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六十六節課

思考題

  1. 有些佛教徒經常說:“小乘是焦芽敗種,不要學,我們應該學大乘佛法。”“密宗是鬼神教,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有淨土宗才適合末法眾生的根基。”這些說法有什麼過失?請具體分析。
  2. 有些人認為只要一心念佛或參禪就可以了,其他什麼經論都不用學,這種觀點正確嗎?為什麼?
  3. 佛陀規定那麼多行住坐臥的威儀,目的是為了什麼?這是否只是出家人的戒條?請談談你的看法。

昨天,《攝諸法經》中說:“若對如來所說之法,有些作善妙想、有些作惡劣想,即為捨棄正法。”對此大家務必要記住!以前上師如意寶宣講《彌勒請問經》時,再三強調了這個教證,告誡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不管是辯論還是談論佛法,或者堅持自宗的觀點弘揚正法,在此過程中,千萬不能取一捨一、譭謗佛法。如果造了謗法罪,即生中不要說成就無望,反而有墮落的危險。因此,上師如意寶在晚年的時候,特別強調的就是大家不要謗法。

前段時間,我們各位法師在內部商量時,也談起過這個問題。當時大家都覺得上師的恩德真是非常大,如果沒有上師的再再提醒,強調謗法罪的嚴重性,很有可能我們名義上是法師,但無意中譭謗了很多正法或者高僧大德,染上了捨法罪還不自知,最終墮入三惡趣。所以,凡是學院的大德和佛教徒,大家應該都記得法王的教言,聽到別人譭謗哪一位上師,自己就非常害怕,不敢輕易開口評價此人的好壞;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遇到其他宗派時,也非常警惕,盡可能注意自己的言辭。

因此,在修學佛法和弘揚佛法的過程中,大家千萬不能說:“這個法不好,不要學。我學的法是最好的,大家都來學。”“某某上師不好,他是魔的化身,他傳下來的是魔法,千萬不要聽,一定要聽我們這邊的法。”“小乘法特別低劣,不好;藏傳佛教提倡吃肉,也不好。我們淨土宗高深莫測……”若以這種方式宣傳,無疑染上了捨法罪。

有時候我在外面聽到有些居士的話,覺得特別可怕,他們隨便就說:“南傳佛教不好,不要學,藏傳佛教如何如何……”佛教各教各派的法義如此廣大,他輕而易舉說一句話,就全部否認,那是不可能的事。我們甯瑪巴的教法有多少函?若將甯瑪巴高僧大德們所著的教典全部集起來,最起碼有上千冊。這麼多純淨無垢的教言,一個居士以分別念就完全否定,說甯瑪巴如何如何不好,這樣的話,實際上害不了密法,只是害了他自己。

我講《淨土教言》時也給大家強調過,希望學習佛法不要成為自己墮落的因,每個人應該向善妙的方向進步。大家平時一定要觀察自己的語言,如果對其他宗派實在生不起清淨的信心、恭敬心,口裡也不要說一些詆毀別人的惡語。如果你以瞋恨心或別有目的來進行譭謗,別的宗派不一定受到太大打擊,但對你個人來講,毀壞了今生,又摧毀了來世。所以,昨天的這個教證,在以後漫長的修行道路中,大家必須要牢記於心。

于諸利根器,
不應與淺法,
不應捨律行,
經咒誑惑人。

“于諸利根器,不應與淺法”,對具有信心悲心、堪為廣大法門的根器者,不應當只傳授簡單淺顯的法。如果別人是大乘空性法門的根基,而我們根據自己的宗派、自己的愛好,給他宣說一些聲聞乘的法要;或者別人是無上密法的根基,卻只給他講一些顯宗的法要,這些都是不合理的。假如沒有因機施教,就會毀壞他人的根性,聽受者也得不到很大利益。《寶積經》中云:“于不堪為法器之眾生宣講廣大佛法,乃菩薩之錯;于信解廣大法門之眾生宣說小乘,亦乃菩薩之錯。”

按理來講,真正傳講佛法的人,必須具有了知眾生根基的神通。如果沒有神通,則應通過各種方式來觀察別人的根性,之後再進行宣講佛法,否則對眾生不一定有利。無垢光尊者的《禪定休息》、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中都說了,若沒有神通神變就想攝受弟眾,猶如羽翼未豐的鳥兒想飛到空中一樣不得成。因此,很多經論中再三宣說攝受弟子不容易,原因也在這裡。

當然,像佛陀那樣的境界,我們凡夫俗子也很難以達到。月船禪師曾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畫人畫面難畫心。”表面上的瞭解並不困難,但真正瞭解一個人的內心,確是有一定難度。若沒有認清眾生的根基,傳法時可能出現一些錯誤,像舍利子這樣的聖者也是難免。《百業經》中記載:能持子和舍利子在家時是好朋友,後來舍利子出家證得聖果,而能持子繼續當在家人。後在能持子重病臥床時,舍利子前去探病,並傳授四無量心的教言,讓他好好作觀,死後定能轉梵天界。佛陀以無礙智慧觀知舍利子沒有對他傳究竟的法,只能生天,不能得聖果,馬上以神變在舍利子走後顯現在能持子前。能持子見到佛陀後,生起無比的歡喜心,佛為他傳了相應的法,能持子即得聖果。佛陀又顯示神變,先回原處等候舍利子,並告訴他:“你傳的法不究竟,走後我給能持子傳法,令得聖果。”

既然阿羅漢傳法都有錯,那我們宣講的佛法想相應眾生根基,肯定有一定的困難。但總的來講,作為一個傳法者,應儘量觀察別人的根基,針對他的信心宣說一些相應之法。否則,在利根者面前天天講小乘法,別人也不一定得利。反過來說,有些人對密法或空性法門有邪知邪見,在他們面前直接宣講甚深教言,如同將獅子乳盛在普通的瓦瓶中,瓦瓶會裂開一樣,很容易失壞這些人的根性。因此,宣講佛法的過程中,應根據別人的根基宣說相應的法門。

“不應捨律行”,不論你的證悟、見解如何高深,也要按照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規定的那樣,行為應該如理如法,不能將學處完全棄之一旁。即使你已經證悟了空性,認識了心的本面,外在行為也要嚴持別解脫律儀。蓮花生大士說過:“是故見比虛空高,取捨因果較粉細。”

像蓮花生大士那樣的見解,現在那些自我宣傳的“大成就者”恐怕是沒有的,所以某些人的行為還是值得注意。有些人經常宣揚:“你們不用修五加行,不用念咒語,不用磕大頭。一切都是空性的,一切都是光明的,只要安住在光明當中就可以了。”說得倒是好聽,但實際上,你自己的心能不能做到呢?如果內心中沒有真實境界,光是口頭上這樣空喊,也沒有任何價值和實義。獲得一次人身並不容易,最好不要自欺欺人!

“經咒誑惑人”,不要以“只是誦經念咒就能解脫”的欺人之談來蠱惑眾生。雖然佛陀在有關經典中講了一些經文和咒語的功德,但這些說法有了義或不了義,有其密意所在,不能僅從字面上理解。比如說,有人聽到《彌陀經》、《妙法蓮華經》、《金剛經》或《大解脫經》的功德相當大,就一口咬定:“從此以後,只看這一部經就可以了,再也不要看其他經論了。”這樣大肆宣揚,則說明不精通佛經的密要。大慈大悲的佛陀為什麼宣說八萬四千法門?原因在於眾生的根基不同,不同法門對不同眾生是有利的。如果你跟某一部經有因緣,弘揚它是可以的,但不能否定其他的經文。

同時,也不能看到經續中宣講六字真言、金剛薩埵心咒、往生咒等的功德不可思議,就大膽地宣揚:“只念一個觀音心咒就可以了,其他什麼經論都不用看,不要聞思、不要修行,只念嗡瑪呢吧美吽就可以。”前一段時間,學習《入行論》的道友中也有這種現象,說是:“你們只要好好地念金剛薩埵心咒,或者觀音心咒就足夠了,千萬不要去聽課。”當然,聽不聽課,對我來講無利無害,但學了這麼多年佛法,怎樣才對你們有利,我應該清楚。有些上師聞思的時間不太長,據說還沒有兩三年,這樣的話,浩瀚如海的經論教義恐怕是很難通達的。你們有些人剛剛步入聞思階段,若沒有依上師的慈悲開示而解除自己的疑團和迷惑,恐怕沒辦法了達佛法的真相。

當然,說這種話一方面情有可原,但另一方面,在學習弘揚的過程中,一定要先瞭解佛教的大概意義,不然將很多眾生引入迷茫,自己肯定有很大過失。別人學習佛法,本來對今生來世有著重大的意義,但因為你自以為是的一句話、一個行為,就把他的慧根全部斷掉,這是相當可怕的。如果我說:“《入行論》是千經萬論的精華醍醐,以後漢傳佛教、南傳佛教、顯宗密宗什麼都不要看,只學《入行論》就可以了。”雖然我講《入行論》可能有一點功德,但同時也毀壞了我自己的善根和別人的善根。

如今在很多地方,也許是學佛的經驗不太豐富所致吧,經常聽到一些說法不太如法。佛陀雖然講了很多經咒的功德,這一點毫無疑問,但並沒有說“只要學這個、念這個,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我們藏地有句俗話:“一個曲調,一百個歌不可能唱。”同樣,一部經典也不可能解決所有的事情,如果能的話,那佛陀來到人間,只教一個往生咒、一部《彌陀經》就可以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包括我們密宗中,也有見解脫、聞解脫、系解脫等許多法門,假如一個經論就能全部解決,佛陀也沒必要廣說那麼多。

所以說,經典的究竟甚深含義,一定要真實通達,並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如果有人對經論不太精通,經常出現不如法的現象,希望大家能夠提醒他。當然,我們並不是為自己的宗派和自己而宣揚,這個毫無意義,對發大乘心的人來講,每個人應該為眾生負責。因此,這個問題上,大家值得再三思維。

丑三、斷除成為世間不信之行:(學習大乘佛法時,一定要斷除令世人不起信心的不良行為。)

牙木與唾涕,
棄時應掩蔽,
用水及淨地,
不應棄屎尿。

凡是發菩提心的大乘行者,無論出家人、在家人,隨時應保持環境清潔和個人衛生。這一點非常有必要,不僅大乘這樣要求,小乘的《毗奈耶經》中也再三強調,七種別解脫戒的修行人要搞好清潔衛生;密宗的外續部中,亦要求修行人威儀清淨,環境、住處和身體要保持清潔。大家不要認為講衛生是世間人和小乘的做法,大乘修行人即使不洗臉、刷牙、洗衣服,每天身上也好像佈滿“香味”,這是不太合理的。一個大乘修行人如果具足威儀,別人見後也會生起信心。

“牙木”,即古印度僧人刷牙用的淨齒木,實際上就是將楊枝、柳枝等放在口裡咀嚼,清潔牙齒後再吐出來,與現在的口香糖差不多。牙木用完丟棄後,不能隨地亂扔,應及時用土掩埋。戒律中也說,有些有傳染病的比丘用完牙木後,隨便丟棄,其他動物吃後中毒而死,肉又被別的眾生吃掉……後來致使傳染病遍佈整個地區。佛陀因此而制戒,要求大家不能如是做。

唾液、鼻涕等汙物也不能隨便亂丟,應想盡辦法用土塊、石頭等掩蓋起來,不要影響大家的環境。否則,把這麼髒的東西扔在路上、房前,別人看到也會噁心。

並且,在清淨的水源或悅意的草地上,不能去大小便,這是佛陀對僧人們的要求,間接也對在家人有此提醒。以前有公案記載:佛陀在舍衛國時,離比丘尼精舍不遠的地方,有一片舒適的草地,很多居士經常來這片草地上玩耍、唱歌、跳舞,或躺在上面休息。嘈雜的聲音影響了諸位坐禪的比丘尼,當時她們很不高興,等這些居士走了以後,就到這片草地上大小便。後來這些居士又來草地上玩耍,結果把衣服都搞髒了。這些居士就生譏嫌,說一些誹謗的語言。佛陀聽到此事後,要求大家不能在草地上大小便。

漢傳《四分律藏》中也有公案說:佛陀在靈鷲山中,當時有六群比丘尼。(佛陀的很多公案中,六群比丘和六群比丘尼是比較調皮的,經常觸犯各種律儀。但有些論師認為,我們後人應該感謝他們,當時若沒有他們的示現,佛陀也不會制定這些戒律,讓眾生明白取捨因果的道理。)她們晚上在便器裡大小便,第二天早晨,也不看牆外,就把大小便倒出去。當時有一位大臣,剛好從牆外路過,被大小便潑了一身,臭不可聞。他非常氣憤,準備向國王訴說此事,幸被一婆羅門勸住,最後才沒有去。後來佛聞知此事,便規定不能隨便倒大小便。這間接也說明了,作為發大心的修行人,也不能將垃圾、不清淨的東西到處亂扔,影響別人享用的環境。

不但自己的儀表要清潔,周圍的環境房屋也要清淨。這一點,藏傳佛教的噶當派就做得非常好,僧團的制度讓人羡慕,不管你到經堂還是僧眾的寮房,裡面都井井有條、整潔清淨。漢傳佛教中也有一些道場,從你進入寺院大門以後,就有一種舒適感、清淨感,自然而然吸引著很多有緣的眾生。同時對佛陀本來清淨的教法真相,也可通過我們的行為表現出來。所以,今後大家不管是建立道場,還是樹立法幢,都應盡力讓寺院的環境清潔幽雅,臥室也應做到舒適整潔,如此世間人見到以後,自然就能對三寶生起恭敬心。

食時莫滿口,
出聲與咧嘴,
坐時勿伸足,
雙手莫揉搓。

“食時莫滿口,出聲與咧嘴”,進食時要注意一些威儀,《毗奈耶經》中講了二十六種威儀,接受食物時也講了八種威儀。我們平時用餐一定要如理如法,口中的食物不能滿滿當當,也不要一邊說話一邊吃飯,否則別人看起來、聽起來也很不舒服。尤其中國人跟西方人的吃飯威儀,有著極大差別。原來我在拉薩的一座餐廳裡吃飯,當時左邊有一群美國人,右邊有一群中國人,他們吃飯的威儀迥然不同。美國人吃飯時說話小聲、行為優雅,我在旁邊看的時候,非常羡慕,而中國人一直大吃大喝,說說笑笑,看起來素質跟別人差很多。雖然這不代表東西方所有的人,但從總體水準而言,凡是去過其他國家的人,這種感覺會比較明顯。因此,大家在吃飯時,威儀應當如法,身體應當寂靜,這樣對心也有直接作用。同時,如果內心非常寂靜,從身體上也能體現出來。

“坐時勿伸足”,坐在經堂裡或者聽聞佛法時,應該跏趺而坐,不能伸開雙腿,否則的話,很不恭敬佛法和上師。在這些坐勢方面,佛陀有很多要求,去年學習《三戒論》時也講過,大家應該記得清楚。

“雙手莫揉搓”,洗手的時候,雙手不能互相揉搓,應該先洗一隻手,然後再洗另一隻。如果兩隻手同時洗,水很有可能濺到別人的臉上、嘴裡,甚至碗中,發出的聲音也很難聽,覺得這個人沒有什麼修養。

當然,這些問題,一方面也不是特別大,不像誹謗佛法、摧毀佛像那樣嚴重,在戒律中只屬於惡作罪。如果你是出家人,誦戒時需要懺悔;如果是在家人,也不構成真實的罪業。但我們學了大乘佛法以後,威儀應當儘量如法清淨,這樣對生生世世的修行都有利益。

有位尊者將佛經中的零散公案集在一起,撰著了一本書叫《法句經•真理的寶藏》,裡面有個公案說道:在佛陀時代,有位僧人舉止寂靜安詳,從未有過不正當的行為,從不打哈欠、伸懶腰。眾比丘覺得非常稀有,將此現象請問佛陀,佛陀說:“不僅今生如此,他的前世是一頭獅子時,也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最後告誡弟子:“身為僧人應該如此,像這位尊者一樣,身寂靜、語寂靜、心寂靜。”

所以,我們在吃飯、走路、說話時,始終要以正知正念來攝持,觀察“我到底在說什麼?我到底在做什麼?我的行為如不如法?”這樣做真的有一定必要。當然,這些問題可以說跟佛法有關,也可以說跟佛法無關,不管怎麼樣,作為一個大乘修行人,自己的行為應儘量讓別人生信心。

當今的社會,很多人並不提倡講道德,只要什麼東西時髦新潮,大家不經觀察,就紛紛去效仿追求。這種行為不太明智。要知道,合理的行為永遠也不會過時,不管時代怎麼樣變遷,我們都應該值得學習。而不如法、沒有道義的行為,比如貪求財富、名聲、美色等,則應努力捨棄,這不是我們人生的追求目標。

關於這一點,孔孟之道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然,他們的見解,並沒有什麼可學的,不要說中觀、密法的甚深奧義,就連人的今生來世,他們也沒有瞭解到。可是儒家為人處世的原則,應該也有可取之處。孔子曾說:“吃粗淡的飯,喝白開水,以手臂作枕頭,雖然生活簡樸,但只要有道義,快樂就在其中。”我非常佩服這種知足少欲的精神,不像現在的世間人,雖然物質條件不錯,但精神領域特別空虛,只要吃得好、穿得好,喪失自己的道德人格也無所謂。但古人並非如此,吃飯不一定有檔次,穿衣不一定是名牌,只要善良的品行不失毀,活在世間就有意義。一旦失毀的話,吃得再好、穿得再好,也如同行屍走肉。因此,平時從吃飯、穿著等小小的威儀上,也可了知一個人的內在如何。

有些人可能認為:“行住坐臥等威儀,是針對你們出家人的,在家人沒有這樣的規定。”其實,儘管佛陀沒有將此制定為佛制罪,但我平時遇到一些在家人時,只要跟他交往一個小時,觀察他的說話、走路、吃飯,就很容易瞭解他的德行怎麼樣。作為學習佛法的人,無論在家或出家,誰都願意當一個好人,若是這樣的話,學這些威儀是相當重要的。

車床幽隱處,
莫會他人婦,
世間所不信,
觀詢而捨棄。

無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沒有陪同的情況下,在同一車乘、床榻、坐墊與房間等幽靜隱蔽之處,切莫與他者的女人在一起。否則,如果你是出家人,或是守戒律的在家人,很有可能毀壞戒體。即便沒有這樣,也很容易導致他人譭謗污辱,對自己修行不利。因此,作為男身,不要與其他女人隨意共處。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是發心的女眾,在沒有陪伴的情況下,也不要與其他男人在隱蔽處相交往。

《四分律藏》中有個公案說:佛在舍衛國時,那裡有一個女人,是毗捨離國嫁到這裡來的。有一天,這個女人和她婆婆吵架,(印度是這樣,漢地是這樣,藏地也是這樣,一般來講,媳婦跟婆婆的關係勢同水火,經常發生各種衝突。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佛陀時代也不例外。)當時她丈夫不在家,受了一肚子委屈後,她收拾行裝回娘家。(藏人吵架的時候,不收拾行李,自己一個人就跑了。但漢人吵架跟這裡有點相同,演電影也是這樣的,經常都是女的拿一個包,拼命往裡面裝東西。)這時阿那律尊者也從舍衛國起程,準備到毗捨離國,正好遇見了這個女人。女人問:“尊者,您要去哪裡?”“去毗捨離。”“我可以和您同路嗎?”“可以。”(阿那律尊者雖然有天眼,但有時候天眼也沒有觀察好。)於是尊者就與此女人同行。女人的丈夫回來後,問母親:“我妻子哪裡去了?”母親說:“跟我鬥嘴,不知道去哪裡了。”丈夫便急速追趕,看到女人正與阿那律尊者在一起。他先責駡阿那律尊者,雖然尊者和女人竭力解釋他們沒有任何染汙,但丈夫不信,便毆打尊者,打得快斷命根了。這時尊者正念於心,結跏趺坐,入火光三昧。見此瑞相,丈夫方知錯怪尊者,忙於尊者前進行懺悔。後來佛陀知道此事,作了一番呵責後,教誡比丘從此不得與女人同行。就戒律來講,這是對出家人制定的戒條,但間接也可以說明,凡是發心的人,行為應該如理如法,不要與其他異性有不清淨的關係。

現在社會上對道德規範不太注重,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有些在家人的行為不如法,會給佛法乃至家庭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外面學習《入行論》的道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行為應該非常如法,但也有個別人,聽說以學習為藉口,做各種不如法的行為。這是很多老年人告訴我的——“我一看就知道他們怎麼回事。一目了然,肯定不行的!”也許的確是這樣,有些老年人真要通達經論,不一定有這個能力,但若瞭解這樣那樣的情況,經驗還是比較豐富的,真能一目了然也不知道。當然,作為欲界眾生,沒有一點煩惱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要以佛法為手段,做一些不清淨的事情,否則對你自己來講,學習這部論典不但沒有意義,反而成為解脫的障礙了。

總而言之,凡是世間人不起信心的各種行為,通過自己的智慧觀察後,應該全部予以斷除。如果不太清楚取捨的界限,則應詢問上師、阿闍黎或者有智慧的長老,詳細了知自己的行為是否如法,吃飯、走路、宣講佛法等會不會有過失。有些人經常說:“我很想把事情做得非常圓滿,但自己的智慧有限,到底這樣做合不合理啊?我要去問一些有智慧的人。”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到一些別的地方去,首先應了知當地的風土人情,然後入鄉隨俗,對能讓他人生信之事,應當盡力行持;原本如法的行為,假如與當地習慣衝突,則應捨棄,按照當地的傳統來。這些很重要,佛陀也是再三要求,只要能讓眾生起信心,自己的行為應隨順他們。

作為出家人或在家人,言行舉止應該打動世間人的心,吸引他們步入佛門,漸漸對佛陀的正法生起信心。即便不能生起信心,也千萬不要在他們相續中種下邪知邪見的種子,留下特別不好的印象。有些人說:“現在他的脾氣越來越大,學《入行論》已經到了這種程度……”所謂旁觀者清,有些人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吧。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家一方面應該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也要彼此提醒,有意義、有價值的良言,別人應該會接納的。

法王如意寶以前也講過:“凡是世間中不信仰、不讚歎之事,皆應儘量捨棄,我們學佛者,必須要給世人起表率作用,維護佛教的聖潔形象。”所以大家在行持佛法的過程中,要儘量地觀察自己,這是真正的竅訣精華!

單指莫示意,
心當懷恭敬,
平伸右手掌,
示路亦如是。

為別人指路時,不應該用單個手指來指示,在印度來講,這是對他人不恭敬的行為。一定要滿懷恭敬之心,平伸右手掌而指點道路。

具體而言,右手掌應該五指併攏、掌心向上,指尖朝著該指示的地方,用恭敬的態度告訴對方。比如有人問:“某人的房子在哪裡?”或者“去某地的路怎麼走?”我們應該態度和藹地以右手掌來指示他。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在密法當中,如《蓮花生大士傳記》中記載,也有用一個手指來直指心性的。例如,有些上師在傳授密法時,用手指直指“虛空在何處”,從而令弟子證悟心的本性。

雖然各地的傳統不同,但總的來講,我們應該用最恭敬、別人最滿意的姿勢來指示。不管是伸手也好、伸指也好,只要別人覺得恭敬,都可以。

我剛才也說了,在密宗當中,單指的指示,是開悟心性的一種表示方法。而所謂的伸手,依靠上師不可思議的加持,同樣也能讓人明心見性。禪宗中就有這樣的公案:以前有位德山禪師,祖籍四川,他對《金剛經》的信心很大,立誓要廣弘這部經典。後來,聽說《金剛經》在南方弘揚得不錯,於是他特意到那裡去。路途當中,有一次他肚子餓了,看到有個婦女在賣點心,就拿出錢來準備買。婦女見他背了一筐書,便問:“你背的是什麼書?”他回答說:“這裡有《金剛經》。”婦女就說:“那好,我問你一個問題。若答得上來,點心免費送你吃;若答不上來,點心不賣,你到別處去買吧。《金剛經》裡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要點心的話,點的是哪一個心?”德山禪師左思右想想了半天,也答不上來,只好餓著肚子繼續趕路。他來到龍潭禪師的家裡後,二人心心相印,談話很投機,一直聊到晚上。天黑以後,龍潭禪師問:“你怎麼還不回去?”德山禪師出去一瞧,說:“外面漆黑一片,我看不見路。”龍潭禪師就給他點一根蠟燭,德山禪師伸手來接時,龍潭禪師馬上用一口氣把蠟燭吹滅,德山禪師當下開悟。

在禪宗中,對利根者來講,上師不需要講許多文字教言,因緣成熟之際,通過一些表示方法,即可令其開悟。而在我們密法中,布瑪莫紮、釀萬登珍桑波等高僧大德,通過手勢讓弟子開悟的公案也為數頗多。然而,這種根基的人,現在可能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