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九品 智慧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一百六十七節課

思考題

  1. 如何通過觀察我與身心是一體、他體,從而抉擇人我不成立?
  2. 名詞解釋:俱生我執 遍計我執 見斷 修斷
  3. 有些人問:“我又不是學外道的,為什麼要知道數論外道的觀點?”對此你該如何解釋?
  4. 在這節課中,中觀宗從哪些方面破斥了數論外道?對你有何啟示?
  5. 在修無我空性的同時,不能離開哪五點要訣?為什麼?你具備幾點?今後有何打算?

下面繼續學習《智慧品》的人無我。

昨天通過地、水、火、風、空、識六界抉擇了人我不存在,這個竅訣非常殊勝,大家一定要長期記在心裡。按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的觀點,修人無我時,先要通過因明和中觀的推理再三觀察“我”到底存不存在,最終知道“我”確實不存在,這並不是別人說的,自己怎麼找也找不到,然後在這種境界中,有時候觀察、有時候安住,觀察與安住輪番修持,達到不需觀察而一直安住的境界。

這種修行方式非常可靠,不然,你剛開始就修空性的話,有一點危險性。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依靠智慧而引生定解,以後很容易產生常有的邪見,認為“我”是存在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先依靠推理抉擇人我不存在,並對此生起真實無偽的定解,這一點非常重要!

上至國家總統,下至街上乞丐,每個人都覺得我存在,但真正去觀察時,實際上這是一種妄想執著。在抉擇人無我的過程中,其他教派還有一種方法:觀察我與身、心是一體或是他體,這種竅訣也極其殊勝。首先觀察“我”與身、心是否一體:如果“我”與身體一體,正如昨天所言,那我是身體上部分還是下部分?是皮膚、骨頭,還是肌肉?身體的哪一個部分是我?身體割掉一塊,是不是我執就不全了?身體不動的話,是不是我不能起心動念?經過觀察,這無疑是不成立的。如果“我”與心一體,則應該也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一體,這樣一來,就有六個我了,與眾生執著一個我的習慣相違。而且,若與心識一體,六識不全,我執也就不全了,但在現實生活中,看不見色法的盲人,我執仍舊完整無缺,因此我與心一體不合理。那麼,“我”與身、心是不是他體呢?絕對不可能。因為除了身心以外,我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沒有身體和心,怎樣觀察也找不到所謂的我。

因此,所謂的“我”,誠如麥彭仁波切在抉擇二無我的教言中所言,只是眾生對五蘊 的總體執著,就像把車輪、車廂、零件等聚合起來取名為車,但實際上不管大車還是小車,裡裡外外、上上下下去尋找,車的實體絕對找不到,同樣,眾生所執著的“我”也是如此,它完全是一種虛妄分別念。然而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沒有證悟空性之前,認識不到這一點,假如有善知識的引導,對空性有所認識,就會明白“我”是不可能存在的。這種不存在,並不是政府以高壓政策強迫你承認,也不是用狡詐的行為來欺騙你承認,而是一種事實的真相。

對這個道理,大家一定要生起信心,不管是安住修、觀察修,平時要經常串習以根除我執。第一世敦珠法王說:“我執是讓我們無始以來漂泊輪回的罪魁禍首,不根除它的話,即使跟別人說成百上千個‘我不存在’、‘你不存在’,嘴皮都磨光了,也沒有絲毫意義。”因此,一切修行的根本就是要減少我執,即名言中減少自私自利的心,勝義中通達我的本體不存在。若能做到這一點,對四法印中的無我就會有所了解,一旦對無我有些許證悟,便可燒焦流轉輪回的種子,而且也能深深體會到:“三界一切芸芸眾生,沒有通達無我,非常可憐,我一定要幫助他們!”

我們若能通達無我,就會像很多高僧大德一樣,根本沒有自己的念頭和自己的空間,勝義中在無我境界中安住,名言中時刻都在利益眾生,這種生活是最有價值的。

在這一品,昨天破的是俱生我執,今天要破遍計我執。這兩種我執的差別,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說:“俱生我執,是凡夫異生甚至飛禽走獸等一切眾生與生俱來的我執 。遍計我執,即了知、學修外道宗派後,生起一種名言中也不存在的異常我執 。”學習外道的有情不僅有俱生我執,而且也有遍計我執,正如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所形容的,他們“在俱生鐵鐐上,釘上各式各樣遍計所執法的釘子”,自己把自己鎖得更緊,永無解脫的機會。

當然,很多道友在學佛以前,沒有學過其他宗派,腦海裡只有一個俱生我執,遍計我執 還沒來得及附上,這樣學佛比較容易。假如遍計我執非常嚴重,想捨棄是很困難的。國外有些人說,現在漢地的人最適合接受佛教,因為他們以前信仰唯物主義,現在基本上也沒有特別提倡,在這種情況下,若沒有以佛教智慧來填充,很有可能加入別的宗教。因為一個人活著需要信仰,否則生活會沒有意義,在他們精神空白時,最好能灌輸佛教的理念,以免被其他遍計乘虛而入。

壬二(別破所許之我)分二:① 破數論外道所假立之我;② 破勝論外道所假立之我。

癸一(破數論外道所假立之我)分二:① 宣說遮破;② 破遣過之答復。

首先介紹一下數論外道:

數論外道由古印度的淡黃仙人所創,麥彭仁波切說:“這一派的宗義與假相唯識最為接近,在外道之中,可算是最好不過的宗派。而且僅僅就它自宗的角度而言,也有耐人尋味的可貴之處。”

在一切外道中,數論外道與勝論外道是比較重要的宗派。《入中論》云:“外計受者常法我,無德無作非作者,依彼少分差別義,諸外道類成多派。”執著常我恆時不變,沒有作用,也不是作者,以此而形成了勝論外道、數論外道為主的外道諸宗。無垢光尊者在《宗派寶藏論》、《如意寶藏論》中也講了很多外道觀點,歸納而言就是常見和斷見兩派。現在世界上據說有2800多個宗派,除了佛教以外,我們對其他宗派的觀點一定要觀察。

或許有人想:“我又不是學外道的,為什麼要知道這麼多?這不是徒增分別念嗎?”其實不會有這種過患。華智仁波切說過:“不但是外道的相續中具有遍計種子,而且在登地以前,所有眾生的相續中均具此遍計種子。”無垢光尊者在《宗派寶藏論》中也說:“遍計我執的習氣是見斷 ,俱生我執的種子是修斷 。”(這些術語,沒學過《現觀莊嚴論》、《俱舍論》的人不一定懂:“什麼叫見斷,什麼叫修斷?見斷是不是見解斷了?修斷是不是修行斷了?”但我也沒辦法,如果每次都要一個一個解釋,很累的,我還是把你們當成佛教大學生的水平來講吧。)倘若不了解外道的觀點,沒有以教證和理證駁斥它,雖然你現在沒有加入外道,但凡夫人有時候頭腦很簡單,遇到一些外道邪師,很可能覺得言之有理,然後就隨之而去。麥彭仁波切也說:“雖然我們現在沒有產生這種邪見,但凡夫人相續中藏有惡劣習氣,一旦因緣成熟,有可能去隨學外道,所以務必要通達他們的觀點並學會遮破。”

此處首先要破的,是數論外道。他們的觀點,講《中觀莊嚴論釋》、《澄清寶珠論》等時也介紹過,這裡不廣說,只是簡單介紹一下:數論外道認為所知萬法歸屬於二十五諦當中,其中自性、神我、大、慢等是主要的法,從中產生色、聲、香、味、觸五唯(五境),地、水、火、風、空五大,以及十一根,即眼、耳、鼻、舌、身五知根,口、手、足、肛門、私處五作業根,再有駕馭一切的意根。他們承許自性、神我為常有,所謂的“我”就是神我。外道中有一部分認為我是物質,有一部分認為我是意識,數論外道認為是意識(神我)。

下面開始破斥這種遍計我執:

子一、宣說遮破:

聲識若是常,
一切時應聞,
若無所知聲,
何理謂識聲?
無識若能知,
則樹亦應知,
是故定應解:
無境則無知。

中觀師破曰:按汝宗所許,識是常有的神我,緣取聲音的耳識常恆不變,那麼不管是白天、晚上,抑或睡覺、聽課、吃飯,一切時處、一切威儀中都應該聽到聲音了。因為所謂的常有,是永遠不變的本體,如果今天變成這個,明天又變成那個,就是無常而非常有了。

對方解釋說:“雖然耳識是常有,但存在外境的聲音時,才能聽到聲音;不存在外境的聲音時,也就聽不到聲音,因為聲境不存在的緣故,所以耳識無法恆時聞聲。”

中觀宗回辯:倘若沒有所了知的聲境,你們所謂的耳識依何而成立?只有看見藍布,才能安立緣取藍布的眼識,只有聽到動聽的歌聲,才能安立緣取歌聲的耳識,如果根本沒有聲音,那單獨的耳識怎麼安立呢?絕對無法安立。如果說沒有聲境也存在緣取聲音的耳識,那麼樹木、石頭、花朵等也應成能了知聲音的能知了。這種觀點明顯違背了事實,再愚笨的人也知道樹木是無情物,沒有耳根,不可能聽到歌聲。因此,可以肯定地說:所知對境不存在,緣取它的識就無有。

也許有人認為:“外境雖不存在,但就像唯識宗所許,識是應該存在的。”這種想法不正確。識是觀待對境而安立的,如果沒有對境,識從何而來呢?其實這種分析方法很簡單,數論外道只要承許意識是常有,就會導致要麼永遠聽到聲音、要麼永遠聽不到聲音的過失,如果對聲音有時聽到、有時聽不到,這樣的識絕非常有。關於這個問題,《釋量論廣疏》中有較廣的分析。

總之,人我與法是互相觀待的,一者沒有,另一者也不存在。龍猛菩薩在《中論》中云:“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離法何有人?離人何有法?”意思是,依靠法而了知人我存在,依靠人我而了知法存在,離開了法不能安立人我,離開了人我不能安立法。

比如說,剖析我的一根頭髮(法),如果你認為“這是我的頭髮”,就會產生我所的執著(人),但若沒有我所執的頭髮,觀待它的我也不存在。倘若你把頭髮分成極小的微塵,這時候不叫頭髮,而叫髮塵,再把發塵析為空性,此時找不到對境(法),則觀待它的有境(人)無從安立。這樣的道理,大家平時應該觀察觀察。

子二(破遣過之答復)分二:① 作答;② 破彼。

丑一、作答:

若謂彼知色。

對方回答:“沒有聲音的時候,執著聲音的心識還是存在。因為它是常有的,聲音不在近前,它可去認知色法,聞聲與見色兩個識其實是一體。就像一個人先提水,再生火,雖然做的是兩件事情,但人的本體卻是一個。”

這是把相續執為一體的迷亂執著,認為昨天的河流是今天的河流、昨天的柱子是今天的柱子,表面上看來相續相同,但實際上昨天的事物剎那變化,今天一點一滴也沒有了。但是外道不懂這一點,他們認為神我一會兒執著這個、一會兒執著那個完全可以。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下面從三個方面進行駁斥。

丑二(破彼)分三:① 以前一太過存在之推理而破;② 以行相相違之推理而破;③ 以相互不緣之推理而破。

寅一、以前一太過存在之推理而破:

彼時何不聞?
若謂聲不近,
則知識亦無。

破曰:既然聞聲之識是常有的,那它在認知色法時,為什麼聽不到聲音呢?一會兒緣取聲音,一會兒緣取色法,這種識豈不是成了無常嗎?

這種觀察方式,學過因明的人應該比較清楚。若能通達了這一點,那平時執著“昨天的我與今天的我是一體”的邪念,馬上可以推翻。現在很多人都不願意老,希望永遠年輕,但歲月的流逝誰能阻擋?科學再發達,你的化妝品再好,也是無法阻擋無常規律。所以在駁斥外道的同時,我們亦可反省自己很多不如法的邪念和邪行。

數論外道回答:“當時聽不到聲音是有原因的,因為聲音不在附近之故。但識本身仍然存在,所以在出現色法時,它可以當即去緣取。”

破曰:如果聲音不在附近,則耳識也無法存在,因為二者互相觀待,沒有對境就不可能產生識。再說,你們承許神我遍於一切法,色聲香味觸五唯無處不在,又怎麼會有近與不近的差別呢?

這些道理一定要通達,通達之後才不會對外道有信心。假如你對外道信心特別大,相續中沒有斷除它的種子,來世很可能無法解脫。隋朝有一位慧全法師,他在當時很出名,弟子有五百之多,其中有個弟子性格粗暴,與人不和睦,所以慧全平時不重視他,沒想到他已證得三果。一日,慧全生了重病,閉門靜養,此弟子以神通走到床前問候,傷心地說:“師命終之後,不能直接解脫,還要轉生婆羅門家。”慧全問:“我一生出家、坐禪修行,怎麼會轉生外道?”弟子答言:“信道不篤,未棄外學,雖有福業,不得超脫。”也就是說,他對佛教的信心不深,沒有放棄外道理念,雖然出家積了一些福德,卻不能以此超脫輪回,反而墮入外道行列中去。

現在有些人特別喜歡看外道的書,當然你若想了解它、駁斥它,麥彭仁波切、無垢光尊者也是開許的,可如果你覺得那種觀點很不錯,比對佛教還有信心,那你有點完蛋了。有些出家人和在家人聽到無我空性沒有大的信心,而對戰爭、愛情等亂七八糟的小說,覺得比佛說還珍貴,這種人是毀壞善根者,應該好好反省。我們學佛的是為了了脫生死、利益眾生,除此以外,不要依靠其他行為而墮入惡趣,這一定要注意啊!

寅二(以行相相違之推理而破)分二:① 安立推理;② 比喻不成立。

卯一、安立推理:

聞聲自性者,
云何成眼識?

中觀宗繼續駁斥:何況,你們說聞聲之識是常有不變,那怎麼會變成緣取色法的眼識呢?因為本體常有之法,不可能有任何變動。

我們佛教中所謂的識,不承認為常有,所以它一會兒變成耳識、一會兒變成眼識是可以的;或者從無分別的角度講,如《釋量論》中所說,六種無分別識可以同時出現。但按數論外道的觀點,識是常有的,是不可變動的本體,怎麼會由聞聲之識變成執色之識呢?《釋量論》云:“非由一知二,根識決定故。”在不捨眼識的情況下,同時了知聲音,這是絕對不可能,因為根識是決定的緣故。怎麼決定呢?眼識決定是執著色法,耳識決定是聽聞聲音,不可能在不捨聲音的同時執著色法。故外道所許的一體常法的識,既是耳識又是眼識不成立。

此處應注意的是,同一相續中,並不是聞聲之時不能見色。在因明中,承認幾種無分別識可於同一時間生起,比如你在花園裡口中含著糖,耳中聽到鳥叫,鼻子嗅到花香,舌頭品嘗著甜味……但分別識在一個人相續中只有一個,若有兩個分別識於一相續中同時並存,則會有一人有兩個相續的過失。

卯二、比喻不成立:

一人成父子,
假名非真實。
憂喜暗三德,
非子亦非父。

外道反駁說:“聞聲之識為什麼不能成為眼識呢?如同一個人,觀待兒子是父親,觀待父親是兒子,而其自性不變;同樣,一個識觀待聲音是耳識,觀待色法是眼識,觀待不同的對境可變成兩種法,而實際上是自性一體,這有什麼不可以的呢?”(剛才我聽收音機,有個人問心理咨詢醫生:“我非常非常苦惱,父母天天催我,說我三十多歲了,還不能變成爸爸,有沒有什麼辦法啊?”我當時就想,他觀待父親是兒子,但觀待還沒有降生的兒子,可以是爸爸。世間人就是這樣,他們的有些話,我們在寂靜山溝裡聽了以後非常好笑,但城市裡的人覺得這非常有道理,可能是環境和生活不同吧。)

破曰:比喻不成立。一個人既是父親又是兒子,這是不同觀待而安立的假名。按緣起空性的規律,在世俗諦中可以觀待父親是兒子、觀待兒子是父親,但如果認為自性實有,父、子兩種相違的本體不可能在一個人身上共存,而且其性質任何時處都無法改變,父親必定不能成為兒子,兒子也必定不能成為父親。所以名言中的觀待完全合理,而要承許這種觀待自性成立,是找不到任何依據的。

再者,你們承許的神我(識)是三德平衡狀態,按汝宗所許,三德殊勝性不能現見,凡屬見聞所知的對境全是虛幻,如《黑自在書》云:“三德殊勝性,非為所見道,凡成所見道,如幻極虛幻。”因此你們的神我無法見到。而一個人既是父又是子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比比可見,假如這種現象安立為神我,那神我就是虛幻的,而非自性實有了。

當然,破遍計我執的觀察方式,印度法稱論師、陳那論師的論典中非常多,月稱菩薩和龍猛菩薩的論典中也不乏其數,藏傳佛教高僧大德的教言裡更是俯仰即拾,通過這些方式,可以斷除我們相續中潛藏的遍計種子。作為一個修行人,要想修行成功,務必要聚合方方面面的因緣。光念一聲佛號,或參一個話頭,或修一個靜修大圓滿,個別利根者也有解脫的機會,但對大多數人來講,妄想分別那麼可怕,一定要依靠各種方式來解決。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傳承上師開示了五點要訣:① 對輪回生起厭離心;② 對眾生生起大悲心;③ 對一切法觀清淨心;④ 對同行道友觀悲憫心;⑤ 對上師起恭敬心。這五種心是一切道的關要,也是一切修行的綱要。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沒有出離心,小乘聲緣道的基礎就無法安立;沒有大悲心,大乘菩薩道無法修持;沒有觀清淨心,密宗的修法無從談起;沒有對道友的悲憫心,我們的菩薩戒及誓言無法守持;沒有對上師的恭敬心,諸佛菩薩的智慧和悲心無法融入相續。不論學顯、學密,只要具足這幾點關要,就能輕而易舉獲得成就,因此,大家在修無我空性的同時,一定不能離開這五點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