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九品 智慧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一百七十八節課

思考題

  1. 眾生之所以流轉輪回,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應該怎麼樣對治?熱帶猴子的故事給你以何啟示?
  2. 你對自己所執著的對境,因為以根識能感受到它,故而認為其真實存在。對於這種妄執,中觀宗是如何剖析並駁斥的?
  3. 為什麼說互相觀待的法並非實有?你對這個道理有哪些體會?
  4. 華智仁波切說:“活到老,修到老。”他為什麼要這樣說?學習佛法怎樣才能持之以恆?請談談你自己的感受。

下面學習第三個問題:斷除實執。

這是個大科判。前面已經講了“認識智慧之自性”、“深入對境無我”,其中“認識智慧之自性”宣講了智慧波羅蜜多,“深入對境無我”講了人無我和法無我,現在開始講第三個“破除所斷實執”。

己三(破除所斷實執)分三:① 總說;② 遮破能立;③ 宣說能害。

庚一、總說:

《智慧品》所講的內容就是般若空性,這是佛陀二轉輪最究竟的甚深意義。這樣的法門對我們每一個眾生來講,可以在阿賴耶上種下解脫的種子,即使沒有完全聽明白,只要耳邊傳承的聲音沒有斷,就有非常大的功德。《廣般若經》云:“若於此般若波羅蜜多,至心聽聞、受持、讀誦、書寫,乃至以種種嚴飾一切所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所獲功德深廣量無邊際。”所以,我們對講般若空性的法本一定要恭敬供養,就算沒有其他能力,也可以在《金剛經》、《心經》、《般若攝頌》等法本前磕頭、點香,這樣做不是特別困難,但功德卻非常非常大。

麥彭仁波切在講《般若攝頌》的開頭說:“講聞《般若攝頌》,即具足講聞一切般若的功德。”聽受或宣講《般若攝頌》,就能得到聽受或宣講《大般若》、《中般若》、《略般若》等一切功德。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認為聽一堂課沒什麼,它的功德不可思議,即使你的心沒有專注,光是耳邊聽到它的聲音,功德也是無法衡量。《極樂願文大疏》說,有一位比丘讀誦《般若攝頌》時,屋檐下有一隻燕子聽到了這個聲音,以此聽聞法之善業力,它死後轉得人身,一出生便會讀誦《般若攝頌》。

從旁生到人類,凡是聰明、有智慧、有辨別能力者,都是由往昔聽聞過佛法而得來的,所有愚昧無知者也是無始以來未曾聞法所造成的,故而,我們一定要對大乘般若法門有非常大的恭敬心和歡喜心。因為空性緣起法能斬斷輪回的根本,所以聖天論師說:“若見緣起理,愚癡則不生,故此一切力,唯應說彼語。”通達了緣起空性的道理,愚癡、實執則不會產生,因此,我們應當盡一切力量,全力以赴地弘揚般若法門。

作為一個佛教徒,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責任和義務,你們不要認為“我是一般的出家人,我是普通的居士,根本沒有資格弘揚般若法門”,千萬不能這麼想。佛陀宣說的甚深法門,是治療一切世間疾病的妙藥,若能遇到具緣的殊勝法器,我們一定要推薦給他,這樣對生生世世也有非常大的利益。同時,我們還應該發願:“生生世世一定要聽聞佛法,縱然明天就死亡,今日也要聽聞一句法義。”薩迦班智達說:“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今生雖不成智者,來世如自取儲存。”即使明日就離開這個世間,今天還是要認真學習世出世間的一切知識,就算今生無法變成智者,不能成為格西,也不能獲得博士學位,但是到了來世,會像從銀行中取款一樣,隨時用上這些知識。

有些人對佛法的智慧相當敏銳,當天我講的課,第二天他能像錄音機一樣重複,教證、公案可以原原本本講出來,而且講的方式遠遠超過我的語法。我講法時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後語,還有很多病句,而他們講得非常清楚,聽起來也很舒服,這就是前世的一種善緣。不然的話,每個人都在洗耳恭聽,為什麼有些人記得這麼清楚,有些人卻連字面意思都解釋不來?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大家對佛法應當有強烈的希求心,上師如意寶以前經常說,尼眾有一位日巴堪布,他晚年時眼睛看不見,就讓覺姆在他耳邊念經文,然後依此給別人傳法,一直到往生為止。所以,我們在有生之年,要麼自己好好聞法,要麼給別人講經說法,千萬不要認為該“退休”了。我們這裡的法師不應該跟世間人學習,世間人工作幾年後就想好好地休息,而我們不能有這種發心。“退休”這個詞是世間的說法,如果從某些法師口裡說出來,我們肯定會爆發一個“內部戰爭”。

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乃至生生世世都應該弘揚教法、利益眾生。在此過程中,盡管常樂我淨這四種顛倒根深蒂固,完全推翻非常困難,但這方面一定要長期努力。月稱論師說:“諸法皆無常,無常皆不淨,不淨皆痛苦,痛苦皆無我。”四顛倒依靠長期的聞思才能斷除,並不是一兩天的功夫就可以了。有些人聽了三四堂課後沒有什麼感覺,發現自己還有貪心、瞋心,就開始抱怨佛法不殊勝,這是非常可笑的行為。你在學校裡上三天的課,難道就可以大學畢業了嗎?學習甚深般若法門,應該有一種耐心、恆心和恭敬心,要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部用於佛法方面——佛法的精華就是修持空性和利益他眾。

當然,我們每個人的根基、緣分、愛好都不相同,再加上生活環境迥然有異,故各自的收獲千差萬別。盡管如此,佛法的功德和加持不可思議,只要聽受了,就一定會有意義。甚至對其產生邪見的人,雖然暫時會墮落,最終也能依此而得解脫,與沒有聽過空性的人比起來,還是前者的功德大。

心境實有宗,理極難安立。

這一頌主要是讓我們斷除實有的執著。以上通過反反復復的分析辯論,有實宗 承許心境實有的觀點,極難站得住腳。

執著心境成實的有實宗,或是認為微塵實有,或是認為心識實有,或是連這些也沒有抉擇到。他們對虛無縹緲的顯現極為執著,然依靠教證、理證進行觀察,(後面會用幾種中觀不共因來抉擇,前面也用了人無我和法無我等很多推理,)最終得出結論是:實有法在世間上絕對找不到,執著實有是一種錯誤、荒謬的見解。

萬法中如果有一個實有,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說,一切法皆不會呈現,頌云:“萬法若有一成實,諸所知成永不現;萬法無一成實故,無邊所知了分明。”因為諸法連微塵許的成實都不存在,形形色色的法才能了了分明地呈現。依傳承上師的這些教言進行觀察,我們就會了解,萬法的本質不會有任何實有,不然,諸佛菩薩的智慧應該可以照見,通過理證也可以成立。但是,通達這一點的人非常少。每個人都作繭自縛,用自己吐的實執之絲,把自己纏得死死的。有時候我在大城市裡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有的認為地位很重要,有的覺得感情必不可少,有的聲稱財富是萬能的……不斷產生一個又一個執著,將自己捆得動彈不得。很多富人明明吃穿不愁,幾輩子的生活都沒有問題,但因為沒有證到空性的緣故,總是被自己的種種執著所俘虜,沈溺於痛苦的深淵而不能自拔。

聽說在熱帶地區,有一種捉猴子的陷阱。獵人把椰子掏空,中間留一個小洞,洞裡放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能讓猴子空手伸進去,而無法握拳拿出來。不一會兒猴子聞香而來,手伸進椰子洞中抓食物,由於手裡握著食物,便縮不出來。當獵人來的時候,猴子驚慌失措,但因不捨手中食物,最終只有乖乖落入獵人之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切的煩惱與痛苦都來源於自己的執著,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困擾我們。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將執著之“手”張開,放下種種妄想,如此一切憂愁痛苦自然會蕩然無存。

《五燈會元》有一個公案說,有位外道仙人名叫迦羅,他已得五神通,並善於講法,但未能解脫生死。後來聽說佛陀的殊勝功德,他心懷仰慕,雙手各持一花來供養佛。佛陀說:“放下。”仙人遂放下左手的花。佛陀再次說:“放下。”仙人又放下右手的花。佛陀又說:“放下。”仙人疑道:“我現在兩手空空,沒有什麼可放下了。”佛陀告訴他:“我並不是讓你放下花,你應該放下的,是對六塵、六根、六識的實有執著。”仙人言下頓悟,當即超越生死輪回。

因此,眾生之所以流轉輪回,最關鍵的就是沒有證悟般若空性。我們聽法的時候,覺得空性很有道理、佛陀的智慧很了不起,但由於無始以來的習氣比較重,一遇到不順心的對境,不要說放下萬法,就連別人侮辱自己的一句話也放不下。倘若一句話都放不下,萬法怎麼能放下呢?一句惡言都不能觀空,萬法皆空又從何談起?聽說有一個瑜伽士,認為自己證悟了空性,開口閉口都說“萬法皆空”。後來有個人故意逗他,讓他特別生氣,那人就說:“你這麼一點小事都空不了,萬法怎麼皆空啊?萬法中難道不包括這一法嗎?”瑜伽士當場羞愧難當。

所以,修行人千萬不要有增上慢,本來自己沒有證悟,卻認為已經證悟了,到處宣揚自己有功德、有神通,這種現象不是很好。尤其是現在末法時代,很多人特別喜歡聽神通神變,水平比較低的佛教群體中,經常有一些不倫不類的人口口聲聲說有鬼有魔,還授記別人“你馬上要死了,以後變成什麼什麼”,故意誘惑人、欺騙人,故大家理應善於取捨,否則很容易上當受騙!

庚二(遮破能立)分二:① 相互依存故不成立;② 破彼遣過之回答。

辛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

外境和心識二者,只要互相依存,就不能成立為實有。

若境由識成,依何立識有?
若識由境成,依何立所知?

對方說:“色聲香味觸法之對境實有,可由心識實有而成立。譬如,瓶子、鮮花、轉經輪諸如此類的東西實有,是因為我的眼識看到了,或是我的身識觸到了,故此外境肯定實有存在。”

破曰:這種說法不合理。如果外境實有要由心識來成立,那心識實有又由什麼來成立呢?假如心識自身尚未成立,一個未知數怎能作為能立的依據?

對方解釋道:“心識實有可由對境來成立,因為看見了紅色的轉經輪,所以我的眼識肯定存在。如果眼識不真實,怎麼能看見外境呢?”

稍加觀察,這樣承許非常可笑。所知由能知來成立,能知又由所知來成立,這兩個一直輾轉不停,互相作為能立來證明對方實有,這是根本不合理的。實有的法若是真正存在,通過各種方式來證實也合情合理,但如果它的本體都不成立,依靠多少個法來建立也是徒勞無益。

心識到底是不是實有,你們也應該觀察一下。有些人可能認為:“心應該是實有吧,因為能見外境之故。外境應該實有吧,因為我的眼識可以見到它。”這種想法並不正確,若正確,則可經得起任何觀察,但由於在理證面前難以安立,因而它完全是一種虛妄分別。

其實,外境與心識如夢幻泡影,都是假象。然世界上有這麼多人,通達這一點的少之又少。真正有福報的人,通過聞思修行及長期串習,在他們眼中,對眾生特別執著的東西,就像老人看小孩的玩具一樣,絲毫執著也沒有。可是這種高深的境界,世間高等學府中是學不到的。甚至有些教授一輩子教書,最後得出的結論還是實執,覺得外境肯定存在,假如自己一個月沒發工資,非跟領導吵架不可。

沒有證悟心境皆空的人,哪怕到了白髮蒼蒼,對財物和感情仍是特別特別執著。幾年前在臺灣發生了一件非常轟動的事:一位91歲的老公公,娶了一位89歲的老婆婆。他們舉行結婚那天,臺灣和新加坡各大報紙紛紛報導,婚禮現場也來了大量新聞記者,有些還故意捉弄他們……現在很多人對萬法無常、生老病死一點感悟都沒有,即使人生到了盡頭,對自他身體的真相還不了解。有些人不懂無常的道理,一照鏡子發現多了幾條皺紋,就痛苦得不得了。其實若通達了一切皆空,或者懂得無我、無常,肯定不會這樣執著。

當然,對般若空性的聞思,我們一兩天不一定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就像天亮了一樣,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但這些教言一針見血,若能再三思維、串習,定可逐漸穿破我們的無明,鏟除我們的實執。只有聞思的功德越來越明顯,你才會非常感謝諸佛菩薩的殊勝教言,同時也會感恩相關人員。(師笑)

心境相待有,二者皆無實,
無子則無父,無父誰生子?
無子也無父,如是無心境。

對方若認為,心識依靠外境成立,外境又依靠心識成立,心與境就會是互相觀待的,如同左與右、此與彼、黑與白、長與短一樣,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存在,既然二者是相待才有,就不可能實有自性。《入中論》云:“若互相依而成者,諸善士說既不成。”觀待而成的法,諸位高僧大德異口同聲地說,絕對不會是實有。《解義慧劍》講四理中的“觀待理”時也說:“諸具果性法,皆待各自因。”果法必須觀待各自之因,只要是觀待,就不是真實存在。

學習佛法,光是口頭上會說,也起不到什麼作用,每一個推理、每一個比喻應該切入內心,通達它的意義之後,佛教才能真正打動你,你的內心才會收益匪淺。如果學得馬馬虎虎,自己是沒有什麼收獲的。從前有個師父收了兩個弟子,一次兩個弟子外出時,路上發現了大象的腳印。其中一個說:“這是一隻母象,它懷著一隻小象,母象一隻眼睛是瞎的,象背上還坐著一個婦人,這婦人懷著一個女兒。”(他為什麼知道這麼多呢?你們應該比較清楚,我在這裡不囉嗦。其實我不說的話,有一種神秘感,反而效果更好!——眾笑)另一個人不相信,追到前面去看,發現與那人說的一模一樣。他回去後問師父,師父告訴他:“這些道理我都講過,你們學習就得用心去思考,只有細密才能通達,粗心大意的人是無法通達的!”

所以大家聽聞佛法時,一定要專心致志。我們學院遵循上師如意寶的良好傳統,聽經聞法時威儀很如法,什麼事都不做、什麼話都不說,但是外面的有些居士,一邊聽法一邊接電話、發信息,或者吃吃喝喝、東看西看,這種現象不太好。佛法那麼深奧,我們智慧不太淺的人認認真真聽受,有時候還聽不懂,而沒有智慧的人邊聽課邊打電話、做其他事,甚至照鏡子化妝,那還不如不聽。講經說法的場合,並不是美容店!所以聽法的時候要用心,寂天論師所講的每一個字都有甚深含義,大家務必要深入體會。我自己雖然不敢說很精進,但在每次聽法的過程中,至今沒有一次敷衍了事。

有些人聽了一年的法,就覺得自己很偉大,到處給別人炫耀。其實一年算不了什麼,依止善知識的時間,應該越長越好。而且在依止的過程中,聽法一定要細心,如果只是大概了解,恐怕不能體悟它的內涵,只是種下善根而已。當然聞法的功德不可思議,即便只是種下善根,也能逐漸獲得解脫。曾有位比丘在河邊傳法時,一個老人倚著拐杖聽了一會兒,當時拐杖壓死了一隻青蛙。因青蛙聽到法音的緣故,死後轉生於天界中。所以我們在聽課時,來一些螞蟻或者其它旁生的話,它們也會獲得極大的利益。

心境觀待則不成實的道理,還可用一個比喻來說明:比如,沒有兒子就無法成立父親,父親必須觀待兒子才能安立,兒子沒有降生之前父親不可能存在,因此父親沒有真實的自性,只是一種假名而已,他僅以少許不淨種子,便說這個兒子是我所生,《入中論》云:“世間僅殖少種子,便謂此兒是我生。”但實際上,正如佛陀在經中所云:“胎生者,乃由業識、父母精血和合而受生。”自性實有的父子並不成立。同樣,外境和心識需要互相觀待,故如父子一樣也是假立之法。如果說外境要靠心識來安立,心識要靠外境來安立,以此而成立心境實有,這就像是兩個小偷說對方沒有偷東西,自己可以證明一樣,這種推理方式極其荒唐。外境存在是因為親眼所見,眼識存在是因為見到了外境,這種成實難道有可信度嗎?

空性法門,並不是教理上說說而已,我們應通過自己的智慧進行剖析,最終發現它的理念無與倫比。有智慧的人學習佛教非常有必要,學習了以後,才能體會到佛陀的智慧確實了不起,而自己的智慧就像大海裡的一滴水一樣渺小,於是自然而然對佛陀的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生起無比的信心。

辛二、破彼遣過之回答:

如芽從種生,因芽知有種,
由境所生識,何不知有境?
由彼異芽識,雖知有芽種,
然心了境時,憑何知有識?

前一偈是對方的提問,後一偈是我們回答。對方辯解道:“心與境二者之所以成立為實有,其實並不是由於觀待關係,而是由於因果關係。就像苗芽生於種子一樣,心識是從外境中產生的。依種子而生苗芽,依外境而生心識,這個因果規律是明擺著的,因此,可從存在的心識推知外境真實存在。”

破曰:這兩者是不相同的。苗芽從種子而生,我們可以通過現量、比量了知,而心識從外境而生,這個由誰來了知呢?假如說由心識來了知,此處的心識是尚待觀察之量,未知數無法作為能立的根據。而且,如果心識由另外的心識證知,則難以避免無窮無邊的過失;如果心識由自身證知,前面已經破過了,自證於勝義中不成立,它只在名言中存在。而名言中的自證,對方根本不承認,如果承認的話,現在也不會有這麼多辯論了。

或者,還可用種子與苗芽不一、不異的方式來駁斥。法尊法師翻譯的《廣大遊戲經》 中說:“有種芽亦爾,非種即成芽,非異亦非一,法性非斷常。”種子和苗芽是無則不生的關係,沒有種子不可能產生苗芽,但種子和苗芽的關係,不是一體也不是他體,正因為如此,法性不墮於常邊也不墮於斷邊。

這種緣起性空,是中觀應成派的究竟見解。名言中未經觀察時,種子可以產生苗芽,外境也可以產生心識,一切顯現無欺而存在。但真正去剖析的話,諸法皆無有實體,因果差別只是在空性中如鏡中影像般顯現。若有一法成實不空,那麼造惡業產生痛苦、造善業產生快樂、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等都不成立,如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希望大家對空性法門有所了解,對般若法門要有信心。現在有些人對般若、禪宗、聞思一概不承認,自己受持一個與眾不同的法門,是外道還是佛教也很難說。如今,奇奇怪怪的佛教法門非常多,大家要學習的話,一定要選擇有歷史來源、傳承未斷的教法,否則,很多所謂的“大成就者”宣說出來的法,到底能否成就也不好說。

在佛教歷史上,真正有成就的大智者,一般不會宣揚自己的功德,即便是修持多年的修行人,言行舉止也很謙虛。最近我家來了一個客人,他是我20年前關係最好的朋友,我還沒有上學前,當時他放山羊,我放犛牛,我們倆的見解、思想、行為一致,經常到山上刻觀音心咒、念觀音心咒。後來他出家了,我很羨慕,慢慢也從學校裡逃出來出家。他現在閉關20多年了,平時很少很少出來,這幾天住在我家。在接觸的過程中,我隨時可以發現他跟我完全不同,生活非常知足少欲,不像有些人,剛出家時熱情很高,高壓鍋馬上送給別人,再過二十年,恐怕就不是這樣了。但那個修行人永遠都這樣知足少欲,他絕對不會說“我是誰的化身”,自己給自己打廣告,即使他有非常了不起的功德,也是盡量地隱藏著,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所以,你們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如果外面打的廣告特別厲害,自己一定要三思啊!在這個世間上,大公司就算不打廣告,國內外的客戶也是比較了解的。

其實我真的比較擔心,有些人對佛法生起一剎那性的信心很不容易,就像盲龜值木一樣非常難得,但如果沒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識,被有些人利用了,最後誤入歧途的話,非常可惜。因此,大家一定要先尋找具法相的善知識。智悲光尊者和華智仁波切都說,末法時期具足所有法相的善知識很難找,但最基本的條件是,這個上師必須要有利他的菩提心。找到這樣的上師以後,務必要尋求真正的佛法,不要聽一兩天就可以了。現在很多人可能是因為社會的壓力、世間的誘惑吧,沒辦法真正展開聞思修行,很多人聞思時間太短了,一兩年就開始打退堂鼓。其實我們活多少年,就應該聞思多少年,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有一句教言我最喜歡,他說:“活到老,修到老。”一定要有這樣的恆心。否則,在這個上師那兒聽一兩天,好像沒有什麼味道,又到那個上師那兒去聽聽,又覺得講得不好……這樣得不到什麼利益。學習佛法,尤其是般若法門,一定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若能如此,相續中的實執才會逐漸減少,今後求什麼法都會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