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理須雙修

宗喀巴大師造論 / 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


理須雙修

丑四 必須兩者兼修的道理:

為什麼單獨修習「寂止」或「勝觀」是不足夠?為何必須止觀雙修?以下便會作出解釋。

譬如,當我們在晚間觀賞壁畫時,如果燈燭的光芒非常明亮而且沒有隨風晃動,我們便能夠清楚看見所繪的圖像。假如燈光不太明亮,又或雖然明亮可是被風吹得搖晃不定,我們便不能清楚觀看畫像。同樣道理,當我們要尋求甚深真義時,若具備能觀擇真實義的無謬智慧,與及能隨心所欲安住所修境,毫無動搖的專注力,我們便能明見實相。然而,若我們缺乏通達諸法真實的智慧,只具有令心堅住,不受外境擾亂的無分別定,便會失去能見實相的眼目,若是這樣的話,不管我們修習了多少三摩地,最終亦不能通達諸法實相。又即使我們具有了知無我實性的見解,但假如缺乏專一安住所緣的堅固三摩地,便會不由自主地被分別思維(藏:rtogs pa) 之風吹拂擾亂,這樣亦不可能明見諸法的其實義,因此,我們必須止觀雙修。正如《修習次第》的中篇所說:只有「觀」而無「止」,瑜伽士的心便會像風中的燈燭一般,被外境擾亂,不能穩定堅住,從而,智慧所看見的事情便不太明確清晰。所以,兩者必須平等修習。《大般涅槃經》說:聲聞不能看見如來的種性,因為他們定強慧弱。菩薩雖見而不明顯,因為他們慧強定弱。如來能見一切,因為他們止觀平等。

憑藉「寂止」的力量,我們的心便不會被分別妄念之風動搖,如同置於無風之處的燈燭。憑著「勝觀」的力量,我們便能永遠斷除一切惡見的羈絆,不會被別人誤導。正如《月燈經》所說:寂止的力量能令自心堅定不動,勝觀能令自心如同山嶽。

由此可知,專住于修所緣境,遠離散亂,使是「寂止」的標記。通達無我實性,斷除「我見」等一切惡見,便是「勝觀」的標記。所以,這兩者必須清楚分辨。

在我們成就寂止之前,雖然可以運用觀慧來觀察「無我」的意義,但由於我們的心就像風中的燈燭一樣極不穩定,所以「無我」的概念(即是「無我」的「義共相」或「義總相」) 並不明顯。當我們在成就「寂止」後再進行觀察,便能夠消除極不穩定的過失,於是,「無我」的概念便會明顯。因此,這種具有穩定不動特性的「勝觀」心境,是來自無分別寂止,但是通達諸法實相的特性卻不是由「寂止」引生。燈能照色的功能是來自燈芯及前一剎那的火焰,而不是來自擋風帳簾等物品,穩定不動的燈火才是因帳簾而有。所以,若我們能處於沒有「沉沒」和「掉舉」擾亂的寂止等至(藏: mnyam bzhag) 狀態,並以智慧進行觀察,便能了知質相的意義。有鑒於此,《聖攝法經》(梵:Arya-dharma-samgiti-nama-mahayana-sutra) 說:心住定時便能如實了知真實。

《修習次第》的初篇說:心就像流水一般,若沒有「寂止」作為基礎便不能安住。不能住於「等引」便不能如實了知實相。所以,世尊說. 「心住“等至"便能如實了知真實。」

在成就「寂止」時,不僅能把正觀無我慧的動搖過失斷除,亦能斷除行者在運用觀慧修持無常、業果、輪回過患、慈悲或菩提心等觀察修法時,于所修境的散亂過失。不論我們的修所緣境是什麼,由於遠離散亂,修習任何善法亦會非常有力。相反,在未證得「寂止」之前,由於常常向外境流散,遂令一切所修的善行軟弱無力。正如《入菩薩行論》(靜慮品)所說:心意散亂的人是居於煩惱利齒之間。

同論(護正知品)又說:證知實相的佛陀曾說,即使長期進修習種種念誦及苦行,但假如在修持時心意散亂便沒有利益可言。

因此,成就心無分別,專住一境的無散亂三摩地,是為了獲得能如欲安住善所緣境的心堪能,若我們能專注于單一所緣境,便能令它維持下去,當我們要把它放下時,它就會像引水入溝一樣,按照我們的意願趣向無邊善所緣境。所以,當我們成就寂止之後,必須修習各種能斷除無邊過失,積集無邊善法的所緣境,如專緣「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之慧、佈施、防護(持戒心)、安忍、精進、淨信、厭離輪回等等心態意樂,必須知道,只是相續安住單一所緣境的人,並不能令善行修持廣大增長,因為他們並不知道修持寂止的意義。

所以,若我們捨棄以觀慧對各種波羅密多的見行二聚進行觀察修習,唯獨修習一念專注的三摩地,功效便會非常微弱。必須以觀慧觀察才能對「無我」的意義引生猛利持久的定解。缺乏這種通達「如所有性」的勝觀,就算長期修習寂止,亦只能夠壓伏煩惱現行而不能消滅煩惱的種子。因此必須兼修勝觀,不可單修寂止。《修習次第》中篇說:若瑜伽士僅修習寂止,就只能夠暫時壓伏煩惱現行,不能斷障。沒有智慧、光明便不能摧破隨眠。因此,《解深密經》說:靜慮能伏煩惱,般若能斷隨眠。

《三摩地王經》亦說:雖然世人修定,但卻不能毀壞我想,所以終會被捲土重來的煩惱擾亂。他們的修定方式就像優陀羅仙人一樣。若我們觀察思擇「法無我」並能依此修習,便是達證涅槃果位的因,除此以外,再沒有任何方法能夠獲得寂滅。(優陀羅仙人,全名優陀羅羅摩子,梵:Udraka-rama-putra。藏:Lhag dpyod。又稱鬱頭藍子、鬱頭藍弗、鬱陀羅伽。意譯為雄傑、猛喜、極喜。這位外道仙人是住于王舍城附近阿蘭若林,傳授無色界第四定,亦即「非想非非想定」的外道仙人。悉達多太子在出家後,先依阿羅邏迦藍仙人修學,後來又隨這位仙人學習禪定。)

《菩薩藏經》(梵:Arya-bodhisattva-pitaka -nama-mahayana -sutra)亦說:既未學習這種菩薩法門(指《菩薩藏經》的內容),亦未聽聞聖教的調伏法門,僅以三摩地而自足,因驕慢而墮入增上慢的人,是不能解脫生、老、病、死、苦、惱、憂、悲,不能解脫六道輪回,不能解脫苦蘊。有鑑於此,如來曾說:「隨他人聽間,能解脫老死。」

所以,尋求由盡斷諸障的清淨智慧的人,應要依仗寂止來修習智慧。《大寶積經》(梵:Arya-maha-ratna-dharma –paryaya sata-sahasrika-grantha)說:守持戒律能得定,得定即能修習智慧,依智慧能得清淨智,智慧清淨戒律便能圓滿。

《修信大乘經》(梵:Arya-mahayana-prasada-prabhavananama- mahayana-sutra):善男子,菩薩若沒有智慧,我就不會說他們是信奉大乘,也不會說他們能明瞭大乘的真實,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