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十品 迴向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二百零一節課

思考題

  1. 你認為文殊菩薩有何殊勝之處?怎樣才能消除障礙,得受文殊菩薩加持?你預備怎麼做?若能面見文殊菩薩,你會發什麼願?
  2. 自他交換應該怎麼修?如果修自他交換,會給你帶來麻煩嗎?為什麼?請談談你自己的經驗。
  3. 佛法長久住世需要什麼因緣?我們應當如何發願迴向?
  4. 學習《入行論》這麼長時間,它改變了你什麼?這一切皆來源於什麼?你會如何回報這種恩德?

今天講《入行論.迴向品》最後一堂課:

何時欲相見,或欲問法義,
願我無障礙,面見文殊尊!

修行人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碰到各種疑問,自己實在沒辦法解決。故而作者在此發願:無論何時何地想請教法義,願我都能無有障礙地面見諸佛智慧總集——文殊菩薩,解除一切疑惑,通達諸法的真實本義。

許多大德的傳記中,均有蒙受文殊菩薩加持的經歷。例如麥彭仁波切,雖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但顯現上,在與格魯派格西辯論時,親見文殊菩薩的寶劍和經函融入自己,頓時對藏地如海般的廣博經論通達無礙。還有上師如意寶朝拜五臺山時,於善財洞中閉關21天,4月29日親見文殊菩薩,法王唱了一首金剛歌,傳記中也有簡單的描述。

面見文殊菩薩的障礙,一方面是我們沒有祈禱,另一方面可能是享用信財過多。以前在青海一帶,據說有位格西非常出名,他可與文殊菩薩如人與人對話般交談,隨時都可以照見。後來一段時間,他見不到文殊菩薩,於是就向上師請教。上師問:“你最近是不是財富特別多?”他說:“確有此事。”上師要求他把所有信財都處理掉,他如是照辦後,一切恢復如初,又能面見文殊菩薩。可見,若對有漏財產的執著很重,心不誠,縱然是現見本尊的人,對修行也有一定的障礙。

文殊菩薩是智慧本尊,我們若有緣分隨時面見,這是最好不過的了。但如果沒有這種緣分,即使在夢中請教法義,也是非常殊勝的。我們一定要對智慧有希求心,智慧的本尊就是文殊菩薩,故應經常念誦文殊心咒,同時也要用這個偈子來祈禱。在藏地,這個偈子可謂膾炙人口,家裡送孩子去寺院出家,上師給他剃度時,一般都會用這個偈子加持,希望他學文字時不太吃力,修行時能面見文殊菩薩。

1987年,法王帶領一萬僧俗前往五臺山,在去之前,上師每天在課堂上都講面見文殊菩薩的有關公案。我在藏文的《五臺山誌》中也寫過:藏地多少大德於五臺山見到了文殊菩薩,漢地虛雲和尚為主的高僧也見到文殊菩薩……我們每個人都做好準備,去五臺山要見文殊菩薩。然而見到文殊菩薩時,也許認識,也許不認識,因為菩薩化現眾多,有時候是國王形象,有時候是婆羅門形象,有時候是乞丐形象,有時候是官員形象,有時候是動物形象,有時候是彩光、彩雲等形象,一般人都難以測度。《極樂願文大疏》中達西 的公案,就足以說明這一點。但當時法王說:“只要想去五臺山,就一定能見到文殊菩薩。不管路上看到什麼,都要想是文殊菩薩。”所以,我一路上觀清淨心,看到耕地的農民,也覺得是文殊菩薩。到目前為止,這種習氣仍根深蒂固,到哪裡都有種特殊的感覺:“他是不是文殊菩薩來接我啊?”當時,所有出家人和居士都念這個偈頌,在我印象中,秋巴堪布念的聲音最大,不管在成都也好,在五臺山轉塔也好,他都大聲地念:“剛采達瓦多巴昂,炯灑這瓦多那樣,滾波江陽切尼訥,嘎美巴樣同瓦效 。”

大家今後也要用這個偈頌來祈禱。若沒有見到本尊獲得加持,依靠自力來聞思修行,力量是相當薄弱的,因此一定要經常祈禱本尊。如果始終不離本尊護佑,自己的修行會很方便、很成功,弘法利生的事業也有護法神、天龍八部的鼎力相助。這一點可以看得出來,有些人弘法利生輕而易舉,有些人則違緣重重,這主要跟他發心是否清淨有關,同時也跟護法神和本尊的加持有關。

假如想面見文殊菩薩,應在家裡掛上文殊像,時常虔誠祈禱,有機會最好能朝拜五臺山。我曾研究過藏傳和漢傳的大量史料,深信它是文殊菩薩的清淨剎土,如《六十華嚴》 云:“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為說法。”菩提流誌翻譯的《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也說:“世尊復告金剛密跡主(金剛手)言:我滅度後於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中國),其國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很多可靠經典都說文殊菩薩住在五臺山,藏傳佛教中薩迦班智達等高僧大德前往時,也確實見到了文殊菩薩,回來後弘法利生的事業完全不同。

上師如意寶在1986年給我們講過,明年前往五臺山,目的有兩個:一是要攝受大量的漢族四眾弟子。(當時由於地域隔閡和語言不通,大家覺得非常稀有。在我們藏人眼裡,漢地眾生都不信佛教,很多老上師,包括堪布嘎多,紛紛反對上師的行為:“您不要去!那個地方像羅剎國,去了就不一定能回來。”)二是我們這裡的很多小堪布,若朝拜五臺山祈禱文殊菩薩,弘法利生一定會有不同的能力。當時我記得很清楚。

確實,聖者的智慧不是分別念所能衡量的。回顧這20多年,當時法王的慧眼洞察到了現在很多狀況。成千上萬的漢族弟子,如今能學習藏傳佛教,尤其與學院有這麼殊勝的因緣,都是以此緣起而來;不是自讚毀他,我們學院一些大德的修行,遠遠超過藏地和漢地很多大德,原因也是當年去五臺山祈禱文殊菩薩所致。

當時,我們好幾個堪布,年齡都比較小,從五臺山回來後,上師剛講《釋量論》,大家感覺智慧完全不同了,以前不是這麼聰明,現在好像特別聰明,一聽就懂。也許這是我們的信心或分別念。但不管怎麼樣,佛教是有不可思議的緣起和威力,這一點大家不可否認。

你們如果有緣分,應該去五臺山拜見文殊菩薩。東臺有一個那羅延窟,經論中記載,文殊菩薩經常住在那裡;還有善財洞,法王於此曾面見文殊菩薩。這些聖地的加持都不可思議,若能誠心祈禱,念100萬遍文殊心咒,你回來肯定開智慧了。以前是笨笨的,什麼論典都不懂,在五臺山住了一個月,任何法義都通達無礙——過段時間,你們會不會都跑到五臺山去了啊?總之,我們要發願:讓任何眾生依靠文殊菩薩的加持,通達一切教義。

為於十方際,成辦有情利,
吾行願得如,文殊圓滿行!

為了成辦遍布十方虛空際芸芸眾生暫時與究竟的利益,願我的行為也能像文殊菩薩那樣圓滿行持。

我們一定要發這個願,學習這麼大的論典,最後理應有所收獲。什麼樣的收獲呢?盡量地斷掉自私自利,像文殊菩薩和地藏王菩薩那樣,誓願饒益一切眾生。我最近感到很高興,以前見到一些居士,他們經常說:“上師給我加持加持!有一個人跟我關係不太好,我想降伏他,您可不可以傳個金剛橛咒語或蓮師猛修法?”或者說:“您給我加持加持,我想要當官!”很多發願都不正確,而現在,他們在上師或佛像面前發願,都會提到:“願我相續中生起無偽菩提心。”這樣想真的很好!也許有些人因為我講《入行論》時讚歎這種發願,故意這樣說的,但大多數人不會這樣,他們是發自內心想度眾生、利益眾生。

大家現在有非常好的條件,不但獲得了人身,而且具有諸佛菩薩的加持,在這個時候,應該像文殊菩薩一樣發願,願十方眾生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利益,不管他們對我如何,我一定要利益他們。《文殊十大願》(能海上師譯)中言:“若我有緣,若我無緣,同我大願,則是我身,共我無別。”意思是說,無論你與我文殊是否有緣,只要想利益眾生,與我同一大願,則與我無二無別。昨天也講了,文殊菩薩並非只是拿寶劍的一個本尊,想利益一切眾生的這顆心,從某種角度來講,也可以說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的行為就是利益眾生,上師如意寶講《普賢行願品》時說過,我們平常念誦的“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主要是講文殊菩薩的修行無有量,不止是幫助一個眾生、修一個法門,由於發心無量之故,他所獲得的功德無量,依靠無量功德和無量神通,饒益的眾生也無量。我們也應該發這種願,不要只停留在幫一個人、做一件事上面,否則這種心態非常狹隘。

上師如意寶在每次傳法的開頭,都先頂禮文殊本尊,念一遍前偈與此偈來發願,以確定自己傳法的方向和目標。其實上師如意寶跟文殊菩薩一味一體,發願對境的眾生都無量無邊,利益眾生的修行和行為也無量無邊,示現的神通不可思議。

此處,我們學的是文殊菩薩不可思議的行境。現在有些人不了解文殊菩薩,其實大乘經典中介紹得比較多,經典記載,佛陀在世時,所有的眷屬中,文殊菩薩的功德令人刮目相看。譬如,未生怨王造多個無間罪後生起追悔心,想從痛苦中拔出來,就去求佛陀解除他的罪惡。佛陀說:“除了文殊菩薩外,誰也不能消除你的痛苦。”因此,未生怨王想迎請文殊菩薩及迦葉尊者到宮中應供。他問舍利弗:“文殊菩薩有多少眷屬?”答曰:“五百人。”於是他就回去準備了,(每個小袋子裡裝一些餅乾和飲料,開玩笑!)請他們明日來赴宴。

第二天,文殊菩薩從十方剎土帶來八萬二千菩薩侍眾,迦葉尊者也帶了五百眷屬,人數大大超過預先準備的份額。未生怨王傻了眼,大生畏縮,有一位藥叉現身對他說:“不要緊,文殊菩薩有善巧方便,可滿足一切來者受用。”這樣說後,他才安心。到午宴時,上萬菩薩都沒有帶缽盂,未生怨王又特別著急,忙問文殊菩薩該如何是好。文殊菩薩說:“到進餐時,他們的缽盂自然會從各自的剎土飛來。”剛一說完,所有菩薩的手中都已有了缽盂。通過文殊菩薩加持,未生怨王所預辦的飲食,一點也不嫌少。進食之後,缽盂又自然飛走。未生怨王嘆為稀有,對文殊菩薩生起極大信心。

應供後,文殊菩薩為他開示罪業的自性,宣說種種勝義法門,由此消除了他的悲傷和疑慮。為了酬謝,他把最好的法衣供養文殊菩薩,結果文殊菩薩不見了,空中有聲傳言:“誰在就供誰吧!”他就以衣供養迦葉尊者,迦葉尊者也不見了。實在沒辦法,他想:“只有我在,就給我自己吧!”沒有想到,連他自己也不見了。以此因緣,他頓時斷除了我執的分別,住入空性境界中,原來所造的無間罪也得以清淨。

文殊菩薩的故事不勝枚舉,法王如意寶也曾講過:有一次,迦葉尊者當管家負責安居,文殊菩薩跑到波斯匿王的王宮去了,跟王妃們在一起。迦葉尊者發現後,準備開除文殊菩薩。他擊打犍槌的時候,十方剎土的文殊菩薩都來了,佛陀問:“這麼多文殊菩薩,你想開除哪一個呢?”迦葉尊者心生慚愧,想放下犍槌,但放不下來,犍槌聲仍不斷地響。他只好到文殊菩薩面前懺悔,犍槌聲這才停下來。

又有一次,“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向祼形外道說法,可是他們不願聽,無法調伏。後來由文殊菩薩變化出五百文殊,才將這些外道調化了。

佛陀在世時,這類精彩的公案非常多,《八大菩薩傳》裡面也有。今天有一個人,請我務必要翻譯《八大菩薩傳》,當時緣起比較好,我基本上答應了,到時候看情況吧!《八大菩薩傳》共分八品,第一品就是《文殊菩薩傳》,以後若能翻譯出來,大家應該詳細地看一看。

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
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這個偈頌也很關鍵,平常也要這樣發願。虛空是不能毀滅的無為法,它無處不遍及,既然虛空沒有邊,虛空所遍及的眾生也沒有邊,依此眾生的業和煩惱也無量無邊。我們應發願:乃至虛空存在、眾生存在期間,願我一直住在世間,不希求自己的快樂,而要像“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薩一樣,住於五濁橫流的世間中,盡心盡力利益一切有情,遣除他們大大小小的身心痛苦。

若沒有先遣除眾生的痛苦,如《致弟子書》所說,我們理應深感慚愧。把母親扔在苦海中,兒子獨自享受快樂,純屬不孝之舉。同樣,我們已發了大乘菩提心,卻不顧身處三界火宅中的眾生,自己一味貪圖清淨剎土的快樂,這是不合理的。因此,大家一定要像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那樣,哪怕能令一個眾生的相續生起一分善根,自己也願意無量劫安住在輪回中。

小乘當中,也有十六羅漢常住世間。據《寶雲經》所說,乃至彌勒佛出世之前,十六羅漢受釋迦佛囑咐不入涅槃,住於世間各個角落,守護佛法、弘揚佛法。在密乘中,大圓滿傳承祖師無垢友(布瑪莫紮尊者)也是如此。他於8世紀中葉應藏王赤松德贊邀請,以近兩百歲高齡從印度來到藏地,在藏地傳法13年。之後他前往五臺山,成就一種暫時不滅的虹身,並承諾在賢劫千佛事業未圓滿之前,他的身體不滅,並且每一百年示現一位化身,到藏地度化有緣。千佛事業圓滿後,他才到印度金剛座示現成佛。《上師心滴》的傳承歷史中,也有這樣的記載。

所以,現在有很多聖者住於世間利益眾生。我們也要這樣發願:“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虛空無盡,眾生無盡;眾生無盡,業和煩惱無盡,同樣,我的發願也無盡,乃至虛空窮盡之前,一定要住於世間。

當然,我雖然口頭上會說,你們也能想出一個總相,但到底能不能做到呢?很多人希望自己先成就,可文殊菩薩願眾生先成佛、自己後成佛,這種發心才是至高無上的。《普賢行願品》長行文還說:“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無有疲厭”也非常重要。有些人發心一兩個月就不行了:“可不可以給我放個假?我想休息兩三天,安住在世間瑣事中。”其實如果你真有菩提心,只要有一口氣,就不會放棄利他。但很多人做得比較差,雖然知道文殊十大願、普賢十大願的精神,明白利益眾生無有窮盡,每時每刻都應念念不忘,但凡夫人到了一定的時候,身體疲勞了、心不堪能了,這種誓言就忘光了,這是值得慚愧的!

因此,大家要經常提醒自己:只要虛空無盡、眾生無盡,我的發願也無盡。法王如意寶發的就是這個願,經常都會重複這兩個偈頌。我們自稱“法王弟子”,到底發的是什麼願,自己應該心中有數。如果以前發的願不正確,那從現在開始,應當調整發願:只要我有一口氣,會盡最大努力來利益眾生。我們雖做不到文殊菩薩那樣,一剎那間度化無量眾生,但只要有這樣一顆心,在有生之年中盡心盡力,這個功德乃至成佛之間都不會耗盡。

《入行論》馬上就要講完了,你們今生中有沒有機會再聽受也不好說。這次最大的收獲就是為了利益眾生而發願,這是至高無上的大願,大家務必要牢記!

眾生諸苦痛,願悉報吾身!
願因菩薩德,眾生享安樂!

願三界眾生的痛苦全部成熟於我身心上。我在生病時,若能代替眾生受苦,永遠病下去也心甘情願。而我發心的功德和所有菩薩利益眾生的資糧,迴向給一切有情,願他們獲得暫時人天福報和究竟三解脫的無上快樂。

我們時時應這樣發願,這是自他交換的菩提心,若沒有修,想成佛非常難。前面也講過:“當修自他換,勝妙秘密訣。”寂天菩薩說自他交換是相當甚深的竅訣,不是輕易就能得到的,所以這種竅訣每個人都要記住。

自他交換的修法,阿底峽尊者有七大教言,《修心七要》也講過,依次為知母、念恩、報恩、悲心、慈心、勝解信、生起。1)知母:了知三界輪回的一切眾生皆做過自己的母親;2)念恩:當她們做我母親時,對我如何恩重如山;3)報恩:了知母親的恩德後,作為一個孝子應想方設法報恩;4)悲心:在報恩的過程中,看見老母有情非常可憐,願她們遠離一切痛苦;5)慈心:願她們各自獲得無上安樂;6)勝解信:使她們離苦得樂的重任,其他眾生不一定能成辦,唯一要由我來承擔;7)生起:如是認真觀修後,能生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我們可以依阿底峽尊者的教言來修持,當然,也可以通過寂天菩薩的竅訣來串習。

原來我去漢地時,有個人說:“我身體不好,本想讓上師加持,但又怕上師代受了,所以不敢去。到底請上師加持,上師會不會痛呢?”我說:“不會吧!上師一加持,病就跑到上師身上,這種現象應該沒有。不然的話,我們去醫院讓醫生治療,病全部跑到醫生身上,那所有的醫生都不敢看病了。作為上師,他是祈求佛菩薩的加持為你遣除痛苦,上師不會有痛苦。”她又繼續問:“既然這樣,有位上師代狗受挨打之苦,為什麼他喊‘哎喲喲,好痛啊’?”我說:“在顯現上,上師是痛的,但有能力自他交換的上師,實際上並不會有麻煩。這一點,你看過《釋迦牟尼佛廣傳》便會清楚,佛陀因地時接受別人的痛苦,布施自己的肉身,但由於他具備一定的境界,自己不會痛苦,即使有痛苦,也能迅速得以恢復。任何一個修法,若通達竅訣則輕而易舉,因此不會讓上師痛苦的。”

我們始終要希望眾生離苦得樂,有了這樣的發心,看到眾生痛苦一定會去解救,對自己的快樂也不會重視。假如對自己的快樂非常重視,說明你菩提心的力量比較薄弱。因此,大家應當再三發願,以菩薩的威力讓所有眾生獲得無上的快樂。

 丁三、迴向共同所說之義:

願除苦良藥,一切安樂源,
教法伴利敬,長久住世間!

願解除眾生身心痛苦的甘露妙藥、暫時究竟一切安樂的源泉——佛法如意寶,伴隨著眾人的利養恭敬而長久住世。

佛法的功德不可思議,它的力量無法衡測,但若沒有對它供養恭敬,佛法不可能住於世間,也不可能弘揚於各方。上師如意寶平時經常講,佛法受到尊重和供養非常重要,真正的佛法是教法和證法,若想得到這樣的佛法,一定要具有恭敬心。因而,很多上師弘揚佛法時,先要從各方面觀察緣起:觀察弟子對他的信心、恭敬心,觀察眾人對他的讚揚……

按照藏地說法,所謂的持教者,是以三衣莊嚴身體、三藏莊嚴語言、三學莊嚴心識,這種人才算是名副其實的大德。所以,真正弘法利生的人,要麼具有修行,要麼能傳講佛法,這樣的大德應當受到人們的讚揚和恭敬。就像當年國王赤松德贊做施主,迎請堪布菩提薩埵和蓮花生大士,堪布菩提薩埵弘揚顯宗佛法,蓮花生大士弘揚密宗佛法,以他們作為緣起,藏地佛法至今仍非常興盛。

任何上師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都需要各種各樣的助緣。以前我去漢地時,有些方丈帶著幾位大施主、大居士說:“這是寺院的大護法,您一定要加持他!大雄寶殿是靠他建起來的,如果他有個三長兩短,我的事業只好暫時告一段落。”的確他們也言之有理,畢竟一個上師想弘法利生,旁邊需要一些大施主、大發心者,借助他們威力獲得利益眾生的機緣,這叫做伴隨著利養。

還有伴隨著恭敬。從諸多大德的傳記中看,他準備把極其殊勝的佛法弘揚到一個地方時,首先會觀察當地對他的恭敬和緣起,如果人們恭敬心非常大,在那裡弘法就有希望。大概20年前,我們學院也想在漢地建立一些團體和中心,我去了幾個地方,有些城市對上師特別恭敬,觀察各方面緣起,覺得在那裡建立道場有必要,就順便給他們取了金剛法會等名稱,以此緣起,他們一直在學習佛法,各方面很令人隨喜;而有些地方,相關的法師、居士對佛法和上師的態度,感覺上比較冷淡,後來我就打消了念頭,他們到現在也沒什麼變化。因此,在一個地方弘揚佛法,必須考慮種種因緣和緣起。

沒有佛法的地方,可以說是暗無天日,所以寂天菩薩發願,讓真正的佛法弘揚於人間。如今的修行人比較多,但通達佛法者寥寥無幾,真修實證者更是鳳毛麟角,此時我們應當高樹法幢、大擊法鼓,將大乘佛法廣弘於世界各地,盡己所能為佛法作一些貢獻。

丙二、憶念恩德之作禮:

禮敬文殊尊,恩生吾善心,
亦禮善知識,恩長吾功德。

全論十品講完之後,寂天菩薩於最後一頌中,誠心誠意以三門恭敬頂禮文殊師利菩薩,因為依靠他的恩德,才生起了寂天菩薩的善心。

傳記中講過,寂天菩薩在家時是寂鎧太子,從小福報、智慧、辯才超群。後來國王去世,大臣準備擁戴他登基,在舉行授權灌頂的前一夜,他夢到文殊菩薩坐在國王寶座上,對他說:“唯一的愛子啊!這是我的寶座,我是你的上師,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應理的。”(另有說他夢見度母用開水給他灌頂,並開示了做國王的很多過患。)第二天醒來,他對輪回生起強烈的厭離心,於是捨棄一切離開王宮。因此,依靠文殊本尊的恩德,他生起了善心,也有出家的機會,後來造了《學集論》、《經集論》、《入行論》等殊勝論典,每一部論典弘法利生的威力都不可思議。(我們很多道友經常說“觀音菩薩叫我到這裡來的”、“文殊菩薩叫我到這裡來的”,都是依靠本尊授記來學院的。那你們以後造論時,也不要忘記頂禮本尊啊!)

然後,他頂禮自己的善知識——那爛陀寺五百班智達之首的勝天阿闍黎。他在阿闍黎面前剃度出家,法名寂天,於其座下聽過很多佛法,暗地裡又在文殊菩薩前聆聽教法。他依靠善知識的威力,相續中的三藏、三學得以增長。

有些人可能提出疑問:“當時寂天菩薩已是聖者,有必要依靠善知識來增長功德嗎?”實際上,作者此舉是為了告誡後學者:縱然你有成就、對佛教有貢獻,也不能忘記自己的大恩上師。我們一絲一毫的功德、一點一滴的知識,皆是依靠上師的加持和傳授而得。以前你連基本法義都不懂,現在對眾生發起大悲心,甚至獲得了聖者果位,這一切無不來源於上師的恩德。

我經常這樣想:“自己現在有一顆善心、有一顆菩提心,全部的來源就是上師善知識。如果沒有上師善知識,我可能還沈溺在輪回中,始終得不到解脫。”如今大家學會發願,也是依靠善知識的恩德。(無著菩薩在《善說海》後面有一個偈頌,我覺得這個發願很好:“無論於我貪或瞋,讚毀以及作利害,願凡見聞念我者,悉皆速得勝菩提。”)不然,“無論對我生貪或生瞋、讚歎或誹謗,願所有見聞覺知我的人速證菩提”這樣的發願,在一百世中上無數高等學校,恐怕也不一定能通達。因此,我們要報答上師的恩德、報答諸佛菩薩的恩德。

要報答他們的恩德,我們除了利益眾生,沒有第二條途徑。《入行論》云:“除令有情喜,何足報佛恩?”《本生論》亦云:“所謂報恩供養,即是依教奉行。”佛法利益的來源就是善知識,善知識賜予了這麼大的恩德,我們一憶念起來,就很想全力報答。可是用其他方式報恩,也不一定有意義,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說:“金糞等同聖者前,供四洲富有何用?受持彼心銘刻法,必定滿足其意願。”作為聖者,對金子和糞土一視同仁,就算把四大部洲的財產全部供養他又有什麼用呢?上師唯一歡喜的是我們依教奉行,如理如實地行持正法,若能如此,上師就心滿意足了。因此,要令上師生歡喜心,就應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修持正法、利益眾生,只有這樣,本尊才會歡喜,上師才會歡喜!

我自己確實這樣想,上師如意寶等諸位上師給我傳了這麼殊勝的法,想起他們就感恩不盡,特別想報答。但其他方式也不一定能回報,所以我今天再次發願:“乃至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我會盡心盡力地弘揚正法和利益眾生!”希望大家也能發下這樣的誓願。《入行論》已經學了兩百多堂課,我也花了一定的時間講述,有些人可能獲得一點利益,若真如此,其他報答我也不求,沒必要為了水泡般的身體貪圖什麼享受,唯一的希求就是你們利益眾生和弘揚佛法,這就是給我最好的報酬!

我剛來學院時,在上師如意寶面前發過這個願。第一次聽《入行論》是在嘎多堪布面前(他已圓寂好多年了),後來在上師如意寶座下也聽過很多次,想起每一次的聽受,內心都很感激、很感恩,所以我再次發這個願!

這次傳講《入行論》,一方面非常感謝學院的很多法師,包括整理音頻、視頻、講記的發心人員;同時感謝菩提學會等佛教中心的負責人、高僧大德、寺院住持,竭力弘揚《入行論》,對很多人的相續有所幫助;更感謝生命電視臺、國內外諸多新聞媒體和網站的負責人,為傳播這部法提供了種種便利條件。我本人發自內心地感謝,但感謝的方法,用財物或讚歎不一定有意義,所以我再次發這個願!

希望你們所有的人,若對傳承上師有感恩之心,心裡也要默默發願:從現在開始,就像文殊菩薩、寂天菩薩、法王如意寶等諸大聖者那樣,我也要依靠佛法來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 【第十品釋終】

好,《入行論》傳講完畢!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出現任何違緣。你們以後應該好好修持,有機會的話盡量弘揚,其他也沒有什麼要求。下面大家一起迴向,迴向時要想到:我們這麼長時間聞思修行的善根,迴向給一切眾生,願世間的一切災難消除,眾生暫時得到人天福報,究竟獲得圓滿正等覺如來的無上菩提!

二○○八年六月初四佛陀初轉輪日

於喇榮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