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11》

雪歌仁波切 教授
2007-06-22


聞法意樂

為了利益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眾生,因此無論如何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之中,究竟圓滿的佛果珍貴寶,可是,就圓滿的佛陀果位而言,應該指的就是色、法二身雙運,或者是等智(等至本智、根本定智)後得雙運,這個部分指的是圓滿的佛果,但是,等智後得雙運,這個部分應當在有學道位的時候,就有必要實修止、觀雙運,所以,安止跟勝觀,就安止勝觀的重要性而言,因為在佛果位方面是色、法二身雙運、等智後得雙運,止、觀雙運這個部分的成效要得到,必須在有學道位的那個段落,就要學習止觀雙運的道路方面的實修,可見止跟觀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就止跟觀隨順的方面來講的話,現在我們的內心裡面皈依、發菩提心、下士、中士、上士道路方面的證悟,任何大大小小的證悟的產生這一切前面,都有必要依賴隨順的止跟觀,隨順的止跟觀指的是什麼呢?內心能好好安住的部分,還有對於這些任何的法,能夠做詳細區分的勝慧的作用。這兩項,一項是指對這些法能進行詳細區分,一個是指能夠安住在這個法上面,能夠好好的安住,這兩種作用力。如果不靠這兩種作用力的話,我們的大大小小、各種證悟的功德,在內心就大概不可能產生了。

所以止跟觀就算是正式的部分是非常重要,相隨順的部分仍然非常重要。因此在實修的前面,相隨順的止跟觀,就有必要先從聽聞、思惟來進行抉擇,從聽聞、思惟抉擇完畢之後,實修正式的止跟觀。相隨順的止跟觀,能夠讓我們在大大小小任何的證悟,都能夠產生、增長。如果學習實修正式的止跟觀的話,就能夠得到佛陀的果位,等至後得雙運,色、法二身雙運的果位,了解這點之後,產生如此追求的動機之後,來聽聞教法。

正講

我們所進行到的段落(P.346)各別學習的方法。裡面的三項學習安止的方法,學習勝觀的方法,還有雙運的道理何在 ? 其中第一項學習安止的方法,如何來學習 ?方法是什麼 ? 裡面分成三項,應當要依賴於安止的資糧,之後來修安止,安止產生的量(成就的量)是什麼? 三項中首先要講的是第一項,“安止的資糧”是什麼 ? 指的是順緣,可以當做幫助的一個順緣,這個是指順緣都聚集在這個地方,可以產生我們要依靠的順緣,對我們有幫助的順緣都聚集在這個地方,所以稱之為資糧。總之現在要成就安止方面有幫助的順緣,聚集在這個地方,所以稱之為資糧。

資糧裡面有六項.「第一個住隨順之處、第二個少欲、第三個知足、第四個斷諸雜務、第五個清淨尸羅、第六個斷除貪欲.」,這裡面「諸瑜伽師先集資糧,即是速易成止之因.」這個是指實修者要成就安止的話,要先聚集資糧。因為聚集資糧的話,就能迅速的、輕易的能夠成就安止.所以首先要好好的聚集資糧。聚集資糧的部分就有六項。

五個性相的內容,如果把後面《大乘莊嚴經論》的頌文記起來就不會忘記了, 《大乘莊嚴經論》第七行「具慧修行處.1易得2賢善處.3善地及4善友.5瑜伽安樂具.」這是講五個條件,這五個條件裡面的意思是指衣、食等等,很容易得到,具慧修行處,就是聰明人修行的地方。第一個條件是衣服、食物等等很容易得到,第二個是非常賢善、善好的處所,第三個是這邊的土地、地方也非常的好,其次是第四個賢善的朋友(朋友的助伴),其次第五個,是瑜伽實修的時候很安樂,這些條件他都齊備。

其中有六,第一個是住隨順處,住具五德之處,五德就是這裡所談到的先集資糧,集資糧中有六項,六項中第一項是”住隨順處所”,住隨順處所又是什麼呢?就是具這五德、五個性質,五德是五個性質,五個性質處所是什麼呢? 第一個容易得到衣食,第二個賢善的處所,第三個善好的地方,第四個善好的朋友,第五個瑜伽安樂都能夠齊備,瑜伽師實修的安樂能夠齊備。這五個條件都齊備的話就是第一個資糧。住隨順處裡面第一個條件,是指在禪修的時候要齊備的衣服、食物,這些要容易就可以得到,不要千辛萬苦才去得到。而且還要一個善好的處所,這個地方不是毒蛇、猛獸出沒,仇家尋仇的地方。還有這個地方,不會引發疾病的地質、土地。再過來是朋友應當是戒律、戒方面都是相隨順的。其次應該不是車聲鼎沸、人來人往,應該是人很少而且很安靜的地方。

這五個條件,這裡面講的第一個衣、食要很容易得到,這個易得是指衣服、食物這些用品用具。如果說禪修的場所,衣、食困難得到,那不行啦!譬如在一個地方做禪修的時候,有時候冬天天氣很冷,有必要要準備衣、食,要容易得到的原因,是因為要去禪修的時候,譬如說這個地方,假設冬天天氣非常寒冷,事先考慮,準備一些比較厚的衣服,因為天氣非常寒冷。如果說夏天天氣很熱,又有必要準備薄的衣服了。所以應當是一開始在這個地方禪修的時候,這些要用的器具、衣服等等,事先考慮清楚,都把它齊備好,以後不要花太多的心思。假設去到實修之後,有這些情況的時候要準備厚的衣服、薄的衣服,但是非常困難拿到的話,就要花很多的心思,內心常焦慮擔心,想要安靜、心要安住來做實修的話會造成一種障礙。所以應當這些東西要很容易得到,所以,第一個叫做“易得”。

其次“賢善的處所”是說這地方不應當是毒蛇、猛獸出沒的地方,在這個地方禪修的時候,這個地方會讓我擔心、會不會毒蛇跑出來呢?會不會有老虎、有熊跑出來呢?遇到發生身命的危險呢?假設內心常常要驚慌、害怕、擔心的話,內心的安住,想要讓內心安住而做實修,當然是一種傷害,沒有辦法進行的。或者說這個地方有戰爭、仇敵尋仇、戰爭砍砍殺殺,心完全不能夠安靜,心如何能夠安住下來做實修,當然也是不可能。這些都是在修安止方面的障礙,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是“土質、土地要好的地方”,這個是指這地方的水假設不好、這地方的風不好,這個樣子的話是指水質、或者是風、土質等等,也許容易導致生病的話,就是這地方的土地不好。實修者的身體一般來講當然非常重要,特別是凡夫而言,這個粗分的色身是很重要!假設粗分的色身四大不調、不能夠平衡,當然內心就很容易緊張焦慮,內心緊張焦慮的話,當然要想修安止就有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土質不好、風不好、土地不好的地方,也不可以做實修,這是第三個條件。

第四個條件是“見地、戒律相隨順的住所”,一般來講 :當自己禪修的時候,住所有時候是指護關的人,但是有時候可能是兩個人、三個人一起閉關做實修,而彼此雖然是實修者,他也會幫助我,所以這個叫做友伴,善友就是友伴,友伴有時候是閉關的時候護關的那個人,有時候是二、三個人一起閉關,那會當作是我的一個友伴。友伴戒律、見地是要相隨順的,戒律、相隨順,當然有很多的意思。這個是指,例如 : 食物方面或平常起居作息方面各自不同的話,就不太相隨順,就不容易協調。譬如 : 一位晚上要吃食物,一位晚上不吃食物,就不太方便了。

或者是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位是很晚睡很晚起來,這種情況大家起居作息的情況不一樣,也可以說是戒律不相隨順。不僅僅是如此,譬如說 : “血祭”,有一位是以“血祭”(就是殺生來拜拜),殺生來拜拜當作他的戒律,有一位說絕對不可以殺生,就很麻煩啦!這個是彼此的戒律不相隨順。還有就是見地,實修的時候見地方面不相隨順也是不太方便。見地方面,譬如說:“無我”支持、或反對,不相隨順、也不方便,因為會常常辯論,譬如說:有一位認為有這個“我”成立,另一位認為根本就是“無我”。要成立“我”、又一位說“沒有我”,雙方面會有很多的辯論、很多的紛爭。就不能夠安住來做實修了。所以應當是戒律、見地方面都相隨順的一個友伴。

其次瑜伽安樂來做實修, 這個地方應當是讓我們在修等持的時候,內心穩定、安住,讓心不能夠進行的主要因素就是“聲音”,很容易搶奪我們的內心,讓心渙散掉,所以談到這麼ㄧ個說法:內心渙散掉的一個主要造成者,就是聲音。所以應當在一個非常安靜的地方,沒有人煙吵雜,車聲鼎沸,這些都沒有,而且沒有什麼人煙出沒,應當是人很少沒有什麼聲音、聲音很少的一個地方,假設吵雜的地方,ㄧ下子不管是好聽的聲音、不好聽的聲音,聲音ㄧ出現的時候,心裡面馬上哇!就想又怎麼樣、又怎麼樣!就想很多,心識完全渙散掉了,心識被聲音搶去了,這樣是不可以的。所以應當是很安靜的一個地方來做實修。

在關於易得、容易得到,裡面談到衣、食的部分,平常當我們在獻供養的時候,曾經談到供品的部分應當要乾淨(清淨),供品的部分乾淨是指它的因也要乾淨的,動機也要乾淨的,談到動機要乾淨、純淨的部分,應該是指獻供養的段落。但是我現在實修的時候,這些部分不是獻供養,因為是自己使用,自己使用的時候重點就不在動機,而是當我們所用的這些物品得到的因,應當是要乾淨的。這個是指容易得到,自己所得到的衣服、食物等等。它的因應當是要乾淨的,不應當是以五種邪命作為它的因而得到。

這裡談到,假設運用五種邪命的任何一種來得到衣服、食物的話,而去使用它,證悟也不會產生,這個段落應當包括這個意義在裡面。假設衣服、食物難以得到的話,為了要得到它就有可能運用五種邪命的方式去得到它,得到之後來使用它,證悟就不會產生。所以我們平常談到由五種邪命的方式旁敲側擊來得到了等等,五種邪命的方式這些應當要去除掉。這是第一個“住隨順處”裡面談到得五個條件講解完畢了。

但是,在六個資糧裡面。六個資糧就是「住隨順處、少欲、知足、斷諸雜務、清淨尸羅、斷除貪欲等諸惡尋思」。這六個項目裡面,應當要以「清淨尸羅、觀欲過患」作為重點,了解第六項“觀欲過患”,斷除貪慾的過失,了解觀欲過患與住相隨順處為主要。就是有六個項目,六個項目裡面應當以「清淨尸羅、觀欲過患」跟「住隨順處」當做最主要的部分了。

因此之故,許多人會來問到說什麼時候可以去閉關?這個問題要看這些資糧齊備、不齊備來做一個決定。或者是有人想要蓋閉關房給大家作實修,也問了:「我在這個地方蓋閉關房好嗎?」、「我在那個地方蓋閉關房好嗎?」如何呢?也是要看這些條件齊備、不齊備才能夠做決定。

第二個條件是“少欲”,是減少欲望的意思。不貪眾多善妙衣服等等事物。一般來講欲求、欲望是指沒有,很想要去得到它,這稱之為“欲”。如果說已經有了,但是我還要越來越多,這個就稱之為不知足。總而言之,沒有的部分,想要去得到它,而且得到的更好,已經得到的覺得太少了,還要再更多。這種想法應當要去除掉。

所以首先是“少欲”,不要貪念、不要貪求很多的這些好的衣服、物品。日常生活之中,經常要運用的部分,自己的法衣、念珠、供品、或者是佛堂所擺設的佛像,自己住處所運用的坐墊、房子…等等。假設想到它要更加的好、要更加的多,這種想法不能做到少欲。這個是說自己所住的地方,要再多一個房間多麼的好,好好的作一個準備。佛堂裡面再增加這尊佛像、那尊佛像、或者看一看又少一尊黃金的佛像、這個要準備一下下。供品裡面看一看少了八吉祥物這個準備一下下,現在所沒有的部分希望要得到的,這種想法很多的話就沒有做到少欲,少欲求之心就是沒有做到。因為眼睛一看、內心想,就想很多。如果欲求之心太過強烈的話,心完全不能夠穩定安住,因為放眼一看佛堂之中,就會想到少了一尊黃金的佛像,產生的欲求之心又要再想、又再想,就會變成一個毛病了。

因此,“少欲”是非常有必要的,假設不能做到這一點的話,內心永遠都在引動之中,內心都在蠢蠢欲動之中。因為心一直想這個也需要、那個也需要,所以心被這個欲望牽引而去,也就不能夠堅定安住、穩定安住。禪修幾分鐘讓心能穩定下來,眼睛睜開一看,佛堂裡面,這個又要、那個又要、又要準備這個、又要準備那個,心不可能堅固安住下來,所以“少欲”是很有必要的。再其次是“知足”,知足是指目前的情況,不管如何就算是再怎麼糟糕!所擁有的一切物品,再怎麼壞!再怎麼糟!內心也要知足,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第三個條件是“知足”。知足,指自己目前情況不管如何糟糕,內心也要知足。不知足就會覺得不夠,還要更好的。譬如,閉關要用的東西,若內心覺得不夠好,那麼內心的力量會不夠堅強。心要安住時,需要有一股堅定力量、自主的力量。若自主力量不夠,心裏會常想這些物品不好。要知道,知足是個非常重要的優點,要想辦法讓自己內心知足。知足才能樂,把知足當作非常重要的莊嚴,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四、斷諸雜務

雜務,指世俗事。將世俗的事情全部放下,「皆當斷除行貿易等諸惡事業,或太親近在家出家,或行醫藥算星相等。」這些都指在閉關時候應避免的事。閉關時,若還要進行買賣交易,那麼內心會有很多盤算,這當然是不可以的。所以一位貿易者,在閉關時應將自己的工作全部暫停。通常在閉關時,不要與別人有太多的聯絡,醫生幫人把脈、驗血等也要暫時擱置,或占卜星算者,即使是在幫人,也要暫時放下。因為這些工作都要耗損心力,心要思惟的多,心思惟多了,當然心是在動盪不安中,通常連寫作也要放下,弘法利生如講說、辯論跟撰寫也要放下,以免內心一直動盪不安。

第五、清淨戒律(尸羅)

「於別解脫及菩薩律,皆不應犯性罪遮罪破壞學處,設放逸犯,速生追悔如法悔除。」清淨戒律,指不論在接受別解脫律儀或菩薩律儀時,都做了很多承諾,這些承諾都要好好守護。這些承諾有的是戒罪、有的是性罪,當違背時,本身就是一個罪業,是自性罪。但,有些是在諸佛面前允諾,那些事要做,那些事不做,如果違背就是制戒罪。

這些學處基本上都不應該去違背它。若有違背的話,內心要立刻產生後悔,馬上要懺悔還淨,把罪業去除掉。一般而言,就清淨戒律這一部份,上等者根本不會去沾染戒罪及性罪,即便沾染了也會立刻產生後悔,進行懺罪,使戒律清淨。

清淨戒律這一部份是極為重要的,若戒律不能清淨,讓十方諸佛、菩薩的內心不高興,因為在他們跟前所答應的部份沒有做到。從另一角度來看,對他們也是一種欺騙,其次是內心證悟功德,絲毫不能產生。

密咒乘門有特別談到,假若不能守護誓言,即便經過多生多劫的努力實修都不能成就。不僅如此,還會成就地獄等等,那就太危險了。現在修安止的段落,不是有這麼大的危險,但是,恰如其分的傷害一定會產生的,無論如何,證悟的功德都不會產生,因此清淨戒律是非常重要的。

後面歸納出六項當中,有三項是最重要的,清淨戒律便是其中一項。

第六、斷除貪欲等諸惡尋思

貪欲會造成我們將來被殺害、被捆綁等現法毛病(這輩子的毛病),而且下輩子會墮到惡道去,故應斷除貪欲等妄念。輪迴中美好及不美好的事物,都是無常,都會毀壞的法,不久就會跟我們分開,為什麼要對它們起貪呢?若以這樣的觀修,就可斷掉貪欲的妄念。

這個段落主要是指,輪迴中對於美好事物的貪欲執著心應去除掉,而不是把這東西破壞,應該是去除對美好事物的貪欲心。一般而言,貪欲心是個非常強烈的搶奪者,會搶走我們的內心。因為心要維繫在對境上,但貪欲很容易將心拉走,讓心遠離對境,而變得不由自主。貪欲是煩惱當中的一個主要者,會將心拉走,當然心就不能安住在對境上。這個段落要講的是對輪迴美好事物的貪欲,無論如何要去除掉,因以貪欲心為助緣會把心力搶奪走,離開對境,安止當然不可能產生,後面所談的三個主要項目中,其中之一就是觀察貪欲的過患。

「此如修次中編之意,於聲聞地應當廣知」。這裏主要是蓮花戒的《修次中編》中所開示的六個項目。聲聞地的資糧一共有十三項,蓮花戒將這十三項濃縮為六項。這裏說,「此如《修次中編》之意」指,根據蓮花戒所著《修次中編》的主張、思想,寫成六項而表現於此。但蓮花戒的思想,主要是追隨《聲聞地》而來。假如想知道更詳細內容,就要去看《聲聞地》。

這六個項目簡單的歸納:

1、要閉關修安止之前,先想好住的處所,準備好閉關之處,即外在順緣已經齊備了。

2、3、到了閉關之處,要實修了就要看內在的順緣有沒有齊備,若沒做到少欲知足也是不行的。

4、平常利生之事如看病占卜等全部放下。

5、安止本身是證悟的的果,這個果功德要在內心產生。在上師、諸佛前所承諾的戒律,無論如何都要清淨。否則,證悟的功德當然不會產生,所以清淨戒律這一項,應當做為實修的根基,才能產生安止的證悟。

6、內心深處,若對輪迴的美好產生貪愛,將導致實修安止的一個大障礙的力量,故應去除貪欲貪欲等等妄念。

後面兩項:清淨戒律主要是指果,果是安止的證悟,果的產生其根本就是清淨戒律。正行實修安止時內心容易渙散至其他喜愛的對境,對實修將產生阻礙,故應斷除貪欲貪欲等等妄念。

這六項功德都齊備後,才能順利、安靜、平穩的進行實修。所以,現在我們都還不到修安止之段落,應當是好好的去齊備安止的順緣。

其次至尊仁波切談到,安止沒有產生要產生,已經產生要沒有衰損,沒有衰損之後還要不斷地增長增廣,其條件歸納起來就是這六項。所以第347頁第1行:「如是六法能攝正定,未生新生,生已不退,安住增長因緣宗要。」宗要是關鍵要點,能攝就是能夠包括關鍵要點。

等持沒有產生,要使它產生;已經產生的還要不衰損;不衰損之後還要增長增廣,能夠達成這些關鍵的重點,濃縮起來就是這六個項目。特別以「清淨尸羅」、「觀欲過患」、「住相順處」為其主要。

其中「住相順處」是外在之順緣,作為根基的是「清淨尸羅」。要去除正行實修的障礙,就要去除貪欲妄念(觀欲過患),這三項最為主要的意思是如果這三項齊備的話,也可以觀修安止。

善知識種敦巴開示,「我等唯覺是教授過,專求教授,然定不生,是未安住資糧(不足)所致。」平常我們總認為,實修安止最重要的方法是,實修口訣、教誡,如果實修不好,大概是沒有按照口訣、教誡好好的實修吧!因此導致安止的證悟沒有產生。但有些人即使將口訣好好觀修證悟也還是沒產生,這是什麼因素呢?是安止的資糧不齊備而導致的。因此善知識,種敦巴便有了以上的開示。

「言(安止)資糧者即前六法」即蓮花戒所談到的前面六項。安止的資糧不僅如此,還有其他安止的資糧。如,六度的第一項到第四項,都是安止的資糧,「又前四度即是第五靜慮資糧」(此六度都是菩薩行持)。六度中的安止(不是一般的安止),指的是第五項「靜慮」波羅蜜;前四度是「靜慮」波羅蜜(安止)的資糧。

這些條件都齊備的話,靜慮波羅蜜(安止)也就能夠成就了。所以《修次初篇》談到:「若能不著利等諸欲(布施);善住尸羅(持戒);性忍眾苦(安忍);勤發精進(精進),速能引發正奢摩他(靜慮波羅蜜)」。指前四項是引發安止(靜慮波羅蜜)的資糧。因此之故,《解深密經》說:「施等為後後因」。布施是持戒之因;持戒是安忍之因;安忍是精進之因;精進是靜慮之因;靜慮是勝慧之因。前面為因,後面為果。

《大乘經莊嚴論》所談到的「依靠前項生後項」(六度波羅蜜都要靠前面的項目生出後面的項目)。譬如,靠布施產生持戒而言,「若能不著利等諸欲」,不著這些貪欲,心裡有可捨棄它,能捨之心這就是布施的本質。對輪迴的安樂(如家庭美滿)可以捨棄而出家,這就是布施了。

導師釋迦牟尼佛、尊者阿底峽都是出生於王宮貴族。那個時代,沒有比他們更有財富的人了。但這一切的財富,他們都可以放棄,並離開家庭而出家,這就是布施的實修。由布施的實修中,進而再為戒律的實修。這其中有許多難行苦行,輪迴中,被認定是快樂的事物,都被他們捨棄了,離家而修行,當然會遇到許多辛苦。但,這些辛苦都是自願接受,有「我很喜歡」的這種想法產生,這稱為安忍。

持戒實修時,內心當然有很多痛苦,遇到很多艱辛困苦的時候,不能當作是重擔,應當作是我的莊嚴,我要高高興興地去接受它,如此的實修就是安忍。這樣,經年累月,如水流般不斷持續進行,就是精進了。如果這些條件都齊備了,那麼,安止迅速能成就,靜慮波羅蜜也可迅速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