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摩他 19》

雪歌仁波切 教授
2008-10-28 香港


戊三、顯示所緣異門

宗大師前面引了很多經論,但經論中,雖然意義相同,但有時,並非全部都會用「所緣」一詞。宗大師擔心大家不懂,以為他解讀錯誤。於是,宗大師於此,特別說明解釋,說其依據均出自《聲聞地》,並非自己胡亂解釋。

《廣論》云:「如聲聞地云:『即此影像亦名三摩地相,亦名三摩地所行境界,亦名三摩地方便,亦名三摩地門,亦名作意處,亦名內分別體,亦名光影,如是等類,當知名為所知事同分影像諸名差別。』」P355

「異門」,即「用詞不統一,但表達的意義相同。」的意思。而「門」,則指「門」雖多,但『到的地方』,都一樣。」此處,宗大師提出了經論中所有的所緣的用詞。

以上,酉一、總建立所緣講完了。經論中所提到的所緣,都已講解完畢了。

接下來,宗大師說:「現階段,對我們而言,哪一個所緣比較重要?」。故有酉二、明此處之所緣。宗大師說,淨行所緣,一定要修。

《廣論》云:「明此處所緣者。已說如是多種所緣,今當緣何而修止耶。答如前經說,無有限定,須各別緣,以補特伽羅有差別故。尤其上品貪行者等修奢摩他時,所緣各別決定。若不爾者,縱或能得奢摩他相應三摩地,然不能得實奢摩他。若不久修淨行所緣,尚說不得正奢摩他,況全棄舍淨行所緣。多尋思者尤應修息。若是等分補特伽羅,或是薄塵補特伽羅,於前所說諸所緣中,隨意所樂作所緣處。」P356

這一段主要理解「首先應修淨行所緣」的意思。因為我們現在大多屬於「增上煩惱」之人,因此,一定要修淨行所緣。

《廣論》云:「又修次第中下二編,依於現在諸佛現住三摩地經及三摩地王經,說緣佛像修三摩地。覺賢論師說多所緣,如云:『止略有二,謂向內緣得及向外緣得。內緣有二,謂緣全身及依身法,緣身又三,謂即緣身為天形像,緣骨鎖等不淨行相,緣骨杖等三昧耶相。緣依身法又有五種,謂緣息緣細相緣空點緣光支緣喜樂。向外緣者亦有二種,謂殊勝平庸,殊勝又二,謂緣佛身語。』道炬論釋亦引此文。」P356   接著又說,修完淨行所緣後,還要修「緣佛像」。此根據何在?即《修次》中下二編,以及覺賢論師與《現在諸佛現住三摩地經》、《三摩地王經》。還說,《道炬論》也引用了覺賢論師這一段話。以上都是引述,沒有宗大師自己的想法及文句。

後面,才是宗大師自己的想法。他說,緣佛像,有四種殊勝,事實上不只這些,還有其他很多的殊勝。

首先,緣佛像,有什麼好處?

《廣論》云:「隨念諸佛故能引生無邊福德」P356

一、增長福德。緣佛像的功德,很大。一個是當我們心裏一直歡喜、隨喜的同時,隨喜的對境功德有多大,我們隨喜的功德就有多大。因此,我們緣佛像,一定能累積福德。這也是一般說要經常隨念三寶的理由所在,因為隨念三寶,會增長福報。

《廣論》云:「若佛身相明顯堅固,可作禮拜供養發願等,積集資糧之田及悔除防護等淨障之田,故此所緣最為殊勝。」P356

二、若我們能把佛像清楚地觀想成活生生的佛,而在佛前拜佛、供養、發願、懺悔等,以此消除業障,這個時候,我們的功德,跟一般的不一樣。一般而言,我們不會把佛像當成真的佛,心裡也沒有這種習慣與信心。若修緣佛像的奢摩他之後,即能養成一種習慣,就是說,一看到佛像,立刻就會出現一尊真正的佛在那裡。若有此習慣與信心,平時做功課或在佛菩薩面前懺悔…等,效果真的會出來!

《廣論》云:「又如三摩地王經說,臨命終時隨念諸佛不退失等功德。」P357

三、長時間串習緣佛像,會與佛菩薩有接近的感覺。將佛像看成活生生的佛,會有加持的。因此,當我們往生隨念佛菩薩的時候,會覺得佛菩薩真的出現了!會有這種功德。隨念,意指「對佛菩薩非常有信心」。因此,臨終時看到佛像,這個隨念的對境自然會感覺到是真正的佛,而不是佛像。

《廣論》云:「若修咒道於本尊瑜伽尤為殊勝」P357

四、與密續有關。密宗要觀各個本尊、各個壇城…等,不斷訓練。若在顯教階段即緣佛像來修奢摩他,將來修密續,會非常順,很容易觀想。

以上只是字面上舉出來的四種利益,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殊勝功德未詳述。

問:《廣論》前面親近善士裡,有談到「隨念師恩於前作意善知識相」,也就是觀想 善知識在自己的前面,這與觀想本尊,有相通之處嗎?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修 法?《廣論》云:「應如此文而正隨念。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 語。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 亦可如是,而加諸語。」P35此處的作意,和後面觀想佛像,有什麼區別?

答:上師是確實給我們引導的人,所以,《華嚴經》說,我們可以說我的上師是我    的什麼什麼…,這樣講,是如理的。現在,我們是把佛像觀想成真正的佛。實   際上佛像並不是佛,但我們還是這樣觀想,不斷串習,以後,只要一看到佛像,   就能立刻觀想為真正的佛。如此一來,於佛像面前做這些累積福德的事情,   就會變成在真正的佛面前做一樣,可以得到等同的功德。

問:上師的像,行不行?

答:可以把上師的像,觀想為佛,就可以了。這也可以修奢摩他。

宗大師提到,緣佛像,有如是諸多功德。而這些觀想的方法,都有經典的根據。它們是依據《三摩地王經》、《修次》中下編講的。宗大師結論出,這是一件一舉二得的好事。《廣論》云:「故求所緣既能成就勝三摩地,餘諸勝事兼能獲得,如是乃為方便善巧。」P357此即宗大師選擇緣佛像的原因。一一引出來,會很多,你們自己看一看即可。

問:隨念諸佛,這個應該是個觀察修吧?而不是修止?

答:不是不是,修奢摩他時,還是正知正念都要有啊!

如何緣佛像?《廣論》云:「當以何等如來之像為所緣耶,答,如修次下編云:『諸瑜伽師,先當如自所見所聞如來形像安住其心修奢摩他。…』」P357此處引《修次下編》和《三摩地王經》。「當以何等如來之像為所緣耶」之「如來之像」,應該是「如來之身」才對,因為這裡講的是「真正的佛身」的意思。所以,緣佛身,比較正確,剛才都講「緣佛像」,要改過來,不能這樣說。一般佛像,並沒有這些功德,《修次下編》講的這些功德,是佛身才有的。

《廣論》云:「如此所說,而為所緣。此復有二,謂由覺新起及於原有令重光顯,後易生信又順共乘,故於原有令相明顯。」P357

按《修次下編》和《三摩地王經》講的緣佛身,所緣有兩種:

  1. 我們心安立上去才存在的。(註:中譯「覺新起」,而藏文原文為「洛給」(音譯),意思是「心令之生起」。)
  2. 佛本就存在。(註:中譯「於原有令重光顯」,而藏文原意為「本自存在而明晰」。)

這兩種想法都有,但第二個,比較接近我們對佛上面的一個正確的信心。真正的佛,隨時都在!乃至有虛空,佛什麼時候都在,什麼地方都在。換言之,沒有佛不存在的時間與地點。這樣想,對佛的信心,比較如理,對佛的信心,也會增加。

密續和顯教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顯教中,沒有特別「迎請佛菩薩與恭送佛菩薩」的儀軌。提到「顯教」,並不就代表「漢傳佛教」喔!我這裡說的意思是「順共乘」。就顯教、順共乘的角度來說,沒有這些迎請恭送的儀軌。這些,是從密乘帶過來的。例如,從哪裡來?融入到什麼?又送回去…等,這些都與密續關聯。

就像漢傳的水陸法會,全是密續的內容。本身漢傳佛教,有許多地方與密續相關。我們藏傳佛教中的顯教,也有很多密續的做法。因此,「佛無處無時不存在」這一點,與顯教(共乘)較一致,故顯教中,沒有迎送的儀軌。但密續有迎送儀軌。然而,此處,修奢摩他,主要以顯教為主,因此以第二種角度解釋比較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