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26》

雪歌仁波切 教授
2007-12-28


思惟要利益遍滿虛空眾生之故,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之中,無上的果位究竟圓滿的佛果珍貴寶。但是我們經常這樣講,為什麼要得到它呢?因為要利益眾生,要靠佛陀的果位,我要去做這一件事情。如果想要去利益眾生,要靠佛陀的果位,自己要先成就佛果,要利益眾生,安置眾生得到佛果,首先自己要到達佛陀的果位,所以我要成佛。

假設我沒有要安置眾生得到佛果,那就是我不想去做佛陀所要作的事情,為什麼我要成佛呢?成就佛果就是我要成為一尊佛,去做佛陀所作的事情,佛陀所作的事情是什麼?純粹只有利益眾生,但是說成就佛果,可是佛陀所要作的事情我又不去做,就不需要成佛。為了要成佛,做佛陀所要作的事,只有利益眾生。要有渴求想要利益眾生,利益眾生的事情上,佛陀的愛心,想要去利益眾生的愛心完全毫無阻礙,利益眾生時完全沒有阻擋,能力毫無任何阻礙。

利益眾生的事情應該怎麼做?完全了知的智慧毫無阻礙,悲智力三者完全沒有阻礙,這種佛果是我要得到的,得到之後我才能利益眾生,所以我要成就佛果。佛果是法色二身雙運,悲智力三者完全沒有阻礙。假設不是法色二身雙運,佛陀本智遍及之處,身體又沒有辦法到達那裡,怎麼可能悲智力三者完全沒有阻礙呢?那是不可能的。悲智力三者完全毫無阻礙,因為法色二身雙運之故。

如果要得到二身雙運的果位,主要要靠學道位的段落,要止觀雙運而作實修,逐漸進步增長增廣,徹底究竟的時候,就形成二身雙運。現在學習止觀雙運而作聽聞思惟,未來能成就法色二身雙運佛果,種下習氣,它是非常殊勝的善根,靠這個善根,將來成就佛果的原因。想要利益眾生成就佛果,不是只一個想法,還要去做,成就佛果的原因是什麼?就是現在學習的段落,產生這種堅定信心,來聽聞教法。

何種人要緣取何種對境?就淨行所緣而言,什麼人緣取什麼對境;善巧所緣分幾種類型,什麼人緣取什麼類型;就淨惑所緣而言,什麼人緣取什麼類型;分成三個段落,(p355L4)已經進行到淨惑所緣的段落。淨惑所緣的段落,我們引用了《頡隸伐多請問經》:「若欲離開欲界的貪欲之心,這種人應緣取什麼對境?要離開色界的貪欲之心,應觀想什麼對境?要離開壞聚見,這種人應緣取什麼對境?也分三種人。」上次談到這裡。

分三種補特伽羅要配合前面來講,談到淨惑所緣要分兩種類型:(1)使煩惱的種子衰損,(2)將煩惱的種子連根拔滅。

(1)使煩惱的種子衰損減弱:應該緣取、當做所緣內容的,經裡面談到的二種人,想要離開欲界的貪欲之心;想要離開色界的貪戀之心,應該緣取什麼?應該要緣取使種子衰損的那種實修方式來進行。

(2)使煩惱的種子連根拔滅:應該要緣取什麼對境?經文談到的第三種,對壞聚見產生憂慮之心,想要脫離的這種人,應當要觀修使種子連根拔滅的所緣對境來做實修的。前面兩種人要緣取使種子衰損的這種觀修方式,離開欲界的貪戀,離開色界的貪戀。這兩種類型裡面我們上次談到離開色界貪戀之心的這個段落。

離開色界的貪戀之心又分七種人:○1離開初靜慮天的貪戀之心○2離開二靜慮天的貪戀之心○3離開三靜慮天的貪戀之心○4離開四靜慮天的貪戀之心○5離開空無邊處的貪戀之心○6離開識無邊處的貪戀之心○7離開無所有處的貪戀之心。再上去就到有頂天,按照使種子衰損的方式觀修,沒有辦法離開有頂天的貪戀之心,沒有辦法達成。因為前面所說實修的道路,想要使貪戀之心的種子衰損,沒有辦法辦到。因為有頂天的貪戀之心,要把它斷掉而言,前面所談到的能斷道路,世間的道路,不能斷掉有頂天的貪戀之心。有頂天的貪戀之心不能斷嗎?可以。有頂天的貪戀之心,要用無我勝慧,出世間的道路,才有辦法滅掉有頂天的貪戀之心。如果用世間的道路,不能把有頂天的貪戀之心斷掉。

對有頂天的貪戀之心,用無我勝慧去對付,不只把種子衰損,而是連根滅掉。對有頂天的貪戀之心,不是只有把種子衰損,而是連根滅掉的方式。為什麼是連根滅掉?因為對付的方式,是用無我勝慧,才有辦法達成。用無我勝慧對付它,使煩惱衰損,暫時壓制,種子還存在,這是不可能的,一定是連根滅掉。除了有頂天之外,無所有處以下,世間道路可以把煩惱衰損,都可以達到種子衰損,還沒滅掉。在無所有處以下,都可以達到種子衰損。

就有頂天而言,煩惱要滅除掉對治的方式,祇有無我慧,沒有其他的方式。在其他的處所,使種子衰損,不需要連根拔滅,在無所有處以下都可以。為什麼有頂天沒有?在無所有處以下,不用無我慧,也有其他方法去對付煩惱。什麼方法?在無所有處以下,不用無我勝慧去對付煩惱,它也有其他方式(粗靜相道)。可以觀想我現在所住的處所是粗糙、是不好的,上界處所、上界天是寂靜的、功德的。透過觀想,逐漸對這個處所的貪戀之心,使種子衰損,暫時把它滅掉(壓伏),不讓它出現,用這個方法都可以做得到,不必無我勝慧。

到了有頂天→最高的天,粗靜相道的方法不能用,再觀想我這個地方不好、粗糙,上面是功德、寂靜,不能夠用這個方法,有頂天上面沒有了,已經是最高的天了,所以這個方法不能用。要對付有頂天的煩惱,只有用無我勝慧,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用無我勝慧去對付煩惱,不是使種子衰損,而是煩惱種子連根拔滅掉。

這三種人裡面的第一種人,離開欲界貪戀;第二種人,離開色界的貪戀→又分成七種人,合成來共八種人。淨惑所緣分成二種頪型:(1)使種子衰損的所緣,(2)使種子連根拔滅的所緣。使種子衰損應該怎麼來修?以這種方式來進行的有八種人。

使種子衰損內共有八種人:從第一種來講,觀想欲界粗糙不好,初靜慮天是寂靜功德。再來初靜慮天是粗糙,二靜慮天是寂靜功德,這樣一直排到最後面,無所有處是粗糙,有頂天是寂靜功德,這樣加起來共八種人。這八種人的觀修方式都一樣,觀想下一個處所是粗糙的,上面的一個處所是寂靜,是好的,這樣子作觀想。這種觀想方式以把它當作安止所緣,為什麼這種觀修方式是安止所緣呢?上個禮拜談過這個問題,提到安止觀想七種近分,○1最初作意→初業行者作意○2個別性相理解作意○3勝解作意○4大遠離作意○5攝喜作意○6伺察作意○7最後是初靜慮天的正行。

現在要去觀察欲界它是不好的、粗糙的,上一個天界是初靜慮天是好的、是寂靜的,這樣子作觀修。前面七種作意,什麼時候來作這樣子觀修?很明顯從第○2個別性向理解作意才開始,得到第一個近分都還沒開始,因為在○1最初作意,只有得到安止,得到○1最初作意,同時得到安止,同時發生。不夠○1最初作意,僅僅得到安止而已,進入第○2個作意→個別性相理解作意,不是只有安止,它又得到相隨順的勝觀。不是正式的勝觀,正式勝觀要到第○3勝解作意的時候,才得到真正的勝觀。得到隨順勝觀,無論如何它也是勝觀,才可以作觀修,觀修底下的處所是粗糙,上面的處所是寂靜、是好的,要從○2個別性相理解作意才開始,因為他已得到相隨順的勝觀。得到相隨順的勝觀,才能作這個觀修,前面得到安止→○1最初作意時只得到安止,不能作這樣子的觀修,沒有得安止前,當然也沒有。要開始得到相隨順的勝觀,要從第○2個作意→個別性相理解作意才開始。

為什麼這裡把它當安止所緣的對境?最初得到安止的時候,還不能去做觀察、分析,沒有得到安止,更不用講,也不能進行。把它當安止所緣,不是為了得到安止,不是未得安止前,把它當安止所緣的觀修這個類型。什麼樣子的安止所緣?已經得到安止之後,在安止上面,再進一步得到更殊勝的安止,去觀修所緣的對境。不是為了得到安止,我去緣取這個對境,新得一個安止。是已經得到安止之後,再進一步得到更殊勝、特別的安止而觀修。

此諸所緣,通於毗缽舍那思擇修習,及奢摩他安住修習二種所緣,非唯奢摩他之所緣。然因有是新修奢摩他之所緣,有奢摩他生已勝進所緣,故於修止所緣中說。(p355倒六行)

未修前新得安止之所緣,有一種是已得安止,為了使安止更加進步、突飛猛進,也是緣取這個對境,共有兩種情況,因此之故,在修止來討論。這個問題,現在討論安止所緣,不是只有把它當未得安止前,為了得到安止。這些所緣對境,有一些人是還沒得到安止,來修安止;有一些已得安止,為了使安止更進步,也做這樣子的緣取,因為這些都包含之故,在這裡也可以討論它。

觀想欲界粗糙、初靜慮天寂靜;初靜慮天粗糙、二靜慮天寂靜,這樣的所緣對境,就不是未得到安止,想新得到安止所修的對境,而是安止已得到,想要安止特別更加進步,而緣取這種對境。

問題:先學淨行所緣,到什麼程度才學淨惑所緣?

回答:目前階段,煩惱的力量很大,必定是淨行所緣部份而已,透過實修使煩惱力量減弱,才開始改變所緣對象。改變所緣對象要緣取什麼呢?為使信心堅固,有必要緣取導師世尊聖像,緣取導師佛像,可列在善巧所緣之中,這時候對於佛陀功德,由不知道變成知道,對佛陀信心愈來愈增強。淨惑所緣的類型,應該是得到安止之後,才能去緣取。順序應該這樣做的,首先淨行所緣,之後善巧所緣。善巧所緣之中,主要緣取佛像,善巧所緣也可以緣取自己的蘊處界來觀修,緣取自己身念處、受念處…四念處(身受心法)來修安止都可以。可是《廣論》裡面(引修次第中編)所談到的是緣取佛像,一定有特別的必要性存在,才這樣開示的,之後才進入淨惑所緣,此時安止已經得到之後,才如此來緣取,目的可以去對付煩惱。我們現在的情況,還沒到達這裡。

我們在欲界處所,欲界處所之上有色界處所4個,無色界的處所4個。這些地方安止的觀修方式,我們也要有所了解,我們處所的地方,是一個欲界者。色界、無色界的補特伽羅,一出生的時候,它的正行就得到了。舉例而言,初靜慮天的補特伽羅,當他投生到初靜慮天的時候,投生的同時,初靜慮的正行就得到了。二靜慮天的補特伽羅,當他投生到二靜慮天的時候,投生的同時,二靜慮的正行就得到了。推理到無色界都是這樣子,投生到的地方,那地方的正行就得到了。色界、無色界都是這樣子,出生的時候,它的正行就已經得到了,出生的時候,他的內心止觀二者都已經有了。

欲界者出生的時候,安止完全都沒有,欲界者安止要靠觀修以後去新得到它。什麼時候得到?在初靜慮的正行,觀修七種近分的○1最初作意→初業行者作意,得到○1最初作意的同時,就得到了安止。就欲界者而言,不是一開始就得到安止;出生的時候,安止完全都沒有的,要靠後天的觀想實修。就欲界者而言,沒有安止的毛病一定有的,普遍存在一定有,本身就是這樣子,要靠後天的努力觀想實修、實修之後才得到,是由後天學習而得到,不是天生生下來就有。

我們要了解自己是欲界眾生,這一句話講起來有點丟臉不太好,因為欲界眾生內心像瘋子一樣,內心安止的住分根本不存在;就欲界眾生而言,天生就沒有,安止的住分根本就沒有。欲界眾生投生後才要去努力,要努力去得到安止。要怎麼得到它?在初靜慮的正行,觀修七個作意,一個一個慢慢上去,到初靜慮的正行第一個近分的時候,才會得到安止,安止的力量才會產生。出生的時候,安止都沒有,以後要慢慢努力,要經過觀修七種近分,才會得到安止,得到初靜慮的正行。初靜慮者出生的時候,安止勝觀二者都已經有了,止觀二者全都有了,可是沒有二靜慮天的止觀,完全沒有。出生的時候只得到那一個天的止和觀,上一層天的止和觀都沒有。

初靜慮天、二靜慮天的止和觀,粗細、威力、大小都有差別。初靜慮天者,為了要得到二靜慮天的正行,才要觀修努力二靜慮天的正行七種近分,一步一步做上去慢慢實修,之後才得到二靜慮天的正行。二靜慮天者,為了要得到三靜慮天的正行,也是七個近分,也要去進行,得到第七個近分,才算得到三靜慮天的正行。三靜慮天者,為了要得到四靜慮天的正行,也是七個近分,一步一步做上去的。為了要得到上一層天的止和觀,才要努力實修,實修七種近分,一步一步做上去的,之後才得到上一層天的正行。初靜慮天者,什麼時候得到二靜慮天的止和觀,實修七種近分,第一個近分得到的時候,二靜慮地所攝的止就得到了,一步一步慢慢得到二靜慮天的正行。二靜慮天者,要得到三靜慮天的正行,也要靠這個觀修,三靜慮天正行所攝的七個近分,當他第一個近分得到的時候,就得到三靜慮地所攝的止,一步一步做上去的,第七個近分得到的時候,得到了三靜慮天的正行。

談到安止的時候,安止粗和細類型太多了,欲界眾生為了得到初靜慮,慢慢觀修得到初靜慮天所攝的安止。初靜慮天的眾生,出生的時候,已得到初靜慮的正行,但要得到二靜慮天所攝的安止,二靜慮天的安止都沒有,才開始要去努力。二靜慮天者出生的時候,已得到二靜慮天的正行,不必修已經有了,還沒有三靜慮天的安止,才要開始要努力去實修。一樣這種方式,四靜慮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一直到有頂天。談到安止的時候,以為安止只有一個,安止粗細的類型太多了。這麼多安止的類型,最好最殊勝的類型,是緣空的安止,緣取空性所得到的安止。那麼多勝觀的類型,最好最殊勝的是緣空的勝觀。

在第三種補特伽羅,對於薩迦耶產生憂慮、厭惡,因此之故,想要從這裡得到解脫,這是第三種補特伽羅。這裡談到薩迦耶是壞聚,毀壞和聚集,這裡是指壞聚見。我們平常談到的壞聚見是什麼意思?壞聚見是指我們內心想到一個「我」,首先是名言上存在的一個我,可是對於「名言上所存在的我」,把這個當所緣對境,緣取這個「名言上所存在的我」之後,我們卻把它緣取成為自性相成立,這種執著的想法,稱為壞見。

我們平常談到的壞見是什麼意思?名言上存在一個我、或法,問題是緣取這個「名言上所存在的我」之後,緣取當作所緣,卻把它緣取成為自性相成立,產生這種想法、這種執著,就稱之為壞見。壞見是自己心續所形成的,緣取「名言上所存在的我」,之後執取它成為自性相成立,不是其他者的心續之中存在的,是我們自己心續之中所有的。緣取「名言上所存在的我」,緣取這個對象,仔細分析這個壞見是顛倒識,它要作一個抉擇,作一個訂正。因為他執著有一個「我」是自性相成立,這一個「我」是名言上的「我」,卻執著為自性相成立,產生這種想法,稱之為壞見。

所以,對於「名言上所存在的我」當所緣對象,緣取它之後,就把它執為「自性相成立的我」。所以,就所緣取的對境而言,是沒有錯誤,因為名言上確實有一個「名言上存在的我」,這是一定有的。錯是錯在什麼地方?是執取的方式錯誤,執取「名言上的我」是自相成立的。是執取的方式錯誤,緣取的對象,是沒有錯誤,名言上確實有一個「我」存在。

「我」要成佛,有人成佛,成佛的那一個人是「我」啊!或說「我」在輪迴裡面,「我」在受苦。有一個輪迴者、有一個受苦者,那一個都是「我」,是名言上所存在的「我」,在所知上確實是有的,這一部份沒有錯誤。緣取這個對境之後,我們內心去緣取這個對境,去做了很多扭曲,作了很多的增添(增益),增添成自性相成立,把它增添上去了。這樣會變成顛倒錯亂的認知,因為把它執取成自性相成立,這個就錯誤了,這種顛倒的執著就稱為壞見,是一種無明。

名言上的「我」區別非常的多;這輩子的「我」、今天的「我」、這個月的「我」、今年的「我」、出家人的「我」、人類裡面的「我」,台灣人裡面的「我」,這種想法很多。每一種想法裡面,都有一個名言存在的「我」,依著各種狀況,名言上存在「我」,執著它之後,把它執著為自性相成立,這種情形就很多,也可以說壞見非常多。

有人去大陸,就會談起「我是台灣人」,我台灣來的,那時候,心裡面想到台灣來的「我」,一個台灣人的「我」,壞見就產生了。談到他不是佛教徒,「我是佛教徒」,這個想法裡面,有一個佛教徒的「我」,名言上的「我」,這個「我」內心去想,把它執為這個「我」是自性相成立,這是壞見。談到男生、女生,「我是一個女生」,一個女生的我,又一個「我」,這時又執著「我」是自性相成立,又是一個壞見。又譬如說「我是格魯派」、「我學習廣論」,又一個「我」。學習《廣論》的「我」、格魯派的「我」,這個想法裡面的「我」,是名言上所承認的「我」,可是我們內心去想它時,去執取它時,卻把執取成這個「我」是自性相成立,這又是一個壞見,壞見是非常多的。

又譬如現在居住在欲界的處所,欲界處所裡面的一個「我」,又是一種「我」。初靜慮天的「我」,二靜慮天的「我」,一直到有頂天的「我」,這些都是名言上的「我」。所以名言上的「我」,各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我」,這些名言上的「我」,列出來就是三界九地;欲、色、無色三界,欲界地、有色界四禪、無色界四天,壞見分三界九地就有九種,遍及一切的壞聚見,一切都是壞見。一般來講下層的「我」會比較週遍的,一切都是壞見,共通特色都執著「我」是自性相成立的。

譬如「台灣人的我」,這是名言上的「我」,欲界的「我」,初靜慮天的「我」,二靜慮天的「我」,這些「我」是不同方面、不同層面,不同想法很多。不同層面、不同想法想到的「我」,執著「我」自性相成立,去執取的方式完全一樣,執著名言的「我」自性相成立。因此我們的內心裡面,對於「我」,把「我」執著成自性相成立。壞見三界九種類型,這一切所有的壞見,「我」有一個想法,「我」要把這所有的壞見都斷掉,產生這種想法,就是書本所提到的“若樂(想要)通達及樂(想要)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

在前面的段落,壞見都還存在,都還停在那裡,從欲界天者到有頂天者,在那個階段裡,緣取讓種子衰損的觀修來進行的時候,都沒有碰到壞見,因為壞見都還停留在那裡,都沒有從事去把它破壞掉,它一直放在那裡。從這個階段才想辦法去對付壞見,才開始來進行,壞見執著一個「我」是自性相成立。內心想到「我」這種情況,從欲界到有頂天全部都有,從欲界、色界、無色三界,內心總會想到「我」,這個「我」從「三界九地」,這個想法都恆常存在,而且經常有。前面段落進行「把種子衰損」的聯想,都沒有碰到這點,也不能把它滅掉,這是世間的道路。

所以,世間的道路不能把壞見滅掉,要把它滅掉,要了悟無我,就是現在這個段落要進行的。若樂(想要)通達壞見的內容,而且樂(想要)解脫遍一切處的壞見,應該要怎麼做呢?這個觀修就不是「把種子衰損」,是要把種子連根拔滅掉。應該要怎麼觀修呢?應於苦集滅道四諦安住其心,應該緣取四聖諦來做觀修,這個觀修目標放在徹底解脫輪迴,才來進行觀修,就有必要觀修無我,而且有必要觀修四諦無常十六行相,這些都要做的。煩惱分徧計和俱生兩種,徧計部份要把它滅掉的時候,要觀修四聖諦;俱生部份要把它滅掉,要觀修無我。

就「得到解脫」而言,首先沒有得到解脫,對「得到解脫」的取捨都是顛倒的了解,這一部份要先把它排除掉,之後會得到解脫。就「得到解脫」而言,應該要做的,變成我們「把它丟棄掉」,「應該要丟棄掉」變成我們去做了,都是顛倒錯亂,對四聖諦內容不了解、顛倒錯亂,因此才沒辦法得到解脫。

現在我要得到解脫,正確的道路,應該正確的取捨方式來做,現在情況是對於「得到解脫」的道路取捨的部份,完全誤解顛倒錯亂、不知道、無知,要把無知排除掉。不知道的無知,區別也有很多種,這些誤解,譬如說不是苦,把它當做苦;不是苦的原因,把它當成苦的原因;不是快樂當做是快樂;不是快樂的原因,卻把它當做是快樂的原因,這些都是對四諦的實相內容不了解。因此對四諦的內容本身不了解,就會變成解脫的道路上的障礙,沒有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走到旁門左道去了。為什麼它變成解脫的道路上的障礙呢?對解脫的道路應該做和不應該做不了解,對取捨不知道。對取捨不知道這件事本身,當然是一個障礙。

問題是「對取捨不知道」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呢?是因為顛倒的解釋形成的。怎麼來的呢?宗義所作的解釋→劣等宗義所作顛倒的解釋。學了以後,對解脫的道路取捨,產生了嚴重的誤解之後,因為誤解之故,沒有走在正確的取捨道路上,當然不會得到解脫。因此之故,對於顛倒的解釋,要把它排除掉,所以要去了解正確的道路是什麼?正確的取捨是什麼?要把它去除掉,顛倒的認識、誤解,就是一種煩惱。煩惱的部份徧計和俱生:徧計的部份,有苦見道所應斷、集見道所應斷、滅見道所應斷、道見道所應斷,「苦、集、滅、道」四諦是見道應該要斷掉的,這是徧計煩惱部份。

俱生的部份沒有這樣分類,俱生部份是修道所應斷,沒有分「苦、集、滅、道」修道所應斷;見道所應斷分「苦、集、滅、道」是徧計煩惱的部份。這樣觀修,對四諦有正確的了解,把粗的了解抛掉,把取捨無知誤解就可以排除掉,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面,因此把取捨無知的部份→無知誤解排除掉,對四諦有正確的了解。靠對四諦有正確的了解,徧計煩惱部份→「苦、集、滅、道」見道所應斷的觀修,排除掉是徧計煩惱的部份,來源是因為宗義上的毛病,宗義所形成,宗義所作錯誤的解釋,列入一種煩惱。錯誤宗義的解釋,讓我們沒走在解脫的道路上,走到別的地方,就不能解脫,當然把它列入一種煩惱。要把這部份排除,要對四諦內容有正確了解。

「痛苦由何而來?」→集諦的部份,來源的部份,還沒接觸、還沒去滅掉,來源是集諦的部份、俱生部份。要想辦法把集諦俱生的部份滅掉,因為沒有因,就沒有果,根拔滅掉,果→輪迴就沒有了,就得到解脫。

要把俱生煩惱滅掉,要觀修什麼?要觀修無我,觀修對面要滅掉集諦根本部份,是集諦的我執。要把對面根本部份,集諦的我執滅掉,能滅的方式和我執完全相反,一個完全相反的心、想法。當這種完全相反的內心想法產生時,才可以把對面的部份給滅掉。跟我執完全相反的想法是無我勝慧,用無我勝慧把俱生我執滅掉。連根拔滅之後,因沒有,果就沒有,沒有了輪迴,就完全得到解脫。

這裡並沒有特別說明補特伽羅無我觀修的方式,這是因為在四聖諦之中,就已經有包括補特伽羅無我,因此不需要加以特別說明。在四聖諦中,談到苦諦的時候,四諦十六行相,四諦共有十六個特色。苦諦的特色,就包括了補特伽羅無我;道諦部份,本身就是無我的現證慧,這裡當然就有無我了,補特伽羅無我在苦諦、道諦都出現了,就沒有特別作說明。

後面一個問題,此諸所緣,三種所緣→淨行、善巧、淨惑所緣,此諸所緣通於毗婆舍那的思擇修,和奢摩他的安住修兩種。並不能說只是奢摩他的所緣,淨行、善巧、淨惑所緣三種,通於毗婆舍那勝觀的對象,也是思擇修的對象,也是安止、安住修的對象。這些所緣不僅是安止所緣的對象,為什麼放在安止修的段落?然因為三種所緣,有是新修奢摩他之所緣,有的是奢摩他已產生,為了更加進步而去緣取,緣取此三種所緣來實修。淨行所緣、善巧所緣可以當作沒有得到安止的人,為了得到安止之故,因此來緣取它而作觀修,以這個觀修,我新得到安止了。淨惑所緣→是已得安止之後,我可以緣取作為觀修對象來修安止,可以讓安止更加突飛猛進,我就緣淨惑所緣來作觀修,也算安止所緣,所以都列在安止裡面來討論,並不是三種全是未得安止,為新得安止之故來討論它,不是的。

問題:什麼是自性相成立?

自性相成立是從應成派的角度來說明的,自續派以下宗義都認為「名言上存在的『我』是自性相成立」,這樣的主張。但是應成派完全不承認,不承認「名言上存在的『我』是自性相成立的」。壞見解釋「自性相成立」的執著,特別說明是應成派的宗義。

這邊討論安止,後面討論勝觀,都是用應成派宗義來作解釋,是以應成派作基本架構而討論,並指出下部宗義他們的毛病,在此「自性相不成立」是以應成派的觀點,來作解釋的。

問題:名言上的「我」,如果把它執著為「自性相成立」的話,有什麼毛病?

毛病就是像我們現在這樣,還在輪迴裡面,好處是「自性相不成立」了悟的心,了悟「自性相不成立」的心,慢慢進步、逐漸把「自性相成立」執著的心滅掉,最後壞見全部滅掉。它的果,它的成效就是將我們牽引入輪迴的這些妄念也滅掉,煩惱也滅掉,所造作的業也滅掉了。將來它所形成出來的果,輪迴和三惡道的痛苦也全部都滅掉,這是它的利益。

問題:何謂自性相成立?

自性相成立,是指對方某一個法它自己擁有它自己的性相、擁有它自己的自性、擁有它自己的本質。就應成派的看法而言,對方擁有它自己的自性、擁有它自己的本質,這是不可能的,應成派也不承認。

問題:為什麼應成派不承認自性相成立?

這要解釋整個宗義,不好解釋。

問題:七種作意是五別境、心所的活動?

七種作意是五遍行的作意,因為七種近分、七種作意,作意的活動是心所的活動,是五遍行那個心所的活動,只是作意的對象不同而已,是五遍行作意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