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卅》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6/02/19


我們上次講到靜慮來修禪定的障礙,就是心會渙散,心渙散到對境去,心渙散以貪的渙散為最惡劣、最不好,以心生起貪,會一再的渙散,所貪著的對象,內在是貪著的有境,外在貪著對境。以貪著有情的貪是最難斷的,也是最強烈的,把這個貪斷掉的話,比較容易成就禪定。我們說貪著於內在的有情,又可分為貪著於自己以及貪著於男女朋友,這二者以貪著於自己比較難以斷除。

貪著於自己最主要是跟我們的身軀有關係,若是生起了貪,是對自己的身心生起了貪,那這就是我們說的,比較難以斷除的貪,若把這個貪將他捨棄的話,那對於那些男女朋友,以及對於自己所擁有的財物受用等,自然會變小。

貪是有次序性的,貪著於內在有情比較深刻一點,所以我們對於恭敬利養,應該要斷除,斷除的方法下面會講到。

第八品是講到對眾生或是自己以及有情上面的貪著心。自己上面的貪著心,像我們有沒有前世,有沒有來世,我們有,但是我們還是會對這一生,產生很強的貪著心,所以這二個,如雪歌仁波切這個名字與身體,可以說是這一生希求最強的,這種的貪著心,是貪著心裡面最深的、最強的、力量最大的,很難離開的,要離開這種貪著心我們要思惟無常。思惟無常,我們的心不會被外境所牽,不會渙散,像對有情、朋友上面,像無情的名稱、財力,不會貪著心,這個無常想,心會轉過來,我來世怎麼走。最主要是我們對外面的貪著心,這個轉過來,內心才會有機會,修禪定是注重內心上面,重視的心要生起,如果內心上面,重視的心沒有生起的話,不可能生起禪定,(所以內心不重視的話,不可能會禪修)只是自己為了放鬆一點,不一定希求禪定。

如果貪著於外在、他人利養的心,會自然生起我慢的心,因為他會認為別人都對我這麼恭敬,自然會對我生起我慢的所緣境。我慢的所緣境,會變成為他人的恭敬利養,自然會去貪著那些。我們以前有提到過「我有利養及恭敬,我為眾人所歡喜,若起如是憍慢言,死後當生大怖畏」,當時他是一個我慢心、貪著心,我慢心的目標,是什麼?人家要供養我、人家要尊敬我、很多人要尊敬我、很多人要喜歡我,這個目標的貪著心、傲慢心,這樣的目標,實際上在他來世是完全沒有用,人家尊敬我們,沒什麼意思,人家供養我們也沒什麼幫助,人家喜歡我,對來世有什麼幫助,沒有,那些都沒什麼幫助,那這樣的心,一邊是我慢心,一邊是貪著這目標的心,我們的生命,就這樣的過去,當有一天我們要往生的時候呢?我們一直以來那麼多的時間,我們希求心當下,我們執著心很強,這一生的執著心,在我們離開的時候會捨不得,那要離開時,心念很很難過,會特別傷心,死的時候就會很恐怖。如果沒有這樣,我們沒有這樣的慢心,沒有這樣的貪著目標的話,越可以平平安安的離開,會平靜的離開。

「是故若由愚痴心,貪著種種可樂事,彼彼總皆成虛空,唯能生起苦自性,故諸智者不應貪,由貪能生怖畏故」

因此自欺、愚痴的心,使得我們的對境,貪著有多大,就會帶來有多大的苦,所貪著的這些對境,臨命終時,都會成為空,所以這些智者,絕不與他為伍,決不與這顆貪著的心為伍,貪只會帶來痛苦而已,只會引生恐怖而已。這我慢的對境,我慢的目標,就是他人的恭敬與利養,這些他人的恭敬利養,所有這一切都不離無常性,他的體性不離無常,終將會散離去,對於這一點,我們要生起肯定,確定的了解,因而不隨著貪而行,要去了知它的過患。

「諸法自性散離故,當堅信解當觀察」

就是剛剛說的。

「若能獲得多財利,亦能獲得美名聞,盡其所有名利聚,所欲於我皆無干」

有一些人還沒有得到之前,會說我對這些沒有希求,可以捨棄他,但是一旦得到以後,那貪著的心會更強烈,即使你得到了財、利、名聞,但當你死亡以後,沒有一樣可以帶著走,沒有一樣可以。

這些財、利以及在別人對我沒有那麼喜歡時,可能對這些希求,沒有那麼強,因為沒有,所以可以捨棄掉,有了之後也要小心,有了之後會更危險。所以有了之後,要「盡其所有名利聚,所欲於我皆無干」。

對於貪著可能貪著在吃的、用的上面,是這一世要用的,但名聲的貪著可不是只有這一世而已,這名聲經過百年、千年可能還會在,所以有人會對他人的讚揚很貪著,我們活著的時間,不止是我們死亡了而已,人死了但名字還在,吃的上面可能是一天一餐,用的時間就一段時間而已,但名字可能就幾百年都會在,他的影響會比較大,所以在這上面的貪著心會轉強,吃的、用的是短期,名字是很長的時間存在。

問:這是我們一般人對治上的一些想法嗎?

答:對。

「若有他人罵詈我,讚揚於我有何樂,若有他人讚揚我,罵詈於我何不樂」

如果喜歡他人讚揚的話,就應該想一想毀謗這件事,不喜歡毀謗的話,就應該想一想讚揚的事。他人來讚揚我,只會使得我執、我慢、貪著的心更加強而已。為什麼我們不喜歡毀謗,因為我們喜歡別人讚揚,如果心中沒有喜歡讚揚,那自然就不會不喜歡毀謗。他人的讚美不會增長我們的功德,他人的毀謗也不會減少我們的功德;因為他人的讚美,只是言詞,肚子也不會飽,所以讚與毀,對我們而言也沒什麼利和害,也沒有什麼關係如p.152,「聚沙為屋若摧倒,令諸童稚號啕哭,若思讚譽與名聞,我心惱喪亦可彼」,原因是p.151「讚揚美名譽相阿諛,不能增福不延壽,不增色力不癒疾,亦不能令身安樂」,如果那麼喜歡,那就把錄音帶一直聽。入行論先前講過的,他不會再提起,我們必須自己再回顧先前講過的。

到此為止,卯一、離內貪有情,卯二、斷外貪名利,已經講完了,我們要好好的去思惟。並不是只有從我們的內心不斷的去串習,去斷除內貪有情及外貪名利,也要斷除貪著憤鬧的、與人交往太過頻繁的環境,要去思惟前後左右外在環境的這種過患。

「有情勝解種種別,如來尚難令歡喜,況復惡人如我者,故於世法勿貪著」

這個是喧鬧、喧嘩,環境很複雜的意思,我們有時為了要宏揚佛法,就弄了一大堆的計劃,這個計劃會變成喧鬧的環境,變成喧鬧的環境那就不好了;釋迦牟尼佛來,也沒有達到讓一切眾生滿足願望,所以我們就不用那麼希求努力,弄了一大堆,變成喧鬧環境。

問:那這樣聽起來,很像在講出離心的部份,那這裡是大乘修行的部份,要怎麼樣思惟,才不會變成像小乘出離心的方式在做?

答:現在主要是在講環境,這個環境也有出離心的關係,也有悲心的關係,我們要做利益眾生的事,但不需要喧鬧的環境,也就是不可以做太過的意思,有時我們要想一想,釋迦牟尼佛來是什麼樣子,我們不會比釋迦牟尼佛更厲害,所以這裡講的是釋迦牟尼佛來也沒有辦法做,我也不要做。真正利益眾生要有五個神通,他的效果非常大,如果沒有,就不要那麼努力,這是我自己講的。

「不得助時既加訶,得利之時復譏毀,有情自性難親近,云何能令生歡喜」

有情不管是使他有,也無法去滿足他,或則沒有,也沒有辦法滿足他。如果一個人一無所有的時候,別人好像會訶責他,好像他沒有福報;如果有一天他有了的話,就會說他是做生意,用不正當的手段才獲得的。所以有情不管他有或則無,都會招來訶責,所以「有情自性難親近,云何能令生歡喜」。

眾生也會說,例如有人說一個人怎樣好、怎樣好,馬上就會有別人說他的缺點,這是很正常的,一聽到在講優點的時候,沒有一兩分鐘,就會有人說但是怎麼、怎麼,就因為怕別人比我好。

再來這邊引證,引經中所說的為證,「愚夫唯求自利故,非得自利不歡喜,愚夫一切非親友,是諸如來所宣說」,愚夫指的是那些來障礙我們修行的人,不是指一般的人,一般的人我們是要親近的,但是那些障礙我們的人,我們要跟他遠離,不要跟他在一起。既然我們不應該去貪著內在的有情,也不應該去貪著外在的恭敬利養,更應該要遠離這些喧鬧的環境,那應該怎麼做?依以阿蘭若,依以寧靜處來修,那助伴是誰呢?就像這裡說的「叢林鳥獸及草木,從不能為逆耳言,與彼同游則安樂,何時我能與為侶」。就是要與鳥獸共住、共行,因那些鳥獸不會讚揚我,也不會毀謗,好像我們可以離開世間的環境。(就是說我們要遠離世間吵鬧的環境)。

密勒日巴的證道歌,有幾個偈,對一般世間人的想法來說,父母對我們希望什麼呢?希望我是好的,是快樂的,我有什麼好處,是父母親、親戚朋友,所要要聽到的;但我的敵人,他們所要聽到的是,我有什麼不好,這是世間一般的情況。但密勒日巴尊者,他有好的,不讓親友知道,他有不好的也不讓敵人知道,他不要有對世間貪著的心,要全部斷除。證道歌裡也提到,對世間有情的貪著心,對名利都要遠離,那喧鬧的環境也要離開,最好陪伴著我的是叢林裡的鳥、草木,修行人雖說不能沒有悲心,但是為了要斷除這種貪著的心,他們有這種願望,所以與動物在一起,是跟人間遠離之意。所以我希願我在修禪定之時,與我為伍的是鳥獸、草木。

剛才是講修禪定的同伴,再來是講修禪定的地方,

「石室廢祠空舍宅,或住濃蔭大樹前,佛子何時能如是,於家無貪無顧戀」

石室指岩洞,廢祠指當寺廟廢棄了,空舍宅是指沒有人住的房子,或者是在濃蔭大樹下,可以遮雨,可在那個樹下修,也就是對家沒有顧念的地方。

「無主攝持之住所,自然成就空曠地,自在受用無貪著,何時我得居其處」,就是對住所沒有貪著,對伴侶沒有貪著,到無人烟之處、空曠之處,以大地為家,這樣很容易生起禪定哦。

剛剛講的是住所、伴侶,再來是講用來養命的東西,

「一缽支身度時日,蔽體唯依糞掃衣,此身脫然無藏護,何時住此無畏處」,也就是出去是一無所有的,只要拿著一個缽,一個湯匙,餓了就去跟人家乞討,身體是穿著人家不要穿的糞掃衣,很簡陋、粗陋的衣服,不需刻意去遮蔽自己的身體,也沒有可以讓強盜可取的衣服、財物。

再來是講要斷除對自身的貪愛,即卯四、觀察殊勝:辰一、於身貪之對治分別觀察:

「親身無常往尸林,昔人白骨縱橫處,我身可怖亦如是,何時心能泊然住」

去看別人的身體,想想自己死後也是跟他們一樣,死後屍體像土、石頭一樣,是沒人要的,用這樣的思惟去斷除貪愛自己的身體。再來就是要修不淨觀,斷除對我們的身體的貪愛,

「我身腐朽出惡臭,貪食腥羶狐狸等,聞之裹足不敢近,當來必有如是事」

去思惟將來身體死後會腐爛,身體的腐爛,有時會有不同顏色出現,而且會發出很惡劣的臭味,臭得連狐狸都不敢來吃。

剛剛講的是斷除貪愛自己的身軀,之前要去斷離惡友、愚夫,對那些必須與我們同行的法友,也不應對他起貪。

「唯是此身出生時,與生俱來骨肉等,若尚散壞各分離,餘親愛者何待言」,斷除對自己親愛的這些人,其他者,也不須對他們起貪著。再來講到那些我們出生時,未與我們同生者,死之時,也無法同死者,那些輪迴當中的親友或法友們,我們也不能夠以貪著的心與他們往來,否則會對我們修行善業造成障礙的。

「生時獨來一人生,死時亦唯一人死,若他不能代受苦,奚為因親作障礙」

指這些我們很親近的這些人,即使我們沒有帶給他痛苦,可是他也有可能會帶來痛苦,我們的痛苦,他們也無法代受,所以對這些人,我們不需要起貪。

接下來講與我們一同修行的人,好像是跟我們搭同一條船而已,船到了就各自散去,就好像我們去印度,他只是跟我們同住一個旅館的人,終將散去,所以

「宛如世間行旅人,偶爾同投止宿處,如是三有旅途中,偶爾受生同一處」

我們無量的生生世世,我們在輪迴裡是無量生,生命是無量,這一生我們遇到的人,好像在餐廳吃飯一樣,一下子就不見了,所以不可以那麼貪著。到此為止,僅僅是發願而已,願不貪著這些伴侶、處所,不貪著於身驅,只是發願的階段而已;下面講的是實際去依於阿蘭若,實際去依於阿蘭若的方法是什麼?下面會講到:我們出生之後終將必是會死,如果沒有去修禪定,死後必定會憂惱,所以要在四個人還沒有將我們的屍體抬出去之前,修禪定,依於阿蘭若思惟無常,為自己能生起修證這件事做準備。「眷屬環繞徒悲苦,應及四人尚未來,從床榻上舁身起,當早獨往叢林間」。印度那邊是用長長的二根木頭,中間放屍體,四邊四個人抬出屍體,在還未出現無常之前,我們要生起證悟,要生起證悟之前要具足止與觀,止與觀要具足,先要修禪定,禪定要具足、要修,要有這種環境(阿蘭若),我們的修行才會成功。寂天菩薩叫我們「當早獨往叢林間」。既然如此,依阿蘭若的功德是什麼?

「既無親知亦無怨,孓然一身住閑靜,計我此身早己死,即令今死復何恨」

阿蘭若是處在一個沒有讓你生起貪瞋之處,因為沒有親,讓你生起貪,沒有怨敵,讓你生起瞋,等於是孓然一身處在寧靜之處,因為自己好像與世間切斷關係,自己好像已經死了,所以即使現在就死的話,又有什麼好遺憾的呢?所以有那個地方可以去的話,跟世間的那些人斷絕了關係,那我們死的話,他們也不會怎麼傷心,我們心裡斷絕了,修起來會很快,如果有那個地方可以去,是最好的。在這種狀況之下,也差不多已經讓我們捨離此世生起貪及種種煩惱的環境了,而且也沒有會障礙我們修行善法的人了,所以「任令何人住於前,不能令我生憂惱,若修隨念如來等,無能令心散亂者,故我一人當獨往,郁茂蔥蘢林將間」。

但是我們在還沒有去之前,先要懂,不然去了沒有幾個月,也生不起證悟,所以先要懂,隨念佛及如何修行的次第,都要弄清楚,不然的話,就像西藏有一個故事,把所有的毛牛都賣了,供養出去,自己去山洞裡面修行,一年的時間想一想也沒有意義,傷心的很,生起了後悔,本來是大老闆,回來變成什麼東西都沒有。達隆沙拉那邊,也有住了幾年,住不下去就下來了,因為沒有東西,如果自己有東西,會越來越快樂,越修越往上的感覺,不會有後悔。「若修隨念如來等」這個「等」字,我們可以把整個道次第放在裡面,也就是要先去知道修禪定的方法,才能有望去生起證悟。要到阿蘭若去修持,所處的地方,不可以離我們乞討的地方太遠,也就是離城市不可太遠,也不能水土不服的地方。「無多憂惱常安適,一切散亂皆寂靜」,是這個意思,要先切斷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這樣你的心不會散亂,就可以處在寂靜之處。

下面要說的是:修的時候也要斷除妄分別的心,也就是要

「捨置別餘邪思惟,為令此心平等住,亦為調伏自心故,我當一心勤精進」

捨棄心中還掛念我的國家、敵人、父母,捨棄這些妄念,心中只有存著菩提心,去修禪定,來禪修主要目的是除掉煩惱,所以要勤精進。雖然在道次第論裡,有提到從依止善知識軌理起,到菩提心之間修持的方式,都要用伺察修、觀察修的方式,但這裡卻又提到用止住修、禪定的方式,所以仁波切說,在修菩提心之前,也應該止住修、伺察修二個,雙運的方式來修,因心已經不隨著煩惱轉,這種修,都可稱為止住修。止住修跟心一境性,專心緣念於,一個所緣境上,是不太一樣的。

如何來調伏煩惱呢?因為我們都是是欲界者,所以要調伏的是欲界的煩惱,那欲界的煩惱就是貪愛,所以要去思惟貪愛的過失,因貪愛不但此世無法得到利益,來世也會讓我們投生到地獄去,

「若於今世若後世,諸欲唯能生衰損,今生殺縛及刑刖,後世能成地獄苦」。

我們生起的貪,大部份都跟身軀有關,這種貪要斷除,所以要修不淨觀,思惟貪到底什麼原因才生起來的,主要是男女之間的貪愛而生起來的,為了要得到對方的緣故,夫妻為了要共住的緣故,所以就有可能不顧自己的惡名,不顧一切的去造作惡業,他會為對方做任何事「匍匐男女鬼卒前」,指一般的男女,

「為彼再三作祈請,或諸罪業或惡名」、「為彼一切非所畏」,

為了對方都不會害怕去做到

「我寧趣入恐怖中,亦寧耗損諸財物。」

當心中生起煩惱時,心好像錯亂掉,如果生起煩惱的話,會不在乎導師或師長,不在乎自己的父母、朋友的看法,毫無忌諱的勇敢去做。如果自己以為得到對方,他僅也不過是尸頭林的一個白骨而已,如果去思惟他死後屍體會發臭、腐爛、白骨的樣子,生起這種不淨觀,所以

「若於彼身能抱持,善哉我心亦歡喜,彼唯骸骨更無他,不能自主亦非我。」

我們所喜愛的對境,是否由他能自主成為對境嗎?也不是,僅僅是虛假的而已,看似很悅意,那是我們內心去虛構對方的好。又加上我們內心我愛執很強的關係,我們虛構對方好像非常的好而生起對對方強烈的喜愛,(仁波切解釋):不是對方本身愛自己,但假裝愛我的樣子,所以是本身假裝,我看他時也是一樣,所以貪著的那個對境,從他的角度,假裝一大堆,我的角度加上一大堆,實際上什麼都沒有。因二者都是我愛執,所以我會想從他那裡得到我想要的想法,反之也是,他也會想從我這裡得到他想要的想法,兩個人相互挖來挖去,看誰較厲害,彼此互相利用對方,所以我假裝重視對方,更重視我自己,他也是比我更重視我的樣子,實際都不是。這不是看人,是指貪心的恐怖。

問:那其他的動物也會這樣有貪嗎?

答:一樣(可能我們貪心比較厲害)。

問:那到何時才會斷掉?

答:要一直串習,慢慢的。昨天我們提到正理海,慢慢串習,會使得思惟空性的心越來越增長,而貪心也要一直串習不淨觀。

問:不淨觀可否在自己與他人的身上思惟,及師長的身上思惟。

答:當然。看貪心的對境就可以這樣,為了消除煩惱,可以用各種方法。

問:如果我們受了密續的灌頂的話,要看上師就是佛啊?

答:可是如果可以修密續就不需要那些了!比那些要修不淨觀的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