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摩他 13》

雪歌仁波切 教授
2008-10-27 香港


修習止觀雙運的目的,是為了將來如佛一般能夠根本定與後得位同時存在,而這也是止觀雙運圓滿的結果。之前提過《大般涅槃經》說,菩薩偏重「觀」,小乘行者偏重「止」,惟佛才能「止觀平等」。換言之,將來欲證佛果,我們現在即應修學止觀雙運,如此才能成就根本定與後得位同時的功德,此即須止觀雙修的理由。

一開始,無法馬上止觀雙運,必須先止而觀,而後止觀雙運。成佛上,止觀雙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門。我們現在努力修學,都是為了證佛果位,為了成佛後,能徹底實現「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之宏願。

利益一切眾生,是成佛的目的與理由。我們應經常思惟這一點,否則,「我要成佛」這個目標,將成為「我愛執」滋生的溫床,這樣就不好了。深刻思考為什麼要成佛的理由,並清楚成佛的目標及作用後,調整動機才算真正圓滿。以下簡要回顧前面的內容。

具足修止資糧後,即可上座修。前行的部分,可依《廣論》道前基礎修習軌理中開示之加行六法來做,接著即可進入正行;正行分二,先講身威儀的毗盧八法,並特別強調「調息」的重要性。大家要注意一點,毗盧八法,在前面的六加行法和正行之前都有,需要做兩次。正行開始,以毗盧八法來調整身威儀,以進入思惟奢摩他的功德、增長精進心、祛除懈怠等正行內容。

應當注意的是此處也有觀察修,可見修奢摩他,也需觀察修。前行六加行法是觀察修,正行的思惟功德、祛除懈怠等,也是觀察修。思惟奢摩他功德,產生對奢摩他的歡喜希求,並不斷增長精進,才能祛除內心的懈怠。

未一、繫心所緣先如何修

《廣論》云:「若不能滅不樂修定,樂定障品所有懈怠,初即於定不令趣入,縱一獲得亦不能相續,速當退失,故滅懈怠為初切要。」P349

「為初切要」,意指這是我們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如此去做,才會激發起欲修奢摩他之心。宗喀巴大師認為,懈怠,既是開始實修奢摩他的一種障礙,也是正式修奢摩他之後阻擋我們持續前進的一種障礙。不進則退矣!因此,懈怠,乃獲得奢摩他證量上的最大障礙。因為,起修與正修奢摩他二階段,懈怠都是最大的障礙,而現在的我們又屬起修階段,因此滅除懈怠最是第一切要。

此處,宗喀巴大師僅指出懈怠是起修與正修的主要障礙,卻未明示懈怠到底如何障礙我們的修行。接下來,宗大師才會針對這個問題詳細解說。

《廣論》云:「若能獲得身心輕安,喜樂增廣,晝夜行善能無疲厭,懈怠盡除。然生輕安,須於能生輕安之因妙三摩地,恆發精進。然生精進,須於正定具足恆常猛利希欲。欲樂之因,須由觀見正定功德,生堅信心。故應先思正定功德,數修信心。」P349

此處是從反面的角度來談懈怠的障礙。不想修奢摩他,是一種障礙;修後而累,乃懈怠的來源,也是一種障礙。所以,只要不累,就不會懈怠。

如何才不累?輕安生起,就不累。因此,輕安,是祛除懈怠最究竟的一個方法。然而,輕安不會憑空而來,必須長期努力精進修行,才能生起。所以,輕安的因,正是精進!要精進,必須先有希求心。無希求心,就不會有持續下去的動力。內心會希求,是因為對於奢摩他的功德與殊勝具有強大的信心。換言之,清楚「奢摩他之無邊功德與殊勝」並生起強大的信心後,內心會有大希求心;有了欲求心,行為上就會精進;精進不懈地實修,將生起輕安;有了輕安,人就不會疲累;不累,自然不懈怠。

因此,起修時,去除懈怠,極為關鍵。此處有二個思惟要點:一是思惟奢摩他的功德與殊勝。二是相信自己一定不會懈怠,定能生起輕安,不再疲累!增長欲求心,必須依靠於法於自的強大的信心。依這二種思惟,必能增長奢摩他的欲求之心。

此處之信心,有二對境。一是奢摩他的功德與殊勝。這裡並非指奢摩他本身喔,而是說,有了奢摩他,將來我們可以做哪些事情、成就什麼功德。若無奢摩他,後面就什麼也別提了。二是奢摩他所生之輕安。此輕安一定能完全去除身心疲重的感覺,完全不會累,身心極為快樂。對此兩點,我們要有信心!有了這二項信心,才能生起希求。

聲聞獨覺阿羅漢及世間道的修行者,為什麼喜歡入定?這是因為他們所希求的是輕安樂,所以禪定打坐的目的是為了享受身心的安樂,追求現法樂住。所謂現法樂住,即現世馬上可以快樂,馬上做馬上有效果,不必等到生起毗缽舍那、斷除煩惱、對治我執等等之後,才能獲得安樂。此即外道及二乘行者修奢摩他的目標。此目標只講求眼前,不談未來。

換言之,修奢摩他有二種目的,一為求現法樂住,一則是為了解脫、斷除煩惱。這二個都是奢摩他的功德。現法樂住,是證得奢摩他的同時會有的成果;解脫、斷除煩惱,則是證得奢摩他之後的努力目標。所以我們要有信心,相信獲得奢摩他可以做些什麼以及奢摩他所帶來的安樂。以此信心,生起希求奢摩他之心,去除懈怠這個障礙。

有時,我們打坐一段時間就會感到不適,需要動動調整一下。若仍無起色,也許會起身走人。此即「無法持續精進」的現象。假使能再堅持一點點,撐過這個關卡,之後即海闊天空,能感受輕安的生起。因此,想體會輕安,需靠精進撐著才行。

我們千萬不能懷疑:「啊,像我這種人,能生起輕安?不會吧!」可是,不管多累,只要持續不懈,挨過難關後,輕安一定能生起!自己定能體會到輕安樂的!於此,我們要有信心!有信心,才會渴望後頭的果實,全力追求。

上述「我一定能生起身心輕安並享受到輕安樂」的信心,以及「有了奢摩他後,將來可做到哪些功德」的信心,都得依靠「思惟」來建立。且此思惟,應於前行、毗盧八法及調息之後的階段就要開始。努力思惟奢摩他的功德,依此來增長信心與欲求。所以,第一要務是「滅除懈怠」,首先要修的是「增長信心」。此二者,即此段原文的主要內容。

問:是不是把未來的觀的功德亦加入思惟的內容之中?

答:是。而且,「有了奢摩他,將來能成就毗缽舍那功德,並對治煩惱。」的意思,也在這裡。

問:《廣論》的「數修信心」,是否既包括了「對奢摩他功德的信心」,也包括了「由精進生輕安等次第決定的信心」?

答:對。

《廣論》云:「此等次第,修者觀之極顯決定,故應認為最勝宗要。」P349-350

以上提到的信心與次第,唯有在自己真正實修的過程中,才能體會。而且,「信心→欲求→精進→輕安」之次第,乃修奢摩他之關鍵次第。宗喀巴大師並引用《辨中邊論》為根據來說明此次第之關鍵性。彌勒菩薩在《辨中邊論》中寫此次第是為了強調前後的關聯,「先有…而後才有...」、「沒有前面的...,無法生起後面的…」,此即「次第決定」代表的意義。

接著,宗喀巴大師進一步解釋《辨中邊論》的內容。

《廣論》云:「《辨中邊論》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所依謂欲勤所依故,能依謂勤或名精進;欲因謂信深忍功德,勤果謂輕安。」P350

所依、能依、欲因及勤果,容易理解,不再詳說。本段一開始到這裏為止,主旨在於強調「修信心及滅除懈怠」乃第一要務。從《辨中邊論》即知首先要修的就是「信心」,並可依思惟奢摩他之功德來生起此信心。開始起修與正修奢摩他時,懈怠,都是最大的障礙,特別是像我們這種初學者,更要特別注意「去除懈怠」這件事。

《廣論》云:「此中所修正定功德,謂由獲得奢摩他已,現法樂住,身心喜樂;及由獲得身心輕安,於善所緣心如欲轉。又由息滅於顛倒境散亂無主,則諸惡行皆不得生,隨所修善皆有強力。又止為依,能引神通變化等德。尤由依止,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毗缽舍那,速疾斷生死根本。」P350

此處之「正定功德」,即「奢摩他功德」。思惟奢摩他功德時,第一個思惟的是「現法樂住」功德;第二個功德是,緣善境時,心能任運而成,想怎麼用就怎麼用;第三個功德是,能滅除眾多身語意惡業。有了奢摩他,心就不會散亂,也不會生煩惱,故能擋住身語意上的種種惡行;第四個功德是,行善的力量,會大大增長。因為身心完全不散亂,力量匯集故心力很強;第五個功德是,有了奢摩他即能獲得神通之功德;宗大師特別重申,奢摩他真正的用途乃用於「生起緣空性的毗缽舍那」,此功能為第六種功德;透過緣空性的毗婆舍那,能斷除輪迴的根本,此即第七個功德;最後,尚有「等等」未詳述之功德(註:中譯文付之闕如。)。思惟奢摩他之功德,應仔細地從每一個角度進行思惟,如此才會越來越有信心,增長勇悍。

《廣論》云:「若能思惟此諸功德,則於修定增長勇悍;生勇悍故,恆樂修定,極易獲得勝三摩地,得已不失能數修習。」P350

仁波切問道,此處之「則於修定增長勇悍」是否有「生起信心」的意思?宗喀巴大師前面提出,要修信心,必須先思惟奢摩他功德;思惟功德後,信心就會增長。信心,可分「欲樂信」、「相信信」、「淨信」三種。於三寶上的信心,是淨信;業果上的信心,是相信信;至於自己能解脫、能成佛的信心,是欲樂信。此處提到的信心,屬於「淨信」,意指通過思惟奢摩他的圓滿殊勝,心生歡喜與淨信。不知中譯文「勇悍」一詞,能否表達出這層涵意?

問:《廣論》在「精進度」之「擐甲精進」中,曾用「勇悍」一詞。勇悍,代表的意思似乎是 「如同擐甲的那種勇猛、勇敢」的意思。

答:此處表達的是,未開始精進之前,應有的意樂。它是一種「內心一想到奢摩他的功德, 極為歡喜,能拋開一切煩惱,一心追求它。」的感覺。

問:「對奢摩他產生淨信」的原因,是否是因為奢摩他屬於法的範疇,而對三寶的信心是淨信, 所以對奢摩他產生的信心才會是淨信?

答:並非如此。平時說的「有沒有信心」,是相信信;「好不好的信心」,是淨信;「能不能的 信心」是欲樂信。三種信心的對境,不一樣。面對不同的對境,我們會分別產生能不能、 好不好、有沒有的信心。

問:若連接到前面的「數修信心」,此中之信心,是否包括了好不好以及能不能二種信心?

答:是。它不包括有沒有的信心。 問:也應包括有沒有的信心在內才對啊?

答:若嚴格檢察,可以說有。但我們自己知道就可以了。

總之,宗喀巴大師於《廣論》原文中,前面提「要修信心」,後面則針對如何修信而說「應思惟功德」,並說思惟了功德,即能生起信心,而且此信心,乃心生歡喜後生起的「淨信」。但此處「若能思惟此諸功德,則於修定增長勇悍」之中譯文,字面上,似乎看不出「思惟後生淨信心」的涵意。所謂淨信,正如同我們閱讀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內心生起歡喜的信心。至於,會不會生起「自己也能做到的信心」,則另當別論。

問:勇悍一詞,有「不怕困難、勇敢去做」的意思,似乎「欲樂信」的成分多一些?

答:正因為「勇悍」有不怕困難、勇敢去做的意思,我才會認為此處翻譯成「勇悍」並不妥 當。《廣論》原文中,主要是「於奢摩他之功德殊勝而心生歡喜,進而產生希求。」之意, 「勇悍」的用詞,不太恰當。我們思惟一下奢摩他的功德後,應該也可以感覺到所生起 的感受,與勇悍的感受,不一樣。

問:用「勇悍」一詞,在於表明此信心不單依靠思惟來增長,更要依靠覺受的不斷增上。所 以,這裡主要是針對已有奢摩他隨順覺受的修行者來說的吧?

答:原文這句話,很顯然不是針對已有奢摩他或是有奢摩他隨順覺受的人來講的!像我們這種初學者,打一開始,就應思惟奢摩他的功德啊。此為宗大師《廣論》的原文與原意。至於,如何具體思惟奢摩他功德?應從生起奢摩他之後所獲得的七種功德去思惟。此時,雖尚未生起奢摩他,仍應思惟若自己生起奢摩他之後,能做什麼、能成就些什麼才對。就像我們閱讀佛陀傳記或密勒日巴尊者傳記,看到他們修行上的殊勝成就而心生歡喜一樣啊。此歡喜的同時,並無勇悍的感受吧!此處,藏文原文的用詞是「歡喜」,而無「勇悍」的意義。若有人懂藏文,可以請他們進一步核對。歡喜時的信心,是淨信,因此,「生勇悍故」應該寫成「生淨信故」才對。

再者,《廣論》原文在此處講到,思惟奢摩他功德,是為了生起淨信,而生起淨信後,就會恆常勸勉自己修定,也因此影響而使自己非常容易證得奢摩他的證量。但中譯文「恆樂修定」,字面上,似乎沒有「自己勸勉自己」的意義。

要特別注意一點喔,此處是「讓自己容易獲得奢摩他的證量」,而不是「證得奢摩他的功德」。因為,奢摩他的功德,本身同時包括了「證得奢摩他之後所能成辦的其他功德」以及「奢摩他自身之功德」。

有了歡喜淨信,就會恆常勸勉自己修定,如此一來,「極易獲得勝三摩地」。此處之「勝三摩地」,即「奢摩他」。不僅如此,還能「得已不失能數修習」。歡喜淨信,亦能幫助奢摩他不致退失。由文可知,思惟奢摩他功德而後生起的歡喜淨信心,於修行有兩大幫助。一方面,未生起奢摩他之前,因為有此信心之故,會讓我們恆常勵力修定,因此很容易即能證得奢摩他證量;另一方面,證得奢摩他之後,此淨信心,也會幫助我們不放棄已證得的奢摩他,持續精進地修下去。

問:這是不是像「小朋友知道糖果非常好吃之後,就會常常很想吃糖果。」的比喻?若自己 能知道奢摩他的殊勝,就會恆常勸勉自己去修奢摩他?

答:非常正確,比喻極恰當。

總之,「勇悍」及「恆樂修定」兩個翻譯用詞,有待商榷。到此,已將 「未一、繫心所緣先如何修」講解完畢。由此也可以看出宗大師對於修行的每一個階段,都辨認的十分仔細,解釋也極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