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器之輪講記 第十講

日常法師 (1996年5月)


偈二十二:

任所作為師不悅
實乃陰違於正法
惡業利器回轉己
今應於法少背違

「任所作為師不悅,實乃陰違於正法」,這是相當重要的一點,特別是我們現在學了《菩提道次第廣論》,漸漸了解整個佛法的教授中心,是在依止自己的老師,這點非常重要。現在你去依你的老師,可是不管怎麼做,老師就是不高興,為什麼?就是以前我們跟隨師長的時候陽奉陰違,表面上做的是一套,回過頭做的又是另一套,我們最容易犯這一點。其實一般人都會犯的,只是程度有不同。但是世間跟佛法畢竟是兩條路,若要學習佛法,想真正步步深入,老師尤其重要,所以上一偈子曾經談到「誠敬」。「誠敬」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完全做給自己看的。對於老師的教誡,你點頭稱是,也做得非常好,可是當老師不在時,你做的又不是那麼一回事情,跟他的教誡並不相應。《廣論》上面也告訴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有一個黑法,如果犯的話,來生就會忘失菩提心,這黑法就是諂誑。發菩提心是何等艱難!好不容易發了菩提心,如果這種毛病不改,來世仍會忘失菩提心的。

老師說他做學生的時候,覺得他的老師脾氣很好,老師怎麼侍候他,他永遠是高高興興,歡歡喜喜的。後來老師離開,換了一個人當侍者,他是老師的同學。老師同學當侍者之後,老師就覺得他的老師脾氣變了,一天到晚發脾氣,一天到晚罵那個同學。老師注意到,那個同學並不見得做什麼大逆不道的事情,而老師罵他的時候,他總是說:「是、是……」從來也不還口。老師當時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後來學了利器之輪,便注意去觀察,發現那位侍者就是有宿生帶來的餘習,在人面前是一個樣,人背後是一個樣;或者當面跟你這樣說,可是心裡面不是這樣。如果仔細反省,我們也常常會犯這個毛病。有的時候,我們這樣做是因為面子問題,有的時候是已養成了習慣,那時候我們就要仔細去檢查。因為學佛要想走上去,師長的攝受是一個絕端重要,不可缺少的條件。現在你跑到老師面前,怎麼做老師都不歡喜,都罵你,你怎麼去依止他?就算你罵不退,也只有被罵了一輩子,如此而已。所以我們要學誠敬,從自己內心做起。儒家講的「仁」,跟佛法講的道理,都是從內心這個特點上出發的。欺騙人很容易,欺騙自己就非常麻煩,而且這個習慣養成以後很難改過來,所以在這種地方我們要注意。其實我們絕對沒有想要欺騙自己,只是被無明所使、所欺,這才是我們最可憐的地方。

偈二十三:

盡遭有情乖倒時
因昔藐視慚愧法
惡業利器回轉己
不應之行恥慎行

這偈是說:我們經常遇到周遭人的責怪,有時候,就算我們是誠心誠意的對待人家,也得不到好報。這是利器之輪回向我們,而我們以前是造了什麼業,會產生這種狀態?就是無慚、無愧!慚與愧在修學佛法當中是絕端重要的,所以《佛遺教經》裡,世尊親口叮嚀我們:「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如果我們有這個善法,所有的好事情都出來了,這個法消失掉,所有的壞事情都會跟著來。理直氣壯、大言不慚的人通常是不會有慚愧的;還有一種人不會理直氣壯,可是不慍不火給你一個相應不理,也是無慚無愧。現在我們來看自己,如果我們因地當中,沒有慚愧,將來就會遇見這種事情:就是經常會遭到旁人的不滿,乃至於很認真地做,結果也沒好報。

無慚無愧是什麼樣的狀態?怎麼會產生無慚無愧?世間的我們先不談,修學佛法的這個圈子裡,最容易引發無慚無愧的便是得少為足,得少為足使我們像吃甘蔗皮一樣,是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瑜伽師地論》當中特別告訴我們得少為吃障礙很多,羅漢尚且要為得少為足而後悔,我們現在差羅漢差了十萬八千里,更要看清楚這一點。得少為足會引發無慚無愧,對我們傷害最大,在學佛路上會不斷地出現這問題。慚愧是怎麼樣的行相?慚愧的時候,內心的心理狀態是一樣的,就是自己覺得不行,自己覺得不對,對自己的心行厭捨,羞愧、羞恥而要力求改善、增上。所以《了凡四訓》講到改過之法,真的要改過,慚愧是必須要的一個條件,不管是世間法或佛法,都非常強調這件事情。中國古代儒家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如果這個人有羞恥之心還有可為,如果連羞恥之心都沒有,那就無藥可救了。所以前面說有人大言不慚固然不可以,而很多人不慍不火,也許你覺得這沒什麼不好,可是羞恥之心已經喪失掉了,這種人也就失去了能夠增上的特點。所以在內心上策勵自己改善,這個力量就「慚」與「愧」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慚」是從自己這方面去看,而「愧」是從外面來看。這又是什麼意思?我簡單說一說:譬如學了《廣論》以後,如果慚愧的話,就是:我學了廣論千萬不可以觀察別人的過失,應該自己努力,策勵自己;反過來如果不慚愧的話是:學了廣論,覺得那些沒學的人,懂得什麼東西!所以同樣學了《廣論》產生的效益可以完全相反。也許你講的沒有錯,沒學《廣論》之前,所學的佛法,實在是抓不到頭,現在學好了,了解了理路,覺得很高興,你或許比那些人高,但是這跟廣論的教義是不相應的。所以「慚」是從自己內發,覺得我不可以再做種種不相應的事情,或是覺得學了佛了,應該怎樣又怎樣,這種狀態都是從自己去看的。然後,「愧」是這種情形:我現在學了佛法,周圍的人對我有這麼多的期望,或者出了家了,就想:我今天出了家,如果不好好做,怎麼對得起我的父母、我的師長呢?所以由外面的境來引發自己知羞恥,提升自己的叫「愧」。這就是「慚」與「愧」的分別。

有一次老師還特別叮嚀一件事情,我聽了覺得非常歡喜。老師說:做一個老師有很多弟子跟著他,在這種情況之下,老師應該以身作則,就算他樣樣精通了,可是為了要帶這些學生,他還是必須身體力行地實踐。我自己重新溫習到這裡的時候,想起老師的話真正感覺到又慚又愧!我願意將這點跟各位共同來勉勵。可是我們常常學了《廣論》道理以後,便要跟人家比,覺得人家不行、不懂,我是學《廣論》的,《廣論》多好多好,這其實已經走上無慚無愧之路了。假定我們在因地上面,造了這樣的一個內涵,我們將來會感得怎麼樣的一個果報呢?就是如前面講的:做什麼事情總是跟人家不相應,換句話說就是無論到那裡總會跟別人合不來,乃至於彼此間交相指責。我們都會遇見這種情況,如果不講佛法,世間本來就是這樣一個狀態,可是拿佛法來衡準,這件事情變得非常重要。這《利器之輪》是佛法當中的精要,但願我們能夠用它來好好地提升自己。那麼平常就要戰兢惕勵。像《了凡四訓》裡的袁了凡先生以前是悠悠放任,後來袁先生以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裡的俞公,都變成戰兢惕勵,雖在暗室之中,還是戰戰兢兢,一刻都不放鬆地行善。當我們真正有慚愧心的時候,心裡會有一種很強大的策勵力量,這時候放逸心一定不在。放逸是一切的惡法之源,一放逸所有的惡法都跟著來了。在修學佛法過程當中,精進是所有善法當中的根本,而放逸正是相反,慚愧則是善法裡一個重要的防護。

偈二十四:

諸眷纔聚便厭離
實因劣習四方瀰
惡業利器回轉己
待他宜有美性行

自己有很多眷屬,從子女、夫婦,乃至於普通一般團體當中的朋友,本來好好的,但是過一些時候慢慢地眷屬都離開了,然後彼此間相互厭煩排斥,這是什麼原因?這是以前因地當中自己做了壞事,然後把壞事移罪於人。如果因地當中造了這種惡業,這世你周圍很要好的人,會突然跟你產生非常嚴重的排拒,那是非常大的痛苦。世間很多家庭不和睦,本來家是享受天倫之樂的地方,可是現在家是一個阿修羅聚會之處,大家吵得天翻地覆,就是以前造了過錯,並且移罪於人。

  老師講一個故事: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修行得很好,自己跑到山洞裡精進用功。有一天因為他的袈裟穿久了,顏色都褪了,所以他要重新再染。那一天他撿了一點柴火,把衣服加上染料,放在鍋子裡煮。同一時間,山下一群牧羊人正在找一隻羊,在山區裡怎麼找也找不到,而山裡邊只看到這個和尚,他們想:「這個和尚應該不會偷羊,但是沒有別的人來啊?」最後兩個牧羊人代表就跑去問和尚有沒有拿那隻羊,這出家人說沒有,(印度出家人是不吃素的,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兩個人看見和尚正在煮東西,就問和尚鍋裡煮什麼,因為袈裟很大,所以用一個大的鍋子在煮,和尚回答說他在染衣服,結果打開來一看,兩人看到鍋子裡是羊皮,除了羊皮以外鍋子裡面都是血。兩個牧羊人就跑到山下去告狀。縣官就把他抓起來,問他有沒有偷羊,他仍辯說沒偷,就把他又打又揍,並把他關起來。因為關了很久,大家都知道這件事情,結果真正偷羊的人,心不安起來,最後心裡愈想愈不安,便去自首。這下那個縣官麻煩了,他已經把比丘抓起來烤打,而且還關了很久,縣官不曉得怎麼辦是好,有人教他去問佛陀,大家就跑去問佛。佛說: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在山裡偷了別人一隻羊,偷了羊以後還賴掉,然後嫁禍於人,害別人受了很多冤枉,吃很多苦頭,但是他愈來愈不安,也就自首了,後來還認真的修學佛學,這個人就是被冤枉的比丘,因為前世造了嫁禍於人的罪,現在業感果了,所以會遭到這樣的問題。不過這比丘很幸運,前世他雖然嫁禍於人,後來因為聽見佛法,自首而且懺悔,雖然這世遭拷打、被關,後來他還是證果了,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幸運?很難說喔!通常這種業會和後世的業輾轉的纏在一塊,在《生命不死》這本書裡提供很多這種例子。

  以前我們學過「觀業忍受」,就是想:既然苦果是業的話,內心自然安忍下來。「忍」是一種高度的智慧,不要把它看作是忍耐而已。而我們怎樣忍?並不是說我硬吞下來,而是以智慧從內心上完全的把煩惱化解掉。現在這地方不但能化解掉,而且能轉過患為功德,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

  當我們真正了解每一偈的內容以後,最主要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體會、運用。每偈彼此間有交叉互通,任何一個偈頌你都可以好好去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觀察。觀察是用心來觀察,觀察完要回過頭來反照我們的心,比照一下以前我們遇見事情時候的心態,和學了《廣論》、《利器之輪》之後,如何用這法鏡來照我們的心,兩相比照,然後從法鏡當中把心上發現的汙點慢慢淨除。現在《利器之輪》要我們淨除的中心點,只要我們把握得住,一生將是受用不盡。

  剩下一點時間我想談關於日行一善。不管我們碰到什麼境,我們隨時提起這是「利器之輪」回到我們身上來,大家記得要常常把利器之輪擺在心上,如果我們能把握這個重點去做,原則上善行不會困難。當然還要有很多輔助的條件,然而只要我們自己不放棄,並且確信三寶決不會放棄我們,我們就能做下去,這是很重要的因。所以現在覺得做善行很困難,有一段時間覺得走不上去,這是必然的現象。通常我們開始做善行,前三個星期很好,到三個月、五個月就不一定行了,三年、五年更糟糕,這是時間的問題。因為剛開始時自己還在摸索當中,摸索時興趣還在,等摸熟了以後,第一個問題是新鮮感沒有了,第二個問題是開始實踐覺得困難都呈現了。這就像我們學開車的時候,當快要會的時候,我就放棄不開。我們常常就是這樣:學了一樣東西,當要去利用它時,有太多情況使我們停下來。所以我建議大家,慢慢的繼續做,我自己也在做,不同的是我始終沒放棄,有的時候會停一段時間,過一些時再提起來。可是做一段時間後,看看以前走過的路,很明顯的能看得出進步,所以後面很多事情的成長便都是靠這樣的一個經驗,有了做下去的動力。我們現在既然已經體會到這條路是我們必學的,放棄掉了以後也沒有路好走,就要堅持下去,而這成敗的真正關鍵在三寶。我不多說了,你們好好去體會。


上一講(9) [ 10 ] 下一講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