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卅二》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6/03/26


現在講述《入行論》第八品〈禪定品〉,講到要斷除外在的憒鬧及斷除內在的妄念,後者就是要對於五欲享樂生起厭離的心,要如何修厭離的心呢?也就是要觀不淨觀,如果依著五欲享樂的話,將值遇那些自己所不願意的事,所以,在這裡修不淨觀是以著因的角度來修不淨觀,也有依果的角度來修不淨觀,以種種正理來修不淨觀。在修時也可以用在他人身上或自己身上來修不淨觀,現在講述的是在身己身上修不淨觀的部份。中文在第二一四頁。

上次提及在自身來觀不淨觀,透過思惟內在的污穢去了解到:即使外在看起來是清淨的,實際上也是污穢的。例如:如果在塑膠袋裡面裝一堆髒東西,因塑膠袋是透明的,你可以看得見髒東西。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只是包著這層皮而已,裡頭有肉、骨、經脈、腸子等等,若我們看身體有如塑膠袋一樣,可以穿透皮膚來看的話,可以看到身體裡面是污穢的聚集。

「現見不淨有如此,若猶於此心狐疑,當往觀於屍林,所棄他人不淨體。」

上次講到我們看到身體這麼髒,心如果有懷疑的話,要到屍林裡面去看別人所丟棄的身體。像這些塑膠袋裝滿的污穢的東西,我們看了以後就不喜歡,如果是喜歡的話,就應該到屍陀林去看那些死屍,那些死屍顏色會改變、會脹起來,假如現在喜歡這些的話,那麼也應該要喜歡那些死屍才對,如果不喜歡的話,修行時就應該修捨離貪著這個身軀,修時就應該要配合起來思惟來修。

有時候我們修行不淨觀時,如果單純只是把身體看成塑膠袋一樣,還是不能夠將貪著消除。我們會看:不僅是他如此,所有的人也是這個樣子。或者去想:雖然裡面是這樣,外表也有漂亮的。我們會生起這種想法。若將現在連接將來的屍體,體性是一,這樣會較易生起不淨觀。

「若知朽壞皮裂時,能令人生大恐怖,何故復於自他身,後時貪著生歡喜。」

這邊的意思就是要成立起不淨觀之想,下面是要破除清淨之想,如果貪執自己身及他人身為清淨會怎樣呢?就像這裡說的:

「身所薰染之香氣,亦唯栴檀等非餘,何故依於餘物香,於作人身起貪著,若彼自性本臭惡,於彼不貪何不可。」

如果將身體洗一洗且塗上香的話,我們的心就會執它為清淨的,這邊就要破除貪著執它為清淨的這一點。因為身上塗香之後所產生的香味並非是身體本身的味道,而是栴檀香的味道,又何必對於不是身體本身的味道起貪呢?若是認為那是身體本身的味道的話,就應該要對身體本身的味道生起喜歡的心啊!可是,身體本身的味道是臭的,如果貪著身上的香味會造新的苦因,只有使煩惱不斷的增長,進而去造更多的苦因,所以提到「若彼自性本臭惡」,若身體本來就是惡臭的話,那「於彼不貪何不可」,那就可以不貪了。

有一些人從年輕就很喜歡在身上塗塗抹抹,等到他的年紀會愈來愈大,不可能一直都塗塗抹抹,到那時若是不能再塗塗抹抹,好像會有一種特別的苦。為什麼?因為他先前已經養成那種習慣了,貪著在那一點的心非常強烈,當我們看到他時,會覺得他很苦的樣子。若是一開始讓你的身體很自然的,不加以造作,就不會有貪著的心,也就不會很苦。

塗塗抹抹是為了變成年輕一點、漂亮一點,目標是這個的話,從年輕就保有這種習慣,會一直增長貪心,增長貪心的結果,到年紀老的時候,不管怎麼塗塗抹抹也都不能變得年輕一點、漂亮一點,因此就會更苦。因為他的貪心一直增加,當老的時候就沒有辦法面對這個苦。若我們身體本身的味道、顏色、樣貌是如何就保持那個樣子,不特別去裝飾的話,就不會有另外的這一種苦。年輕時若是一直增長貪心,而後年紀愈來愈大時,會不想看到鏡子裡的自己,塗了之後甚至會更不好看。如果保持自然的話之下,不會有貪心,就不會特別造成苦的因。剛才提到「若被自性本臭惡,於彼不貪何不可」,讓身體保持自然而不去特別塗什麼香,這樣子有何不可呢?

我們聞到香味時會對於所聞到的香味生起貪愛的心,也就是依於這個香味而生起貪愛的心,那是因為不知道這個香味是其他東西的香味,而誤以為是身體本身的香味,會笨到想要去親近它、去聞它的味道。

「世間貪著無義人,云何於彼以香塗,是則芬芳出栴檀,於此身中何所有,何故依於餘物香,於餘人身起貪著。」

這是指世間凡夫都以為所塗上的香是身上的香,事實上,這個香並不是身體本身的香,有煩惱的是指這些凡夫而言,因為他不知道這一點都心生貪著,會使得塗的人自己增長貪著的心,也使得別人聞到味道而增加貪著的心。事實上,所聞之香並非身體本身的香,再怎麼塗也不會成為身上的味道,再怎麼樣都是其他東西的香。可是,凡夫笨到以為那是身體的香,就會去增加貪著的心,這些都無利於解脫、遍智的果報。「世間貪著無義人」就是貪著沒有意義,沒有意義就是指不會利益到解脫、遍智,如果誤以為外物的香是身體的香,就像這裡說的愚痴的人。

好像一個人塗香,原來在它上面就有一種貪心,在塗香之後,貪心就增加了,明明知道這個香不是他自己的香,聞到的當時卻不會去想這是另一種香,我們會覺得很香,好像它本身很圓滿的感覺,香本身很好,香本身的樣子、顏色都很好,好像香本身就是他的一部分的感覺,生起貪心的當時就有這種覺受。現在所說是破除淨的執著心,剛才是破不淨觀,現在是淨的執著,會覺得什麼都圓滿,連香的味道也非常香,什麼都很圓滿,從這個角度會生起對於乾淨的執著心,所以,現在是破除對於淨的執著心。

剛才講到我們對於很漂亮、清淨的身軀會生起貪著心,然後會視它為常的,好像是不會變的,下面就是要破除「視它為常」這一點,然後去修無常。

「若時髮長爪甲深,牙齒污穢垢膩染,人身自性本如是,袒露觀之堪怖畏,如此刀劍傷自身,云何於彼勤剪剔。」

如果所貪愛的對方的身軀是無常的話,它就會顯現出頭髮長、指甲長,會顯現出老相出來,因為它是無常的。但是,我們都會認為所貪愛的身軀是常的,所以我們就會去常加修剪,讓它不會展現出老的樣子出來。如果頭髮、指甲都不加以修剪的話,我們的身軀本來就是無常的、污垢的,因此這些通通都會顯現出老相,必然不會認為它是悅意相,就不會對它生起貪著的心。所以,我們身體的本質就是污穢的,而我們認為它是清淨的、常的,所以就會去修剪頭髮、指甲等等。

我們的身體如果一直沒有去照顧的話,很快就會死了,這就表示身體本身太無常了,它本身根本就沒有一個常法的體性,所以,我們就一直要保護它,如果它具有常法的體性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去照顧它了,不需要讓它穿衣服,不需要給它吃飯,頭髮、指甲也不需要修剪,事實上,我們不去照顧它的話,很快就會死了,這就表示這是無常的,因此我們就要一直去保護它。在我們保護它之後,我們就會覺得它是常法。

如果我們的身軀本來就是常的,都是很好的、漂亮的,那麼,所長出來的頭髮、指甲等等就不會傷害到我們自己,那又何必去勤於修剪呢?「如此刀劍傷自身,云何於彼勤剪剔」就是指這個意思。

為了遮止我們生起貪愛,在下面又再舉了一個理由,凡夫的心中都有執實的心存在,因此就會生起貪愛己方及瞋恚他方的心,如果我們周圍的人全部都是這樣的話,彼此一定不會非常和諧的,一定會互相吵架,整個都會非常混亂。

「我執愚痴力所蒙,於地顛狂頻洗濯。」

這裡翻譯成「頻洗濯」可能有點問題,應該是「頻爭鬥」的意思。因為我們內心有我執,內心就會增長各式各樣的煩惱,因此我們就煩惱罪,煩惱罪了之後,整個就亂七八糟了,我們周圍的眾生就都無法和諧,越多眾生就越糟糕。所以,以眾生的內心來看的話,就沒有什麼可以貪著的對境,以眾生外面的身體來看的話,就是下面兩個偈頌。

「僅見久死舊屍骸,若於尸林猶厭捨,搖曳屍骸遍城邑,於此尸林何喜愛。」

前面講到:如果我們的心是這樣子的話,我們絕對不會對這個心產生喜愛的。下面舉一個例子,就像死了很就的屍體,看到屍體我們就會厭惡尸陀林,現在我們所見的身軀就像僵屍一樣,我們又何以會去喜歡它呢?

這是我們在修定的階段要這樣子想,並不是平常就要這樣子想。修禪定時要離開污染、憒鬧,因為我們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所以,我們就會有各式各樣的貪著心,好像沒有辦法捨棄這個環境,因此就要這樣去思惟,這樣才能夠轉過來。如果平常都這樣想的話,夫妻可能也不會和諧,也可能會吵架,那就更糟糕了。所以,這裡講的是修禪定的階段,此時我們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才不會產生貪心,禪定時就完全不會有罣礙。

前面說的是我們以種種理由來修不淨觀,也就是要去遮止掉清淨觀,然後去修不淨觀。「寅三」講的是:我們已經修了不淨觀,可是,如果不與我們所觀的不清淨的對境相遠離的話,就會依之再值遇到一些不想值遇的苦,也就是它會引生這些苦因。

「況復如是不淨物,不酬其值不可得,為成此事費勤劬,亦遭地獄等災害。」

這一段是屬於「總明」,就是簡潔闡釋出來的意思。講到我們要在所貪著的對境上修不淨觀,修不淨觀就是要遮止掉貪著的心,如果不遮止掉的話,由於去貪著它的關係,可能就變成兩個去結婚了,為了要兩個共度一生的緣故,就要很辛苦的準備很多財物,而且不只是這樣,兩個人在一起就會生出子女,為了要養活妻子、兒女的緣故,這一世就要過得很辛苦,也會造下來世感受地獄的業。

以上是從想要出家的人的角度來講的,當然出家和不出家的差別是很大的,西藏人說出家是鼻子的這一條繩子是在自己手上,所以想去哪裡就可以去哪裡。要出家一定要有一種理由,剛剛所講的就是一個理由。

「少年無力致資財,及年方長此何用,消磨歲月積財富,老矣得之有何益。」

夫妻為了兩個人很快樂的一輩子廝守在一起,就會很努力的去積聚錢財,在小的時候還沒有能力去積聚錢財,到中年很努力去積聚錢財也是很辛苦的,等到老的時候,所積聚的錢財對他又有什麼用呢?沒有意義的。

這裡字面講的意思可能要配合現在的情況調一下比較好,我們現在是為了享受快樂而要不斷去賺錢,在賺錢的當時並沒有快樂。那麼,這個快樂在什麼時候會出現呢?老的時候更沒有辦法享受,想吃也吃不下去,想玩也沒有體力。為了享受而一直很辛苦的去賺錢,但是,這個目標都不會出現。所以,小的時候沒有能力去賺錢,如果小時候可以賺錢的話,當時的身體比較建康還可以享受一下,可是當時沒有辦法工作,等到能工作的時候又沒有時間享受,要享受的時候又不能享受,因為已經老了,這樣看來就沒有意義了。

剛剛那個偈頌並不是指多數人的情形來說的,而是以某類人為例子來說的,下面的偈頌也是以某個家庭為例子來說的,尤其是以現代人為例子來說的。

「或有貪欲下劣人,黎明而起極勤劬,抵暮歸家身疲極,僵然而臥如死屍。」

現代人很辛苦的工作賺錢,而沒有享樂的時間,終生為了賺錢都非常辛苦。這個偈頌講的並不是普通的角度,有些在家人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前面那一個偈頌調整過來講現代人所講的是比較普遍的情況。大家對於字面的意思應該很清楚,按照字面來解釋好像沒有那麼普遍的樣子,像剛剛那樣調整為現代人的角度來解釋,就變成比較符合普遍的情況。

「或由煩惱遊異域,跋涉長途受諸苦,心欲求於諸女色,而諸女色終難遇。」

有一些人為了家庭快樂的緣故而必須遠赴他方去工作,而且工作時間非常的久,這樣子的話,他的家庭也不見得就會快樂,因為他們可能終年都沒機會見面。

下面講到有一些人是被別人聘僱為下屬或僕人,

「欲求自利諸愚人,為彼彼事鬻自身,彼不可得定無義,徒為他業風所吹。」

這是以前的情況,以前有人會賣自己的生命,目的是為了要賺一點錢來得到快樂,但是,我的生命已經給他了,不管他叫我做什麼,我都要辛辛苦苦的去做,等到老了沒有力氣了,想要享受也沒有辦法享受。

接著是講有一些人為了得到快樂而去賣身,事實上,在賣了身之後,不但是自己不快樂,連自己的妻子、兒女也都不快樂,也沒有很好的地方可以住。

「或有出賣自己身,他所雇佣無自在,仍懼妻室育子時,樹下祠中無宅舍。」

說實在的,我們應該為了要求長生、快樂而去賺錢,而有些人卻寧可冒著生命危險去賺錢,這樣就很笨了。

「欲貪欺誑諸愚人,常稱求活故謀生,不顧生命臨軍陣,為利甘為人役使。」

這個偈頌就是告誡我們不可以為了女人、錢財而這樣做。

有些人非常貪愛某個女人,非常重視這件事,寧可為了她而去做種種的事。

「具貪欲者或斷肢,或貫尖扦為人幢,或被戈矛相刺擊,亦見投火焚其身。」

有些人就是這樣。也有一些人是為了錢財,他寧可去從軍或去做違犯王法的事,或是去與他人爭吵,或是為了賺錢、守護錢財而去做這些事。

「積聚守護散壞諸熱惱,財為無邊衰損汝應知。」

這兩句主要是講到為了錢。前面四句是為了女人,後面兩句則是為了錢財。有些人為了愛一個女人而寧可去虐待自己,也許是用自己的血寫下山盟海誓,有些人是去貪愛別人的妻子,搞外遇就跟國家的法律相違背了。有些人是為了愛某個女人而跟人家吵架,甚至為了愛某個女人而自焚,這些事情都是有的。

下面是說剛開始沒錢時會很努力拼命去賺錢,等到賺了錢之後,就要千方百計去守護這個錢,想要買股票保值,又要去擔心股票的漲跌,錢放在銀行裡利息很低,放在家裡又怕被偷,這都是為了錢財在煩惱。

「諸有貪著資財散亂者,陷三有獄脫苦終無期。於諸具足貪欲者,所欲害多而利少,猶如俯首轅下駒,偶一嚼嚙路旁草。」

生起對於錢財或女人的貪愛的話,那就永無出離三有的機會了,只有一直生起貪愛的心。我們為什麼稱為欲界者呢?欲界的特徵就是男女會相互貪愛,其原因最主要是因為這個身軀的關係,所以,對於我們的心的最大擾亂者就是這個貪愛。至於色界和無色界者,因為他們是以禪悅為食,所以他們不需要吃食物,我們欲界者要穿衣服、吃東西,這一切都要依著財富受用而來的,這也是欲界者的一個特別的煩惱。如果可以遮止掉貪愛這個煩惱的話,可能就有很大的希望可以生起求脫心了,否則是不可能生起求脫心的,當然也就不可能解脫三有了。

這是欲界的一個特別的煩惱,欲界眾生的這種煩惱是很深的、很強烈的,所以,我們如果能夠把這兩種貪心去除的話,就比較容易生起出離心,也就比較容易可以解脫。

這裡說「於諸具足貪欲者,所欲害多而利少」,也就是指那些貪愛女人或錢財者,他們也都有前面所說的那些過患,貪著這些所帶來的還是有一點點樂,可是,就僅僅在此世而已,來世絕不可能有的。這裡說「猶如俯首轅下駒」,就是比喻為一頭馬,牠背著重擔或拉著馬車,偶而低下頭吃一口路邊的草,這只是吃一口草而已,牠事實上還是要背著重擔,這還是很苦的。

「畜生如是不為奇,何可人為瑣屑事,造諸惡業生諸苦,壞我難得暇滿身。」

為了這一點點小小的利益而那麼辛苦去做事,這並不是我們身為人的目標,應該是要為來世而做。如果我們只為了一點點小小利益而那麼辛苦來做的話,這樣子連畜生也能做得到,身為人應該可以做得更好,我們具足了八閒暇十圓滿的人身,善用這個人身可以在一世當中成就佛果,如果不利用它來這樣做的話,那是很可惜的。所以,不應該為了此世的目標而做,這樣連畜生都做得到,就枉費我們得到暇滿人身了。總結就是:我們應該要去滅掉貪著錢財、女人等等的貪著心。我們不可以去貪著女人和錢財,否則就枉費我們得到八閒暇十圓滿的人身了。

「所欲決定必壞滅,能令墮於地獄等,非為成於大義利,長時所生疲極苦。」

即使像帝釋天或轉輪聖王可以算是欲界當中最享樂的人,可是,他們也終將有壞滅的時候,此時就墮入地獄當中了。所以,這裡告訴我們不應該為了那些無意義的、小小的快樂而生貪著的心。

「若僅以其俱胝分,微苦即能成大覺,具欲而行菩提道,苦多菩提不可成。」

我們都是為了此世或財富、女人而非常辛苦的去做,可以說我們這一生當中多數都是苦,而所追求的都是小小的樂,在無始生死輪迴以來,我們似乎都是為了這些小小的樂而非常辛苦的在做,所歷經的時間等於是久遠到無法計算的,所付出的精力也一樣是無可計算的。如果我們能夠以去追求這些小小安樂的努力的千萬分之一來修具大意義的佛果的話,那麼,我們早就已經得到了,可是,我們卻未曾如此去做。

在密勒日巴的傳記或洛桑卻邊的傳記裡面,他們只用了一世的努力就可以得到佛果了,一世就好像我們剛才說的「俱胝分」,只要我們用千萬分之一的努力來做的話,就可以成就了。

只為了此世的小小安樂,我們從無始以來就一直艱苦的去努力,這一點跟我們努力於追求佛果比較起來,努力於一世的小小安樂所歷經的千辛萬苦比較大,可是,它的果報卻是非常小的。我們對於追求佛果的努力程度是非常小的,可是,事實上所能得到的佛果的果報是非常大的,這裡說「具欲而行菩提道,苦多菩提不可成」就是這樣的意思。

如果我們站在圓滿菩提這一點來看的話,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根本就沒有花費千萬分之一的能力來求證圓滿菩提。可是,我們卻為了一世的小小安樂而花費千萬分的能力,而所得到的果報,而所得到的果報卻是那麼小。如果我們可以用千萬分之一的能力來求證圓滿菩提的話,我們所得的果報是非常大且圓滿的圓滿菩提,這就是叫我們的心要生起這種求證圓滿菩提的心。

寂天菩薩鼓勵我們要生起求佛陀果位的心,而且也告訴我們:你們不用怕,你們已經做了很多辛苦的事,以為了追求佛陀果位所需要付出的苦的量來說,比較起來,你們已經做了千萬倍的努力了,可是你們並沒有得到什麼,現在只要取出千萬分之一的努力就可以了,只要大家用功一點的話,一定會成佛的。這就是寂天菩薩鼓勵我們要勇敢的生起求佛陀果位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