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學毗缽舍那法

宗喀巴大師造論 / 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


修學毗缽舍那法

寅二 修學毗缽舍那的方法:

正如前面所說,奢摩他是具有這些特性:

  1. 無分別-亦即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令自心只安住于一種修所緣境之上。
  2. 明顯-亦即遠離沉沒。
  3. 利益-即是喜和樂。

但是,我們不應以此為滿足,還要引生正確決定真實義的智慧,所以必須修習毗缽舍那。否則,這種三摩地就連外道亦共有,這樣就像修習外道的道軌一樣,永不能斷除煩惱的種子,從而不能脫離三有輪回。《修習次第》的初篇說:當我們這樣令自心安住所緣境後,便要以智慧觀察。若能現起智慧光明,便能永遠斷除煩惱的種子。否則便會像外道一樣,徒具三摩地而不能斷除煩惱。《三摩地王經》說:雖然世人修定,但卻不能毀壞我想,所以終會被捲土重來的煩惱擾亂。他們的修定方式就像優陀羅仙人一樣。

文中的「雖然世人修定」便是像前文所說修習具有無分別及明顯等特性的三摩地的人。「但卻不能毀壞我想」是指他們僅管修習這種三摩地,但卻不能斷除「我執」。由於未能斷除「我執」,所以世人仍會生起煩惱,因此經中說:「終會被捲土重來的煩惱擾亂」。哪一種修習才能獲得解脫呢?上文所引用的經典(《三摩地王經》)繼續又說:若觀察思擇「法」是無我,並能以修習長養這種觀察,由此即能獲得涅槃果,此外便沒有任何方法能夠獲得寂滅。

首句(若觀察思擇「法」是無我)是說若能觀察無我的「法」,便會生起能瞭解無我意義的智慧。第二句(並能以修習長養這種觀察)是指獲得無我見後,以修習來保任及培養這種無我正見。第三句(由此即能獲得涅盤果)是說這就是能達成涅槃之「果」的「因」,涅槃是經由修習這種智慧而獲得。假如修習其他道軌而沒有這種智慧,又能不能獲得涅槃呢?但是在第四句(此外便沒有任何方法能夠獲得寂滅)指出,沒有這種智慧,即使我們修習其他道軌亦不能消除痛苦及煩惱。

經文明顯指出,只有無我智慧才能永遠斷除三有輪回的根本。《修習次第》的中篇亦引用這段文字來破斥堪布支那和尚的主張,所以我們必須對這個道理獲得定解,外道仙人雖然也擁有三摩地及通力等許多功德,可是由於他們沒有無我正見,所以根本不能脫出生死輪回。正如早前引用的《菩薩藏經》所說:既未學習這種菩薩法門(指《菩薩藏經》的內容),亦未聽聞聖教的調伏法門,僅以三摩地而自足,因驕慢而墮入增上慢的人,是不能解脫生、老、病、死、苦、惱、憂、悲,不能解脫六道輪回,不能解脫苦蘊。有鑒於此,如來曾說:「從他人聽聞,能解脫老死。」

大師佛陀曾經明示他的本意:「從他人聽聞,能解脫老死。」也就是說聽聞別人解釋「無我」。佛陀說我們要聽聞他人解釋無我,顯然是要破除「自己能在內心生起無我正見,無須從善知識那裏聞思無我意義」的謬見。

總之,在一切佛所說經之中,有一些是明確開示真實性,即使並未明確開示的那一些,暗裏仍指向真實性。在證悟真實性的智慧光明顯露之前,是不能消除愚癡暗冥,須待智慧光明生起之後才能消除。所以,僅憑心一境性奢摩他是不能轉成清淨智慧,亦不能滅除愚癡暗冥,因此必須尋求智慧。應這樣想:「我要尋求能通達無我真實義的智慧。」《修習次第》的中篇說:還有,在獲得奢摩他之後便要修習毗缽舍那。應想:“佛世尊的一切言教皆是善說,或權或實皆是明示真實及趣向真實。若能了知真實性便能遠離一切執見的羅網,如同光明照破黑暗。單憑奢摩他是不能令智慧清淨,亦不能淨除障礙黑暗,但假如以智慧妥善修習真實性,便能獲得清淨智慧,證悟真實。只有以智慧才能真正去除障礙,所以應該安住奢摩他並以智慧求證真實性,不可僅以奢摩他而滿足。”「真實性」是什麼?這就是於勝義中一切事物皆無「人法二我」(補特迦羅我及法我)。

在一切波羅密多之中,能證悟這種真實性的便是「般若波羅密多」。由於以靜慮或其他波羅密多是不能證得真實性,所以切莫把靜慮誤認作般若波羅密多。《解深密經》說:世尊,菩薩是以哪一種波羅密多來證悟一切諸法無自性呢?(佛陀答:)觀自在,他們是以般若波羅密多而證悟(諸法無自性)。

前文引用的《修信大乘經》說:善男子,菩薩若沒有智慧,我就不會說他們是信奉大乘,也不會說他們能明瞭大乘的真實性質。

卯二 學毗缽舍那法:

既然須要毗缽舍那,所以第二部分便要說明修學毗缽舍那的方法。這又分為四部分:(一)依仗毗缽舍那的資糧。(二)毗缽舍那的分別。(三)修習毗缽舍那的方法。(四)由修習而獲得毗缽舍那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