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八品 靜慮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一百四十五節課

思考題

  1. 為什麼佛陀的語言永遠不會欺惑眾生?《金剛經》中說佛語有哪些特點?請一一解釋。若有人不相信佛陀所說的話,應該用什麼方法加以引導?
  2. 假如我們往昔就像諸佛菩薩一樣,放棄自利而專一利他,今天的結局會怎麼樣?明白這個道理後,你有哪些打算?
  3. 有些人認為:“自他交換不可行,因為他人一點也沒有我的成分,怎麼可能把他當成我?”對此你該如何作答?
  4. 作為大乘修行人,三種布施當中哪一種最重要?你如何看待在家人講法這種現象?

下面繼續學習《入行論》中的自他交換,昨天講了沒有修自他交換的過失,今天講修自他交換的功德。

丑二、修自他相換之功德:

是故當盡心,勤行眾生利,
牟尼無欺言,奉行必獲益。

若沒有修自他交換,始終耽著自己、愛護自己,則將導致無窮無盡的過失,給今生來世帶來無邊禍害。作為發了大乘心的菩薩,懂得這個道理之後,應該一心一意捨棄自己,盡心盡力地行持利生事業,這樣的話,功德和利益非常大。那麼,這是誰說的呢?是三界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無欺的金剛語,依此而行必能獲得安樂利益。

有些人經常懷疑:“發了利他的菩提心以後,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功德?”尤其是學過世間法、唯物論的人,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壞習氣,始終覺得修利他心的話,將來不一定能得到果報。如果有了這樣的懷疑,那通過佛陀的教言就可以遣除。

其實一個人若全心全意地幫助別人,奉獻自己的一切,定會受到眾人的認可和讚歎。利他心重的人,誰都願意跟他合作,而自私自利非常強的人,任何人都不願與之交往。世間道德尚且如此,出世間菩提心的利益和功德就更不用說了。

但若有人仍有懷疑,則可以用佛經來作教證。《大明度經》云:“佛語不欺,當作是學,當作是求。”佛陀的語言永遠不會欺惑眾生,大乘行人該學習這種教言,並在實際行動中去身體力行。佛陀為什麼不說妄語呢?理自在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言:“無因不說妄。”因為多劫以來從根本上斷除了說妄語的因——貪瞋癡等煩惱,故而佛根本不會說妄語。馬鳴菩薩亦言:“見義故無欺。”佛陀徹見了萬法的實義,他所說的絕對不會欺惑。

一個凡夫人即使再老實,贏得了每個人的信任,但由於沒有斷除說妄語的因,很可能上半生不說妄語,老了以後就糊塗了,說妄語的本事很厲害。但佛陀絕對不是這樣,漢地家喻戶曉的《金剛經》中云:“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就是佛陀語言的特征。

原來我講《金剛經》時,也引用過世親論師的觀點說,所謂“真語者”,指世俗中佛所說的因果、微觀宏觀世界的道理真實不虛;“實語者”是從勝義角度講,佛陀在《般若經》中所宣說的空性,一點也不會欺惑,完全真實;“如語者”是佛在第三轉輪中所抉擇的如來藏光明顯現存在,這方面的真理非常可靠;“不誑語者”,是佛為引導眾生而宣說不同的教言,一字一句都具有殊勝密意;“不異語者”的意思是,佛陀針對六道眾生所講的法,每個眾生根據自己的根基不同,所領會的意義也有差別。因此,整個大千世界中,唯有佛陀的語言才真實不虛,若能對佛語深信不疑,修任何法都會獲得利益的。

佛陀這樣的語言,不是一生兩生修來的,而是生生世世串習過來的。《金光明最勝王經》云:“十方諸佛,悉皆已習真實之語……已於無量俱胝大劫,常說實語。”凡夫人就算這輩子說真實語,下一輩子能不能這樣也很難說,而佛陀並非如此,這一點學過《釋尊廣傳》的人都應該清楚。

世間上這麼多的大智者,異口同聲讚歎佛陀語言的無欺性,並不是無緣無故的。就像理自在陳那論師所說,佛陀對萬事萬物的了解是“一切諸所知,入於剎那間”。如是通達萬物名言和勝義的真相,世間上哪個科學家能比得上?而且唯有佛陀才徹底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聖天論師在《四百論》中說:“佛知作不作,應說不應說。”做善事有安樂的果,做惡事有痛苦的果,哪些眾生面前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什麼話,佛陀完全一一明白。

然而遺憾的是,當今時代的人,就像噶當派教言中所說,不把佛陀看作一位全知,只是當成一個算命特別準的算命先生。沒有智慧的愚癡者對佛語處處懷疑,包括有些出家人,盡管剃了光頭、披上袈裟,多年來一直念誦佛號,但真正遇到關鍵時刻,對佛所說的“善有善果、惡有惡果”就猶豫不定了。

這些人必須要通達“兩大理自在”陳那論師和法稱論師把佛陀建立為量士夫的教言。或者通過自己的智慧來剖析,看佛陀2500多年前講了那麼多法門,世間上的智者推翻過多少?其他學說在世間上留下了多少?這些方面一一觀察的話,就會對佛所說的話產生信任了。

《妙法蓮華經》云:“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可是有些寺院或居士團體中的人,說自己是皈依佛門的,卻對佛的教言半信半疑,這種情況隨處可見。因此我們一定要信賴佛的教言,尤其是這裡所講的,只要利益眾生,定會得到圓滿果位,獲得佛陀包羅萬象的身語意功德。到了那個時候,我們通過宿命通一回顧,就知道自己最開始在某某上師面前,於什麼地方發了大菩提心,從此之後乃至生生世世都是行持利他的行為,如今才獲得了如是圓滿的果位。整個五道十地的過程都會清楚的。當然,我們作為愚癡的眾生,因為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可能會懷疑修菩提心有沒有這樣的功德。但只要以佛陀的教言為依據,一心一意修持的話,絕對能獲得如是果報。

而且對佛陀的經教生起信心,具有無量的功德。《供燈經》中講了四種不可思議——信仰佛經不可思議,因小果大不可思議,眾生的根基不可思議,三寶的力量不可思議。間接也體現了佛語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大家一定要發菩提心,盡心盡力地利益眾生,這種功德肯定存在,這是釋迦牟尼佛的金剛語,不要有任何懷疑。

假如這一世發了堅定的誓言,那我們的生死輪迴就有了一個轉折。否則以前在漫長的輪迴中不斷漂泊,現在還不發心的話,今後仍會遙遙無期。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海塵婆羅門時,第一次發了菩提心。我們得個人身也不容易,來到世間後什麼不做都不要緊,唯一要發個不退轉的善心,這才沒有空來一趟。所以從現在開始,大家一定要發大乘菩提心,對佛陀的金剛語生起信心。

若汝自往昔,素行利生事,
除獲正覺樂,必不逢今苦。

這裡也是對自心進行教誡:“如果你往昔無量劫以來,一直奉行利他事業,就像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那樣利益眾生、修自他交換,遇到眾生就盡力幫助,那麼時間如此久遠,你一定會推翻了可惡的我執,獲得利他所帶來的證悟境界。如今除了得到如來正等覺的無漏安樂之外,絕對不可能每天被煩惱折磨著,落到這般痛苦的地步。”

往昔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寶髻佛等無量如來,在因地時也跟我們一樣,是被煩惱纏縛的凡夫,但他們自從發菩提心、選擇利他這條路之後,依靠多生累劫的修持,現在已脫離輪迴、擺脫生死,獲得了如來的果位。而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在輪迴中一直沒有解脫,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好好地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也是利益眾生之因。淨土宗的曇鸞大師說過:“發菩提心是進入佛道的要門,發心才能成佛,發心才會去度化眾生。”

正如《現觀莊嚴論》所言,菩提心有兩個法相,一是緣佛果,一是利益眾生。假如我們很早以前除了成佛和利他以外,什麼想法都沒有,早就應該成就了。但我們是不是這樣的呢?恐怕不是。很多在家人一直想著自己的生活、對象,年輕時被無數煩惱纏縛著,一直沒有機會發心。人老了以後,精力不充沛,也沒辦法發心。這樣一來,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求佛果呢?

當然,假如因緣殊勝、發心力特別強,即使是一般的凡夫人,今生也有成就的機會。六祖大師到五祖那裡去的時候,“唯求作佛,不求餘物”,只想好好地成佛,除此之外不求寶貝,也不求上師的其他加持,最後他獲得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證悟了身體不存在,心也不存在,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雖然有些法師認為這是單空,但兩方面都可以解釋,認為萬法一無所得,遠離一切塵垢障礙,這樣理解也可以。

同樣,倘若我們也是即生中除了利眾生和求佛果以外,沒有別的希求,那應該也會成佛的。但慚愧的是,無始以來我們對自我的執著特別可怕,一直沒有求佛果的心,即使在課堂上或者經堂裡發了心,出了門口以後,遇到雞毛蒜皮的小事就開始忍不了,馬上把眼鏡放在地上、袖子一卷:“你有本事就過來吧!”事後被批評又特別傷心:“嗚嗚嗚,我錯了……”

華智仁波切說:“眾生若在以前精進修持過佛法,現在已經得到了如來果位,至少也有不墮三惡趣的把握。”不說前世開始學佛,就算在即生當中,從幼兒園起一直修菩提心,小學、中學、大學……你就像希求自利一樣,一心一意地修菩提心,現在可能也不是這樣。但很多人並沒有好好修持,文字上雖然了解了,但不經常串習的話,根本解決不了嚴重、惡劣的習氣。因此,得到這個法之後,大家一定要修行。如果沒有修行,當下聽的時候好像聽歌一樣,覺得很好聽、有道理,但若沒有去串習,最後一定會付之東流的。

丑三、是故教誡修自他相換:

故汝於父母,一滴精血聚,
既可執為我,於他亦當習。

有些人可能會想:“修自他交換時,把我當作別人、別人當作我,聽起來倒是很殊勝,但恐怕不好修吧。他就是他、我就是我,兩個人互相換過來,是很難以習慣的。”

為斷除這種懷疑,此處通過比喻進行說明:如果長期修持自他交換,終有一天定會成就的,這一點沒有任何懷疑。為什麼呢?因為既然你經過串習,能將父精母血的不淨種子所形成的假合五蘊執為我,為何不能同樣對其他眾生也如是執著呢?

每個人都對身體特別執著,別人說你身體好胖,你就氣得要命:“我胖關你什麼事,我胖是我的福報!”別人說你太瘦了,你馬上反駁:“我瘦了可以飛啊,輕飄飄的,才不像你一樣。”只要對這個身體略有微詞,你就義無返顧地挺身而出。

有了“我”的觀念後,進而會產生我執,把名字也執為我,覺得這個名字就是我,讚歎這個名字就讚歎我,誹謗這個名字也是誹謗我。其實名字只是一個代號,名字和身體本來沒有關係,怎麼能說是我呢?

執著身體,實際上是一切過失的來源。老子曾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吾若無身,復有何患?”用智慧來詳細觀察時,父母的不淨種子本不是我,卻因長期執著而當成我。同樣,芸芸眾生雖然也不是我,但從現在開始,若串習將他們視同己身,並以智慧加以引導,最後無疑也會執著為我。

把一切眾生當作我,剛開始可能很困難。以前在觀音菩薩的故事中,一個人的妻子死了,特別特別傷心。有個老和尚問他:“今天降生了七個人,你高興嗎?”“這跟我沒關係,有什麼可高興的?”“今天死了五個人,你難過嗎?”“我又不認識他們,有什麼好難過的?”後來,在老和尚的悉心引導下,他終於明白自己的痛苦來源於執著,進而從痛苦的陰影中擺脫了出來。

其實把眾生當作自己,最初覺得不現實,但只要慢慢串習,就根本不會困難了。《無邊功德讚》云:“縱聞亦於今世生苦害,亦未長久躬行廣大行,彼等難行若修自然成,若不修習功德難增長。”這個道理講得特別好,如果沒有修持的話,永遠都會把眾生拋之腦後,一直全力以赴地維護自己。因此從當下開始,我們應該反過來,以前一直是保護自己,現在應當串習去保護眾生。

我這樣講了以後,你們一定要去做。我有時候看你們好像明白了,但在實際行動中經常與人發生矛盾,或者欺負別人、譏笑別人,就有一種厭煩心,覺得講了這麼多法,一點也起不到作用,還不如不講。當然,我們畢竟是凡夫人,所謂“萬事開頭難”,很多聖者剛開始發心時,也有一些退轉的現象,《俱舍論》說即便有些阿羅漢,得果後也會滑下去,然後又馬上復位了。所以凡夫人剛開始發心,難免有一些違緣,但只要不斷地串習,遲早都會做到的。

如今的世間上,修行的違緣非常重。尤其是外面的一些居士,表面上在學、在念誦、在皈依,但實際行動中,很多言行比較膚淺。所以佛陀在《獅吼菩薩請問經》中說:“家中諸煩惱,毀壞諸善根。”在家人有很多很多的煩惱,相續中的善根容易被毀壞。有些大德在解釋時說,這也包括我們出家人,雖然離開了大的家庭,但山頂上還有一個小木屋的小家庭。為了這個木頭房子,有時候也產生煩惱,毀壞諸善根。因此不管你住於大家庭也好,住於小家庭也罷,應該把佛陀所說的教言盡量融入自己的心,一點一滴去行持,一定要把眾生當作自己。這個問題,我在《入行論》中提過不少次,但這個應該提,如果你們沒有明白,那學佛只是表面上的。

我剛才來上課時收到一封信,看後還是有很大的歡喜心。一個人在信裡說:“通過《入行論》幾個月的學習,我幫助眾生的心大大增強了。以前我的脾氣非常不好,與同行的人經常吵架打架,這幾個月以來,我一直沒有吵過架、打過架。”這就是菩提心的功德,但願他不僅是這輩子這樣,乃至生生世世也要不跟眾生吵架打架。否則光是壓制一兩個月,過段時間習氣又復發了,那是不行的。這一點,我們好多道友也是如此,講《安忍品》的時候,三四天內誰都不會打架,但再過幾個月,《安忍品》的加持慢慢消失了,習氣又占上風了。所以為什麼要長期修行?原因就在這裡。

以上講了自他交換的發心,下面講一些這方面的行為。

癸二(行為)分二:① 行為修法;② 以行為主宰心。

子一(行為修法)分三:① 當利他;② 斷除珍愛自己;③ 攝義。

丑一、當利他:

應為他密探,見己有何物,
悉數盡盜取,以彼利眾生。

發心上講了很多道理後,行為上怎樣去利他呢?就像一個人學習開車,理論上學完之後,應該如何去駕駛呢?應該把自己當作眾生,為眾生服務。我們對自心教誡道:“你以前是我的大密探,我需要什麼,你整天都在觀察——今天出去能不能得到一點東西?今天會不會獲得讚歎?等一會兒回去,會不會吃得好一點?每天都在想我能不能得什麼。而現在發了菩提心之後,位置要換過來,應該成為眾生的密探、奸細、特務,時時刻刻觀察眾生缺少什麼、需要什麼,一定要進入眾生的心裡。”

前段時間,智悲學校的幾個老師開會,一個老師發言說:“我們當老師的人,天天用棍棒打學生是不合理的,一定要進入學生的心裡,這才算是個好老師。”我們發菩提心後也是同樣,光會說漂亮話是沒用的,一定要看眾生需要什麼,我們能不能滿足。眾生情緒低落、馬上要墮落下去時,應該安慰他:“你不要哭,不要傷心!”眾生缺少財富、沒吃沒穿時,看看你自己有沒有,如果有,就不要有吝嗇心,應該拿出來布施給他。佛陀也說:“從我取財,布施眾生。”把自身的東西取出來,布施給乞丐或討飯的眾生,這就是密探應該發現的事情。

別人擁有美好、快樂、幸福,應該是我們的願望,自己有沒有這些無所謂。有些人修了大乘菩提心之後,自己得到讚歎、獲得快樂,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其他眾生獲得安樂,他心裡就數數歡喜,這是真正的修行人。故而我們應當成為眾生的密探,見到眾生需要什麼,就把自己所擁有的拿出來幫助他。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大乘修行人,財布施、無畏布施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在外面的城市裡作法布施。如果自己有一些佛法的境界、佛法的傳承,那應該布施給眾生。我經常在想,現在通過這樣的推廣,到了一定時候,有能力的出家人應該出來給出家僧眾或在家居士宣說佛法。各個城市裡也有一批水平相當高的在家佛教徒,他們也應該當在家法師。以前在中國傳統中,剃光頭的人才叫法師,其實居士也可以叫法師,因為傳法的上師都叫法師。《楞嚴經》裡面,觀音菩薩為度眾生顯現三十二相,有比丘來求法,他顯現為比丘相;有比丘尼來求法,顯現為比丘尼相;有在家守五戒的居士來求法,則顯現為優婆塞、優婆夷等在家身份進行說法。這在佛經裡是有教證的。當然,我們一部論典還沒有學完,就派一些法師出去講經,可能有一定的困難。但這個傳統應該要改革,其他改革對我們來講沒什麼必要,但佛經裡講得很清楚的問題,以後應該繼承下去。

在一些大城市當中,學佛的在家人相當多,出家的數量非常少,若要出家人到每個城市裡去集中在家人學習,這是根本不現實的。因此,大家以後看到一個居士在講經,不要認為他發瘋了,居士講經應該是可以的。但現在有些城市裡面,居士給居士講經覺得不好,而居士站在出家人的講臺上講經,大家都規規矩矩地聽著,這種傳統不一定對。出家人面前應該由出家人來說法,在家人面前,出家人或在家人說法都可以。

很多地方確實缺乏佛教的基本知識,佛法需要慢慢深入人心。現在皈依佛教的人很多,但真正獲得實義的人很少。第一世敦珠法王的傳記裡面,他好像三十幾歲時,有一次在光明境界中,有個小鳥雀給他唱道歌,其中就說道:“聞思的人很多,實修的人很少;獲人身者雖多,具實義者罕見。”這種說法非常正確,現在獲得人身的人比較多,但真正具有實在意義的,確實很罕見。

因此,我們獲得這樣的人身之後,要麼當一個修行人,始終觀自己的心,要麼一心一意地利益眾生。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這兩件事情,除此之外的世間瑣事,都是增長痛苦的因。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引用了一首《出離輪迴之道歌》,其中有句話是:“外觀世間行,無義痛苦因,深思皆無利,當觀修自心。”世間上各種各樣的行為,不管你搞生意也好,得地位也好,如果用智慧來觀察,都沒有什麼意義,完全是增長痛苦之因。

我看到很多人的在家生活,確實生不起愛慕之心,反而有種極大的厭離心。整天周而復始地不斷操作,最後回歸自然時又有什麼意義?不如一心一意觀心的本性,若能做到這一點,就是上等修行人。我們學院有相當一部分人,多年以來在觀心方面非常下功夫,我相信應該有一定的收獲。

還有一種人,就是一心一意地利益眾生。自己閉關實修的話,可能因緣不成熟,機會也沒有,心有時候無法堪能,但哪怕你每天給別人講一句佛法,或者利用自己的特長技術來幫助眾生,這個人身也沒有空耗。否則,一輩子漫無目的、糊裡糊塗地過日子,那跟旁生沒有什麼差別。你們不是幼兒園的小孩了,應該把握自己的未來,既然學了佛,就應該做最有意義的事情。人生幾十年如白駒過隙,若沒有在阿賴耶上面染上善法的習氣、種下善法的種子,即使你講得再好、唱得再好,離開人間時,除了相續中的善根不會耗盡外,其他什麼也帶不走。

在修學大乘佛法時,為了保護自己珍貴的利他心、遣除修行中的違緣,一定要祈禱傳承上師、本尊,尤其是蓮花生大士。前段時間我看了一些伏藏大師的蓮花生大士儀軌,確實覺得在末法時代,不管你學顯宗還是學密宗,都要全心全意地祈禱蓮花生大士。蓮花生大士是諸佛的化現,若能經常祈禱,有生之年修學佛法的違緣會全部遣除的。

因此千萬不要誹謗密宗,一兩個人誹謗的話,對密宗不會有任何損害,但你的今生來世都毀壞無餘了。以前有些淨土宗和其他宗派的法師,對密宗很有看法,也誹謗了很多,後來他的一生中出現很多意外、發生各種違緣,之後他自己也有所醒悟。我們獲得一個人身,即使對佛教沒有作貢獻,也最好不要做壞事,依靠惡知識、惡友的引導而墮入邪道。

總而言之,在難得的人生中,我們有機會學習佛法,尤其是甘露般的大乘佛法,對今生來世有非常大的利益。這一點是佛陀的無欺教言來印證的,並不是我在這裡胡說八道,說“你們學的話,百分之百我來保證”,不是這樣的。但我有一定的依據,依據就是佛語,佛語是任何宗教和學者都無法推翻的。我們即生中能遇到這麼好的佛法,確實是自己的福分,應該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