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摩他 10》

雪歌仁波切 教授
2008-10-26 香港


出世間見道,若與世間道對比,它屬世間道中尚未壓伏欲界煩惱的階段一樣,即未到定。此時,不能說見道可以壓伏喔,未到定這個止,還辦不到。

問:他再往上走,就是斷煩惱,不是就壓服了?

答:壓伏和斷,同時,即直接斷除。所以,斷除的同時,就得到第一靜慮。

此階段,有如《集論》的質疑,宗大師也一一給予相應的回答。答後,再引無著菩薩的《本地分》來解釋。

《廣論》云:「本地分云,『又已如實善知從苦至道,然未能得初靜慮等,於此無間住心,更不擇法,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又為便於立言說故,於九住心通說為止,思擇等四通說名觀。然真實止觀如下所說,要生輕安乃可安立。」P345-6

有人誤解「九住心」即「奢摩他」。再者,《解深密經》的觀察有四,如對境上之「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與有境上之「尋思」與「伺察」。觀察的方式,這麼多,而此四種觀察,有些佛典也稱之為「觀」。然而,這是比較粗略的說法,不能把它當「定義」,不能誤解喔。事實上,止觀二者之前都必須先生起身心輕安樂。

宗喀巴大師有時用輕安,而不用輕安樂,但我們要清楚,這裡是指「輕安樂」。我們也像其他人一樣,誤解此處之「輕安」為「奢摩他」或「毗缽舍那」。輕安與輕安樂,我們都應瞭解。

破《集論》之理有二,一是次第,一是誤將「九住心」視為「奢摩他」,並將四種觀察,誤解成「毗缽舍那」。以上已破除他宗疑問。丑五、次第決定,講完了。

丑六、各別學法

第六各別學法分三,一學奢摩他法。二學毗缽舍那法。三學雙運法。P346

  現在開始學奢摩他了,到現在才開始!

初又分三,一修止資糧,二依止資糧修奢摩他,三修已成就奢摩他量。P346

  何謂資糧?具足資糧,極易成就奢摩他。具足條件,即是資糧。

《廣論》云:「今初,諸瑜伽師先集資糧,即是速易成止之因。其中有六,一住隨順處…」P346

能迅速、容易成就止的因,即資糧。反之,不能協助迅速、容易成就止的因,都不算資糧。我們平常講的資糧,就是這個意思。此處分六。

問:為什麼「伴友賢善」不是說修定要自己找山洞去閉關?而是很多人一起閉關?

答:有人照顧的話,就不必想諸如煮飯等事,即「護關」。也可以兩三人一起閉關,這樣你就不好意思打瞌睡了。有一個很好笑的例子。有人到洞裏閉關。他以前不太會畫畫,三年零三個月出來後,變得很會畫畫。這是因為他一個人無聊,所以閉關就畫畫,出關就很能畫了。所以,一起閉關,也有好處。

《廣論》云:「一住隨順處,住具五德之處,一易於獲得,謂無大劬勞得衣食等。二處所賢善,謂無猛獸等兇惡眾生,及無怨等之所居住。三地土賢善,謂非引生疾病之地。四伴友賢善,謂具良友戒見相同。五具善妙相,謂日無多人夜靜聲寂。如莊嚴經論云『具慧修行處,易得賢善處,善地及善友,瑜伽安樂具。』二少欲,不貪眾多上妙衣服等事。三知足,雖得微少粗弊衣等常能知足。四斷諸雜務,皆當斷除行貿易等諸惡事業,或太親近在家出家,或行醫藥算星相等。五清淨屍羅,于別解脫及菩薩律,不應犯性罪遮罪破壞學處,設放逸犯,速生追悔如法海除。六斷除貪欲等諸惡尋思。於貪欲等當修殺縛等現法過患及墮惡趣等當來過患,又生死中愛非愛事,皆是無常可破壞法,此定不久與我分離,何為於彼而起貪等。由是修習,能斷貪等諸惡尋思此,如修次中編之意,於聲聞地應當廣知。」P346

資糧,不是那麼容易具足的!一旦具足,很了不起!

首先,住的地方,需要具足五種功德。第一心裏不要有恐懼。若有恐懼,就不會平靜,得不了定。恐懼中,不可能生起奢摩他。例如,老是擔心明天有沒有得吃?或擔心住處有沒有猛獸出沒?有沒有戰爭?第三,水土不服,可能引發疾病,身心輕安樂,不可能生起。第四,要有助伴、法友。所謂好的法友,就是他的行為、見解上,與我相應,對我修行有幫助。若有一位非常精進、清淨的修行者做為自己的上師,跟他一起閉關,大家都會喜歡。能有好的伴友,非常好。第五,白天容易聽人們聊天、品頭論足、說三道四。縱然白天不跟人家來往,晚上,河水的聲音仍會影響自己。

若要修奢摩他,應居住於具備這些條件的地方。但這種地方,難找啊。接著,引《莊嚴經論》來說明。

第二少欲。我們心裡,總著想:「我要這個,我要那個…」沒有的,卻總想擁有。例如,法師的話,就一心想蓋寺廟,請什麼樣的佛像;若在家閉關,就一直想屋子裏要有洗手間,那邊要設置一尊佛像…等種種想法冒出,心沒辦法定下來的。這些想法,都應去除,即「少欲」之意。

第三知足。已擁有某物,卻嫌它不夠好,而想改變它。當眼睛一看到外境,內心就冒出不滿足的想法,挑剔這個太破,那個不夠好,要換新的…,腦筋一直想這些,心就無法定下來。要懂得想:「我們,跟心走,不跟房子、身體走。那些,都無所謂,只要能保護好自己的一顆心,就夠了。」如此一來,心就不會耽著在物質上了。

第四斷諸雜務。雜務,意指雜染的事情。平常生活中,出家眾和在家人,都會忙很多事。要修奢摩他,這些事一定得停下來。否則,不停一直做,不可能生起奢摩他。斷除雜務,不是說「永遠停下來」,只是在修奢摩他階段,一定要放棄。例如出家眾打卦、醫療,在家人買賣做生意,都要停下來。不僅如此,連跟別人講話來往,都要停下來。閉關時,所有事情,都要放下,專心閉關。

第五清淨尸羅。這非常非常重要!為什麼?戒律,主要是暫時避開身語意的煩惱,此處,意指戒律能給予我們良好的身語意環境。不守戒律,身語意就沒規矩,很隨便,心無法定下來。再者,受戒時,是於佛菩薩面前發誓。若守不好戒律,套句世間話來說,他就是一個不孝之人,他的事業等,都不會成功。同樣的道理,如果沒好好持戒,修行一定不會有成果的。我們一般也會說,戒定慧呢,有戒才有定,就這個意思。第五個清淨戒律,非常非常重要。

第六心不散亂。心散亂,意指我們的心跟隨煩惱境,東想西想,主要是貪。貪帶著我們的心,亂跑亂晃,這裏接觸一下,那裏接觸一下,如心掉舉。掉舉,也是貪的隨煩惱,令心散亂。自己要特別注意。如何令心不跑?好好思惟輪迴的過患,就會對輪迴,失去興趣。

簡略而言,六項裡面,第一個是外面住的環境,後面的五個,有關自己行為,以及自己要改變的地方。宗喀巴大師按《修次中編》解釋,若想深入瞭解,就要看《聲聞地》。也許有人會想:「看《廣論》不就夠了!」事實上,宗大師常說,你們要看這個,要看那個。這裏則說要看《聲聞地》。因此,學習其他論典是應該的。

《廣論》云:「如是六法能攝正定,未生新生,生已不退,安住增長因緣宗要。尤以清淨尸羅,觀欲過患,住相順處為其主要。」P347

接著,宗喀巴大師將六項中最重要的三個,清淨尸羅、觀欲過患、住相順處,特別提出來說明。我們要知道,環境,一定會影響凡夫,而凡夫,也一定會影響環境;想成就,持戒,特別重要;要成就奢摩他,心不散亂,則最要緊。這三點特別重要。

《廣論》云:「善知識敦巴云『我等唯覺是教授過,專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資糧所致。』言資糧者,即前六法,又前四度,即是第五靜慮資糧。修次初編云『若能不著利等諸欲,善住尸羅,性忍眾苦,勤發精進,速能引發正奢摩他。故解深密經等,亦說施等為後後因。』道炬論云『失壞止支分 雖勵力修習 縱經多千年 不能成正定』故真欲修止觀定者,應勵力集聲聞地中正奢摩他十三資糧,極為主要。」P347

以上講完後,宗大師引仲敦巴大師的口訣,來說明重要性。仲敦巴大師說:「我等唯覺是教授過,專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資糧所致。」教授沒有問題,但我們一直修,卻生不起證悟,原因在哪裡?未具足資糧,怎麼修,都不會成就。宗喀巴大師說,我們要清楚,這不是教授的問題,而是我們沒有這三項條件。資糧不具,就算修止的方法很清楚了,也一直修,但怎麼也修不成的。因此,具足這些資糧,非常重要。

宗喀巴大師又從六度的角度來看資糧。前四度,是第五度禪定度的資糧。前面的布施度等修好了,後面的度,才能修成功。前者為後者之資糧。因此,除了上文所述的六個資糧之外,布施度等,也是資糧。就像家裏金山銀山般的財富,心如何能放下?怎麼可能修入定?不可能的!所以,先有布施,然後出家守護戒律,再修忍辱度與精進度,定力會慢慢出現。總之,前面的度是禪定度的資糧,也可以說是奢摩他的資糧。

宗大師講了兩階段的資糧,前文有六種資糧,後有布施度等資糧。宗大師再三強調,資糧非常重要。如果資糧不具足,無論怎麼修,都不會成就,並引了阿底峽尊者《道炬論》的相關教授。最後,宗喀巴大師說,希求生起奢摩他的修行者,要先努力積聚資糧,應參照《聲聞地》的教授,看看自己缺了哪些資糧,儘量去圓具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