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十品 迴向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二百節課

思考題

  1. 為什麼要讓眾生精勤供養十方諸佛?應該如何供養?你平時怎麼做的?
  2. 什麼是菩薩?菩薩的意願是什麼?我們對其應當如何迴向?
  3. 我們在祈禱時,什麼才是真正的佛陀?請從顯宗、密宗的角度分別說明。
  4. 寂天菩薩對自己是怎麼迴向的?為什麼他說自己未得一地菩薩果位?你對此有哪些感觸?

願離惡趣苦,以及諸艱困,
復以勝天身,迅速成正覺!

我們在這裡再次迴向,普願所有苦難眾生,千萬不要以造惡業、破戒律等因緣,轉生到地獄、餓鬼、旁生三惡趣中,願他們永遠不要感受惡趣的痛苦折磨,以殊勝福德的加持,輕而易舉獲得勝過天身的暇滿人身,迅速成就無上圓滿正等覺的佛果。

迴向善根的時候,一定要邊念頌詞邊思維,在圓滿自己資糧的同時,饒益無邊的惡趣眾生。如今這個世間,肯定有許多眾生因無明愚癡而造了五無間罪為主的自性罪,以及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等佛制罪,這些惡業足以令他們墮入三惡趣。願這些人盡快遇到善知識,聽聞大乘妙法,認識到自己的過錯,通過精進懺悔而清淨罪障,不但不墮入三惡趣,反而迅速獲得解脫。

法王如意寶曾講過:按照別解脫戒的觀點,破根本戒者即生中不可能還淨,但宗喀巴大師、薩迦班智達等引用教證闡述說,依靠大乘發心,其實也有恢復的機會。如果你善緣具足,一生持戒塵垢不染,可從光明趨入光明,一定會獲得解脫,這是如來的無欺教言。但若因緣、善根不具足,遭遇違緣而破了戒,則一定要盡快懺悔。現在末法時代,在家人守戒很難善始善終,出家人就更困難了。尤其是守菩薩戒、密乘戒,如阿底峽尊者所說,越往上,戒律要求越高、戒條越細,凡夫人想不犯都困難。但如果犯了,務必要有後悔心,有了這種心態,才有機會懺悔清淨。

我們遇到大乘佛法了知取捨之後,要依靠暇滿人身來獲得解脫。正如作者所言,這個人身勝過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有的天身。有些天人一直安住在無想的狀態中,沒有造善業的機會;有些始終處於散亂的狀態中,不會對輪回生出離心,守持清淨的戒律行持善法。唯有人身才有解脫的希望,這個機會極其難得,因此萬萬不可錯失良機。

我們行持佛法時,最好能具有珍寶人身。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說:“調己勸他行善法,修行山王極穩固,彼等仙人勝幢相,無論出家或在家,即是珍寶之人身。”通過聞思修行調伏自己的相續,同時勸別人行持善法,此舉猶如山王般穩固,這就是持大仙人(佛)之勝幢者,無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稱為“珍寶人身”。《心性休息》還講了相似人身、中等人身、珍寶人身的很多差別。米拉日巴尊者說,不信佛教也不行持善法的人,跟旁生沒有什麼差別。有些人甚至比旁生更可怕,山上的犛牛最多吃草時無意踩死小蟲,故意殺害眾生是沒有的,但大城市裡的有些人,每頓飯要吃無數眾生,我以前就遇到一個老板,他吃飯必須要吃活蝦,沒有蝦就感覺營養不夠,心裡不舒服。所以他不管去哪個賓館,首先要問餐廳有沒有活蝦,沒有的話就不住。他條件很不錯,非常有錢,可這種人造業遠遠超過旁生。《中般若經》云:“任何菩薩自己行善並勸勉他人行善,即成為具義暇滿人身,受到諸佛讚歎、稱頌、恭敬。”因此,我們不但要自己行持善法,而且應全力以赴讓身邊的人得到利益,這樣一來,活在世間也是有意義的,不僅人們交口稱讚,十方諸佛菩薩也會讚歎的。

現在世間上,有些人長相是人,但心比猛獸還可怕,整天吞食其它眾生;有些長得跟普通人沒有差別,但完全是菩薩心腸,為了利益眾生,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其實,人的心力差別非常大,有些為了自己的安樂而殺害無量眾生,有些卻為了眾生的安樂而捨棄自己最珍貴的生命。這一點從高僧大德的傳記中可以看得出來,從世間人的為人處事中也可以看得出來,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為了讓一個人吃飽喝足,就可以捨棄自己的身體,所以人與人的差別非常大,這從表面上看不出來,從面相上也看不出來。

現在有些人不害眾生,如理如法地行持,只是希求自己快樂;而有些人為了成辦他眾利益,不要說永久的利益,僅僅是微不足道的暫時利益,他也願意放棄終生的快樂。我們學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有這種比較,口頭上說自己是學大乘者、學密乘者,但危急關頭你能不能捨己為人?前不久發生地震時,沒有學過佛法的有些人,往往能犧牲自己去救別人,而受過很長時間大乘教育的人,對自己的執著卻非常可怕。在這樣的“戰場”上,的確可以分出哪些是怯弱者、哪些是英勇無畏者。所以,大家學到的知識不要掛在口頭上,而應該經常來衡量自己。

當然,雖然同樣學習,但由於每個人的根基、心力有別,有些人得一點佛法利益就馬上行持,利他心也非常強;有些學佛時間很長,可是無始以來的自私心非常重,一下子恐怕對治不了。但不管怎麼樣,我們獲得這麼殊勝人身,一定要發願讓所有眾生不要墮入惡趣,依靠種種方法,使他們遠離艱難困厄。

不僅經常這樣發願,而且要關心解救惡趣眾生的方法。比如聽到某某佛的名號可以不墮惡趣,我就很高興,雖然也有自私自利的心,但對佛的信心非常大。作為大乘佛教徒,自我保護還是需要的,假如自己不墮惡趣,生生世世都轉生善趣,就有利益眾生的機會。而一旦墮入了惡趣,不要說救他人,連自己都救不了。就好比一個人最好不要被關進監獄,否則,你想要去利益社會,恐怕是不現實的!

願諸有情眾,殷勤供諸佛,
依佛無邊福,恆常獲安樂!

願三界的苦難有情,常能精勤供養具大慈大悲、無上威力的十方諸佛。假如佛陀在世,你有緣親見佛陀尊顏,那一定要恭敬供養。即使佛陀已示現涅槃,佛像、佛塔、佛經也代表佛陀,與佛陀沒有任何差別,我們也應該恆時不斷地供養。

過段時間要講《親友書》,裡面第一句就是,哪怕對木頭做的佛像,智者也會虔心供養。有智慧的人,對佛像、佛塔的恭敬難以形容,看見佛像就熱淚盈眶、汗毛豎立,非常有信心。可是一些業力深重者,不要說佛像,就算釋迦牟尼佛親自來到面前,他也不一定恭敬合掌,這就眾生的業力和根基不同所致。

此處說我們一定要讓眾生幸遇佛法,對佛陀及其追循者生起恭敬心,數數供養。供養的方法比較多,可以用鮮花等供品作供養,但最好的供養就是修行供養。佛陀在《金光明經》中說:“若供養我,則是供養過去、未來、現在百千俱胝那庾多佛,若能供養三世諸佛,則得無量不可思議功德之聚。”所以要想供養三世佛,供養釋迦牟尼佛就足夠了,若供養了三世佛,這個功德的的確確不可思議,無形中自然而然會獲得利益。

有些人從小出家學佛,供養三寶已經習慣了,這個習慣非常好。前段時間,我們為了學院今年的水工程,跟工程隊的幾個人在山上談,當時天氣比較熱,就買了幾瓶飲料,每人一瓶。我看了一下,我們學院的堪布、居士,打開飲料之後,先獻新供佛,而不信佛的工程隊,一打開就咕嘟咕嘟喝下去,什麼都不顧。學佛的人和不學佛的人,細節上還是有許多不同,表面上沾一點彈三下手指,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但這與旁生喝水有很大差別,小小的一個動作,功德也非常大。

我剛才講了,所有的供養中,修行供養最重要。《普賢行願品》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我們盡心盡力地利益眾生,攝受眾生,給別人講經說法,代受眾生的痛苦,這些都叫做修行供養。如果實在沒能力觀想,那今天來了一個客人,他的行李特別重,你趕緊幫忙提一下,也是一種對佛的法供養。念誦咒語、行持善法、修生圓次第,還有不捨棄菩薩利益眾生的家業,不捨棄利益眾生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這些都包括在法供養中。

法供養的方式特別多,你們不要認為只有背論典才是法供養。原來我們學院有一個人說:“我實在太可憐了!財供養也不行,因為身上一分錢也沒有;法供養也不行,因為我一個偈頌也背不下來。”其實你不捨菩提心的話,也是一種法供養,不一定非要用背誦來供養。(開玩笑!不然,你們很多人都不發心背誦了。背誦是最大的供養啊!過段時間考試,諸佛菩薩最歡喜的就是背誦!)

供養三寶的利益非常大,漢地很多名山古剎的寺院中,平常都會供香、供燈,緣佛陀的善根不可思議,依靠佛陀的無邊福德,我們暫時能獲得人間快樂,最終會獲得正等覺果位。佛陀在小乘經典中說:“我為菩薩時,供養諸如來,所有世間尊,授記我成佛。”《毗奈耶經》中也記載,佛陀因地時在第一個阿僧祇劫,供養過七萬五千尊佛;在第二個阿僧祇劫,供養過七萬六千尊佛;在第三個阿僧祇劫,供養過七萬七千尊。我們也應追循如來的足跡,在漫長的時日中,盡心盡力供養佛陀,不要厭倦,這樣定會獲得無上的快樂。

當然,平時我們供養時,法王如意寶以前規定,最好能念誦供養咒 。現在漢地很多居士都會念,有些經典中說,這個咒語功德非常大,即使沒有念,光是心裡想一下,也代表供養三世十方諸佛菩薩;只要念一遍或者想一遍,無始以來的罪業即會得以清淨,天龍八部、四大天王、金剛手等護法始終垂念你,不論你到哪裡去,都有大量龍天護法的保護,最終往生極樂世界。我方便的時候,也想把它的功德翻譯出來,大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應該盡量持誦,以最大的努力來修持善法。當然,除了修行供養之外,平時也要作一些水供、香供、花供,甚至路上看見一條清澈的河流,也應觀想供養三寶,這樣的習慣要慢慢養成。

我們修行人一定要想來世,只想今天而不想明天,是最愚笨的人。如果真的沒有來世,那倒可以,但任何學者都找不出它不存在的理由,而我們這邊來世存在的依據非常多,既然如此,人類為什麼不屑一顧呢?為什麼還要忽略它呢?因此,為來世做好準備才是智者的選擇。同時我們也應迴向,願眾生都有供佛的機會。

其實,漢地很多寺院和旅遊景點,供佛的機會比較多。許多高僧大德修寺院、造佛像,也為信徒和旅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我們這裡的道友以後回去的話,如果講經說法比較困難,那可以造一尊非常大的釋迦牟尼佛像,令無數人禮拜供養,與佛結上善緣。若能如此,你獲得人身也是有意義的。

戊二、迴向成為諸出世間意願之因:

菩薩願如意,成辦眾生利!
有情願悉得,怙主慈護念!
獨覺聲聞眾,願獲涅槃樂!

一般來講,從一地到十地是真正的菩薩;發了菩提心而沒有登地,甚至連資糧道也沒有入的,是勝解行菩薩,或者叫初學菩薩。不論是什麼樣的菩薩,他們的意願除了利益眾生外,不會有“願我升官發財、身體健康”等目標。所以,願所有菩薩利益眾生的事業圓滿成功,不要有任何違緣。

世間上有很多菩薩以各種形象饒益眾生,有些正在講經說法,有些化現為麻雀、孔雀等動物,包括有些人發心到學校去教書,或者在菩提學會中幫助眾生、輔導佛法,或者通過電腦來弘揚佛法,這些人都是菩薩的化現。他們雖然暫時不具備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那樣的無邊智慧,但畢竟發了菩提心,以前所作所為全部為了自己,現在千方百計想幫助別人,這顆心即是菩薩的意願。還有些人雖然沒有學過佛,但災難出現時,特別想伸手幫助別人,這也是利益眾生的心。利益眾生的心是最可貴的,但願這些菩薩的利生事業都能圓滿。

然後,願一切有情均蒙受諸佛菩薩的垂念和護持。假如沒有上師三寶的加持,凡夫人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不可能成就佛陀如海般的利他行。所以在修道過程中,不能離開十方諸佛、菩薩、護法神和上師的加被。很多人平時也說:“阿彌陀佛,請加持我!上師,請加持我!”其實這是很需要的。《三摩地王經》等有關經典中說了,任何人作意佛陀、觀想佛陀,佛陀就會顯現在他前面。

我們憶念釋迦牟尼佛,這個念頭就是釋迦牟尼佛,並不是有個佛金光閃閃地出現在前面。佛陀現前,不一定是在眼根面前,只要你心中有佛,佛陀就已經現前了。同樣,假如你心中有上師,上師也會時時現前。有些大德的根本上師雖已圓寂,但他行住坐臥、白天晚上都在想上師,上師的面容就會經常顯現,隨時隨地保護他、垂念他。倘若對佛陀也這樣想,正在想的念頭就是佛陀,應該這樣來認識。

按顯宗的觀點,觀想佛的念頭在我腦子裡,而佛陀應該像演孫悟空一樣,從遙遠的地方“嗚——”飛過來,在我的前面顯示相好莊嚴。但依照密宗的修法,觀想佛的心念就是佛陀,念佛號的聲音也是佛陀。這方面,《大幻化網》中有很多教證和理證,但這些教言要保密,所以我在這裡不公開。

然後,願所有聲聞緣覺都獲得涅槃的安樂。佛陀沒有出世、聲聞皆已滅盡,沒有善知識的竅訣,自己依靠十二緣起而證悟的,就是緣覺,也叫辟支佛;依靠上師善知識的教導,通達人無我的境界,暫時獲得寂滅的果位,就稱為聲聞。聲聞入定一萬劫之後,誠如《妙法蓮華經》中所形容的,十方諸佛從心間發光令其出定,之後他們開始發菩提心,趨入大乘,最終獲得大乘的涅槃。

世間上有很多學小乘的行人,暫時來講,小乘也是佛陀慈悲所設的一種修行道,佛陀在世時,舍利子為主的人都依之得到了小乘聖果。但這種果位並非究竟,因此我們要為他們迴向,願他們早日回小向大,趨入大乘而獲得佛果,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

 丁二、迴向作者之自利:

我未登地前,願蒙文殊恩,
常憶己宿命,出家恆為僧!

這是作者寂天菩薩對自己的迴向:在我尚未獲得極喜地(一地菩薩)之前,祈願蒙受文殊菩薩的恩德,恆常能回憶前世,獲得宿命通,並且生生世世以出家相來利益眾生。

發願生生世世都出家,這是非常有功德的。喬美仁波切講過:“諸大菩薩在最後成佛時,也是以出家形象而示現的。”現在有些人對出家人不滿,信口誹謗,認為在家比出家還殊勝,這種想法是不對的。雖然出家僧團中有個別人不如法,但這不能代表整個僧團,佛教歷史上出家人的貢獻最大,而且,諸多高僧大德也是以出家相來示現成就的。

在這裡,寂天菩薩謙虛地說自己是凡夫人,未得一地菩薩果位,但通過他的傳記及高僧大德們的評價,我們完全明白他是登地菩薩,這是印藏大德公認的。可他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原因就是提醒後學者:未得一地之前,千萬不要生起傲慢心,覺得自己不用發願了、不用出家了,什麼都很隨便。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寂天菩薩以謙虛的語氣說,我沒有得一地菩薩之前,願蒙受本尊文殊菩薩的加持 ,恆常能回憶宿命,生生世世出家為僧。

我們也應當效仿寂天菩薩,未得聖者果位之前,祈禱本尊形影不離地加持自己。否則,末法時代的違緣這麼大、環境這麼惡劣,我們就像一個迷失方向的孤兒,根本沒辦法找到方向,修行不可能圓滿成功。因此,我們修行人不能離開本尊的呵護、加持。

同時,願我生生世世能回憶宿世。從有些傳記也看得出來,很多大德都能回憶幾百世,這種現象非常多,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能記起自己前世是什麼,後來又變成人,再變成犛牛……對輪回很容易產生出離心,對行持善法也不會忘失,很多方面都能增加信心。所以,諸佛菩薩的發願文中,經常有能回憶前世這一條。

不僅是我們佛教,世間上有些人也能回憶前世,而且不止是一世兩世。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萊恩.魏斯博士,有次為了解除一個女病人的痛苦,用催眠法給她治療,結果沒想到令她憶起了輪回中好多世,博士對此很感興趣,後來專門研究輪回學說。這個病人在催眠狀態下看到了自己的86次輪回,時間跨度有四五千年,地域跨度可以說是全球各地,有美國、德國、埃及、俄國、西班牙、日本等等。她說自己在地球上做了86次的人,但不管哪一世來到人間,都非常痛苦,沒有什麼快樂可言。

她做過什麼呢?在古老的石器時代,做過一個在岩洞裡居住的野人;在古埃及時代,做過一個女奴;在西班牙殖民王朝,做過一個妓女……統統都是很悲慘的經歷。(其實輪回真的很漫長,我有時候想:“現在有神通的人認定活佛,這個寺院的活佛非要呆在這個寺院,一世又一世地被認定。但實際上,他的轉世不一定只在這個小小的圈子裡,很可能在生死過程中,他這一輩子是東方人,下一輩子是西方人。”)她比較不錯的一世是最近一次,她在二戰時期當德國法西斯的一名飛行員,但後來也不幸被飛機轟炸給炸死了。

佛教的高僧大德,比如無垢光尊者、達 那他、喬美仁波切,都可以回憶自己的很多世。而我們有些人只能記起昨前天,有些連昨天也記不清楚,但若有了宿命通,便可增加對佛法的信心,對輪回的出離心很容易生得起來。

還有,我們應該發願生生世世都出家,若有出家的機會,自己要生起歡喜心,有生之年不要想還俗。其實,世間最可貴的就是出家。《讚僧賦》中說:“夫世間最貴者,莫如捨俗出家。”順治皇帝在《出家偈》中也說:“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最難。”黃金白玉只是一堆石頭,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對我們沒有什麼用處,但若一生以出家身份度過,這是輪回中最有意義的事情了。因此,我們恆時都應該發這樣的願。

我也講過法王的一個前世——根桑曲劄仁波切,他在圓寂前,邊拭擦缽盂,邊念《普賢行願品》的一個偈頌:“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之後便安詳涅槃了。以前上師如意寶去世界各地朝山拜佛,也經常念誦這個偈子。所以,我們在生生世世中,應該發願一方面能回憶自己的前世,另一方面也要以出家身份利益眾生。

願吾菲飲食,維生充體能!
世世願恆得,圓滿寂靜處!

願我成為清淨的修行人,生活上知足少欲。貪欲大的人會特別苦惱,對住處要求也高,穿著也要有檔次,飲食也要非常計較。但真正的修行人會一切隨緣,只要保證最基本的溫飽就可以了。

甚至個別大成就者特意發願,讓自己堅持艱難的苦行。《開啟修心門扉》中說,單巴桑吉有一個弟子名叫根噶,他在上師前祈求獲得五種悉地:“願我不要有好的住處,願我不要有好的飲食…… ”然而現在很多人每時每刻發願:“我一定要買很好的車子、很好的房子,但願我發財!”天天都抱著佛像——“請早點賜予我黃金,早點讓我發財!”其實這與大乘教義背道而馳。你財富非常多的話,苦惱也會水漲船高,與財富的增長成正比。因此,修行人應當僅以粗茶淡飯來補充體能、維持生命。

看一看漢地的《高僧傳》,許多大成就者都是住茅棚;翻開藏地大德們的傳記,包括無垢光尊者、米拉日巴在內,也以菲薄的飲食維生。大成就者對生活沒有特別要求,不像現在人一樣,光是吃飽穿暖還不夠,一定要有高檔次的追求,否則,在人前面子無光。我聽說很多同學稍微有點條件,一開口就是:“你買房子沒有?買轎車沒有?有沒有什麼存款?”缺乏修行境界的人,倘若軟囊羞澀,就覺得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來,為了爭面子,也要挖空心思地發財。

我以前去我們寺院時,就跟他們說過:“修行人的房子能遮風避雨就可以了,千萬不要想超過別人的房子。”很多人在不同的範圍內,進行著不同的競爭,但這些競爭大多毫無實義。欲界眾生沒有吃的不行,沒有喝的不行,但吃喝的東西能維持生命就夠了,除此之外的互相攀比——“他買了三層樓,我一定要買四層”,真的沒有任何必要。不但大城市有這種現象,我們山上有些修行人,也是最初在草皮房上比賽,然後在板皮房上比賽,現在又在水泥房上比賽。這樣的比賽不是很好,有本事的話,你應該比信心、出離心、大悲心,看到底是誰更厲害。至於自己的生活條件,則應該像高僧大德那樣,閑適恬淡就好,不要過分地希求。

同時,願我們生生世世住在寂靜處,遠離分別妄念的散亂、城市的憒鬧。嘈雜喧鬧的環境對修行必定有影響,畢竟我們是凡夫人,不可能不受外境的干擾。《劄嘎山法》中有一個教證說:“三世諸佛所讚歎,為何不住寂靜山?”我們修行人理應選擇寂靜山作為住處,雖然大城市裡不一定有“寂靜山”,但只要擺脫環境的束縛,把很多散亂的因盡量拋開,清淨地過一個修行生活,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當然,假如你有機會前往寂靜地,這個功德非常大。佛陀在《三摩地王經》中說:“若想到寂靜地方去修行,向那個方向僅邁七步,其功德之大也勝過恆河沙劫中供養十方諸佛。”所以有些人來到學院後,雖然沒有出成家,被家人追過來,硬塞在出租車裡帶走了,但這個功德不會空耗。因為你從家裡來到學院,肯定不止邁了七步。

了解哪些是功德、哪些是過失,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明白功過之間的差別後,對功德會不遺餘力地追求,對過患會盡心盡力地遮止。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明智,不要迷迷糊糊、懵懵懂懂,過一天算一天。現在很多人每天處於迷茫的狀態中,生活沒有方向,來世沒有著落,不知道是被世間的美酒迷醉了,還是被無明愚癡蒙蔽了。我們作為修行人,千萬不要變成這樣,在短暫而難得的人生中,理當選擇以行持佛法的方式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