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卅一》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6/03/19


修止的奢摩他是非常重要的,在還未修持奢摩他之前,必須要斷除這些逆緣,逆緣分兩方面,一方面要斷除外在憒鬧、一方面要斷除內在的妄念,斷除外在的憒鬧是遠離外境的吵雜,心中要捨棄貪著利養、恭敬和世間享樂的心,這屬比較粗品的,這是第八品禪定品所說,除了外在憒鬧的環境這一點,再來斷除內在的煩惱,止惡、斷除邪分別心,這一點更深細。

我們一起唸誦197~208頁頌文「如是精進生起已,應當心住三摩地,......無多憂惱常安適,一切散亂階寂靜」,做為我們這堂課的前行。

「是故應斷世間法,亦當捨離諸分別」

這裡賈曹傑將「是故應斷世間法」把它分為科判子一,「捨離諸分別」就是斷除邪分別,子一的離世間憒鬧等,到 208 頁之間是屬於子一的科判。

前面的這個科判,最主要是講到我們會起貪著,貪著於外在的利養、恭敬、名聲這一些,內在是貪著有情,如果我們生起外在貪著世間名聞、利養,內在有情的話,會使我們吃虧,是沒有利益的。這裡還說:如果和這些愚夫一起同行的話,那就講話講不完,沒完沒了,非常的憒鬧,沒有必要跟他們同行,因為與他們同行會傷害到我們修”奢摩他”,是相互傷害,所以應該住與阿蘭若,住阿蘭若有何利益呢?前一個科判的好處是加行。可是這當中也述說如何遮止掉內心的貪慾,要遮止內心的貪慾,也要改變外在的環境,所以要捨棄憒鬧的環境,依於寂靜處。有一次尊者他曾經講過,他的老師也就是仁波切的上師的上師,後來成為達賴喇嘛的親教師,名號「烏滋磋尼」,一個蒙古的修行者,他的朋友也是一位修行者,他跟法王說,他的朋友以前發生過的事情,法王在大眾中講課也會提到,老師說些什麼、什麼的?因為很多人去求見,因很多人求見之故,情況很雜亂,他就在門口前寫了二行字,「不見愚者眾,心常得安樂」,這與入行論裡面很多句意思一樣的,「於彼愚夫當遠避,暫遇歡喜作恭敬」是嗎?200 頁當中「善根不等能相引,依止愚夫何所為」,「一剎那間成親友,於須臾頃復成仇」,真正在修行時,也不是說完全不跟他們往來,也不是那個意思,是說,防止自己生起煩惱的緣故,不要跟他們太親密,如果你遇到麻煩的人物,你就寫這二句放在你的門口上,這是寂天菩薩說的:「彼既不能利益我,我亦不能成彼義」。

在這裡面說到修奢摩他的時候,並不是一定要你身體端正的坐在那裡不動,主要是在內在加以思惟,讓心住於”阿蘭若”當中,如果發現心已在憒鬧當中,即應轉為寧靜狀態,如果我們要修奢摩他,必需內心寧靜,遠離憒鬧,所以要說明憒鬧之因,不然住一段時間,就想回來「入山一天,出山百年」,因此修奢摩他之前,心裡要建設好,不然座墊未熱已想下座。

第二科判,斷除邪分別,分二:① 要思惟五欲享樂的過患,對五欲生起厭離心,② 修奢摩他的利益,對在阿蘭若修生起歡喜心,遮止掉見身軀為淨的心。欲界者最大的過患,有著強烈的貪欲之心,所以要修不淨觀,要對對境貪著之心修不淨觀,尤其對境是女生的話,頌文:

「初時殷勤好護持,後時驚愕何如此,先為他見或未見,恆以衣等覆其面,
汝昔迷戀貪著者,今仍如前現量轉,鳥鳶啄去現其形,何故汝今欲逃避」

,這是講印度的例子,印度女子要外出時,都要罩上一層面紗,當這位男對這位女生,產生貪愛的時候,就會很想揭開那個面紗,看看他的盧山真面目,等他被鳥鳶啄開她的現行,那你還會想去揭開她的面紗來看她的真面目嗎?你可能想要逃走不想看了。我們現在所貪著的身軀,死了以後身軀會在尸林當中,屍體會脹,會改變樣子,可是同樣是你貪著的身體啊,何以現在貪著這個,將來不貪著那個,密勒日巴就舉了一個例子,同樣是見屍體,今身上就有,就是未來所見的屍體,現在就有,見到屍體起害怕(密勒日巴尊者證道歌)。

我們要常常思惟,現在的身體是將來棺材裡要放的身體,現在的這個身體,不是離得很遠很遠,現在的這個身體,就是將來我們要看到的很恐怖的身體,現在己經在這裡了,我們要經常這樣的去思惟。如果是對方的話,有了貪欲的對境,要去思考,當我看到對境時,想到屍體,連看都無法看,非常的恐懼,雖然現在貪著的對象不是屍體,但身體與屍體連在一起的話,自然就會遮止掉這個貪著的心。下面這裡說到,貪著的對境,比如說這個女人,被其他人看到的時候,心中會生起嫉妒,無法容忍別人看她的那種心,要遮止掉這種心。

「昔日若為他眼見,汝心慳惜極防護,云何今為他啄食,汝心不惜不防守」

當你貪愛的對境被鳥啄食的時候,你何以心捨棄她,不在乎別人去看他呢?講的修行者本身沒有這種想法,事實上,沒有這種貪心的問題,但是我們的煩惱會隨眠,我們何時會斷除煩惱呢?就是見道,修道時才會斷除,之前修行時會將煩惱變成隨眠,煩惱還沒現起在睡覺,如果煩惱隨眠不理他,將來有機會他會現起,修行人不會讓他睡覺,要將煩惱捉出來,捉出來將他修理一番。

修行者有時候雖沒有發生對境,但是他會從各種角度自己去觀察思惟,觀察到煩惱在那裡,不然的話,煩惱就隨眠,煩惱隨眠我們會無法注意到它們的存在,就會一直放著,當它現起時,對抗它很麻煩,所以修行時將煩惱覺醒,不是真正的生起哦,內心用一種想像的方式,如果它現起時如何如何?去對治它。

例如:我是老師,你們是學生,我有一種執著的心,如生活中,我是爸爸、媽媽,你們要聽我的話,會有上、下的執著心,如果小孩很乖,你看不到這種上、下的執著心,這就是煩惱隨眠,有一天小孩不乖反對我們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就會覺得,怎麼會這樣子?那煩惱就呈現了,來不及了。

所以修行時,將煩惱的執著捉出來治療它,以後發生問題時,就會不怕。像我自己是老師,你們是學生,執著一個上、下的心很強的話,我不知道你們的想法,但我自己很執著心,有一天當你們不聽或反對時,我會覺得「啊!怎麼一回事」,怎麼會這樣!此時我就被煩惱打倒了。所以還未發生事情時,將煩惱捉出來,對境時,要如何面對!各種角度,不可有執著心,有時會覺得修行有點無聊,為什麼修行要這樣,因我們處在煩惱隨眠當中,如果不理它,就會發生這種問題,修行不是安安靜靜,不要管那些,那不叫修行,增長對境的處理,才是修行,不是遠離塵囂,要增加對治煩惱的”免疫力”,在未生起煩惱時要做準備。福智本 272頁:

「「若見如斯朽肉堆,烏鳶狐狸所食噉,何於鳥獸餚饍前,花鬘栴檀莊嚴供」

對於我們所貪著的對境,現在會去將他裝扮得很美,但他也僅僅是未來鳥獸的食物而已,就像在鳥獸的食物上去裝飾他之意,這也可以用在我們身上做思惟。我們都會害怕疆屍,但我們貪著的對境也跟疆屍一樣啊,剛剛我們是想像屍體,現在想像他好像屍體站起來的樣子,當看到對方就好像屍體已經來到這裡的樣子。我們之前已經練習了很多階段,就可以想成這個樣子,像這樣就可以完全沒有貪欲的心。在遮止掉貪欲之心,最主要是修不淨觀,當我們在思惟無常的時候,要捨棄貪著此世執實的心。

身體接近屍體,不淨觀的角度也可以修的,無常的角度也可以修的,但是修的時候有些不同,無常不是對治貪欲的心,是常法的執著心要斷除,我要準備來世的角度而言,而屍體是以恐懼、不淨的角度來修的,所以屍體也可以用不淨觀或無常的角度來修。

福智本273頁。

「久死尸骸不動搖,故今見之猶怖畏,全身搖曳如起屍,汝今見之何不畏。」

講尸陀林的屍體,如果尸陀林動起來,我們決不會生起貪著的心。

「若其覆蔽猶貪著,何不貪愛未覆者,若於尸骸非所樂,估故抱持衣覆者。」

我們會去貪著身上的種種衣服,但是屍體上也穿著種種的衣服,為何我們不去貪著,用這個比喻來告訴我們,不應貪著身體穿的各式的衣服。

剛前面配合起屍體來講,現在是配合起活著的人來講。福智本 274頁

「同依於一食物,出生便溺及津唾,此中便溺非所愛,汝於津唾何愛樂,若其樂著唯細滑,兜羅棉枕何不貪,謂無氣味及漏洩,欲者唯為不淨迷,諸具欲貪下愚人,謂兜羅棉雖細滑,不能兩兩相交會,由斯不樂兜羅棉」

這是講貪著於觸覺,很容易明白。下面是破除對對方的清淨想,

「若謂所貪非不淨,唯餘骨瑣筋絡纏,血肉污泥塗其外,此物何故置懷中,汝身自具多不淨,即被堪供汝受用,何故於他不淨囊,貪求不淨生貪欲」

我們不應該貪著不淨、污穢對境,我們的身軀,就好像是不清淨的皮囊,西藏人的皮囊好像是牛肚的樣子,在裡面裝酥油等等的東西,我們的身軀就好像是皮嚢一樣,不喜歡裝不淨的東西,又何以去喜歡別人不淨的皮囊呢?如果你不喜歡不淨的皮囊,又何以會生起貪著別人的不淨囊呢,自己的身軀就已經不淨了,又合以去貪著別人的臭皮囊呢?

裡面的意思我們也偶而來觀修一下,如果我們的身體,有如塑膠帶一樣,一看過去只是包著骨、肉、血、筋,一看過去就只有這些,只會害怕而已,我們要生起這樣的思惟。

下面是身心別別非所貪愛之處,

「若謂所好為肌膚,妙著美觀為所欲,肌膚色質本無心,汝於是中何可樂。」

我們所貪愛的是對方的身軀,有時會生起貪愛對方的身軀,想要拉對方的手,碰碰對方,如果只是喜歡對方的身軀,身軀只是一團肉而已,我們何不去外面買一團肉回來。

「若貪其心是何物,不可觸知不可見,誰能觸見所未聞,無故抱持何所為」

如果說你所喜歡的是對方的心,對方的心,你又碰不到,摸不到,你碰到的只是對方的身軀而已,何以喜歡對方的碰不到摸不到的呢?雖然這樣想,但我們還是不習慣,因為我們正在生病,煩惱的病,怎麼講也聽不進去,不是有智慧的,不會用實際上的角度,實際上的角度來說,是這樣子,因心有毛病,不過不斷的串習可能會慢慢的轉過來。因為我們聽不進去,一直在串習煩惱的關係,即變成煩惱的腦筋。

剛才所說是在他人身上來觀不淨觀,現在由自己的身上來觀不淨

「他身自性唯不淨,若不了知未為奇,自身性亦唯不淨,若不了知深可怪。」

在他人身上觀想不淨,轉到自身來作觀想,迅速即可生起不淨之心,自己要告訴自己,在他人身上來思惟不淨觀,你不了解他人身上不乾淨,沒什麼好希奇,可是自己對自己身體的不清淨不了解,才是奇怪的事,這是自我在告訴自己。自己上面的不淨觀是非常有幫助,自己不信的話,當然會對他人也不信,自己完全沒有信心,對別人也不會有這種看法,我們的心就衰弱了,自己看到自己,不喜歡自身,若沒這種看法,當然對別人也不會有這種心。一個人對自己沒有信心,會完全沒力量與能力,對任何事沒有”精神”的樣子;主要是有信心時,才會生起有精神,若沒有信心,就會變成沒有精神能力。我們有煩惱是要有精神,煩惱才會生起,我們一般的貪心、瞋恨心,是因為有一種,我要、我能的想法的當下,比如說,我信心強時,我要什麼的心就比較強,若沒有信心,就沒有一個貪求的目標,什麼都不想做。自己上面要有信心,才會有一種貪求的目標,這有關係,貪求上面的煩惱,跟精神有關係,但不是說所有一切煩惱都跟精神有關係,剛剛說的貪欲,我們覺得很乾淨,很圓滿,貪欲這些煩惱對自己上面,要有這種,有一點自己身體上面的貪心。自己身體上面的貪心,才會有一種要什麼的衝動,比如說:我自己身體上面完全沒有一種希求,完全沒有一種貪心的話,我也不會對別人的身體有貪著心生起。自己上面的不淨觀是非常有幫助的,自己看到自己的身體完全沒有貪著心的話,對別人的身體就不可能有貪著心。所以這個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剛才講的對是觸的柔細產生的貪愛,下面所講的是貪著於形色,相貌,

「離雲淨日照開敷,新茁蓮房偏棄置,未知汝貪不淨心,耽斯穢窟有何樂。」

最漂亮的樣式、形色是蓮花,何以對新開放的蓮花不去貪著,而去貪著於不乾淨的穢窟。前面所說的,就是要去遮止掉貪著現前對境,下面要說的是去遮止掉,貪著不可見的對境,就是因果的部份,以前面遮止掉貪著現前可見對境的因,成立起下面去遮止掉貪著不可見對境的果。

「地面若為不淨汙,偶一觸之生厭惡,他身不淨出生處,汝今何故欲相觸。」

他身是不清淨的源頭,何以你要生起貪欲(欲相觸)。這邊就舉了不淨的東西,比如說屎、尿、嘔吐的東西,是依著身體而有的,當貪愛某個女人的時候,你一定也不會去貪愛他的屎、尿、嘔吐物、或者是他的鼻屎,這些是不會貪著的,所以要遮止掉貪著。下面講到所貪愛的女人,這個對方,她是她的父母親的精血所產生出來的,那她父母親的精血,你連摸都不想去摸,何以從精血產生的女人,會生起貪愛之心呢?就是要遮止掉。

「若於不淨既憎嫌,從不淨田所出生,從於不淨種子出,他身何故置懷抱。」

所以就講到因果,因是不淨的,所產生的身軀果也是不淨的,彼因不淨,由彼所生身軀亦不淨。從他出來不淨的話,她也是不淨,從果報角度,就認她不淨。從不淨那邊出生,也當是不淨的。從蒼蠅大便那邊出來,我們都會覺得它是髒髒的,這是個比喻。

「從不淨生不淨蟲,於彼少蟲非所喜,眾多不淨自性身,從不淨生何可樂。」

就像仁波切剛才說的,從糞堆上飛來的蒼蠅,我們會覺得那隻蒼蠅很髒不喜歡,我們的身軀是由三十六種污穢所構成的,而從糞堆飛來的蒼蠅,僅僅是一個不淨物而已,對於我們身上有的三十六種不淨物,何以要貪著它,這三十六種,有如:血等等三十六種,在這裡不講了。

「汝今非唯於自身,不淨自性不訶厭,乃復於他不淨囊,貪求不淨生貪欲。」

自己的身軀已經不淨了,看不到自己的不淨,更去貪求別人不淨的身軀呢?前面依於種種理由,成立起他身不淨的觀點,現在又依此理由成立自身不淨,所以不要貪著於自身。

「龍腦栴檀可意香,香粳時蔬諸美食,但令入口復吐之,地亦沾污成不淨。」

比如說外在的東西,如龍腦,可以裝臟,也可以當成藥,可以吃的,或則香粳、時蔬這些物品本來是很好的,但這些東西吃到我們口裡,再將他吐出來時,就會說,吐出來是髒的,但是都不會說身體是髒的。要遮止掉自身軀吐出來這一點而言,比如說:西藏供養的東西,像吉祥飯、乾果等這些東西,我們覺得很乾淨,拿來吃一口,但是若吐出來,就會覺得很髒,東西一進去嘴裡,再吐出來就變得很髒;前面那些東西在供佛時是很乾淨,很莊嚴的,但一進入口再吐出來就很髒了,所以要承認身軀是很髒的。

「現見不淨有如此,若有於此心狐疑,當往觀於屍林中,所棄他人不淨體。」

我們都會認為身軀是乾淨的,但前面講過是不乾淨,你若有疑惑的話,應該到屍陀林去看看所遺棄的屍體。雪歌寺有個屍陀林,屍體都會在那兒切割,應該要去那兒看看,有看跟沒有看是有差別的,沒有看要思惟不乾淨的感覺,與看了以後去思惟是不一樣的,雪歌寺是天葬,所有的出家眾都要輪流,屍體不管是出家、在家人、小孩、大人都是一樣會送到雪歌寺,切屍之前會先誦經、迴向,屍體要扛著,然後要切開,一塊一塊的給禿鷹吃,所以我看過一次,他們會將屍體趴著,然後再切開,頭有腦漿,會沾粘粑,然後給禿鷹吃,當我一個一個看的時候,會去體會身軀的不淨,幾天會吃不下飯,會覺得很恐怖,但是在台灣比較不知道,感覺屍體很漂亮,實際上是怎麼樣?有的會放幾天,有的會放很久,屍體會膨脹、也會臭臭的、有屍水、氣等等。

問:好像外國人不讓人家去看嗎?

答:可以看。但是你們可能那幾天會無法吃飯,晚上做惡夢,今天到這裡。

同學:那我們要存錢跟仁波切去看。

仁波切:你們也可以輪流,加上一個出家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