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九品 智慧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一百六十節課

思考題

  1. 請具體解釋什麼叫“四大輪”?為何稱之為“輪”?你具備幾個輪?今後在這方面有何打算?
  2. 電視上的節目,明明是虛假的,但有些人仍為之大喜大悲,這是什麼原因所致?你明白這個道理後,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起來?
  3. 有些人說:“對於幻變的美女,幻師明知是自己所化,但仍會生貪心。可見即使了知諸法如幻,也無法斷除煩惱。”對此,你該如何駁斥?
  4. 中觀宗以空性對治實有,但不管對實有的執著還是對空性的執著,二者都是分別戲論,我們該如何才能遠離一切戲論呢?
  5. 請引用教證說明修學佛法的次第。你周圍的道友是按什麼次第來學佛的?你對此有何感觸?打算如何幫助那些不明白的人?
  6. 有些人在坐禪時,認為安住於什麼都沒有的境界中就是體證空性。這種認知正確嗎?為什麼?
  7. 真正證悟空性的人,對世俗善根和因果法是什麼態度?你對此有哪些體會?
  8. 什麼是中觀的究竟空性見?請背誦幾個這方面的教證。如果有人對這種見解不適應,你會怎麼樣引導他?

學習《智慧品》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修學佛法的重要教言。

這個教言是龍猛菩薩和智悲光尊者所講的“四大輪”,即安住順境、親近正士、發宏誓願、積大福德。作為一個修行人,尤其是大乘修行人,這四輪是不可缺少的。

為什麼叫做四“輪”呢?打個比方說,要到很遠的地方去,靠步行的話,很長時間才能到達,而依靠四輪馬車,則可迅速抵達目的地。同樣,若想快速得到聖者果位,也必須依靠這四種竅訣來行持佛法。

具體而言,

  1. 安住順境:修行的時候,要安住在對修行有順緣的地方,遠離嘈雜等一切違緣。作為城市裡的人,完全避開散亂可能有一定困難,但還是要盡量找一個學佛的環境。

  2. 親近正士:親近具有法相的善知識,也就是依止精通三藏、有三學經驗的人。即使你沒有緣分親自依止,那也不能離開上師的教言,否則就會慢慢被世間的各種惡習染汙,所以一定要依止具有正知正見的人。

  3. 發宏誓願:隨時隨地要發利益一切眾生的宏大誓願。哪怕是聽一堂課、放一條生、聞思一個善法,也要為利益天邊無際的眾生而發願。

  4. 積大福德:應當廣積資糧。我們前世積了資糧,今生才遇到這樣深奧的大乘佛法。即生中沒有積資的話,來世不一定遇到這麼殊勝的正法,也不一定轉生到佛法如此興盛的殊勝之地。

我們有了這種因緣後,短暫的人生中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中,積累有緣、無緣的善根或福德。這四種竅訣,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應當牢牢記在心中,始終觀察自己是不是離開了?如果沒有離開,則應該隨喜,發願將來依四輪來行持佛法,令自己的暇滿人身具有實義。以前講《親友書》時我們雖然也講過,但這個問題至關重要,對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來講必不可少,也是高僧大德們代代傳下來的殊勝教言,大家一定要記住!

下面接著講《智慧品》的教義:

幻師於所知,未斷煩惱習,
空性習氣弱,故見猶生貪。

昨天對方提出一個問題:對於幻變的美女,幻師明知是自己所化,但仍然會生貪心。由此可見,即使了知諸法如幻,也無法斷除煩惱。

此處作者回答說:幻師對幻女生貪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對所知萬法並未證悟空性,雖然能變出千姿百態的法,但由於相續中的煩惱障、所知障、習氣障沒有斷除,對空性法門從來沒有聞思過、修學過,因此不可能通達空性教義,也不可能斷除這些障礙。所以,幻化師跟中觀師不同,由於空性習氣太薄弱,他對空性法門一竅不通,甚至對自己所變出來的美女也會生貪心。明明知道幻女不是真正的女人,不能與她結婚生子,過永久的生活,但還是偶爾生起貪心,就是因為他空性的習氣非常薄弱。

反過來講,作為一個修行人,若能將一切眾生看作幻人,則可斷除這些實執,趣入殊勝的果位。《中觀四百論》云:“若誰見眾生,如機關幻人,彼等極明顯,能趣入勝位。”我們通過中觀的破析或聞思,知道一切眾生如夢如幻,就不會生真實的貪心了。但世間上的人因為沒有證悟空性,或者對表面上的假象沒有徹底了解,所以一定會生貪心的。

《中觀四百論註疏》中有一則公案說:以前有個手藝高明的木匠,其他地方有個畫技超凡的畫家,有次木匠請這個畫家來家中做客,準備與他較量技藝。為了顯示自己的高超,木匠做了一個機器美女,讓機器美女端茶送飯,招待畫家。畫家見到這個風姿綽約的美女,不知是機器人,反而生起了強烈的貪心。(現在美國做的機器人,根本不像人,但古代做的機器人竟然栩栩如生。而且《百業經》中記載,古代還有木頭飛機。可見,古代人的技術真的比現代人強。)

晚上木匠讓美女好好侍候畫家,畫家聽後非常高興。到了晚上,畫師去抱美女,才發現上當受騙,原來是一堆木頭,於是感到非常失敗,也非常羞愧。他決計向木匠報復,以顯示自己的高明。於是提筆在臥室牆上畫了一幅自己上吊自殺的畫,然後躲在床底下面。

第二天早上,木匠笑嘻嘻地來敲門,但裡面反鎖著,敲半天也敲不開。他有點著急,使勁把門撞開,發現畫家吊死了,不由大驚失色。當時國家有個規定:如果有人死了,必須要馬上通告國王。於是木匠告訴了國王,並把國王及其眷屬帶回家。國王見畫家仍吊在那裡,就命人把繩子砍斷,結果沒有砍到繩子,反而砍到了牆上。大家正在驚訝之際,畫家從床底下笑著爬出來了……可見,如果沒有認識到真相,對機器人也好、幻化人也好,都會生起一些貪心的。

同樣,為什麼幻師對所變的美女生貪心呢?一方面是因為他空性習氣特別薄弱,另一方面是他的實執特別強。現在很多人看電視、電影時,實執特別強的話,就會產生各種痛苦和快樂。有些人看的時候很感動,一直在哭,一大卷衛生紙用完了都不知道。其實屏幕上根本沒有你要擔心或傷心的事,它只是一種幻象而已,沒必要為了它又哭又笑。假如你對中觀的聞思比較究竟,不要說執著幻化物,就連自己的親人朋友死了也不會那麼傷心。因為這些人跟幻化沒什麼差別,父親死了的話,他只是一個幻化人,幻化人本來不生,也不會滅,有什麼可哭的?因此,如果哪個金剛道友的家人死了,他嗚嗚嗚地哭,說明他空性的習氣比較薄弱。如果哭的聲音特別大,那說明他一點空性也沒有證悟。(當然,凡事不能一概而論,正如馬爾巴羅紮所說,幻化中也有特殊的幻化,是吧?)

但很多人沒有修空性的話,平時遇到一件事情,確實當時轉不過來:非常快樂的事情,就特別去執著;非常痛苦的事情,就產生一些苦惱,依靠外境而或苦或樂。而一旦證悟空性,斷除了相續中的煩惱,就不會有這些執著了。

以前有一個阿羅漢,名為蓮花色比丘尼,她原本是一普通女眾,後通過修行而證得阿羅漢果。未生怨王是個非常惡劣的人,見她容貌端嚴,就強迫與之做不淨行。但在整個過程中,她沒有產生絲毫貪欲之心。釋迦牟尼佛得知後,說她盡管身為比丘尼,但因未生真實貪心之故,所以並沒有破戒。獲得阿羅漢果的人,已斷除了三界的煩惱障,相續中不可能有貪心,故戒體不會遭到毀壞。

不僅對阿羅漢作了如是開許,《律藏》中還記載了一個只斷欲界貪欲的出家人,盡管也與人行過邪淫,但佛陀依然沒有將他的行為斥為破戒,因他也無有絲毫貪愛之故。

同樣,密宗中境界比較高的人,不管是喝酒、抽煙還是做不淨行,因已超越貪瞋癡等分別念,證達萬法如夢幻泡影,所以顯現上即便有不如法的行為,實際上對相續一點染汙也沒有。

但現在是末法時代,真能證到這種境界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我們應把自己當作一個普通人,精進修持、取捨因果,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口頭上說“一切都不執著”、“一切都沒有貪著”,但最後被自相煩惱染汙,造下墮地獄的因,這非常可怕也非常可惜!因此大家在修學的過程中,自己相續是什麼樣的,自己應該最清楚,沒有必要說大話來裝飾自己。

總而言之,認為空性對斷除煩惱沒有任何實義,這完全是一種邪見。不要說徹悟萬法空性的佛陀,即便是對阿羅漢,甚至小乘一果——預流果這方面的空性有所認識,自己的執著也會減少。退一步說,縱然你沒斷除煩惱障,只是通過聞思知道萬法如夢如幻,相似體悟了空性,也會斷除一系列與之有關的貪著。

就像我們有些人,沒有聞思修行時,對家庭、家人、感情的執著特別可怕,後來學了中觀、大圓滿之後,不敢說從根本上斷除一切種子,但還是能對這些看得淡,就算發生一些事情,也不像以前那樣激動了。我們學院也有很多人,以前父母親人死了的話,自己就不想活了,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但後來通過中觀甚深空性的加持,縱然家人都死光了,自己也是笑瞇瞇的,這就是一種中觀的境界。(是不是哦?笑什麼啊?)

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
由修無所有,後亦斷空執。

有人又問:不管是對實有的執著,還是對空性的執著,二者實際上都是分別戲論。以空性來對治實有,又以實有來對治空性,這就如同大象沐浴一樣,始終在分別念裡翻來覆去,這樣沒有任何必要吧?

答曰:並不會有這種過失。當然,也有極個別宗派認為,實有的法不合理,應該是空性;他們又把空性耽著為單空,所以應該是實有,在這兩個位置上換來換去。但真正的中觀宗不會這樣。

眾生無始以來沈溺輪迴,都有一種實有執著,這種串習需要通過空性法門來斷除。以前認為柱子是存在的、轎車存在的、朋友是存在的……世間上的萬事萬物都實實在在,但若長期將《中觀根本慧論》、《中觀四百論》中“萬法抉擇為空性”的道理,反反復復在相續中修持,逐漸就會滅掉對實有的執著。那個時候,就不會再覺得地位是實有的、錢財是實有的、朋友也是實有的了。

當然,修持空性,不是一次性就完成了,也不是一兩天就可以了。你今天打坐兩個小時,以後再也不修的話,除了個別利根者通過上師的表示馬上就證悟以外,一般的末法眾生要想達到這種境界是很困難的,所以一定要長期修持。

那麼,將萬法抉擇為空性後,空性會不會存在呢?空性也是不存在的。這個問題很重要,尤其是這次聽受《智慧品》的人,務必要明白這一甚深道理。聽說外面有好多出家人和居士,經常講《妙法蓮華經》、《楞嚴經》、《金剛經》、《心經》,但由於沒有分清二諦之間的差別,他們所謂的空性,只是將實有的法抉擇為沒有,僅僅停留在一個單空上面,這是見解上的一個大的問題。

大家通過這次學習,一定要搞清楚中觀的原則性問題。中觀宗首先依靠空性斷除實執,然後對空性、有無二邊、非二邊的戲論,也要一個一個地滅除。其實,為斷實執而修空性,當實執斷除時,空執也會自然而除,猶如“兩木相因,火起木盡”,兩段木頭摩擦起火,終會被彼此燒盡無餘。因此,斷除實有的執著之後,無實的執著也逐漸消失,最終滅盡一切分別念,這就是所謂的大空性。

龍猛菩薩在《出世贊》中云:“為斷諸分別,說空性甘露,何人執空性,彼亦汝當捨。”為斷除貪瞋癡為主的一切煩惱分別,大慈大悲的佛陀宣講了甘露般的空性妙法,但若執著空性為實有,那也一定要斷除。所以我們在修行時先應消滅“有”的執著,如此“無”的執著也會滅盡,這是修行的道次第,這個次第千萬不能搞錯。

現在有些大乘修行人,甚至是一些鼎鼎有名的大法師,對空性的了解也有錯誤。我常常在想:“遇到上師如意寶和麥彭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們的教言,真是今生中最幸運、最快樂的事情。如果我遇到其他的世間老師,恐怕不一定了解佛陀的究竟法要。”在座的道友應該也有同感吧,假如沒有福分遇到大乘佛法,就沒機會聽聞空性教義,縱然聽過也不一定能真正了達。

其實佛法的次第,在《四百論》中也講過,如云:“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修習解脫道時,先應遮遣殺盜淫等非福德的不如法行為,這是人天乘的修行方法;中間應遣除對我和我所的實執;有了這個基礎後,最終有、無、非有非無等一切相都會斷除。

大家一定要了解佛陀所講的次第,如果從上往下修,或者只停留在基礎法門上,這樣都是不對的。前兩天我家來了一個人,剛進來時,我覺得他境界比較高,一直站著不坐下來。他站著問:“大圓滿的通徹覺性,意義是什麼樣的?”我坐在下面,抬頭望著他說:“你站得太高了,我只能看到你的腳,看不到你的眼睛。”所以現在有些人修行太高了,而有些人在下面一直不上去,只停留在一個單空上,這都是不合理的。

修學佛法必須斷除有和無的一切執著,如果你一點空性也不了解,行為再怎麼如法,恐怕也不能得到解脫。現在有些善知識只講人天福報,不講空性智慧,這樣的話,大家只不過是積些福德資糧而已,無法斷除實有的種子、習氣,解脫也必定遙遙無期。

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時,引用過一個公案:有個小乘和尚修白骨觀很有成效,並以此聞名於世。有次,文殊菩薩想考驗他的真功夫,便化身為一位美女,以種種嫵媚的動作來考驗他的定力。起初和尚不為所動,但漸漸的,他不敵誘惑,最後乾脆溜之大吉。美女在後緊追不捨,和尚實在累得跑不動了,就索性兩眼一閉坐在地上,心想:“這下完了!”但等了一會兒,什麼事也沒發生,睜開眼一看,只見美女突然裂成無數碎片,出現莊嚴無比、金燦燦的文殊菩薩。菩薩告訴他:“你的白骨觀修得很好,但把人認為是美的,這是一種執著,會導致輪迴痛苦;把人當成是醜的,仍然是一種執著,會讓你永遠無法開悟。因此,你應當斷除一切執著,證得空性。”

我以前去泰國、新加坡時,遇到過那裡的一些共同乘行人,跟他們交流之後,內心真的很有感觸:“倘若沒有般若空性,肯定解脫不了。”我在《泰國遊記》中好像也寫過,藏傳佛教既具足了顯宗的一切教言,也具足了密宗至高無上的教言,遇到這麼殊勝的法,真的很開心!

以前阿底峽尊者遇到兩位威儀清淨的比丘,給他們講般若空性時,兩位比丘特別害怕,捂著耳朵跑掉了。後來阿底峽尊者也說:“光守持清淨戒律是不夠的,一定要聞思證悟空性。”

在座的有些人,可能是前世沒積資糧吧,一聽到講空性的《智慧品》,傳承就不圓滿了。尤其我比較擔心一些居士,他們對怎樣做生意、交朋友、工作興致勃勃,而一聽到空性,就開始打瞌睡、吃瓜子,這說明自己空性習氣薄弱,一定要強迫在相續中種下這個種子,否則乃至生生世世,也不一定遇上空性法門。

總之,在修行的過程中,首先要把實有的執著斷掉,然後把空的執著斷掉,這些教證一定要背下來。在我們的一生中,空性法門是指引方向的明燈,沒有通達這些教義的話,縱然每天念《金剛經》、《心經》,也不一定領悟其中的甚深空性義,也不一定能開悟。對此,大家一定要值得重視!

壬二(所修道之自性)分二:① 一切對境均不成立;② 心不緣一切。

癸一、一切對境均不成立:

觀法無諦實,不得諦實法。
無實離所依,彼豈依心前?

我們觀察一切萬法,到底有沒有諦實(實有)的呢?最後發現,從輪迴中的柱子、瓶子,一直到涅槃、佛陀相好莊嚴之間的清淨和不清淨萬法,沒有一個成實存在。世人所許的萬事萬物,只是在迷亂識前成立為有,實際上如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所言:“如石女兒自性生,真實世間俱非有,如是諸法自性生,世間真實皆悉無。”就像說石女兒的自性生,無論在真實勝義還是世間名言都沒有,同樣,色等一切諸法的自性產生,在世間名言、真實勝義中也絕對不會有。

石女兒不要說在勝義中,世俗中也肯定沒有,既然從沒有產生過,那他的生活、神態等就無從談起了。同樣,現在所接觸的各種法,比如人們喜歡的財富名聲等,都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如同夢中的大象一樣,雖於迷亂識前存在,但真正用智慧來觀察,一點一滴也得不到。

在整個三界中,即使你再有智慧、再有能力、再有功夫,也找不到一個不空實有的法。倘若沒有實有的法,那麼觀待其安立的無實法,如沒有瓶子的“無瓶”,又怎麼會存在呢?因為空與不空是觀待的,就像這與那、東與西、粗與細一樣,沒有不空的法,又何來空法可言?龍猛菩薩也說:“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也許很多人認為,瓶子是沒有的,但瓶子的空性應該存在。但這種空性,只是在具實執者面前暫時抉擇的,真正觀察的話也不合理。因此,萬法在抉擇究竟空性時,有與無都是沒有的,甚至包括解脫、如來、極樂世界也非實。《中論》云:“邪見深厚者,耽執有如來,如來寂滅相,分別有亦非。”邪見深厚的人,耽執如來是存在的,但如來遠離一切相,又怎麼會有“有”或“沒有”的分別呢?

所以,空法不可能有任何本體。有些修禪宗或華嚴宗的人在坐禪時,認為安住於什麼都沒有的境界中,就是所謂的空法。其實這是錯誤的,按照敦珠法王的觀點,這些人只是住於阿賴耶的境界上,根本沒有體悟到密法的大圓滿。現在個別人的坐禪,可能也是這種境界。其實這種境界只是一種滅法,並沒有體悟到禪宗的不生不滅。六祖惠能大師說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他並沒有說這是一種滅法,而說是一種不生不滅的境界。這樣的境界,用不著去否認,用不著去建立,也用不著特意去觀修。當你依靠自己的信心與上師的竅訣,通過上師的直指,啟發這種因緣之後,就能完全體悟到。此時你會發現,它不是一個單單的空法,也不是像燈泡一樣明明清清的東西,而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當然,這種境界不是從外面來的。以前禪宗大珠禪師到馬祖那裡去,馬祖問他從哪裡來,他說從越州大雲寺來。又問:“你到這裡幹什麼?”他說:“我來這裡求佛法。”馬祖告訴他:“沒什麼可求的,自己本具這個寶藏。”大珠禪師聽到這句話,頓時豁然大悟。所以利根者通過上師或法本的一種指點(密宗稱之為“直指”),因緣聚合時,當下即能悟到這不是一個單單的空性,也不是一個單單的光明,而是一種不可言說的境界。

一旦你體悟了這種境界,對因果就會非常重視。不像現在有些人,“證悟”越來越高時,對因果越來越不重視,甚至念珠已扔到180公尺以外,從來也不拿。有些所謂的“開悟者”,對世俗的念咒語、磕大頭、修加行、放生、做善事等,一點興趣都沒有,這可不是一個開悟的相。我們上師如意寶的境界是公認的,他老人家不管白天、晚上都非常精進,即使出國坐飛機,上師也一直拿著念珠睡著。有時候想起上師的精進,我們都覺得非常慚愧。我們睡覺時把念珠放在一邊,或掛在牆上,但上師都是用它一邊念咒語一邊睡著,睡時手也一直掐著那個界限,第二天早上醒來又接著念。這沒有任何誇張的語言。

所以,境界非常高的人,對世俗的善根非常重視。而現在有些人不要說證悟空性,就連單空也不一定能證悟,遇到一點小事就臉紅脖子粗,大發脾氣,很多“成就相”表露無遺,這說明他平時沒有積累善根,只會說大話,最終毀壞的只能是自己。因此,自稱證悟空性的人務必要注意!

癸二、心不緣一切:

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
彼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

這裡主要是抉擇中觀的究竟空性見,本論中此偈極為重要。意思是說,如果山河大地等有實法、空性龜毛兔角等無實法,皆不住於心前,此外的二俱、非二俱也不存在,心無有任何成實之所緣,這即是最寂滅、最圓滿究竟的境界。

《般若經》云:“不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滅虛空體,各別自證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禮。”這種境界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唯一是聖者各別智慧的行境,我們凡夫人只能用這個頌詞來說明,但實際上,什麼時候你體悟到了,才算是真正獲得了解脫。

此頌,麥彭仁波切解釋為佛地的境界,而華智仁波切解釋為見道的境界。不管怎麼樣,這是中觀最甚深的見地。在傳記中我們也講過,寂天菩薩曾問眾人:“我背誦前人宣說過的法?還是沒有宣說過的法?”眾人要求背一個從來沒有宣說過的法。於是寂天菩薩從第一品到這個頌詞,一口氣在法座上誦出來,念到這個頌詞時,身體騰空,漸漸升高,終至不見身影,只有從虛空中傳來的朗朗誦經聲,一直到誦完《智慧品》後半部分和《回向品》為止。所以,《入行論》的中心或者說最甚深的要點,就在這個頌詞中。大家平時應該經常讀一下,對這種教言多串習。一下子生起《金剛經》中“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的境界,可能有一定困難,但若能時時串習,對一切相的執著逐漸消失,這就叫做大空性。

《維摩詰經》云:“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這個偈頌非常好。我們所認識的空性,千萬不要當作是一種單空,如果你這樣認為,那麥彭仁波切在有關中觀論典中,已一而再、再而三地破析過。空性的境界不可言說,若僅僅是一個單空,就可以隨便說,因為瓶子不存在的部分,就叫單空,這個可以說,也可以想,並非不可言思的對境。

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切相都不存在,這種見解是至高無上的。在這種見解面前,正如剛才所說,佛智、涅槃、清淨都沒有,遠離一切戲論。《中論》云:“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如來超越了一切戲論,而凡夫人卻把佛陀當作是有面有身,徒增戲論。

剛皈依佛門而沒聞思過大空性、沒聽過中觀的人,聽後可能覺得心裡很酸,有一種不同的感覺。但這也沒辦法。因為如來這麼甚深的法,要想所有的眾生都理解,是非常困難的。即便如此,我們也應像世親論師所說的那樣,“如來離諸相,我等學如是”,經常串習這方面的空性習氣。

其實,接不接受這樣的法,主要跟自己的善根有關。有這種福分、對大乘法有信心的人,按照佛陀所講的空性法門去修持,剛開始可能有點不適應,但逐漸就會變成像住地菩薩一樣,對空性法門不會生邪見了,對世間雜事也不會有信心了。

從前有個人到孟子那裡問:“你是非常出名的思想家,但我看你好像跟常人沒什麼差別啊!”孟子回答他:“堯舜與人同耳。”就是說,不僅我孟子跟常人一樣,古代著名的堯舜也跟常人沒什麼不同。你如果追隨堯舜之道,則你也變成堯舜;你如果追隨惡人之道,你也成為惡人;你如果追隨古先賢之道,你也變成聖者。

同樣,我們也是如此。不論穿出家人衣服,還是在家人衣服,若按照大乘中觀的教義,對空性法門進行修持,就會像住地菩薩一樣,能看破世間、放下萬緣,最後獲得解脫;若與下劣之人同流合汙,天天逛街、到舞廳,甚至打架鬥毆,那你也會變成這種人。所以,一個人的追求取決於自己,自己選擇什麼樣的目標或偶像,自己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當然,作為一個凡夫人,要想全部滅掉執著,還是有很大困難的,但無論如何,也應該先通達諸法的根本教義。現在很多人把佛法最甚深的精華拋之腦後,卻對一些不了義的形象法趨之若鶩,這是不太合理的。你以前對中觀法門不是特別有興趣的話,現在一定要想到:八萬四千法門中,最究竟、最甚深的就是空性義,誰能接觸、聽聞、修持的話,便能從根本上斷除一切實執習氣。若沒有認識到萬法不是有也不是無,不是自性也不是他性,那這種人無法通達佛法的教義,龍猛菩薩亦云:“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如是則不見,佛法真實義。”

龍猛菩薩、月稱菩薩、寂天菩薩代代相傳的空性法門,真的是價值連城的如意寶,我們即生中有幸得到,千萬不要被惡劣分別念所染,將它隨意拋棄,一定要以信心的善緣把它保護起來,平時多多串習。當然,剛開始時,對空性不適應、生不起信心,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因為我們在惡趣裡呆的時間太長了,在輪迴中對實有法的串習太過分了,一下子改過來有點困難。就如同不淨糞裡的蛆蟲,你剛把它撈出來時,它還覺得不淨糞很好吃,特別捨不得,但是離開這種場合以後,慢慢就會適應了。

現在很多人對不淨糞般的名聞利養極有信心,而對甘露般的空性法門卻沒有興趣,這完全是業力現前。因此大家一定要多聞思,這麼殊勝的教言不要離開身體,經常戴在身上,哪怕每天看一個頌詞、背一個頌詞,得人身也是有意義的。所以,大家要多背一些空性教言,什麼時候遇到實執的敵人,就馬上用空性教證的鐵錘,打得它頭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