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七品 精進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一百零二節課

思考題

  1. 若對佛法沒有希求心,會導致什麼過失?這樣說的理由是什麼?
  2. 你在學習佛法、幫助眾生方面有哪些計劃?你今後以什麼方式來度過難得的人生?

現在學習的內容是四種助緣中的希求力,也叫做信解力。這在大乘修行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少了對佛法的希求心,修什麼法都不能成功。下面繼續觀察沒有這種希求的過失:

發願欲促成,自他眾功德,
成此一一德,須修一劫海。

昨天講了,要淨除一個過患,需要修習很長時間。同樣,發了菩提心以後,要成就如來的一分功德,也需要修習很長時間。

最初我們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願,為利益天邊無際的眾生,努力令自他成就圓滿的佛果。然而,想得到佛陀如海般的功德,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世間上的事業做得圓滿成功,不下一番工夫都不能實現,何況佛陀不可思議的功德海,自然是更需要多生累劫的積累資糧。

《中觀寶鬘論》是這樣講的:積聚世間所有的凡夫、聲聞等有學無學聖者福德的十倍,僅僅能感召佛的一毛孔相;成就所有毛孔相的百倍福德,才能感召佛陀八十隨好中的一種隨好;出生一切隨好的百倍福德,才能感召佛陀三十二相中的一種相;成就三十二相的千倍福德,方能感召佛陀的眉間白毫相;出生眉間白毫的十萬倍福德,方能感召其無見頂相(佛的肉髻)。可見,佛陀令人見而生喜的無見頂相,要積聚無量劫的福德才能現前,並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產生的。

不要說佛陀的一個功德,就連天眼通、宿命通等世間神通,也需要漫長時間的勤奮努力。任何功德都不會無緣無故出生,高僧大德們的悲心和智慧,也是多生累劫修出來的。如佛陀時代馬勝尊者的威儀、須菩提的空性見解,有關佛經中記載,均與他們多世的習氣有關。所以,我們不要好高騖遠,想在短暫的時間中馬上成就,獲得如何如何的超世間功德。

當然,若是獨覺或者最後有者,可能會突然感召這些功德,或者遇到特別殊勝的對境時,自己的發心若極為強烈,也能迅速獲得成就。藏傳佛教就有這樣一個公案:兩位僧人去朝聖,途中經過一條湍急的河流,岸邊有位麻風病女人,求他們幫她渡過這條河。第一位僧人覺得她很討厭,急忙撩起僧袍,自顧自地過河去了。另一位僧人為她的無助感到難過,自然產生悲憫,背起她,奮力踏入激流中。(麻風病是傳染的,一般誰都不敢接觸,但他的慈悲心非常強烈,就像無著菩薩的有些經歷一樣。)到了河中央時,水流特別急,非常危險。突然僧人覺得背後沒有重量了,他大吃一驚,以為女人掉到河裡了,急忙回頭,沒有人了。只見前面的虛空中出現了本尊金剛瑜伽母,她伸出手,把他直接引到了空行剎土。第一個僧人可憐巴巴地站在對岸,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後悔萬分……

這個故事在《藏密佛教史》也有,它不是一種傳說,而是真人真事,就像《欽則益西多吉密傳》 中的公案一樣。上師以前也講過:“假如遇到極其殊勝的大成就者,自己的心極為純潔,大悲心也相當強烈,在這種情況下,會有一種超規律的成就。”禪宗也有許多這樣的公案,本來按修行次第來講,不一定證悟那麼高的境界,但通過自己的發心和殊勝的對境,依靠直指心性的不共方便,馬上即可獲得開悟。但我們是不是這樣的利根者呢?自己應該心裡有數。假如對佛法的信心和希求心不夠,恐怕也不能抱太大的希望!

然我終未生,應修功德分,
無義耗此生,莫名太稀奇!

獲得一個功德都要那麼長的時間,但業力深重的我們,始終沒有生起修持之心,不要說佛陀的所有功德,就連三十二相中的一種相,我們前世和今生有沒有為此下過工夫?自己應該非常清楚。

像我這樣的人,有時候觀察自己,雖然形象上一直給別人講經說法,表面上也修一點、觀想一點、念一點咒語,但真正一心一意對法有強烈希求心,這種情況幾乎沒有。即使偶爾有一兩次,時間也都不長。有些人可能跟我差不多吧,但有些人根本不像我,他們還是很精進的。

觀察自己的一生,如果沒有真正下過工夫,那麼口頭上說“我在修行”,完全是自欺欺人,是在沒有意義的情況下,空耗如意寶般的人身,這實在是莫名其妙,非常遺憾!

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有幸遇到善知識,又聽聞這麼殊勝的佛法,但由於業障煩惱深厚,對佛法的信心意樂始終無法增上,導致行為從來都不精進。其實,丟失一個如意寶不太可惜,而獲得人身卻沒有好好修持佛法,確實太可惜了!歷史上的很多高僧大德,為什麼爭分奪秒不浪費人身,把人身全用於學習佛法和利益眾生方面?原因也是如此。

倘若擁有難得的此生時,毫無意義地白白空耗,一旦墮入三惡趣,想修行也沒有機會了。以前嘎達亞那尊者攜眾眷屬去印度北方,途中看到一隻烏鴉,尊者向它微微一笑。眾弟子驚訝地問其中原因,尊者說:“在91劫以前,我出生為富豪人的兒子,少年時欲出家學道,父母堅決不允許,說:‘你要先娶妻生子,才可以出家修行,不然誰來延續家族?’(他可能也是獨生子吧,就像現在很多人一樣。前段時間,有個老太太一直跪在我面前說:“我們只有一個兒子,如果他出家了,誰來照顧我們?求求上師,千萬千萬不要讓他出家!”她說自己非常傷心,晚上睡不著,白天吃不下。奇怪的是,她只有右眼流眼淚,左眼一滴眼淚也沒有。)

後來我也沒辦法,不得不娶妻生子。到了兒子7歲時,再次請求出家。父母因為有言在先,也不好違背承諾,於是暗中囑咐孩子阻攔。當時孩子哭哭啼啼,纏住我不放,說:‘你如果要出家,就先把我殺掉。’無奈之下,我只好放棄出家。因此漂泊在生死輪迴中,遭受各種劇苦。

後來,我五百世轉生為狗,經常饑渴難忍,(藏傳佛教中也有這種說法:變成狗時特別餓。我們有時候看見一些流浪狗,肚子癟癟的,裡面好像沒有任何食物,看起來特別可憐。)在我的記憶中,只有兩次得到飽足:一次是遇到一個酒醉的人,酒肉吐了一地,我吃飽過一次。另一次遇到夫婦二人,丈夫在田裡幹活,婦人忽然有事暫出,我即乘機入內偷吃。因為食器的口小,我的頭鑽不出來,這時農夫從田裡回來,一怒之下,用刀把我的頭砍斷在食器中。

當時阻擾我出家的兒子,也因犯了阻礙別人出家的重罪,命終後墮落在三惡道中受苦。到現在,我才頭一次見到他——那隻烏鴉,就是阻擾我出家的兒子。”

可見,這一輩子若沒有好好修持佛法,來世的果報極為慘烈。當然,有條件出家是最好的,如果實在無法出家,那麼盡力護持居士戒,精進修持大乘佛法,每天不離聞思修行,臨死之前不捨三寶,這樣的人身也很有意義。

有些人經常想:“《入行論》什麼時候講完啊?講完後就可以了,我要好好地休息一下。”千萬不要這麼想。華智仁波切說:“活到老,修到老。”若沒有夜以繼日地勤奮修法,人身就會無義虛耗,那會非常非常可惜!

印度有位哲學家叫克里希那穆提,在20世紀時非常出名,他所撰著的清淨心靈的書籍,對東西方國家的影響很大。在一本書中,有人問他:“什麼是學生?”他回答道:“所謂的學生,並不是學習幾本書、考試完了以後,到二、三十歲就結束了。真正的學生,一輩子都要學習知識。我有個西班牙朋友戈雅,他是一個畫家,年邁的時候,他在一幅畫下面寫了一行字——我還在學習。”這樣的教言,在我們佛教中也是很適合的。

有些道友不要認為:“我現在進老年班了,每天休息就可以,放鬆就可以。”我不贊成這樣,薩迦班智達講過,即使你明早要死亡,今天也要只爭朝夕地學習知識,今生雖然不能成為智者,但來世再修學時,就像取用銀行存款一樣,能輕而易舉地掌握這些知識 。所以,大家不要把學佛僅僅放在開一次法會、學一點法上面,結束了就認為大功告成了,這不是正確的學佛態度。

說實話,現在城市裡大多數的修行人,不叫修行人。我這樣直截了當地說,可能有些人不高興、不願意聽,但不管怎麼樣,事實就是如此。這些人對世間法極為能幹,方方面面考慮得非常周到,很多方案也定得巴巴實實 的。但是在學習佛法方面,一輩子中沒有任何計劃,也沒有任何方案,只是形象上過一過而已。

這種做法肯定不對。作為出家人,一生中怎樣以聞思修行來度過,應該要有一種發願;作為在家人,雖然工作家庭非常忙,但也要關心一下自己的來世。世間人特別在乎終身大事,其實終身大事不重要,生生世世的大事才重要。學習佛法、發菩提心利益眾生是生生世世的大事,這方面如果沒有考慮,那真是非常愚蠢。因此,大家擁有這麼好的人身時,千萬千萬不要空耗!

子二、安立理由:

吾昔未供佛,未施喜宴樂,
未曾依教行,未滿貧者願,
未除怖者懼,未與苦者樂,
吾令母胎苦,唯起痛苦已。

盡管我們在諸佛菩薩面前發了這麼大的願,但付諸於實踐的極其微少。為什麼這樣講呢?

“吾昔未供佛”:發了願之後,按理來講,理應日日夜夜供養殊勝的對境,在三寶面前作各種意幻供養或真實供養,可是我們有沒有這樣做呢?講七支供的時候,兩三天內拿個水杯供一供,點一點燈,沒過多久又消失了。在座的道友,每天供水的有多少?舉個手。供燈的有多少?一半,還可以吧。別的地方,可能一個也沒有,到時候看學習《入行論》的有多少人供水供燈。其實,在諸佛菩薩前哪怕供一點香、水、燈,功德也是不可思議。方便的時候,我想給大家講一下供燈的功德。前段時間講了轉經輪的功德,很多人就買轉經輪,過段時間再講供燈的功德,也許買酥油的人會比較多。

這些世俗的功德,大家應該值得重視。有些人說自己是學禪宗的,安住在空性中就可以,什麼都不要管。口頭上誰都會這樣說,理論上大家也懂一點中觀,但你真能空得了嗎?自己的利益受損時,真能如如不動嗎?假如還沒有這種境界,那麼積累世俗資糧必不可少。

“未施喜宴樂”:沒有給予眾生喜宴的安樂。此處的“喜宴”,指造佛塔、修經堂、塑佛像、印經書等,使眾生享受到喜樂的善法。或者還可理解為,我們發願以後,理當賜予眾生暫時和究竟的快樂。然而在實際行動中,很多人根本沒有管眾生,也沒有為其創造快樂的因緣,故應該非常慚愧。

“未曾依教行”:沒有依教奉行。“依教行”主要指法布施,即通過聞思修行獲得智慧,然後給缺乏佛法知識的眾生講經說法,作各種開示。這些我們也沒有做到,即使偶爾做一點,也是充滿吝嗇心、競爭心、嫉妒心,有沒有如理如實的法布施呢?每個人應該比較清楚。

“未滿貧者願”:沒有滿足貧困者的心願。世間上的乞丐、可憐眾生非常多,本來我們發了大心的人應該幫助他們,但在現實生活中,自己的悲心可能連其他宗教都不如。《德蘭修女傳》中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文字:

“火車就要開動了,一個人匆匆忙忙跑過來,在上車時,他的一隻腳被門夾了一下,結果一隻鞋掉在了車下。

火車開動了,這個人迅速脫下另一隻鞋,朝第一隻鞋掉下去的地方,毫不猶豫地扔了下去。有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說:“如果一個窮人正好經過那裡,就可以撿到一雙鞋,這雙鞋或許對他很有用呢。”

這個人就是甘地,在印度,他被人們尊稱為‘聖雄’。”

這段文字雖然很少,但意義卻發人深省。試問,我們如果掉了一隻鞋,會馬上想到利益他人嗎?恐怕很困難。以前我去拉薩的時候,途中翻車,掉了一隻鞋。當時我只想快點買一雙鞋,後來好不容易在小商店裡買了雙球鞋,但從來沒有那樣想過。所以我們的心態與這些人有天壤之別,我們在那種情況下,可能會覺得自己很倒霉,而他們,卻時時想到利益別人,一點一滴也是為眾生著想。

講了這些道理以後,我是非常的慚愧,覺得有時候連其他宗教的教徒也不如。世間上有些發大心的人,看見窮困潦倒的眾生時,尚且能把身上的錢、衣服全部給他。而我們大乘佛教徒呢,口口聲聲說要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但真正做起來的話,連身邊的可憐人也懶得搭理,相比之下,難道不感到汗顏嗎?這充分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的利他心並不是特別強烈。

所以大家不要高高在上,認為自己的修行境界超勝於任何人。我們到底是怎麼樣的?不用問別人,自己的心自己最清楚。因此,在修學菩提道的過程中,我們沒有必要傲慢,應該變成一個普普通通的僕人,以這種身份來利益眾生。“在所有的人當中,我是最可憐、最低劣的,我的發心是最差的”,如果有了這種心態,那麼看到誰,都會把他當作上師一樣對待。

“未除怖者懼”:沒有遣除怖畏者的恐懼。照顧垂危的病人、幫助被判死刑的囚犯、救護菜市場裡的旁生、放生作無畏布施,這些事情我們做了多少?很多人說放生很好,但實際上自己有錢、有能力的時候,放過生沒有?去年剛講《入行論》時,我要求菩提學會的人每個月不定期地放生,定期也有一些規定,但現在已經一年多了,你們自己也問一問,在放生方面做了多少事情?既然在諸佛菩薩前承諾了,自己卻沒有真正去做,難道不感到慚愧嗎?

“未與苦者樂”:世間上有很多被煩惱業障纏縛的可憐眾生,我們也沒有通過佛法的愛心和智慧來幫助他們,遣除他們心裡的困惑和身體上的痛苦。

綜上所述,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唯一就是住胎時讓母親深受九個多月的苦難,自己在胎中也是備受煎熬,除此之外,沒做任何有意義的事。《詩經》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我們得到了這個人身,倘若只是給父母增添勞苦,怎麼算是孝道呢?蓮池大師說:“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唯有讓父母親友遠離世間塵垢,趨入佛門,才稱得上是孝子賢孫。如華智仁波切云:“想方設法讓父母皈依佛門,方能報答他們的恩德。”若沒有做到這一點,光是來到這個世上吃飯睡覺,然後又回到流轉輪迴的歸宿中,那是非常可憐的!

所以我們應觀察自己對佛法有沒有希求心,尤其是現在所謂的活佛、大成就者,更應該要弘法利生。華智仁波切說:“如果你真正是活佛,那要為弘法利生的事業做出貢獻。否則,只是為了自己的飲食、家庭而奮鬥,這不叫修行人,更那不叫大成就者。”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應想盡辦法為眾生做一點事情。我最近在《入行論》中寫了兩句:“每天都應該為眾生做點事,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 ”我內心中真的這樣想,也確實明白這個道理,可是每天有沒有做到呢?絕對是沒有的。但有時候苦惱也沒有用,因為凡夫人只有這個力量。所以每每看到其他高僧大德或其他宗教徒,默默無聞地為眾生做事情,心裡就非常非常羨慕。大家也應該在心裡產生一個極為純潔的心願,這種心願不要一兩天就消失了,而是要長期地留存,這就是最殊勝的發願。

子三、宣說思維於法無信解之過而不應捨棄:

從昔至於今,於法未信解,
故遭此困乏,誰復捨信解?

頌詞中的“信解”,即指希求心。意思是說,我們從無始以來直至今天,因為對佛法沒有希求心,故而在漫長的六道輪迴中遭遇如此痛苦,相續中有如山般的煩惱,時刻沈溺於五欲六塵的幻境中,對於覺醒生死大夢的佛法,就像餓狗面前放草一樣,絲毫興趣也提不起來。假如一直這樣下去,輪迴什麼時候才能看到邊啊?

每個人應該想一想:“我來到這個人間,轉瞬即逝的人身應以什麼方式來度過?”釋迦牟尼佛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法都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可是很多人對此興趣乏少,反而對吃喝玩樂、打麻將、喝酒抽煙、去各種不清淨場所樂此不疲,覺得與自相續非常相應,一提起戰爭、愛情、發財等話題,就興致勃勃、議論紛紛,這即是凡夫人的愛好和習氣。可是這些有沒有意義呢?的的確確一點意義都沒有。

若想對佛法生起信心,需要到一些寂靜的地方去,只有在那種環境裡思維法義,佛法的加持才會源源不斷地在心中湧現。縱然沒有這種條件,一年也要空出幾個月來閉關實修。當然,城市裡的修行人,完全放下是不可能的,但如我前段時間給很多人所講,一年抽出七天來好好地修一修,也會在阿賴耶上面種下好的習氣。

我們之所以對法缺乏希求心,就是因為累世的習氣所導致。薩迦班智達在《格言寶藏論》中說:“由於前世沒有求學,今生終身成為愚者,因害怕後世繼續成為愚昧的人,今生再怎麼樣困難也要精勤聞法。 ”現在很多人極為可憐,倘若再這樣繼續下去,下一世很可能轉為旁生,什麼時候才能解脫啊?相反,如果現在希求佛法,最少也能得到人天福報,再繼續發願的話,還有機會獲得成就。因為業因果是不可思議的,造善業和造惡業的果報,我們不得不相信。

《中觀寶鬘論釋》有一個公案:有位天神想害一個人,他先以非常莊嚴的身相出現在其面前,問:“你看我的身體好不好看?”那人回答:“沒什麼好看的,造善業的身體比這更好看。”接著他又變出特別醜陋的身相,問:“那我的身體難不難看?”那人說:“也沒什麼難看的,造惡業的身體比這更難看。”天神沒有辦法,於是捧了一捧水,問:“這些水多不多?”他說:“非常多,比大海的水還多。”天神問他為什麼,答曰:“若用這一捧水供養佛,此功德無量無邊,大海也無法窮盡其量。”天神感到非常稀有,最後在他面前恭敬皈依。

所以,我們早上起來時,也應該在佛前供養淨水。現在已經是春天了,這裡的水也不凍了。供七杯水表面上看來不是很多,但它的功德卻比七大洋還大,這樣的功德誰不願意希求呢?

當然,你不信因果的話,那也沒有辦法,如果真的相信因果,行善對自己的恩德非常大。《阿育王譬喻經》中有個公案說,一個人在過路時,看見路旁有一具屍體,開始時他嚇了一跳,但凝神一看,屍體上空竟然有天人在散花。他覺得很奇怪,就問那位天人:“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天人告訴他:“這是我前世的身體!前世依靠它,我行持善法、孝順父母、遵守因果、廣造善業,所以現在投生於天界享受妙樂。它的恩德這麼大,我才來此散花供養,難道你覺得不值得嗎?”

的確,我們若用現在的身體行持善法,乃至生生世世,對自己的恩德相當大,對眾生的恩德也相當大。如果一個人出家學佛,修行很好,周圍的人會因他的威力和悲心而皈入佛門。但若一個人做壞事,相續中生起邪見,他也會像毒藥或炸彈一樣摧毀周圍的人。所以,我們既然擁有難得的人身,千萬不要變成非常可憐的人,務必要對唯一能了脫生死的妙法甘露生起信心。無始以來我們在輪迴中不得解脫,原因就是對法沒有信心,變成了法油子,今生今世一定不要重蹈覆轍!

當然,生起信心的唯一方法,就是每天聞思修行,盡量不間斷,把修學佛法和聽聞佛法視為終生最重要的大事。在這一前提下,每天盡量為眾生做點有意義的事情。這是我的一種希望,也是多年依止上師的教言總結。要知道,上師最重視的就是聞思修行,通過聞思修行,定會斬斷自相續中的煩惱,也能鏟除其他眾生的痛苦和不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