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文明的省思


第一段 :師父開示《新世紀飲食》文字稿。生命無限、業果法則

所有的現在世間的這個,世間沒有一個例外的,你都跟他扯上關係。所以這是我就剛才告訴你的共業的特點,不曉得你們懂不懂?今天儘管我們沒自己做,可是如果你要做生意,如果你要上班,如果你要弄,是不是你跟這些連在一起?今天既然連在一起了,將來你脫得了身嗎?我們真的講「業」從這個地方,這個我們才是要看見的。否則表面看,我們看不見的。所以,你們到了這裡來以後,慢慢、慢慢,為什麼現在來了以後大家種菜,我們願意從小的地方去看。我們種了菜以後,我們不吃農藥。這個農藥對我們非常大的傷害,這個是小的;可是另外還有一點,我們做了這個東西以後,比如說那個在外頭噴那個大批的殺蟲藥,殺掉了多少的蟲?他殺了蟲,長大了菜。我來屹,我要不要分擔一份?是不是我們也要分擔一份?現在世間的人可憐的地方,他沒有一個地方能夠例外的,不管你做什麼事情都纏在這地方,既然我現在因地當中做的纏在這裡,將來回來,你要不要受這個果報?那是一個非常實在的問題,不過我們世間,我們也沒辦法去跟他們講這一點,這樣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地修行哪!好好地瞭解了這一點。真正瞭解了這一點,將來一定不願意走這個路。我之所以說一定會帶你們將來去看的話,因為這個是一個事實。當我們越看見越清楚,我們越會驚心動魄,回來的時候,本來我們想偷偷懶,現在,啊,不可以!我們以前造了這麼多的業,假定我們不努力的話,誰曉得哪一天,那個萬一死了以後怎麼辦?如果我們努力的話, 那就完全不一樣。

第二段:師父開示《新世紀飲食》文字稿。凡夫對境依 「識」作用

那你佛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啊?對,我並不僅僅是說,一味找出他的錯誤,而要互相比較,那麼請問同樣的問題,難道你佛法不遇到嗎?你能解決嗎?對,那現在我們看看,佛法是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必須這樣,兩樣東西互相對比以後,那我們才能夠說,這兩個東西以很公平的方法來選擇來對比。我不妨也同樣地以這個角度去談這個問題,那佛法是不是仍舊是用我,然後呢去觀察一個對象,有觀察的一個方法,那我們眼前看得見的,所 有用的什麼儀器等等,佛法當中統統沒有。這個第一步佛法是輸給科學,這個是,但是裹邊當我們了解了另外一樣東西的話,這個情況就不太一樣了。佛門當中有一句話,就是說佛鑒定很多事情,就觀察很多事情,他有一個特點,這句話我簡單的說一下,叫依智不依識,識就是我們的認識作用,我們每一個人所認識的,這個長這個短,這個好這個壞,今天天氣冷,這個天氣暖,認識作用叫識,那麼這個識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透過眼睛去看東西,這叫眼識,透過耳朵去聽東西叫耳識,腦筋去想這個東西叫意識,然後呢我們身體去感覺,叫身上的身識或叫觸識,我們稱他為六識。那這最主要的主控呢,就是心識。心,那麼現在我們平常啊,不管是世間的科學也好,佛法也好,都是透過我們的心識。

然後呢,如果說要去看,透過這眼睛,要聽去透過耳朵,如果要感覺透過身體。他是要借重一樣東西,來產生這樣的認識作用,那麼通常情況之下,這個識本身要想觀察事情是觀察不準的。這佛法告訴我們的,為什麼原因呢?這個是我們的認識作用,它所以產生這樣的認識,是受外界影響,受外界影響,因此我也會產生。比如說我們現在,這個人的常識,這個人的各式各樣,我會這樣講話,我講的話是講中國話,那假定說我生在日本,就講日本話,那是受這個環境的影響,今天在這個環境之下,大家歡喜這種生活方式,我就習慣那樣,思維的方式是不是都是這樣來的,每個人我們的認識作用,所以這個認識本身是客觀的環境造成的。然後呢,我隨時隨地跟這個環境當中,互相一直在互相的影響,透過我這樣的認識作用,所以我覺得要如何如何,所以這個外面的,我們外面的環境是透過我的力量,或大或小的去影響他,反過來呢,外面會影響我們,就像一個牛皮筋一樣,你拉得稍微重一點,它就長一點,然後你手上感覺的力量會大一點,鬆一點,小一點,自然而然。我們如果仔細去想的話,仔細去觀察的話,我相信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我們這個認識作用,一直在受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影響。這樣即使我們透過的儀器去看,可是這個認識的本身是不是這樣的,那麼根據佛法,以及佛陀告訴我,這個東西是不可靠,雖然前面說的也是一樣,那你怎麼弄才行呢?你必須把這個本身要把它調整好,要調整到什麼狀態呢?調整到不受外面客觀環境的影響,你完全能夠從你要衝準的標準,要完全不受外面的影響。因此到那個時候。你的衡準的標準就是固定了。它一定有一定的次第,這個智,並沒有離開我們自己的認識作用,但是它有一套正確的方法,如果說你找不到這正確的方法,你就變成跟世間的凡夫一樣,永遠在這兒空轉。如果說你了解了正確的方法,照著它的方法去做的話,慢慢慢慢的你就會能夠把這個識,被外面的影響的這個力量,漸漸地漸漸地減低。減低到最後的話,影響力量就整個消失掉了,消失掉了以後,他自己的能力恢復的狀態當中,他有自己由認識所有一切事情的真相這個能力。根據這樣然後你去判斷,請問這樣判斷的話,是不是比較正確。

第三段 :師父開示《新世紀飲食》文字稿—佛法對境依 「智」作用

至少我們現在不去談這個,理論上面是不是這樣。所以我們很心平氣和的想一下這件事情,前面我們說,這個科學用儀器,佛法不用儀器輸給它。跟這個地方啊正顯得高明,你現在有這麼多的儀器。弄了半天,對它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它沒有儀器卻能夠,至少這個理論能夠這樣的認識,請問你認識嗎?那它憑什麼呢?不過我現在隨便舉個例子,至少現在不管信不信佛,好像那個靜坐,靜坐如果說在國外的話。他們現在西方世界很流行meditation,覺得這個人得到了meditation,他並不是因為信佛,那這樣的話,心情會相對的不變,減少外面的干擾,他有一套方法在,何況實際上這個裏邊,是有他的一個正確的方法,因此我們能夠慢慢慢慢的減低到最後的話,整個外面的干擾,整個消失掉了,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稱這樣的認識能力,認識的能力佛法當中有一個專門名詞,叫無分別智,在座容或很多人曾經接觸過佛法,那佛法是非常講究,說你這個識根本是凡夫,你要想認識事情不可能的,這個認識的事情,我們稱它為無明,這樣,平常有的人說,無明火高三千丈。好像發脾氣叫無明。不是啊,這個佛法裏面的無明,你沒有智慧,因此不可能正確的明明白白了解這個實相,透過了正確的方法以後,然後恢復你的智慧,這個智慧完完全全不受外面這種事情的干擾,那麼為什麼稱它為無分別智呢?就是我們這個心識一下子這樣,一下子這樣,一下子那樣,這種狀態通通拿掉了,於是恢復他真正的能夠像一個鏡子一樣,鏡子本身沒有什麼任何的裏邊的怪七八糟,可是任何東西跑到它前面,它像你的本來的樣子一樣,還你一個本來的樣子,鏡子並沒有說,眼這個東西來了,我看看要不要照一照,想照我才照。我不願意去照它,他沒有這樣。也不會說,這個東西好看,這個東西不好看。所以說他那個智的特點,就是這樣,有了這個,這個叫什麼根本智,這個才是根本啊。

那麼進一步來說,這個東西是什麼呢?也就是說,他衡準事情的尺度本身是有它的一個標準,在我們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之前,並不是智慧,它有它的一個方法,所以我們平常佛法當中,學的有他進入的層次,譬如說他真正重要的智慧就認識,那麼這個智慧呢,剛開始叫聞、思、修,聞跟思,那個是相對的正確。修到後來是絕對的正確,當我們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是這個智慧,是得到這樣的認識能力,然後去實踐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稱它為戒,定、慧。這個在佛法當中專門名詞我不去細說它,說前面這幾樣東西都是相對的,為什麼要相對呢?因為這個一定是漸次漸次的來,透過這樣的次第步步的深入,那麼才能把一片混亂的狀態,漸漸的漸漸的減輕,減輕、減輕,然後你的能力就提高提高,在這種狀態當中,才能夠達到最後的究竟圓滿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