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四十四》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7/03/04


以前寂天菩薩是非常常修菩提心和空正見,空正見是應成派最高的見解,寂天菩薩是應成派的行者,他在菩提心的修行上面也是非常強的,可以說在以前像寂天菩薩這樣修菩提心的從來沒有出現過,所以,我們可以學習他所造的《入行論》,這是非常難得的。

我們已經講到第九品,學習空性不可以看成像外面學術上的研究,這樣是學不到空性的,因為我們內心有各式各樣深淺不同的煩惱,其中最根本、最細的煩惱可以說是執著心,我們要能夠抓到它破除它才能夠說是了解空性。如果是從外面研究性的角度的話,永遠是達不到的。我們從宗喀巴大師的傳記看的話,宗喀巴大師學習空性時就請教龍樹菩薩怎樣學習空性、怎樣了解空性,龍樹菩薩就說:「你要好好修心,主要是要觀察自己的內心,然後去調整自己的心,然後慢慢就會了解空性。」從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行論》也會看得出來,在講空性之前的第八品講的是我們至少要先將內心的貪、我愛執等煩惱清淨,第八品裡面就是一直強調這些,如果能夠把這些清淨掉的話,才能夠學習空性,才能有一點點可以靠近空性這個主題,如果沒有的話就永遠沒有辦法碰到空性。所以,空性應該是要這樣學習的。

另外,我們在學習空性的時候,內心不要覺得:這個太深了,我還沒有到達能夠學習空性的程度,它是非常遙遠的。不要有這種感覺。應該要有怎樣的感覺呢?我們平常都一直會從宗派的角度去講空性,從經部宗、唯識一直到中觀,這樣講的時候我們內心要有怎樣的感覺呢?我們的執著心不管怎麼細,都還是可以用智慧去破除它。必須要有這樣的感覺,為什麼呢?經部宗認出來的執著心可以破除它,更細的唯識所講的執著心也有一些智慧能夠破除它,比它更細的自續派所講的執著心也有能力可以破除,再比它更細的應成派所講的執著心也有能力破除。這樣越來越細,在對境上面沒有任何一個可以執著的情況,什麼都已經去掉了。所以,任何一個執著心的想法都沒有辦法成立,因此,我們的內心就要有一種歡喜、希望:「如果是這樣子的話,真的是有一天會成佛的,因為所有的執著心都是沒有辦法成立的,一定有一個智慧可以破除它的,一定有一個正因可以破除它。

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可能都還沒有辦法認出應成派所講的執著心,我們現在可以認出的應該是經部宗以下所講的執著心,慢慢要去認出這些執著心,所認出來的執著心越來越細,不管是怎麼細的執著心也都有一個智慧可以破除它,我們要有這種感覺。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不用怕不會成佛了,因為不管什麼執著心都有一個可以對治可以斷除它。所以,我們不要感覺學習是很遙遠或跟我們是沒有什麼關係的,我們不要有這種感覺,因為這些學習是要使我們能夠在心中增加對於成佛的渴望。

也可以想:比如我們有時候心裡很煩,我們覺得好像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很煩的情況,就有一點受不了。我們就去想一想煩的根本來源是執著心,一定有一個對治可以斷除它,所以就不用怕,煩惱一定可以離開的。很多應成派所講的那麼多的論典、理由,唯識和經部宗也講了那麼多的理由,我們如果去學習的話,一定可以將我們平常煩惱來源的執著心斷除掉,所以就不用那麼煩,可以這樣自己安慰自己。

上次講到破除經部宗的主張,經部宗提出來的那些問題,我們想一想好像也有道理,其中有一些問題也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我們有一些想法跟經部宗的想法也是非常相應的。所以,經部宗提出問題的時候,我們也會覺得「好像的確是有這個問題」,會有這種感覺產生。

經部宗提出了五個問題,我們上次講到第四個問題。經部宗的第一個問題主要是說:中觀應成派說一切法都是無自性,只不過是名言安立而已。當他們講「名言安立」的時候,經部宗就頭痛了,所以就產生了很多問題出來。如果是名言安立的話,解脫可以安立輪迴,輪迴也可以安立解脫,什麼東西都可以顛倒了。經部宗就會提出像這樣的問題,這是第一個問題,我們就先去破除這種問題。

經部宗的第二個問題是:我們不斷去累積資糧,結果就會越來越好,最後就會成佛。成佛的果報是那麼圓滿,要出現那麼圓滿的一個果報的話,因本身一定要有能力,如果累積資糧這個因沒有什麼力量的話,怎麼能夠感出這種果報呢?所以,累積資糧一定有它自己的自性。

經部宗的第三個問題是輪迴的問題,我們的心一直不斷在輪迴中,如果這個心沒有它自己的自性的話,怎麼會一直不斷去輪迴呢?前面這三個問題都已經破除了。

我們現在要講的是第四個問題,經部宗的第四個問題是:一切法無自性的話,善跟惡就沒辦法區別。善跟惡有區別一定是它們自己本身有一種特性,善不會感出苦的果報,惡也不會感出樂的果報,但是,它們有一種特性,如果沒有自性的話,這些就沒有辦法區別。這是經部宗的問題。

請看第二六一頁,「午四釋不應有罪福差別難」,這就是善惡差別的法難。經部宗在辯論時說:如果殺幻化的士夫是沒有殺生的業,因為有生起殺的心而有殺的加行,可是,因為對方是幻化的士夫就沒有殺的根本罪,也就是沒有殺的正行。所以,經部宗就對應成派說:依著應成派所說的,既然所殺的士夫並不是真正的士夫,那就如同幻化的士夫一樣,殺了他也就應該沒有殺士夫的正行了。

請看文,「殺實有情等有罪,若殺幻化士夫等,彼無心故罪不成。」這裡說殺幻化士夫不會造成罪惡,這裡說的幻化士夫就是指他不是真正的人,因為他沒有心,殺了他也不會構成罪惡。請看文,「於具幻化之心者,饒益生福損生罪。」這邊的「幻化」就跟前面的不一樣,這邊的幻化是指無諦實之心者。

前面的殺幻化士夫,因為他沒有心,所以殺了他是沒有罪的。回答時說:如果這個無諦實之心者是有心的話,殺他就是有罪了,對他做饒益會生福德,對他做損害會生罪惡。

從《入行論》的偈頌字面上看來是看不到問題的,只有看得到答案而已,是要從間接去了解到他有這樣的問題。我們想一想的確也是有問題,在殺人的時候,所殺的對象是名言安立、假有的,我們心裡這樣一直想的話,好像會感覺到實際上這個對境是不存在的。修密續應該也會有這種味道出來,因為我們修密續的時候觀想一切是什麼樣子,慢慢的, 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心不同,所以,自己的環境就不同。我們自己覺得我們大家都共同在這個房子裡面,但是,每一個人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世界,這樣一直修的話,以後就會有一個非常清淨的世界出現。這裡講的是:不管對方是物質或一個補特伽羅,都是從我們的內心示現出來的一個世界。

我們在修密續時一直觀想就會有這種感覺,慢慢的,不好的世界會一直消滅、消滅,然後自己就會出現一個非常清淨的世界,然後就永遠沒有障礙。所以,可以說現在那些不好的世界有一點點是假的一個世界,它只是從內心裡面示現出來而已,實際上好像是不存在的,如果實際上存在的話,那麼,殺了他也不會有什麼殺業了,因為它只是一個名言安立的假有的東西。經部宗聽一聽應成派講的之後會有這種感覺,他會覺得: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殺業也就沒有什麼道理了,因為這個對境只不過是心裡想出來的而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既然是不存在的,殺了他也就不會有什麼殺業了。經部宗會有這種感覺,我們也會跟他們有同樣的問題,也會認為殺業是不成立的

應該是這樣說,我們內心的執著心、煩惱、不好的念頭的習氣一直累積,然後爆出來,各式各樣的境就出現了,然後就會一直非常痛苦,好像是自己騙自己的樣子,自己先亂想了之後,就從習氣那邊爆出各式各樣的境,然後就一直痛苦一直痛苦。我們一直把心裡擾亂的煩惱清淨掉的話,不好的境就不會出現了。

顯教裡面也會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比如佛的舌頭遇到一個非常不好吃的東西,這個東西會變成非常好吃,我們遇到則會覺得很難吃,這就是境會轉,很難說它不存在,也很難說它存在,就會一直變化,每一個心的習氣不一樣,從習氣出來的境也就不一樣。所以,這個人遇到這個境的時候,這個境就變了,那個人遇到這個境的時候,它又變了。顯教也會提出這樣的講法,這裡經部宗提出來的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

下面講到有心或無心是如何出生罪與福,請看文,「咒藥等無此力故,不能生起幻化心,從種種緣所出生,幻化亦是眾緣性。」這是回答,而問題則是間接的表示出來,在解釋裡可以看到,就是「等同無自性,云何所生或有心或無心」。經部宗認為:既然你們認為一切都是我們去安立的,如果僅僅是安立的話,又怎麼去區分一個有心、一個無心呢?間接就提出這樣的問題。《入行論》的根本頌在字面上只有做回答而已,「咒藥等無此力故,不能生起幻化心」,雖然我們可以依於咒語及藥幻化出士夫來,可是,咒和藥本身並沒有生起幻化心的能力存在。

請看文,「從種種緣所出生,幻化亦是眾緣性,若一因能生多法,如是之事未曾有。」如果要生出各種不同的果的話,就必須要有各種不同的因,不管是應成派所說的幻化的士夫或是真正的士夫都是幻化的,不管示現出來的是大或小,反正要產生各種不同的果就一定要有各種不同的因,絕對不可能是由一個因產生各種不同的果的。如果說由一個因可以產生出各種不同的果的話,那麼,由一個咒也應該可以產生出有心的士夫和無心的士夫。

一個咒只能生起一個示現的樣子,它本身沒有辦法生起一個心,所以,一個因只能生出來一個果而已,它只能生起表面的人的一個樣子,它沒有辦法在這上面另外生起一個心,因為一個因只能感一個果而沒有辦法感兩個果。

問題:剛剛開始時說「殺實有情等有罪,若殺幻化士夫等」,藏文裡面並沒有第一句,請問這第一句是怎麼來的呢?中文有十一句,但是,藏文只有十句,而這十句是分成兩部分,前四句是在解釋有幻心或無幻心,下面六句是在講咒語,如果是這樣的話,中文就兜不起來了。

回答:我看過很多《入行論》的版本,但是沒有看過像這樣多一句的版本。我在九歲或十歲時就已經將《入行論》背誦下來了,到現在還是沒有忘記,而且也常常去看各種版本,有些地方的詞句會順序顛倒,並沒有看過像這樣多出一句的。沒有關係,這邊的意思並沒有錯,多出一句可能累積資糧多一個。

「午五釋不應有生死涅槃各各決定差別難」,這個偈頌當中就有實際的指出問題,問題就在前面四句。請看文,「若由勝義成涅槃,由世俗故成生死,如來亦轉生死中,修菩薩行復何益。」這是問題。

這裡的「勝義成涅槃」,藏文只有「勝義涅槃」,並沒有「成」字,反正就是指勝義涅槃的意思。輪迴是無諦實成立的,輪迴的法性就是指自性涅槃和勝義涅槃,勝義涅槃就是指在勝義上是無輪迴的,也就是輪迴上的空性及輪迴上的無諦實兩者是相同的意思,就是指輪迴的法性(自性涅槃和勝義涅槃)而言。

輪迴是無諦實的,我們未來都將能成佛,這就是因為輪迴無諦實的關係,如果輪迴是諦實的話,我們就將無法成佛。「輪迴無諦實」這一點就是指輪迴的自性就是這樣,輪迴的自性既然是無諦實的,就表示它的體性可以轉變,既然可以轉變的話,我們將來就可以成佛。所以,輪迴實際上的自性是無諦實的,所以才說我們是具有堪能成佛之自性。我們現在是暫時被塵埃所蒙蔽,因此現在不能成佛,可是,一旦慢慢將這些塵埃去除掉了就可以成佛了。所以,輪迴實際上的自性是無諦實、是清淨的,也可以說輪迴無諦實的清淨性是佛。在這樣講之後,或許有人會說:「如果輪迴無諦實的自性是佛的話,豈不是佛在輪迴當中流轉嗎?」

大家應該有聽過自性涅槃吧!為什麼稱自性涅槃為涅槃呢?其他教派說的有一點像,我們的心本身就是清淨的,所以,自性都是清淨的,就是涅槃了,以本性來說的話,佛的心跟我們的心就沒有什麼區別了。心本身就是清淨、涅槃,自性涅槃主要是講心上面的特性、空性。自性涅槃是空性,主要是說我們心上面的清淨就是自性涅槃,以後我們成佛的時候,我們的法身有智慧法身和自性法身兩個,自性法身也分為兩個,就是自性清淨自性法身和客塵清淨自性法身兩個,這兩個都是佛的智慧上面的東西,佛的智慧上面的滅諦就可以說是客塵清淨自性法身,滅諦的所依是心,以道諦和滅諦來說的話,道諦上面就有滅諦,滅諦所依的就是道諦,滅諦和道諦是從見道就已經有了,慢慢累積到了成佛時,佛的心就是道諦,佛的滅諦的所依就是道諦,在道諦上面就有滅諦,這個滅諦就是剛剛講的客塵清淨自性法身。那麼,自性清淨自性法身是什麼呢?這也是他的心上面的一個東西,就是佛的心上面的空性。為什麼稱它是自性清淨呢?在他還沒有成佛之前,他心上面的空性還是存在的,它並不是突然之間跑出來的。因為是他本來就有的,所以是自性。

可以稱為自性清淨的另一個原因是:本來它就是無自性的,它本來就是無諦實有的,清淨的意思就是無諦實有,本來就是無諦實有的,所以,自性清淨的意思是本來無諦實有。「佛的心無諦實有」這一部分是不是佛的心上面的空性呢?是的,這樣的特性在還沒有成佛之前也有,在還沒有成佛之前,「心上面無諦實有」這種特性是本來有的,所以,佛的心上面無諦實有的部分(空性)可以說是自性清淨,為什麼是自性清淨的呢?因為本來就是清淨的,本來就是沒有一個諦實有的,這種「本來無諦實有」的特性就稱為自性清淨。

在還沒有成佛之前的心上面的空性就是剛剛講的自性涅槃,我們每一個眾生心上面都有一個空性,這個空性就是自性涅槃,以後慢慢到了我們成佛時,它也就會變成自性清淨自性法身。所以,剛剛說自性涅槃主要是心上面本來就清淨的意思,因此,心上面的空性就是心上面的涅槃,本來就是清淨的,涅槃就是清淨的意思,它本來就是清淨的,但是,它還沒有變成自性法身,到成佛時才會變成自性法身,「自性清淨自性法身」的前階段「自性清淨」的部分在還沒有成佛之前就已經有了,後面的「自性法身」要到成佛時才會有。所以,「自性清淨」有一個意思是「自性涅槃」,我們現在輪迴中的每一個眾生心上面都有自性涅槃。

如果要在更深細了解的話,我們心上面的空性為什麼稱為涅槃呢?為什麼它本身是清淨的呢?它不只是無諦實有的,清淨的意思是不管眾生怎樣的煩惱都沒有辦法染污到它。沒有辦法染污它的意思是:我們煩惱本身是因緣具足才會出現的,我們的心本身因緣具足就會快樂,因緣具足就會煩惱,這些都是可以改變的,所以就沒有辦法染污它。如果那些真的都是諦實有的話,那就染污了,因為必須要因緣具足才會染污,所以說這個染污是可以改變的。「可以改變的」的這個特性就是「因緣具足」的這個特性,「因緣具足」的這個特性就是「無諦實有」的特性,所以,「無諦實有」的特性就是它本身的一個特性,這是永遠無法被染污的,都一直會是它的特性,這就是自性清淨或自性涅槃的意思。

自性涅槃有一點「本來就是清淨」的意思,所以,經部宗覺得這樣的解釋是沒有辦法接受的,他們為什麼沒有辦法接受呢?如果這樣講的話,自性涅槃、自性清淨都是空性,經部宗都是不接受的,因為經部宗根本就不認同空性、不認同自性涅槃、不認同自性清淨,所以,中觀宗這樣解釋自性清淨和自性涅槃,經部宗一聽到就覺得這是有問題的。什麼樣的問題呢?他們會說:如果這樣講的話,「心無諦實有」的本性就是清淨的,既然它的本性是清淨的,為什麼還在講輪迴呢?這兩個就互相矛盾了,如果這樣的話,變成佛就會輪迴了。

這裡講自性清淨和勝義涅槃,勝義涅槃就是自性涅槃的意思,這樣講的話,他們就會覺得在輪迴裡面有一個清淨。中觀會說輪迴本身有兩個特性,一個是它的勝義諦的特性,一個是它的世俗諦的特性,每一個法上面都有這兩個特性,所以,輪迴上面也有勝義諦的特性和世俗諦的特性。世俗的特性我們就會說輪迴,勝義的特性我們就會說自性涅槃、自性清淨,這是中觀應成的講法。經部宗沒有辦法接受一個法上面同時有清淨和染污,他們說:如果這樣子的話,清淨和不清淨的在一起,佛就會在輪迴當中了。這是經部宗的一個問題。這一段的解釋說:

「復於世俗輪迴中以生死之流而生死,則生死涅槃同一所依。」

在同樣這個輪迴的所依上而言,就勝義而言就稱為勝義涅槃,就世俗而言就稱為輪迴,因為這樣的安立,他們就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些菩薩為了成佛而修種種的艱難行,這樣做豈不就變成沒有意義了嗎?既然成佛之後還要再繼續輪迴,這樣修又有什麼用呢?」請看解釋,「若爾,佛亦當流轉生死,諸菩薩何用為成佛故修菩薩行,應成無義。」

為了成佛而去學習菩薩行是有意義的,有什麼樣的意義呢?在未成佛之前,我們的心相續當中雖然有自性涅槃,可是,只有自性涅槃卻尚無法成佛,必須要依於世俗才能夠成佛,既要依於世俗就必須要依於因緣,如果成佛的因緣不具足的話,那是無法成佛的,如果沒有遮除掉流轉輪迴的因緣的話,連幻化都無法遮止了。請看文,「若時諸緣流不斷,則亦不能遮幻化。」意思就是:雖然我們心相續當中有自性涅槃,可是,仍然要依於成佛的因緣才能夠成佛。

「若彼諸緣流斷時,世俗中亦無流轉。」

也就是如果能夠遮止掉流轉輪迴的因緣的話,自然就可以遮止掉輪迴,自然就可以成就客塵清淨自性法身。

我們知道輪迴上面有勝義諦的特性,同時也有世俗諦的特性,世俗諦的特性慢慢轉過來就變成客塵清淨自性法身,它上面本來有的「自性清淨」的部分以後就會變成自性清淨自性法身。

問題:在第 262 頁解釋的第五行有「自性涅槃與忽然清淨之涅槃」,這邊談到一個「忽然清淨之涅槃」,這跟後面談到的「勝義涅槃」到底是不是一樣的東西呢?仁波切剛剛又提到客塵清淨法身自性,這三個東西到底一不一樣呢?

回答:忽然清淨涅槃就是客塵清淨涅槃,翻譯為「客」就是「暫時」的意思,也就是「忽然」的意思。勝義涅槃就是自性清淨,但是,自性清淨跟自性清淨自性法身又不一樣,這在剛剛講解過了。自性清淨是每一個眾生本來都有的,我們心中勝義諦的特性是自性清淨,慢慢到了成佛時,我們心上面的勝義諦的特性(空性)就會轉變成自性清淨自性法身,現在只是自性清淨,但是還沒有後面的「自性法身」。所以,剛剛講的勝義涅槃在我們現在輪迴中就已經有了,但是還沒有「涅槃」,一般講的「解脫涅槃」主要是講清淨染污的涅槃,以佛的涅槃來說是客塵清淨涅槃,這是佛的涅槃。以自性涅槃來說,我們心中的空性就叫自性涅槃,這跟我們心上面的勝義諦是一樣的。

這裡會講大乘菩薩內心裡面的菩提心或空正見,都是藏文說的「竹巴」,這個字眼在藏文中是非常麻煩的,有時會翻譯成破除跟成立的「成立」,攝類學裡面有成跟破的「成」,也有這樣的意思。有的時候這個字是「成就」的意思,有的時候是「努力修行」的意思,要看它使用在那個地方,意思就會不一樣。

大乘的修行者(菩薩)的內心的菩提心、空正見都是為了成就佛陀的果位,心中生起這樣就已經是正行了,這就是「竹巴」,所以,這裡翻譯成「正行」也可以講得通。

這裡它所依的是法界自性,一般來說,空性跟法界自性是同義的,所以,法界自性是非常廣的,這裡講的法界自性是什麼呢?當我們了解空性的時候,這個心就有空性的一個心了,這個了解空性的心的了解空性的力量為什麼會一直增長而且能夠對治煩惱呢?為什麼它有這樣的力量呢?理由是這個心本身就是靠因緣,因為它有這個特性,所以,因緣越多就成就越多。心本身有這種靠因緣的特性,也可以說緣起的特性,也可以說心上面有一個法界自性,這是無諦實有的一個自性,因為有了這個,我們越修才能夠成就越好,就是心有這個特性才會成佛,如果心沒有這個特性的話,那就不會成佛了。所以,一個菩薩的心了解空性的時候,為什麼了解空性的力量會一直增長到後來成佛呢?理由就在於心上面有一種特性,就是靠緣起的一個特性,可以說是無諦實有、無自性的特性,所依是這個,然後他會成佛,沒有這個就不可能會成佛。所以,菩薩修習正行最後會成佛就是靠法界自性,就是成就大乘所依之自性住種性,意思就是自性住種性是成就大乘的所依,也就是要成就大乘,就必須要依於自性住種性,這樣才能成就大乘。

說到大乘的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和修道,我們要在這整個道上不斷的進步,菩薩就是依著這樣不斷的進步,那是因為心上有必須要依於因緣的緣起的自性在,也就是有無諦實的自性存在的緣故,所以,心才能夠不斷往上增長。我們的心能夠不斷往上增長的原因也是一樣,也是因為在我們心上有無諦實的自性在,也有緣起的自性在的緣故,所以,我們的心才能夠不斷往上增長,也才能夠成佛。但是,我們會變壞也是因為這樣。

我們說心上的無諦實及緣起的自性,就是我們剛剛說的自性涅槃及勝義涅槃。在我們未成佛之前或成佛之後,我們心上的無諦實的自性、緣起的自性都是一樣的、不變的,它不會變大也不會變小,所以才說是自性涅槃,它不會變壞也不會變好。

因為有剛剛說的那兩個自性的關係,我們的心也可以增長成無量無邊,比如我們的悲心或慈心也可以成為無量無邊的。相反的,我們的煩惱就不可以像悲心或慈心一樣變成無量無邊的,因為它的靠山是虛假的,這些煩惱實際上跟我們的心的無諦實的自性、緣起的自性是不符合的,因為我們的心有了緣起的自性及無諦實自性的關係,所以,我們的心可以增長成無量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