軌理,我應依循的善知識?

全圓道次第的善知識

《廣論》二十四頁倒數第五行。

「總諸至言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於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人大乘佛道。」

好。總的來說,一切的經典,或者是論典,應由各各大乘、小乘、顯乘、密乘不同的宗派,要修學增上總要有不同的善知識來引導。但是這裡所提到的善知識呢,這裡指的就是修學「道次第」所說的善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他能夠依著道次第,共下、共中、上士,三士道漸次漸次地引導我們,次能導人大乘佛道,最後能夠帶領我們進人大乘佛道。

所以兩個部分。第一個能夠次第的引導,第二個能夠導引我們進人大乘,直至成佛。我們所依止的善知識,必須能夠引導我們走完全圓之道,而不是隨便找個什麼人就行的。

在念恩這一部分,也有再提到,善知識他怎樣教導我們的。這點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廣論》三十五頁,第二行最下面:

「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等等。這裡要特別提到的是:善知識對我們有什麼恩德呢?換句話說,善知識對我們有恩德,就是因為善知識曾經幫助過我們。那善知識怎麼幫助我們的呢?這裡提到:開示安穩不安穩道,就是告訴我們輪迴跟解脫兩條路,那,當然我們要趣向於解脫啦。

以普賢行而為教授,什麼是普賢行呢,就是總撮為十大願王等等,這一部分第三部分還會再說明。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他指示給我們從現在凡夫到成佛要經過的所有的道路。

護送往赴一切智處。還要帶著我們走,走到哪裡呢?走到成佛。「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所以我們要找的這個善知識,就是要能夠引導我們成佛的,不是一般的善知識。

那我們看阿底峽尊者,他的依師的典範。他十一歲的時候遇到第一位善知識是勝敵婆羅門,教導他的是「出離」法類。第二位是菩提賢論師,教導他的是「菩提心」法類。第三位明了杜梋菩薩,教導他的是「空性」的法類。第四位也是「空性」為主。第五位就是教導他「密法」。他前面幾位善知識所呈現的內涵,就是一個完整的一個道次第,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由顯入密。那為什麼阿底峽尊者能夠感得到這麼好的因緣呢?肯定是他自己的依止善知識做得非常的清淨。他能夠依著善知識告訴他的道次第而修學。所以他這一生再來的時候,又出現同樣的業相啦。善知識不會無次第的教導他,雖然依止的每個善知識不 是同一個人,可是,出現的次第卻是跟道次第相符順的。

這,就是如法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性。為什麼要特別提到這一點呢?道的根本是在依止善知識。這個道呢,不是隨便放的,要有一個次第。所以叫做道次第。你依著道次第修學,依著善知識告訴你的道次第去修學,你種的因就是依著次第,將來感得的果報一定也是次第感果的,所以一定要找到一個像《廣論》的「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人大乘佛道」要找到這樣一個大善知識。找到之後呢,好好的跟著學。不要著急,好好的跟著學。

2. 尊者具足圓滿依師德相對我的啟示?

1,完全依師,心如樹棉花

我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一點呢?我要講的就是:阿底峽尊者他自己能夠清淨的依止善知識,所以感得到的果報就是很清淨。阿底峽尊者他條件夠,他過去淨除了很多罪障,現在感得到的善知識是在果報裡面,感果啊。我們看看我們自己,我們親近善知識時,能不能夠完全按照師長的意思去做呢?能夠像阿底峽尊者這樣,他感得的果報,是像樹棉花一樣,風吹這邊就飄這邊,風吹那邊就飄那邊。這個阿縛都帝叫他回去,他就回去;來了,再見到羅候 毱多,十幾天,又叫他回去,他就回去,一點都沒有抱怨,馬上就回去。辦完事,第二天馬上就來。我們看他這種行相,就可以知道他對善知識的信心,真的是很足夠的。實際上他們也不過是初初見面而已。所以我們從阿底峽尊者,他依止善知識的內涵,我們應該要來效學。

好。所以我們既然看到這一點,我們就要好好種因啊,自己要依照《廣論》所講的依止善知識的條件,其實這個條件不也是涵撮作為一個弟子也要按照次第,好好修學嗎?那,慢慢修學,學上去,你一定會被善知識所接受,然後會給你介紹更好的善知識。善知識的本質是一樣的,但是應你的緣起,有不同的顯現啊。我要講的重點就是,大乘的善知識,共通都有一個特點,「不會浪費你的暇滿人身」,你該學的時間到了,不會讓你延遲一秒鐘學習的!如果你對善知識有這樣的信心,你就會知道。如果你對師父有足夠的信心,師父,他對你所做的安排,應該是圓滿的。如果你認為師父是佛陀,師父對你所作的引導,已經是你的業力裡面,最圓滿的狀態了。在你的業力能夠承受的範圍裡面,已經作了最好的安排。

就像《遺教經》裡面提到的:佛陀最後開示:應該得度的已經得度了,還沒得度的人,已經作了「得度因緣」了。什麼叫做得度因緣?就是對後世所有的眾生,佛陀已經作了「得度因緣」了。如果你認為師父就像佛陀一樣,他也一樣已經為你作了「得度因緣」,只是你認得、認不得而已。所以這一點是極為重要的。

2. 尊者成辦印藏廣大事業,開鍵在於如理依止上師

那阿底峽尊者就這樣一生如法的依止一百五十七位大上師,其中在《阿底峽尊者傳》裡面特別提到的就是金洲大師。他如何跟金洲大師學習,在傳記裡面講得很清楚。第一天見面就非常歡喜,然後就給予種種的傳授,當天呢就住在一起了,那住在一起最大的好處就是:有問題隨時問,有法隨時傳。那這點,要好好看到這點,你也應該好好效學: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夠跟善知識,隨時問,有法隨時傳,從早到晚都相處在一起,不是一天兩天喔,是十二年,乃至於一輩子,那多好啊?

在掌中解脫三百頁有提到一句話,當知,這提到阿底峽尊者在印度西藏二地的事業,廣如虛空也是完全得利於如理依止上師,所以當知大德事業的廣大與否,也取決於此,學習要這樣。等要去做弘法利生的時候,成功不成功,關鍵也還是在依止善知識。所以在提到阿底峽尊者他能夠做到這一點,把教法饒益到印藏二地,因為他如理依止善知識。

3 尊者弟子種敦巴 、大瑜伽師 、阿蘭若師如理依師的相狀輿影響?

1.種敦巴依師功德

種敦巴他能夠成為嘎當派的傳承初祖,也完全是因為他的如理依止善知識。種敦巴如何依止善知識呢?那他一生所做的承事善知識主要是甚麼呢?他在十七歲的時候就跟著菩提童子學習,前後依止將近十九年。那菩提童子教他很多的顯密教法,他也認真的學習。可是學習的時候不是單單在教室裡面學的,不是靠這個傳授法啊而學習。種敦巴作了很多的承事啊,作了極大的承事。包括什麼承事呢?在尊者傳記裡面有提到,白天要把人家供養給菩提童子那些牛羊啊,趕到草原上去放牧。晚上又要肥牛羊趕回來,趕到羊圈裡面、牛圈裡面,那晚上要騎著馬拿著弓箭去巡他的牧場,以防別人來偷牛偷羊。所以晚上也不得好睡啊,那白天放了羊放了牛出去之後,那麼羊在哪邊吃草,他還要回來做飯,要磨麥子要打酥油,要收拾房子,什麼雜什麼活都要幹呀!所以他有時候工作量太大了,太辛苦太多了,時間又不夠用,所以有時候各種活一起幹的。

譬如說要磨藥粉,你有沒有看見用腳磨藥粉哪,用腳磨呀,所以他就用腳磨那個藥粉。那手不用磨嗎?那所以手有空啦,就做麵粉糰哪,做麵條啦,桿麵條反正一起動嘛。對不對,反正他練好了,他知道怎麼弄。搖的時候肩膀也會動吧,所以就揹了一桶牛奶,搖那個酥油嗎?嗯!就手腳背全部都用上了。那眼睛閒著嗎,也不用一直看那個麵粉,所以前面放著一個經典,就一邊看經典一邊做事,就這樣(淨遠法師動作示範)。不是小沙彌喔,他跟著菩提童子十九年,就這樣磨鍊出來的啦,所以成為一代大德。後來他見到阿底峽尊者,他去見的時候,剛好阿底峽尊者去應供。他就問,別人告訴他你等一下,阿底峽尊者很快就回來。他就說見大善知識,前一剎那!後一剎那!應該選擇前一剎那,所以他不等馬上就去找。快點找到阿底峽尊者在街上,當下阿底峽尊者就給他加持,很快的,罪障淨除了嘛!那他就問阿底峽尊者三個問題,其中一個就是我以前所學的能不能夠入道?能不能夠入道啊?阿底峽尊者他用神通去觀察種敦巴學的,喔!他學的很多顯教密教都學得很好,所以那時候他已經成為藏地三大善知識之一,那時候他三十九歲,厲害吧!可是阿底峽尊者說,你以前學的那些不能入道,不行,就像寶賢譯師一樣的啦,但是他說你以前承事善知識的那種種行為可以入道,就表示他承事哪些很如法的。所以阿底峽尊者說你現在就跟我一起學吧,跟著我學!這點是不是很重要,承事善知識。

他跟了阿底峽尊者之後呢?又做了那些承事呢?還是一樣,只是他不用做飯了,已經有人在做,因為他還要做很多翻譯嘛!阿底峽尊者傳法要翻譯,他主要是作翻譯,主要是口頭翻譯比較多。那還要一邊翻譯,也還一邊學法。他又當侍者,所以要準備的法器、法座,灌頂的種種儀軌,一些東西啦。他全部都要準備。一個人也是從早忙到晚。這就是一代噶當派祖師師大德,種敦巴的一生修學歷程。各位不要再抱怨,哎呀!好忙喔好忙喔!法人事業好忙,忙什麼?忙著承事善知識呢!承事善知識建立教法的事業。種敦巴就是這樣示現給我們看的,而且他跟各位都一樣在家居士啊,這下沒話可說了吧!如果他是出家人,他是出家人,可是他就是在家人跟你一樣的。

2 瑜伽師做大寮 修上師相應

瑜伽師,他二十三歲遇到了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一看,這是一個法器就把他收過來啦,就編為弟子。做什麼啊?做飯。阿底峽尊者屹的全部都是他做的。他每天在大寮裡面弄,你看他做飯要一整天呀,是要一整天哪。因為現在如果沒有,沒有現在商店的話,你作飯也還不是要一整天,對吧。你現在東西里仁買吧,都是現成的。米都是碾好的,麵粉、什麼都是已經磨好的,還有什麼加工都別人早就做好了,你只要放水煮一煮就好了嗎?可是以前都 不是啊,以前什麼都是要自己加工的,牛奶要變成乳酪,要變成酸奶要不要做啊。那進來的那個麥子要不要去殼,去殼之後要不要磨粉哪,磨粉要不要加工啊,要啊,每一部分都要做的嗎。所以從早就忙到晚,哎呀,每天忙呀忙。從二十三歲跟著阿底峽尊者,總共跟十五年就做大寮,就跟你做法味的一樣啦。這裡面有沒有做法味的同學,有吧。你們的祖師,就是瑜伽師,他就是這樣做的。一輩子就做大寮,但是他還是有學法啦,有空的時候,阿底峽尊者會傳法給他。他也是一邊做一邊學,那有一天已經晚年了,就阿底峽尊者快圓寂的時候,有一天瑜伽師長,哎呀,每天忙啊忙啊不像別人那樣,他指的是阿蘭若師,他那樣好,每天在修行,而我是沒時間無暇修行。阿底峽尊者以神通,他心通知道瑜伽師起了一個念頭。他就告訴種敦巴,你告訴他,你告訴瑜伽師,這句話在阿底峽尊者傳有的,八十頁,八十頁倒數第四行,尊者知其所念,回曰:若以身語意三承事師長,不需另求所需所修也,說如果能夠身語意好好的承事善知識,不需另求所修。不需要改變修行不要改變去修什麼法,當下就是最好的修行啦,這是上師瑜伽。

3 阿蘭若師反省唯求專修

而另外一個例子呢?阿蘭若師,他是二十二歲遇到阿底峽尊者,跟瑜伽師同個年代遇到阿底峽尊者的,你們說他們善根都很夠吧。一個二十三歲,一個二十二歲就遇到阿底峽尊者。那他本來不是要去找阿底峽尊者的,他要找另外一個上師,他去見了阿底峽尊者,他問他請你幫我卜卦一下,我去尼泊爾找一位上師,有沒有困難哪,請你加持。阿底峽尊者就說,你不要去,你去有困難的,你就留下來跟我學。如果你遇到了具緣的師長,就會得到這樣的回答。如果你沒有遇到具緣的師長,師長就會說好好好去去去。那去有困難哪,你可能會有困難,你要好好小心啊,還是曾讓你去的,等你吃了苦頭你再回來嘛!可是你遇到了具緣的善知識,他就馬上古訴你不要去,跟著他學了。那阿蘭若師說好,那我可以跟你學,他就答應了。但是呢他自備飲食,不需要靠,他自己有錢哪。那阿底峽尊者說不行,你要跟我學你要吃我的,要用我的。這部分你去思考思考有很多內容的呢?大家如果要看,看六十五頁,拉薩途中,阿底峽尊者不是教他說,我給你法,我給你吃的,你就住在這裡吧,他就說乃至我此諸受用未盡不敢受食,我願請法。他說:他自己有道糧,所以他不用阿底峽尊者準備他吃的,他只要來學法就好了。尊者說:食我,你吃我的食物,你可以學到法,如果你不吃我的食物呢,我不會給你法。如果你的心不清淨,你會怎麼想。我有錢哪,那你又說不准不吃阿底峽尊者的,那我錢留著幹什麼呢?那不是意思就是要叫我供養的意思嗎?你會不會有起邪見呢?可能會,他是不是在打量我的錢呢?所以食我始有法,不食亦無法,由此可以知道三句嗎?有法有食,盡壽依止;有法無食,也要努力依止;無法無時嘿趕快溜了。

好,那阿蘭若師就把他的財產全部都供養尊者了,才見面而已,就把財產全部供養上去了,這個都是清淨依止善知識的行為。他就擔任香燈職,不入眾聽法。阿底峽尊者傳法很多人來,他是不去聽的,他只單獨求阿底峽尊者給他傳法,傳法之後,他自己去閉關修了,就在房間裡面思惟啊修行,就這樣弄了十五年。就專門修行十五年,也就是跟阿底峽尊者學了之後回去,就看經典去修行。他也得到了阿底峽尊者道次的傳承的,某一部分的傳承他得到了,在傳承祖師裡面也有他的名字的,就袞巴瓦尊者。

後來阿蘭若師十五年後,他有一天他反省了,這部分反省在尊者傳也有。好就是剛才那裡。後時,格西阿蘭若者曰:種敦阿舍黎為譯師,他忙著翻譯,翻譯不是只有翻譯,還有做很多法務上的配合。還有瑜伽師阿舍黎為傭人,唯我專修,然所證功德彼二人高尚。專門修行的人,專門學法的人,只有得到功德,不如整天承事善知識的人。這說明了依止善知識,承事善知識,可以累積到的功德是無比的。既然我們跟著傳承學習下來,我們不要忽略了集聚費糧的重要性,如果單單研討單單對法義很有興趣。可是對t支供養,承事善知識,以及依著師長的教誡,去做種種的一些佛法事業沒興趣呢,這意義就不太大了,這點我們應該要謹記在心啊。

4 尊者圓寂教誡弟子,依止敦巴師師相承

阿底峽尊者圓寂之後之前呢,不是有告訴這個種敦巴,大家看一下,在七十九頁,所以新版應該是八十頁吧。涅繫勝樂這裡。尊者臨圓寂時,隨諸弟子根器品類各留一遺囑,這時候瑜伽者及阿蘭若,都希望阿底峽尊者給他一個教誡,就是能夠自居閉淨,能夠閉關,因為他畢竟跟了十五年了瑪,也忙夠了吧?也忙夠了應該可以修行了,他就問此後當如何耶!尊者說心捨世間,叫他好好修出離心,以此壽末,莫離種敦,在離開人世以前都不要離開種敦巴,就是要好好依止種敦巴的意思。他們兩個人聽了之後稍稍不安,就說我們都是一起依師請法的,因為他們幾乎同一個年代依止阿底峽尊者。一依十六年、十五年。為什麼要跟他依止他呢?尊者說是我加持也。加持什麼呢?因為阿底峽尊者把最重要的法,道炬論單傳給他,所有的法類,密教的很多法類都私下傳很多,每個人都有得到不同的密教傳承,都有互相的,可是只有道次第的法類全部只傳給種敦巴一個人,所以種敦巴得到了阿底峽尊者全部的心要了。

那瑜伽師、阿蘭若師,他們是非常如理依止阿底峽尊者,所以他們很聽話啦。所以阿底峽尊者圓寂以後呢,他們就一直跟著種敦巴,那在一起學習。早期種敦巴帶的人不多,主要都是阿底峽尊者晚期的弟子,或者是後來跟著種敦巴的這些弟子,不超過五十人。但是都是當代的重要的菁英。因為種敦巴如理依止善知識。不管是對菩提童子或是對阿底峽尊者,所以他得到了善知識的心法。他把這個心法傳遞下來,傳到了博多瓦三兄弟,那一代代的傳遞下來。所以種敦巴成為嘻當派的初袒。就像剛剛提到的,大德的事業,之所以會成功主要是如理依止。種敦巴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相對來說,另外一個例子是什麼呢?像前面提到種敦巴、瑜伽師、阿蘭若師,都在我們的傳承祖師裡面,重要的傳承師長啊!可是另外有一些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他最後他沒有依止種敦巴的,他自己學習,因為他對種敦巴沒有信心,或者是不想依止種敦巴,那他也在學阿底峽尊者傳給他的法,可是對後代的饒益,就很有限了。他個人得到如何不知道,但是在藏系的佛法歷史傳承裡面,他對我們後代影響很小的,也就是說,他沒有把法留下來,所以依止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