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九品 智慧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一百六十三節課

思考題

  1. 小乘三藏與大乘三藏分別是什麼?它與三學如何對應?
  2. 小乘因為什麼原因而誹謗大乘?請引用教證進行分析。你認為這種說法合理嗎?
  3. 作為一個修行人,不管學密還是學顯,可以分為哪幾種層次?你屬於哪一種?今後有什麼打算?
  4. 有些顯宗的人認為:“藏傳佛教源於婆羅門教,因為它沿襲了婆羅門教的火供等儀軌。”對此請以同等理駁斥。你覺得這種推理方法好用嗎?請舉出一個你認為的錯誤說法,並試著以此理進行回駁。
  5. 請解釋頌詞:“廣大及甚深,成熟無分別,說此二方便,即是無上乘。”該頌間接說明了什麼道理?你對此有哪些體會?
  6. 小乘宗認為:“如果大乘經藏是佛所說,那佛已將一切教法交付給迦葉尊者,為什麼迦葉尊者不了悟這些?”對於這種質疑,請從兩方面進行破斥,以成立大乘是佛說。
  7. 比丘分為哪幾種?其中哪種才是佛教的根本?這要如何才能獲得?為什麼?
  8. 關於漢傳佛教是否有比丘戒的問題,你是怎麼看待的?請說明你的理由。

正式開課之前,順便給大家說一下。

現在學佛的人很多,但無論出家還是在家,為人處事、接人待物比較差。尤其是做人方面,顯得不太如法。前段時間,我要求大家學習《二規教言論》,很多人的行為還是有改變,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希望以後也能如此。

作為一個大乘佛教徒,一定要處理好人際關係。法王如意寶曾講過一個殊勝教言,這個教言分為三點:① 對上等者要恭敬有加;② 對中等者要和睦相處;③ 對下等者要慈悲愛護。具體而言,無論在什麼場合,對需要恭敬的人,不能隨隨便便得罪;對與自己地位、學識等同的人,應該和睦相處,不能像牛角裝在口袋裡一樣,擾亂別人的心;對下等者不能欺負,也不能有傲慢心,應當以慈悲心來愛護他,這是做人的一個標準。我個人而言,雖然自己做人很差,但這輩子一直以這個竅訣作為追求的目標。

有些人口頭上講得很好聽,但實際行動中連不學佛的人都不如,非常差勁。所以,希望大家要將這三句竅訣運用起來,平時在學佛的團體中,務必要做到上敬下合。

寅二、破佛說之理由:

若語入經藏,即許為佛語,
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許?

此頌加上下面的兩頌,慧源論師等認為不是寂天菩薩的原論;有些論師認為是原論;還有些論師認為,頌詞的順序有所不同。暫且不分析這些觀點,我們只了解其中的論義就可以了。

增上慢聲聞不承認大乘經典為佛語,他們說:“如果戒定慧三學的教言被編入三藏,那麼這些教言才可以承認為佛語。比如在小乘中,《四阿含》等為小乘經藏;《僧祇律》等為小乘律藏;《六足》 、《俱舍論》等為小乘論藏。小乘的三藏是齊全的,就像三個倉庫一樣,涵攝釋迦牟尼佛的八萬四千法門,定學攝於經藏,戒學攝於律藏,慧學攝於論藏,一切法要的句義皆包括在這三藏當中。然而大乘無有這些,從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間的萬法都抉擇為空性,因而,大乘教法不是佛語。”

在佛陀圓寂之後不久,聲聞十八部與大乘宗之間一直有各種辯論,時至今日也沒有停止。國家與國家之間、佛教團體與佛教團體之間,小乘宗和大乘宗有公開辯論,也有私下辯論,但現在的辯論不像以前那樣嚴重了。其實不論是大乘、小乘還是密乘,都承認三法印,也承認從輪迴中獲得解脫,跟外道比起來,修學佛道的人有殊勝緣分,這樣的妙道是值得希求的。

但很多人不了知這一點,經常隨意詆毀大乘。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說,小乘誹謗大乘有三個原因 :① 不知道利他的功德、自利的過失;② 本來利他的功德非常大,他們卻將此誤解為過失;③ 瞋恨饒益他眾的功德,由此而導致詆毀大乘。正如《經莊嚴論》所言,大乘與小乘在發心、教授等五個方面截然不同,所以小乘常常排斥大乘。

現在有些小乘宗或不明佛理的人,因為自己的智慧有限,動不動就反對大乘般若空性,這種行為是不合理的。比如你評價一件產品,首先要知道是什麼廠產生的、產品的質量如何、由什麼部分組成,一個一個必須了解清楚,才有資格判斷它是不是假冒產品。如果沒有了解這些,就隨隨便便辨別真假,這是不允許的。同樣,評價大乘也是如此,只有憑借高深的智慧,用漫長的時日去研究,才能通達大乘的甚深空性義,進而被它吸引住,對之生起信心。若能如此,這就是所謂的智者,如《正念經》云:“盡知過與功,乃為智者相;功過全不曉,即是愚者行。”

現在很多人誹謗大乘佛法、誹謗密宗,都是趨入愚者之道,看到他們的言行舉止,有智慧和悲心的人會油然而生悲憫之心。為什麼呢?因為大乘教典中,其實也完全具足三藏。比如《妙法蓮華經》、《華嚴經》等詮釋定學,編入大乘經藏;《梵網經》等詮釋戒學,編入大乘律藏;《大智度論》等詮釋慧學,編入大乘論藏。因此,大乘教義以超勝的方式包括戒定慧三學,為什麼不承認為佛語呢?

對大乘佛教不了解的人,喜歡信口開河,但逐漸深入了解之後,就不會肆意誹謗了。這樣的人不僅凡夫人中有,聖者顯現上也會有。世親論師的故事,相信大家比較清楚,他最初於印度那爛陀寺出家,持戒嚴謹、精通三藏,成為一名小乘智者。後來,他聽說哥哥無著菩薩造了許多大乘論典,精通大乘空性的法義,他就開始詆毀大乘法門及大乘行人,並造頌嘲諷道:“嗚呼無著於森林,十二年中修等持,奈何等持未修成,徒造論典大象馱。”

哥哥聽到後,為制止弟弟繼續造謗法惡業,便派了兩個弟子到弟弟處念誦《十地經》及《無盡慧所說經》。他們到了那裡以後,在早晨及黃昏時分誦這兩部經,誦經之聲被世親論師聽到。剛剛聽聞時,他若有所悟地說:“大乘法門誠可謂因善妙、果散逸。”聽到黃昏時,他終於深有感觸地說:“大乘法門不論因果都非常善妙,看來我已造下誹謗正法的罪過,這都怪我那不知遮攔的舌頭!”於是準備找刀,割去舌頭以示懺悔。無著菩薩派來的兩位弟子急忙勸阻:“要想懺悔的話,你哥哥那裡就有懺悔的方法。”

於是世親論師到哥哥那裡去,聽受了許多大乘教言。當時,無著菩薩與彌勒菩薩無分無離,猶如人與人談話一樣,關係比較密切。世親想靠哥哥的關係拜見彌勒菩薩,無著菩薩請示之後,彌勒菩薩說:“他誹謗大乘佛法非常嚴重,即生中見我是不可能的。但他若廣造大乘論典、持誦咒語精進懺悔,可於來世見到我。”

世親生起極大的後悔心,覺得自己的智慧在大乘面前相當微薄,根本不如哥哥無著,於是造了一首偈子說:“兄長如龍王,我似求雨雀,龍王雖降雨,無法入雀喉。”雖然龍王整天給我降下大乘的雨水,可是我小麻雀的喉嚨特別細,這麼多的雨水沒辦法吸收。意思就是,大乘的千經萬論包羅萬象,內容極其豐富,小乘行人要接受的話,相當困難。就像有些法師講課的時候,引用了很多教證理證,但聽者的“喉嚨”太細了,一點也接受不了,聽完就忘光了。那天有個人說,他聽課時對教證理證了如指掌,可是下課後忘得乾乾淨淨,也許就是世親論師所說的吧。

世親論師是不可多得的聖者,被世人喻為“第二大佛陀”,從小乘的觀點來講,在整個佛教歷史上,他對弘揚佛法的貢獻特別大。即便是這種人,顯現上剛開始也不接受大乘,就像漢傳佛教的弘一法師一樣,最初比較排斥密宗,晚年才轉變了自己的看法。歷來也有很多高僧大德,早年對某些觀點不接受,甚至產生極大的邪見,但這不一定是他的根基差,而是說明大乘教法甚深莫測、難以通達。

所以,沒有了解大乘之前,千萬不能輕易誹謗。外面個別對密宗不太了解的人,應該到密宗寺院實地看一下。當然,並不是所有修密宗的人都好,但非常如法的修行人,他的行為是不可思議的。我認識一些老修行人,他們從來沒有誹謗因果,對小乘的戒律和取捨護如眼目,對時間也極其愛惜,早上三四點鐘起床,一直念經、磕頭、懺悔……可是現在有些人認為自己開悟了,對什麼都不執著,其行為根本不像一個修行人。

作為一個修行人,不管你學密還是學顯,都可劃分為幾種層次:最上等的人,不但自己了達佛法精華義,而且還把它傳授給別人,攝受別人,斷除別人的邪見。中等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對佛教完全了達,不為外境所轉。再下一等的人,雖然沒有太高的智慧,但對佛教有非常虔誠的信心。我知道一個老居士,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信心非常純,覺得釋迦牟尼佛說的百分之百正確,有些地方不懂的話,就發願想通達它的意義。而最差的人,絲毫信心也沒有,只是打著佛教的旗號騙人,做一些不如法的非理行為。這四種人,名義上都是佛教徒,但實際上各自的所作所為、方向目標完全不同。

我們身為佛教徒,學哪一個教派並不重要,關鍵是要時刻觀察自己是哪一種人。你是持形象的佛教徒,還是對佛法有不可改變的信心和智慧,並以此攝受無量眾生?大家不妨好好觀察一下。

若因一不攝,一切皆有過,
則當以一同,一切成佛語。

小乘行人反駁:“雖然有些大乘教典與小乘三藏相同,但並不能說明大乘教典就是佛語,因為在大乘中,許多教義與小乘三藏不符。比如說,小乘認為輪迴應該捨棄,涅槃應該求取,而大乘聲稱輪迴與涅槃無二無別,輪迴即涅槃、涅槃即輪迴;小乘說五無間罪是定業,不可改變,而大乘認為懺悔之後可得以清淨;小乘認為萬法皆無常,而大乘認為報身是常有不變的法;小乘認為雖然有一部分法是空性,但它的顯現不空,而大乘認為一切萬法皆空,無有自性……大乘這些觀點並非攝於小乘三藏,所以我們不承認大乘教為佛語。”

中觀師以同等理回駁道:你們這種推理不能成立。如果一個道理不符合教義,一切都有過失的話,那麼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道理符合教義,為什麼不能說一切都沒有過失呢?大乘經典中也講了萬法無常,人我的補特伽羅不存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三寶四諦等等,這些與小乘沒有什麼差別,按你們以一概全的推理,為什麼不能成立大乘經藏為佛語?

這個推理至關重要,現在許多人都犯這個毛病,比如說“印度《奧義書》中有火供、火施等詞語,這在藏傳佛教中也有,所以藏傳佛教來源於婆羅門教”、“學密宗的有些人瘋瘋顛顛,甚至會發瘋,所以不能學密宗”……這些推理非常可笑,如果一可概全成立的話,那我們可以同等理來反駁——“顯宗也有發瘋的人,所以顯宗也不能學”,“《奧義書》中提倡做善事有好報,這在顯宗中也有,所以顯宗也來源於婆羅門教”,或者“顯宗中說人身皆苦,*輪功也這樣說,因此顯宗都成了*輪功”等等。

現在很多人不學因明、不懂中觀,用因明的術語來說,以一概全有“不遍”之過。有些高等學校的老師、哲學系的教授,自己都是霧裡雲裡,懷疑重重,還帶什麼研究生、博士生,實在是誤人子弟。所以系統的聞思非常重要,如果有了很正規的聞思,一切的不知、懷疑、邪見都會迎刃而解。有個居士就跟我說:“我以前問過很多傻瓜的問題,現在聽了課以後,特別不好意思!”確實,你沒有學習佛法時,會有很多很多愚癡的問題,雖然這種疑問是合理的,但系統聞思非常有必要。對佛教徒而言,這絕對是燃眉之急,如果少了這個,你做再多形象上的善事、儀式也沒有用。現在很多地方辦一些佛教雜誌,對勸人行善有一定的幫助,但打開一看,裡面的內容大多數都是開會、舉行儀式。盡管這也是善事,但最關鍵的是要解除眾生的煩惱和痛苦,若想做到這一點,必須要學習三藏十二部。

總之,小乘宗說大乘有不入經藏等過失,實在是毫無根據的說法。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說:“入自大乘經,現自煩惱滅,廣大甚深義,不違自法空。”大乘本來入於自己的大乘經藏,又現於自調伏煩惱的律藏,且廣大甚深的空性義,與自己的論藏也不相違,所以大乘完全具足三藏。彌勒菩薩又云:“廣大及甚深,成熟無分別,說此二方便,即是無上乘。”大乘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廣大,二是甚深,依靠廣大福德資糧成熟自相續,證悟甚深空性產生無分別智慧,因此大乘所宣說的深見、廣行二者,是修持無上菩提的方便。

如果你很想學佛法,但不知道方向的話,那不妨學習殊勝的大乘教義。盡管小乘《阿含經》中也提到一些空性,如“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為幻法”,將五蘊全部抉擇為現而無實,但究竟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唯有大乘中講得最清楚。

我們遇到不信佛教或信仰小乘的人時,可用同等理來駁斥他。這種推理非常好,大家一定要學好因明,這樣,無論你在什麼人面前,均可顯露出至高無上的智慧,將對方辯得啞口無言。在中國古代,滅佛運動大多跟道教有關,唐高宗在位時,經常召集僧道辯論,每次辯論的結果,都是道教失敗,佛教勝利。有一次,皇帝為了慶祝西明寺落成,征詔僧道各七人,舉行盛大的辯論。當時佛教的代表是慧立法師,道教的代表是李榮道士。李榮道士先立洞義 ,再由慧立法師問難:“洞義者是否對萬法通達無礙?”李榮答:“是的。”慧立法師又問:“老君對萬法是否通達呢?”李榮說:“當然通達。”慧立法師繼續問:“既然老君於萬法通達,為什麼他在《道德經》上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吾若無身,復有何患?’如此看來,老君於自身尚有障礙,如何能通達萬物呢?”

李榮一時無話可答,只有請法師不要逼得太緊,他說:“久聞法師大名,今日能與你辯論,深感榮幸。我們同為出家人,理應互相包容,不要苦苦相逼。”(他這種行為,是因明中的“應付”之過。)

慧立法師毫不客氣地說:“聽先生的話,似想要我對你姑息,可是今天我們先要分明邪正,個人的問題暫且不談。再者,你說我們同是出家人,但你頭髮不剪,手把桃符,腰懸赤袋,巡門厭鬼,這種怪模怪樣豈可與我清淨釋子相比?”

李榮怒道:“你以為剃頭就好,如果好的話,你為什麼不把眉毛也剃了?”
慧立法師問:“為何要剃眉毛?”
李榮說:“都是毛的緣故。”
慧立法師以同等理反駁道:“如果是毛,就要剃頭髮,也剃眉毛,那你也是一種毛,為什麼把頭髮盤得像角一樣立起來,卻不把鬍子也立起來呢?”
李榮又無話可說,慧立法師嘲笑道:“昔平津困於十難,今李榮死於一言。”說罷就下座。皇上大笑,以此而佛教獲勝。

其實他們的辯論挺有意義的,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看見一個密宗修行人不如法,他在吃肉,就下斷言:“密宗都是不好的,因為有人吃肉之故。”表面上這是一個推理,但實際上只是一個相似的推理。如果凡事以一概全、一概而論,就有剛才李榮的過失了。

所以,講經說法也好,思維法義也好,閉關修行也好,一定要通達佛教尤其是因明和中觀的甚深教理,否則到頭來,修行的人修錯了,辯論的人辯錯了,講經說法的人也講錯了。有些人的邏輯思維不太有條理,有因緣的時候,還是應該好好聞思佛法、廣聞博學。上師如意寶也要求我們,在年輕時必須要放棄萬緣,精進聞思;到了老年以後,已遣除了對佛教的一切懷疑,方可在寂靜處安心修行。大家理當奉行這樣的教言。

諸聖大迦葉,佛語未盡測,
誰因汝不解,廢持大乘教?

小乘宗辯駁:“如果《般若經》等大乘經藏是佛所說,那佛陀已將一切教法交付給迦葉尊者,為什麼迦葉尊者不了悟這些?他為什麼不宣講空性法門呢?由此推測,大乘肯定不是佛語。”

對此問題,中觀宗有兩種解釋方法。第一種解釋是:佛陀所宣說的大乘妙法極其深奧、廣大,作為小乘阿羅漢的迦葉尊者,雖然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但阿羅漢有四種不知因——境不知因、時不知因、細不知因、多不知因,故而難以測度大乘的深廣法要。大乘種種法門、禪定、空性、道相,唯有佛陀才能徹達,十地菩薩還像夜間看色法一樣模模糊糊的,無法了知如來藏真相,迦葉尊者又怎麼能透徹了解所有的佛語呢?

《經莊嚴論》云:“無量種種相,愚者何故定。”大乘法門和禪定無量無邊,未斷除所知障的小乘行人又如何能了知呢?《中觀寶鬘論》也說:“聖者舍利弗,亦不知戒蘊。”講義中說舍利子與目犍連分別為“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但他們用盡所有的智慧和神通,也無法衡測佛陀功德之一分。因此,迦葉尊者不了知大乘甚深教義,這是非常正常的,怎麼能因為他不了知而妄言大乘不是佛語呢?

當然,從某個角度講,迦葉尊者顯現上是小乘阿羅漢,實則為大乘菩薩。藏傳佛教中有七代傳承,即佛陀將佛法交付予迦葉,迦葉又交付予阿難,然後是草衣、嘯虎、黑色、大三千等等,這在《敦珠佛教史》中有詳細記載。漢傳佛教的禪宗中也說,佛陀於靈鷲山拈花,迦葉微笑,明了佛陀密意,佛陀遂將衣缽交予,迦葉成為禪宗初祖。但此處是從阿羅漢的角度來破斥的,迦葉尊者雖是傳承祖師,但對大乘深廣法門的通達,確有一些不足之處。畢竟十地菩薩尚不能完全了達,只斷除煩惱障而未斷所知障的阿羅漢就更不用說了。

另一種解釋方法是:你們怎麼知道迦葉尊者不了悟空性法門呢?迦葉尊者的智慧廣大無邊,他示現為聲聞阿羅漢相,實際上是大乘菩薩。你們根本不知道迦葉尊者是否通達了大乘經義,怎麼能以此原因而說大乘不是佛語呢?

要知道,大乘佛法十分深奧,根基低劣的愚者聽後會生恐怖之心。佛陀宣講《法華經》時,就有五千小乘比丘非常畏懼,離席而去。所以聖天論師說:“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懼,如是劣根者,怖最稀有法。”劣根者對甚深的大乘法門特別害怕,尤其是前世沒有積累資糧、對空性法沒有串習的人,即生中遇到空性教言,趕緊躲得遠遠的。前段時間有個道友,在我講《智慧品》的前一天,實在是受不了,當晚就離開了學院。這種現象以前有,現在有,以後還會有。所以有些教言中說,廣大甚深的法門,是對大乘根基者宣講的,愚癡劣根者對它生起恐怖情有可原。

大家聽到這些大乘法門,應當生起歡喜心。如果接受不了,也不要隨意誹謗,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而應該像那個老居士所說,“釋迦牟尼佛講的肯定正確,只不過是我自己智慧不夠,太笨了”,然後自己懲罰自己,這樣才不會無端造業。

子三(修持勝義正道)分三:① 未修勝義之過失;② 修勝義之功德;③ 攝義。

丑一(未修勝義之過失)分三:① 未斷煩惱不得涅槃;② 斷煩惱亦不得涅槃;③ 心滅亦再現。

寅一、未斷煩惱不得涅槃:

比丘為教本,彼亦難安立,
心有所緣者,亦難住涅槃。

中觀宗繼續以理證分析:倘若不承認大乘空性,那麼佛教所依的比丘阿羅漢,也難以成立。

大家都清楚,比丘有五種,即名相比丘、自稱比丘、乞食比丘、近圓比丘、破惑比丘。前三者僅僅是一種名稱,(我們看見毒蛇的時候,也叫毒蛇為“比丘” ,這也是一種名稱,)而後二者——通過羯磨獲得比丘戒的近圓比丘、破除一切煩惱而獲證阿羅漢的破惑比丘,是佛教的根本,尤其勝義比丘只有破惑比丘才是。但是按照你們小乘的觀點,假如不承認萬法皆空,破惑比丘的安立非常困難。

在這個問題上,藏傳佛教各派高僧大德的辯論比較多,這次我們不展開講解,但大體的意思是說,阿羅漢不僅證悟了人無我,應該也證悟了部分的法無我,否則不可能獲得聖果。這一點,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自釋》、《顯句論》中,運用七教三理進行了詳細說明。

總之,沒有般若空慧就很難安立真正的比丘。因為如果心有所緣,不管是空性還是有法,都難以住於涅槃,獲得阿羅漢果位。前面也講了,真正證悟空性時,是“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聖天論師說過:“見境無我時,諸有種皆滅。”見到外境無我時,三有輪迴的種子才會滅掉。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也說:“見空則解脫,餘修為其義。”現見空性方能解脫,其他修行只是它的助緣。因此,以這些經教來推理,一定要證悟萬法空性。

然而,誠如麥彭仁波切所言,小乘不明白自己所證悟的,包括在大乘的緣起空性中,如果知道了這一點,與大乘就沒有那麼多辯論了。小乘所證悟的空性只有一點點,如同芝麻裡的空性一樣微小,但在性質上與大乘空性無別,假如認為證阿羅漢果無需般若空性,那麼修道就不可能斷盡煩惱,也不可能有比丘住世住持佛法。

還有一點要提醒大家的是,現在有些法師認為,漢傳佛教沒有比丘戒的傳承,比如淨空法師引用藕益大師和弘一法師的觀點說:“宋朝以後就沒有比丘了,現今比丘戒都是不如法的。”“蕅益大師受了戒之後,又退比丘戒,持沙彌戒。”“我們示現出家的身相,統統持的是五戒十善。”

對此觀點,閩南佛學院的濟群法師並不認可,他評論說:“蕅益、弘一大師是說過南宋以來比丘戒不能如法授受,並自稱沙彌或出家優婆塞,但並不是讓大家持好三皈五戒、十善就足夠了。蕅益大師一生數次研讀《四分律》,並撰有《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傳世;弘一律師一生都在研究南山律、弘揚南山律。如果說只要受持三皈五戒、十善就夠了,他們又何必如此苦心弘揚比丘戒、菩薩戒呢?”

在漢傳佛教中,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就我個人認為,漢傳佛教應該有比丘戒的傳承。如果沒有的話,那從南宋一直到現在,無數的大德在給別人傳戒,這豈不是自欺欺人?傳戒師不可能明明知道沒有戒體,卻仍然給別人授戒,欺騙一代又一代。其實,縱然一個傳承不清淨,得不到戒體,也可以從另一個傳承獲得戒體。像我們藏傳佛教,《三戒論》中講過,戒律有三大傳承,有從拉薩傳下來的,也有從多康傳下來的。所以說,漢地沒有真正比丘的斷言,可能是言過其實了。

雖說弘一大師認為比丘戒的授受不如法,傳比丘戒的人數不夠;還有人說傳戒師自己破戒,沒有過午不食,一邊吃飯一邊給人傳戒,但這些理由並不能說明傳戒師不是比丘。按照戒律的要求,傳戒師只要沒有破四根本戒,相續中都是有戒體的。

弘一法師的那些話,我覺得可能有一些密意,他或許是針對特定的環境、特定的人,以特定的原因而說的。如果隨隨便便引用,以此毀謗漢傳佛教所有的比丘,這是不太合理的。倘若比丘戒的傳承真的斷了,那漢地律師應該知道是從什麼地方斷的、斷的原因是什麼,之後誰若舉行三壇大戒,就應該受到十方佛教徒、廣大四眾弟子的譴責,但這種情況從來也沒有過。

我雖然沒有深入研究過漢傳佛教的律藏,但也知道不應該道聽途說,有些大德的一面之詞並不能代表所有觀點。關於這個問題,希望研究律藏的法師們,應該比較明確地說明一下,否則,許多人誹謗比丘戒是很可怕的。如果在持戒清淨的人面前,說他沒有得戒、他的傳承不清淨,這種過失特別大,律藏中說相當於毀壞了戒律。因此,在不同場合中弘揚戒學很有必要。當然,假如你只能守持三皈五戒,這也未嘗不可,可是在給別人開示正道時,言辭一定要謹慎,萬萬不可妄下結論,想什麼就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