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八品 靜慮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一百一十九節課

思考題

  1. 親友臨終時,我們為什麼不能哭?按照世間傳統,不哭的話,大家會覺得你不近人情,這時候你應該怎麼辦?
  2. 請以教證說明,為什麼臨終時隨念佛陀非常重要?除此以外,還可以隨念哪些對境?
  3. 假如你沒有機會住在寂靜處修行,那你平時怎樣安排時間?請具體說明。
  4. 為什麼說貪欲的過患相當可怕?請引用其他公案說明你對此問題的理解。

作者教誡我們理當依止寂靜地方,時間是還沒有死亡之前,如果你已經被四個人抬到屍陀林,那時候已經遲了。倘若能死在山洞裡、森林間或寺院中,這是最好的一種選擇,自己死時也會很安詳、很寧靜。

無親亦無怨,隻身隱山林,
先若視同死,歿已無人憂。

我在大限來臨之前,應及早前往寂靜的地方,獨自一人精進修持。在那裡,沒有親人的掛念,也沒有怨敵的危害,親朋好友認為我早已不在人世,那麼縱然真正死亡,也不會有人為我哀傷痛苦。

米拉日巴尊者在《山居滿意歌》中說:“既無親朋為掛念,亦無仇怨相牽纏,如是死於崖洞裡,無悔無恨心滿意。”又云:“洞內死屍無血痕,洞外杳然絕人跡,如是死於崖洞裡,無悔無恨心滿意。”的確,死在寂靜地方非常吉祥,沒有其他的干擾,修行也會圓滿成功。

以前學院有一個沃色多吉喇嘛(光明金剛),當時他生了一場大病,但在生病期間也從來不斷傳承。有一次他聽完課回來,坐在自己的床上,背後沒有靠任何東西,身體端坐而安詳圓寂了。那種死相非常吉祥,如果在一些城市裡,可能有很多新聞記者前來報道。當時很多道友都看見了,他圓寂之後,一直端直地坐在那裡,頭都沒有垂下來。

漢地也有這種情況。五代後周時期,有一位行因大師,隱居在廬山佛手岩。每天夜深時,就有一隻麋鹿、一隻山雞來睡在他石屋的旁邊,一點也不驚怕。大師平生不收弟子,但附近寺廟的僧人自動供養他、服侍他。有一天大師對他們說:“把窗簾卷上,我要走了。”窗簾才剛卷起鉤上,大師下床走了幾步,就站立著圓寂了。

蓮池大師對此大加讚歎道:“貪欲多的人,臨終時更加厲害,甚至爭奪遺產,對世上的財物人事眷念不已。不但是在家人如此,連出家人也有這樣的。如果每個出家人都能像行因大師一樣,一輩子清高凜然,圓寂像遊戲般輕鬆愉悅,不是很好嗎?”

當然,大城市裡的人,全部能死在寂靜山裡面,恐怕也是不太現實。即使沒有這種緣分,死亡來臨時,也應該有一點修行的把握,不然,到時候發現自己得了絕症,手忙腳亂也沒有必要。如果沒有活著的希望了,還是應該死在寺院裡,或者回到家裡面。藏人一般有種說法:“啊,某某人得了絕症,該去寺院了。”死在寺院裡跟死在家裡完全不同,尤其死在醫院裡更麻煩,他們形式上的搶救工作也不得不做,一做的話,作為修行人,恐怕還是受很大的影響。所以,大家平時在修行過程中,對死亡應該有所準備。

四周既無人,哀傷或為害,
故修隨念佛,無人擾令散。

如果死在寂靜的山裡,四周根本不會有人哭,自己可隨念佛陀等一切善法,不會有人干擾而令心散亂。

臨死時,若有人在旁邊一直哭,對亡者還是有一定的影響。藏地某些地方也有這種風俗,人死時你必須哭,沒哭的話,說明你不孝順,或者對這個人不重視。當然,藏地比較大,安多與衛藏的傳統完全不相同。現在有些人到了藏地某個地方,看到一個風俗習慣後,馬上寫成書或者在新聞媒體上打廣告,說西藏的風俗如何如何,其實這是很片面的。比如漢地東北的傳統和南方的傳統有天壤之別,假如一個藏族記者到東北去,看到某些偏僻地方的傳統後,就在媒體上說漢地的傳統如何如何,那南方人看後,肯定覺得自己沒有這種傳統。

現在外面的有些宣傳非常奇怪,但藏地個別地方的確有這種傳統,人死以後你必須要哭,哪家死了人的話,你去看他不能微笑,也不能有歡喜的姿態,否則對他不恭敬。這種傳統,在我們家鄉也有,以前一些親朋好友死了,我父親不敢去看,因為他有點怪,一想起這個親人就想笑,所以特別不敢去。

我們那邊還有個笑話:有一家死了一個人,按照他們的傳統,天還沒有亮之前,屍體必須抬出去,抬走時所有的親人必須哭。但有個人實在哭不出來,他就假裝嗚嗚嗚地乾哭,但害怕沒有眼淚,大家要笑他,於是他左看右看,發現旁邊有個桶,桶裡面是一些液體,他用手蘸了一下,好像是水,就趕緊把它摸在眼上。天亮了以後,屍體抬走了,大家可以吃飯了。吃飯時,有個人知道他的情況,就故意說:“你今天很傷心啊,血都哭出來了!”大家一看他的臉,果然滿臉都是血。原來那個桶裡不是水,而是犛牛死後的血。

其實,不管在家人、出家人,別人死時,自己最好不要哭。《法句喻經》有這樣的故事:佛陀時代有一個虔誠居士,平時上供下施、行持善法、念經持戒,非常精進。後來他臨死時,妻子在旁邊大哭大叫,非常痛苦。聽到妻子一聲聲呼喚他的名字,他頓時生起貪戀之心,魂神不去,在妻子鼻內化作一蟲。

他妻子哭得涕淚交出,鼻內之蟲也隨鼻涕流出來,掉在地上。(有些濕生的眾生,業力不可思議,馬上轉生為蟲,身體也長得特別快,甚至大到能看得見。)妻子見後,覺得在別人面前很不好意思,就要抬腳踩死蟲子。正在此時,旁邊有個具神通的修行人,急忙告訴她:“不可不可!不能殺它,它是你丈夫!”妻子非常驚訝,說:“我丈夫生前奉經持戒,非常精進,怎麼可能變成蟲子?”那個人說:“因為你在他臨終時哭泣,牽動他的戀慕,故而墮為蟲身。”隨後他為蟲說法,蟲聞後懺悔,命終生天。這也是一個真實的公案。

所以,人死後最好在旁邊不要哭,如果你實在忍不住,那就離得遠一點,自己去悄悄哭。現在藏族有些地方,一聽說人死了,就哇哇一直大哭,在醫院裡面也是這樣,這是一種世間的做法,有些人因為傷心而大哭,有些人不傷心也大聲哭。

但如果住在寂靜的地方,死時就不會有親友的哀號,也不會有怨敵爭奪自己的財產,使自己生瞋心墮入惡趣。在那樣清淨的環境中,臨終者可以不受干擾,保持清淨的信心,明白“我一生將要完結了,只有一心隨念三寶,現在才是最有利的”。隨念的對境,可以是佛陀、法寶、僧眾,也可以是菩提心。因為沒有其他的散亂,心非常專注,在這樣的狀態中,很容易往生清淨剎土。

以前洛若寺有一個金旺堪布,他也給我傳過法,後來他病得比較嚴重,醫院裡面不能救,他就回來了。我們去看他時,堪布說:“我這個病不能治了,死在醫院裡沒有必要,還是回來吧,死在寺院裡比較吉祥。”不久後他就安詳示寂了,我在《密宗虹身成就略說》中,也介紹過他圓寂後的一些征相 。

在死亡那一剎那隨念佛,這個功德非常大,佛陀在《寶燈經》中說:“臨終隨念佛,指向佛陀像,讚頌皈依偈,此人獲佛光。”假如臨終時想著佛陀,或者看著佛像皈依、讚頌,此人定能獲得佛的加持,不會墮入三惡趣。尤其是戒律清淨、修行精進的人,死時能憶念佛的話,一定會獲得往生,如《別解脫經》中云:“恆持清淨戒,精進修行者,臨終無憂愁,如火中解脫。”《月燈經》中也說:“一旦受病危,或遭死亡苦,不失憶念佛,痛苦不被奪。”因此,臨終時再怎麼痛苦,只要一心向佛,所有的痛苦便會消失無餘。

大家在面對死亡時,關鍵要看自己能不能觀想佛,不能觀想的話,也應在看得見的地方擺一張佛像,一心一意地祈禱,唯有這樣,才能獲得解脫。臨死的時候非常關鍵,如果旁邊的人特別多,觀想起來也比較困難。

我們在座的人,若能死在寂靜地方,當然是最好的,實在不能,死在醫院裡或城市中的話,當時也要盡量地觀想佛陀,沒有必要想著親人、想著財產,務必要萬緣放下,一心只念阿彌陀佛。盡管每個人的死因不同,但無論如何,希望大家一心念佛,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最後講依止寂靜處之攝義:

故當獨自棲,事少易安樂,
靈秀宜人林,止息眾散亂。

總之,我們應當安住在環境清幽、瑣事鮮少、極其安寧、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止息一切散亂的森林中。

真正尋求解脫的人,應該沒有任何陪伴,一個人住在山裡修行。假如做不到這一點,那也應當居住在清淨的寺院裡,周圍全部是信仰佛教、沒有邪見的金剛道友。《經莊嚴論》中講了寂靜處應具足五種條件 ,住在這樣的地方,遠離一切散亂和瑣事,心很容易得以調伏,對修持靜慮有莫大的幫助。

唐代的通慧禪師,三十歲左右出家,出家後獨自前往太白山修行。他什麼糧食都沒有帶,餓了就吃樹皮和野果,渴了就喝山裡的清泉,困了就靠在樹下睡覺,這樣的日子過了五年。有一天他用木棒打土塊,土塊破了不成形,以此因緣而豁然開悟。(以前的禪師和大圓滿瑜伽士,依靠一些很簡單的因緣,馬上就能開悟。)他開悟以後,繼續在山裡住了二十年,在此期間,他穿的只有一條裙子,蓋的只是一床棉被,腳下只有一雙草鞋,其餘什麼資具都沒有,衣服縫縫補補的,冬天夏天都沒兩樣。

相比之下,現在大城市裡的人,有沒有一件衣服穿二十年的?古時候布的質量不是特別好,一件衣服穿了二十年,肯定是破破爛爛的,上面綴滿了補丁。而現在布的質量很不錯,許多人也要每個星期天去商店買衣服。在座的出家人,你們以前當在家人時,稍微有條件的話,可能也會沒事就往商店裡跑。有些人的衣服琳瑯滿目,人住一間房子,專門掛衣服也要一間房子。但以前的禪師,沒這麼多衣服也照樣生活,最後的境界跟我們完全不同。現在很多人藉口說沒時間修行,其實並不是沒時間,而是自己心力不夠。你去買一件衣服的話,坐車要兩三個小時,逛商店也要兩三個小時,那麼修行肯定沒有時間。

白居易依止過道林禪師,有一天他去拜訪禪師時,看見禪師坐在喜鵲窩旁邊,就說:“禪師住在樹上,太危險了!”禪師回答:“官場浮沈,勾心鬥角,你的處境更危險!”白居易似乎有些領悟,轉個話題又問道:“如何是佛法大意?”禪師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聽了,感到很失望地說:“這是三歲孩童也知道的呀!”禪師道:“三歲孩童雖知道,八十老翁行不得。”

在藏地的聖地神山,像喜馬拉雅山、桑耶青浦,也有許多這樣的修行人,他們或在樹下,或在山洞裡,或在岩石下,遠離人群的喧囂,精進修行而一生成就,如《三摩地王經》中云:“遠離諸塵垢,依止寂靜林,如同犀牛住,速時得等持。”然而現在的人並不是這樣,他們整天處於繁雜的塵世中,全是一種迷迷糊糊的狀態,怎麼能速時得等持?很多人說:“我為什麼總修不成?心很亂啊!”在那種環境中,心不亂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驅開的話,修行肯定很難以成就。

即使沒有機會去寂靜森林修行,我勸請大城市裡的居士們,盡量一天中抽出短暫的時間,比如下午或晚上的幾個小時,把手機全部關掉,把電話全部拔掉,專心在佛堂裡看書修行。有個擁有幾億美金的大老板,每天的日程非常忙,但即便如此,他也會安排一段時間學佛。他事先給員工都打過招呼了,在那個時間裡,任何人不準給他打電話,打電話他也不接。他上班時間和下班時間分得很清楚,在下班的時間中專門抽出一部分看書和修行,多年以來他一直安排得很不錯。

印度有一位大成就者,也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他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很高,所以不管是政治上還是佛法上,日常事物非常繁多。我們去拜見他老人家時,他說:“像我這種身份的人,每天的事情特別多,但我會安排好時間的,什麼時候修行,什麼時候聞思,什麼時候接待,什麼時候到辦公室裡做事情……”

所以很多人並不是沒有時間,只是自己沒有安排好。當然,有些人在家裡可能沒有自由,像個僕人一樣,只要“主人”一聲令下,自己就得規規矩矩去做。但不管怎麼樣,自己仍要盡力安排時間,不然死亡來臨時,你有什麼理由也說不過去。

庚二(棄妄念)分二:① 略說;② 廣說。

辛一、略說:

盡棄俗慮已,吾心當專一,
為令入等至,制惑而精進。

真正修習佛法時,斷除一切妄念很重要。當然,作為初學者,一下子將所有的貪瞋癡等分別念全部斷除,恐怕也是做不到的,但首先應該依止寂靜的地方,心繫一緣,不要胡思亂想,否則,人住於靜地而心遊蕩於鬧市,這也沒有多大意義。佛陀在《郁伽請問經》中說:“修行人住在寂靜處,應該反復觀察自身,不然就會像林中的猛獸一樣,雖然長期住在寂靜地方,卻不具足任何功德,這樣住再久也毫無意義。”

在寂靜的地方,我們應斬斷對世間的貪戀,一心專注於修持菩提心。如果你有大圓滿和禪宗的更高境界,那也可以直接安住,但若沒有的話,則應在行住坐臥中,念念不忘世俗菩提心,像禪宗參話頭一樣,隨時想著“我已經發了菩提心,我要利益眾生”,勉勵自己精進地修持,這樣的話,自己的行為也會逐漸變好。

為了使自心安住於止觀雙運的境界,或者安住於菩提心,須以妙觀察智斷除自己的煩惱。比如明朝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禪師,有一次聽見有僧人念張拙的《見道偈》 ,當到“斷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時,禪師說:“錯了!應該是‘斷除妄想方無病,趣向真如不是邪’。”僧云:“你錯他不錯。”禪師大疑,從此以後,每到一個地方,就把這兩句話寫下來,掛在牆壁上,行住坐臥都在參究這個問題,最後參至頭面俱腫。一日吃完齋飯後,禪師突然開悟,頭面之腫立消。

究竟來講,不管是斷除妄想,還是趨向真如,在勝義中都是不存在的,因而張拙說得一點也沒錯,“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真正到了這種境界時,既沒有真如,也沒有妄想,既沒有斷,也沒有不斷,凡是分別均為戲論。就像《金剛經》中講的那樣,最後所要安住的境界,完全沒有絲毫執著,如果一直妄念紛飛,給自他都會帶來危害。

辛二(廣說)分二:① 於欲妙生起厭煩;② 於靜處生起歡喜。

壬一(於欲妙生起厭煩)分三:① 觀察果報可怕;② 觀察本體不淨;③ 觀察因有害。

癸一、觀察果報可怕:

現世及來世,諸欲引災禍,
今生砍殺縛,來世入地獄。

貪欲的過患相當可怕,有了貪欲,給今生來世都會帶來莫大的災難:今生會遭受砍殺、捆縛等痛苦,來世則會墮入地獄等處。

《本師傳》中云:“貪欲如瞋蛇,毀壞今來世,智者不應依。”其他佛經中也說:“欲妙之奴遭剖剁,砍頭挖眼斷手足,貪欲令墮眾生獄,令轉餓鬼與旁生。”所以,貪欲能招致今生來世的一切痛苦。

當今社會中,有些人貪執美色,有些人貪執地位,有些人貪執財產,以致遭受種種災禍,貪欲增上時,有些人甚至無惡不作。大概在1994年,臺灣有一姓黃的人家,兄弟三人。三弟對大嫂生起貪心,有不正當的關係。為了得到大嫂,三弟放火燒死了大哥及大嫂的子女。大嫂見到兒女被燒得面目全非,心痛萬分,哪裡有心情與三弟再續孽緣?三弟因為自己的貪欲,燒死了數條人命,最後也難逃法律的制裁。

佛陀時代,也有很多這方面的公案,當一個人貪欲增長時,什麼慚愧心都沒有,正知正念也沒辦法攝持。為什麼現在那麼多的人感到痛苦?原因就是貪欲所致。因此,佛陀在《方廣莊嚴經》中,用毒葉、寶劍、火焰等比喻闡述了貪欲的危害,《中觀四百論》當中,這方面的比喻和意義也講得非常多。

當然,從根本上斷除所有的貪欲,我們作為凡夫人也有一定的困難,但是要深刻明白,如果貪心增長,一切苦惱都會出現;若對名聲、地位、財產,乃至自己的身體,沒有特別大的貪執,那自己會過得很快樂。

修行中最可怕的違緣就是貪欲,依靠貪欲而毀壞自他的現象,自古以來也是非常非常多。作為出家人,應該經常祈禱上師三寶,加持自己的戒律永遠清淨;在家人也要盡量知足少欲,對人財物不應過於貪執,否則將如薩 哈巴所說:“貪執猶如芝麻許,竟引痛苦無邊際。”其實不僅僅是人,包括犛牛在內的旁生,也會因貪欲而招來連續不斷的痛苦,如果沒有貪欲的話,任何眾生都會活得很快樂。

斷除貪欲最好的方法,即是不執著對境,不管是對人也好,對財物也好,對名聲也好,都不要有太大的執著,應該看得淡、看得破。住在寂靜地方的人,理當把貪著外境的心慢慢放下,如此一來,就像水中沈澱雜質一樣,心自然而然會澄清,本來面目也很容易現前。

非常希望大家時常祈禱傳承上師和佛菩薩,過去自己以貪心造作的惡業,在聖者面前竭力懺悔,認清心的本性,以後盡量不要被貪欲蒙蔽,這樣,來世才不會墮入地獄、餓鬼、旁生當中。否則今生中一直貪得無厭,肆無忌憚地造惡業,來世不墮落是絕不可能的。人身真的很難得,大家既然得到了如意寶般的珍貴人身,就應該按照殊勝的竅訣和教言去做,不然的話,一直隨著世間行為和自己的分別念,永遠也不會得到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