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八品 靜慮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一百三十九節課

思考題

  1.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你對這個頌詞有什麼感觸?請以發生在你身邊的事例說明。
  2. 請以實例剖析:利他與利己所生的苦樂之理。
  3. 如果不修持自他相換,將會有什麼過患?請從兩方面進行分析。
  4. 有些人認為自己應該先修行,暫時把眾生的死活置之不顧,等自己成就了以後再度他們。這種想法正確嗎?請說明理由。

現在講自他相換裡面,果之差別中的攝義。

丑二、攝義: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
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

分析了地位的高低、損害自他的功過等之後,總而言之,世間所有的安樂,全部是從利他產生,世間中所有的痛苦,都是從利益自己而形成。

世間上有大大小小的快樂,比如說遇到歡喜的對境,豐衣足食、樣樣齊全、所求如願,乃至夏天有一絲涼風、冬天有一縷陽光,從微不足道的快樂至佛菩薩、聲聞緣覺的無漏快樂,肯定是有因有緣,並不是平白無故出現的。那它來源於什麼呢?來源於我們在漫長的輪迴中幫助過眾生、利益過眾生,從發心方面發了善心,行為上面也真正去做過。以這樣的因緣,產生了大大小小的快樂,這就像妙藥的種子產生妙藥的莖葉花果一樣,它是一種自然規律。同樣,我們所感受的一切痛苦,比如身體的痛苦、心理的創傷、情緒的不安等,也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而是無始以來自己對自己強烈耽著,從這樣的因緣裡面產生的,就像毒藥的種子產生的莖果全是毒藥,不可能產生妙藥一樣。

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們應當學會正視苦樂,如果今天很快樂,身體沒什麼病,心裡很舒服,吃得也不錯,那都是從利益他人的善法而生的。我昨天覺得很快樂,但今天早上頭痛,假如我是個很好的修行人,就應該想:“昨天的快樂,是我曾幫助過眾生這個因緣產生的,今天頭痛牙痛、心裡不舒服,全身都有點痛,是我以自私自利心害過眾生所導致的。”若能懂得這種因緣,那它的價值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你們學得不一定很多,但是務必要踏實。學一個頌詞或一個教義,就要把它牢牢記在心裡。以前噶當派有個大德,他記不住《入行論》的所有偈頌,就專門記一個偈頌,一輩子修持的是這個法,給別人弘揚的也是這個法。他對其他法門和其他教言不是特別懂,只懂一個偈頌,後來在他的一生中,弘法利生的事業非常廣大。

現在世間熙熙攘攘的眾生、來來往往的行人那麼多,如果一個人能記住哪怕一個頌詞,自己行持,給別人也宣講,這樣的話,功德非常大。當然,記住《入行論》所有的頌詞,對其內容通達無障,並且《入行論》不離開你身體,就更不用說了,這是大菩薩的境界。華智仁波切的傳記中說,有個弟子想見華智仁波切,但被華智仁波切拒絕了。侍者問他為什麼不見,他說:“我又沒有特殊的境界,也沒什麼好看的,見了有什麼用呢?”侍者有點懷疑說:“您真的沒有任何境界?”華智仁波切笑笑,“不過也有一點。”“是什麼?”“《入行論》從來沒離開過我身體,這就是我的境界。”

在座的道友中,如果不離開《入行論》,經常以這裡的教言要求自己、衡量自己,功德應該很大,作用也會非常大。現在東北和南方很多居士傳出這樣的話:沒有學《入行論》或者學得不踏實的個別居士,脾氣不好,經常對道友生瞋心,做些不如法的事情,大家都說這是他不聽《入行論》的後果。所以,一個人真能學好這部論典的話,性格、行為以及思想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藏傳佛教寺院的出家人都覺得,學了這部論典和沒有學之間有天壤之別。

當然,我口口聲聲在這裡說,有時候捫心自問,的的確確非常慚愧。這裡所講的教言,自己並沒有身體力行,不要說諸佛菩薩的境界,就連凡夫人的利他心也沒有。但幸運的是,即生遇到這麼殊勝的佛法,我在道理上是明白的,如果道理上明白了,我們也是諸佛菩薩的追循者,肯定會精勤努力的。

佛陀的所作所為全都是利他,月稱論師說:“具智慧世尊,一切身語意,無有為自利,唯行利他眾。”對我而言,現在所作所為都是利益眾生,的確是做不到,但也沒有像世間人那樣特別地求名求財。只是每天有很多小的分別念,認為自己的事業成功很好,別人的事業和自己的事業比起來,好像更重視自己的事業,有很多自私自利的心。

其實這些自私自利的心是痛苦之根,沒有斷除的話,很難以獲得解脫。法王如意寶的《忠言心之明點》講得非常殊勝 ,跟這裡的頌詞基本上吻合,中云:“自欲樂生三界苦,利他心生諸善樂,故隨人天之導師,應發無上菩提心。”三界的一切痛苦,都是希求自己快樂產生的,暫時和究竟的所有快樂,統統是利他所成的,因此,我們一定要追隨人天導師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傳承上師等聖者的足跡,發起無上的菩提心,且永不退轉。前段時間大家剛學了《佛子行》,裡面也說:“諸苦由求自樂生,圓滿正覺利他成。”(你們應該能背誦吧?要背誦啊!今天能背的人舉手……不行,過段時間全部要背。)所有的快樂是利他而成,所有的痛苦來源於利益自己,這個一定要深信不疑。

大家應該盡心盡力地幫助眾生,如果一味地想著自己,根本不管他人,那跟旁生沒有什麼差別。《格言寶藏論》云:“平時不為他人想,此人行為如牲畜。”平時根本不為別人想,日日夜夜追求自己的吃喝玩樂,這種人跟犛牛沒什麼差別。犛牛除了吃草喝水以外,幫助別人的想法是沒有的。

作為一個人,一個修行人,尤其是一個大乘修行人,沒有利他心的話,那是值得慚愧的。華智仁波切的教言中說:“沒有菩提心攝持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不要說成為大乘,就連佛教也算不上。”從修行的角度講,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是至高無上的密法,但如果沒有利他的菩提心,不要說大乘佛教,就連是不是佛教也很難說。

所以修行千萬不能變成學術上的研究。我接觸過很多信佛的博士、博士生導師,還有專門攻讀宗教的博士,他們一直潛心研究藏傳佛教到底怎麼說的、密宗到底怎麼說的,每天拿著電腦筆記本,逢人就問這個原理是什麼、來源如何,可是並沒有真正的利他心,也沒有發願要成佛度眾生。以前法王去美國時,我遇到一些博士,他們一點信心都沒有,在釋迦牟尼佛的佛像上跨來跨去,但口裡說的是密宗大圓滿,尤其是生圓次第的脈絡是什麼樣的,風脈明點是什麼樣的。他們看了很多很多書,也比較懂,有時候甚至超過我們,一個人的身上有多少脈,每個脈的脈輪怎麼樣形成的,這些過程他們講得非常不錯。但是心裡沒有信心、沒有悲心,只是把佛教當作研究,相當於國外有些人一輩子拿著照相機拍動物,從小到老一直做這樣的事。雖然他的對境是密法、是大乘佛教,但沒有信心的話,完全與佛教背道而馳。

作為凡夫人,尤其是末法時代的凡夫人,盡管根基有一定的限制,可是不管學到什麼法,都要想到眾生。哪怕是身上感受一點痛苦,也要想到:“這是我無始以來害眾生的果報現前,活該!”今生中享受大大小小的安樂,都要想到“這是上師諸佛菩薩的加持”或者“這是我曾經利益眾生的果報”。明白了因果道理以後,你生生世世都不會害眾生,行為一定會逐漸如理如法的。

總之,大家在學習論典的時候,不要變成口頭禪,不要成為哲學研究,否則對自己解脫毫無意義。甚至以那種智慧來看待佛教的內在修行時,自己很容易產生邪見,給別人宣說也有極大罪過。

丑三、以實例說明:

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利他和利己產生苦樂之理,不用花費口舌筆墨作長篇大論,只要以淺顯易懂的實例就可以說明。看看世間,自古以來的愚笨眾生,一味希求自己的利益,為了吃喝、衣食、感情不斷地忙碌,結果不但沒有達到目標,反而永遠沈溺在三界輪迴的苦海中,非常可憐。無始以來是這樣,現在仍有無數的凡夫前赴後繼,今後還要在輪迴中受苦,永無止境。反過來說,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因地時發心要利益眾生,從此之後身體力行,確確實實在做。因為這個發心,他生生世世都成為利益眾生者,不管是變成什麼,國王也好、乞丐也好,或者動物裡的鹿王、猴王、駿馬,利他心一直沒有捨棄過。

我們一定要發這個誓言,有了這樣堅定的誓言,輪迴就可以告一段落。從前在輪迴中一直漂泊到現在,現在以這個為界限,這一輩子開始發心,雖然自己是具一切煩惱的凡夫,但心的力量非常強,以後阿賴耶上的種子會蘇醒的。華智仁波切說:“寧瑪巴一些大德的教言講過,身語的善根不重要,心的善根最重要。”釋尊正因為有了心的善根,哪怕是變成飛禽走獸,善良的本性也不會捨棄,對周圍的眾生都有一顆善心。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也這樣發願的話,生生世世這種善根都不會退的。

從前有善義、惡義兩位王子(善義是釋尊的因地),善義的心態跟惡義完全不同。還有佛陀曾轉生為美麗的九色鹿王,一天它正在恆河邊悠閑地散步,突然聽到河裡傳來淒慘的呼救聲,一個人就要被激流卷走了。九色鹿王見此,奮不顧身地跳進河裡,把那人救了上來。那人叫調達,得救後非常感激鹿王的救命之恩,鹿王說:“你不用謝我,如果真想報答我,不要跟別人透露我的行蹤,就是對我的一種報恩。”調達當即發誓:“如果我出賣您,就叫我渾身長滿爛瘡,嘴裡散發出惡臭。”後來,國王的王妃夢見九色鹿王,為了得到它,國王重金懸賞求鹿。調達見利忘義,向國王告密,並引人捕捉鹿王。最後正如他所發誓的那樣,身上長滿了爛瘡,嘴裡散發著惡臭,國王和眷屬都覺得他忘恩負義,非常唾棄他。因此如果內心善良,即使變成了愚昧的動物,善心的本質也不會改變。

這些道理,希望大家不要停在口頭上,不然的話,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也不要是為了一些紀律,現在有個別聽課的人,居士也有,出家人也有,星期六和星期天集中時,就是害怕不去的話,到時候得不到法本,被菩提學會開除了。但去了以後也是三心二意,沒有好好地學。這種現象不好。你要去的時候應該先發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去,到了那裡以後,應該認認真真地聽課,所有的內容不懂的話,再怎麼笨,一個偈頌也可以弄明白。

在座各位一定要注意,聽法不要變成像公務員上班一樣,到了鐘點就拿著包去聽課,下課後就回來了。聽法應該有種利益眾生的心,時時刻刻想到利益眾生。這也是大慈大悲佛陀的發心,正因為這樣的發心,最後他得到的快樂,是無漏的快樂、如海的快樂。而凡夫人自私自利地希求快樂,結果不但得不到快樂,反而在輪迴中遭受極大痛苦。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說:“世間求自樂,不樂恆極苦;菩薩勤樂他,二利成上樂。”凡夫人希求自己的快樂,可是不但得不到,反而在輪迴中特別痛苦;發了大乘心的菩薩,沒有想過自己的快樂,只是精勤地利益眾生,最終眾生得到很大的幫助,自己也超離輪迴,獲得了成就。

這種現象,從現在領導的行為中也看得出來,有些領導自私自利特別強,一味地貪汙,想謀取更高的位置,結果就被單位開除了;有些領導無私地奉獻自己,只要有機會利益眾生,自己怎麼樣都可以,最後他的位置越來越高。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利害關係。《寶鬘論》中這方面的教言比較多,利他的功德、害他的危害這兩個必須要搞清楚,若能辨明利害的話,自己肯定會利益眾生的。龍猛菩薩在《菩提心釋》中云:“利害出生故,如是分析已,彼等一剎那,豈貪自利益?”倘若懂得了利益眾生的功德、傷害眾生的過患,菩薩一剎那也不會貪執自利而損害眾生,一定會想到哪些對眾生最有利。就像有些人搞生意一樣,明白什麼途徑最賺錢、什麼方法最虧本後,定會選擇一條最好的路。

所以大家應該通過聞思,明白大乘佛法的要義和精華。我們對大乘佛教和五部大論,跟現在有些出家人相比,還算是比較精通的,這可能是傲慢心,不太好。在藏地來說,我們不敢說是智者,因為藏地出家人的水平普遍較高,但與漢地有些寺院的出家人比起來,自己真的覺得精通佛理方面還不錯,但修行方面的的確確很差。

不管是藏地、漢地任何一個修行人,對關鍵問題還是要掌握。尤其是漢傳佛教的出家人,一定要強調聞思。《入行論》講完五本以後,最近作了一個考試,但考試結果發現,漢地佛學院和出家人在學習經論方面,普遍不是特別令人滿意,跟居士比較起來,有時候居士遠遠超過出家人,都不好意思把成績公布出來。出家人你捨棄一切世間瑣事,整天在寺院裡研究佛法,為什麼不好好地聞思修行?每天接待,每天開會,每天搞亂七八糟的世間法有什麼用呢?相比之下,在家人在處理家庭單位瑣事的同時,學得非常好,有時候看起來很感人,他們的有些境界想法相當不錯。反而我們出家人,有時候成了佛教的敗類一樣,連基本的道理都不懂,這樣的話,剃光頭、穿袈裟對佛法是爭光還是有害?大家應該好好想想。

漢傳佛教的寺院一定要強調聞思,否則在有些在家人面前,自己也會不好意思。包括我們學院的出家人都給我說過,以後出去有點害怕,外面居士學得特別好,很多問題問起來時,不好回答。因為我們這邊的精力主要放在比較深的中觀、因明上,《入菩薩行論》、《菩提道次第廣論》比較好懂,有些道友可能沒有專一。結果一出去以後,一大堆居士問這個問題、問那個問題,有些出家人就:“嗯,我不在這裡了,明天馬上買機票到什麼城市去。”為什麼去?要跑。

真的,出家人還是要聞思,弘法利生者就是出家人,而且出家人有時間、有精力。在家人要忙碌自己的瑣事,家裡的孩子、許多事情不照顧也不行。現在有些人對自己的家庭很生反感:“我不成家多好啊!這個孩子沒生多好啊!我多討厭我的丈夫和我的孩子啊!”但因緣已經把你繫在這上面了,這輩子只有發個善願,除此之外也沒辦法。我以前說過,也沒有必要非出家不可,但要把學習佛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這裡講得很清楚,看看諸佛菩薩怎麼做的,我們凡夫人怎麼做的,假如還這樣繼續下去,吃虧的只有自己。

癸四(自他不相換之過患)分二:① 真實宣說;② 教誡斷除彼因。

子一(真實宣說)分三:① 未見之過患;② 可見之過患;③ 攝義。

丑一、未見之過患(雖然現在看不見果報,但沒有修自他交換的過失相當大):

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
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安樂,真實相換別人的痛苦,那麼不但獲得斷證圓滿的佛果是天方夜譚,在生死輪迴中也不會有善趣的快樂。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因的話,果是不可能產生的。那麼成佛的唯一因是什麼?就是精勤利他的菩提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菩提心才是正等覺的因。《普賢行願品》云:“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這麼一個過程,大家要搞明白。菩提心在成佛的過程中,是唯一的、根本的因,誰的相續中沒有大悲心、菩提心,再說自己有如何如何的境界,恐怕也是外道的境界,不是真正的成佛之因。

沒有好好修自他交換的話,不要說成佛了,甚至在生死輪迴中也不會有快樂,為什麼?前面也講了,一切快樂的來源就是利他,如果沒有利他心,怎麼會獲得人天快樂呢?來世雖然現在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但一定要相信這個自然規律,假如沒有修利他心,未來的佛果根本得不到。有些人想:“我上師非常了不起,上師一加持,嘣;——,我馬上就成佛了。”你又不是氣球,怎麼可能呢?有些人想得太簡單了,成佛並不是“嘣——”,馬上就開花結果了,它需要一種因緣,沒有的話,肯定沒辦法。

當然,你不想利益自己、不想利益他眾,就另當別論了,如果要真的利益自他,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菩提心釋》云:“未持菩提心,永世不見佛,輪迴利自他,亦無其餘法。”在茫茫無際的輪迴生涯中,想利益自己、利益他眾,必須要一顆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修氣功或者搞些亂七八糟的功法,是不可能如願以償的。

大家要深深了解到菩提心的重要性,這是藏傳佛教很多大德最精華的修行。以前我在《旅途腳印》中講過嘎秋喇嘛,他曾給學院全體僧眾灌過頂,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他於2000年圓寂,接近圓寂的前一兩天,他給眷屬們講述了自己一生的經歷,並說:“我從小到現在,既處過卑地,也居過高位。現在死到臨頭,一切都沒有用處,只有以自他相換的菩提心迎接死亡。”

我看過他的傳記,確實很感人。在文革期間,準備批鬥他時,他就事先發願:“我今天要為度化一切眾生而修忍辱,眾生的痛苦由我來代受。”會場上有很多野蠻人對他拳打腳踢時,他不生一絲記恨,盡量安住於空性當中。批鬥結束之後,有時間的話,他就默默地念《普賢行願品》,將一切功德回向給以批鬥他的人為主的一切眾生。有時候念不完就被拽出去了,他就心裡默默地回向:“今天我幸好沒有對任何人生瞋心,以此善根回向一切眾生。”後來政策開放時他也說過,在那個時候,他的修行應該是很不錯的。有些人平時跟道友交往時,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吵得不可開交,這種行為真的非常可笑。要利他的話,必須以生命和身體為代價,並不是講各種條件、各種原因。

藏傳佛教的很多大德一輩子就是修自他交換,最後離開人間的時候,也是以此作為自己最主要的修行。不僅是高僧大德,一般的修行人也有這種情況。以前有個覺姆叫華措,法王在世時,她經常打掃我們的經堂。後來她生病了,病得很嚴重,臨死的時候,她一直在發願:“我今天痛得特別厲害,但願所有眾生的痛苦加在我的身上,以減輕他們的痛苦。”一邊這樣說,一邊離開了人世。

法王如意寶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有一次課堂上也說過:“沒想到她有這麼高的境界,她也不是法師,只是一般的出家人,平時給僧眾做點善事而已。”後來法王跟嘎多堪布開玩笑:“你有時候認為女眾修行不好、境界不高,你看華措圓寂時怎麼樣修自他交換的。你作為一個戒律法師,天天傳戒,天天講大乘菩提心,但是你圓寂的時候,會不會也這樣修持自他交換?”當時一邊是開玩笑,一邊也是提醒我們身邊的人。有時候自己認為是法師,精通顯宗密宗的教法,但連這一點境界都沒有的話,確實非常慚愧。所以大家在臨死時,或者遇到違緣時,一定不能忘記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

菩提心是最根本的修行,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也不能放棄。華智仁波切在竹欽時,有個大磐石,他說:“這個大磐石是我菩提心的紀念品,每當看到它,我就會想起菩提心。”你們也有些亂七八糟的世間紀念品,以前自己最執著的,可以全部扔到大海裡,現在唯一的紀念品就是要菩提心的紀念品。菩提心的紀念品依靠什麼能提醒你,自己應該想一想。現在的在家人大多數都離不開手機,可不可以把手機當作菩提心的紀念品?出家人的話,每天拿著的包或者什麼,都可以當作菩提心的紀念品。反正每天看見這個東西時,就要想到菩提心,想到利益眾生。

如果能像華智仁波切那樣,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馬上想起菩提心。否則,自己平時認為自己還可以,然而遇到死亡的恐怖或暫時的違緣時,菩提心馬上就蕩然無存了。我有時候遇到一些難以對治的對境,那個時候菩提心就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過一會兒想起自己發過菩提心,覺得非常慚愧。很多道友可能也有這種感覺。因此,沒有修自他交換菩提心的話,獲得成就是非常困難的。雖然現在看不見她的果報,但只要盡心地修持,絕對會功不唐捐。

丑二、可見之過患:

後世且莫論,今生不為僕,
雇主不予酬,難成現世利。

前面講了菩提心的後世果報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和利益,那麼這個頌詞中,暫且不論這些道理,因為這些對現在的世間人講多了,他們反而生厭煩心,起不到什麼作用。世間人只注重眼前的衣食住行,而對後世的深奧道理,因為看不見、聽不見,所以他們嗤之以鼻。因此暫時不談來世果報如何,只是拿主人和僕人的關係來比喻利他的重要性。

有些人沒有吃的穿的,就到一些單位去打工,做事情。(僕人不一定非要掃地,其實為別人做事情,就是僕人。我們是眾生的僕人,現在的領導、公務員常說自己是人民的公僕,是人民公僕的話,換一種方式為人民服務不太好。)他為什麼給別人打工呢?就是為了自己謀求一點利益,不然不會無緣無故給別人做事的。但是僕人要有利他心,這個很重要。作為主人的話,找一些人在下面做事,實際上就是想自己事業成功,要達到這個目的,也應該有利他心。

沒有利他心會有什麼損害呢?如果僕人一味地想著錢,根本不顧主人的事業,那他在工作中很可能偷盜,或者以狡詐的行為來騙取利益,結果一旦被發現,他自己的飯碗也丟了。作為主人的話,有些主人很吝嗇,一直想著事情做圓滿,卻不願意給別人支付薪水,用輕視的目光來對待他,這樣之後,工人不可能願意為你付出一切,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可能會做些手腳,最後主人的事業也不能成功。從兩方面來看,假如主人沒有利他心,自己的事業不能圓滿;假如僕人沒有利他心,自己的溫飽不能解決。所以,我們應該了解利他心的重要性。

有時候我去漢地的城市,每到機場就喜歡看書,在那裡買書。買書的時候,有一大堆書是講企業家怎麼搞企業、老板怎麼對待下屬、下屬怎麼應付老板……其實只講一個就可以了,就是要互相負責任、互相幫助。如果僕人不僅是賺錢,還要幫助老板,對他負責任,老板也想“下面的人全是依靠我的,我應該盡量幫助他”,彼此都會有圓滿的結果。

我認識一個人,真的非常好。她辦一個廠,並不完全是為了賺錢,而是看到很多下崗的人很可憐,就給他們找一條出路,讓他們有飯吃,對他們的工資待遇等方面,也比其他廠的工人高,這樣之後效益自然而然增上。她不是一味想賺錢,一方面是幫助別人,一方面也是得一點生活資本。但那些人也畢竟是人,大家都知道:“老板對我們如是慈悲,別的地方沒有這麼好的待遇,我們應該一心一意地做。”因此即使她不在廠,他們還是很自覺地工作。

現在的社會就是缺少利他心,如果沒有這顆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快樂。古人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行善積德、心地善良的人,處處都會有快樂,所以我們對身邊的每一個眾生,甚至一草一木,都要以利他心來對待。倘若有了利他心,即使修行沒有很高的境界,但也是菩薩的行為。

以前喜馬拉雅山有許多修行人,有個老喇嘛和道友在那裡修行了很長時間。老喇嘛打坐的岩石前面有一清澈的湖泊,每天有很多小蟲掉進去,老喇嘛一見這種情景,就支撐起衰老的身軀,馬上去把這些小生命救起來,放在安全的地方。日復一日,他不斷地這樣,根本沒有修行的時間。

老喇嘛天天晃來晃去,終於有一天,他的道友看不下去了。

一個年輕人關心地說:“你不要天天救小蟲,還是打坐吧,如果你打坐開悟了,就可以度化更多的眾生。”

還有個年輕人說:“你閉著眼睛,就看不見了。”

另有一個人說:“你應該到別的地方去,這樣對你修行好一點。”

老喇嘛聽完他們的勸告後,說:“我已經發菩提心了,實在無法眼睜睜地看著這些眾生被水淹死。你們說得雖然有道理,但是我想,不救一蟲,何以救天下?”

這句話真的特別感人,連一個小蟲都不救的話,聲稱要救天下的眾生,恐怕是不現實的。不管你閉著眼睛也好,到別處去也罷,或者口口聲聲說證悟以後度化天邊無際的眾生,這些都是一種空話。“不救一蟲,何以救天下?”這個大家一定要記住,平時在路上看見一隻小蟲,或者有人找不到路了,問你某某地方在哪裡,不要像有些道友那樣——“不知道!你自己去找吧!”這樣的行為不是特別如法,應該有個溫和的態度。

當然,指路也要掌握分寸。在我們這裡,有些人出家了,家裡人來抓他時,跟你打聽某某師父在不在,“在在在,你跟著我吧。”這樣是很危險的。以前我們這裡有人想出家,她丈夫跑過來了、他妻子跑過來了,巧言花語說:“聽說他沒有錢,我是來送錢的。你看我錢包裡裝的錢,你可不可以幫我找到他?”有些人就發善心,把他送到門口上,結果把想出家的人拽回去了,那個時候就不是送錢的了。

因此,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在學院當中,有些人出家後有一些違緣,這方面我們要看那個人的眼色,是來送錢的還是來抓他的,先研究一下該不該指路。如果無利無害,問你壇城賓館在哪裡,你就可以把他帶過去,順便把行李送上去,但是要找某某道友的話,你一定要問清楚,讓他蓋手印,開玩笑!

總之,做善事和做惡事有很大差別,佛經中云:“從諸善業感安樂,得見無邊諸佛土;從不善業感眾苦,墮諸惡趣燃燒處。”行持善法能感受快樂,甚至現見諸佛菩薩的微妙境界;行持不善則感召一切不順,來世墮入惡趣受無量燃燒之苦。這些現象,其實在今世也看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