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九品 智慧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一百五十四節課

思考題

  1. 既然瑜伽士與平凡者都承許萬法的顯現是存在的,那他們之間還爭論什麼?明白這個道理後,你做事情時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
  2. 形形色色的諸法,是我們現量所感受到的,為什麼說它是虛妄的?請從兩方面進行分析。
  3. 為什麼說佛陀所宣講的無常道理不了義?請以不了義的標準一一判斷、說明。
  4. 有人說:“無常不能被肉眼所看,所以不是世俗諦,如果它也不是勝義諦,那無常就不屬於二諦了,豈不是變成第三品物體了?”對此,你該如何回答?
  5. 在世俗中,若沒有見與不見名言實相的差別,這會有什麼樣的過失?請以比喻說明。

《智慧品》中“遣除爭論”分五個方面,第一個問題已經講完了,今天是第二個問題。

講《智慧品》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把精力放在聞思修行上面。本品對每個修行人來講非常重要,但由於內容相當深奧,個別人恐怕生不起信心,以致對這些道理無法通達。昨天也講了,這個內容跟前面完全不同,不是看一遍、聽一遍就能全部明白的,前面的內容有一點佛學基礎的話,基本上每天的課可以當堂消化,但這一品就沒有這麼容易了。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說,現空雙運等甚深術語,縱然一百年中精進思維,若沒有宿世修行的成熟因緣,即使你的智慧再超群、修行再精進,也難以通達其中的意義 。所以,不要說中觀、大圓滿的所有內容,就算是裡面的個別術語,沒有前世因緣的人也不一定能通達。

在座的出家人和居士,要看看自己前世在諸佛菩薩面前積累的資糧如何。假如你對中觀空性法門有極大的信心,那說明前世一定在善知識面前聞受過大乘佛法。沒有學過這樣的空性法門,即使你菩提心、出離心修得再好,也不能斷除輪迴的根本,這一點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論》中講得很清楚 。因此,空性法門對每個希求解脫的人來說必不可少。

遇到這個法需要一定的福報。有福報的人,即使對空性生起合理的懷疑,略微想一想:“諸法可能是無自性的吧?”也能在阿賴耶上種下無我空性的種子,依此而毀壞三界輪迴的根本。聖天論師云:“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所以學習這個法的功德非常大,誰能突破這個關,其他的積累資糧和修行就很方便了。

我看到極個別法師在講《入行論》時,到《智慧品》就跳過去了,馬上接著講《回向品》。不管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對《入行論》重視的雖有一部分法師和居士,但很多人對空性法門學修得不夠。因緣沒有成熟的人,到了《智慧品》的時候,智慧就沒辦法跟上了。因此,我再次希望大家一定要反反復復看頌詞的內容,字面上理解以後一定要發揮。

當然,發揮的時候,不要改變講義的推理方式。有些人實在解釋不了,就隨便講一些公案或其他道理來應付,這是不合理的。對寂天菩薩的原文,大家一定要通過再三祈禱、再三聞思,真正了達它的本義。

癸二、遣除於境不諍之辯:

世人見實法,分別為真實,
而非如幻化,故諍瑜伽師。

本品的很多頌詞都有隱藏的疑問,大家一定要了解對方的觀點。

我們講空性法門時,許多世間人不能接受,他們提出這樣的質疑:“你們說萬法是空性的,但其實也承認諸法的顯現,不管是寂天菩薩、月稱論師、龍猛菩薩,都不會否認火是燃燒的、水是潮濕的。既然諸法的顯現在你我面前都存在,那我們還爭論什麼呢?”

作者回答道:“世人見實法,分別為真實,而非如幻化。”雖然同樣是顯現,但平凡世間者被無明煩惱所障,見到柱子、瓶子等法就執為實有存在,並沒有認識到它現而無自性,如幻、如夢、如陽焰的本質。而瑜伽士卻了知此理,知道一切法雖然顯現,卻猶如水泡般不實,不會對此產生執著。因此,瑜伽士與世間平凡者之間便產生了爭議。

麥彭仁波切說過,沒有遮破顯現的中觀派。寂天論師承認柱子、瓶子是顯現的,外道和未學過宗派者也承認是顯現的,這上面沒有任何辯論。但最根本的是什麼?就是世間平凡者認為顯現是實有的,而大乘中觀派認為顯現如影像一樣不存在。《大智度論》云:“如影諸法,可見而不可捉。”永嘉大師也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六道輪迴就像做夢一樣,夢裡明明是存在的,而醒覺之後,一個法也找不到。同樣,瑜伽士雖承認顯現是“有”,但並不認為它是“實有”。這就是世間與出世間最大的辯論。

現在有人也經常問:“《心經》不是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耳鼻舌身都不存在嗎?但我的眼耳鼻舌身全部都有,這該怎麼解釋呢?”我們佛教徒也沒笨到那種程度,明明自己有眼睛,卻非要說眼睛不存在。顯現應該是存在的,但顯現的本體不存在,就像陽焰一樣,如果真正去觀察,找不到一個實有的東西。

這一點,世間哲學家也有相似的了解。以前學辯證唯物主義時,有個人叫赫拉克利特,是國外比較著名的哲學家,他說過:“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昨天的河與今天的河不是同一條河,昨天的河早就流往大海了,今天去的時候,只不過以分別念而執為同一條河。諸法的體與相之間,世間人尚有一定的觀察,更何況說我們修行人了。因此,一切萬法只是如幻如夢般的顯現,根本沒有堪忍不變的本體。

無垢光尊者有一句話,我覺得非常好,在《定解寶燈論》講義裡,很多上師也引用過,他說:“在無有能取所取的瑜伽士面前,此等現而無自性,真是稀有可笑。”因緣具足的時候,什麼都可以顯現,但你真正去觀察,它根本不存在。然而世人不懂這一點,始終認為顯現的本體實有。一個人死了,大家都覺得他是真實存在的,所以非常傷心、痛哭流涕,如果認識到諸法無自性,就不會這麼執著了。

可憐的是,有些愚笨的人不但執著一般的法,甚至連夢幻般的法也認為是實有。我在《兒童佛教課》中曾引用過一個公案:從前有個公主,長得比較不錯,父王十分疼愛她,她要什麼,父王就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下大雨,王宮院子中的積水跳起許多水泡,公主見了非常喜愛,於是向父王要求說:“我要那水泡,穿成花鬘,裝飾頭髮。”國王說這是不可能的。公主就撒起嬌來,說得不到便要自殺。(以前的公主有時候特別討厭。)

國王嚇壞了,只得召集全國的巧匠,命令他們給公主穿水泡花鬘。很多年輕的工匠特別苦惱,對此無計可施。這時一個老工匠說自己有辦法,國王非常高興,就叫公主親自當“監工”。

老匠人對公主說:“我只會穿鬘,不太懂水泡質量的好醜,請公主自己挑選,選完了之後,我好給你穿成花鬘。”公主也比較笨,便興致勃勃去選水泡,結果忙了半天,一個也沒拿到。最後她累得筋疲力盡,一轉身跑入王宮,向父王說:“水泡雖然很好看,但它是虛偽不實的,拿到手中一刻也留不住,我不要了!”

有些人對水泡、露珠、陽焰不會如是執著,但覺得人、名聲、地位應該貪著,要麼追求名聲的“頭飾”,要麼追求地位的“項鏈”,其實也跟這個公主一樣。在證悟中觀境界的瑜伽士眼裡,名聲、地位就像水泡花鬘一樣,拼命追逐是非常愚癡可笑的。但許多人不懂諸法的顯現存在,但其本體一無所得,而且追求它的心識也是虛妄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瑜伽士和世間平凡者有一定的爭論。

當然,爭論的焦點不在於顯現是否存在。因為不論佛教徒還是外道,大乘還是小乘,都認為顯現是存在的,最重要的是顯現是否實有。大乘佛教徒認為顯現如夢中的大象,實際上一點一滴也不存在,而世間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因此,世間與出世間之間爭論的主要問題,就是顯現實有還是不實有。

大家到了一定的時候,也應該生起真實的定解:既然來到這個世間,夢中有些事情不得不做,但不能看得太真實了。一切萬法的本體絲毫得不到,若對這個能有所認識,遇到不順也不會非常痛苦,遇到合意也不會極其高興,而會平等對待的。

癸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諍:

色等現量境,共稱非智量,
彼等誠虛妄,如垢謂淨等。

對方繼續反駁:“實有法不存在是不合理的。外境的色聲香味觸,用我們的眼耳鼻舌身能現量感受到,它是實實在在的,與你們說‘諸法是虛妄的’完全相違。”

作者站在中觀的立場回辯道:實際上並不相違。色聲香味等形形色色萬法的現量成立,只不過是人們的共同說法而已,但這種說法“非智量”,在正量面前並不真實,真正的現量是得不到的。這個道理在下面也會觀察,“不入則無合,無合則不遇。”根與外境不入則無法相合,不合則不能接觸。而且,你認為眼睛看到、耳朵聽到的法實實在在,其實這全部是虛假的,因為六根不是正量,否則聖者之道就沒有用了。《三摩地王經》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諸根為量,聖道復益誰?”月稱論師也說:“若許世間是正量,世見真實聖何為?所修聖道復何用?愚人為量亦非理。”如果說凡夫人的所見所聞是正量,那世間的見解就成真實了,龍猛菩薩、文殊菩薩等聖者宣說聖道有什麼用呢?所以,被無明煩惱所障的凡夫愚者的量,千萬不能當作正量。就像月稱論師在《四百論講義》中所說,整個世界是一個瘋狂的世界、迷亂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誰的語言和所見所聞可靠呢?

世間上成千上萬的眾生,被無明的美酒陶醉了,顛倒發瘋得特別可怕,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他們把不淨的垢穢當作清淨,認為具32種不淨物的身體特別好看,一天到晚裝飾打扮,希望自己長得漂亮;萬法本來是剎那無常的,他們卻認為昨天的河流就是今天的河流,昨天的瓶子就是今天的瓶子,一切法是常有的;“我”本來是不存在的,他們反而認為“我”永恆不變;諸法本來是空性的,他們卻認為是實有的。這四種顛倒障礙世人看不到真實,故而不能以他們的見聞作為衡量標準。

《舊雜譬喻經》中有一個公案說:從前,有個長者的兒子結婚不久,一天丈夫對妻子說:“你去廚房取些酒來,我與你共飲。”妻子打開酒甕,看見自己的倒影在酒甕中,以為有個女人藏在那裡,非常生氣,回去對丈夫說:“你有別的女人,還娶我幹什麼?”丈夫聽了很奇怪,就去酒甕那裡一看,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丈夫大怒,說妻子藏了其他男人。

二人爭吵不休,就去找丈夫的朋友——一個婆羅門來作證。婆羅門到酒甕那兒一看,看到了自己的倒影,氣憤地說:“你既然請了別的婆羅門,現在又把我找來,分明是羞辱我。”然後氣呼呼地離開了。又有一位比丘尼由長者供養,聽說這事後也來觀看,看到甕中的比丘尼後,以為長者還供養其他的比丘尼,也生氣地走了。不久,一位修道人聽說了此事,感嘆道:“世人愚昧,以虛為實。”就去他們家,拿一塊大石頭砸了酒甕。眾人這才明白事情的真相,感到羞愧難當。

所以,我們看到色法、聽到聲音時,應該觀察它到底是實有還是虛妄。其實,這種顯現在眼識和分別念面前成立,在外境上並非真正存在。我們只是被各種煩惱和因緣迷惑了而已。明白這一點之後,就沒有必要對一切太執著了。

當然,這個理論上懂了還不行,還需要長期的修行,將修行的感受與佛教的道理相對應,這樣才可以對治自己的煩惱,不能學兩三天、兩三個月就可以了。以前有一本書叫《雪洞》,介紹了英國一個女修行人到喜馬拉雅山,獨自在山洞裡修行,她的修行境界和長期苦修的經歷還是很感人的。我有時候想:“我們不要說12年苦修,即便是12天或12個月,可能也有一定的困難。”

要知道,修行的時間越長越好。在座有些道友因為在學院裡長期熏習,所以經常拿轉經輪、拿念珠,在生活中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同樣,我們相續中的實有執著根深蒂固,短時間肯定不能解決問題,上師說:“來,我給你摸頂!嗡班紮爾薩埵吽。”然後你的能取所取全部蕩然無存,那是不可能的。你的上師再厲害、再有加持,隨隨便便加持一下,你馬上就“啪——”開悟了,沒有那麼簡單。有些初學者特別幼稚,覺得“我在上師那裡加持三四次了,還沒有開悟怎麼辦哪?”所謂的開悟,他認為就是在梵淨穴開一個洞,不是這樣的。開悟實際上是對一切萬法斷除執著,這才是一定的證相。

癸四、遣除與教相違之諍:

為導世間人,佛說無常法,
真實非剎那。

對方又問:“如果說一切無有自性,那佛陀在《無常經》中說萬法皆為無常,是剎那性的,這該如何理解?無自性的法,怎麼會無常呢?有了自性以後,它剎那剎那地壞滅,這個才叫真正的無常。”

駁斥:佛陀雖在初轉輪時講了四法印,揭示諸行無常的道理,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但這是針對不同根基、意樂、界性的眾生宣說的,是不了義的。前段時間在因明中也學過,佛說不了義法有三種條件——意圖、必要、義理妨害。

一、意圖:佛陀說無常是從世俗名言講的,因為任何法在世俗中顯現是存在的,但這種顯現像水泡一樣剎那壞滅,佛陀針對這一點說是無常的。

二、必要:倘若一開始就直接講空性,說萬法不存在,相當一部分的小乘人和世間人由於實執特別嚴重,一下子接受不了,容易誤入歧途。為了漸次引導他們,佛先講了春夏秋冬等粗無常,再講剎那剎那的細無常,逐漸成熟他們的根器。

《六十正理論》云:“佛說我我所,所說依密意,蘊界以及處,亦以密意說。”佛陀早已根除了我執和我所執,但經常在《毗奈耶經》等中說“我”某某時候變成什麼菩薩、“我”的眷屬非常了不起,並承許萬法由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所攝。這是因為有些眾生剛開始接受不了空性,因此暫時說這些法是存在的。

三、義理妨害:在究竟的勝義諦中,所謂的剎那也不存在。有些論典中雖說“見剎那即見真如”,但這裡的真如並不是真正的勝義。(下文會進一步分析。)因為勝義中遠離四邊八戲,剎那壞滅不存在,非剎那的常有也不存在。《中論.觀時品》云:“既無未來時,亦無現在時。”《四百論》亦云:“若一切時有,何緣彼無常?”無常只是暫時在名言中安立的,真正用實相來觀察,常與無常均為戲論,都是一種分別念。

佛陀雖然說諸法無常,但依靠中觀一體異體的觀察方式,或者金剛屑因、破有無生因等理證來推斷,實有的無常法在勝義中根本沒有,否則一定會有義理妨害。有義理妨害的東西,佛陀的金剛語中絕對不會有,前後矛盾不會有,自相矛盾更不會有。因此,這種說法不了義。

豈不違世俗?瑜伽量無過,
待世謂見真,否則觀不淨,
將違世間見。

對方接下來又問:“若按你們的說法,無常在勝義中不存在,難道它是世俗法嗎?這顯然與事實相違。因為世俗的東西,眼睛能看見,可是剎那壞滅是肉眼看不見的,昨天和今天的柱子看不出變化,人的一天天衰老也不易察覺,所以無常不是世俗的境界。而且佛陀在聖教中說‘見無常即見真如’,並沒有說這是世俗諦。這樣一來,無常既非勝義諦,又非世俗諦,豈不是變成第三品物體了?”

作者對此回答說:沒有這種過失。盡管凡夫人看不到剎那的無常遷變,但看不到不一定就不是世俗。在《入中論》中,世俗分為真世俗和假世俗,其中真世俗又分無患六根前成立的、瑜伽現量前成立的兩種。具迷亂因的凡夫人雖然看不到剎那,但遠離二取的瑜伽士完全能照見這一切,在他們的境界中,諸法的剎那遷變了了分明。因為瑜伽現量不是勝義諦,而是世俗諦,所以無常不屬二諦的過失是沒有的。若通達一切法無有自性,見任何事物都會有無常的感覺。就像法王如意寶在《無常道歌》中所說,整個世間的器情萬法是剎那壞滅的,沒有一個常有的東西。在瑜伽現量面前,這些都是可以看得見的。

而佛經中說“見無常即見真如”,是觀待世間人講的。因為世間人認為一切常有存在,如果明白了無常的道理,就可以說他見到真相了。比如有些人懂得無常後,受益匪淺,覺得已經開悟了,知道萬法都是有變化的。剛才我去老年班,有個81歲的老年人說:“我來學院四年了,什麼時候死也不知道,我是無常的。”我說:“不僅你是無常的,我們都是無常的。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死。”一般人見到無常之後,就覺得見到真實諦了,佛陀是針對這些人講的,密意應該這樣來理解。因此,無常在瑜伽士面前是世俗諦,對一般人而言是真諦,應該從兩方面來對待。

假如平凡者與瑜伽士一概而論,沒有見與不見名言實相的差別,那平凡者之量就有害世俗瑜伽量了。比如說修不淨觀、白骨觀的人,見身體是不清淨的東西,這種見解是對治貪心的殊勝修法,名言中若沒有這樣的差別,不淨觀的見解就受到世間見解的妨害了。但這是不可能的。世間人認為身體乾淨的見解是錯誤的,永遠也不可能害不淨觀的見解。把身體觀為膿血、鼻涕等骯髒物的聚集體,是符合正理的,認為身體多香、多漂亮、多好看,是顛倒的妄見,這兩個見解互相衝突時,不淨觀一定是超勝的。同樣,見無常就認為是見到真如,雖然是暫時的世俗諦,但瑜伽士所見的無常可以勝過一般人的常見。

佛陀雖然講觀無常的功德很大,但也是針對名言來講的。如《大涅槃經》云:“如諸跡中,象跡為勝。於諸想中,無常想為勝。”佛陀說,所有的腳印中,大象的腳印是最好看的。(以前上師如意寶去印度時,我們專門坐在大象的腳印裡拍照片。法王當時就引用這個教證說,大象的腳印是最好的,我們一定要拍個照留念。)所有的觀想中,觀無常的功德是最大的。所以從名言來講,就像《紮嘎山法》、《開啟修心門扉》中所說,觀無常的功德非常非常大。但在勝義諦中,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執著相,最終要去掉的。

因此,名言和勝義一定要分清楚,有些道理是從名言角度而言的,有些道理是從勝義空性角度來講的。現在很多人對這個分不清,有時候也太過分了:認為勝義中一切皆空,《般若經》說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間的萬法不存在,名言中也該不存在了;或者名言中存在的東西,勝義中都空不了,這些是不合理的。勝義是以聖者的根本慧定作抉擇的,勝過涅槃的法也不可能成立。

大家學習這部論典後,一定要知道,萬事萬物在名言中就像鏡中的影像或湖裡的月影,應該明明清清地存在,但是一經分析的話,全部都蕩然無存,這就是萬法的實相。懂得這樣的空性法門之後,對一切不會有太大的貪執,如果沒有貪執,修行便會應用自如、事半功倍,這即是學習中觀的一種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