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四品 不放逸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四十六節課

思考題

  1. 有些人說大乘菩薩要證到第八地才是不動地,七地以下都有退轉的危險。你認為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麼?
  2. 為什麼說煩惱一斷永斷,不會捲土重來?請以教證、理證加以分析。
  3. 怎樣以勝義諦、世俗諦分別觀察煩惱的本體不存在?
  4. 前幾天說煩惱無始以來住在我們的心裡,現在又說煩惱裡裡外外都不存在,這兩句話會不會自相矛盾?請說明理由。
  5. 諸法勝義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這是由什麼引起的?應該如何對治?
  6. 學習了這品以後,你最深刻的體會是什麼?

前面已經講了煩惱的危害,觀察自己的承諾不應該生起厭倦之心,同時要發願堅持不懈地對治自相續中的所有煩惱。現在學習這一段的時候,頌詞中是這樣說的:

吾寧被燒殺,或遭斷頭苦,
然心終不屈,順就煩惱敵。

我寧願遭受熊熊烈火焚身的痛苦,讓身體在火焰中燒盡無餘,或者自己的頭顱被別人砍掉,身體被切成一塊一塊的,但今生中遇到這樣的正法非常難得,我一定要與煩惱相鬥,不能在它面前倒下去,決不屈從任其擺佈。

我們作為修行人,一定要發這種誓願。平時看一個人的修行好不好,關鍵就是看他的決心大不大。如果決心非常大,縱然自己以前做過很多壞事,在人生道路上經歷過很多坎坷,但現在遇到善知識和正法之後,完全可以重新做人,只要與煩惱魔軍奮戰到底,必定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所謂英雄,他有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有了這樣的信念以後,心的力量是相當大的,無論跟任何人作戰都能取得勝利。作為修行人也同樣如此,比如兩個人一起出家,或一起到印度取經,或一起去藏地學法,或一起在家鄉依靠善知識的教言修行,一個人的決心相當大、一個人決心不大,那麼決心大的人在修行過程中甘願承受一切苦行,不屈服於各種違緣障礙,最後定有成就的機會。

希望大家以後儘量將短暫的人生用於修行方面,用佛法來調整自己的相續。也許我們下半生非常順利、一帆風順,也許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困難違緣,但不管怎麼樣,在煩惱面前一定不能投降屈服,有了這樣的想法,修行才能獲得利益。

真正的修行人在遇到違緣時,跟我們是完全不同的。藏地以前有一位老出家人,在文革期間被批鬥得很凶,紅衛兵逼他還俗,他說:“老僧我這條命可以給你們,但身上的僧衣決不會脫掉,我寧死也不可能還俗。”後來雖然被棍棒打死,這位老出家人也未屈服,這就是對煩惱、對違緣的一種戰勝。這樣的戰勝,對他的修行和境界有多大利益,這一點自然不言而喻,有了這樣的心力,成就境界一定是增上的,這通過釋迦牟尼佛的很多公案也可以說明。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每當遇到敵人的攻擊或者一些違緣和煩惱,他寧可捨棄生命、身體、財產等一切的一切,也不願意自相續被煩惱所染汙,這就是佛陀對治煩惱的一種方法。

我們這裡有些人以前脾氣不太好,經常喜歡生氣,動不動就跟別人吵架、打架、競爭,後來學佛以後才知道這一切都是不應該的,於是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所以作為修行人,我們在心裡一定要發願:捨棄一切都可以,但在煩惱面前千萬不能失敗!這是大乘修行人始終都要護持的一種心念。

辛三、能斷除煩惱而生歡喜:

有些人可能想:“煩惱真能斷除倒是可以,但不會這麼簡單吧,即使現在斷除了,以後會不會又反反復復地產生呢?如果沒完沒了的,永遠也沒有脫離煩惱的機會了。”不會這樣的!煩惱跟世間的怨敵不相同,它斷完了以後,就一去不復返了。下面說明這個道理:

常敵受驅逐,仍可據他鄉,
力足旋復返,惑賊不如是。

普通的怨敵被驅逐出境後,仍然可以盤踞他鄉養精蓄銳,待到自己實力雄厚、力量恢復之際卷土再來,再向你挑戰報復。可是煩惱敵人不會這樣,如果用智慧寶劍從根本上斷除了它的種子,就像是燒焦的種子再不會產生毒果一樣,它不可能再度復返的。

從歷史上也可以看出,世間敵人確實如此,今天開始互相爭鬥,一旦對方的勢力減弱,在戰場上就會攻其不備。原來有個老鄉經常愛說大話,有一次他跟別人打架,大家明明看到他已經敗了,事後故意揶揄他:“你平常說自己如何了不起,今天怎麼被別人壓在下面?”他說:“我們兩個經常這樣,有時候我贏,有時候他贏,今天是我故意讓他的。”有時候可能是故意相讓,但有時候實在沒辦法戰勝的情況也有。早在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作戰,越國戰敗,越王勾踐變成俘虜,在吳王面前受百般羞辱。為了報仇復國,勾踐於十年中睡在薪柴上,每天嘗一點苦膽,以提醒自己喪國為奴之辱,念念不忘復仇大業。後來通過西施的引誘,終於戰勝了吳王而重建國家。

晉國的太子重耳也是這樣。他在外面流浪多年,到過齊國、鄭國等很多地方,經常得不到什麼吃的,偶爾得一點稀飯,就在裡面摻上水跟手下的很多人分。在外流浪了19年後,他重整旗鼓、恢復力量後回國,重新佔有他的國家。不過,他們回來過黃河的時候,重耳準備將舊的衣服鞋子等全部扔進河裡,狐偃就說:“既然你要把以前的東西都扔掉,那回國後可能也會把我們扔掉的,所以我們不想回去了。”後來重耳有點不好意思,把準備扔掉的東西又撿起來了。

現在經常有一些流亡政府、流亡王子,前段時間泰國的他信總理跑到英國去了,這件事當時在曼谷也鬧得特別厲害。所以,世間上的敵人在自己力量雄厚之後,就開始回來對你作戰,最後自己也可能沒辦法保住權力。

然而,煩惱與此截然不同,我們通過智慧的觀察,了知煩惱的根本是非理作意,一旦從根本上斷除了煩惱,它就不可能有重新產生的機會了。以前我也講過,有些法師在傳法時說:“佛法的有些事情不好說,比如到了八地才算是真正的不動地,七地菩薩都有退失的危險,他們都保不住啊……”這些大德們的金剛語可能有一些密意吧,不然的話,學過《十地經》、《楞伽經》、月稱論師的《入中論》、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和《經莊嚴論》等大乘經論的人都知道,獲得一地以後就不再退轉了。《入中論》云:“生於如來家族中,永斷一切三種結。”意即獲得一地菩薩以後,我見、疑見、禁取見三種結 就全部斷除了。《現觀莊嚴論》也講過:“得忍不會墮惡趣。”獲得加行的忍位後,再也不會墮入惡趣了。既然如此,七地菩薩的危險性恐怕是沒有的,你看到哪部大乘經論中說,七地菩薩墮入惡趣了,一地菩薩轉到地獄裡面了?

當然,若是為了度化眾生而示現前往惡趣,這種情況是有的。在《地藏經》中,閻羅卒說能到地獄的唯有兩種眾生,一是業力深重來此受苦的凡夫,另一種就是諸菩薩專門來度化眾生的。其實地獄就像監獄一樣,監獄裡一般也是有兩種人,或者是犯人,或者是監獄長和看守員,除此以外,基本上找不到其他人,別人想去也沒辦法。有些道友很想去監獄看一看,但恐怕是不現實的,這裡面不准去。地獄也是這樣的,要麼是諸佛菩薩專門到那裡去度化眾生,要麼是業力深重的凡夫眾生墮在那裡受苦。

總之,煩惱的種子從根本上斷除以後,有沒有再生的機會呢?根本不可能有的。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說:“猶如植物的種子在火裡燒焦後不會發芽一樣,自相續中的煩惱種子斷完以後,就再也不會產生了。”以前也有許多高僧大德通過對治的智慧斷除了所知障和煩惱障,從此以後再也不用流轉輪迴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佛教的真理,否則雖然表面上說一些佛理,但實際上可能離題千里,跟佛經的原意有一定的距離。

所以,煩惱跟世間的敵人不相同,世間上的敵人,我今天消滅了他,他的子子孫孫或親朋好友等強大勢力時又會向我進攻。而煩惱斷完之後就再也不會出現了,歷史上很多高僧大德的事蹟都足以證明這一點。

惑為慧眼斷,逐已何所住?
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進。

那麼,如何斷掉煩惱呢?應當用智慧的慧眼來斷。通過慧眼來觀察煩惱,它沒有去的地方,也沒有住的地方,本體、形狀、顏色等一切都不存在,怎麼會是對我加害呢?關鍵是我內心怯懦缺乏精進,如果具足精進,所有人都可以對付煩惱的。

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如果不懂竅訣,對治煩惱非常困難;如果懂了竅訣,對治煩惱易如反掌。”我們也可以看到,無論是佛陀也好,阿難、舍利子等小乘阿羅漢也好,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等大乘菩薩也好,印藏漢三地公認的大成就者、瑜伽士也好,他們都是通過智慧的力量,斷除了相續中的自相煩惱,最後獲得了聖者果位。所以只要用智慧來破析煩惱,任何煩惱都不堪一擊,就像紙老虎一樣。

有些人生起貪心、瞋心、嫉妒心就嚇得要命,認為自己非常壞,十分的沮喪。其實我們若懂得了對付煩惱的竅訣,就不用這麼害怕了。猶如屠夫擅長殺生,不管是多大的動物,他都能知其命根所在,一刀刺入馬上斃命。降伏煩惱也是如此,要麼用顯宗的空性見解,要麼用密宗煩惱與智慧本體無二無別的竅訣,不管煩惱怎樣可怕兇惡,我們也能將這個“紙老虎”消滅無餘,取得究竟勝利。尤其是遇到非常厲害的修行人時,由於他的毅力相當強,決心也非常堅固,這樣的人來對治煩惱,再強的煩惱也不在話下。

與煩惱作戰需要精進,有了精進的話,任何困難都會迎刃而解。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說:“功德皆隨精進心,福慧二種資糧因。”一切功德皆隨精進而行,假如有了精進,消滅相續中的煩惱並非難事。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肯精進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成辦的。

我有時候這樣想:從高僧大德的傳記中可以看出,他們在短暫的一生中寫的書那麼多,做的事情也那麼多,對治煩惱的功夫雖然我們看不見,但其時間和力量也超越了我們的心識想像。這些大德為什麼有這麼多時間、這麼高的境界,而我們凡夫人為什麼在輪迴中不能如是精進呢?關鍵就是沒有調好自己的心。如果你經常觀察自相續、向聖者們學習的話,應該是可以精進的。我以前也講過多次,古往今來的一切高僧大德,不管是白天的時間、晚上的時間,可以說是爭分奪秒,全部都用在修行上,在外面散亂幾乎是沒有的。可我們現在的世間人,時間大多花在沒有意義的吃喝玩樂上,真正用於佛法的少之又少,這就是聖者與凡夫之間的差別。當然,你們將家庭工作全部放棄,什麼事情都不做,恐怕也是不現實的,我唯一希望大家每天能空出一段時間用在修行上,不要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面,否則臨死的時候肯定會後悔的。

倘若具足精進,對治煩惱是很容易的。《入行論大疏》中說:所謂的煩惱,實際上是一種侮辱的稱呼,只要用勝義智慧來觀察,它當下就會斷掉的,所以煩惱極為脆弱,只要我們用智慧一觀察,它的本體就一點也找不到了。煩惱雖然具有染汙性,但這種染汙性通過無我的智慧來剖析,也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作為修行人,大家不要認為“我人老了,智慧不行了,力量也不足,所以只有隨世間而轉,什麼對治煩惱的勇氣都沒有”,千萬不能自己輕辱自己,一定要增強信心,有了信心做什麼都可以成功的,如果連信心都沒有,修行佛法也不能成就。

前段時間有人問:“我可不可以偷偷地聽一聽《入行論》,參加菩提學會沒有這個勇氣。”我說:“可以可以,沒有事,偷偷聽也可以。因為你偷偷地聽的話,也能得到一點智慧。”雖然大家聚在一起有互動的力量,通過團體的方式來學習,這種力量非常大,世間上自學和上學的效果是不相同的,佛教也是一樣,通過考試、辯論、思考等方式來學習,效果應該是很好的,我從事佛教的教學工作已經多年了,哪些方式對你們有説明、哪些沒有幫助,這一點是知道的。但如果你實在沒有勇氣,那通過其他的方式得到法本,然後偷偷地看、偷偷地聽,不會成為小偷的,這也是你對佛法有信心的一種標誌。不管怎麼樣,只要能對你的相續有一點利益,以前不懂的現在懂了,以前不做的現在做了,這就是我的初衷。我覺得這個要求不太高,大家僅僅做到這一點也非常好。

下一個頌詞是說怎麼樣觀察煩惱。剛才已經講了,以智慧眼觀察的時候煩惱就消失了,那到底要怎麼樣觀呢?下面用勝義諦、世俗諦兩種方式來分別觀察煩惱。當然,勝義諦中怎樣斷除煩惱、怎樣證悟人無我和法無我的道理,在第九品“智慧品”中講得比較詳細了,到時候大家對此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一)、勝義諦觀察煩惱的方式:

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間,
亦非其他處,云何害眾生?

通過空性智慧來進行分析,煩惱根本不可能存在,為什麼呢?因為它不可能住在外境上,不可能住在根上,也不可能住在境根中間或中間以外的地方,這樣的話,煩惱又住在何處損害一切眾生呢?根本不可能害眾生。這是從勝義角度來分析的。

具體而言,在觀察煩惱的時候,比如你正在生起瞋恨心,這時候可以分析,此瞋恨心是不是從對境怨敵身上產生的呢?根本不是。大家都知道,我對敵人生瞋恨心的時候,其他人對他生不生瞋恨心呢?不一定。如果怨敵身上有煩惱的本體,那不管是任何人看到他,都應該生起瞋恨心,但這種情況不可能有。所以,外境的色聲香味或者我們生貪瞋癡的對境上面沒有煩惱。

那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上面有沒有煩惱呢?也沒有。不管是按照小乘還是大乘的說法,每個眾生都具足根,但是具足根也不一定產生煩惱。比如阿羅漢雖然具足根,但是他沒有煩惱;菩薩入定時雖然具足根,但也沒有煩惱;人死了以後,按照有些宗派的觀點講具足眼根、鼻根等,但這個時候也沒有煩惱。所以根上並不存在煩惱。

根上沒有煩惱,外境也沒有煩惱,那煩惱會不會在根與外境之間呢?這也不可能。外境的敵人和我的眼根之間只有一個虛空,如果這個虛空是產生煩惱的因素,那任何在虛空中運行的眾生都應該產生煩惱了。這也是與實際顯現相違的。

除了根、境、中間以外,其他的山河大地或柱子瓶子是不是產生煩惱的因呢?也不可能是。這樣一來,通過勝義智慧的觀察,自相續中雖然有時候明明產生煩惱,但它確確實實沒有實質存在。

有些人可能想:“前幾天說煩惱無始以來居住在我們心裡面,今天又說煩惱裡裡外外都不存在,這兩句話會不會自相矛盾呢?”不會的。因為前面是從世俗的角度而言,能害的煩惱也有,所害的我也有,煩惱作害的對境也有。比如生瞋恨心的時候,有瞋恨心的對境怨敵,也有生瞋恨心的我,還有瞋恨心引發的謾駡別人、用掃帚或石頭打別人的行為。(有些膽子小的人不敢打,中間往回跑,也是煩惱反面的一種象徵。)所以說,世俗諦當中全部都有。而通過勝義諦的智慧進行觀察時,一切決定是沒有的,不僅僅是煩惱存不存在的問題,實際上萬法都是這樣的。《入中論》云:“乃至未覺三皆有,如已覺後三非有。”在沒有覺悟之前,作者、對境和所做的事這三者全部都有,而覺悟證得佛果以後,三者都是不存在的。所以現在我們正在做夢,在夢中三者都是存在的,而醒了以後一切的一切均不存在,只不過我們暫時還沒有認識到心的本性而已。

有些人可能這樣問:“勝義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這是由什麼引起的呢?”是由我執而引起的。我執的本體雖然像雲霧一樣不存在,但在沒有認識到心的本性之前,它在眾生面前是無欺顯現且一直不滅的。所以五祖說:“不識心性,學法無益。”如果沒有認識心的本來面目,即使精通三藏十二部也沒有多大意義。當然,這並不是說一點功德都沒有,而是強調認識心性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認識到心的本性,平時就算給別人念經超度,也只是一種形象而已,對此米拉日巴尊者諷刺道:“佛教徒和苯波教的有些人,天天在屍體的上方唱歌。”假如沒有調心,對眾生也沒有生悲心,只是在屍體旁邊“炯丹迪得雲夏巴劄炯巴……(皈依頂禮供養……無量光佛)”,那確實跟尊者所說的沒有差別。但心如果真的調柔了,即使只念一句佛號或者稍微作意,對眾生也有不可思議的利益。

且不說證悟,就算心靜下來的時候,也會有一種不同的收穫。昨天好多道友在懺悔的時候心靜下來了,當時自己以前所造的罪業、修行上的不精進等一一浮現在眼前,尤其是有些人獨自在家裡思維:我來這裡學了什麼法,現在對自相續有什麼幫助,我千萬不能隨煩惱而轉……心靜下來的時候,自己的很多過失暴露無遺,悲心信心也逐漸顯露。平時在很多人當中,你對上師的信心不一定很純,但如果一個人坐下來稍微思維一下,那個時候信心就出來了。所以我們對心的本性一定要有所認識,這樣的話,做什麼事情都會有力量的,否則,光是一邊走路一邊拿著念珠,有時候雖然是有點功德,(前段時間,我也是要求大家拿念珠、拿轉經輪,作為一個佛教徒,形象應該與世間俗人不同,應該稍微有一點標誌,這個是對的。)但真正有效果的話,恐怕心靜下來的時候效果好一點。

有些人聽後馬上想:“那我明天就開始閉關,心靜下來看看。”這種人也要值得注意,雖然你想讓心靜下來,但有時候也沒辦法保得住,又要開始想出來。聽說我們有些閉關的人很想出來看一看,人的分別念就像是特別不聽話的小孩,讓它出來它偏要靜下來,讓它靜的話,它又想要散亂,這就是名言中心有這些過失。但通過勝義諦或者上師所傳的密法竅訣來觀察,煩惱當下就蕩然無存了。當然,這種無存並不是斷盡了煩惱種子,而是凡夫地時大概認識了它的皮毛而已,如果再進一步觀察,通過修力來斷除煩惱的根本,那時候煩惱就一斷永斷,再也不會復發了。

(二)、世俗諦觀察煩惱的方式:

惑幻心莫懼,為智應精進。
何苦於地獄,無義受傷害?

在勝義諦當中,煩惱的本體絲毫無存,就連幻化的形象也找不到(以後還會講它甚深的意義,尤其是到了《智慧品》時,大家應該會了知的)。但在世俗諦當中,煩惱猶如幻化師所幻化的大象一樣現而無有自性,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害怕它,務必要消除認為煩惱無法斷除的恐懼心理,為了生起無我智慧而精進。倘若我們為斷除煩惱而精進修學,怎麼會墮入地獄等處無意義地受苦呢?根本不可能。

只不過是我們不精進,要是精進的話,現在應該有辦法斷除煩惱。就像監獄裡罪業不是特別重的人,只要自己肯下工夫,應該有提前釋放的機會。我們也是同樣,只要能夠精進努力,依靠中觀的般若空性,誰都可以斷除煩惱。跟沒學過佛法的人比起來,修行人對治煩惱是很容易的,因為他懂得竅訣,也聽過中觀空性的一些法門,所以貪瞋等煩惱雖然經常出現,但力量就像春天的微風一樣,並不是特別的猛烈。而沒有學過佛法、不懂對治的人,一旦相續中生起煩惱,簡直跟瘋子沒有什麼差別。有時候也可以看到,從沒有接觸過慈悲觀的人,生起瞋恨心的時候非常可怕,好幾個人也勸不住他;沒有修過不淨觀的人,生起貪心的時候也無法對治。然而作為修行人,雖然相續中也有一些煩惱,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按照《金剛經》裡所說,一切都是現而不實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顯現上如夢幻泡影一般,真正去觀察的時候,煩惱的本體一下子就消失了,如同假立的框架事物一樣,根本沒有執著它的必要。所以從世俗的角度來講,應該這樣理解,但從勝義的角度而言,一切都是空性的,不存在任何戲論,所謂的煩惱根本不可能存在。儘管在世俗中它如夢幻、陽焰、水月般顯現,但正當顯現的時候,若用智慧眼進行剖析觀察,它馬上就會無影無蹤。雖然我自己修行不好,但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當你生起瞋恨心的時候,若裡裡外外尋找它的本體,這時候也許達到勝義的境界,什麼都得不到,只有一個光明空性。也許得到現而不實的世俗幻象,這種幻象無利無害,根本不可能害眾生,這就是以世俗諦觀察煩惱的方式。

我們有時候覺得修行以後好像沒有進步,但有時候覺得還可以,跟其他人的煩惱比較起來,自己還是有對治的希望。縱然不能像傳承上師那樣,將煩惱真正視為如夢如幻,對自己的相續無利無害,但應該說對煩惱有所認識了,這一點我認為也是很好的。

昨天有個人特別想出家,她覺得世間上的一切沒有任何實義。儘管這樣的出離心很好,但正如華智仁波切所講,偶爾的出離心不太可靠,經常祈禱是很重要的。我問她:“你家裡都有什麼人?”她說:“我家裡的人倒是特別全,有父親、母親、丈夫等等。”她覺得家裡的一切沒有意義,這也是煩惱現而無實的一種標誌吧。前段時間我們那邊也有一個人,(我經常看這些世俗人,有時候對自己還是有一點幫助。我沒有什麼勝義的境界,只有看世俗人,有些人境界稍微好一點、學習稍微好一點,就天天向他們學習,除此以外自己也是特別慚愧。)他說:“我今天到我們的老家去了,看到某某人結婚,參加他們的婚禮儀式。”我問他:“到底怎麼樣?”“哎,也沒有什麼,他們自己倒是覺得非常快樂,但我已經知道今後的痛苦了,所以一點興趣都沒有,只不過按照世間的傳統完成這件事情而已。”聽了他的話,我心裡生起了極大的厭離心。外面這些現而不實的現象,雖然我們不破不立,看見別人快樂也好、痛苦也好、生煩惱也好、解脫也好,都有種如幻如夢的感覺,既沒有羡慕之心,也沒有遮破之心。就像昨天因明所講的,雖然顯現沒辦法破,但實際上都是假的,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境界,對幻化般的事物就不會有太大的執著,如此一來,相續中的煩惱一定會自然而然削減、滅盡的。

以上宣講的是“不放逸”。佛陀在《不可思議經》中說:“調伏自心,護持他心,不愛煩惱,喜愛善法,不生起貪瞋競爭之分別念,乃至無有非理作意、不善業,此稱為不放逸。”這裡面已經總結性地說明了,所謂的不放逸,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儘量地調伏自相續,不生煩惱。其次要護持別人的心,上師如意寶在接近圓寂的時候講過:“不要損害眾生,一定要調伏自己的心,不要擾亂別人的心。”這就是我們上師的遺囑,作為一個修行人,千萬不能擾亂別人的心,這是非常關鍵的事情。最後,自己的心應儘量從煩惱王國裡擺脫出來,對治自相續中的一切煩惱,實在不能對治的時候進行懺悔,自己應該覺得非常慚愧。以上講了觀察煩惱的過患,下面是攝義,總結本品的內容。

己三、攝義:

思已當盡力,圓滿諸學處,
若不遵醫囑,病患何能愈?

第一品講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第三品講了受持菩薩戒,第四品宣講的是守持菩薩戒時不能隨便違犯,一定要小心翼翼、謹慎護持,這就是不放逸。這種學處不僅應從字面上瞭解,我們更要身體力行,怎麼樣行呢?對每一個學處經常思維、反復琢磨,即使你沒有懂很多很多其他的知識,但若能通達《入菩薩行》的諸般學處,對自己的未來也有不可估量的利益。

我確實非常感謝我們的上師,上師講了《百業經》以後,我經常對因果特別害怕;講了因明以後,知道釋迦牟尼佛是真正的量士夫,他講的任何法都是千真萬確的;講了《入菩薩行論》以後,知道了菩提心的功德,作為大乘修行人不可缺少菩提心;講過《大圓滿前行》之後,知道修行人一定要打好基礎;講了《上師心滴》等密法以後,知道通過祈禱上師,心的本來面目一定會有證悟之時。每一部法都有殊勝的竅訣。有些人說:“講得很多也沒有用,只要講一句就可以了。”但是作為凡夫人,尤其是像我這種根基的人,法還是多聽一點好,因為每一部法雖然裡面的文字很多,但歸納起來都有一個針對性,對自己的相續非常有幫助。所以大家首先應該廣聞博學,不要認為“我知道佛教的皈依就行了”,其實沒有廣聞博學的話,所謂的皈依戒和出離心也不一定懂。當然,廣聞博學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否則你說得再漂亮,實際行動中一點都沒有行持,那也沒有什麼意義。佛陀在經中說:“愚誦千偈,不解一句。智誦一偈,解百千義。”愚者會誦一千個偈子,但一句意思也不會解說;智者僅誦了一個偈子,但卻能舉一反三,明白千百種甚深的涵義。

因此我們懂得這些意義後,一定要在實際行動中真正行持,沒有行持的話,就像身患重疾的人好不容易找到醫生,醫生診斷後開出藥方,自己也取了一些藥,結果卻一點也沒有服用一樣,對自己的病根本沒有任何幫助。《三摩地王經》中也以比喻說明了這個問題:一個可憐的病人患重病多年,他千方百計四處求醫,終於尋得一妙手回春的良醫,良醫以悲憫心給了很多對症妙藥,但此人卻不遵醫囑,沒有服藥,這個病人也就無法治癒自己的病。同樣,我們修行人聽聞到佛法後,若不如理如實地修行,那教法對你來講也是沒有任何用的。佛陀在《勸發勝心經》中說:“吾已說妙法,汝聞不修行,患者不用藥,吾亦無法救。”也就是說,我雖然已經宣講了佛法,但你沒有修行的話,就像是病人不服藥一樣,我也對你無計可施。

當然,我們所學的這些教言,全部都一個一個地修持,這也有一定的困難。但你們千萬不要像現在有些學術界一樣,瞭解佛法就是為了學一點知識,相續中對三寶根本沒有信心,即使有一點信心,對來世不害怕,因果方面也不取捨,這種行為非常非常的可怕。

現在《入菩薩行論》只學了前四品,雖然從整部論典來講還沒有學到一半,但不知道是不是大家愛說讚歎之詞,我聽說有些人學後確實有一點幫助,以前根本不懂佛法的,現在稍微懂一點,以前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現在也是明白一些,這應該就是佛法的作用。因此,希望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要光是字面上聽一下,這樣沒有多大用處,而應該將所聽到的法要經常思維、經常串習,串習什麼呢?就是對治煩惱。

我個人來講,有時候靜下心來非常慚愧,二十多年來,所學的知識若全部用於對治煩惱,那肯定是有一點作用的。但如今大多數時間都用在翻譯和發心方面了,明天要死的話,今天一點把握都沒有,有時候心裡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但有時候又想:不管怎麼樣,這麼多年來自己儘量地發了善心,雖不敢說是菩提心,但也是發了一點心,總算沒有特別浪費時間。

有些道友學佛的時間不長,暫且不論自己的前世是什麼,這一世當中,你在世間上串習的惡劣習氣非常多,它的力量也極為強大,當時你花了大量精力在那上面,現在佛法方面用了多長時間?學佛的時候,你的心專注到什麼樣的程度?這樣一觀察的時候,自己確實修得不是很滿意。所以為什麼我每天早上讓大家在半小時內觀自己的心?你光是口頭上說菩提心的法相是什麼,它的定義是什麼,如果修不來的話,這樣起不到任何作用。世間上的老師教授口口聲聲說“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我們佛教也是如此,如果你沒有這樣,就像病人看到了很多藥,也知道這個藥叫什麼、那個藥叫什麼,但一點都不服用的話,病是不會無緣無故好的。同樣的道理,佛教雖然非常殊勝,每種智慧都能對治我們的煩惱,但如果你從來都沒有修,只是知道這種說法就可以了,那對自己的相續絕對無有幫助。

我們學一點就要用一點,儘量地觀自己的心,儘量地對治自己的煩惱,若能如此,到了一定的時候,必定會有所成就的。這就是佛陀的金剛語,並不是凡夫人的愚詞,我們沒必要欺騙任何人,如果對大家沒有幫助,著力弘揚這樣的佛法,我也沒有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我沒有宣傳自己、推薦自我的任何成分,這一點可以三寶作證。要知道,佛法確實相當殊勝,對我們每個人來講,它能解決今生來世的很多問題,包括我們的快樂、我們的幸福,也是通過佛教的加持力和智慧力在自相續中提升的。因此,大家對這一不共殊勝的佛法務必要修持,光是口頭上說是沒有用的!

【第四品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