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猶如此

清·徐謙 原著
壽康學會·清涼書屋 選譯


五、撫恤孤兒

同是父母所生,幼小的孤兒令人憐憫。他們無依無靠,常常沒吃沒穿。動物也要撫育失去母愛的幼兒,它們的善行往往令人動情。

斗谷於菟(《左傳》)

春秋時期,楚國的斗伯比從小失去了父親,他的母親是鄖國國君的妹妹,因此就和母親一起到了鄖國,在那裡的宮中長大。後來斗伯比與鄖國國君的女兒發生私情,生下了斗子文。鄖國國君的夫人不想讓女兒的事被別人知道,就派人把所生的嬰兒丟棄在雲夢的荒澤之中,卻被一隻老虎收養,用虎乳喂他。鄖國國君在一次打獵時看到這一情形,感到非常奇怪。回到宮裡,鄖夫人將實情告訴了他,他便派人把孩子抱回,並把自己的女兒正式嫁給斗伯比。楚國人把用乳汁哺育小孩稱為“谷”,把老虎叫做“於菟”,因此就給這個孩子起名為“斗谷於菟”。“斗”為姓,“谷於菟”意為“被老虎喂養的孩子”。後來他長大成為楚國賢明的令尹,史稱“令尹子文”。

鶴子點評說:《詩經》上說:“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詩裡是說,周朝的先祖後稷降生時,人們以為不祥,就把他扔在隘巷中,有牛羊用自己的奶喂養他。把他扔到寒冰上,有鳥飛來用翅膀為他遮寒。自古聖君賢相,出生後常常遭遇患難,得到身邊千萬生靈的呵護,不止是楚令尹子文一人如此。

詩曰:

呱呱何在隱深蘆,夢澤風雲氣象殊。
豈識他年賢令尹,無人乳哺遣於菟。

虎憐孤苦(《警心錄》)

婺州的根溪有一位李婆婆,已經六十多歲了,她的幾個兒子相繼病死,只剩下一個七歲的孫子與她相依為命。這年春天,李婆婆領著孫子去采茶。突然一隻老虎從林間躍出,撲上來抓住她的孫子。李婆婆挺身向前,拉住老虎大哭,向它敘述自己的孤苦遭遇,並且說:“還不如把我吃了!”老虎聽著聽著,垂下眼睛,耷拉著耳朵,好像慚愧後悔的樣子,急急忙忙跑走了。李婆婆又悲又喜,帶著孫子回到了家。

李斯義點評說:語意悲切,連老虎這樣凶猛的動物也為之感動。《周易·中孚》說:“信及豚魚。”意思是“至誠懇切,連獸類、魚類也受到感化”,事實的確如此。

詩曰:

虎前痛哭訴酸辛,乞宥孤孫食老身。
羞惡心中兼惻忍,誰雲物性不如人。

犬哺貓(《宋史》)

宋朝時有兄弟二人。哥哥張孟仁,妻子鄭氏。弟弟張孟義,妻子徐氏。兄弟倆在一起生活,沒有分家。妯娌二人親密無間,共有的財物即使是一根線也不私用。家裡有一隻正在喂奶的母貓被人偷走,另外的一條狗就代替它喂養小貓。宋太宗知道這件事後,下旨表彰他們,稱贊他們的家庭為“二難”。

詩曰:

未聞黃耳哺烏員,失乳遺孤慘可憐。
一視同仁忘物我,滿庭春盎太和天。

李氏貓(《警心錄》)

大庾嶺有一個姓李的人,家裡養了兩隻母貓,各產下四隻幼崽。兩隻母貓輪流出外覓食,互相為對方的小貓喂乳,習以為常。十多天後,一隻母貓被狗咬死。另一隻母貓就把它的四隻幼崽都叼到自己的窩裡,和自己的幼崽在一起。新來的幼崽生氣叫喚,感到很不安。這隻母貓便圍在它們身邊,一個個舔著它們,情真意切,不忍心將它們捨棄。時間一長,母貓的奶供不上,身體一天天瘦弱,但還是像從前一樣奔走照顧這些小貓,直到它們過了哺乳期能自己進食為止。

李斯義點評說:把愛護自己孩子的心,擴展到別的孩子身上,並且始終如一,這便是聖人以天下萬物為一體的意境,想不到動物竟能有這樣的襟懷!

詩曰:

生死交情若此深,陵孤遑復念苔岑。
試思一樣同胞視,何等慈悲懇到心。

貓代乳(《聖師錄》)

唐朝時北平王的家中,有兩隻貓在同一天生崽。其中一隻死了,它的兩隻幼崽餓的咿咿直叫,聲音非常淒切,還不知道自己的母親已死。另一隻貓正在喂自己的幼崽,起身聽了聽,趕緊跑過去救護,銜過一隻幼崽放在自己的窩裡,又跑過去銜來另一隻,趕緊給它們喂奶,就像對待自己的幼崽一樣。

詩曰:

訝母酣眠喚不醒,咿咿索乳兩伶仃。
此情慘痛憑誰告,難得關心掩淚聽。

鳥覆棄嬰(《東觀紀》)

東漢的敬隱皇後出生時,正好遇上動亂,她的母親把她遺棄在南山下。當時正值隆冬,異常寒冷,她在野外過了兩個晚上也沒凍死。她的養父母偶然從這裡經過,聽見嬰兒的哭聲,覺得很可憐,就過去察看。見到有飛鳥張開翅膀為嬰兒遮寒,覺得非常神奇,便把她帶回去撫養,就是後來的敬隱皇后。

詩曰:

雪裡啼聲竄虎狼,阿嬌歸抱外家藏。
翩翩孰庇椒房貴,莫是丹山老鳳凰。

鵲替哺(《聖師錄》)

大慈山的南面有一棵大樹,樹上有兩隻雌鵲,各自築巢生子。其中一隻雌鵲被凶猛的大鳥所害,兩隻幼鳥失去母親,啁啾鳴叫不停。另一隻正在喂養自己的幼鳥,聽見叫聲心生憐憫,趕緊飛過去救護,把它們都銜到自己的巢中喂養,就像自己的幼鳥一樣。

詩曰:

昨同樾蔭慟離儔,銜子巢中撫字周。
底事風人詩未及,均平心但美鳲鳩。

來鶴寺鸛(《警心錄》)

邵伯埭有一座來鶴寺,與佑聖觀為鄰。明朝嘉靖癸巳年,有兩隻雌鸛在這裡分別築巢,各自喂養著兩隻雛鳥。佑聖觀的那隻鸛被人射死,它的兩隻雛鳥在巢中嗷嗷鳴叫,每天都靠來鶴寺的鸛來喂它們。來鶴寺的鸛對待它們就像自己的幼鳥一樣。等它們羽毛長成,就要飛走時,雌鸛在後面飛鳴追逐,依依不捨。當時聽說這件事的人,都覺得很不尋常。

李斯義點評說:第五倫是東漢時期的大臣,為官奉公守法,襟懷坦蕩。曾經有人問他有沒有私心,他回答說:“我哥哥的孩子得病,我一個夜裡要去探望十次,但回來就能睡著。我自己的孩子有病,雖然不用去探視,但整個晚上也睡不著。”表示自己在對待哥哥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的態度上,還不能完全沒有私心。何況是鄰居的關係,就更疏遠了。與自己的子女同等對待,想不到鳥類卻能做到。

詩曰:

哺雛如母憫牙牙,故侶同棲歷歲華。
身在東家夜常起,婆心一半在西家。

慈雞說(《廣虞初新志》)

陳先生在京城做官,他的夫人回家鄉後,早晨沒人叫他起床。他擔心到官署會遲到,就養了一隻公雞讓它早晨打鳴。又養了一隻母雞與它相伴,不久就開始下蛋。僕人多事,作了一個窩讓母雞孵卵,四隻小雞剛孵出來,母雞就死了。窩裡的四隻小雞悲鳴不已,好像失去了依靠。公雞喪偶後,也忘了這幾隻小雞是誰的,不久又買來一隻母雞與它相伴。這隻母雞來了以後,繞著這幾隻小雞的籠子轉悠,好像看它們幼小就失去母親,心生憐憫。陳先生讓僕人打開雞籠,把母雞放進去。這隻母雞招呼著幾隻小雞,像自己的一樣,有時用翅膀護著它們,有時又讓它們伏在自己身上,帶著它們到處找吃找喝。那四隻小雞高高興興地依戀著它,以為是母親又回來了,從此不再悲鳴。

陳先生不禁感歎道:“雞中也有繼母嗎?雞中也有能慈心對待前母之子的繼母嗎?古人說雞有文、武、勇、仁、信五種品德,可誰知道它們還有一種品德,真令人驚歎。不過慈愛的天性,動物雖然也有,卻不是全都具備。而慈愛的天性連動物都有,人難道會沒有嗎?為什麼許多人還是沒有呢?正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所以天下凡是能得到繼母慈愛的人,應該知道自己有多麼幸運。而天下凡是身為繼母,卻不能善待前妻子女的人,應該引以為戒。”

陳先生還在他的繼母壽誕這一天,在跋中寫道:“我們兄弟幼年就失去了母親,多虧繼母張太孺人像親生子一樣撫養,才得以長大成人,她對我們的慈愛真是出自天性。然而像她那樣的繼母,世間百中無一。現在看見窗下的母雞對幾隻小雞能有這樣的慈愛,不禁深為這幾隻小雞感到慶幸,同時也更加感念我們兄弟當年的幸運。”

詩曰:

伯勞哀泣繞親車,此獨恩勤更有加。
倘使萱庭盡慈愛,孤兒何至衣蘆花。

雞翼雛(王福徵述)

我家近年買了一隻白色的母雞。不久又買了四隻小雞,其中一隻被老鼠咬死。小雞們沒有母親照料,日夜哀叫。這隻白雞愛憐地看護著它們,總是給它們喂食。早晨等小雞們吃飽後,帶著它們去曬太陽。它趴在地上展開翅膀,讓小雞們環繞著依偎在它的身上,好像擔心它們趴在地上受涼。傍晚就領著小雞們回到雞籠,有不知道回籠的,就把它領到籠口攔進去,然後自己也進到雞籠裡看護它們,每天都這樣。後來小雞漸漸長大,雞籠裡住不下,就領著它們到雞群中過夜。過了一年多,又買來一隻小公雞,遇到有別的雞來啄這幾隻小雞時,它總是憤怒地和它相鬥。若這時又有雞在啄別的小雞,它便放下剛才這隻,又去和那隻雞相鬥。另外在我的二姑家,一隻孵卵的母雞保護別的小雞,情形也與此相似。為什麼動物撫恤孤兒的情況處處都有呢!

詩曰:

食息呼雛夙夜偕,相依如母戲苔階。
是何風日太初世,繪出融融無我懷。

鵝護雛(《警心錄》)

常州的陳四家,養了黑白兩隻母鵝,兩個窩離得很近,各自哺養著幾隻小鵝。不久,黑鵝死了。白鵝每天早晨都去黑鵝的窩,叫上那幾隻小鵝,和自己的小鵝一起到園中覓食。晚上還要領著它們回到窩裡才離開。

李斯義說:以愛護自己子女的心,來愛護他人的子女。這樣的高尚品德,在動物中竟然也能見到。可是世間那些殘忍成性的人,以骨肉為敵,不但不會養育他人的子女,反而連他們的棲身之所也要侵吞,這又是怎樣的居心?

詩曰:

朝暮看雛各出窠,垂憐一日幾摩挲。
故園更有淒情處,紅掌青苔舊跡多。

蛛留一絲(《警心錄》)

陳恂六有一次坐在屋檐下,看見一隻大蜘蛛在檐邊結網,另一隻小蜘蛛在它的右邊結了個小網,與大網相連。一會兒大網破了,大蜘蛛把全部蛛絲都收回腹中,準備另找地方結網。最後只剩下右邊的一根絲,這根絲牽著小網,如果收走,小網肯定會毀。這隻蜘蛛為此在梁柱間徘徊,遲疑了很久,最終還是沒有收就走了。

李斯義點評說:世上需要由成年撫育幼小,強者保護弱者。若勢力強大者只圖自己方便,毫不顧及弱小者的利益與生存,便喪失了最起碼的同情心。如果能於此時停下來替別人想一想,就會給很多的人帶來恩惠。

詩曰:

巧蛛收網雨黃昏,欲去遲疑小網存。
人世張羅爭利己,誰留繾綣一絲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