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九品 智慧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一百七十六節課

思考題

  1. 請結合科判進行分析,“心念住”主要從哪兩個角度抉擇的?怎樣一一剖析心識不存在?
  2. 為什麼說一切有情的自性本來即是涅槃?既然如此,那凡夫與佛陀之間有什麼差別?請引用教證談談你自己的理解。
  3. 有些人認為:“因生果是可以存在的。比如在現實生活中,以父親為因,即可生出兒子之果。”對於這種論調,你該如何駁斥?
  4. 法念住是什麼意思?它為什麼只分析“無生”這一個角度?怎樣才能得出萬法無生的結論?你對此能引生何種定解?
  5. 《正法念處經》中說聞法有什麼功德?你有哪些親身體會?

辛三(心念住)分二:① 意識不成立;② 五根識不成立。

壬一、意識不成立:

意不住諸根,不住色與中,
不住內或外,餘處亦不得。

我們每個人明明清清、起心動念的心識,在分析法無我時要抉擇為不成立。當然,名言迷亂的現相中,誰都承認有一顆了了分明的心,它能了知萬事萬物的本體、特征、分類等,這樣的心是存在的。此處抉擇心不存在,是從萬法真相的側面來講的,在勝義空性中,我們正在起心動念的這一顆心,遠離一切四邊八戲,這就是母般若的實相。

要想認識心的本性,可以通過中觀的觀察方式(如《智慧品》),也可以依靠密法的竅訣。上師如意寶以前講過,中觀所用的是顯宗的方法,而在密宗中,依靠善知識指點,憑自己的信心即可了達心的本來面目。這兩種不同的竅訣,所達到的目標完全一致,只不過密宗的竅訣比較方便,利根者只要具足信心,依靠上師殊勝的指點,不需苦行便可當下頓悟。這樣的成就者,在禪宗和藏傳佛教歷史上比比皆是。

我們今天在這裡,以顯宗的觀察方法來抉擇心到底在何處。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心是個什麼東西,雖然都明白心沒有顏色、形狀,不可獲得,但它到底是什麼樣的本體,誰也說不清楚。而在佛教中,完全能詳細詮釋這一點。所以分析的過程中,大家不要耽著在字面上,一定要用心來抉擇:“我這顆心要是存在的話,理證面前應該能成立,但若以理證無法建立,則說明它的本體是空性。”

下面就開始具體分析:

首先,心不住於眼耳鼻舌身五根上。因為心沒有形體、沒有味道、沒有顏色,而按照內道或世間的說法,眼耳鼻舌身皆由微塵組成,是一種有形體的色法。一個是有礙物、一個是無礙物,二者在本質上顯然相違。或者按有些講義的說法,假如心在根上存在,則可觀察:心識與根的關係是他體還是一體?如果說是一體,那眼根就成了眼識,這樣一來,有眼根的屍體也應該能看到東西了;如果說是他體,這也不可能,因為離開了眼耳鼻舌等諸根以外,識的本體無法建立。因此,心肯定不是住於根上。

那麼,心是不是住於外境上呢?眼睛看見的色法或耳朵聽見的聲音,這些五境上是否存在心呢?也沒有。因為五境完全是由四大微塵所聚合,而心就像剛才所分析的,它沒有形體,這兩者本質上是矛盾的。而且,假如說外境上有心,那心識就變成柱子、瓶子了。盡管我們到花園裡去時,看到五顏六色的鮮花,心好像跑到外面去了,但這種感覺只是一種假立,外境的色法上不可能存在心。

再分析,外境與根中間是否存在心呢?比如說,我前面有一根柱子,我的眼根跟柱子中間有沒有心呢?絕對不可能有。因為我前面只是一個空蕩蕩的虛空,虛空裡有一顆心飄來飄去,這樣現象誰都不會承認。

那麼,心是不是在身體裡面呢?很多人認為心應該在身體裡面,上師也曾講過,有些人認為心在大腦中,有些人認為心在心臟裡,故有時候生瞋恨心,自己心裡很不舒服。但這只不過是一種分別念,真正來觀察的話,假如心安住在心臟裡,那到底住在心臟的上方還是下方?或者說,現代科技非常發達,有人做了心臟移植手術,換了一顆豬心,他會不會也變成豬呢?肯定不會。但換心確實有一定影響,據說有一個年輕人,他移植心臟的時候,當時沒有找到人心,無奈之下就用了豬心,結果手術成功之後,他經常喜歡跑到垃圾堆裡吃不淨物,表現出很多豬的習氣,於是人們就認為心在心臟中。但這種說法也不合理,我們講《前世今生論》時提過,身體對心有一定的反作用,好比住在寬敞舒適的房間裡,心情會好一點,而住在陰暗潮濕的房間裡,心情就很不舒服,同樣,身體變化時心情也會受到影響,但這只是名言中的現象而已,實有常存的心不可能在身體裡面。

身體裡面沒有心,那麼身體的外面,比如手、腳、骨頭、肌肉等上去尋找,所謂的心也不存在。

既然身體裡外都沒有心,除此之外的他處,如衣服裡、缸子裡、錢包裡有沒有心呢?也不可能有。(不過,喜歡錢的人天天都想著錢包,心好像一直跑到錢包裡去。)

這樣通過分析以後,有智慧的人就會慢慢了解,正如《寶積經》所云:“心於內無有,於外亦無,二者亦無有且不可得。”所謂的心,在裡面也沒有,外面也沒有,內外二者的中間也沒有,完全是了不可得,就像《金剛經》中講的那樣:“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種不可得,並不是存在卻得不到,而是通過觀察真正認識到:其本體原來不存在。

我們有時候生起極大的瞋恨心或貪心,當時好像真有這麼一個惡心,但詳細去觀察它的本體,無論是它的來源、住處、去處,全部都不存在。無上密法中也經常提到“破除實質心房”,即通過觀察心的來龍去脈,認識到心體無實。這種方式,其實在顯宗也有,比如《楞嚴經》中,摩登伽女以幻術迷惑阿難,後被文殊菩薩適時搭救。阿難回到佛陀住所,悲痛啼泣,懇請佛陀宣說破妄顯真之法。於是佛陀七處征心,問他:心是否在身內?心是否在身外?心是否潛伏根內?心是否在暗內?心是否隨所合處?心是否在根境中間?心是否無所著?通過佛陀的這種引導,阿難終於了達了心的本體。

你們有時間的話,也應該這樣觀察一下。利根者依靠上師或者書中的教言,當下便可斬斷生生世世輪回的根本,而愚者再怎麼聞思、再怎麼修行,始終也得不到真實的受益。六祖在《壇經》中說:“世人愚迷,不見般若。”我很喜歡這句話,現在人真的是很愚笨、很盲目,不要說對般若空性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就連古人珍貴的道德、善行和優良傳統,他們也都一一踐踏、置之不理。在這樣的時代中,真正能證悟空性比較困難,然即便如此,我們也一定要明白,佛教中抉擇空性的方法,其他任何宗教和世間學問中都沒有,佛教對身、心、受等的剖析,任何人也無法反駁。佛陀在《楞伽經》中說:“分析無和合,非如外道見。”一切萬法表面上有自性,實際上本體了不可得,它只是一種緣起顯現,這就是佛陀所說的法,不同於一般外道的見解。

有些知識分子可能也感覺得到,自己對很多世間問題,幾乎毫不費力就能通達,可是遇到佛教之後,越深入探究越會發現更深的密意。我們雖然不是學外道的,但對他們的見修行果也稍有了解,很多道友從小學到大學也看過不少書,可是這些理論在佛法面前,尤其是進入因明和中觀領域之後,簡直顯得微不足道,根本沒有反駁空性真理的能力。有些知識分子平時表現得很傲慢,覺得自己的智慧極其銳利,沒有一個穿不破的,然而遇到了中觀的盔甲後,要想反駁根本無能為力,只有剩下連聲的讚歎。所以,一般的凡夫人要推翻佛陀高深莫測的智慧,這是絕對做不到的事情。

非身非異身,非合亦非離,
無少實性故,有情性涅槃。

再從心識本身來觀察:心識並不是身體,因為身體是無情法,如果心識即身,它也變成無情法了,這一點誰也不敢承認;心識也不是身外的實有法,因為這不離前面所破斥的“與分支不相聯的身體存在”等等;心與身體又不是像牛奶和水一樣混在一起,否則在身體上稍微切一塊,這塊也應該有心識了,比如你的手指切斷了,那個斷指也應該有感受,但這是絕對不成立的;除此以外,像外道和個別內道所許,離開身體的心識以另一種方式單獨存在,這也是不可能的。

通過這樣的觀察,我們應該知道,這顆心只是名言中的假象而已,無論是貪心、瞋心、癡心,還是信心、大悲心、菩提心,以勝義理論來觀察,就像《中觀根本慧論》所說,這些統統都不存在。佛陀在《寶積經》中也講過:“心無有色,無有所示,無有阻礙,非為所依。”因此,依靠自己的智慧進行觀察,或者依傳承上師的教言慢慢安住來觀其本面,就會發現心的本體非常稀有,誠如龍猛菩薩所言,一旦認識到了它,就會覺得以前的一切非常荒唐。

當然,像我這樣的人,給大家講心的本來面目也非常可笑。以前有一個故事說:一個人去找心理醫生,說他每天下班以後就無所適從,夜晚失眠、焦慮,他擔心自己患上了抑郁症。醫生告訴他:“本市有個非常出色的喜劇演員,大家都很喜歡他演的喜劇,你可以去看看他的喜劇,如果看了以後還不好,再來找我。”醫生說完這段話,病人很久很久沒有抬頭,抬起頭來已是淚流滿面,他說:“我就是那個喜劇演員。”

他的表演能令無數人開懷,卻無法擺脫自己的抑郁,其實我跟他也沒什麼區別,在你們這麼多大智者面前開示心的本體,而自己相續中卻沒有點滴證悟,確實很慚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些都是傳承上師的教言,大家還是應該值得珍惜。在這個世間上,很多人都在為了金錢而奔波、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忙碌,根本不懂得知足少欲,更不要說以無生、無我的般若空性來調整心態,讓自己處於無有執著的快樂當中。這樣的社會中,佛教是真正的甘露妙藥,誰享用誰就能獲得至高無上的快樂,然可惜的是,明白這一點的人寥若晨星。

言歸正傳,剛才說心的本體無有任何實質,正因為如此,一切有情 的自性本來即是涅槃。所謂的涅槃,《現觀莊嚴論釋》中說,分為自性涅槃、不住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自性涅槃,指萬法遠離四邊八戲的本體;不住涅槃,指諸佛菩薩示現離開人間;而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大小乘各有不同的說法,我在這裡不敘述。總之,眾生如果真正證悟了心的本來面目,這種證悟並不是文字上的理解,也不是對空性有種總相上的體悟,而是徹底證達了諸法實相,那麼他前一剎那是凡夫,後一剎那就是佛陀。《六祖壇經》也說:“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眾生和佛陀的差別,就像彌勒菩薩所說,只是一層迷悟之隔,悟了以後當下即超脫生死、成就佛果。

諸法的自體本來清淨,它不是本來不清淨,後通過修煉變成清淨;也不是自性本來清淨,外境卻不清淨。佛陀在經中說:“一切諸法如善逝。”這個教證,麥彭仁波切在有關教言中也用過。其實諸法的自性本來即離一切戲論,跟三世諸佛的本體沒有差別,彌勒菩薩也說:“三有寂滅平等性。”這是非常甚深的教義,三界輪回的眾生看起來特別可憐,但若能遇到善知識認識了心的本來面目,當下就能開悟。(有時候我坐在屋子裡想:“我現在為什麼不能放下一切,去追隨高僧大德們的足跡呢?”雖然自己有強烈的願望,但由於凡夫人的緣分、力氣不足,今天發個誓願要行持善法,放下一切的一切,明天又隨另一個習氣轉變了。)

實際上,輪回的本體跟涅槃無二無別,印度的大智者薩 哈巴尊云:“輪回如何即涅槃。”去年講《中論》的時候說過:“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也有相似的教言。這些聖者們的教言非常多,可是能真正體悟世間與出世間或者清淨與不清淨一點差別都沒有,這樣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現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把佛陀的經教、上師的教言以及寂天論師和月稱論師等所抉擇的竅訣,這幾個結合起來,與自己的凡夫心進行搏鬥,最終讓迷亂的心從迷醉中醒悟過來。否則很多人都正在做夢,以般若空性來衡量,許多行為沒有任何意義,就像發酒瘋一樣所作所為非常瘋狂。

關於心的本體,佛陀在經中還說:“諸佛亦未見、不見、不可見心。”心的本體沒有任何可見,以前沒有見過,現在也不可見,將來仍不能見,既然佛陀都沒有見過心的存在,那有些人說“我今天心情不好,好苦惱哦”,這個苦惱的心到底在何處呢?通過這樣一觀察,痛苦便會蕩然無存,這就是中觀的一種威力。

懂得中觀、學習中觀以後,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執著就會慢慢沒有了。我們這裡的很多道友,白天也好、晚上也好,大多數時間都在探討中觀的空性。除了利根者以外,雖然不一定能馬上看出來效果,但若久而久之不斷串習,依靠空性智慧的威力,種種執著定會逐漸減少、淡化,這一點從每個修行人的行為中也看得出來。

壬二、五根識不成立:

離境先有識,緣何而生識?
識境若同時,已生何待緣?
識若後境起,緣何而得生?

此處通過三時來觀察五根識也不存在。眾生的心識要麼是意識、要麼是五根識,意識不存在的道理,前面已經剖析過,那麼五根識是否存在呢?對方認為:“眼睛明明能看到色法,耳朵明明能聽到聲音,如果不承認這些的話,見聞覺知豈不是全部泯滅了?”其實沒有這種過失。根識在名言中有如夢如幻的顯現,但實際上根本不成立。

怎麼不成立呢?下面通過三時來觀察:

如果認為根識存在,請問,根識與所緣境是同時產生,還是非同時產生?假如說非同時,那若根識先產生、所緣境後產生,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根識不可能離開所緣境而獨立存在。譬如你緣取明天的花園,今天就產生看到它的眼識,這種情況無異於癡人說夢,沒有所緣境的話,依之而生的根識肯定不會有。

第二種情況,若認為根識與所緣境同時產生,正在看色法時,眼識同時生起,這也是錯誤的觀點。若如此,根識與所緣境就不存在因果關係了,如果沒有因果關係,依靠所緣境而產生根識便不成立。根識不需要所緣境也可產生的話,世俗中的規律就被打亂了。

第三種情況,若許根識後產生、所緣境先產生,如經部宗分析對境時認為,根與境先存在,然後再產生識,這也是未經觀察的說法。實際上,所緣境前一剎那就滅了,後一剎那依此滅法而生根識,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中論》說:“云何因滅失,而能生於果?”果生之時,因已經滅了,就如同石女的兒子,那它怎麼能生果呢?

有些人可能想:“因生果可以成立,比如以父親為因,可產生兒子之果。”其實這也是一種愚昧的說法,人們只是將提供不淨種子的男人稱為父親,實際上他的兒子降生時,原來那個男人並不是父親。因為有為法是剎那遷變的,前後兩個人如果是一體,那麼,兒子沒降生時的他與兒子7歲時的他就會成為一體,如此則有極大的過失。所以,名言中的因果概念是一種錯誤,只不過是在迷亂的境界中,大家一起做夢而已。

本頌的觀察方法,其實在《四百論》中也有,如云:“智緣未有故,智非在見先,居後智唐捐,同時見無用。”頌詞中的“智”指的是眼識,意思是說,眼識若在所緣境之前存在,無因不可能生起;眼識若在所緣境之後存在,那就沒有任何意義;眼識若與所緣境同時生起,二者則成互不觀待的法了。可見,聖天論師與此處寂天論師的觀察方法完全一致。

總而言之,剖析“心念處”時,根識的心也好、意識的心也好,分別心也好、無分別心也好,這些心就像虛空一樣,根本無有實體。佛經云:“觀心如虛空,是為心念處。”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也講了三層虛空。什麼時候你通達了心識的自性猶如虛空,什麼時候就基本上明白了心念處的道理。

以上講的是“心念處”,下面開始講“法念處”。

辛四(法念住)分二:① 諸法成立無生之理;② 遣除於彼之爭論。

壬一、諸法成立無生之理:

故應不能知,諸法實有生。

上面通過對身體、感受、心識的抉擇,我們應該知道,不管有為法還是無為法、內在的心法還是外在的色法,整個世界上絕對不可能有一個實有的法產生,這就是萬法的真相,《諸法無生經》也有很多這方面的教言。如果知道了無生 的道理,那麼無住、無滅就很容易明白,因此,在有關的經典和論典中,抉擇諸法無生的竅訣比較多,我們一定要先通達萬法無生。

佛陀在《楞伽經》中云:“我說如是法,愚夫不能知,一切法不生,無性無所有。”意思是,佛陀所宣講的離四邊八戲、無有自性、無有產生、無有所依的境界非常甚深,不要說普通的世間人,甚至小乘的聲聞、緣覺聖者也不能完全了解。這種道理不是佛陀在佛經中說說而已,其實以我們凡夫人的智慧進行破析,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

假如諸法實有自性,則必有其產生的方式,這些方式可歸攝為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四種。《入中論》云:“彼非彼生豈從他,亦非共生寧無因。”“彼非彼生”是指諸法並非從自己本體中產生;如果自法不能產生,與之相觀待的他法也不可能產生;既然自法、他法都不能產生,那自他兩者的共生也不會產生;如果這三種方式都不能產生,無因生就更不能產生了。通過這四生來進行剖析,諸法的產生是不成立的。

學過《入中論》、《中論》的人都知道,產生只不過是一種名言假立,我們口頭上可以說“現在開春了,青草從地裡生出來了”、“某某人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很可愛”……在世間的迷亂顯現面前,“生”可以暫時安立。但真正用中觀來觀察,誠如《中論》所言:“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這個推理方法與此處一樣:如果承許自生,則有無窮生的過失;如果說是他生,那麼火焰也應該產生黑暗;若許為共生,即具足以上這兩大過失;無因生的話,不具因緣也可以產生諸法了。

所以,我們應該對諸法無生產生堅固的信心,若能如此,對中觀的見解就會有所認識。在座的很多道友,已經聞思了許許多多的中觀法門,尤其是學習過《入中論》、《中論》和《四百論》,這是藏傳佛教修學中觀者必修的根本論典。此外,麥彭仁波切智慧中流露出來的《中觀莊嚴論釋》,也是世間的一個如意寶,若能學習這部論典,就會對大乘唯識、中觀以及小乘的一些觀點了然於胸。這些論典的竅訣非常非常難得,如果能通達,佛法廣大如海的教言便可輕而易舉入於自己的心。

為了得到這樣的見解,大家應該共同努力,在所有的努力中,我覺得聞法最為重要,如果沒有好好聞法,佛法確實難以通達。聞法的功德真的不可思議,我以前看過《正法念處經》中云:“一切法覺,要由聞法。若不聞法,於法不覺。”對一切法的覺悟,來自於聞法,倘若沒有聞法,佛法的深奧義絲毫也不會了知。現在有些人認為不用聞思,自學就能通達佛法,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正法念處經》中,在前面略說時,宣講了聞法的七種功德:① 未聞之法得以聽聞;② 已聞之法得以堅固;③ 捨棄惡業;④ 轉生天界;⑤ 延長壽命(很多人都想長久住世,這通過聞法也能獲得);⑥ 聖者見而生喜;⑦ 對佛陀起信心和恭敬心。最後,又廣講了三十二種聞法的功德。這些教言比較易懂,你們平時方便的話,也應該看一下漢文的譯本。聞法的這每一個功德,無論你是通過光盤學習,還是親自在善知識面前聽受,都應該會感興趣的。我們凡夫人在學佛的過程中,要經常這樣“充電”,不然中途很容易放棄,自相續慢慢與正法背離,最終離正法越來越遠。

當然,你們天天又要聽課、又要聽輔導、又要背誦,看起來很忙很累,而我呢,也許有人認為:“堪布講完課就沒事了,平時很輕鬆的!”實際上也並非如此,我也不斷在善知識面前通過各種方式來聞法,同時,為了你們的聞思還是付出一些代價。我曾看過一個很有趣的小故事,說是在秋天的田野上,三隻田鼠忙忙碌碌地為過冬做準備。第一隻田鼠拼命找糧食,把各種榖類一趟一趟地搬進洞裡;第二隻田鼠拼命去找禦寒的東西,把很多稻草、棉絮都拖到洞裡;而第三隻田鼠呢,就一直在外面悠悠蕩蕩,一會兒看看天,一會兒看看地,一會兒躺在地上……大家都這麼忙,它卻如此遊手好閑,另兩隻田鼠很有意見。

後來冬天真的來了,大地凍得像鋼鐵一樣堅硬,三隻田鼠鑽進一個非常狹窄的洞裡過冬。它們的生活還算不錯,吃的東西不用愁,禦寒的東西也都齊備了,但時間久了以後,它們整天在洞裡無所事事,覺得非常無聊。正當難受得要命時,第三隻田鼠滔滔不絕地講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它一會兒講“我原來在秋天的田野中遇到一個小孩,他在做什麼”,一會兒講“我在河邊遇到一個老人,他的家庭狀況如何”,一會兒又說“我在樹下聽到一隻鳥兒歌唱,歌詞的內容是什麼”……這樣一直講下來,另兩隻田鼠才知道,原來它為大家儲備了過冬的“陽光”。所以,你們也不要認為我特別的輕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