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八品 靜慮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一百五十二節課

思考題

  1. 什麼是愚行?當今社會有哪些行為屬於這一類?怎麼樣才能斷除愚行?
  2. 什麼是禪定的五種障礙?請引用教證一一說明。
  3. 龍施菩薩的公案對你有哪些啟示?精進和不精進的結果有何差別?請以你所了知的事例加以分析。
  4. 初學者一開始修行就不思善、不思惡,這樣合理嗎?為什麼?瑪哈雅那的公案對你有何觸動?請具體說明。
  5. 什麼是三摩地?本品中的三摩地是指什麼?學習了本品之後,你打算從哪些方面讓自己斷除它的違品?

今天講第八品的最後一部分。

庚三(共同之事宜)分二:① 遣除教誡之障;② 精勤對治。

辛一、遣除教誡之障:

愚行足堪厭,今當隨聖賢,
憶教不放逸,奮退昏與眠。

我們要精勤修持自他交換與自他平等,如果這種境界沒有在心裡產生,就不能稱為名副其實的大乘修行人。往昔那些愚昧無知的行為,對我們希求解脫者來說已經足夠了,假如現在還不滿足,那簡直是無藥可救了。

學了大乘教言和竅訣後應該知道,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只是誘惑我們的幻象而已,究竟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崗波巴尊者說過:“不以殷誠之心致力於利他之事,卻沈湎於自利和世間八法中,這就像一個瞎子在北部大草原的迷途上徘徊一樣,實在是自討苦吃。”無垢光尊者在《勸解脫文》中也說:“凡愚所執著的無義瑣事,全部是痛苦之因,心識被迷惑的凡夫人理應當下醒悟,希求解脫之道。”我們無始以來的所作所為,沒有任何實義,為得到暫時的利益,護持親友、降伏敵人,搞生意、做買賣,這些統統是愚者的行為,假如還這樣繼續下去,將離解脫越來越遠。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發下堅定的誓言:“從此之後,一切行為以解脫為主。”

上師如意寶在生前時,經常在大眾面前說:“世間道對我來講不重要,我唯一希求解脫道,有生之年以講經說法為主。就像霍西的堪布曲恰,他從小就開始講經說法,一直到最後離開人間,也從來沒有停止過。那麼我也如是發願。”當時上師一再這樣強調,他老人家也的確是一生中為了眾生付出一切,以講經說法來利益眾生的。

在座不管是輔導員,還是非法師的道友,如果有能力、有機緣,一定要發願以講經說法來度過一生,因為我們上師就是這樣發願的。然而現在有個別法師,動不動就說“我已經講經三年了,現在應該休息了”,這可能不太符合上師的足跡。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長時間,但只要有一口氣,哪怕只有一個人聽法,我也會盡心盡力用佛法饒益他。這個誓願我以前發過,現在仍是這樣。希望你們有能力的話,也要這樣發願;如果實在沒有能力,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長,比如懂醫學、懂電腦,來利益眾生。有些發心人員到了一定時候,覺得已經可以了,應該休息了,或者想換另一個行業。當然,若能更加利益眾生,換一個行業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但關鍵要看哪種方式對眾生的利益更大。我們發了心的人,縱然自己粉身碎骨,也應不顧一切地利益眾生,這就是前輩大德們的足跡,他們怎麼樣將自己奉獻給眾生,我們也應該這樣去做。學了這部論典之後,內心要有大的改變,如果有了大的改變,行為上也會有大的變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發誓,從今以後不再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當然,在家居士為了自己的生活,有些事情也不得不做,但在此過程中一定要不造惡業,盡心盡力地向前輩大德們的方向努力。

若想真正放棄愚者的行為,追循大德們的足跡,就要認真憶念本論第四品《不放逸品》、第七品《精進品》所講的教言,龍猛菩薩在《經集論》和《學集論》中也講了很多不放逸的教言,若沒有以這些教言經常勉勵自己,今天是一個好人,心情好的時候想學習,但再過一段時間,不好的習氣就萌發了。龍猛菩薩在《學集論》中說:“如我所說諸善法,謂戒聞捨與忍辱,以不放逸為根本,是名善逝最勝財。”持戒、廣聞、布施、安忍等善法,全部是以不放逸為根本的,不放逸是佛陀最殊勝的聖財。

然而現在的世間人,由於沒有不放逸的教言,經常做些無聊的事情,看起來很可笑。美國億萬富翁赫爾姆斯利,臨死時將1200萬美元的遺產留給一隻名叫“麻煩”的小狗,而她的大部分子孫連一分都沒有得到。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她晚年孤獨,只有愛犬一直陪在她身邊。

現在的人心變得越來越壞了,以前兒女孝順父母天經地義,可如今子女在病榻旁照顧重病的父母,卻被新聞媒體廣泛地宣揚,說他如何如何孝順,覺得是特殊事情,而兒女不孝順才是正常現象。報紙、電視上報道的貪汙,再也沒有50萬、100萬的消息了,最少也是幾千萬上億的人民幣。學生不好好學習,老師不好好教書,很多人在網吧、舞廳裡迷失了自己……在這種社會氛圍下,不放逸的教言尤為重要。不放逸就是要謹慎小心,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對自己的家庭、工作都有利益,對生生世世的大業也非常重要。

佛陀在《法句經》中說:“無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無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屍。”不放逸的人能夠趣入解脫道,而放逸者雖然活著,由於沒有取捨的智慧,如同行屍走肉,跟死了沒有什麼差別。因此,大家在修行佛法的時候,一定要憶念前面所講的教言。《法句經》專門有個《不放逸品》,希望各位稍微抽點時間看看。謹慎小心不放逸的教言,對每個修行人來講至關重要,如果離開了它,自己可能沒有控制的能力。

我們修菩提心時,不僅要憶念不放逸的教言,還要斷除昏沈、睡眠等禪定的五種蓋(五種障礙)。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云:“掉舉後悔與害心,昏睡貪欲及懷疑,當知此等五種障,乃奪善財之盜匪。”掉舉和後悔都是心外散,算為一種障礙;害眾生的心是第二種;昏沈和睡眠都是心內收,昏沈是內收,睡眠是極其內收,心已經收完了,最後什麼都不知道就倒下去了,這兩個也算為一種;對有漏欲妙的貪求;對基道果的懷疑,這五種障礙是掠奪禪定善財的盜匪。

修行要靠自己的精進,也要斷除它的違品。現在有些道友睡眠很重,其實對治方法就是經常想起不放逸的教言。《楞嚴經》裡面也講了,阿那律剛開始時很貪睡,但後來依靠教誡斷除了睡眠,獲得了天眼通。修行人也應該控制自己的睡眠,不要睡太多了,不然人生的一半就睡過去了。假如你能活50歲,那算一下你大概要睡多少年。若從這方面來觀察,我們活在世間行持善法的時間的確不多,所以要盡量斷除這方面的障礙。

佛陀在《華嚴經》中說:“依教而行不放逸。”上師和諸佛菩薩的教言,對我們來講很重要,一定要依教奉行。尤其是修持菩提心時,剛才所講的貪欲、害心以及種種分別是最可怕的。《入行論大疏》中言:“分別大無明,墮入惡趣因,若住無念定,無垢如虛空。”如果貪心、瞋心、邪見等分別念不斷湧現,可能會造很多惡業,無法安住於三摩地中,也不能真實修持大乘菩提道。如果通過各種方法對治,將自己的心收回來,原來分別妄念特別可怕,現在依靠上師的教言盡量減少了,你就可以安住於無念如虛空般明空無別的境界中了,那個時候你修什麼法,心都堪能了。

當然,要達到如如不動的最高境界,對凡夫人來講有一定的困難,但即便做不到這一點,也不要整天隨著世人轉,有實義的事情根本不做,整天沈溺在迷亂的現象中。前段時間我引用過一個《出離輪迴之道歌》,這是阿底峽尊者寫的,正如裡面所說:“外觀世間行,無義痛苦因,深思皆無利,當觀修自心。”若能放下萬緣獲得自在,以這種方式來觀心是最大的福報。假如沒有這個福報,也應該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觀觀心,不要過分地與世人交往,否則他們的言行舉止會慢慢染汙你,把你也帶入他們的深淵中去,非常可怕!

作為凡夫人,若沒有長期地觀心,觀一兩天、一兩次也起不到什麼作用。現在世間上的許多人,覺得學佛法就像打針一樣要馬上有感覺,如果沒有這樣,就認為法不殊勝或者上師不如法。這是完全錯誤的。學習世間的知識,尚且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深廣難測的佛法就更不用說了。不懂佛法的人剛開始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是深入經藏之後,逐漸就會遣除這些疑惑的。

辛二、精勤對治:

如佛大悲子,安忍所當行,
若不恆勤修,何日得出苦?

我們應該像大慈大悲的佛子那樣,不傷害任何眾生,以堅韌不拔的毅力行持大乘一切善法。倘若沒有精進努力,那什麼時候才能解脫啊?無垢光尊者說過:“修行不能僅靠幾天的努力,需要長期的奮鬥。”有些人覺得“我現在已經修行好幾年了,給別人傳法四五年了,該休息休息了”,有些法師這樣說的時候,我就有種不同的感覺,想:“這是不是上師如意寶的傳承弟子啊?上師是有生之年都要為眾生,而極個別法師傳了幾年的法,就不想幹了。現在退休還要55歲,發菩提心的人連一個老幹部都不如,的確有點可笑!”說實在的,大家以後不要提這種要求,也不要以“我現在老了,已經43歲了”為藉口。

此處是說,若要永久地離開輪迴苦海,一定要對修法有安忍行,不能做一點事情就滿足了,應當有堅定的精進心,《毗奈耶經》云:“吾為汝說解脫法,解脫依己當精進。”精進的時間也不能一拖再拖,今天身體不好、明天心情不好,每天有一大堆的理由,這是不合理的。《因緣品》中說:“明日死誰知,今日當精進。”所以精進要越快越好,不要一直拖下去。

有了精進的話,不僅僅是人,甚至旁生也有證果的機會。《龍施菩薩本起經》中說:“精進行法,心無所著……絕其壽命,得上為天。”這句話的來源是這樣的:佛陀有次於眾菩薩前宣說佛法,當時龍施菩薩講述了自己前世的經歷——

過去世有個道人叫般遮旬,他獨自在山裡精進地修行,因對十方眾生常懷悲憫,有條毒蛇被他感化了,時常來聽他講法。每次來的時候,它嘴裡叼著草掃地,含著水灑傳法的地方,常在道人旁邊聽經不離。道人所說的法,毒蛇能全部記住;道人所念的經,毒蛇也全部會諷誦。夏天他們就共住在一起,毒蛇一直享受法樂。

接近冬天時,因為山裡缺少瓜果、清水,道人不得不準備下山。毒蛇知道後特別傷心,哭著乞求他不要離開。道人說:“我作為欲界的人,必須依靠衣食和供具來維持生活,冬天在這裡沒辦法呆下去,所以不得不入城市。”毒蛇問:“那我可不可以跟著你?”道人說:“你身為毒蛇,如果跟著我,所有人都會嚇跑的,我化不到緣(是這樣吧?),你最好不要跟來。”他就不肯帶,並且要求它盡量思維法義。最後道人離開時,因對毒蛇有師徒之情,也很傷心,但是不得不離開,雙方都流著淚。

離開的時候,毒蛇很想送他,沒有其他辦法,只好爬上一棵樹,目送著他遠去。看不見了就繼續往上爬,最後到了樹頂,看著道人的身影漸漸消失後,毒蛇想:“我的身體如此低劣,道人都不帶我,我活著也沒有多大意義。”於是從樹上自投於下,到中間時被樹枝把身體切成了兩段。它死後以聞法的功德轉生於天界,帶著天子天女供養毒蛇的身體。之後好像又投生人間,開始發菩提心,從那時起不斷精進修行,最後獲得了菩薩果位。所以,如果精進的話,旁生也有解脫的機會。

反之,假如沒有精進,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分功德也得不到。雖然旁生無法跟我們相比,但是對佛法的恭敬和希求,我們有時候連旁生都不如。有些人覺得佛法只不過是精神良藥而已,此外根本沒有對解脫的嚮往。而在以前,許多大德都依靠精進獲得了解脫。我在一些文章裡面寫過多登喇嘛,他曾閉關禪修21年,其間於監獄度過了一段時光(“文革”時期),但仍然修行不輟。他離開世間時,告訴大家:“我一輩子精勤修行,現在應該離開了。願意聽我話的有緣弟子,在我走後,應精進修持菩提心。”說完,隆重地穿上法衣,結金剛跏趺坐,安詳示現圓寂。(這些大德在遺囑中,也是讓我們修持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成就恐怕也不那麼容易。)

從任何大德的傳記來看,不精進而獲得成就的很少,除非是前世因緣很了不起的個別人,一般來說,很多大德剛開始也是凡夫人,跟我們一樣具有貪心、瞋心,但是通過精進努力,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覺,最後獲得了聖者果位。你們精進上比較缺乏,很多居士也說:“唉,上師我不敢給您打電話,我太懈怠了,太懶惰了!”但是光發現缺點還不行,太懶惰、太懈怠的話,從今天開始應該要精進。

如果有了精進,即便你不是很聰明,也可以有一分收獲。曾國藩說過一句話,我覺得很好,他說:“天分是上天賦予的一份禮物,但這份禮物的使用方法就是勤奮。”據說曾國藩小的時候比較笨,有次他背一篇文章,不知道重複了多少遍,還是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他的屋檐下,想等他背完睡後偷點東西。可是等啊等,天都快亮了,他還在翻來覆去地背那篇文章。小偷大怒,跳出來罵道:“你這個笨蛋,還讀什麼書啊?”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小偷是很聰明,遠遠超過了曾國藩,但他只能成為賊,以後仍不斷地犯法,前途非常迷茫。而曾國藩雖然比較笨,背完了又忘了、背完了又忘了,(像有些人背《寶鬘論》一樣。你們背書時也要看一下,看看旁邊有沒有老鼠。也許旁邊的老鼠都背會了,你還背不下來。)但最後他卻能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所以,精進力對世間和出世間都非常重要。

我有時候想:“有些道友並不是很笨,關鍵是不能長期地精進。如果能長期地精進,每個人都有成就的機會,對治煩惱也會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大家盡量不要懈怠,每天用一句“我太懈怠了”來等著死亡,那也沒有意義,應該精勤地修學!

己三、修勝義菩提心:

這個科判說是“修勝義菩提心”,跟其他講義的科判有點不同,但兩方面都可以理解。

為除諸障故,回心避邪途,
並於正所緣,恆常修三昧。

總結上文,前面所說的教言,全部是為了遣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為主的一切障礙 ,使我們散亂的、不如法的、自私自利的心改邪歸正,避開妄念分別等迷途,真實安住於正所緣。

正所緣是什麼呢?其他書裡講是寂止,即心如如不動地安住於一個境界中。但在本品,正所緣則是遠離自私自利的心,安住於自他交換或自他平等的菩提心,使心成為利他者,不被自私自利所擾。佛經中說,首先要有這樣的心,倘若沒有,那麼修行不可能成功。

菩提心就是這裡的三摩地。按照小乘共同說法,誠如《俱舍論疏》所言,修三摩地要依止八種對治、四種作意、六種力,次第修持九種住心。但此處像《菩薩地論》中所講的,是一種不共的三摩地,即心一緣專注於利他,這即是成佛之因。成佛要依靠智慧和菩提心,而這種菩提心應遠離環境或人群的散亂,從內心生起利他之心。佛經云:“依靠禪定力,眾生獲菩提。”這裡的禪定力也可以說是菩提心,如果沒有這個,下一品所講的智慧波羅蜜多是很難得到的,龍猛菩薩云:“若不具禪定,智慧亦難得。”反之,倘若得到了自他交換、自他平等的心,那你已經有了禪定,以前心經常散亂、極度自私自利,現在就會扭轉過來。

要知道,自私自利是菩提道最大的障礙,唐譯《經莊嚴論》中云:“雖恆處地獄,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有些道友說:“我修行不成功,因為生病了,成了大障礙啦!”“我今天心裡不舒服,菩提心的障礙又來了!”“我生意不成功,又是一個修行的障礙!”但這些都不要緊,如果你自私自利的心特別強,那才是真正的大障礙。因此,大家一定要了解,菩提心就是這裡的三摩地。

當然,安住在心本來面目的境界中,也是一種三摩地。但這種三摩地,一開始就直接趨入是不合理的,除非是具有特殊善緣的弟子,才有可能現前這種境界。《六祖壇經》中說,惠明是性情粗暴的人,他最初準備搶惠能的衣缽,結果沒有得逞,就說自己是為法而來,想在惠能面前求法。惠能先讓他屏息諸緣,不生任何分別念。見他把心調和好了,猛然說:“不思善,不思惡,正當這時,那個是你的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現在有很多初學者,也認為自己有惠明那樣的根基,一開始就不思善、不思惡,麥彭仁波切把這種人歸為“盲修無念和尚宗”。所謂的和尚宗,指以瑪哈雅那為主的宗派,他們提倡什麼都不取捨,直接安住在這種境界中。瑪哈雅那是國王赤松德贊從敦煌請來的禪宗和尚,他在藏地弘法過程中,因見解上的分歧,與當地教派分成兩派:一部分人堅持藏地的傳統,任何法要從次第開始修;而以瑪哈雅那為主的宗派,提倡什麼都不執著,認為被黑狗咬會出血,被白狗咬也會出血,同樣,執著惡念是禪定的障礙,執著善念也是禪定的障礙,所以什麼也不用執著。當時包括王妃在內的很多人都修學和尚宗,開始不取捨因果,導致藏傳佛教一片混亂。這時,有人提醒國王想起了菩提薩埵圓寂前所作的授記:“以後教法如果出現混亂,可從印度迎請蓮花戒遣除爭議。”於是國王迎請了蓮花戒,與瑪哈雅那進行辯論。

對於二者的辯論,《布頓佛教史》中講得比較清楚,但更詳細的資料是藏地著名的《巴協》。據史料記載,蓮花戒主要從比喻上擊敗了瑪哈雅那:瑪哈雅那認為自己的見解最高,善和惡什麼都不執著,就像大鵬翺翔於天空。蓮花戒就問他:“大鵬是否從地上騰空?最後仍落於地上?”對此,瑪哈雅那也是承認。蓮花戒繼續說:“同樣,最高境界要以取捨因果為基礎,最後還是要落到不離取捨因果的行為中。”通過這樣的辯論,瑪哈雅那最終失敗了。

當然,這種宗派並非完全是禪宗,禪宗自古以來湧現了無數的證悟者,是非常清淨的佛教傳承。但現在有些初學者,還不知道六道輪迴的基本道理時,就一味追求什麼都不執著,這是相當可怕的。我們對禪宗的最高境界是很讚歎,但一般的初學者不應該隨便模仿,造惡業隨隨便便的,造善業也是無所謂。學禪雖然很好,不思善、不思惡,心的本來面目確實沒有任何執著,但你現在有沒有真實的感受?你是理解上的還是證悟上的?很多問題一定要弄清楚。否則自己趨入歧途,還帶著很多人盲修瞎煉,這個罪過非常大!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若沒有遵循聖者的教言,隨便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有時候恐怕不一定成功。其實修菩提心是最可靠的,就像《菩薩地論》中所說:“為救度一個眾生,寧肯在地獄中受無量劫痛苦,時間最長,受苦最深,也心甘情願忍耐,此為披甲精進。”這樣的精進,始終都不能放棄。

修禪的時候,本品並沒有讓你在前面觀想木條等所緣境,然後把心安住在上面,而是要求盡量斷除禪定的違品——自私自利和散亂,專注在利他心當中。倘若行住坐臥均能以利他心攝持,說明你的禪定非常不錯。大家也看看能不能做到?一旦起了自私自利的心,就應該提醒自己、懲罰自己,“我聽了這麼多教言,發了這麼多願,為什麼還整天想著自己?”我有時候發現自己動輒就起一個自私自利心,馬上對治過來,又起一個,對自己都快失去信心了。但修學大乘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不能這麼快就泄氣了。每個凡夫人剛開始都會遇到我這種情況,但只要逐漸知道自利的過患,以後就不會與它交往了。就好比我以前特別喜歡一個朋友,但知道他是壞人後,見到就會遠離的。所以這些關鍵問題,希望大家一定要記住。

我發現現在有很多人,把《入行論》的教言、佛菩薩的教言拋之腦後,根本不重視,不管是修行也好、功法也好、功德也好,統統是“我覺得如何如何”。包括佛教界有些比較出名的人,也喜歡憑感覺衡測因果的甚深奧妙,這真的非常可怕。要知道,我們的意識並不可靠,《四十二章經》中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千萬不要相信自己的妄想分別念,我們的分別念不要說出世間的甚深道理,即使世間的有些問題也判斷不準。

很多人“我覺得”的標準是眼見為實,其實眼見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有一次孔夫子有個弟子在煮稀飯,發現有髒東西掉進了鍋裡,覺得可能影響不大,就稍微嘗了一下。剛巧孔夫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吃,便狠狠地教訓了他。經過解釋,孔夫子才恍然大悟,他很感慨地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都不可靠,何況是道聽途說的了。”有時候你認為別人錯了,認為自己正確,但也不一定。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云:“若許世間是正量,世見真實聖何為?所修聖道復何用?”如果你承許自己的所見所聞是正量,那麼聖者所修的聖道又有什麼用呢?《三摩地王經》亦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諸根為量,聖道復益誰?”凡夫人的眼耳鼻舌等不是正量,如果這些是正量,聖道就沒有用了。

所以希望大家講經說法也好,給別人開導也好,始終要觀察自己所說的是憑空捏造,還是有諸佛菩薩的經教依據?若有確鑿的經教依據,那給別人講也不會錯;如果一點依據都沒有,隨隨便便胡言亂語,這樣會不會欺騙很多人?就算是世間的事物,若沒有依據也是不可信的。孔夫子的弟子曾參一度被傳殺人,大家都認為是真的,但後來通過調查,才明白是與他同名同姓者殺人了。古人有很多這方面的故事,告誡我們不要相信虛妄的判斷。

金剛道友之間也應該團結,不要因為一點點傳言,就對他人另眼相待,而應當依照密宗所說,看見的全部是阿彌陀佛的化現,聽到的全部是阿彌陀佛的咒音,心裡的分別念全部是阿彌陀佛的智慧。若能這樣觀清淨心,整個世界會變成一片淨土。否則,現在很多人說的話不可靠,尤其是生意人,說妄語已經成習慣了,動不動就說妄語,不一會兒又不攻自破、自相矛盾,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總而言之,第八品主要講禪定,總結起來是要生起利他心的菩提心;下一品主要分析空性的見解,悲心與空性就叫智悲雙運。智慧是觀空性,悲心是利益眾生,二者在果位時是色身和法身,在道位時叫現空雙運。因此,《入行論》的最後兩品非常重要,前幾品的內容都是為了生起這兩種境界——第八品所講的利他心,第九品所講的智慧。

當然,人的根基不同,有些人是先觀察諸法空性,證悟空性之後,再產生利他的悲心饒益眾生;有些是先生起利他的悲心,然後再觀察空性,證悟空性。但不管是哪一種途徑,都是非常殊勝的!

【第八品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