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學毗缽舍那法

宗喀巴大師造論 / 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


學雙運法

寅三 修學雙運的方法:

正如前文成就「奢摩他」及「毗缽舍那」的標準兩段所說,若不能獲得「奢摩他」及「毗缽舍那」兩者便沒有雙運可修,所以必須首先獲得「奢摩他」及「毗缽舍那」才能修習雙運。還有,在初次獲得「毗缽舍那」時便能獲得「雙運」,這就是說,依仗先前的「奢摩他」修習觀察時,若在這種「毗缽舍那」之中逐漸引生「勵力運轉」等四種作意,便是獲得「雙運」的方法。所以,當行者像上文所說生起第四種作意(無功用運轉)時,便是「雙運」。當「觀察修」結束後,應修習「安住修」,若能獲得像之前奢摩他所得的安住相,便是「雙運」。正如《聲聞地》所說:如何令「奢摩他」和「毗缽舍那」平等結合呢?又為何把它稱為「雙運道」呢?它是由九種住心而獲得。以獲得第九住心三摩呬多並圓滿成就三摩地為基礎,即能修習擇法高上智慧,這時便能毫不費力自然趣入擇法道。由於奢摩他道是不待勤苦用功,隨奢摩他而生的毗缽舍那亦是清淨鮮白,遍滿喜樂,所以「奢摩他」和「毗缽舍那」能平等和合,此即名為「止觀雙運道」。

《修習次第論》下篇說:由於已遠離「沉沒」和「掉舉」,自心即能平等自然運作。當自心對於真實極為清晰確定時,即應放緩用功而修習等舍。應知道這時已成就止觀雙運之道。

何謂「雙運」(梵: yuganadda。藏: zung’brel)?在未證得雙運之前,僅以觀慧修習觀的力量是不能引生無分別安住,所以必須分別用功修習觀察和安住。在獲得兩者之後,僅由觀慧修習觀察的力量便能引生奢摩他,故此稱為「雙運」。又此處的觀察乃是毗缽舍那,在觀察後的安住乃是觀緣空性的殊勝奢摩他。《般若波羅密多教授論》說:從此以後,心即能觀緣「有分別影像」。若此心能於無間缺的作意相續之中俱證「奢摩他」和「毗缽舍那」二分,這時便稱為「止觀雙運道」。「雙」(藏: zung)指奢摩他和毗缽舍那是一雙。「運」(藏: ’brel ba)是指雙方互相攝持,彼此緊扣運作。

「無間缺」是指行者在修習觀察之後不必修習無分別安住,僅憑觀察修便能夠引生無分別安住。「俱證」是指觀緣「無分別影像」的「奢摩他」及觀緣「有分別影像」的「毗缽舍那」。然而,行者並非同時證得兩者,而是在無間斷觀修作意相續之中證得它們。

(問:)這樣豈不是和先成就奢摩他,之後再以觀慧修習觀察來引生住分的說法有矛盾嗎?

(答:)假如在成就奢摩他之前,屢屢輪替修習觀察及觀後安住,便不可能成就奢摩他。若在獲得「奢摩他」之後進行這種(輪替)修習,則表示行者是要求取更高上的奢摩他。所以沒有矛盾。

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必須注意,這就是在快將成就「毗缽舍那」之前的觀察修有時亦能引生「專注一趣」。但上文是說在未成就「毗缽舍那」之前,假如屢屢輪替修習觀察及觀後安住,便不能成就「奢摩他」。又我所說的在達成奢摩他後,以觀察修是不能引生無分別,是就未成就毗缽舍那之前的情況而論,至於初起毗缽舍那則屬例外。

總之,在成就「奢摩他」之前,由輪替修習令心專住觀察所得定論的安住修,是不能成就「奢摩他」。若於成就「奢摩他」後而未成就「毗缽舍那」之前,單憑觀察修是不能引生堅固的專注一趣安住。所以,在獲得「毗缽舍那」之後,才能夠透過觀察,亦即以觀慧屢屢廣作觀察而達成堅固安住,由此可知,「止觀雙運」亦是在這種意義之上安立。

所以,切莫錯認「止觀雙運」就像小魚在水底遊動而不會擾亂靜止的湖水一樣,只是在堅固不動的無分別安住之中,以慧觀察無我的意義。

應根據清淨論典的說法來瞭解「止觀雙運」的道理,其餘杜撰附會之說是不可信賴的。雖然從這些印度論典的觀點看來,還可以分出多種不同的止觀修習方法,但這樣恐怕過於繁複,所以不再多說。

(總結) :

現在便要略述道的總體要義。首先,道的根本乃是來自親近善知識,所以必須殷重修學。其次,若你們已生起真實求取有暇心要的意欲,這種意欲便會策勵你們時常不斷修持,所以,為了生起這種意欲,便要修習有暇圓滿的道理。不過,若我們未能斷除追求各種現世目標的心態,就不會勤奮尋求來生的目標,所以便要努力修習人身無常,不能久住與及死後將會流轉惡趣的道理。這時,由於生起畏懼惡趣的真切心念,便能對三寶的功德生起至誠信心而安住於共同皈依律儀,修學皈依學處。然後,應從一系列的道理對「一切白法根本」的業果引生深刻堅定的信解,勤修十善,斷除十種不善,時常安住於四力之道。

當你們這樣妥善修學下士道的教法並獲得堅固後,即應時常思維生死輪回的總體過患及各別過患。總體而言,應盡力令自心厭離生死輪回。然後,便要認識引生輪回的因亦即「業」和「煩惱」的本性,從而發起真實希求斷除業和煩惱的願欲。這樣便能對解脫生死輪回的「三學」引生廣大的定解。特別而言,應當精勤修學所受持的「別解脫戒」。

當你們這樣妥善修學中士道的教法並獲得堅固後,應當思維一切如母有情眾生亦和自己一樣墮落三有輪回的苦海。所以應當盡力勤修慈悲為本的大菩提心。假如沒有這種菩提心,六波羅密多及二級次第(下三續部的有相瑜伽、無相瑜伽與及無上續部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修持就像築樓而無地基。當你們能生起少許菩提心的覺受時,即應依循法軌受持(願菩提心)並勤學其學處,務求令願心堅定穩固。然後應當聽聞菩薩的廣大行,認識取捨(止作)的界限,發起修學這些菩薩行的猛厲願欲。發起這種心態之後,即應依法軌受持「行菩提心」的律儀,修學成熟自心相續的「六波羅密多」及成熟有情心相續的「四攝法」。特別是要勇猛精進捨命防護根本罪及盡力不染犯中品纏犯、下品纏犯和各種惡作污染。若有染犯就必須盡力還淨。然後,你們必須專修最後兩種波羅密多,所以應對修習靜慮的方法有所認識,然後才能成就正定。要盡力於心中引生遠離常斷二邊的清淨二無我見。獲得這種正見之後,便要令自心安住於正見之上,故應了知修習正見的正確方法而進行修習。這種「靜慮」及「般若」便是稱為「奢摩他」及「毗缽舍那」,所以「奢摩他」和「毗缽舍那」並非有別於後兩種波羅密多的東西。因此,它們是由「受持菩薩律儀後修學其學處」之中分出。

若能修習下級的次第,便會逐漸希望成就上級的次第,若能聽聞上級的次第,便會愈加希望修習下級的次第,這是關鍵所在。假如對於前者毫無得著而全力專修住心或專學見地,便極難取得心要,故此必須對圓滿道體引生定解。在修習這些要旨時應當長養一己的認識,令自心平衡不偏。所以,若對引導我們修道的善知識退失恭敬信心,便會割斷一切善法的根本,因此應當精勤修學依止善知識的方法。又假如自心不喜修行,便要主修有暇圓滿。倘若耽著現世的事情即應主修無常和惡趣的過患。如果發覺自己對種種遮禁有所懈怠,即應思維自己對於業果的定解不足,因此應當主修業果。倘若於生死輪回欠缺出離心,求解脫心便會變為虛言,所以應當思維生死輪回的過患。做任何事情時,假如利益有情的意樂不強盛,便會割斷大乘的根本,所以應當屢屢修習願菩提心及它的因。若已受持佛子律儀及修學各種行法時,發覺執相的繫縛十分強大,便要以理智破除執相心所執取的一切物件,應於如虛空及如幻化的空性修心。假如自心被散亂控制,不能安住於善所緣境,即應依先德所說修習專住一趣。我未說及的也可以由此例知。總之,切莫偏重於某一部分,必須令自心全面修學一切善品。

上士道次第之中修學菩薩行的般若毗缽舍那修法,至此說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