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 五十三》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7-06-24


我們在講到空性的基礎法時一直會用到「補特伽羅」、「我」,為什麼會用到「我」呢?可以說我們內心的造惡業、生起煩惱都跟我的錯亂想法有關係,當我們在造惡業之前內心一定想「我是最重要的」,然後就從那裡產生傷害別人的念頭。所以,可以說「對於我上面的執著的心」是非常有關係的,相較之下,對境(法)上面的執著就還好,「我」上面的執著心是比較嚴重的。所以,當我們在講空性的時候,我們的重點會一直放在「我」上面。另外也可以說我們輪迴的根本也是薩迦耶見(我執),我們不會說輪迴的根本是法我執,而是說輪迴的根本是補特伽羅我執。因此,我們想要趕快脫離輪迴的話,那也是要靠了解補特伽羅無我。

我們現在這邊講到補特伽羅,並不只是一般的能獨立實執有空的部分,我們這裡是講無自性的部分,應成派在這裡就一直講無自性的部分。無自性跟緣起是非常有關係的,一般講的能獨立實執有空跟緣起就沒有那麼大的關係,一般講的能獨立實執有空沒有辦法達到跟緣起同等級的位置,我們對於因果緣起的道理,就是要靠無自性的空性才能夠如理的解釋。我們用緣起的正因可以成立起無自性的空性,而完全不能成立補特伽羅能獨立實執有空及唯識講的二空,我們成立這些跟緣起是沒有什麼關係的。所以,可以說跟緣起相等的,且有非常緊密關係的就是無自性的空性,而補特伽羅能獨立之實執有空及能取所取二空就沒有那麼緊密的關係。

無自性跟緣起有非常緊密的關係,我們可以說最殊勝、最廣的、最細的緣起就是從菩提心的角度能夠看得到的這種緣起的道理,這就是最廣的、最細的一種緣起。從菩提心的角度看到什麼呢?要圓滿自利都是要靠利他的,利益那麼多的眾生所緣起出來的就是自利圓滿的法,那麼多的利益他人的因跟緣種下去了之後,就會生起佛的果位,這可以說就是最廣的、最細的一種緣起的道理。

最廣的、最細的道理是從哪一個角度看呢?以菩提心的角度來看就是這個,可以說有境的菩提心就是修廣行,菩提心的對境的法就是最細的、最廣的緣起的道理。所以,菩提心跟有境的空性慧兩者是互相非常有關係的,為什麼呢?對境的那麼廣、那麼細的緣起的道理跟無自性兩者就非常有關係,既然對境的這兩者有那麼緊密的關係的話,當然有境的菩提心跟空性慧也是相當的互相收攝、增長的,有這樣的關係。我們平常念的「為利眾生願成佛」,可以說「為利眾生」就是成佛的因跟緣,成佛所需要的是廣大的因緣,無量無邊的因緣種下去之後才會成佛。前面的「我以布施等功德」的「布施等功德」就是三大阿僧祇劫當中修的階段,這就是無量無邊的因緣種下去,然後才有後面的佛的果位。所以,當我們在念這個的時候,一邊也可以配合空性慧或配合思惟緣起的道理,然後菩提心就生起來了,這種菩提心就可以說是空性慧所攝持的。

當我們在念「我以布施等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的時候,既然佛是那麼圓滿的功德,當然在因的時候也就是廣大無量無邊的因就要種下去,這也就是要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或者是在三大阿僧祇劫當中的布施等等資糧種下去,這樣才會有佛的果位。

成佛為什麼要具足那麼廣大的因緣呢?佛是無自性的、自己沒有獨立的,所以都是要靠因跟緣,要靠無量無邊的因緣才會產生佛的果位。所以,我們在念這個偈語的時候,就要去思惟廣大因緣的道理,也可以說無自性的空性的道理,這樣思惟之後就如理的生起菩提心,可以說是如緣起的道理而生起的,所以,這個菩提心是最殊勝的有智慧的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最聰明、最有智慧的,能夠看到很長遠的一條路,能夠看到那麼廣的緣起的道理,有這樣的智慧就生起菩提心,所生起的菩提心就是最有智慧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攝持空性慧,這樣就跟一般的菩提心不一樣,一般我們不會這樣思惟的話,我們所生起的發心就可以說只有福德的部分而已,而並沒有智慧的部分。所以,如果沒有空性慧的智慧所攝持的話,這種功德才一生起就被瞋恨心消滅了。

我們現在學習這些空性,了解了一點點,我們就可以用這些道理來思惟空性、緣起的道理,然後就生起菩提心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個菩提心所攝持的善根的話,這些就沒有辦法被瞋恨心消滅。所以,一般福德的世俗菩提心如果沒有被空性慧攝持的話,那就會被瞋恨心消滅。因此,在生起菩提心的時候,我們學過空性的道理的人應該要有這種生起的方法。

我們上個星期講到第六十四個偈頌,這裡主要是講到破除數論派,他講的「主」是「自性」,「自性」的意思是「因」的意思,最根本的自性就是「主」。最根本的自性是存在哪裡呢?就是在我們的心中,他們講的是存在於「我」的心續當中。這些自性是什麼的自性呢?就是這些果報的自性,比如我們所看到的色聲香味觸等等、外面的輪迴、我們自己的五唯、十一根等等,就是這些果報的自性。

所知的法有二十五個,除了「我」跟「主」之外,其他的二十三個都是果,果是指變異,所以就是二十三個變異的自性。其中的色和聲既是色的自性也是聲音的自性,後面兩句是「彼無聞聲性,不見彼性故」,這裡講到前面是所立的法,「彼」指的是執色的我的心續當中的自性(就是指主),所以,我的心續當中的主就是一切果的自性,這裡舉出來的彼可以說是色法的自性的那一部分。我們知道「主」是一切的法的因、一切的法的自性,現在所取出來的是色法的自性的部分,「主」裡面有這個部分。「主」是一切法的因,所以,它是色聲香味等等一切法的因,其中色法的自性的部分是不是聲音的自性呢?「彼無聞聲性」的意思是它不是聲音的自性。以我們應成派的角度來看,如果「主」是色法的自性的話,那就不可能是聲音的自性。所以,色法的自性的「主」不可能是聲音的自性,為什麼呢?如果是聲音的自性的話,應該是我們大家能夠看得到的,但是,它並沒有辦法看得見,「不見彼性故」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沒有辦法看見聲音的自性的部分,後面這兩句就是這樣的意思。

我們可能會有一點把「主」跟「我」混在一起,我們現在要破除的是「我是常法」的部分,我們要怎麼破除常法呢?這個「我」也要具足「主」,不可以說「我」是那邊、「主」是這邊,「我」本身就有「主」。比如我們在學攝類學時會說瓶上面無常,瓶上面的無常不可以說它是瓶子,瓶本身就是有無常,這個無常是一種非常細的無常法,瓶子上面的無常是隱蔽法,而瓶子本身則是現前法,瓶子是無常的「無常」不是現前法,所講的無常是怎樣的無常呢?不可以說它就是無常,「瓶子」跟「瓶子是無常」這兩者還是要區分的,瓶子是無常這一部分是隱蔽法。

同樣的道理,「我」有自性,「我」本身就有這個天分。跟剛剛的瓶子是無常一樣,我是無常,無常是隱蔽法,我不是隱蔽法,我是現前法,我是無常就是隱蔽法,這裡是有區分的。同樣的,「我」來世會遇到輪迴,這個就是自性,「我」本身有「來世會遇到輪迴」的天分,這個就是自性,這個就是「主」。所以,我們去尋找的話,就會發現「我」跟「主」是混在一起的,並不是截然分開的。所以,我們應成派也是用「主」的角度來破除他的「我是常法」的想法。當我們在破除它的時候,有的時候講「主」,有的時候講「我」,原因就在於此。我們在前幾次講過:我們學空性會覺得模模糊糊,這是正常的,這個就是深見的法。

我們剛剛在前面講的「彼無聞聲性,不見彼性故」,以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的話,也可以說看到或執色法的我如果聽聞到聲音的話,這是不可能的,他應該不是聞聲音的性,他沒有具足聞聲音的自性。我們剛剛說色法的因是主,它不是聞聲的自性,以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的話,可以說執色法的我不可能聽聞到聲音的自性,為什麼呢?如果這個補特伽羅在一個色法上面一直看的話,他就不可能會聽得到。我們講過「顯而未定」,一個補特伽羅的心安住在色法上面時,他就沒有辦法聽到別人講的什麼話了,這裡講的就是這樣的意思。一個執色法的補特伽羅的意思,就是心非常安住於色法上面的一個補特伽羅,他就沒有辦法聽得到聲音,「不見彼性故」就是這樣的意思,「彼性」指的是「彼聞聲性」,也就是「不見彼聞聲性故」。這個是用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的,實際上跟前面講的意思是相同的,前面講的是「色法因的部分的主,不可能有聲音的自性」,現在用另一個詞是「心安住色法上面的一個我不可能同時會聽聞到聲音」,這兩個是一樣的意思。

應該這樣子說:如果這個補特伽羅沒有這樣子的話,這個補特伽羅心續當中的自性本身就是色的自性、聲音的自性。色法的自性的意思就是色法的因,色的因就是這個補特伽羅能夠看得到色法的因,他能夠看到色法的因是他心續當中的主,他能夠聽聞到聲音的因是他心續當中有主。他來世為什麼會輪迴呢?因為他心續當中有主。我們為什麼會遇到這個社會呢?因為我們心續當中有這種的主。所以,有主、自性跟補特伽羅有看到色法及聽聞到聲音是一樣的意思。

自宗這樣跟他辯論之後,他就回答:雖然同時不會聽聞到聲音,但是未來還是會聽聞到聲音。剛剛是心安住於色法上面,現在改成心安住於聲音上面的時候,他就會聽得見。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你講的自性就有問題了,它就不是自性了,因為自性是永遠不會變的,比如色法的自性永遠都是色法,我們永遠都是看到色法,心安住於色法,它就不可以變了。

後面他的回答就是像換衣服一樣,如果是這樣子的話,補特伽羅就變成無常了,「我」就是無常了。「如伎異狀見,是識即非常」,「我」就變成非常了。

再來他就回答:不會變成無常,因為在前面色法的自性時就已經有聲音法的自性,就已經沒有什麼變化了,在前面色法的自性時,它還是聲音的自性。比如在換衣服的時候,本身也還是他,能換衣服的到後面換了也還是他,所以,他就說前面色法的自性就是後面聲音的自性,並沒有變成無常。

後面兩句念一下

「謂異樣一體,彼一未曾有」。

意思就是:這是他宗講的,他宗講的是沒有什麼變的,你剛剛跟我說的不同的異裝,他說這不是不同而是一體的,他就回答這是一體的。在這樣回答的時候,自宗就說「彼一未曾有」,「未曾有」就是「沒有」的意思。所以,你這樣講是不對的。現在是前面沒有的情況已經出現了,所以你就不可以說一體。

再來就是講第六十六個偈頌,第一句是

「異樣若非真」

這是他宗講的,他宗說:你們應成派一直說色法的自性就變成像換衣服一樣就變成聲音的自性,你們說的沒有錯,我們凡人都會這樣想。意思就是應成派也是凡夫,這是大家都會這樣想的,實際上這不是真的,實際上是假的。他們會說:實際上就只有「主」而已,並沒有什麼其他的。我們應成派會說:實際上一切法都是名言安立的,並沒有什麼真的。他們則會說:實際上一切法都是「主」那邊出現的,並沒有什麼真的。因為我們有無明的關係,我們就會看到有很多法的變化,實際上並沒有,實際上是有自性。但是,你們講的沒有錯,世俗凡人一定會這樣看的,實際上是沒有什麼真的。

他們說「異樣若非真」,「異樣」就是「不同」的意思,在表現上面不同,這是我們凡人的角度看到的,事實上沒有不一樣的,都是一樣的,一樣都是從「主」那邊顯現的。所以,從「主」的角度看的話,一切法是一,並沒有不一樣的。

這樣講的時候,自宗就要跟他們辯,自宗說:「現在我所講的,你說不是真的,那麼,你們就把真正的自性講出來吧!」他們說「異樣若非真」,自宗就說

「自性復為何」

就是說你要把真正的法的自性講出來的意思。

如果你們這樣講的話,我就會這樣問你,所以,後面是

「若為即是識,眾生將成一」

我們會說:每一個眾生心續當中一定有一個「主」,所以,你現在講的是每一個眾生心續當中的「主」就變成一個的話,那麼,眾生都會變成一個。或者可以說:每一個眾生都有「主」,「主」是只有一個,我們如果沒有看清楚它的話,那麼就會一直輪迴。這裡要講的是:他宗真正要講的是什麼呢?如果真正要講出來的話,那麼自性的角度就要講,這樣的話,「主」的角度要講,以「主」的角度來說,一切的法是一,如果一切法是一的話,那麼眾生都是一,就沒有不同的眾生。所以,自宗就辯說:如果你以自性的角度、主的角度來講的話,一切法是一,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一切的眾生就都會變成一。所以,「眾生將成一」。

再來的話,不只眾生變成一,有情、無情都會變成一,這就是「心無心亦一」。實際上有情跟無情是不同的,但是,對你來說就變成一。為什麼呢?「同為常有故」。「主」就是「為常」,以「為常」的角度來看都是一。所以,他們心跟無心為什麼變成一呢?這兩個都是為常,主的變異,或是說心跟無心的自性都是主,這兩個的自性是一樣的,心跟無心的自性同樣都是為常的主的緣故,這兩個也是會變成一。所以,後面這個就是理由,這邊講為常就是主,「同」的意思是心跟無心的自性兩個都是同樣的為常的主的緣故。

「差殊成妄時,何為共同依?」

他宗說一切的法都是主的示現,主是真的,整個輪迴法的自性來源就是它,輪迴的示現是假相的,是沒有真的,這是他宗的說法。所以,這邊講的差殊就是果的輪迴裡面很多不同差別的法,如果輪迴是假的話,它所依靠的來源的因也是假的,或者可以說它所依靠的來源不可能會有真的,或者可以說不可能會有真的一個真實的法、有自性的法,「何為共同依」就是這樣的意思,既然果是假的,那麼,所依靠的就一定是假的,不可能會有真實的、諦實的自性。

現在這裡已經破除了數論派的說法,這裡所破除的是遍計的我執,遍計的我執只有一些宗義才會有,我們沒有學宗義者是不會受影響的,因此就跟我們沒有什麼關係,真正跟我們有關係的是俱生的我執,那麼,為什麼我們要破除遍計的我執呢?有時候我們會這樣想。

我們要破除俱生我執的話,前面一定要先破除遍計我執,為什麼呢?當我們要破除俱生我執時,我們先要看俱生我執的後面有什麼理由去支持它是真實的,要先將這些理由破除,如果沒有把這些理由破除的話,俱生我執還是會干擾到我們,我們就完全沒辦法面對它。我們在破除這些理由的時候就是講遍計我執,可以說遍計我執是支持俱生我執背後的力量。比如我跟他辯論的時候,另一個人來幫助他,或者有些國家的背後會有一些靠山,我們就對它莫可奈何。同樣的,俱生我執背後會有遍計我執一直幫助它,遍計我執會一直說這個俱生我執是對的,遍計我執就會這樣講給我們聽的。所以,遍計我執會一直講理由去成立俱生我執,我們就一定要先把這些理由破除,否則我們就沒辦法面對俱生我執。既然它的理由都成立了,我們就更會去依止它,所以,我們先要把它的理由破除,然後我們就可以面對它,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破除遍計我執的原因。知道它確實是假的,我知道它的理由都不存在了,我們就一直不斷的去串習這個修道,然後就破除掉它。

我們有時候又會想「遍計我執和俱生我執整個好像是不同的體性」,不可以這樣想,它們兩個是有關係的,就像前面說的「遍計我執成立俱生我執」,所以,它們兩個是有關係的,並不是沒有關係的。所以,當我們破除遍計我執的時候,同時也會有一點點傷害到俱生我執。

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有學一點點遍計的我執,知道外道是怎麼說我執是真實的,也知道他們是用什麼理由來成立的。或者可以說自續派、唯識、經部和有部都會說「我」是有自性的,我們去想一想他們講的理由是什麼之後,然後再回頭問我們自己:「我如果要成立俱生我執是正確的、有理由的,我會用怎樣的理由呢?」想一想大概也就差不多這些外道所用的理由而已,自續派、唯識、經部和有部講的理由都差不多。我們回頭看看自己,如果我們一直去支持俱生我執的話,想一想大概也就是用這些理由來支持、成立它。所以,當我們破除遍計我執的時候,總有一天俱生我執也會穿幫的。

遍計我執一直去支持俱生我執,事實上,俱生我執是假的,我們了解它的理由是不對的時候,我們就發現它是假的、它是一直在騙我們的,我們以前會一直想它是真的,等到它被人家看出它是假的時候,它就穿幫了,可以說我們也有傷害到它,所以,我們在前面要先破除遍計我執。

接著就開始破除勝論派,勝論派認為補特伽羅就是物質,就好像大自然的花草樹木一般生生滅滅,至於有沒有心則是另外一個事情。我們怎麼破除他們呢?如果勝論派認為我是無心的話,那麼,你們也應該要說瓶子等等也是「我」。

第六十八個偈頌說

「無心亦非我」

就是你們應該不可以說無心。他們說:我就是柱子,我就是有心,但是,跟瓶子還是不一樣,它還是有心。但是,它有心並不是它自己的一個天分,只是一個心進來「我」上面而已。就像冬蟲夏草一般,有一些植物本身剛開始沒有什麼心,並不可以說它是眾生,但是,有時候又會變成它是眾生,它裡面進來一個心就變成眾生,沒有進來這個心就是物質。勝論派認為「我」就是這樣,我們認為「我」的所依主要是心,而他們就不會這樣認為。他們認為心進來的一個地方就是「我」,所以,他們就不會說「我」主要的所依法是心,這裡說勝論派認為我是物質就是這樣的意思,而不可以說我完全沒有心。

我們這邊講「無心亦非我」的「無心」並不是「沒有心」的意思,還是有心,但是,他們所承認的是「我」的主要所依並不是心,而內道講的「我」主要是五蘊,五蘊中最主要的是「識蘊」,他們不是這樣說的,他們說我有心,這裡的「無心」是說主要所依不是心。

這裡說「無心亦非我」,「亦非我」是自宗講的,你們說的無心的我應該不可以說是我,如果你們的我變成無心的話,那麼,應該要承認無心的瓶子也是我,這就是後面一句的

「無心則如瓶」

但是,瓶子不可以說是我,瓶子是非我,既然瓶子是非我的話,就如同瓶子一樣,你們所認為的我也不可以說我,因為它就如同瓶子一樣是無心。

接著是「謂何有心故」,他們就回答:這是有分別的,我有心,瓶子沒有心,所以就有差別。這是他宗講的。這裡就很麻煩了,有時候他宗講有心,有時候他宗講無心,看起來有一點矛盾。但是,講的方式不一樣。有心的意思是心進來的意思,無心的意思是我主要並不是靠這個心,我的所依主要不是心,從這個角度講是無心。

後面講的「無心則如瓶」,這裡的「無心」又不是從主要所依的角度來講的,這個「無心」是自宗講的,並不是他宗講的,自宗說:「他宗講的是完全沒有心,就跟瓶子一樣的無心。」這是自宗所用的無心,他宗講的無心則是像前面說的無心。「無心亦非我」和「無心則如瓶」的「無心」是不一樣的,一個是他宗的角度,另一個則是自宗說的無心。從自宗的角度來看的話,勝論派所說的「我」無心,就跟瓶子是一樣的,而他宗自己則說我是無心而跟瓶子不一樣,無心就是有心。

這邊所用的「無心」這個詞有一點相違的感覺,不過,意思是不相違的,他宗說的「有心故」,意思是說跟瓶子有差別,因為我是有心。「為何」就是什麼理由呢?回答是「有心故」。

自宗就說:如果你們這樣講的話,可以說我前面沒有心而後面有心,也就是我剛開始是沒有心的,一個心進來之後就變成有心了。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前面的我到後面就滅掉了,所以,「我」就不可以說常法。接著是「知成無知滅」,在了解了這個我變成有心的時候,以前沒有心的我就滅掉了,「知成」就是了知了這個心的時候,「無知滅」就是沒有了知心的我就滅掉了。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就應該要承認我也是無常,而不可以說我是常法。

他們會說:因緣合在一起的緣故,我才會變成有心,所以跟瓶子是不一樣的,瓶子並沒有這種情況,所以瓶子跟我是不一樣的。他宗這樣講完了之後,自宗就說:如果你們說前面沒有心而後面有心,前面是無知,後面是有知,後面有了知心的我成立的時候,前面沒有了知的我就會滅掉了,「無知滅」就是這樣的意思。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我」還是會變成是無常。

第六十九個偈頌是

「若我無變異,心於彼何用」

他們會說「我」是永遠不會變的,如果這樣講的話,那麼剛剛說的前面有心而後面沒有心要怎麼解釋呢?「心於彼何用」,後面有具足心的時候對它又有什麼作用呢?你們還說我是無始無終的,永遠都有一個我存在,如果還一直這樣講的話,那就應該像虛空一樣,你應該要承認虛空也是我。

因為我是無始無終,它有時候沒有心而有時候有心,有時候造惡業,有時候造善業,那些對我都完全沒有什麼影響的話,那麼,我就變成像虛空一樣了。比如我們蓋房子或舖馬路都是一直在虛空上面做事情,但是,對虛空來說卻完全沒有什麼差異。你所講的「我」跟虛空也就沒有什麼差別,心進來這個我,有時候煩惱生起,有時候善心生起,有時候又沒有了,有時候又出現了。「我」如果是這樣子的話,好像沒有什麼變化,它還是無始無終,這樣就有一點點不承認解脫,也不承認佛陀的果位。這個我會想吃、想去玩是正常的,一個生命生起來又滅掉了,生起來又滅掉了,這個「我」本身就是這樣,無始無終就是這樣的,就沒有所謂的解脫或終點的位置。所以,這樣的解釋就跟虛空一樣了,那麼,你也應該要承認虛空也是我,後面說「無知復無用,虛空亦成我」,也就是你們要成立虛空也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