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八品 靜慮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一百四十六節課

思考題

  1. 有些人認為:“皈依、出家雖然非常難得,但做不到的話,過失也很大,那我不如不皈依、不出家。”這種想法合理嗎?請說明理由。
  2. 為什麼聽一聲佛號、看一眼佛像也需要很大的福報?這種善根如此微小,為什麼說它的功德不可思議?
  3. 什麼才是修行的成就相?現在世間人有哪些誤區?你打算如何幫助那些誤入歧途者?
  4. 當今世界上戰爭不斷,根源究竟在哪裡?怎麼樣才能真正實現世界和平?
  5. 古代人和現代人讀書的志向有什麼不同?兩相對比,當今教育體系有何弊病?你將如何引導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小孩?
  6. 倘若別人犯了一些大錯,你會怎麼樣對待他?這跟你以前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從中你有哪些收獲?
  7. 發露懺悔有哪兩種方式?應當如何正確地發露懺悔?
  8. 《道德經》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句話對你有何啟示?

丑二(斷除珍愛自己)分三:① 以意樂自我嫉妒;② 以行為代他苦;③ 以心行置低位。

寅一、以意樂自我嫉妒(從內心中對自己繼續修嫉妒心):

我樂他不樂,我高他卑下,
利己不顧人,何不反自妒?

這跟前面的內容基本上相同。作為一個修行人,看到引生煩惱的對境時,應該盡量對治煩惱。對治的方法有多種多樣,寂天菩薩在這部論典中的竅訣非常尖銳鋒利,可以把我們的煩惱一一穿破,摧毀無餘。自古以來無數的高僧大德和大成就者,都是通過這樣的竅訣調伏相續,最後獲得了圓滿果位。所以大家對此應該有信心,明白現在所學的教言正確無謬,具有相當殊勝的加持力和對治力。它的力量極為強大,我們的煩惱一遇到它,就像絨草遇到火一樣,馬上會燒盡無餘,沒有一個對治不了的,只不過有時候自己信心不夠、有時候自己毅力不夠而已。

這裡說我們平時就是這樣:在心情上,自己一味想獲得快樂、吃穿不愁,即生行持善法,來世獲得人天福報,而對其他的眾生,除了親朋好友以外,不願意讓他們今生來世快樂,希望他們悶悶不樂、愁眉苦臉;在地位上,自己願意至高無上,被成千上萬的人恭敬愛戴,而想別人受到蔑視、地位下賤;在行為上,白天晚上為了自己的利益勤奮努力,而對其他眾生的事情毫無顧及、漠不關心,就算表面上做了一點,也主要是為了自己,並不是關愛別人。這些情緒上、地位上、行為上毒藥般的自私自利,我們捫心自問,看這樣做到底合不合理?如果不合理,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對治?作為一個凡夫人,只要反觀自己的行為,就會覺得很慚愧。我們從早到晚24小時都是想著自己快樂、自己獲得名聲地位,而眾生的利益,除了個別真正有菩提心的人以外,根本沒有想到過。

當然,有些人審察自己的時候,可能也有變化。這種變化是很重要的,沒有這種變化的話,修行是不可能進步的。有個人告訴我,《入行論講記》上他能做到的就畫紅線,做不到的畫黑線,學第一冊時黑線比較多,紅線比較少,現在到了第六冊,很多事情都能做到了。他用這種方法來勉勵自己,如今還是有一定進步。這是一個很好的觀察方法。

利他心不僅大乘行人具有,世間上也有人做得非常好。晉代有個人叫朱沖,他從小就待人寬厚,特別有智慧,但由於家境貧寒,沒錢上學讀書,只好在家種地放牛。隔壁有個人心地很壞,平時好占便宜,三番五次地把牛放到他家的地裡吃莊稼。朱沖看到後,不但不發脾氣,反而在收工時帶一些草回來,連同那吃莊稼的牛,一起送回主人家,並說:“你們家裡牛多草少,我可以給你們提供方便。”那家人一聽,又羞愧又感激,從此再也不讓牛去糟蹋莊稼了。朱沖的待人厚道,贏得了鄉鄰的一片讚揚。

這個世界上,好人還是比較多,但發現好人的人比較少,很多公務員、醫生默默無聞地為人們服務,真是非常了不起的菩薩行為。而一些有名聲、有地位的人,表面上說得很動聽,經常在眾人面前裝模作樣,但實際上內心骯髒腐敗,這種現象在當今比比皆是。簡單來說,自他交換就是要體諒別人。富勒 說過:“不會體諒別人的人,是得不到別人理解的。”因此,大家一定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這樣的話,很多行為和利他心不得不增上。

即生中生起利他的菩提心,比遇到如意寶還難得。佛陀在《甘露經》中講了四種難得,第一個是人身難得,(這裡的人身,是指學習佛法的人身。觀音上師講經時說,藏地一個喇嘛講法時提到人身難得,有個漢族人馬上站起來反駁:“人身一點都不難得,我們漢地的人特別多!”其實漢地的這種人身,不一定是具有十八種暇滿的人身寶。)第二個是遇佛法難得,第三個是信仰佛法難得,最後是菩提心難得。佛經中的這四種難得,千百萬劫難以遭遇,一旦得到了,自己萬萬不能放棄。

有些人可能認為:“這些雖然很難得,但做不到的話,皈依也好、出家也好,可能過失也很大,那我不如不皈依、不受戒。”這種說法比較幼稚。佛陀在《說菩薩行》的經文中曾記載:有八位比丘聽到大乘空性法門,因生起邪見,當下口吐鮮血,墮入地獄。本來他們千百萬劫不能解脫,但由於聽過空性法門的緣故,很快時間內就轉生到了兜率天,下生人間成為轉輪王而獲得成就。

有些人說:“我出了家以後,中間毀壞戒律,真不如不出家好。”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如果沒有皈依出家,在漫長輪迴中就沒有解脫的機會,即使因為你業力深重,守戒無法善始善終,或者學大乘佛法沒有善始善終,但學和不學比較起來,只要入了這個教法,功德就不可同日而語。

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講了,利他心和緣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議。利他心方面,前面已經講過很多,而緣佛陀的功德,《入定不定手印經》中說:“漫長的時日中供養緣覺,不如看到佛像、聽到佛號的功德大。”要知道,“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的聲音,沒有福報是聽不到的,今天看到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像,不信佛教的人可能覺得不如自己朋友的照片珍貴。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你緣了這個以後,眼識阿賴耶上就種下了善根,雖然比較微小,但這個功德就像大海裡滴一滴水,大海沒有乾涸之前,水也不會消失。同樣,緣佛的功德乃至菩提果之間不會用盡,即使小如初一的月亮,但也勝過所有星星的光。

所以大家平時一定要想著佛陀,有一種感恩戴德之心,感恩佛陀賜予我慧命,給了我利他的機會,時時想到一切功德和悉地的來源就是佛陀或者上師。龍猛菩薩也始終憶念佛陀的恩德,他在《中論》的最後說:“瞿曇大聖主,憐湣說正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釋迦族大能仁王釋迦牟尼佛,以悲湣心對眾生宣說了正法,斷除世間的一切惡見、邪見,對每個人的恩德無與倫比。我們哪怕有一剎那的善心、一剎那的快樂,也全是佛菩薩和上師們的加持,不管走路也好、做事也罷,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念,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縱然遇到違緣、痛苦、病魔,也要想到這是佛陀賜的加持,讓業力深重的我遣除無始以來的障礙,即生中消盡一切罪障,將來必定獲得成就。

倘若有了一點利他心,平時經常約束自己、轉變自己,這就是修行的成就相。修行的成就相並不是頭上一下子長兩隻角、臉上馬上冒一個包,而是以前不能面對的東西,學習佛法以後能面對了,以前遇到家人、感情等時特別執著,現在通過學習之後,真的有一點點改變,對世間的執著比較淡,這樣確實有了一些境界。所謂的境界,不一定是眼睛看見特別亮的東西,假如看見特別亮的東西就是境界,那你盯著燈泡就可以了。

剛才來了一個新西蘭的居士,她說通過一年的學習,才知道自己以前對佛法並不認識,現在對萬事萬物的看法跟以前完全不同了,不僅可以面對和應付很多事情,還經常幫助身邊的人。這就是佛法的威力!現在的世間上,人們通過各種方法想獲得安樂,許許多多的科學家、領導也是絞盡腦汁希望人們幸福安康,但沒有利他心的話,結局只能是南轅北轍。其實我們不快樂的因素是什麼?就是貪心、瞋恨心、嫉妒心等煩惱。這些煩惱魔王的力量極為強烈,縱然有吃有穿、豐衣足食,什麼條件都樣樣具足,可是沒有調伏煩惱的人,始終都過得不平安,衝突也會不斷發生。

現在國際上經常開一些世界和平會議,有時候在日內瓦,有時候在聯合國的所在地——美國紐約,各國元首齊聚一堂,千方百計想化解衝突、實現和平,但戰爭仍然在此起彼伏。其實國家與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來源就是自私自利,什麼時候摧毀了每個人的自私自利,什麼時候就天下太平了。

一個人的家庭幸福、工作安心,乃至全世界的快樂,都離不開佛教的教育。這並不是我們佛教徒在這裡大肆宣揚,不管你是世界上的哪個民族、哪個群體,只要有緣分聞思修佛法,都會獲得這種快樂。所以追求快樂的人若不希求佛法,真的是太可惜了!

我們從佛法中獲得利益的同時,也應該讓身邊的人一起分享。我有一個熟悉的人,她依靠自己的發心,最近在大概一個月中,想辦法讓周圍的人皈依,光是電話裡皈依的,就有二十多個。她今天到家裡去抓一個人,明天到單位裡跟領導說說話,最後很多人在她的規勸下都成了三寶弟子。因此,要利益眾生的話,不一定要有高深的智慧、無盡的財富,關鍵看你勇不勇敢、能不能發心。如果能發心,每個人都有不可思議的能力。

要知道,逐漸了解佛法之後,內心的快樂是無法言喻的。以前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什麼樣,學習佛法以後有天壤之別。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家應該認認真真去思考,有些方式盡量要改變。

寅二、以行為代他苦:

吾當離安樂,甘代他人苦。

作為修學大乘佛法的人,光是口頭上講得天花亂墜肯定不行,行為上應該怎麼去做呢?上師如意寶講這個頌詞時說,假如有能力,就應真實代受別人的痛苦;沒有能力的話,心裡觀想代受無量眾生的痛苦,功德和利益也不可言說。如果經常想:“我什麼時候才能代受眾生的痛苦啊?雖然我現在的自私自利特別強,還不能真實代受,但請諸佛菩薩加持,我一定要去慢慢串習。”有了這樣的發心,即便是在凡夫位,心力強大的人也能代受眾生之苦。

“不考慮自己”這一點,是大乘菩薩不可缺少的,《華嚴經》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乍聽起來,個別人可能有點害怕,在杭州時有人就問我,通過呼吸觀想自他交換,擔心別人的痛苦染上自己,自己生病,實在是不敢修。確實,大乘佛教一般人無法接受,所以為了引導不同根基的眾生,佛法又分為人天乘、小乘、大乘,一步一步地往上修。心力比較大的人,利他心非常強,這是希求佛果不可缺少的,如果少了這一點,任何行為都是成就的障礙。

《弟子問答錄》 中有句話我特別喜歡——“餘事皆下品,唯有利眾高。”唯有利益眾生是最高的,其他以自私自利攝持的行為,磕頭也好、供養也好、布施也好,甚至念經、念佛、辦道場、開法會、放生,都是下品的善根。

這句話的來源有一個故事:阿底峽尊者的前世叫普賢上師,仲敦巴尊者的前世叫慈氏。慈氏的父母剛開始沒有孩子,就天天求天尊加持,想要有個兒子。後來天尊為其誠心所動,告之想要兒子寶貝的話,必須求佛法,這樣一來,他們家就會有佛法,也有孩子。(現在有些家庭有孩子、沒有佛法,有些是有佛法、沒有孩子,很苦惱的。)他們遵照天尊的囑咐上供下施之後,生了一個非常可愛的孩子。這個孩子生下來時,舌頭上會發光,光接觸到誰的身體,此人馬上產生慈悲心。於是父母故意把孩子帶到十字路口,讓他的舌頭發光接觸每個路人,使大家都生慈悲心。後來慈氏遇到了普賢上師,上師對他傳授佛法後,他說了剛才這個偈頌。到最後,他把父母親友都度出家了。

《弟子問答錄》中講了很多阿底峽尊者和仲敦巴的前世。法王如意寶經常講這個故事,裡面的內容相當感人,讓人很生信心。我1986年去安居時,每天都是看這個,看著看著就開始流淚,以前大德們的行為非常有震撼力。

如果有了利他心,按照大乘的教義,其他行為並不是很重要。有強大利他心的人,不但不希求自己的快樂,還會代受別人的痛苦,在這個過程中也有當下成就的事例。無德禪師的徒弟中有一個沙彌,他晚上不小心踩死一隻青蛙,無德禪師知道以後,非常嚴厲地教訓道:“你這是犯了殺生大戒,為免業報輪迴,你到後山去跳崖謝罪!”沙彌只好拜別師父,萬分傷心地走近懸崖,往下一看,懸崖峭壁、深不見底,跳下去的話,必死無疑,不跳又違背師父的教言。他進退為難,忍不住大聲哭了起來。

有個屠夫剛巧經過此山,見他哭得傷心,就上前問是什麼原因。他把事情原委說明後,屠夫感慨道:“你不過無意踩死一隻青蛙,罪業就這麼重;我天天殺豬、滿手血腥,肯定要墮入惡趣的。不如我跳好,你不要跳了!”當時他毫不遲疑,縱身從懸崖上跳了下去。由於他的發心力,一方面代受別人受苦,一方面生起了極為強烈的懺悔之心,罪業當下清淨,出現一朵祥雲托住他,屠夫當下成就了。

這也算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一個人遇到殊勝的對境或因緣時,確實可以頓時解脫。有些道友出家、學佛的發心力特別強,以前在社會上造過很多惡業,後來遇到佛法之後,什麼樣的違緣都擋不住自己,學佛之心非常虔誠。有了這樣的心力,任何罪業都可以清淨的。

總之,老母有情的一切苦厄,自己應該默默代受。行為上真能代受的話,那麼功德非常大;如果實在不能,遇到痛苦也要生起歡喜心:“我今天頭痛了,遇到不幸的事情了,這是諸佛菩薩的加持,眾生的痛苦我來接受,肯定有很多眾生痛苦減少了。”這樣觀想的話,功德也是不可小覷。

寅三、以心行置低位:

時觀念起處,細察己過失。
他雖犯大過,欣然吾頂替,
自過縱微小,眾前誠懺悔。

我們從思想上、行為上要隨時隨地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到底是善心,還是惡念,或者是無記心?很多剛學習佛法的人,不一定聽得懂“無記心”這些法語,所以學習佛法時一定要認真。我發現極個別的道友聽了很多佛法,但平時沒有注意佛法裡的特殊語言,以致自己修行沒有獲得很大的利益。甚至外面有些道友在輔導的過程中,佛教的專用詞用得不多,世間亂七八糟的語言卻加在裡面。

前段時間,我對菩提學會的個別輔導員提了一些意見,因為他們雖然在輔導,但輔導的過程中離題千里,根本不是《入行論》所講的內容,而是隨便上網找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他們沒學過《俱舍論》,也沒有學過因明中觀,就把書本放在一邊,給別人講這個、講那個,這是不合理的。我們學院對輔導員和法師有嚴格要求,不能與諸佛菩薩的經論離得太遠。這一點我自己也很注意,若經常不用一些教證理證,光靠自己的分別念,憑感覺給人講很多,那沒有什麼意義。

而且學習佛法的時候,威儀也比較重要。聽法時要認認真真,不要三心二意。有些人的坐勢也好、看勢也好,很多方面都不如法。當然,在法師面前聽法的,有嚴格要求,但現在科學發達以後,從光碟得受佛法的人,也應該以同樣的態度來對待。有些女孩子一邊吃瓜子,一邊吃花生,這樣聽是不合理的。據說還有些人,一邊聽法一邊給朋友發信息,產生強烈的貪心,或者一邊聽法一邊染嘴皮,這樣更是不合理。在聽法的場合中,還是應該如理如法,如果你口渴了,喝點水也沒什麼不可以的,(可能是我自己喜歡喝水的原因吧,)除此之外,聞法的威儀還是有嚴格要求,大家輔導也好、聽課也好,必須要如法。否則,佛教的一些基本或特殊用語,經常擦肩而過,你聽了多少法也不會有很大利益。

我們要時刻觀察自己,看自己做了什麼、想了什麼,倘若發現不如法,馬上要懲罰自己。就像奔公甲那樣,天天盯著自己,一不對了就責罰自己,這樣的修行者非常了不起。然而,有些人卻恰恰相反,稍微懂得一點佛法,整天都說別人的過失。以前有老法師說:“佛法慧眼不能當作看別人過失的窗口,應該是對照自己的明鏡。”並不是懂一點戒律、懂一點大乘義理,就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整天說很多過失。藏族有句諺語是:“自己臉上有犛牛也看不出來,別人臉上有小虱子也能發現。”很多人自己有再大的過失也發現不了,而別人沒有過失也可以憑空捏造、擴大,這樣是不合理的。

尤其從小就要培養這種習慣——觀察自己的過失,不說別人過失,所作所為都利益眾生,這非常有必要。古人讀書的志向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學知識是為了通達大自然的真性,為百姓和社會謀福利,繼承前輩大德的優良傳統,為千秋萬代創造和平,並不是要自己升官發財,也不是為了自己快樂,擁有幸福的家庭。如果從小就能有這樣的心,那確實很偉大。

前不久我熟悉的一個人跟我講,他現在很想幫助眾生,用自己的財力也做了很多事情。他從小家裡比較窮,所以自己有兩個志向,用黑筆寫在牆壁上。一是長大以後要發大財,為眾生做事情,二是娶一個好看的老婆。現在他都如願以償了,第一個確實很有錢,為社會作了很大的貢獻。但第二個意願,他說當時不應該發,因為現在不止有一個妻子,而是有兩個妻子,每天他都特別苦惱。她們雖然條件不錯,不要說這輩子,下一輩子的吃穿都沒問題,但她們一直不滿足,整天給他提很高的要求。所以他想把資金全部轉到佛法方面來,不理她們了。這個人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我們如果從小也發願利益眾生,除此之外沒什麼可想的,那你的發願成熟以後,一定會幫助眾生的。

我們的人身相當難得,從現在開始一定要默默發願:從今以後盡量利益眾生,不看別人過失。其實如果渲染加工,誰都能找出過失來。外道對本師釋迦牟尼佛尚且能挑出毛病,我們一般人找不出過失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觀察別人的過失,就算別人有一些大的錯誤,比如殺人、偷盜、邪淫,也不要去責怪他,而應該自己欣然代受。

佛陀在因地時,有一世轉生為善得商主,他從大海取寶回來的路上,看到劊子手準備殺一個人,便決定將此人救下來。但劊子手說自己無權釋放,必須要去求國王。善得請劊子手在他未回來前,千萬不要殺死那人,並飛快趕到國王面前求情。國王跟他提了兩個條件,第一、必須將他這次從大海裡獲得的珍寶盡皆上繳,第二、他自己要代那人伏法受死,這樣才有可能將其釋放,善得聽後,心甘情願地將珍寶一個不剩全部獻給國王,然後準備到刑場去受死。劊子手正欲砍斷他的頭顱,雙手卻突然僵硬起來。國王聞訊後決定親自執行死刑,當他手執利刃砍向善得,雙手瞬間掉落於地,並在慘烈痛苦中死去。這位殘忍的國王,就是提婆達多的前世。

我以前在讀書時,好一點的孩子,看到別人受老師懲罰或者父母責打,就挺身而出:“你不要打他,我來替他,有本事打我吧!”有些不好的孩子,本來明明是自己犯的錯誤,卻把過失推之於人。就像薩迦班智達所說,劣者對自己的過失,總是想方設法推諉給別人,就像烏鴉自己吃了不淨物,卻把髒嘴往乾淨的地方擦 。

因此,即使別人的過錯很大,自己也要代受,而自己有一點小小的過失,應該盡心盡力在眾人面前發露懺悔。上師如意寶講過,發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懺悔低劣的行為,如殺生、邪淫等,覺得自己做錯了,在別人面前發露懺悔;還有一種是,自己造惡業之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在眾人面前炫耀自己在戰場上怎麼樣殺人,當時如何如何厲害。這樣的發露沒有功德,只有過失。

我們一生中想得起來的罪過,方便的話,應該在大眾面前懺悔;如果在他們面前說對佛法有害,各方面不太方便,那在諸佛菩薩面前懺悔也可以。現在很多人的發露,其實對佛法有害,畢竟人的分別念千奇百怪,所以發露懺悔的方式,大家也應該值得注意。

若能把罪過說出來,在諸佛菩薩或上師面前進行懺悔,罪業是可以清淨的。阿底峽尊者在《菩薩寶鬘論》中說:“日日夜夜三時中,恆時守護自根門,發露自己之過失,不覓他人之過錯。”如果日日夜夜、白天晚上經常守護根門,發露自己的過失,不尋別人的過失,這才是名副其實的修行人。但現在人不是這樣,稍微學了一點知識、有一點智慧,就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眼裡全部都是壞人,唯一留下自己是個好人,這種現象是不合理的。

當然,我也只是口頭上會說,實際行為上有時候覺得很慚愧。但依靠上師和諸佛菩薩的加持,自己的言行舉止跟從沒學過佛法的人比起來,不敢說有什麼境界,但哪些該說、哪些不該說還是能分得清楚。

總而言之,所作所為只要能利他,就應該盡量放棄自己。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對冒充自己作品的假畫毫不在乎,並且也從不追究。他說:“作假畫的人不是窮畫家,就是本地的老朋友,我為什麼要小題大做呢?”這種發心非常大,要是一般的世間人,肯定要追究版權不可。

包括我也經歷過這樣的事情。有個人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上把我的名字和序言全部刪掉,一個字都不改,然後加上自己的名字,並由西藏民族出版社出版。很多人跟我說了各種建議,我也沒有去追究他,我想自己的名字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只要《大圓滿前行》對眾生有利就好。後來有一個機會,我碰到了這個“譯者”,剛開始他比較緊張,我就裝作不知道,於是他也以為我不知道,到目前為止我們的關係還很不錯。我倒不是說我有什麼境界,但有些小小的問題,沒必要一直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擴大,遇到任何一件事情,只要能忍讓、能包容,還是應該盡量去做。

漢地也有個故事說,有個教授和一個學生一起散步。他們在小道上看到一雙鞋,估計是在附近幹活的人的。學生對教授說:“我們把他的鞋藏起來,躲到樹叢後面,看他找不到鞋子的感受怎麼樣?”教授比較有教養,他說:“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那人的痛苦之上。你可以通過他給自己帶來更多快樂——你在每只鞋裡放上一枚硬幣,然後躲起來觀察他的反應。”學生照做了,隨後他們躲進了旁邊的樹叢。

那個人幹完了活兒,回到這裡,一邊穿衣服,一邊把腳伸進鞋裡。突然感到鞋裡有個硬東西,彎下腰去摸,竟然發現一枚硬幣。他的臉上充滿著驚訝和欣喜。他繼續去穿另一隻鞋,又發現了另一枚硬幣。他激動地仰望著藍天,大聲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他的話語中談及了生病和無助的妻子、沒有東西吃的孩子……學生被深深地感動了,他的眼中充滿了淚花。這時教授說:“你是不是覺得這比惡作劇更有趣呢?”年輕人說:“我感覺到了以前從不曾懂得的一句話——給予比接受更快樂!”

所以平時即使開玩笑、做一些小事,只要損害眾生,盡量不要去做。有些道友開玩笑時語言很尖銳,很刺傷他人的心,自己說完了之後,別人的臉色馬上變了。除了有度化眾生的特殊方便以外,盡量不要這樣擾亂別人的心,傷害其他眾生。而且,自己的心態或行為有過錯的話,也要經常在諸佛菩薩面前懺悔,念一些加持非常大的咒語,使自己的相續得以清淨。大家學了佛以後,不要像在石頭上灑水一樣,裡面永遠是乾的,沒有任何改變。假如利他心有一點提升,學佛的精進也有改善,這樣聞思修行對自己有幫助,對他人也會有利益。

總之,所有的過錯要歸咎於自己,所有的利益奉獻於他人,這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的總集。有個法師曾說:“用慚愧心看待自己,以感恩心對待他人。”這句話說得很好。對任何一個人,隨時都要有感恩之心,你的修行、境界、財富再了不起,也應該有種自我監督和自我批評的態度。不要像現在世間上的有些人,一點點學問都沒有,但相續中的傲慢已經超過了須彌山,這對修行絕對是有障礙的。世間人不懂這一點,時時刻刻被傲慢心、嫉妒心、貪瞋心包圍,我們既然遇到了大乘佛法,平時就應該多串習善心,這樣自己的心肯定會轉變的!

顯揚他令譽,以此匿己名,
役自如下僕,勤謀眾人利。

我們要大力宣揚他人的功德、名譽、威德、力量,盡量埋沒自己的名聲,自己的功德隱含不露,當個默默無聞的修行人。並像奴僕一樣役使自己,無條件地為眾生做事。

如《道德經》云:“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就好像天地,盡管承載一切、養育一切,卻毫無怨言,從來也不居功,炫耀自己有多麼偉大。又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善的最高境界,如同水一樣。水滋潤萬物,動植物都離不開它,人要是不喝水,幾天就會死。但水從來不爭功、不計較,默默地奉獻一切,始終流在最低處,甚至洗滌最骯髒的馬桶等,水也沒有任何怨言。

發了菩提心的人也應如此,自己默默無聞地奉獻一切,當大官、得大名,讓別人去享受。現在世間上得名聲、得獎勵的,全部是領導,而工作的卻是下面員工。包括弘揚《入行論》,發心人員白天晚上都在忙,但得名聲是我一個人,說是:“你講的《入行論》還可以,弘揚得很不錯。”其實我一個人哪有這樣的能力?這完全是大家的努力,很多菩薩通過自己的發心,讓無數人得到這種利益。因此,我們也應該這樣想,不管在什麼場合中,自己的功德盡量不要宣揚,而去宣揚他人的功德。

尤其是宣揚諸佛菩薩和利益眾生,這個功德更不可思議。有時候我看到一些歌星,用美妙動聽的聲音讚歎三寶的功德、利益眾生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那個時候我就非常隨喜。但有時候又非常討厭,覺得他們很可憐,經常讚歎貪心的功德、瞋恨心的功德,唱什麼“甜蜜蜜”,這樣損害了多少眾生?所以,該讚歎和不該讚歎的界限應該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