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八品 靜慮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一百四十七節課

思考題

  1. 有些人喜歡在眾人前炫耀自己,說自己能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為什麼?
  2. 什麼才是真正具有菩提心?這與你以前的理解有何不同?你自己能做到多少?
  3. 大乘修行人的行為歸攝為哪兩條?你平時是如何以行為來約束自己的心的?現在跟以前相比有哪些改變?
  4. 按照格魯派的修行教言,菩提心要培養出來的話,需要哪三個條件?你打算怎麼樣讓自己一一具足?

下面繼續學習斷除珍愛自己的道理。

此身過本多,德寡奚足誇?
故當隱己德,莫令他人知。

我們不應該在別人面前讚歎自己,為什麼呢?因為自己的身體、心理、行為、性格有很多過失,即使有一點功德也不足掛齒,沒有什麼可誇耀的。作為真正的修行人,應該盡量隱藏自己的功德,縱然有一分功德,也要想辦法不讓人知道,這就是智者的行為。

但現在的社會不是這樣,許許多多的人本來沒有什麼功德,卻喜歡誇誇其談,說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前段時間我們這裡有一個新領導,叫慈誠羅珠和我去跟他見面。我們一到他的辦公室,他就開始自我介紹“我在小學如何如何,中學是什麼團幹部”,然後是高中、大學,一直到現在,將所有的功德講給我們聽。當然,我們也沒必要當面制止,但就像麥彭仁波切所說:“自己於己作讚歎,縱是帝釋亦不佳。”

世間人若不宣揚自己,可能怕別人不知道,但真正的大乘行人,一定要反反復復觀察自己,看內心每天被信心、慈悲心、出離心佔據著,還是充滿貪心、瞋心、癡心等煩惱?過失大還是功德大?身體的所作所為,從早到晚行住坐臥如法還是不如法?是按照《毗奈耶經》或大乘教言所講的那樣去做,還是經常自我放逸,隨心所欲地造惡業?如果經常觀察自己,就會發現自己的的確確不是好人。我本人也有這種感覺,別人說我了不起、功德大,我真的特別慚愧,自己到底怎麼樣不用問任何人,自己是最清楚的。如果說我沒有功德、修行不好,那他已經說出了真相,我特別能接受。

一個人就算偶爾有點出離心、神通神變,也不值得在人前宣揚。以前噶當派的袞巴瓦尊者有神通,一次他與大家行路時,到了中午沒有飯吃。正當饑餓難耐之際,袞巴瓦以神通得知馬上有人會來送飯,並告訴了大家。當時仲敦巴尊者極為不悅,聲色俱厲地訓斥他不要驕傲自滿。噶當派和禪宗的大德們,都喜歡隱蔽自己的功德,即使有點微不足道的功德,也不會拿出來炫耀。

我們平時也應當如此,沒必要到處跟別人說:“我對輪迴生起出離心了,我的境界如何如何。”千萬不要這麼講!你這種境界也許是暫時的、偶爾的、不可靠的,沒有什麼可信賴的。在《蓮苑歌舞》裡,金蜂的妻子死了以後,他到蓮喜尊者面前準備出家,當時尊者跟他說:“偶爾厭離天王所幻化,君豈不知此心不久長?”有些人依靠某種挫折變故,對輪迴產生了出離心,但今後的日子還很漫長,還會有許許多多快樂,那個時候這種出離心就蕩然無存了。因此,暫時有一些境界的話,自己不值得宣揚。

我們在上師身邊或金剛道友面前,很容易生起出離心,但是離開他們之後,誠如藏地有些大德所說,修行的境界就會像水裡的石頭。是什麼意思呢?水裡的石頭泡在水裡,看起來很潮濕,一旦拿出來放在陽光下,一下子就變乾了。同樣,有些人在上師道友面前或者正在聽法時,對佛法的信心很不錯,自己覺得境界很高,永遠也不會退轉,可是稍微離開一下,馬上就不行了。

菩提學會有些道友的行為,我也打聽了一下,他們在每個禮拜天學習,禮拜一的時候境界不錯,因為剛剛聽完一堂課,對佛法的信心還可以。如果禮拜六給他們打電話,前一堂課基本上已經淡忘了,後一堂課還沒有接上,那時候的境界跟禮拜一完全不同。假如沒有長期地聞思、長期給自己充電,很多境界恐怕跟不上,因此凡夫人一定要有精進力,自己的功德根本不值得誇耀。

聽說有個寺院的方丈,他整天都說:“昨晚我又見到觀音菩薩了,菩薩對我說……”人的相續很難以了知,他有沒有見到,我也不好說。但即使真正見到了,有修證的人也不會隨便說。現在很多人不懂佛法,經常在人前炫耀自己如何了不起,其實這樣不是很好。佛陀在《毗奈耶經》中講得很清楚:“不宣自德,不隱己過。”在沒有達到一定的境界之前,最好不要宣講自己的功德。

噶當派的祖師們一向以隱藏功德為本,故有“隱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之說。倘若特意去宣揚自己的功德,很容易遭到別人歧視和一些違緣。華智仁波切講過:“自己功德深隱匿,他人功德張幡旗,魯莽傲慢決不作。”意思是說,將自己的功德盡力隱藏起來,他人的功德就像掛經旗一樣去宣揚,傲慢等不如法行為在眾人面前千萬不能出現。有些上師還說,如同小偷偷來的東西不會當眾顯露一樣,自己的學問和功德也不要隨便掛在嘴上。薩迦班智達在格言中亦云:“愚者學問掛嘴上,智者學問藏心底,麥稭漂於水面上,寶石沈沒於水底。”愚者稍有一點學問,哪怕會講一個故事,也到處問人家要不要聽,就像麥稭總是漂在水面上,不可能沈下去;智者的學問不會掛在嘴上,而是全部隱藏在心底,就像藍寶石、如意寶等珍寶,一放進大海,馬上會沈入水底。因此,智者和愚者的行為有天壤之別。

大家應該知道,大恩上師如意寶的內在境界、面見本尊、示現未來授記等功德無量無邊,可是在我們面前,除了顯現極少數的夢境或者為了特意調化個別弟子以外,從來不宣揚神通神變。甚至傳承弟子中有些願意講神通的,上師經常在大眾面前呵斥。他老人家具足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境界,但一輩子沒有認定過任何活佛,也沒有在眾人面前顯露自己的功德。

因此,我希望有些傳承弟子,不管是輔導時也好,在眾人面前也好,不要說“我今天看見了什麼、聽見了什麼”,大多數人都是胡說八道,根本沒有這種境界,卻偏偏喜歡講這些。個別人可能也有一些細微的境界,但這些境界千萬不能在別人面前講。智悲光尊者曾說:“作為凡夫人,自己的境界不能過多講給別人聽,否則,從此之後這些境界就不會現前了。”米拉日巴尊者也說:“雪山雄獅、森林野獸、大海鯨魚,若能隱藏不露,才會減少危害。同樣,作為修行人,所修之法、修得的境界千萬不能泄露,不然會招致違緣。若能善於隱藏,必能修成順緣,最後圓滿成就。”所以,大家在保護自己的修行境界方面,應該學習智者的行為。

很多居士經常開展一些學習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極少數人整天炫耀自己“我昨天看見什麼,聽到什麼”,這些我覺得不是很重要。如果看見很重要,那《釋量論》中說,你不用依止上師了,依止屍陀林裡的禿鷲就可以,因為它好幾百由旬以外的屍體也能看得見。而且現在科學這麼發達,依靠望遠鏡、顯微鏡等儀器,肉眼見不到的東西都能見到,聽不到的東西都能聽到,但這些並不是功德。真正的功德就是想幫助眾生,有這樣一顆心最珍貴。從諸佛菩薩的歷史來看,他們成就的因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也是一種利他心,在任何佛陀的傳記中,不具足菩提心而成就的一個也沒有。因此,大家在價值觀上不要搞錯。尤其佛教不興盛的地方,人的行為總是奇奇怪怪的,所注重的境界也是顛顛倒倒的,這方面務必要引起重視!

丑三、攝義:

往昔為自利,所行盡害他,
今為他謀利,願害悉歸我。

我們從無始以來,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衣食、生命、財產、生活、感情等,一言一行害過無量眾生。不說前世的前世,我們即生中沒有遇到大乘佛教之前,當小孩子的時候,為了玩具得罪過其他孩童;長大之後,為了自己的生活也害過很多人和非人。為什麼害他們呢?就是擔心自己的事情不成功,希望自己一切圓滿。而現在,我們在上師、諸佛菩薩面前發了菩提心要利益眾生,那麼所有的危害、痛苦、折磨,都應該由自己心甘情願承受。

大家沒有皈依之前,可能傷害過很多眾生。不說別的,僅僅是吃一頓飯,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從小到大故意或無意殺過多少生命?藏地有些小孩甚至在放犛牛時,故意殺蟲的現象也非常嚴重。我們平時譏笑別人、得罪別人、傷害別人,更是無可計數。因此從現在起,大家應該發誓重新做人,否則學得再多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發了這樣的心之後,自己能不能做到呢?這一點是可以的。因為我們擁有殊勝上師的出世間教言,依靠這些教言,成千上萬個修行者已經獲得成就,我們只要做的話,也完全是可以的。甚至一些世間人,遇到修養好的人時,也會改變自己的一生。三國時有個人叫周處,他在義興(今江浙一帶)非常出名。當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惡名。因為他個子比較高,從小就死了父親,沒有讀書的機會,人很野蠻,動輒就用拳頭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隻白額虎,再加上周處,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當地稱之為“三大禍害”。(我們以前讀書時,也有一些特別野蠻的同學,大家都很害怕他。)

後來有人想了個辦法,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希望三個禍害通過內戰互相殘殺。於是周處立即殺了猛虎,又下河去斬蛟龍。周處同蛟龍一起搏鬥,三天三夜都沒有出來,當地百姓都認為他死了,高興地對此表示慶賀。結果周處殺死蛟龍後,從水中出來了,聽說鄉人為自己已死而慶賀,方知大家把他當作禍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後來他尋訪有修養的名人陸雲,聽從他的教導,洗心革面、改過自新,最終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同樣,我們以前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自己的名聲、自己的快樂,一切都是為自己奮鬥,從現在起,我們扮演的角色不同了,一定要為眾生造福,把方向改變過來。若能如此,真正的快樂才可以出現。世間上的很多人,心裡很希望自己快樂,但發心與行為往往背道而馳。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世間人心動,愛執福果報,而不好福因,求有不求滅。”世間人很愚癡,他們的起心動念只耽著世間福報,一味尋求財產、感情,而將寂滅涅槃的無漏大樂棄之不顧,終生奮鬥也沒享受過真正的快樂。《法句經》中有這麼一句:“無樂小樂,小辯小慧,廣求大者,乃獲大樂。”凡夫眾生追求自利,即使得到蘆葦上的水滴般的小利樂,實際上也毫無真實安樂可言,只是一些小聰明而已,而修持佛法利益一切眾生,才能獲得究竟大安樂。

然而,這個道理很多人都不知道。大城市裡的人密密麻麻,每天都在為了自己而忙碌,包括有些念佛的人,心心念念就是“我的成就”、“我的解脫”,自私自利的心像毒藥一樣可怕。其實只有放棄對自己的執著,才是成就的唯一妙道。盡管放棄自我有一定的困難,但我們大乘修行人與眾不同的是,自利和他利之間的利弊能認識清楚——如果對利益眾生無動於衷、置之不理,只是想著自己的話,任何美好的願望都不一定能實現。

這些話我在前文中說了很多,但有時候從不同的角度剖析,可以利益不同根基、意樂的眾生。有些竅訣雖然文字很少,但對某些人來說,卻可以讓他頓然醒悟,從此改變自己的一生。所以話不在於多,而在於能不能相應自己的心。禪宗有種說法是:“迷時千卷少,悟時一字多。”明白之後,哪怕一個字也嫌多,用個表示方法就可以了;如果不明白,我在這裡囉囉嗦嗦地講半天,也不一定起到作用。其實真正有信心的人,我一個字都不用說,只表示一下讓他利益眾生,他就會一味地忘我利他,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事情了。可是,如此利根的講者和聽者,現在是很少的。

大家晚上睡覺時也應該想:“今天以前,我整天都是利益自己,害過無量的眾生,那麼從現在開始,我應該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情。”當然,每個人的根基、能力、智慧有別,不一定要做得好大好大,佛陀因地時有時候一輩子就救護一個眾生,但也是相續中的一分積累。所以獲得人身以後,其他什麼都不重要,利益眾生的菩提心一定要生起來。不然,臨死的時候空手而歸,確實非常可惜!

莫令汝此身,猛現頑強相,
令如初嫁媳,羞畏極謹慎。

作為一個大乘修行人,身口意各方面要調柔、寂靜、如法。甚至小乘中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夷、優婆塞,佛陀也要求不管走路說話都要有文雅的威儀,不能讓這個身體過於頑固不化、傲慢粗暴,覺得天下唯我獨尊,現出一副趾高氣揚的神態。有些發了菩提心的人,心裡有沒有傲慢不知道,但走路、說話很多方面看起來傲氣十足,這是不合理的。一定要在眾人面前調柔寂靜,規規矩矩地為眾生做事情。我們發心要當眾生的奴僕,自己沒什麼了不起的。有些人什麼學問和功德都沒有,但言行舉止經常流露出傲慢的愚癡相,這是不應該的。

自己的功德縱然超越許許多多人,行為上也應該極其調柔。打個比方說,剛進門的新媳婦為了討得婆家喜歡,做任何事情都戰戰兢兢、忐忑不安,行為上非常羞澀、畏懼。(當然,我這輩子沒有當過媳婦,講出來可能像盲人摸象,很多老菩薩會覺得:“應該讓我來講,這一堂課我來當堪布。”但畢竟我是講者,還是硬著頭皮講吧。)如果她一味地自私自利,所作所為全是為了自己,或者沒有做任何事情,婆家就會非常不滿,經常呵斥她。所以佛經中說:“應知菩薩者,譬若新婦。”菩薩應該像剛過門的媳婦一樣,行為小心翼翼。

有些經典中還說:“發了菩提心的人,應當像新比丘。”新比丘是什麼樣子呢?一個剛受完戒的人,一切威儀非常具足,走路的姿勢也非常特殊,有時候把長長的具鋪在地上——“上師啊,弟子已受三壇大戒,從今開始過午不食!”許多行為真的很如法,而且經常提醒旁邊的道友:“我們出家人應該怎麼怎麼做。”但再過幾十年以後,一天掉一個、一天掉一個,很多功德都沒有了,過失就積累出來了。

我真的非常非常佩服上師如意寶,一輩子始終戒律清淨。剛受戒的人謹慎小心是正常現象,並不值得炫耀。前段時間有個剛出家的人,見我們在商量的時候開玩笑,覺得這很不合理:“堪布為什麼開玩笑啊?所有的時間應該用於修行方面,不能這樣散亂,起心動念都應轉入妙道。”是,剛開始很多人都會這樣。我最初的時候也是如此,但過了十年、二十年以後,會不會這樣也很難說。一句玩笑也不能說,什麼行為都非常如法,除了真正的修行人以外很難做到。但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應該盡量像新比丘或新媳婦一樣。

在古代封建社會,新媳婦的行為特別注意。唐代的《新嫁娘詞》中就描寫了這種狀況,中云:“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新媳婦剛過門以後,先讓她休息兩天,到了第三天,依照習俗要下廚房給公婆做菜。做菜時她特別注意,一定要把手洗乾淨。但婆婆喜愛什麼口味,對她來說尚屬未知數,如果公婆吃起來大皺眉頭,第一次印象就搞砸了,那以後的日子很不好過。因此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讓小姑(丈夫的姐妹)先嘗嘗羹湯,假如她覺得可以,那就沒有問題了。

現在的新媳婦會不會這樣呢?不一定噢。嫁過去以後,管他三七二十一,你愛吃不吃。假如婆婆是南方的,東北的媳婦就做東北菜,不管她喜不喜歡吃。但古代是完全不同的,我們藏地也有這種習慣,一個女人嫁出門以後,如果被婆家攆回去了,以後就沒有臉見人了,大家都會輕視她:“啊,某某家的女兒被休掉了,已經成了廢品了!”因此古代的媳婦在行為上相當小心。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發菩提心的人都要頭上戴婚紗,變成新媳婦,而是說利益眾生的言行要像新媳婦一樣謹慎。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有菩提心,有一顆利益眾生的心,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有菩提心不是你道理上理解了,而是真正從體會中產生了。產生什麼呢?你所作所為就是讓眾生獲得成就,白天走路吃飯、晚上睡覺,一切的行為都要想著眾生,就像新媳婦過門之後,會經常考慮怎麼樣讓所有的人都滿意一樣。若能如此,那說明你真的有了菩提心。所以自己有沒有菩提心,應該可以觀察得出來,用不著去問別人。

我以前也舉過一些例子,就像一個人特別愛財,白天晚上都在想著自己的生意,甚至做夢也會夢到賺一大筆錢。如果我們想著眾生也能這樣,這就是體會上的菩提心。我認識一個搞生意的人,他對事業非常執著,本來很喜歡睡懶覺,但為了自己的事業,晚上再晚也可以熬夜,早上再早也可以不擦眼睛就出門。若把這種行為轉移到利他上面來,凡是眾生的事情,就不顧一切去做,那這個人肯定具有菩提心。

在座的有些道友,名相上的菩提心都具足,但體會上的菩提心有沒有呢?自己應該最了解自己。假如隨時隨地一直想著眾生的事情,除此之外沒什麼更重要的事情了,即使別人說你沒有菩提心,實際上你也是具足的。反之,倘若你只是道理上會講“《現觀莊嚴論》和《入行論》中說菩提心具足兩個條件——緣眾生和緣佛果”,但心裡沒有眾生的話,那也沒有必要整天沾沾自喜。

假如具足了菩提心,對身邊所接觸的眾生一定會負責任的。就像這裡所說,自己會在別人面前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他,一旦別人有點不高興,自己就會很傷心,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快樂,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可是我們具不具足呢?大家應該心知肚明!

子二(以行為主宰心)分三:① 以對治主宰;② 視為所斷違品;③ 精通對治方便。

丑一(以對治主宰)分二:① 略說;② 廣說。

寅一、略說:

堅持利他行,切莫傷眾生,
妄動應制止,逾矩當治罰。

我們應該用一些行為來約束自己的心,分別念非常猛烈時,還是需要一些辦法加以對治。我平時心裡不太舒服、很難以調柔的話,就關起門來大聲念經、念咒語,讓心慢慢集中在聲音上,以這個行為把心控制住。有時候通過心來約束行為,有時候行為也能對心起到作用。我們意樂上、行為上一定要堅持利益眾生,千萬不能傷害眾生,這是所有行為中最重要的。

有些講義中說,此偈所言的,是饒益有情戒、嚴禁惡行戒、攝持善法戒的總結。總之還是圍繞那兩條:從正面來講,要盡心盡力地幫助眾生、利益眾生;從反面來講,從現在開始,乃至生生世世,連一個眾生的毛孔都不損害,不得罪眾生,不做眾生不高興的事情,更不用說危害他們最珍貴的生命了。概言之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按照大乘經論的觀點,不做自私自利的事情,盡量不害任何眾生,反而要饒益一切有情。

這樣的行為如果慢慢去培養,到了一定時候,為一個眾生也願意犧牲自己的一切。晉朝有一位僧群法師,多年一直住在山裡修行,他附近有塊大磐石,石上有清泉流出,茅棚與磐石中間隔一條深溝,上有獨木橋,可以走過去打水。後來有一隻野鴨,折斷了翅膀飛不起來,停在獨木橋的中間。大師要去打水時,見它占了獨木橋,動也動不了,想用錫杖撥開,又怕它掉下深溝喪生,於是回來不去打水,最後因缺水而示現圓寂。

蓮池大師在《緇門崇行錄》中讚歎道:“為保全動物的生命而不顧自己,再沒有比這更慈悲、更偉大的了。或許有人會說:‘為了保全野鴨的生命,忍受挨打的痛苦還可以,犧牲生命不是太過分了嗎?’其實聖者將自己的臭皮囊視如浮泡幻化,只要對眾生有利,寧願將生命如鼻涕口水般丟棄不顧。佛在因地時以身飼虎、割肉餵鷹,也是這種精神所致。那些耽著四大假合之身的凡夫,永遠也是不會明白的!”

所以,菩提心成熟以後,很可能為了救護一個眾生而犧牲自己,更何況是很多的眾生了。對我們而言,現在主要是這種利他心能不能培養出來?如果能,就像一些藏傳佛教大德所說,那時候你的言行舉止沒有一個是不如法的。

這個法的的確確非常殊勝,關鍵是人能不能跟上它。宗喀巴大師說:“如果人不是大乘,僅僅法是大乘也不夠。”我們所學的這些法,是大圓滿、大中觀以及大乘佛法,可是人的境界沒有跟上的話,法再好也沒有用。就如同買了一台日本進口的高級電腦,使用者如果特別愚笨,所有的功能全部用不上,那電腦對他來說就像一塊石板一樣沒有用。因此,法殊勝也要與眾生的根基相應,大家首先一定要生起利他之心。古大德也說:“發心不重要,生心才重要。”發菩提心誰都可以發,但真正能生起來的卻屈指可數。

有時候看來,這次推廣《入行論》還是很成功的,相當一部分人跟以前完全不同了。以前一味地為自己奮鬥,口頭上說的是禪宗法語,但做事情就像腐敗分子一樣,目標完全是對向自己,自我發展、自我前進、自我證悟……而現在修學《入行論》等大乘教言之後,雖然凡夫人難免還有自私自利,這不是靠理論就能斷除的,但因為諸大德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的真正努力,有些人確實能做到不忘利益眾生。佛陀的功德中,不忘利益眾生是最大的功德,《經莊嚴論》云:“利益眾生事,隨時不過時,所作恆無謬,不忘我頂禮。”《釋量論》宣講佛的功德時也說,佛陀的功德歸攝於兩點,一是以悲心利益眾生,一是以智慧通達萬法。我們每個人也應該向這個方向前進,雖然現在是凡夫,但只要依循佛陀和大德們的足跡,總有一天定會達到目標的。

我們平時的起心動念務必以正知正念來觀察,如果不想利益眾生,反而想要把他殺了、把他害了、把他賣了、把他吃了,那絕對不是修行人。一旦生起了煩惱惡念,一定要強迫去制止,這樣的念頭在世間中也是值得呵斥的,更何況是在諸佛菩薩面前承諾過永遠利益眾生的人了。有些道友在貪心的驅使下,或者瞋恨心的催動下,發菩提心的時候眼淚汪汪,但過一段時間以後,遇到一點小小的事情就“有本事就過來吧”,一邊跑一邊比劃動作。(其實你們有些人打架好像不是很有膽子,有膽子的人不是這樣的。)心中有菩提心的話,不管怎麼樣,都不會害眾生的。

格魯派的修行教言中說,菩提心若要培養出來,有三個條件:① 要遣除違緣,懺悔自己無始以來的罪障;② 要創造順緣,盡量地積累資糧;③ 一心一意地祈禱諸佛菩薩和根本上師,願相續中的菩提心日日增上,不要減滅。這三個條件具足的話,菩提心一定會越來越增上,我們應該盡力去這樣做。

凡夫人的發心經常是一種假象,今天天氣好,上師剛講了菩提心的功德,道友們也關於大乘佛法進行了研討,這個時候自己好像根本沒有自利心,發菩提心利益眾生沒有任何問題。但是過一段時間,天氣不好了,今天累了,關係不太好的人出現了,肚子也餓了,這個時候就很容易發脾氣,想打架的動作各種各樣,這種情況不太好。打架的人到底有沒有菩提心,很多大德以前也辯論過。你發心利益天下眾生,但道友對你做一點不如法的事情,你就忍不了,跟佛陀因地時的公案比起來,難道不感到慚愧嗎?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自己不是個好人,修行沒什麼值得誇耀的,在上師面前要好好地祈禱,老老實實當個默默無聞的修行人,這樣功德才會慢慢散發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