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大師造論 / 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


序分

《菩提道次第廣論》

sKyes bu gsum gyi rnyams su blang ba’i rim pa thams cad
tshang bar ston pa’i byang chub lam gyi rim pa

(簡稱: Lam rim chen mo)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 Namo guru Manjughosa)
敬禮上師尊長妙音

論前皈敬

甲一 論前皈敬:

其身由萬千無量圓滿妙善所生,其語能成滿無邊有情眾生的希求願欲,其心意能如實觀見一切所知境,于此向釋迦尊主稽首頂禮。
身為無比大師佛陀最勝法子,應化示現於無量剎士,于此向阿逸多(梵: Ajita c。意即「無能勝」,亦即慈氏菩薩或彌勒菩薩Maitreya)及妙音(梵: Manjughosa。即文殊師利菩薩,梵: Manjushri)稽首頂禮。
能造論正確解說聖者佛陀所說《薄伽梵母》經中的極難測度密意(《薄伽梵母》。藏: bcam ldan’das ma。即是《般若波羅密多經。梵: Prajnaparamita-sutra),尊貴猶如南贍部洲頂珠莊嚴,美名遍揚三地(即是天人所居的天空,人類所居的地面,龍族所居的地下),于此向龍樹(梵: Nagarjuna。又作龍猛)、無著(梵: Asanga)二大阿闍黎足前稽首頂禮。
能全無錯謬總攝龍樹、無著二大車軌(藏: shing rtachen po)所傳深見、廣行二派傳承的圓滿道體心要,于此向一切教授寶藏的持有者燃燈智(梵: Dipamkara。即阿底峽尊者)頂禮。
擁有遍觀無盡佛說(經教)的慧眼,由大悲起動,為有緣行者善巧開示趣向解脫的道階,于此向眾大善知識恭敬頂禮。

造論宗旨

甲二 造論宗旨:

現時勤修瑜伽者多屬孤陋寡聞,有一些人雖然博學多聞,但卻不懂得實修的扼要,而另一些人則帶著偏頗的門戶宗見眼光來看待經教,不能以正理抉擇教義,所以他們失卻智者所喜愛的殊勝圓滿教授及教法扼要。有見及此,我(宗喀巴)誓願造論闡述眾位大車的道軌。

敦囑勸學

甲三 敦囑勸學:

但願那些未被偏執邪暗蒙蔽,具有辨別善惡的慧力,不願浪費暇滿人身的有緣人士能一心諦聽。

略述本論

甲四 略述本論重要:

此論包含一切佛所說法的扼要,並採納龍樹、無著二大車的教規,能圓滿無缺總攝趣向「一切種智」勝者佛位的法門,亦即(上士、中士、下士)三種士夫的一切修習次第。所以本論所解說的法門便是按照菩提道次第的方式引導有緣行者達至佛地的道理。

至於講解的規則共有兩派,吉祥那蘭陀寺(梵: Nalanda。那蘭陀寺、阿蘭陀寺。意譯施無厭寺。全稱那蘭陀僧伽藍Nalanda samgharama。是古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的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爾Rajgir北方約十一公里處的巴達加歐Baragaon。此寺是笈多王朝的帝日王在五世紀初葉建立,歷代屢加擴建,遂成為古印度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的智者論師們認為應以三種清淨的方式來解說正法,也就是:

(一)導師語清淨
(二)弟子心清淨
(三)所說法清淨

後來,聖教傳至「止迦摩囉室囉」(藏: Bri ka ma la shi la。梵: Vikramalasila。又作超戒寺,超行寺、能映覆戒寺。位於印度比哈爾邦Bihar。是波羅王朝Pala 的第二代帝王達摩波羅Dharmapala 所建。到了西元十世紀,此寺已成為即度的密教中心,于那蘭陀寺、歐丹多普惹寺Udantapura、別劄沙納寺Vajrasana並稱印度四大寺。)一地,據說那裏的智者認為以下三種規則才是首要,此即:

(一)造論者的優勝處
(二)所說正法的優勝處
(三)說法及聽法的規矩
此處是依後者的規矩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