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摩他 02》

雪歌仁波切 教授
2008-10-24 香港


無菩提心基礎,不應修奢摩他和毗婆舍那。

不論世間或出世間,奢摩他和毗婆舍那都有很多層次。既然如此,何時才能修?道次第說,稍有菩提心的意樂或基礎,就可以修了。為什麼?為什麼中士道、下士道不能修,非得等到上士道?在中士道及下士道階段,我們的心,太自私,想的都是自已。未生起菩提心之前,我們都是一個自私的人。一個自私的人學習奢摩他及毗婆舍那,很容易利用這些能力去做不好的事情。比起一般人他的智慧強,看得到哪裡來哪裡去,還有前後世,甚至一生的起伏,當一個自私的人具有這些特殊的能力,想到的都只是自己,為自己做事情而已。所謂「為自己」的意思是,為了自己而傷害別人。比如說,魔有沒有神通?有啊,那麼,具有神通對他們有沒有好處?沒有好處,只有壞處而已。因為他們只會用神通去造惡業。

心中無菩提心的基礎,不應修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如此而生起的證悟,對我們沒有好處。因此,宗大師才建議,沒有菩提心的基礎不應修奢摩他和毗婆舍那,不過,我們倒是該修安止修和觀察修。宗大師在《廣論》奢摩他說:「大小二乘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皆止觀之果。」p.336一切的證量都是止觀的功德。

科判丑一、修習止觀之勝利,此處之勝利,不是指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勝利,而是止修和觀察修的勝利。何謂「修習止觀之勝利」?從依止善知識到密乘的有學雙運之間,一切的證量,都靠止修與觀察修而生起。可說任一證量,莫不如是。

現在,雖僅談到止修與觀察修,但奢摩他和毗婆舍那我們也應學習,因為此二階段將止修、觀察修的修行方式解釋的很詳盡,我們能清楚知道該如何修。千萬不可還未真正進入實修,就不去碰、不去學。

「緣空性的毗婆舍那」才是我們要的

一般人似乎將「毗婆舍那」和「空性」看成一樣,把二者劃上了等號,這實在是一大錯誤啊!之前講過,連世間外道都修奢摩他和毗婆舍那,那麼,外道也修空性嗎?沒有!

毗婆舍那是「有境」,空性是「所緣對境」,二者有關係,但不能將它們劃上等號,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能緣的有境,並不一定會將對境空性當成所緣。

外道修世間法,所緣是「欲界多糟糕,而大自在天多偉大!」他們連「無常」都不可能拿來當所緣境,更何況「空性」!因此,外道不會將空性當所緣來修毗婆舍那。然而,將空性當所緣而修毗婆舍那,是最殊勝的修毗婆舍那的方式。「緣空性」是修毗婆舍那最好、最殊勝的所緣。

宗大師《廣論》所說的毗婆舍那指的是「將空性當所緣而修毗婆舍那」。因此,宗大師一開始講了很多「所緣空性」的內容,而真正的毗婆舍那,講的並不多。翻開《廣論》,看到的就是這樣子的情形。

先理解「所緣空性」才開始修毗婆舍那

未實修毗婆舍那之前,先要清楚所緣空性。所緣空性,還不清楚、辨認不出來,怎麼修?所緣空性的道理都還不懂,取不出來,緣什麼?修什麼?所以,一開始要先理解空性的道理。宗大師講解空性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明白空性的道理,能正確取出空性做為實修毗婆舍那的所緣。這是修毗婆舍那的前行。

科判中,修毗婆舍那的資糧,講的就是空性。資糧,即代表「前行」。眼前要修的毗婆舍那,十分殊勝,因此,必須先理解並抉擇所緣空性,此即前行認識。一般世間的毗婆舍那,不必如此大費周章。

止修和觀察修,才是我們眼前該修的。

止修和觀察修,是我們現在真正該修的。如何修?該依哪個法本或經典?打開宗大師《廣論》的奢摩他和毗婆舍那,我們就會知道該如何修止與觀了。

止修和觀察修,培養的是我們本具定慧的第六識。持續培養定慧二個心所而成就奢摩他和毗婆舍那,若繼續修下去,即能現證法的究竟實相,即空性。現證,最有保證,最有力量。現證空性,即將對境實相的道理與訊息都接收到了,因此才會有能力對治煩惱。未現證空性,根本無法對付我執,只會被我執打的落花流水而已。為什麼?因為我們對於空性只是一種知識性的、推理性的理解,至於法之究竟實相的道理(空性),我們的心識無法全然理解與接收,最多只能從某一角度接收到空性實相的道理而已,至於法上其他的顯現,我們全都片面地視為實有,心識所認知到的多半是我執與實有的訊息。於是,現證空性的力量,被我執與實有削弱了,自然無力對抗它們。因此,要對付我執,一定得靠現證空性的力量才行。

就像人家一直解釋這顆糖有多甜,這跟我們自己親自品嚐這顆糖所實際感受到的甜,不一樣吧!親自品嚐,就是現證;聽人解說,「糖的甜」無法全然的、真正的被內心接收到。同理,空性也必須現證。不過,現證空性,並不容易。

空性的道理是隱蔽法。隱蔽法,意指它外在的顯現與內在真正的實相有距離,故曰隱蔽。一切萬法,外在均顯現為實有,但內在實相卻是空性。空性,好似隱藏了起來,無法被看見。我們看不見空性的道理,只好依靠推理分析來了解它。不斷層層深入推理分析,我們的心會往空性愈來愈靠近。

此推理分析,即一般所言聞慧、思慧、修慧三次第。依聞思修次第而修,我們的心會愈來愈接近空性,而我們對於空性的訊息,也會接收的愈來愈完整,等到最後現證空性時,我們將完整接收到全部的空性訊息。聞慧階段,心與空性的距離,非常非常遙遠;到了思慧,靠近一點;修慧時,再更靠近一點;現證空性時,我們的心與空性,沒有距離。

從「地道」的角度來看,聞思,乃資糧道及資糧道之前最重要的工作!我們現在都還未進入資糧道喔。加行道是修慧階段;現證空性,即見道的階段。我們要清楚所謂的次第,即「『下面』是為了『上面』而準備的基礎,且上面的力量遠大於下面的力量。」換言之,聞慧是為了思慧,思慧是為了修慧,而修慧則是為了現證。力量上,思慧大於聞慧,修慧大於思慧,現證又大於修慧。「力量」指的是什麼?即「對治煩惱」、「調伏內心」的力量。聞思慧之中,力量最薄弱的是聞慧。

有些人,極努力於聞慧,至於思慧及修慧,則沒那麼認真與祈求。這種修行,其實不會有效果。因為,聞慧的力量最薄弱啊。因此,眼前我們雖還沒有修慧,但起碼要有「隨順的修慧」,也就是說,將聞思的內容儘量與自己的內心連接,要盡力去連結而生起隨順的修慧,如此一來,心的力量,會愈來愈強。

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聞慧階段,若這樣,實在非常可惜。有了聞慧,思慧與修慧,就有了增長的機會。已有聞慧,卻不把握機會增長,豈不是太可惜了?因此,不僅有聞慧,也必須把握思慧與修慧,如此,心才會有力!調伏內心和對治煩惱上,才會有力量啊。

雖然我們現在未現證空性,但隨順的也有喔。隨順的意思是,自己生活中的種種感受,能隨順的連結到空性的道理上。這真的會有效果出來喔。因此,我們應注意一點,聞慧雖然重要,但也要把握機會往上走!不斷隨順地增長思慧、修慧、現證。這樣修,才會有效果。

再者,聞思修慧及現證,上面的也會幫助下面的,就像「過濾」一樣。例如,聞慧之後,思慧將聞慧的內容稍做整理,將裡面重要的意義抓出來給修慧,接著,修慧再進一步將內容做更深細的整理,取出真正精采的、核心的東西。這有點像過濾的樣子。如果想要能取出真正精要核心的東西,就不能光停留在聞慧階段,一定要到修慧的層次,才辦得到。

問:請問一下,極隱蔽的部分,不需要思惟,那麼,思慧該如何解釋?

答:極隱蔽法,也有思,只不過,思考的方式是以信心、信仰的力量來推理,無法以「事力」 來理解。(註:事力,即比量之一種。它是事物本身的道理,此道理本身有一種力量,能將此道理當理由來理解有法。)。所以,雖有思惟,但此思惟,只是以信仰的力量來進行推理,即信心比量。

問:仁波切,剛剛您講到說,上面的可以幫助下面的,即修慧可以幫助思慧而思慧可以幫助聞慧…

答:嗯…應該是「過濾」、「篩選」的意思才對。我們要先有聞慧,才有思慧,才有修慧…

問:是相輔相成嗎?

答:嗯…相輔相成,是另一種的「幫助」。一個擁有思慧的人,聽聞時的深度必定深些;而有修慧的人,他思惟的深廣面一定也不一樣。因此,不同的水平「幫助」的效力,自然不同,輾轉增長的程度也有高低之別。因人而異啦!

問:就是過濾之後,再去聞、再去思,會了解的更深入的意思嗎?

答:前面好像沒這樣子講。總之,聞慧之後的思慧,不是從天而降、免費奉送來的,而是要努力才會有。努力些什麼呢?努力將聞慧的內容,一而再再而三的思惟。聽聞圓滿(文義俱正確理解、聽聞的訊息要拿到手),乃聞慧的目標。但此圓滿的結果,聞慧自己辦不到,須仰賴思慧的協助才行。聞慧整理不夠清楚、理解不夠正確時,思慧就將之「過濾」整理出來。換言之,聞慧的目標,思慧會助其達成;而思慧的目標,靠的是修慧。所以,「幫助」之意,並不是聞慧能直接做到,必須靠思慧助其一臂之力的意思。剛才說的「相輔相成」,是另一種道理,上面已提過了。總之,我們不應枯等在聞慧階段,這是不對的。呆呆地杵在原地,聞慧的目標,永無達成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