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八品 靜慮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一百二十七節課

思考題

  1. 如果貪著異性的身體,會給自己的身體等帶來哪些痛苦?
  2. 當今社會上,刑事案件、貪汙分子層出不窮,其來源是什麼?若想從根本上解決,需要採用什麼方法?對此你有何感想?
  3. 有些在家人認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樣,甚至自己更勝一籌,這種想法正確嗎?為什麼?

《入行論》正在講貪欲的過患,現在講的是第二個問題“與他罪相聯”,即貪執異性的身體還連著很多罪業。

丑二(與他罪相聯)分六:① 獲得身苦;② 阻礙解脫機會;③ 以比喻說明過患;④ 空耗暇滿;⑤ 痛苦無義;⑥ 痛苦無法比擬。

寅一、獲得身苦(貪著別人的身體,會給自己的身體、事業等方面帶來很多痛苦):

或人為謀利,因愚賣身訖,
然利猶未得,空隨業風去。

有些人為了妻子、生計等出賣自己的身體,本想謀求一些利益,但最後得到了什麼呢?可以說是空手而歸,一無所得,只有隨業風不由自主地漂泊在輪迴中,今生來世都極為痛苦。

古往今來,很多人為了養家糊口,以及滿足自己的欲望,不惜將自身賣給他人,以換取一點可憐的財利。成為他人的奴僕後,自己些許自由都沒有,完全要聽從主人的吩咐,什麼事情都願意做。本來正如麥彭仁波切所說:“廣大無垠大地上,誰成誰人之奴僕?”每個眾生都有自主權,可是遇到貪欲的對境時,很多人沒有控制能力。如《君規教言論》云:“若為貪欲鐵鉤縛,雖是君主無自在。”倘若被貪欲的鐵鉤束縛著,縱然是有智慧、有才華的大君主,也一點自由都沒有。

《吃虧是福》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公案:上海某學校的一個女孩子,長得天姿國色,追求者非常多,但她誰也看不上,一心要嫁給有錢的老外。在一次舞會上,她認識了一個叫吉田的日本人,(不是寂天菩薩,不過寂天菩薩也是個老外。)他自稱在日本開了一家肉類加工廠。他們認識後,吉田出手大方,送給姑娘的項鏈、耳環、戒指等首飾一應俱全。定婚那天,氣勢更是不凡,在五星級賓館訂了10桌酒席,每桌的標準不下5000元。(那個年代,5000元還是比較多的。)大家都羨慕她找了一個有錢的丈夫。

(現在人的眼光就是這樣,交友戀愛時不看人格,也不看內心,唯一以金錢作為擇偶標準。很多父母從小就給孩子灌輸這種觀念,希望孩子長大後找一個有錢人。所謂的錢,就是他們追求的偶像、希求的目標,至於獲得解脫,他們提也不會提,假如即生中只有一種成就,那一定是人民幣。)

不久,姑娘隨丈夫前往日本。當飛機快要在東京機場降落時,她看著窗外繁華的都市,心裡一陣陣激動,覺得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了。可是他們在東京停留片刻後,即轉火車、乘汽車,去的地方越來越偏僻,窗外的景色也越來越荒涼。(在我們的心目中,整個日本非常有錢,那天我問一個佛教徒:“你們日本有特別窮的嗎?”他們說:“有有有。”)姑娘一次次問吉田家在哪裡,吉田默默不言。

終於,汽車載著他們在一座農舍前停了下來,這是一所木質結構的簡單房子。姑娘氣憤地問:“你的肉類加工廠呢?”吉田指著一排排豬圈說:“那不就是嗎?”姑娘這才知道自己上當了,但身在異國,想走也走不了。就這樣,她從大學生變成了一個養豬女。姑娘每天以淚洗面,有一次打算賣了金首飾偷偷回國,但找人一看,所有的首飾都是鍍金的,根本不值錢,最後她徹底絕望了。

現在的社會中,這種現象相當多,很多人為了錢財、女人或者地位,落入不能自拔的網當中,一輩子都毀壞了,來世就更不用說了。對此聖者們早就洞察到了,可是世間上的迷亂眾生,一直貪執眼前的利益,結果吃了大虧,誤了終身。

現在的環境非常不好,就像一個醫院中,很多精神病住在一起一樣,大家都沒有自主,迷迷糊糊地隨順環境,別人怎麼樣追求,自己也如是拼命地追求,但大多數目標完全不符合實際,自己也無力扭轉過來。

因此,大家應該有一種控制能力和選擇能力,否則所追求的目標,就像乾闥婆城一樣虛無縹緲,再怎麼努力也徒勞無益,到頭來只能是毀壞自己。通過聞思修行這樣的論典,我們應該從迷茫中清醒過來,人生很短暫,若能清醒過來的話,還有機會重新做人,行持善法,對將來會有一定的利益。

或人自售身,任隨他指使,
妻妾縱臨產,荒郊樹下生。

有些人的身體出賣給別人當奴僕後,自己一點自主權也沒有,服服帖帖地任由役使,如同主人手中的工具一樣。

不僅奴僕的生活有這種痛苦,現在有些公務員也不例外。前段時間我遇到一個地位很不錯的領導,但他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要擔心下面的人,又要擔心上面的人,還要擔心自己的地位。他說妻子生孩子時,他在醫院裡一天也沒有呆,因為擔心工作,馬上就回去了。僕人都有一兩天陪妻子的時間,而這些領導或者大公司的老總,連稍微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始終隨著外境和他人轉,就好像是機器一樣,這邊轉起來的話,那邊也不得不轉起來。但他們自己並沒有覺察到,反而認為獲得了很高的地位。這種可憐的人,在社會上比比皆是。

在古代,沒有自由的僕人或丫鬟,要生孩子時,不能待在主人家中,只有到荒郊野外、樹下或山洞裡,將孩子生下來。以前的藏地這種情況非常多,那些富人家中的丫鬟僕人,一到臨產時,必須離開主人家,而她自己又沒有家,女人生孩子既痛苦又骯髒,誰的家裡也不願意接受,最後只有到樹下生子。

佛陀時代的微妙比丘尼,在家時也是懷孕滿月後,和丈夫回娘家,途中臨產,宿於樹下。她一生的經歷非常淒慘,《賢愚經》中也有她的公案。也許印度有這種傳統吧,不僅是乞丐僕人,甚至皇室貴族也有這種情況,比如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當時就是在藍毗尼花園樹下降生的。

藍毗尼花園,位於尼泊爾境內,現在那裡仍有一棵大樹,樹下有一塊大石頭,摩耶夫人生釋迦牟尼佛的經過,原原本本地刻在上面,令人見後生起極大的歡喜心。旁邊有一座阿育王立的石碑,碑文是用梵文寫的,根登群佩大師說,文字的意思是: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最初降生於此。至今已經2500多年了,這個石碑仍然保存完好。我們以前去印度時,首先拜了其他很多聖地,回來路經尼泊爾,在一個下午,朝拜了這座藍毗尼花園。

言歸正傳,世間上許多人因為貪欲,落得非常淒涼的下場。我熟悉的一個人,以前是出家人,人品和智慧相當不錯,後來他喜歡一個女的,就還俗成家了,兩人漂泊到拉薩、青海等地,生活條件非常非常差。他妻子生孩子時,只租了一個月租30塊的房子,裡面極其破爛,布滿蜘蛛網,是一個補鞋人的隔壁。他們沒有錢去醫院,旁邊有些老太太說,生孩子要吃有營養的東西,他就給妻子吃了一碗面,裡面加了兩個雞蛋,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想起當初的出家生活,他感到非常痛苦和後悔。我聽到這種狀況後,也覺得他特別可憐,原本出家過得自在快樂,但變成在家人之後,真的跟僕人沒有任何差別,完全成了生活的奴隸。

然而,即便是在家人,生活也不見得盡如人意,畢竟興旺與衰敗是無常的。以前漢地的慈禧太后,每天吃飯時有100多道菜肴、點心。為了慶賀自己的生日,她不惜動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後來英法等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慈禧只得拋棄一切,化裝成農婦,從北京城逃走。從北京到西安,她像討飯的乞丐似的,一路上狼狽不堪。你們看過電影的人,應該知道當時的情況。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的人,對世間欲妙不要過於希求,如果因緣具足,該得到的自然會得到。那時候也不必太過歡喜,有些人稍微有點錢財、地位、名聲,就高興得無法抑制,一旦掉落下來,又痛苦得無法面對,甚至想到了自殺。實際上,世間上的滄桑榮華,猶如秋天的白雲時而顯現、時而不現,沒有絲毫穩固性,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在漫長的人生路途中,自己會坦然面對一切得失。

昨天晚上,我一個同學來電話說:“我的父親馬上要死了,給——我——加持——”聽她的聲音,好像也馬上要死了。放下電話以後,我想:“作為出家人,遇到家人去世肯定也會痛苦,但跟那些表面上學佛,卻對無常一無所知的人比起來,差距還是比較大。”我當時覺得她也快死了,我得好好超度這兩個。(眾笑)

欲欺凡夫謂:求活謀生故,
慮喪赴疆場,為利成傭奴。

被貪欲所欺惑的愚夫,口口聲聲說:“為了生存,我必須要去戰爭,這樣才能養家糊口。”於是一邊擔憂送命,一邊赴往戰場。還有些人為了謀利,情願去做他人的奴僕。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到戰場上從軍的人,發心保衛國家的非常少,為自己獲得地位的比較多。我們附近的有些國家,男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必須要服兵役,到軍隊裡去當兵,就像義務教育一樣。在他們當中,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國家的人屈指可數。即使是為了國家而消滅敵人,這種行為也沒有功德可言,不像為了佛法和眾生而犧牲自己。

僅為得到一點蠅頭小利,這些人雖然貪生怕死,但仍然披甲從戎,赴入戰場與敵人拼命。(“如果我死在戰場上,你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崗上,啊!朋友再見……”南斯拉夫的《橋》,以前是對我們影響最大的一部電影。)表面上說來很漂亮,“當兵如何光榮”、“軍人是人民心裡的支柱”,實際上就是把生命作抵押,而在那裡為自己奮鬥。

《法華經》云:“汝等莫貪欲,貪如木鱉果。”世間上的所貪對境,其實跟木鱉果沒有什麼差別 ,唯有愚者才會對它有興趣。聖天論師也說:“犬等亦所共,惡慧汝何貪?”以習氣而選擇異性為生貪境,甚至豬、狗等旁生也會,所以除了極其低劣的人以外,智者誰會貪執這些呢?

當然,有些人為業力所迫,有了家庭以後,生活壓力特別大,既要供孩子,又要照顧老人,有時候不得不在外面當僕人。現在不像以前那樣,因為實行計劃生育,孩子還是比較少,這無疑給夫妻雙方帶來沈重的負擔——要養孩子,還要照顧兩邊的父母。有時候看來以前倒好一點,一家有好多孩子的話,大兒子養父親,小女兒養母親,從個人來講,生活壓力不太大。但就整個國家而言,現在稍微好一點吧。過去在漢地、藏地,每家的孩子特別多,當時在我的同學中,有些人家裡有十個孩子,有些有五六個孩子。

那天有個道友去一個居士家,發現他們有四個孩子,認為特別可怕。其實這也不算多,康熙年間,江南有一個姓鄭的小吏,雖然收入不菲,卻破衣爛衫,顯得窮困潦倒。一日,長官見他衣冠不整,說他有意裝窮,有辱臉面,將他訓斥了一頓。他委屈地辯解道:“小人實在因家境貧寒,並非有意裝窮。”上司問其故,他說出一番驚人的話來:“小人有子女36人,每月的俸祿連穿衣吃飯都非常勉強。”

長官大驚,轉又訓斥道:“你一個小吏,為什麼娶那麼多小妾?”“回大人話,小人只娶妻一人,並無小妾,小人子女都是妻子所生。”“胡說,一個人哪能生36個孩子?”“小人18歲娶妻,每年均生雙胞胎,如今小人36歲,故有子女36人。”長官有點不相信,到他家一看,不得了!家裡像一個大雜院,男男女女,大大小小,一屋子孩子。此事在當地極為轟動,後來稟告皇上,稱太平盛世方有如此奇觀。

所以,見到四個孩子就嘖嘖稱奇,這可能是少見多怪。青海也有一個女人,生了20個孩子,許多記者從很遠的地方專程到那裡去採訪。其實這也沒什麼可採訪的,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一個眾生生很多眾生是正常現象。我講什麼呀?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好,下一個頌詞。

為欲或喪身,或豎利戈尖,
或遭短矛刺,乃至火焚燒。

有些人為了自己的貪欲,或被殺身亡;或被穿在利戈的尖端上;或遭到短矛的刺殺;或被投入火中活活燒死。

《中觀四百論》也有關於這方面的描述,世間上的很多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在貪欲的支配下,不惜採用偷盜、搶劫等非法手段。現在很多刑事案件,真正找來源的話,不在於外境的事物上,而在於人的貪心上。我們平時看報紙、看電視,新聞中報道的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戰爭衝突,無一不是因追逐財利女色所致。今天這個領導貪汙了多少萬,判了死刑;明天那個老總因為某種原因而跳樓自殺;後天某公司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些悲劇的來源去觀察,全部是貪心在作梗。

現在很多貪汙分子,本來貪心的種子沒有斷,面前又擺著特別喜歡的人民幣、美金,這個時候,就像在貪吃的小孩面前放很多糖一樣,周圍沒有人的話,小孩不知道後果會怎麼樣,就悄悄地吃吃吃,最後被父母發現了,開始狠狠地打。若能早點知道貪欲的來源及過患,這些人應該會有一種控制能力。

因此,判死刑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應該從教育上抓,從小就要了解貪欲的過患、知足少欲的功德,如果從這方面下手,那麼社會穩定、治安管理會非常容易。否則,眾生的欲望不斷在增長,有多少個公安武警也無法根除各種非法行,畢竟根沒有斷的話,果會不斷地生出來。

《讚戒論》中說:“以貪漂泊大地如餓狗,多數不成反而凍餓死。”愚者為了取悅女人,想方設法求得財物,以強烈的貪心漂泊在廣闊無垠的大地上,猶如餓狗般虛度人生,多數人不僅不能成辦一切所願,反而最終凍死、餓死、判死刑、關監獄。為什麼現在很多國家的監獄不夠用,每年都要新修一個?因為腐敗分子、貪官汙吏越來越多,多的原因就是教育上沒有愛的傳播,沒有人性道德的弘揚。

剛才有個道友說:“您以前讚歎魯迅等是不合理的,他們的文章,對人類的倫理道德無有任何促進,反而有退化的作用。”我說:“我的讚歎,並不是對他們的一切全盤接受、盲目崇拜,只是說他們對人類的貢獻,對佛教的研究,在某個層面上還算不錯,但這不代表他們與釋迦牟尼佛或者大成就者等同。”

其實別人說的也對,因為比較著名的人說出來的話,相當有權威性,可以帶動很多人。比如有些領導把自己的欲望說出來後,大家都覺得這種道理值得借鑒,自己也就拼命地追求,根本不知取捨方向。甚至有些人為貪欲所蒙蔽,不僅毀壞了自己的今生(本頌講的只是今生果報),來世的痛苦也在等著他。

曾經有一個船夫,經常在江上接送來往客人。某日他遇到一個巨商,因為覬覦他的財產,便趁狂風大浪之時,將他推入江中,此事誰都不知道。後來這個船夫成了大富翁,開始娶妻生子,可是兒子從小就視他如仇人,關係一直不好。有一次他去問乩仙,乩仙判說他於某年某月某日,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所做的事情理當捫心自問。他大驚失色,才知道兒子原來就是那巨商的轉世。後來他以各種因緣離開家鄉,死的時候極為淒慘。有些智者在分析時說:“他奪人錢財不能自用,今生中不得好死,死後陰司的帳還沒有算呢。”

所以,大家有一點控制能力的話,希望不要特別貪。我遇到很多很多居士,他們給老板、領導做事時,上級強迫自己幹壞事,明明知道那是非法,如果陷進去,對今生來世都不利,但在他的手下也身不由己,不幹的話就會被開除。這種現象非常多。但不管怎麼樣,懂得這些道理後,生活還是要過得簡單一點,不要隨順五濁惡世的潮流,行為越來越不如法。

寅二、阻礙解脫機會:

積護耗盡苦,應知財多禍,
貪金渙散人,脫苦遙無期。

積累財產、守護財產、耗盡財產的過程中,充滿著痛苦及苦因 。《親友書釋》中說:“被稱為寂靜調柔、財物豐足的諸位智者,因積累、守護、毀盡這些財產,也歷經同樣多的辛酸。”為此,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財產是無邊禍害的根源。

當今社會中,人們對財產的執著相當可怕,包括很多大學生,不管是男孩子、女孩子,幾乎沒有想過以後把所學的知識用於社會,為人類造福。而是快要接近畢業時,成天考慮“我能不能找到有錢的工作”、“會不會找一個好看的對象”、“我怎麼樣發財”、“哪個人有錢”……一直都是需求這些。老師也根本不考慮怎樣培養人才,而是終日以打麻將、賭博打發時光。

前不久我接觸了一些老師,確實看到了當今教育界的某些狀況。很多老師整天混日子,隨隨便便得過且過,只要把工資拿到手以後,對孩子、對人類一點也不負責任。這樣一來,現在孩子成長的氛圍是:父母從小就灌輸要發財,老師鼓勵的是賺錢,領導也是賺錢賺錢……我們人活在世上,除了賺錢難道沒有其他目標嗎?我覺得並不是這樣。有良知、有智慧的人,希求的絕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幫助所有眾生。

要知道,財富從開頭到結束都充滿痛苦,華智仁波切也說:“有一匹馬,就有一匹馬的痛苦;有一隻羊,就有一隻羊的痛苦;有一條茶葉,就有一條茶葉的痛苦。財富越多,痛苦越大。”前兩天,一個著名的相聲演員死了,他的幾千萬家產現在還不知道怎麼處理,因為他沒想到這麼快就離開人間,所以沒來得及寫遺囑。其實一個人不管有沒有名聲,積財、護財時肯定痛苦,不是擔心被別人偷了搶了,就是一直捨不得用,但死了以後什麼都帶不走,一生中幾乎沒有享用的機會。

現在提倡兩個文明一起抓,但物質文明是有一點進展,精神文明卻毫無起色,二者完全處於失衡狀態。這樣的話,社會到底有沒有發展呢?換一個角度來看,物質生活雖然大幅度改善,但人們的欲望卻越來越強,如果缺乏知足少欲和斷除貪欲的佛教理念,恐怕會越來越不擇手段地追求所欲。

如今有些狀況已經病入膏肓,我們在小範圍中傳授佛法,不一定能扭轉過來,但大家至少應該明白這些道理,不然的話,自己也可能落入這種可怕的陷阱中。米拉日巴尊者說過:“財初自樂他羨慕,雖有許多不知足;中初吝者結束縛,不捨用於善方面,乃著敵魔之根源,自己積累他人用;最後財為送命魔,希求敵財刺痛心,應斷輪迴之誘餌,我不希求魔之財。”

因此,解決人們的欲望和貪婪別無他法,一定要靠佛教的教育。希望很多居士在教育孩子時,從小不要讓他重視錢財,在他腦海中種下不好的種子。當然,讓他出家,有這樣的因緣倒很好,其實出家人在這方面還是做得不錯。唐代有位智則法師,他身上只披一件破僧衲,屋裡只有一張床、一個缽盂、一把勺子,其他再也沒有東西了。他出門時根本不用關門,他常說:“出門時門要鎖,箱子要蓋緊,這樣既浪費時間,又擾亂道業,整日忙碌而散亂人生,沒有任何意義。”這種修行人真的非常灑脫。

出家人在吃住穿方面根本不愁,從這方面講,我覺得出家還是非常自在。那天我們同學二十年後聚會,大概有三十九個人,其中只有兩個人出家。我們出家時,老師和同學都擔心我們吃不好、穿不暖,有些人好心勸我們,有些人也給一點錢,說留著以後補身體用。但不知不覺過了二十年,大家再次相會時,他們有些在家人過得雖然比較可以,但都沒有我們兩個自在。我們在二十中沒有受過任何刺激、痛苦,過得平平淡淡,從臉色各方面看,我自己感覺有一定的差別,很多人也是這樣說,我們老師當時由衷地讚歎:“出家真的很偉大!”

佛陀在律藏中說:“出家人如住淨室,在家人如住火宅。”《法苑珠林》亦云:“出家修道易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實難,如陸地行船。”然而現在有些人聲稱:“出家、在家一模一樣,在家也可以好好學佛,我對出家非常反對,因為每個眾生都有佛性,不需要出家。”倘若正如你所說,出家、在家都一樣,那麼以釋迦牟尼佛為主的賢劫千佛,為什麼全部以出家身份而成就?有些在家人不要認為自己跟出家人完全一樣,甚至好像自己更勝一籌。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中說過,只要披上袈裟,就有超越在家人的功德,對他們理應值得恭敬。

當然,在末法時代,也有個別出家人不護戒規、貪得無厭,整天奔著大城市和大施主去。誠如《正法念住經》所言:“貪執財物之比丘,內心恆時外散亂,彼等日夜皆無修行之機會。”貪執財物的這些比丘,白天晚上都在想著財物,修行不可能有絲毫進展,就像米拉日巴的一個故事中所闡述的一樣。但是,真正的出家人相當偉大,他的生活也非常快樂,在家人考慮得比較多,而出了家以後沒有這些痛苦,故大家應該隨喜出家的功德。

那麼作為出家人,既然已經出了家,一生中就要發願善始善終,假如你業力深重,有些行為不如法,則應該好好地懺悔,發誓以後變成很好的出家人來度過一生。寂天菩薩這部論典所講的這些道理,真的是非常珍貴,大家要盡量融入自相續,這樣,修行肯定有很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