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猶如此

清·徐謙 原著
壽康學會·清涼書屋 選譯


十、拯濟危難

動物遇難,人來相救。人遇患難,動物相救。豈止動物,天也垂救。此因此果,善人自救。

孫堅馬(《警心錄》)

孫堅率兵討伐董卓,有一次打了敗仗,受傷落馬,躺臥在草叢中。當時孫堅的部下已潰散撤退,這匹馬便返回軍營嘶鳴,士兵們跟著馬來到草叢中,救回了孫堅。

李斯義點評說:這匹馬真可說與主人同心同德。當時孫堅若是陣亡,討伐董卓的各路將領就會受到打擊,最後的勝負很難預料。孫堅不死,董卓必亡,全是這匹馬的功勞!

詩曰:

江東氣壓萬熊羆,討賊無端折義旗。
主帥死生猶未定,悲嘶情急反營時。

苻堅馬(《警心錄》)

前秦苻堅,受到慕容沖的襲擊,他騎著一匹黃馬,不慎掉了下來,墜落在山澗中。這時追兵即將趕到,苻堅無計可施。馬慢慢走到山澗邊,垂下韁繩。苻堅夠不著,馬又跪下讓他抓住,這才登上了岸,逃往廬江。

李斯義點評說:古人稱老馬的智慧可以信賴,是說它能認識路,想不到還能這樣托付生死!

詩曰:

與人生死一心同,追騎何愁迅若風。
天助苻秦王景略,扶危馬亦出群雄。

馬躍水援主(《儆誡錄》)

五代時期,蜀國渠陽縣城相鄰的山中,有一位富戶叫王行思,他很喜愛自己的馬,用糧草來喂養它。一天,他乘馬進城,遇上夏季洪水暴漲。船工先把馬渡過去,再回來接王行思,船到中流,一陣狂風把船吹翻。這匹馬立刻跳入浪裡,在滔滔洪水中營救它的主人,王行思這才沒有被淹死。

詩曰:

勢難共濟浪滔天,悼主舟沉水底眠。
國士何曾忘智伯,投軀猶幸報生前。

向生騾(《警心錄》)

向生,樂平人,在懷義鄉有一片旱田。他讓佃戶在這塊地裡種豆,可是佃戶卻改種了谷物。一天,向生騎著騾子到這裡巡視,看到後十分惱怒,把地裡種的莊稼全部拔光。佃戶也氣壞了,回屋拿了一把鋒利的斧子,沖上來把向生砍傷。他急忙跨上騾子逃走,但因為受傷墜到地上。騾子舉起腿向佃戶踢去,又用嘴咬他,把他趕出幾十步遠。佃戶逃走後,騾子又回來看護向生,銜草蓋在他的身上。等到黃昏,有割草的人來了,騾子就嘶鳴著迎過去,帶著來看向生,這才脫離危險回到了家。

李斯義點評說:以斧子砍傷主人,固然是一場意外的變故。然而向生的做法太不近人情,讓佃戶無法忍受,這場變故歸根結底由自己引起,又能怪罪誰呢!

詩曰:

超忽追奴過孟賁,無慚都尉與將軍。
區區一頃南山豆,來歲何妨督再耘。

牛鬥虎(《明紀》)

天長縣村民戴某,早晨出門去了。他的妻子牽著牛去野外吃草,一隻家犬跟著她。一會兒家犬跑到草叢中不見出來,戴妻牽著牛去找它,走了不到百步,看見一隻老虎正按著犬在吃。老虎見有人來了,就放下犬,過來把人撲住。牛見主人有難,憤怒地向老虎衝去,老虎又把人放開,應付這頭牛。牛與老虎互相搏鬥,沒過多久,老虎敗下陣來,戴妻終於幸免於難。太守把這件事禀報朝廷,皇上賜了一頭牛,代替原來的那頭牛耕地,讓立功的牛安享天年。

詩曰:

乳虎懷中氣食牛,未聞牛鬥虎低頭。
呼聲一動千山應,風籜蕭蕭白日秋。

牛鬥盜(《閱微草堂外集》)

護持寺村,在河間以東四十裡。村裡有一位姓於的農夫,家境小康。一天夜裡,這位農夫外出。有幾個劫盜從屋檐上跳下來,揮動大斧破門,發出咚咚的聲音。當時家裡只有婦女小孩,伏臥在枕頭上戰栗,只能聽天由命。忽然家裡養的兩頭牛怒吼著跳了進來,用牛角與盜賊奮力搏鬥。盜賊刀棍齊下,這兩頭牛卻越戰越勇,盜賊受傷後狼狽而去。

原來在乾隆癸亥年,河間發生饑荒,養牛的人由於無力喂養,大多把牛賣到屠宰牲畜的市場。這兩頭牛也被賣給一戶屠夫,到了屠夫家的門口,哀鳴著伏在地上不肯向前。這位姓於的農夫見後心中不忍,脫下身上穿的衣服換錢把兩頭牛贖出,忍著凍把它們牽回家。因此這兩頭牛為了主人奮力效死,也在情理之中。只是盜賊當時在內室,而牛在外廄,它們是怎麼知道盜賊入侵的呢?況且牛也不是矯捷的動物,外門緊閉,怎麼能一躍就過了牆呢?這一定是受到了指使,若不是鬼神在幫忙又會是誰呢?

這是乙丑年冬天,我在河間參加歲試時,劉東堂對我所講。劉東堂就是護持寺村的人,他說親眼看見那兩頭牛身上各被砍傷了好幾刀。

詩曰:

斧劈重扉婦孺悲,兩牛突至盜紛披。
解衣贖命寒侵骨,牢記屠門伏地時。

伏波灘犬(《異談可信錄》)

伏波灘是進入廣東的要地,因這裡有漢朝伏波將軍廟而得名。某一年,有位客商收債返回,停泊在此處。船家好幾個人在夜裡持刀闖入,說道:“你今天注定要死在這裡,我們都是強盜,請你出來受死,免得你的血把船艙弄髒了,還得清洗。”客商哀求道:“我隨身所帶的財物都送給你們,如果能讓我全屍而死,不但心中沒有遺憾,還有四百兩銀子作為報酬。”盜賊笑道:“你所有的財物都已經歸了我們,哪還有四百兩銀子呢?”客商答道:“你們只知道船中的財物,卻不知道還有別的。”拿出一張銀票給他們看:“這上面的錢存在某商行,拿著這張銀票就可以去取。只是讓我這麼清醒地受死,實在難以接受,請你們讓我喝醉後,裹上破席扔進水裡,可以嗎?”盜賊可憐他,果然讓他大醉後用席子卷起來,再用繩子捆住,拋進河裡。

剛被扔進水裡,他隨身所帶的狗也跟著跳了下去,和他一起順流漂到岸邊。狗爬到岸上,用爪子擊打廟門。僧人問是誰,卻沒有人回答,把門打開,看見進來一條狗,渾身濕透,銜著僧人的衣服不放,好像是要帶著他們去一個地方。僧人們隨著它來到河邊,見到一具用席子裹著的屍體,大家便都想散去,這條狗做出遮擋的樣子。僧人們明白了它的意思,把客商的屍體抬到了寺廟,一摸他的身上,發現酒氣熏騰,鼻子裡還有微弱的氣息。把客商身上的捆綁解開,見席子上有被牙齒咬過的痕跡,才知道是這條狗在水裡咬斷的,給客商喝了些茶湯,讓它躺下休息。

第二天早晨,客商醒來說:“盜賊走水路,我們從陸路告官,到時候盜賊肯定會來。”斷定他們一定會拿著那張銀票去商行取錢。僧人們同意陪他一起去,到了那家商行,盜賊們果然還沒有趕到,他們趕緊告訴商行的主人,讓他不要洩露。不久盜賊們果然拿著銀票到來,商行主人表面上接待他們,叫那位客商趕緊去報官,終於被全部抓獲。

客商帶著這條狗一起回到了家,在家中度過餘生,再也沒有外出,並將自己的這段經歷寫成《義犬記》。

詩曰:

夜闌犬吠水聲中,引衲灘頭列炬紅。
搖尾歸來心事了,花村穩傍主人翁。

義靈(《井蛙錄》)

有一位擅長風水術的沈某,在福建時曾見到一位客商騎著青驢,後面跟著兩個人,用竹轎抬著一條大狗。當他們進酒館歇息時,大家紛紛打聽抬狗的原因。這位客商說:“我是海鹽人,在各地做貨物的買賣,經商多年。不久前從汀郡的船行雇了一條船,載著貨物運往別處。船夫劉某貪圖我的錢財,中途乘我喝醉,用氈子裹著把我扔到江心。我隨身所帶的這條狗也叫著跳入水中,銜著氈子順流而下。氈子因為被狗銜著得以不沉,又順流漂回汀郡境內,被漁人撈起獲救。接著我又患上瘧疾,白天在大路上乞討,夜晚在古廟裡安身。想回船行,卻走不動路,就這樣過了一個月。一天,這條狗忽然自己跑到船行,銜住船行主人的衣服,把他領到古廟。我正在因病苦而呻吟,船主知道了事情的始末,找人把我抬了回去,而這條狗卻忽然不見了。過了十多天,狗又跑了回來,又叫又跳。船主知道這條狗遇到了特殊情況,就又跟著它走了幾十裡,到了江邊,遇到劉某。船主向他追問我的下落,劉某臉色大變,於是就把他綁上押了回來。劉某看到我,低下頭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船主到縣裡告發劉某,最後將劉某搶去的貨物還給我,將他依法嚴懲。縣令有感於這條狗的忠義,給它起名叫‘義靈’,還讓我用轎子把它抬回去。”

原跋說:這條狗為了報答主人,不顧自己的安危而救主人脫險,其後又能報仇雪恨,全都是它的功勞。雖然是一條狗,卻像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鶴子點評說:忽然離去,忽然出現,這條狗的去來頗含深意。稱之為“義靈”,可說是當之無愧。

詩曰:

裹氈擲水浩無津,萬苦回生怨孰伸。
犬坐筍輿從古少,斂容看殺道旁人。

平望鎮犬(《果報聞見錄》)

清朝康熙元年,吳江的平望鎮有個徽商,見到有店家捆住一條狗要殺,這個商人就用四錢銀子買下放生,隨便它去哪裡,沒想到這條狗一直隨著商人所乘的船而行。這條船經過一個僻靜的地方,來了幾個強盜,把船夫沉入河裡,接著要殺商人。商人懇求他們留下全屍,強盜就用一個大袋子把商人倒著裝進裡面,扎住袋口拋入水中。強盜離去後,這條狗見後面有船過來,就向船上的人叫著,好像在訴說什麼。然後跳入水中,用嘴銜著大袋,要把它拉起來。船上的人見了,一齊用力拽上船,解開袋口把商人救醒。商人訴說了事情的經過,然後立即向官府控告罪犯,先捉住那家店的主人,追查強盜,原來就是賣狗的幾個人。官府派人將他們一一抓獲,這條狗也隨商人來到公堂上,好似在作證一樣,幾個強盜都被斬首。

詩曰:

悵望奔濤趁舳臚,誰留絲喘剩殘軀。
豈知船上操刀盜,即是街頭賣狗屠。

楊褒犬(《集異記》)

楊褒,廬江人,一次外出旅行,到了一個親友家。這家人很貧寒,又沒有準備,家裡只養了一條狗,就想殺了它招待楊褒,已經把刀拿在手上。這條狗跪下前腿,眼裡含著淚水看著楊褒。楊褒覺得異樣,趕忙阻止殺狗,提出想把這條狗帶走,親友便把狗送給了他。楊褒把狗帶回家,從此經常跟隨他出入。楊褒的妻子有二心,楊褒卻並不知道。一年後,他的妻子和情夫一起圖謀害死楊褒。楊褒這天晚上喝醉酒回到家裡,他的妻子等著情夫來殺楊褒。她的情夫來了以後,剛跨過門坎,狗就撲上去咬住他的腳,接著又咬傷楊褒的妻子,兩人都傷得很厲害。這時楊褒猛地驚醒,不知所措,大喊有賊。鄰居們都趕了過來,上去一搜那人的身上,有一把刀掉落在地。於是把二人綁送縣衙,審訊問明實情,二人都被處死。

詩曰:

怒窺中冓捍奇災,尚憶驚惶跪客哀。
捷報不殊桴應鼓,都從刀下戴頭來。

犬救溺(《聖師錄》)

湖洲有一戶姓顏的人家,夫婦倆都出去做傭工,留下五歲的女兒守家,結果掉進門前的池塘裡。家裡養著一條狗,跳入水中,背負著她上了岸,又狂奔到傭主家,大聲吠叫,作出讓他們走的樣子。顏氏夫婦吃了一驚,趕緊跑回家,見女兒伏在地上,已經奄奄一息,急忙搶救,這才醒了過來。

詩曰:

悲號幾度繞深池,倘俟爺娘救恐遲。
無限彷徨人不見,犬心並不望人知。

犬救火一(《警心錄》)

東晉太和年間,廣陵人楊生養了一條狗,十分喜愛它,去什麼地方都帶著,已有好幾年了。一天,楊生喝醉了酒,躺在大澤的草叢中不能起身。當時正值隆冬,野地上燃起了大火,風急火猛,不斷向這裡蔓延。狗對著他大聲吠叫,楊生卻醒不過來。前面恰好有一窪水,狗就跑過去浸入水中,再回來將身上的水灑在楊生周圍的草上,直到把周圍的草都沾濕。火到了這裡終於停下,楊生幸免於難。

後來還有一次,楊生夜間出行,不小心掉進空井,狗在上面一直哀叫到天亮。有過路人感到奇怪,過來朝井下張望,見到了楊生。楊生說:“請你把我拉出去,當有厚報。”這個過路人說:“你得把這條狗給我才行。”楊生面有難色。這個人說:“要是這樣,你還出不來。”狗用眼睛示意楊生,楊生明白了它的意思,就同意了。過路人把楊生拉出來,牽著狗而去。過了五天,這條狗自己在夜裡跑了回來。

詩曰:

人世可憐憂患多,回思少日荷摩挲。
報恩兩度敢辭瘁,筋力非前將奈何。

犬救火二(《警心錄》)

李信純是襄陽紀南人,家中養了一條狗,起名“黑龍”,非常喜愛它。一次,李信純在城外喝的大醉,躺在草叢中人事不省。遇上太守鄭瑕出獵時縱火,李信純躺的地方正位於下風,狗用口拽他的衣服也沒能叫醒。北去三、五十步遠有條小溪,狗就跑了過去,跳進水中把毛浸濕,在他的周圍來回灑水,這才幸免於難。而這條狗精疲力竭,竟然死在一旁。一會兒李信純醒了,看到愛犬為救自己而活活累死,悲痛不已,將此事?報太守,太守下令將它埋葬。現在紀南還有這座“義犬墓”。

李斯義點評說:這與楊生免於火難的事幾乎一樣,不過這條狗竟然活活累死,真是可惜!這不正是人們所說的鞠躬盡瘁嗎?

詩曰:

主人沉醉幾時醒,九地難埋一點靈。
厚葬多勞鄭賢守,墓田春草至今青。

犬救火三(《聖師錄》)

上黨人盧言,曾見路旁一條狗非常瘦弱,馬上就要死去,心生憐憫就收養了它。一天喝醉後躺下睡覺,正趕上鄰家失火,這條狗急忙竄上床,對著盧言的頭部嗥叫,又銜著衣服使勁拽他。盧言猛地驚起,此時大火已燒著了屋裡的梁柱,於是趕忙冒著濃煙沖出去,這才得以幸免。

詩曰:

災已燃眉勢莫禁,黑甜鄉裡醉沉沉。
喪家骨立何人顧,當日渾無責報心。

犬咋虎(《聖師錄》)

樂平縣人章華,在唐朝元和初年曾養了一條狗,每次進山打柴,這條狗都跟著。元和三年冬天,鄰居有個叫王華的人和他一起上山打柴,這條狗也跟著。忽然一隻老虎從草木叢中躍出,把王華捉住壓在地上,但還沒有受傷。章華嚇得邊叫邊跑,老虎放下王華,上去追趕章華,把他捉住後也壓在身下。這時那條狗正躲在深草叢中,見章華被老虎咬住,猛地竄了出來,跳上虎頭,一下咬住老虎的鼻子。老虎意想不到它會突然出現,嚇得趕緊逃走。二人全身僵直,倒在地上,像喝醉了一樣。狗用鼻子對著章華的嘴呼吸,他的嘴裡開始吐出口水,這樣幾次以後,章華漸漸蘇醒。狗又用鼻子對著王華的嘴呼吸,王華也漸漸蘇醒。二人過了很長時間才能動身,相互攙扶著起來。這條狗卻累得趴在地上起不來,過了一夜就死了。當時前山有砍柴的人,親眼目睹此事,所以才為人所知。

詩曰:

虎奔坐守敢辭疲,起死回生此犬奇。
縱使主人魂不返,已拌薄命夜台隨。

犬斃蛇一(《聖師錄》)

東晉泰興二年,吳地的華隆,喜好射獵。他有一條獵狗名為“的尾”,經常帶在身邊。後來有一次來到江邊,華隆周身被一條大蛇纏住,全靠這條狗把大蛇咬死。華隆全身僵直,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覺。這條狗在他身邊彷徨吠叫,又順著路來回張望。家裡的人覺得奇怪,便隨狗而行,找到華隆,把他用車拉了回來,過了兩天才醒過來。在華隆還未蘇醒的時候,這條狗怎麼也不肯吃東西。

鶴子點評說:江邊行人不斷,而毒蛇卻唯獨纏住華隆,不能不說是他平時喜好打獵的報應。

詩曰:

死生與共寸心安,御難倉皇力已殫。
防護未先滋疚甚,悲來雖餓下咽難。

犬斃蛇二(《警心錄》)

有一位讀書人,性情慈善。他的一戶親戚家,有一條狗生了四隻小狗崽,親戚家以為是不祥之兆,打算把它們都扔到河裡。這位讀書人看見了,就把這四隻狗崽要回來,在自己家中喂養。一天傍晚,忽然聽到如風雨來臨般的巨大聲響,草木隨風倒伏,震撼山谷。遠遠看見一條大蟒,身體如車輪般粗壯,目光閃閃,朝著這位讀書人直奔而來,轉眼就要把他吃掉。這時他養的這四條狗猛地撲向大蟒,或登或跳,纏住蟒頭競相嚙咬,居然把這條大蟒咬死了,讀書人最終安然無恙。

李斯義點評說:當這位讀書人收養幼犬的時候,只不過由於心中感到不忍,而居然免除了一場大難。所以凡是行善事,只要盡心去做就好。若有心求報,那麼為善的力量就會變淺,其誠意不足以感動物類。

詩曰:

身纏毒蟒吐腥煙,並力酬恩始快然。
溺犬路人尚憐死,自家溺女不知憐。

燕侶營巢(《聖師錄》)

郁七的家中,有燕子在巢中馬上就要孵出雛燕,此時燕巢卻日久而毀。鄰舍的燕子紛紛前來銜泥築巢,往來如梭,一會兒就把燕巢重新築好。第二天,在巢裡孵出了幾隻雛燕。人們這才明白,在這家燕子倉皇急難的關頭,鄰家燕子都是前來出力相助的。

詩曰:

卵完難必覆巢時,駭聽嘵音相顧悲。
來去銜泥風更雨,家家黃口正啼饑。

鸚鵡救火(《警心錄》)

有一群鸚鵡飛到遠處的一座山中,那裡的飛禽走獸彼此間都很友愛。這群鸚鵡想:“這裡雖然很快樂,但還是不應停留太久。”於是便離開這座山,飛回原來的地方。過了幾天,那座山起了大火,鸚鵡們遠遠看見,紛紛前去相救。它們相繼浸入水中打濕羽毛,然後飛起來灑水滅火。天神看到後對它們說:“你們雖有心救火,可是這麼大的山火,憑你們怎麼救得了呢?”鸚鵡們說:“我們雖然也知道無法撲滅大火,然而曾經住在這座山中,與山林裡的飛禽走獸如同兄弟,實在不忍心見它們被大火吞沒。”天神聽了為之感動,立刻幫助它們把山火撲滅。

李斯義點評說:凡是朋友身處危難之中,雖然勢不能救,也當竭力相助。如果以為事不關己,漠然置之,能感到心安嗎?

詩曰:

如山義重力慚綿,知己難忘邂逅緣。
烈火陸渾誰撲滅,丹心一縷貫蒼天。

畫眉警盜(《警心錄》)

黃祝,黟縣人,南宋慶元年間擔任鄱陽主薄。他在官署中的住處,有盜賊趁著黑夜潛入,進到室內盜竊衣物,裝入兩個袋子。官署內有一隻畫眉,非常馴順聰明,能解人語。這天夜裡,家中人都在熟睡,畫眉忽然在籠中上下跳躍,不停地大聲鳴叫。聽到叫聲的人以為它被貓抓傷,趕緊起來探視。盜賊受驚逃走,將袋子遺落,家裡的東西才沒有被盜走。

詩曰:

盡室甜眠盜穴垣,夜深柝靜掩重門。
籠中未敢輕饒舌,飲啄多年被主恩。

鸛吞蛇(《聖師錄》)

在一戶人家的園亭中有一棵古樹,有喜鵲在上面築巢,馬上就要孵出雛鳥。一天,兩隻喜鵲在屋子上來回飛翔,不停地悲鳴。不一會兒,又有幾隻喜鵲彼此相互鳴叫,漸漸向這邊飛來,頭朝著鵲巢探視。隨後這幾隻喜鵲對著嘴鳴叫,好像在互相商量,便一起飛去。很快有一隻鸛從空中飛來,“閣閣”地叫著,喜鵲跟在後面。這群喜鵲對著它鳴叫,好似在訴說什麼。鸛又發出聲音,似乎答應了它們的請求,朝樹上看了一眼就直飛上去,從鵲巢裡銜出一條紅蛇,把它吞吃掉。這群喜鵲歡叫飛舞,好像是在相互慶祝並感謝鸛來相助,原來是喜鵲前去請鸛來殺蛇相救。

詩曰:

何處飛來閣閣聲,口吞赤虺鵲心平。
莫非迎到虬髯客,怒掃腥煙一劍橫。

龜濟將軍(《搜神記》)

東晉時的將軍毛寶,有一次在江上乘船時,見漁夫釣到一隻白龜,就將它買下放回水中。後來他在邾城戰敗投江,身下有東西馱著,一直把他送到對岸。仔細一看,原來正是當年所放的那隻白龜,龜甲長四尺多。白龜回到江心,還回頭望著毛寶。

李斯義點評說:人若平時常存護生之心,雖然遇到災禍也會化險為夷,其間機緣巧合,好像是有神明在相助。

詩曰:

鼓鼙聲死哭貔貅,龜載將軍達岸頭。
反顧江心陰霧起,長天無際暮濤愁。

巨魚救商(《懸榻編》)

有個徽商帶著錢財從淮水返家,誤上了盜賊的船。路上碰到有漁夫捕到一條大魚,商人花錢買下將它放生。這天夜裡,強盜將商人綁上,準備投進水中。正巧一裡多外有巡邏士兵的船停泊在那裡,那條大魚奮力躍入船上,船身震蕩把士兵們驚醒。士兵們看到船裡有一條大魚,十分高興,就到商人所乘的船上取火,因此抓獲了這伙強盜,解救了商人,而那條大魚卻傷重死去。商人心裡非常哀痛,將它收殮起來,按照人的禮遇加以安葬。

徐仲光贊道:楚國郢都被吳軍攻破,申包胥入秦哀哭七日請求救兵。為報燕太子丹之仇,荊軻攜匕首刺殺秦王。前面的道路充滿艱險,壯士卻早已視死如歸。幸已脫網生還,豈難掉尾而去?即使身為低微的魚類,負恩不報依舊會深感羞愧。

詩曰:

好生一念動江神,少緩須臾浪裡身。
誰遣邏舟飛到此,是魚智士亦仁人。

鱔救火傷(《異談可信錄》)

高懷中在揚州小東門賣鱔面,每天都要殺掉數十條鱔魚。一個婢女心懷憐憫,每天夜裡將缸中的鱔魚悄悄從後窗拋入河中,一連幾年都是如此。一天店裡失火,這個婢女踉蹌逃出,被火燒傷,由於困倦就躺臥在河邊,夜深時睡去。等醒來後,疼痛已經頓然減輕,火傷都好了。仔細一看,有河中淤泥堆在燒傷處,而鱔魚在地上爬過的痕跡非常清晰,才明白是以前放生的鱔魚前來救治自己。高懷中因為這件事而深受感動,於是便停業不再賣鱔面。等拆灶時,裡面的洞穴中還藏著好幾石活鱔,把它們取出都放進了河裡。(醫書上說,河底泥可用於塗在燙傷和燒傷的傷口處。)

【附錄】 《聖師錄》記載:宋朝的時候,傅慶中家中捕得一隻大鱉,家裡的婢女不忍殺死它,就在水溝裡把它放走了。一年後這個婢女得了重病,快要死了,夜裡有一隻大鱉背著泥爬上她的胸前冷敷,居然痊愈了。另外,黃德環家中煮鱉時,將箬笠蓋在鍋上,揭開的時候發現這隻鱉向上把著箬笠,背部都被蒸爛了,但頭和四肢還能伸縮。家人可憐它,悄悄把它放入河溝裡。後來這位家人患了熱病,生命垂危,夜裡有個東西徐徐爬到他的身上,頓時覺得十分涼爽。等天亮時看見自己胸口上都塗了淤泥,那隻鱉在地上一邊爬一邊回頭看他,漸漸離去,他的病當天就好了。

鶴子點評說:店鋪之所以被火焚燒,都是由於殺鱔的毒心將自家燒毀。婢女之所以能活命,都是由於救鱔的慈心將自己救活。

詩曰:

德怨分明報不空,青衣亦復抱慈衷。
痛心殺業何時了,酣夢沉沉火宅中。

仁蜂(《廣虞初新志》)

太倉人張用良,平時最討厭蜂蟄人,見到了就要撲殺。一天,他看到一隻飛蟲誤撞在蜘蛛網上,蜘蛛把它纏住,情況十分危急。忽然飛來一隻蜂要蟄蜘蛛,蜘蛛避開後,這隻蜂又幾次銜水沾濕飛蟲,過了好一陣飛蟲才得以脫身。他因為感念這隻蜂的仁義,從此再也不殺它們了。

張山來點評說:佛家所說的“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果然如此。

鶴子點評說:放出密網中的鳥雀,救活即將渴死的魚兒,一切拔困扶危、仁民愛物的善行,都是由這一點慈祥的心念擴充而來。

詩曰:

蟲裹蛛絲望救窮,游蜂乍見切慈衷。
有生牽掛悲塵世,更待何人脫網中。

蟻嚙械(《警心錄》)

浙江富陽縣有一個人叫董昭之,一次乘船過錢塘江,到了江的中央,看見一隻大螞蟻爬在一根短蘆葦桿上,急切不安地來回走動。董昭之說:“它這是怕死啊!”就伸手從水裡拿起這根蘆葦,打算把螞蟻放在船上。船裡的人罵道:“這種蜇人的毒蟲,我非把它踩死不可!”董昭之心裡還是很可憐它,就找了根繩子把蘆葦繫在船上,等船到了岸邊,螞蟻得以爬上岸。晚上他夢見一個穿著黑衣的人,帶著一百多個隨從前來感謝,說道:“我是蟻中之王,今天不慎墮入江中,多謝您的搭救。今後若有急難,就請告訴我。”
十幾年之後,當地遭到盜匪搶劫,董昭之被無端指控為主謀,關押在余杭的監獄裡。這時他忽然想起蟻王的夢,正在考慮的時候,有兩三隻螞蟻爬了過來,董昭之就把它們放在掌中,說了自己的情況。晚上果然又夢見黑衣人說:“你要趕緊逃到余杭的山中,用不了多久就會遇到天下大赦。”醒了以後,螞蟻已經把他身上的刑具咬斷,因此得以逃脫。過江進入余杭的山中,不久遇到大赦而得以幸免。

鶴子點評說:憐惜螞蟻的人得到這樣的善報,那麼殺害螞蟻的人又將怎樣呢?一念慈忍,禍福攸分,天理就是如此。

詩曰:

渡江飄葦意含淒,莫報洪恩與海齊。
休訝元駒能斷械,試看一穴潰金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