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九品 智慧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一百八十一節課

思考題

  1. 很多科學家認為,萬法應該由最小的單位組成,否則不可能憑空產生。對此你如何看待?請說明理由。
  2. 數論外道認為,由主物產生器情世界的一切法,他們的主物到底是什麼樣的?對這種觀點,應當怎麼樣破斥?
  3. 在日常生活中,佛教徒應該如何與其他宗教相處?為什麼?
  4. 許多世間人認為,快樂是建立在物質上的,故為了追求物質享受而不擇手段。這種想法合理嗎?為什麼?明白這個道理後,對你有哪些幫助?

現在正在講“破常因生”。有些講義的科判中說“破他生”,其中包括“破無情之他生”和“破有情之他生”。有情之他生,就是昨天所破的大自在產生萬物,在印度,信奉大自在派的比較多,聖天論師的傳記中就有他與大自在派辯論的整個經歷,以前學《四百論》也給大家講過。今天開始破無情之他生——勝論派(有些論典說是伺察派)承許一切法由微塵所生。

子二、破由微塵所生:

微塵萬法因,於前已破訖。

勝論外道認為:器情萬法應該由實有的微塵組成,沒有它的話,器情世界無法產生。這種微塵不是有情法,故沒有前面所講的過失;也不是粗大的法,否則就會有生滅遷變;它是最細微的物質,常有不變,乃構成萬物之根本。

這種觀點與唯物論的說法比較相似,現在物理學家和量子力學家都認為,若沒有最細微的物質,整個世界的形成不可能憑意識的力量。物質決定意識,應該是先從物質中產生種種粗大的法,然後再形成人的感官意志等等。

認為微塵不但能創造無情法,還能創造有情法,這不僅是唯物論的觀點,西方許多宗教也都這樣認為。我以前看過一個故事說,神用泥土造了第一批人,放在火上烤,由於沒有經驗,烤過頭了,那些人特別黑,神不喜歡,就將他們扔到了非洲。神又做了第二批泥人,因為沒有烤,結果顏色太白,也不滿意,就將他們扔到了歐洲。(據說歐洲人確實覺得自己太白了,經常在身上敷一些黃色的油,趴到沙灘上曬太陽,希望自己的皮膚慢慢變成棕色。)神又做了第三批泥人,烤出來一看剛剛好,不黑也不白,膚色為淡褐色,神很滿意,這就是美麗的埃塞俄比亞人。韓國人金惠子寫的一本書中說,埃塞俄比亞王族的誕生歷史,分別在《聖經》、《古蘭經》中也有記載。

按他們的說法,微塵不僅創造了無情法,還創造了我們人類,但這種觀點是不成立的。抉擇法無我時也再三觀察過,若許萬法以微塵形成,那麼“方分離部分,如空無微塵”,微塵遠離一切方分,其本體猶如虛空,根本不存在。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也有遷變或不遷變的觀察方法,如云:“設若恆常變,豈非剎那法?設若無遷變,焉能轉為他?”如果說微塵是遷變性的,那就是無常剎那之法,如同世間上的男女老少、萬事萬物,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著面貌,一剎那都不會停止,不可能有亙古不變的實性;如果說微塵永遠沒有遷變,那又怎麼能轉變為他法呢?所以,勝論外道所許的微塵,通過理證來抉擇,絕對不可能成立。

或者通過教證來說明,諸法實相中也沒有常有的微塵。聖天論師云:“不見有諸法,常而是有對,故極微是常,諸佛未曾說。”詳詳細細去剖析,不見有任何法是常有而且具有質礙,以前沒有發現過,以後也不會有,故大慈大悲的佛陀未曾說過:微塵是常有法。

總而言之,認為萬法通過微塵產生,或者通過造物主產生,這些說法都不能成立。大家通過學習之後,一定要推翻相續中的遍計邪執,否則,雖然自己在佛教團體中每天熏習佛教理念,可是一旦身體離開了,心就像熾熱的鐵水遇冷凝固一樣,很容易隨外境而改變。因此,我們凡夫人不要對自己抱有很大希望,認為是真正的大乘修行人,見解、行為、戒律等始終不會變壞,就好像獲得了一地菩薩,千萬不要有這種傲慢心。有些道友平時對自己的修行蠻有信心,貪瞋癡煩惱似乎全部都沒有了,然而遇到一些外境、聽到一些惡語,所有的煩惱就像熊熊烈火般爆發,即使成千上萬個士兵拿著兵器也抵擋不了。

其實我們的煩惱、邪見,遇到不同對境時很容易湧現,因此要常常祈禱上師三寶。喬美仁波切再三講過:“祈禱所有的諸佛菩薩和護法神,不如祈禱一遍上師殊勝。”上師是諸佛菩薩的總集,若於其前恭敬合掌祈禱,有形無形的違緣會直接或間接得以遣除。尤其是學密宗的道友,應該把上師視為真佛,這是所有甚深竅訣的總集,其他法相乘和宗教中是沒有的。修密宗的過程中,法融入心的唯一竅訣,就是依靠上師的加持和自己的信心,只要這種因緣聚合,自己的煩惱縱然堅固如山,依此金剛鑽石也能一一擊破,摧毀無餘。所以,大家平時應將理論和竅訣結合起來,同時要祈禱十方諸佛菩薩總集的上師的蓮花足下,令自相續與佛法的智慧真正融為一體,這是非常關鍵的!

子三(破由主物而生)分二:① 安立觀點;② 破彼觀點。

丑一、安立觀點:

常主眾生因,數論師所許。
喜樂憂與暗,三德平衡狀,
說彼為主體,失衡變眾生。

此頌是數論外道的觀點——承許由主物產生萬法。數論外道的來歷在前面也介紹過,淡黃仙人於雪山修行多年後,最終獲得了苦行的功德,他相應自己成就的禪定而造了《黑自在六十品》、《五十相》、《三量》、《七關聯》等論典,之後人間便出現了數論外道。數論外道在古印度的勢力非常龐大,我們不管學哪個古印度大德的中觀論典,都可以看到對此外道的大量駁斥。當時數論外道影響力之廣,相當於現在的無神論,因而對它的觀點進行剖析很有必要。

數論外道承許說,所知萬法均可歸屬在二十五諦當中。(“二十五諦”並不是外道的獨有名詞,佛教《時輪金剛》中也有二十五諦的說法。法王如意寶曾強調說:“不要認為凡承許二十五諦就是數論外道,其實佛教在特殊情況下也有這樣的承許。”當然,佛教承許的方式和竅訣,跟外道是完全不同的。)除了神我以外,主物也是萬物之因,它具有唯一、無情法、恆常、一切之作者、誰也見不到五種特點,並從中出現大、慢、十一根、五境等二十三諦法。一切常有法與無常法、有情法與無情法,皆可攝於這二十五諦中,二十五是數,以數立名,所以人們稱之為“數論外道”。

從印度的歷史上看,數論外道和勝論外道比較厲害,那爛陀寺、布紮瑪希拉寺(戒香寺)的門口經常需要精通內外道一切論典的班智達來護門,達 那他撰著的《印度佛教史》中就有很多護門班智達的故事。但現在不信佛教的人也比較多,基本上不像以前那樣動不動就攻擊佛教。尤其是漢地,不信佛教的人比比皆是,但寺院的門口並沒有護門班智達,只看見一些收門票的人。要知道,以前在印度的話,沒有一定的辯才,是不敢坐在門口的。

數論外道所許的主物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喜、憂、暗三德 處於平衡狀態時,就是所謂的主物(也叫主體);當這三者失去平衡時,比如說快樂比較多或者痛苦比較多或者癡心比較多,就會從中產生種種現象,形成器情世界的一切萬法。這是對方的觀點,但這種說法不合理,究其原因,會在下面的頌詞進行剖析。

數論外道的觀點,在《如意寶藏論》、《中觀莊嚴論》中有一部分,許多高僧大德也都詳詳細細宣說過。宣說的原因,就像麥彭仁波切所言,眾生原本有很多俱生煩惱和遍計煩惱,遍計煩惱的來源就是受外道影響,若不斬斷它的種子,今生很可能變成外道,留著頭髮對佛法攻擊。即便今生不能變成外道,來世也容易轉生到外道家庭中。在印度外道的故事中,經常有一些外道這一世辯不過佛教,下一世又發願變成外道繼續詆毀佛教。所以我們要常常發願,生生世世不離釋迦牟尼佛的教法,這不是一世兩世就了事的,而是乃至佛果之間,遇到殊勝的對境時,如朝神山、見高僧大德、在僧眾的聚會中,有機會就發願:“我生生世世不離佛陀,不離佛法,不離僧眾!”這個非常關鍵,如果不離三寶的光明,修行就會逐漸增上,前途也會自然光明。反之,若與外道邪道結上緣,言行舉止就會被他們誘惑,前途只有變成一片黑暗、迷茫、蒼白……

所以,我們應該要了解學習外道的觀點。無垢光尊者在《七寶藏》中一直破這個外道、那個外道,我以前經常想:“我又不是學外道的,何必要了解這些呢?”但思維轉過來以後,才明白此舉的必要性。現在大家學了外道的觀點,就會完全知道外道的觀點確實不究竟,這樣一來,便不會隨便捨棄佛法,加入他們的團體中去。

丑二(破彼觀點)分四:① 破自性是一體;② 破樂等是境;③ 破實法常有;④ 破生前有者。

寅一、破自性是一體:

一體有三性,非理故彼無。
如是德非有,彼復各三故。

中觀師通過推理來破斥對方觀點:你們講主物的特點時說,它是唯一、常有的無情法,講主物的狀態時又說,它具有喜憂暗三德,若真是一個本體,就不可分割,怎麼會變成三種功德的本體呢?是一就不可能是三,是三就不可能是一,一個人就是一個人,三個人就是三個人,一會兒說他是一個人,一會兒說他有三個人的本體,這是非常荒唐的!

當然,有些人可能想:“主物的本體雖是一個,但顯現上是三個功德。”這種說法只適合於無常法,並不適合你們所謂的自性實有。一條河名言中可分為不同的反體,但它若是恆常、唯一、實有的法,怎麼可能分為三體呢?因此,這種說法實在沒有道理,你們宗派所許的主物,跟石女的兒子、空中的花園沒有差別,即便在名言中,它也不可能存在。如果存在,就應該有非常確鑿的理由,但這個你們也舉不出來。

《中觀莊嚴論》中還有一種分析方法:“若許事體三,識現唯一相,與彼不同現,豈許彼取彼?”假如承許主物有三個功德、神我有一個意識,那麼,對境是三個、有境是一個,由一個來緣取三個,這是絕不可能的。當然,若不許自性實有,一個眼識取三種顏色的對境可以成立,但若認為是唯一、常有的法,這樣的對境和有境皆無法安立。

同樣,喜憂暗三德也不可能真實存在。因為我們可觀察每一德是否有三種自性,如果不具足三種自性,它就遠離了主物的本體;如果具足三種自性,喜必然具足喜喜、喜憂、喜暗三者,憂具足憂喜、憂憂、憂暗三者,暗具足暗喜、暗憂、暗暗三者,再分析下來,喜喜又具足喜喜喜、喜喜憂、喜喜暗……最後變成無窮無盡,如此無窮的法怎會是實有唯一的本體呢?既然主物的本體尚未成立,還要講它的這三種功德,實在是毫無道理。就像石女的兒子是否存在還不知道,就聲稱它有無數的眼睛一樣,顯然是十分可笑的事情。

其實,喜憂暗作為果、主物作為因,這樣的因果法最好不要承認,否則,這二者無論是相似還是不相似,都不可能成立實有。龍猛菩薩在《中論》中說:“若果似於因,是事則不然;果若不似因,是事亦不然。”因和果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為苗芽和種子不會一模一樣;因和果完全不同也不合理,因為它們還是有一定的關係,麥種不可能生出稻子,否則就有一切生一切的過失。通過這樣的觀察可以了知,實有的因果法絕對不成立,數論外道的觀點無有立足之地,若把這樣的宗派作為自己崇拜的對境,的確不是明智之舉。

當然,盡管如此,我們對其他宗教和非宗教人士,還是有必要保持友好和諧的關係。他們雖然沒有佛教這樣的真理,但有些行為也許會超過我們。我曾經講過天主教的特蕾莎修女,她的有些行為非常感人。她以前是一個教堂裡的普通修女,當發現修道院高牆之外人們的淒慘遭遇時,她實在是忍受不了,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驅使著她,使她不顧周圍人極力反對,勇敢地挑起了拯救貧民的重任。她的足跡穿越了大半個地球,印度、倫敦、紐約,甚至包括中國。她先後成立了100多個替窮人服務的處所,僅僅6年的時間裡,就收留了6萬多棄嬰……這些真的讓人非常非常羨慕,我們口頭上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恐怕也很難以做到。她是一個平凡者,卻做了如此不平凡的事情,於是1979年獲得了舉世矚目的“諾貝爾和平獎”。特蕾莎修女顯現上只是其他宗教的一員,但她的所作所為與大乘佛教所講的不謀而合,故而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說其他教派沒有可取之處。

我們建立自己的見解時,必須要以細緻入微的智慧進行分析,建立無謬的自宗,但以理性剖析外道的過程中,不能自讚毀他,甚至做出過激的行為來,一定要互相團結、取長補短。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要因為隨順別人,就被別人束縛住了,最終與他們的見修行果同流合汙,這是不合理的!

若無此三德,杳然不聞聲。

主物的本體不可分割,就不可能具有三種功德,沒有這三德的話,三德不平衡所產生的二十三種現象,便不可能存在了。

比如四大不存在的話,四大不調的說法不可能有,三個人沒有的話,說這三個人關係不好純屬無稽之談。同樣,若無法建立三德,由三德而生的色聲香味觸、眼識耳識鼻識、五大等就無法存在,如同沒有泥土便不會有泥土所造的罐子一樣。

《涅槃經》云:“有因則有果,無因則無果。”《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亦云:“無因則無果也。”有了因,果自然產生,但如果沒有因,果又如何產生呢?既然三德一點也不成立,那它所生的耳朵聽到的聲音、眼睛看到的色法等顯現都沒有了,這樣一來,你們所謂神我享受外境的說法也根本不合理。

寅二、破樂等是境:

對方認為苦樂是外境,佛教則認為這是內在的感受,下面對這種說法進行觀察。

衣等無心故,亦無苦樂受。
謂此即因性,豈非已究訖?

對方認為,苦樂等三德在外境上成立,因為衣服、氆氌、房屋、轎車等諸法可以帶來快樂,讓我們舒心悅意。但這種說法不合理,衣服等無情法並沒有能感受苦樂的心,所以不可能具有樂等本體。

外境上有苦樂的說法,不僅是數論外道的觀點,世間上很多人也是這樣認為的。他們覺得創造一個美好的家園,建立一個完善的團體,購買一輛豪華的轎車,修造一所華麗的別墅,自己就會終生快樂,因此想方設法地追求金錢。其實,如果永恆的快樂在金錢或名聲、地位上存在,現在的有錢人為什麼精神那麼空虛、內心那麼痛苦呢?

美國著名文學家海明威,於1954年因其作品《老人與海》,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可是1961年,他把獵槍的槍口含在嘴裡,飲彈自盡了。一個名和利均達到了頂峰的人,為何會選擇這條路呢?眾人對此百思不得其解。實際上,他得到一切名利之後,有種不可言說的失落感,忽然覺得人生不過如此,非常的無聊,於是選擇了死亡。

時至今日,世人對於海明威的自殺仍有各種猜測:有人說,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江郎才盡,再也寫不出這麼好的作品,絕望中只好開槍自殺;還有人說,他的自殺帶有遺傳因素,因為他父親就是用手槍自殺的;也有人認為,他曾在幾次戰爭中受過重傷,留下痼疾,當時頭腦不清醒而自殺的……種種說法不一而足。但我以前也說過,他這可能是現世現報,因為他常用獵槍來捕殺鴿子等動物,最終自己也死在了這柄獵槍之下。

現在西方許多富可敵國的商業大王,盡管身邊有美女香車,但照樣非常苦悶無聊,他們為了尋找快樂,千方百計地找刺激,甚至不惜做各種非法事。實際上,外在物質上如果有快樂,那百萬富翁、億萬富翁的日子應該過得無憂無慮、幸福無比,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有了錢財以後,很多人覺得極其空虛,於是嫖娼、吸毒、飲酒、抽煙、打麻將,拼命刺激自己的感官,以極為低劣的手段度過自己的人生。可見,物質上絕對沒有快樂的自性。

尤其是現在越來越末法,人們的行為道德淪落得一塌糊塗。在古代,管仲說:“倉廩足而知禮節。”倉庫裡的糧食富足了,就應該追求高尚的道德,這樣精神上會非常充實。但現在人不是這樣,有了財富以後,精神反而更加空虛,世間人有種說法是:“沒錢的時候物質空虛,有錢的時候精神空虛。”與之相比,我們佛教知足少欲的修行人,在寂靜山裡、閉關房裡修行,條件雖然非常簡單,但臉上始終掛著笑容,內心充滿活力和快樂,這是大城市裡有錢有勢的人得不到的。所以,外境上並沒有真正的快樂,若把自己的希望始終寄托在物質上面,快樂只會離你越來越遠。

作為一個大乘修行人,我們應該像《寶積經》所講的那樣,尋找自己心的本來面目,這是最理智的一種選擇。同時,在學習外道論典的過程中,應對那些外道眾生生起無偽的悲心,他們認為自己的宗派至高無上,為此而窮盡畢生精力,真的非常不值得。現在有些邪思邪見的人很傲慢,明明依止一位根本不具足法相的騙子,卻還大力宣揚自己“善知識”的種種功德,對真正的高僧大德和聖者進行毀謗,這種現象在世間中不勝枚舉。所以學習外道的觀點非常有必要,一個人對產品的真假分不清楚的話,很難決定如何選擇。因此,大家要依靠傳承上師的殊勝竅訣,分清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就像薩迦班智達所說,智者有取捨的能力,猶如天鵝能從水乳相融的水中汲取出牛奶。

外道若又認為:“外境上雖無有苦樂感受,但它卻可引生苦樂,所以外境是苦樂之因。”這種說法也不合理。前面講受念處時已經破析過,不論接觸還是不接觸,外境的實體都不存在,就像芭蕉樹一樣。既然外境無有實體,苦樂又如何依靠它而產生呢?

汝因具三德,從彼不生布。
若布生樂等,無布則無樂。

再說,你們數論外道承認由喜憂暗三德產生布匹等萬法,同時又認為從布匹等中產生快樂,(比如,穿上新衣服覺得很舒服。不過,我們出家人除了一兩件衣服以外,似乎沒有什麼新衣服,我看很多道友今天穿這個、明天也穿這個,一兩個星期都沒有換。城市裡的人可不是這樣,今天穿白色的,明天穿黃色的,後天穿綠色的,穿得五顏六色就覺得非常快樂,所以他們認為——快樂的來源就是衣服。)如此一來,布匹等法既是樂 的所生果,又是樂的能生因,這相當於張三既是我的父親、同時也是我的兒子一樣,是非常可笑的說法!

上面通過離一多因進行了抉擇,是三的緣故不成立一,是一的緣故不成立三,這樣觀察以後,三德並非真實存在。如果三德不存在,布匹等就沒有產生之因。如果布匹等沒有產生之因,你們承認布匹等給人們帶來快樂就無法安立。

而且若按汝宗所許,會導致要麼世間上的快樂永遠不消失,因為它的生因(主物)實有存在;要麼世間上永遠沒有快樂,因為三德以理觀察後變成了石女兒,根本找不到本體。假如說世間上的快樂永遠不消失,那為什麼非洲經常飽受災難饑餓的痛苦,美國的富翁也因特別胖而非常苦惱?假如說世間上永遠沒有快樂,我們明明現量可見三界眾生時而痛苦、時而快樂,有些獲得了暫時的快樂,有些獲得了聖者永恆無漏的快樂,這該怎麼解釋?所以在形形色色的世界中,每個眾生的感受千差萬別,以此說明萬法並不是主物所創造的,也不是大自在天或微塵所產生的,而是像佛陀所說的那樣,依眾生的業、煩惱、無明、薩迦耶見等因緣聚合所形成的,這個道理沒有任何過失。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無誤的自宗,駁斥有垢染的他宗,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大家遇到了如意寶般的佛法後,從內心中對佛教純潔的智慧生起堅定的信心,修行中不再有任何猶豫。如果你見解不定,行為上也會猶豫不定。就像一個人找對了路的話,可以沒有懷疑地勇往直前,但如果在茂密的森林中找不到方向,就會舉步不前、徘徊不定。同樣,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可憐的迷茫者、漂泊者,我們應當對他們發起菩提心,自己得到傳承上師的佛教正見後,盡可能地與他們分享。

我經常都這樣想:人身是很無常的,什麼時候消失也很難說。有生之年中我遇到了這麼好的法寶,在這個水泡般的身體還沒隱沒之前,應該多翻譯一些非常好的論典留給大家。我每次看到藏傳佛教的諸多論寶,就像窮人到了裝滿如意寶的倉庫一樣,覺得“這個也非常好、那個也非常好,這個譯出來多好啊!那個譯出來多好啊!”但我們的壽命可能是不允許的,身體也不可能是恆常的,像我這樣一個區區小人,能力真的非常有限,然始終覺得佛法的智慧十分殊勝,特別希望跟大家分享。就像一個稍微有悲心的人,自己有東西吃的時候,見旁邊很多人極其饑餓,就會想到:“我這些東西跟他們分享多麼好啊!”我雖然有這種發心,但因為能力有限,就像是斷臂的母親,看見孩子落水時,只有一種痛苦的哀號,卻沒有能力去救他,所以凡夫人的發心還是有一定的局限和困難。但不管怎麼樣,希望大家遇到這麼好的光明正見的如意寶法要後,盡量不要自己“獨吞”了,哪怕你只懂一個人身難得,也應該把這個教言傳給身邊的人,通過這種方式,讓我們的佛法在世界上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