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釋•善說海》講記

第六品 安忍

無著菩薩著 索達吉堪布譯講


第八十二節課

思考題

  1. 上師對我們恩重如山,若有人毀謗甚至傷害上師,我們應該怎麼做?為什麼?
  2. 論中說怨敵與天災對我們的損害相同,但怨敵有故意害我們的心態,天災卻沒有,所以二者並不相同。對此你如何破斥?
  3. 一個人莫名其妙被打後,對打人者生起瞋恨心,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為什麼作者說被打者與打人者有同樣的過失?
  4. 你對學習《入行論》重視嗎?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癸二(破瞋於受害者造罪之人)分三:一、深思法理之安忍;二、不畏損害之安忍;三、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子一、深思法理之安忍:

於害上師尊,及傷親友者,
思彼皆緣生,知已應止瞋。

昨天前面講了,若人毀壞佛塔、佛像、佛法,不應對彼生瞋恨心,三寶所依遠離一切損害之故。同樣,若人加害上師親朋好友等,也不應該生瞋恨心,因緣所生之故。

當然,這跟世間原則有點相違,世人認為上師親人受到傷害,一定要報仇,否則就是沒膽量,不懂世間法。但大乘的做法與之相反,本來,自己的根本上師或傳法師、皈依師、授戒師等恩德非常大,不僅自己恭敬,而且渴望成千上萬的人對他恭敬承侍。若有人詆毀甚至傷害上師,或者侮辱謾罵父母親友,此時我們該如何面對呢?應該心裡想:這是一種因緣。

前段時間也講過,“所有眾過失,種種諸罪惡,彼皆緣所生,全然非自力”,無論是過失還是罪業,皆依因緣所生,全然無有自主之力。上師親友受到毀謗損害時,其中必定存在著因果的玄妙,不能隨便生瞋恨。那遇到別人輕辱上師時,我們該怎麼辦呢?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說:“有些人惡語誹謗上師時,應當想方設法加以制止。如果自己無有能力制止,則一邊思維上師的功德,一邊用手指捂住耳朵,不聽他的胡言亂語,切莫與該人親密交往、暢所欲言。”這就是一種原則。

現在有些人,聽到別人對他上師不滿,說一點過失,就馬上吵起來:“你憑什麼說我的上師?我上師跟佛沒有差別,你這種人哪有資格評價他老人家。”互相爭執不息,進而拳腳相加。這說明他對大乘教義不精通。不管是上師也好、親朋好友也好,當受到詆毀侮辱時,自己應了知是因緣所生,沒必要為此而妄生瞋恨。《四十二章經》中也說:“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汙天,還汙己身……賢者不可毀,過必滅己也。”

當然,對一個佛教徒來講,最執著的就是自己的上師,一旦有人進行加害,拼了命也要跟他搏鬥。世人這樣做情有可原,但大乘修行人一定要學會安忍。聽說有些人揚言:“我的上師與蓮花生大師無二無別,如果有人毀謗他,我就拿刀子殺了他。”表面上看來,他對上師的信心非常不錯,很有膽量,實際上完全違背了《入行論》的宗旨和教義。因此,大家以後若遇到有人對上師不敬,千萬不要生瞋恨心。

印度佛教的歷史中有這樣一個公案:聖天論師一生中和不少外道辯論,晚年亦不放棄口誅筆伐。有個年輕的婆羅門外道,見師父被折服,心裡很不服氣,他發誓道:“你聖天以口勝我師,我要以刀勝你!”他一直暗暗跟蹤,找機會行刺聖天論師,但因其弟子眾多,無從下手。一日,終於被他得到了機會,他看見聖天論師在大樹下坐禪,就縱身跳到跟前,憤怒地說:“聖天,過去你以利口戰勝我師,而今我要以快刀劈開你腹,看看誰厲害!”說罷舉刀就砍。

聖天論師中刀後沒有馬上死,他心無怨恨,反而憐憫那年輕人的魯莽。他誠懇地說:“學術上的爭論哪有用刀劍來代替的?你毀了我的肉體,毀壞不了佛法。你是被無明烈火燃燒得神智昏迷了,我原諒你的愚昧無知,快逃到山上去吧,暫時不要下來。我的弟子們快要回來了,有不少人還沒有獲得法忍 ,他們必不饒你。”那年輕人一聽,楞住了!聖天接著說:“你的所作所為,是沒有受過佛法教化,個人情見太重,為愚癡所欺、狂心所惑,我不會計較,快逃命去吧!”年輕人見聖天論師竟如此寬恕他,怎忍再砍第二刀,反而跪下來懺悔認罪。聖天論師催他快走,他只得逃上山去了。

不一會兒,眾弟子回來,見上師倒於血泊之中,大吃一驚。沒有證到法忍的,果然怒火中燒,要追趕兇手報仇。此刻聖天論師尚未氣絕,他竭力用微弱之聲勸阻道:“行刺者早已遠去,原諒他吧,他是被妄心愚見所驅使。我已到暮年,終有一死,冤冤相報,必無了期。佛法講的是無我、能忍,我要你們寬恕他!”說畢,瞑目而寂,面無一點憎恨之色。

可見,真正的高僧大德,縱然受到生命危險,也從來不怨恨別人。從他的弟子也可以看出,得到法忍的不會生瞋恨心,而未得法忍的,在違緣面前根本控制不住情緒,但這種做法上師並不願意,即使倒在血泊中,也是勸他們不要報仇。

佛教歷史上,聖天論師的圓寂,大家還是應該深思。當我們的親人和上師受到傷害時,自己會怎麼樣對待?這是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前不久,有位出家人的弟弟被殺了,他聽到這個消息後怒不可遏,準備還俗找兇手報仇。如果他受過大乘教育,此時就變成一紙空文了,對他相續沒有任何作用。學習這部論典的人,大家也應該想一想:“如果我的父母、我的上師今天被壞人害了,而且還殺了他,這時候我該怎麼辦?”

當然,有些人不要說殺自己的親人或上師,就算是說一點過失,他也忍受不了,馬上跟別人打起來。這非常不合理!昨天《親友書》的教證說,不管是為了任何人,最好不要造惡業,因為,地獄的果報,他人是無法分擔的。《四百論》中亦雲:“如王分權利,不能分罪惡,智者誰為他,自摧毀後世。”意思是說,國王雖有能力分配財物與權位,卻無法分配自己所造的罪業,真正了知因果捨捨的智者,誰會為他人造業而摧毀後世的安樂呢?因此,不管是為了什麼樣的對境——我的國家、我的民族、我的上師、我的寺院,都不應該造惡業。

有些人平時修得不錯,可是一遇到關鍵問題,經常奮不顧身,為他而造惡業。以前在“文革”期間,有些上師為了自己的民族、為了自己的佛教,親手殺了很多人。表面上看來,他的出發點是為了佛教,但實際上是不合理的。佛教的興盛毀滅,自有其特定因緣,倘若為此而傷害眾生,絕對不是大乘的行為。這一點,從頌詞中也看得出來,至於引申的意義,大家理應再三去體會。

子二(不畏損害之安忍)分三:一、怨敵不應為瞋恨之對境;二、是故斷除瞋彼;三、為斷瞋而除貪。

丑一(怨敵不應為瞋恨之對境)分三:一、與無情損害相同;二、與瞋者罪業相同;三、害由業生故不應瞋敵。

寅一、與無情損害相同:

怨敵的損害與無情法的損害相同,但我們偏偏對怨敵生瞋恨心,對無情法卻不生瞋恨心,這是不合理的。

情與無情二,俱害諸有情,
云何唯瞋人?故我應忍害。

無情法與有情二者,同樣都會傷害我們,為何對無情法不生瞋恨心,卻單單瞋恨有情呢?作害者明明有兩種,只挑一種加以瞋恨,另一種卻聽之任之,這也太欺負“人”了!

比如一個人拿棍棒打你,你不會瞋恨棍棒,卻恨使用棍棒的人;走路時,有人拿石頭砸你的頭,你對石頭不生瞋恨,卻對扔石頭的人恨得咬牙切齒。但如果山上滾下一塊石頭把你砸了,你對山不瞋恨,對石頭也不瞋恨,只會怪自己運氣不好。

或者遭受洪水狂風等天災人禍時,自己的房子被水淹沒、被火燒掉,你不會與水火不共戴天,但如果是一個人燒了你的房子,那你肯定耿耿於懷、念念不忘,千方百計想要報仇。同樣都是傷害,為什麼態度如此不同呢?這就是眾生的習慣使然——對無情法的損害不生瞋,對有情的傷害卻拼命想報仇。其實這完全是一種愚癡,如果你真的要生瞋,對無情法也應該生瞋,你若只對有情生瞋,那是否意味著有情的傷害令人痛苦,而無情的傷害不會痛苦呢?

有些人辯駁道:“之所以對有情生瞋,因為他有故意害我的心態,而無情法卻沒有。”這種想法也不對。前面已講過,有情害你實際上也不是故意的,他是在因緣催動下不得不做,這完全是因緣的產物。一個人侮辱謾罵你,若詳細觀察的話,語言來源於口腔等器官,操縱這些器官的是心識,而操縱心識的是業和煩惱。業和煩惱也是一種緣起,勝義中它的本體是空性,世俗中是自己以前害過他,種種因緣聚合後,所以今天他反過來加害你。

那害你的“人”又是什麼呢?就是四大五蘊的聚合。按照《俱舍論》的觀點,很多法聚合於一處即稱為蘊。所謂的色蘊,聚合了因色、果色、顯色、形色等無數微塵。受、想、行、識四蘊,也是眾多法的聚集體。可見,所謂的“人”,完全是由諸法拼湊而成,根本找不出實有的本體。在這一串因緣中,應該瞋恨誰,大家應該詳細分析,不能不問青紅皂白,亂發脾氣。

我們今後遇到他人的損害毀謗時,應該用上《入行論》的這些教言。如果做不到,我每天在課堂上不厭其煩地講,你們表面上也是在洗耳恭聽,實際上只有一點聞法功德而已。但我相信不會這樣,因為此處所講的內容,全是寂天菩薩為主的高僧大德們智慧和悲心的結晶,在這些金剛語中,顯現了許多甚深竅訣,依靠這些竅訣,心相續會得以改善。這樣一來,凡是受過大乘教育的人,遇到別人加害時,行為肯定與眾不同。

當然,正在聽課時,你們行為可能好一點,因為熱氣還沒有退,這幾天跟人相處也比較和睦。前段時間我講《正知正念品》時,大家好像整天都具足正知正念,經常觀察自己的心,這種味道兩三天內不會消失;現在正講《安忍品》,很多人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傷害,自己也能忍下來、不生瞋恨心,甚至故意去找脾氣不好的人來磨自己。現在有些人特別苦惱,為什麼呢?因為找不到脾氣不好的人。但講完這一品以後,他可能就不敢這樣了。

寅二、與瞋者罪業相同:(瞋者的罪業,實際上跟害者的罪業相同。)

或由愚行害,或因愚還瞋,
此中孰無過?孰為有過者?

怨敵由於愚昧而作加害,你因為愚癡而生瞋恨心,這兩者之中,誰沒有過失?誰有過失?很明顯,兩者同等具有過失。

怨敵對前後世、業因果的道理一無所知,不知道害了別人,果報必須自己承受,所以發起瞋害心損惱對方,這是一種很大的罪業。而你在遭受損害時,不但不修安忍,反而以瞋恨心以怨報怨,既損害自他一切相續,又摧毀無始以來的善根,後世墮入惡趣受苦。如果劃一條標準線,你們兩者誰沒有過失?一個是不懂因果害他人,一個不懂因果生瞋恨心,雙方都在造惡業,同樣都有過失。

按照世間的判斷方法,一個人不懂業果打別人,被打者雖沒有還手,卻生起極強烈的瞋恨心,打人者肯定有過失,而被打者瞋怪對方是合理的。但按大乘標準來衡量,被打者若沒有生起瞋恨心,可以說他沒過失,倘若他生起瞋恨心,我是法官的話,判決這兩者都有過失。因此,我們遇到他人損惱時,應詳細觀察自己有沒有瞋恨心,如果有的話,就沒必要到上師那裡告狀:“某某人很壞!我在路上碰到他時,他狠狠地打我一下。”一邊哭,一邊氣得滿臉通紅,這樣你也有過失。別人打你可能只是開玩笑,而你真實生起了瞋恨心,自己的善根都已經摧毀了。

此處寂天論師要求我們: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對境,都不應該生瞋恨心,更不能去害眾生。兩個道友互相吵架,如果都生起瞋恨心,二者都有非常大的過失,那出手打人就更嚴重了。因為我們發了菩提心,應當如何對待眾生,菩薩戒中有明確規定,但修行不好的有些人,守持這一點也非常困難。其實,若連顯宗大乘的梯階都沒過關,密宗的三昧耶戒、自他境界現為本尊相等,暫時更沒有資格談了。

大乘佛教中最關鍵的修法,就是不能以牙還牙、以怨報怨,這種世間行為在大乘中是不提倡的,如果別人害你,你面不改色地安忍,這才是一種修行。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如此偉大?因為凡夫人做不到的,他完全做到了。凡夫人遇到這些逆境時怎樣對待?諸佛菩薩又是如何?正如剛才講的聖天論師,別人用刀砍傷他的身體,他還讓別人趕快跑,不然自己的性命難保,在那種關頭,他還想著維護別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境界?因此,對於諸佛菩薩的崇高精神,大家應從心坎深處產生信心,若總以凡夫的小人之心,經常表演一些悲劇,那沒有任何實義!

寅三、害由業生故不應瞋敵:(危害是自己前世的業力現前,故不該生瞋恨心。)

因何昔造業,於今受他害?
一切既依業,憑何瞋於彼?

今生你被人摧殘毆打、誹謗詆毀,全是前世的惡業所致。雖然因果微妙,唯一佛陀才能了知,不要說我們凡夫人,阿羅漢和菩薩也無法徹達,但有一點肯定的是,如果沒有造惡業,現今不可能感受苦果。《瑜伽師地論》中云:“已作不失,未作不得。”這句話對研究因果奧妙的人來講,是值得深思的一個教言。什麼樣的業,就產生什麼樣的果,無緣無故出現是沒有的,猶如毒藥的種子產生毒、妙藥的種子產生藥,痛苦快樂也各有不共的因果。所以印光大師說:“如來成正覺,眾生墮三塗,皆不超出因果之外。”

即生中我們遇到別人的傷害,應想到這是一種因果循環,是前世的業力所感。現在有些人對業因果不重視,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假如你們心存疑惑,最好找人互相探討辯論,讓自己對因果深信不疑。只有這樣,修法才能成就順緣,否則,再高的法門對你也沒有用。

了知此理之後,縱然感受到傷害痛苦,我們也沒有理由去怪他人,因為這是業緣所致。經云:“眾生諸苦樂,佛說由業生。”眾生的種種苦樂,全部依靠業而產生,並不是像順世外道所承許的那樣,平白無故就能出現。苗芽依靠種子產生,我們的痛苦快樂,也全部依靠前業而生,如《華嚴經》云:“一切諸報皆業生起,一切諸果皆從因生。”不信佛教就沒辦法了,但只要你相信佛教,佛的金剛語一字一句都值得深深思維。若能做到這樣,自己遇到怨敵也會懂得反省,不像世人那樣非要報仇,向怨敵發出瞋恨的毒箭。沒受過大乘教育的人,有這種行為還可以理解,我們在大乘教義中熏習多年,若行為上也睚眥必報,那可能有點說不過去了。所以,大家平時應多思維業果之理,對他人生起安忍之心,如果生了瞋恨心,立即無條件地懺悔,不能給自己找理由。

丑二、是故斷除瞋彼:

如是體解已,以慈互善待,
故吾當一心,勤行諸福善。

如是認清“諸法依緣生”之後,在生活、工作中務必要斷除瞋恨心,彼此以慈悲心善待。為此,我們理應一心一意地勤修利他之事,不害任何眾生。

修安忍並不是強迫去做,而是一種非常理智的行為。作者通過各方面分析,讓我們明白瞋恨依緣所生,瞋恨的後果是兩敗俱傷,所以遇到他人攻擊時,非但不能生瞋心,反而應將總的三界眾生、個別的怨恨敵人,全部看作自己的父母,當作自己最親密的人。若真能如此,則說明自己的慈悲心修得不錯。

現在的世界相當複雜,處處充滿矛盾衝突,我們若沒有寬容之心,沒有慈悲菩提心,不要說對所有眾生,姊妹兄弟之間的關係恐怕也非常糟糕。若以寬廣的愛心善待三界的一切眾生,自己的生活也會過得非常快樂。所以,眾生均是修菩提心的順緣,了知此理之後,我們不要害怕接觸人,天天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有些忍耐心特別弱的人,平時根本不敢出來,怕見到關係不好的人發生矛盾。這就是修行太差了!看過《釋尊廣傳》的人都知道,佛陀在因地時,不管別人以什麼方式加害,安忍之心始終如如不動,世上的勝敗得失沒什麼,勝利也可以,失敗也可以,得也可以,失也可以,關鍵要護持好自己的心。

大家在修學大乘佛法的過程中,務必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世間上搞一個簡單的工作,尚且要力量專注,大乘佛法也不是特別簡單,更需要我們加倍努力。昨天在一份《入行論》的感應篇中,有個居士說,她在學習的過程中,算是比較精進,水平也很高。甚至在懷孕生子期間,她還在床上聽MP3,《入行論》的學習基本沒有受影響。她說:“學習這部論典,關鍵在於對這個法重不重視,如果非常重視,時間總是能拿出來的。就像一個年輕人,想和漂亮的女孩約會,時間總能空得出來;或者自己父母生病了,也能抽出時間去照顧。倘若對本論的學習也像這樣,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空出一定時間的,這樣對自相續肯定有幫助。”這番話還是非常有智慧,不知你們聽後有何感想?

其實,修安忍也是看你重不重視。如果不重視,今天我講完以後,從此你不看法本、不聽錄音,平時也不觀心,性格兩三天也許會好一點,因為正在講安忍,不好意思跟人發脾氣,但過一段時間,你還是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不會有什麼改進。但假如對修安忍很重視,覺得這是對治煩惱的靈丹妙藥,經常以慈悲忍辱來對待周圍的人,慢慢地,你的性格肯定會改變。

我非常希望通過《入行論》的慈悲精神,逐漸感化一些粗魯兇惡的人,使他們的相續變得溫和調柔,以《入行論》散發出來的祥和愛心,遣除自他相續中自私自利和狹隘虛榮的一切黑暗,讓眾生真正感受到大乘菩提心的溫暖,心相續一天比一天有所改變。

當然,像我這樣的人教誡你們,的確也是不好意思。但我通過大乘佛法的熏習,跟剛來學院的時候比起來,現在還是有點進步。以前如果有人傷害我的家人,我會做出什麼事情也不好說,但現在我經常觀察自己,相續還是有一定的改變。

因此,大家應經常祈禱寂天菩薩為主的大乘上師,如果他們的悲心光明融入我們相續,我們的愛心和悲心一定會開花結果的。但若沒有經常祈禱,我們剛強難化的心相續,有時候就像偏僻荒涼的曠野,很難得到諸佛菩薩的慈悲滋潤。所以,希望大家多祈禱大乘上師和傳承上師,另外,在行住坐臥中,經常以這些金剛語來調伏相續。如果自己的相續有了改變,調伏他人也不是特別困難,但若自己一點轉變都沒有,紙上談兵也不一定有大利益。

今生我能遇到這樣的佛法,的的確確感到非常榮幸,這是發自肺腑的一種話語。有地位、有名聲、有財產,享用各種美味佳肴,這些都不是特別珍貴,而遇到殊勝佛法、懂得人生真理、修學大乘自他交換,這才是最難得、最可貴的。大家有了這種機遇,不要認為它隨處可得,當你擁有幸福快樂時,千萬不要輕易放過,否則一旦失去了它,後悔也無濟於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