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智慧人生

——20120603索達吉堪布對四眾弟子的希望和建議


◎ 一個希望

今天,我和在座的道友們一起,重溫幾個簡單的佛教理念。 學習佛法,對佛教徒而言,是至為重要的。世間任何一門知識,都需要先學習、再實踐,在充分掌握其規律之後大膽創意;學佛也要先學習佛陀的法教,再親身修持、體驗,而後將佛法的精神傳遞給眾生。現今時代,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佛教徒打開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之門。我們可以通過網路、光碟和電子書等方式研學佛法。我經常想,這一定是諸佛菩薩的加持!對此,佛教徒一定要充分意識並利用。

你們千里迢迢來喇榮參加法會,法會結束之後,又不得不回到城市的汪洋大海中。你們都有各自的家庭、工作、生活和學習,我們要找到你,是那麼不容易;你要找到一個能夠託付的寺院,也是難而又難!漢地的寺院是那麼少,人又是那麼多,即使你懷著忐忑之心,來到一座寺院,寺院也不一定能滿足你的追求和渴望。而網路,向你提供了一個次第深入佛法的機會,你可以足不出戶,像山中的修行人那樣通達並修行佛法。佛教徒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通過網路來學習佛法。

佛陀在戒律及其它經典中強調:希求解脫之人,一定要長期依止善知識。佛陀並沒有說:“上師的法體殊妙莊嚴,你要天天瞻仰;上師的法音,即使是上師的哈欠之聲也美妙動聽,你要天天聆聽。”在具德上師的相續中,蘊藏著豐富的佛法寶藏。依止上師,就是隨學上師的意趣和一言一行,就是要獲得上師心中深藏的法,自己不斷地修習。如果依止上師,卻對上師心續中深邃的智慧一無所獲,所謂的學佛,也只是一紙空文。

世間有那麼多在家佛弟子,如果每人依止一位善知識,可能沒有那麼多上師;如果共同依止一位上師,上師又不一定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而依靠網路光碟等途徑,一樣可以依止善知識,獲得佛法的精髓要義。有些道友雖然不在上師身邊,但比山裡一些出家人修行更優異。那些人天天跟著上師、目不轉睛望著上師,就是不好好學習佛法、不實地修持,最後,他們會一無所得。而遠在城市的一些佛教徒,在聞思上師所傳的法教之後,真正改變了相續。

現在,很多人為了學佛而上網,包括老年人,這麼做很有必要。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居士說:“我一定要聽課,要好好學習佛法。我讓孫女幫我裝好電腦,我直接上就行。”老年人到山上或寺院聽法是不現實的,通過在家上網的方式學習,一樣能夠獲得大乘佛教智慧和悲心的意義。

21世紀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佛教徒一定要與時俱進!所謂與時俱進,不是像世間人那樣標新立異,而是要利用現代科技,在不被網路染汙自心的前提下,將上師充滿智慧、直指心性的開示,融入到心靈深處,運用在家庭、工作和生活中,調伏自己無始以來那顆桀驁不馴的心。

◎七點建議

1. 在家佛教徒的責任:家庭、工作、修行

在家佛教徒有三種責任,第一是家庭的責任。本來,這不需要我來說明,但是在現實中,不強調這一點似乎不行;第二是工作的責任;第三,你是一個佛教徒,與世間之人不同,你有修行的責任。

一些佛教徒在學佛之後,對父母、丈夫或妻子兒女不聞不問、漠不關心。他們每天念《普賢行願品》、看光碟,引起家人強烈不滿,致使家中硝煙彌漫,經常處於一觸即發的緊張狀態中。由於學佛受到了阻擾,他們對家人深生厭離,一心渴望像山裡修行人那樣,過清修的生活。但是,他們出離塵世之心未必真實堅固,也許只是一時的逃避。出家後不久,由於環境艱苦、生活單調,修行艱難,他們又開始思念城市的舒適和便利,想回去過一種自由自在的世俗生活。如果佛教徒與家人長期冷戰,對佛教團體乃至整個佛教的發展不一定有利。

在家人瑣事纏身,今天同學生日,明天親戚結婚……佛教徒既不能和他們同流合污,也不能過於極端,有違世間的禮儀和規則。作為一個佛弟子,應該儘量隨和、仁慈和體恤。一些修行要訣中說:世人之所為與我之所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完全百依百順也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你要從內心關注他們暫時和久遠的利樂,不能徹底拋下和放棄他們。在世間人非常重視的一些事情上,你要隨順他們;在不殺生等關鍵的問題上,你要把握原則。要利用一切剩餘時間來修學佛法。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後出生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出家後,父母無人贍養,孩子沒有人撫育,家中會出現一系列困窘的局面,甚至難以為繼。我們都是在父母的溫柔呵護下長大,父母和子女,是我們人生的一種責任。在我們短暫的此生中,如果盡自己的一生精進學修,學佛的時間也不算短。盡到家庭義務,是在家居士的第一個責任。

第二是對工作的責任。有的人本來擁有驕人的職業,但學佛後不久,就棄之如敝屣。在現代社會中,要找一個好職業相當不易。你有沉重的生活壓力,因為一時看破紅塵,就輕易拋棄了工作,最後走投無路,陷入非常可憐的境地。

其實,在工作的同時,你可以對你的領導、同事和下屬慈悲以待,以大乘菩提心開顯宇宙人生的實相,闡揚大乘佛法的寶藏。你的工作,就是度化眾生的道場。你身邊的人本來不信佛,由於你的悲心和智慧、你出眾的能力、你的聰穎和善巧,最終,你可以讓他們的心歸向佛法。你要對工作認真負責,為你身邊的人樹立一個新時代佛教徒的形象,一個楷模。

有的佛弟子各方面都出類拔萃,有的人最初精進苦行,拋棄配偶子女和工作,一心想在今世就取得出世間的成就。但是,當所有壓力都集於他一身,他又無法承受。最後,他為了現世的利益,與人同流合污,徹底放棄學佛,過著行屍走肉的生活。

人們認為,只要生活優裕、家庭美滿、工作出人頭地,人生也就不過如此了。但我們是希求解脫之人,與世間人不同。所以,第三個最重要的責任,就是不間斷修行。如果你天天高朋滿座,就會斷送自己的解脫慧命。因此,無論你身處怎樣的環境,都要堅持修學佛法。或許,你會遭遇家人、同事、朋友的不解和質疑。這時,你要有面對的能力,有應對的準備和方法。你要在這方面下功夫,只要你具足機智和善巧,一切會吉祥如意的。

在漢地城市中,有許多成功人士。他們家庭和睦,在企業中肩負要職,個人的修行也相當優秀,基本圓滿了所有課程。當然,他們疲憊不堪,沒有娛樂和閒暇。學院裡精進的修行人,連星期天也會用於學修,但大部分出家人還是會稍事休息;而學會的道友在一周緊張的工作之後,週六和周日都要共修學習。家人難以理解,你週末跑到哪裡去了?為什麼不和家人共用天倫之樂?作為佛教徒,相信你有能力讓你的家人不僅信賴你,而且支持你。不間斷修行,這就是在家佛教徒的第三個責任。

2.佛教道場應當聞思、實修、傳播佛法

接著,我想對以漢地為主的道場,提出我的幾個建議。所謂的佛法,就是教法和證法。教法是由聞思三藏十二部而得到的;證法是將佛陀的教法,在相續中數數修行,成為與你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道場應該具備什麼?不是巍峨的佛像、不是香煙繞梁、信眾如雲,當然,如果這些一應俱全,也非常好。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要學習顯密經論並潛心串習,而後,將釋迦牟尼佛的精神傳遞到其他眾生的相續中。

如果一個道場或寺院不具足這三法,即使佛菩薩像修葺得殊妙莊嚴,周邊林木幽深,令人心曠神怡,這個道場依然是不圓滿、不完整的。因為,一個寺院的根本——它的精要和靈魂就是聞思修行。

在雪域舉辦的研討會上,我們對藏地寺院提出這樣的要求:寺院,要起到寺院的作用。人們來到寺院,是出於對博大精深的佛教的敬畏和興趣;是因為虔誠的信仰和對解脫的渴望。如果寺院不給他們提供學習論疏和修行竅訣的機會,不起到傳播和弘揚佛法的作用,這些人就會懵懵懂懂地來,迷迷糊糊地去,得不到任何實際的利益。

當然,他們會在佛菩薩像前磕頭、燒香、許願說:“請佛菩薩保佑我孩子平平安安、考上大學,保佑我丈夫身體健康……”諸佛菩薩的加持力不可思議,他們也可能如願以償,這麼做無可厚非。但是,在釋迦牟尼佛真正的法教中,如果沒有聞思修行,凡是和寺院相關的一切人,都是盲目而行。

在雪域藏地,一些寺院的僧侶及周邊的百姓,具有相當高的佛學素質。他們既能講解深奧的教典,又知道如何在心上修行。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顆忘我利他的心,會盡他們的一切力量,把諸佛菩薩的心要寶藏傳遍四方。

我覺得在漢地的道場中,真正的寺院不算多。但是可喜的是,一些學習顯密經論的小型佛教團體正在蓬勃興起。比如學會的道場、居士林、佛教中心……如果佛教徒聚集在一起,只是聚餐閒聊,就沒有些許意義;即使天天諷誦經文,也意義不大。誦經雖然是一種善法,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要通曉佛法的內涵和精髓。

為了讓眾生獲得佛法殊勝的利益,上師法王如意寶殫精竭慮、不遺餘力。喇榮五明佛學院從二十多年前就開始廣弘佛法。不久前,我去壤塘覺囊派、噶舉派的一些寺院。在覺囊派的一個道場中,有300多人正在進行為期三年的閉關,300多人正在聞思經續論典。我班門弄斧,為聞思的僧人傳講了時輪金剛的六加行。

我驚訝地發現,這些寺院的法師都是出自喇榮五明佛學院。其中一位還做過我的鄰居,我有些眼熟,卻叫不出他的名字。當時,他只是一位默默無聞的修行人。在佛學院中,這些出家人鮮為人知,一旦走出山門,卻能在幾百人面前廣引博征,宣講五論,而且非常圓滿和成功。所以,我希望正在學習學院課程、具有殷切利他心的在家學子,未來能在不同的環境中廣弘佛法。只有佛法興盛,眾生才能安樂。這就是我對佛教道場的三點建議。

3.道場負責人應具備人品、智慧、利他心

無論是寺院住持、居士道場的組織者或佛學小組的組長,最首要、最根本的條件,就是德行高尚。如果是出家人,則要嚴持律儀。假如一個人戒律清淨,人格穩重、可靠,在這個基礎上,為人正直、心地敦厚善良,就像上師法王如意寶在《教誨甘露明點》中所說的那樣,要具足賢善人格的功德。

第二,負責人要有智慧。一個人如果人格卑下,就會無惡不作;如果智慧淺薄,就會把好事變成壞事,把團隊引往錯誤的方向。前不久,在一個二三十所寺院參加的研討會上,我提出:“不管是活佛還是堪布,寺院最主要的負責人,應當具有很高的綜合素養,尤其是廣博的佛學知識和修證智慧。因為寺院是知識份子的團體,如果管理者不是知識份子,人們就會不服。”在現在這個時代中,誰也不會服誰。除非管理者是真正具有水準和能力的人。

以前,在一些偏遠地區和以老年人為主的學佛團體中,由於人們的文化程度較低,我們只能從發心的人中選出一位負責人。但以後,希望各地在遴選負責人之時,一定要選智慧出眾的人。世間選舉一位元村長,也需要一定的水準;錄用一位幼稚園或小學老師,也要經過各門學科的考試,如果總分不夠,就不會錄取他。佛教群體是智者的群體,智者團體的負責人必須是一位智者!否則,團體之中,人人都具有一定的素質,管理者卻缺乏取捨和決策的能力,這怎麼能行!

無論是藏地還是漢地,有些寺院的最高管理者,顯現上學疏才淺,一旦權力掌握在他們手中,他們就會因循守舊,壓制一切建設性的創意。即便下面的人試圖發揮寺院的作用,提出高瞻遠矚的建議,也不會被他們採納和實施。現在是21世紀,智慧淺陋之人,已越來越不適應這個時代。

第三,要有利他心。負責人如果具有人格和智慧,卻沒有利他心,就不會關心這個團體,包括外界與之相關的一切,他都會漠然處之,不予重視。作為一家之長,至少要對家人負責;一個團體的負責人,最關鍵的就是一切時分都思維利益他眾的心。無論是寺院還是居士團體的負責人,一定要有人格、智慧和利他心。有了這三法,其他的一切功德都能圓滿。

《君規教言論》中說:在這個世間中,所有功德都聚集于一身的君王很難尋覓。但是,一定要具足這最根本的三點。這就是我對道場負責人的三點希望。

4.佛教徒需要信心、大悲、智慧

佛教徒應當具備哪些要素?顯宗有顯宗的條件,密宗有密宗的資格。作為一個佛教徒,至少應當具備三樣。第一是信心,第二是悲心,第三是智慧。佛教徒與其他人不同,對佛陀、甘露妙法和具相上師如果沒有信心,那麼,無論你擁有怎樣的頭銜和聲望,都無濟於事。許多知識份子對佛教抱有好感,但就是沒有信心。佛教徒與非佛教徒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就是信心之別。

為什麼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講皈依時,著重強調了三種信心?沒有信心,就不會皈依;不同的信心,有不同層次的皈依。信心是入門之基,沒有信心,就沒有資格入門。佛經中說:沒有信心之人,如同種子被烈火焚燒殆盡,善法的妙藥功德,一絲一毫都不會在他心中產生。

第二,大乘佛法的基礎,就是對一切眾生的悲心。沒有悲心就會鐵石心腸,視生命如草芥。你會一邊念經,一邊打蚊子、殺螞蟻。如果沒有悲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獲致證悟的菩提心就不可能產生,沒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佛子。

第三,佛教徒要有智慧。這幾年來,我到過很多地方,相比從前,佛教徒的佛法素養有了很大提高。以前,我每到一地,心裡都有一種說不出的心酸和慨歎:假如這些人瞭解佛法的內涵和意義,該多麼好!他們是那麼虔誠、那麼有信心,卻對佛法一無所知,多麼地可憐!

雖然各地佛教徒有了較大的進步,但迄今為止,不要說佛法深奧廣大的意義,有些人連基本的佛理都不懂,讓人十分悲憫。昨天,我遇到一位居士。他說:“有些佛教徒比非佛教徒還要迷信!”有些人平時也不重視學習,比不學佛的人還要迷信無知。

一些參加金剛薩埵法會的人,不僅受過皈依戒,還得過密乘大圓滿灌頂,卻對密法法本和出家人的法衣滿不在乎,在上面任意跨越。法本就像佛像一樣,不能踩、不能跨。如果這麼做,受過皈依戒的人,就會失壞皈依戒的戒體。

我在傳講《入菩薩行論》和《前行》時,都再三提醒過,只要是學會學員,都知道如何恭敬三寶所依。《大圓滿前行》中說:“出家人的三衣,哪怕是一塊碎片也不能跨越,一定要恭敬頂戴。”學院的出家人在經堂走路時,都特別小心翼翼,儘量讓別人歸攏法衣和法本,不會在上面跨越。

從這一小小的舉動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有的人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無所不知,但由於沒有次第系統地學習顯密經續,連基本的佛法常識都不懂。他們的行為,與經論的要求相去甚遠。因此,佛教徒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所謂的佛教團體,如同群盲一樣,對自己、對眾生,不可能成辦任何利益。

近幾年來,各個地區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前進的步伐不能停頓、終止,還需要不斷地深入。提高佛教徒的綜合素質,不僅是我的責任,也是你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否則,在任何一個場合,或者在其他宗教徒面前,一些佛教徒的言行,讓我們深感羞愧,無地自容。學會裡一位大學老師說,本來,他認為弘揚佛法是堪布和上師的事,現在,他終於明白,弘揚佛法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你們應該回憶,每天念誦的發心儀軌是怎麼說的?在座的每一個人,不論是出家人、在家人,都有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的責任。

有些人經常說,我是這個寺院的法脈傳承,那個上師的根本弟子……除此之外,對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漠不關心,這對整個佛教的發展是相當有害的。我們是否聽到過基督徒說,我是這個牧師的、那個神父和教堂的?他們都一致讚歎基督的慈悲,思考的是如何發揚基督的濟世精神,怎樣播種寬恕、喜樂、讓大愛充滿世界。由於他們卓越的努力和團結的力量,致使他們的教法傳遍人間。

佛教徒卻作繭自縛,將自己禁錮於一個狹隘的概念中,開口就是我的上師是如何了不起。有人這麼讚歎我時,我也深感不悅。你如果對某位上師深具信心,不需要把信心變成嘴上的泡沫,發出空穀回聲。

大家要感恩釋迦牟尼佛,要讚歎佛教的殊勝和偉大。只有這樣,佛教徒才會親如一家。否則,這位上師有一群弟子,那個上師有一群弟子,上師與上師之間,弟子與弟子之間,矛盾重重、互相隔閡乃至對立,這樣,佛陀的法教永遠也不會有廣弘的機會。佛教徒要有廣大的智慧,要精誠團結。是顯宗或是密宗,是藏傳抑或漢傳南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麥彭仁波切也說過:“佛教的各宗各派就像是一對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畢竟,你的父母是同一個,彼此應該相親相愛,而不是兄弟相煎,以一種偏狹的意識互相競爭、拉攏弟子。

學會也要求不干涉任何上師,不拉攏其他教派的弟子。未皈依之人多如繁星,如果能讓他們皈依三寶,是對他們最大的利益;已經皈依三寶之人,拉來拉去,都是在一個大家庭中,沒有些許意義。對具相上師而言,是從來不會缺人的。真正的上師不需要弟子拉人來填補空缺,不需要弟子關心上師弟眾的數量。我對佛教徒提出的第三個要求,就是佛教徒一定要有智慧。

5.藏地大德應以弘法為主、基礎法為主、素食為主

依靠三寶的加持,近年來,很多藏地大德去漢地弘法,總體上是非常可喜的。畢竟,人人都有好奇心,如果最初沒有值遇上師,就不會皈依佛門,也不會有日後的修行。假如因緣不具足,這一切都不可能實現。但是,上師們到漢地,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回顧我為漢地四眾道友傳法的經驗,對此,我也有三個建議。至於是否接受,你們酌情而定。

  1. 上師到漢地,第一不要化緣,而應以弘法為主。化緣對佛教是相當有害的。作為上師,不論是灌頂、傳法、皈依和念傳承,都要以利益眾生的心出發,不能摻雜其它目的。但是我確實發現,有些上師不是為了弘法而去漢地,有的佛弟子也對傳播佛法漠不關心。這種做法,對自他、對佛教都是相當不利的。

    我經常對漢地的大德說:“你們應以弘法為主。”在漢地,一些寺院成為工商局、旅遊局和地產商開發的景點,根本體現不出佛教原有的精神和特色。寺院如果不弘揚佛法,就會成為靠門票、經懺和旅遊業生存的營利場所。一場佛事需要多少錢,付錢才能超度,不付錢就不給念經。這樣,寺院就會淪為金錢的奴隸。如果這種惡習廣為流傳,未來的佛教究竟會變成什麼樣?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浩瀚如海,但迄今為止,大多數佛弟子尚未獲得它甚深的智慧和力量。究其根源,上師們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他沒有弘揚大乘佛教的內涵和精神,他們以建築為主,以化緣為主,以各式各樣表面上的善行為主。以這個原因,那些皈依他、信仰他的人,也都是忙於形象上的善法。因此,我建議上師們去漢地時,一定要以弘法為主。傳播大乘甚深和廣大的教義,是我們的第一責任。

  2. 要以傳基礎法為主。很多上師直接傳最高的法,什麼本來清淨、任運自成、大威德……直接灌頂,連灌頂需要守護的誓言都不宣說。暫時,弟子看上去信心十足,似乎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從究竟上來說,這種做法卻相當危險。就像摩天大樓需要從最底層建起,依靠深厚、堅固的基礎,才會有高入雲霄的壯觀景象。而現在的佛教徒,只念了一點皈依,就高攀大手印、大圓滿等正行法,其結果會像城市的爛尾建築,由於缺乏資金、手續不全、老闆逃之夭夭,最後不得不被迫終止。

    同樣,有些人在基礎法上蹣跚不前,這樣,即使你得到一個大法,也只是名相上得到。你的相續尚未成熟,暫時來說,得深法也未嘗不可,但從長遠而言,對你沒有利益。就像造一所公寓,你不打地基,造完後將它裝修一新。從表面上看,它和其它公寓沒有差別,但因為它地基不穩,時間一長,就會全盤坍塌。

    因此,我希望大德們以傳基礎法為主。就像學會安排的課程,在最初的五六年中,讓學員們打下堅實的基礎。既學習大乘理論,也進行實地修持。明年或後年,第一批圓滿加行之人,我考慮通過直播或其它方式,給他們傳講密法。我有把握,只有這樣,他們此生的修行高樓,才不會突然化為齏粉。

    雖然人身無常,壽命短暫,但無論如何,我們也要為未來做準備。你們不要以為:我不修加行也照樣能……只要生命沒有出現意外,我們就要按照菩提道次第一步步走。就像學院裡很多修行人,在長年聞思修行、積資淨障之後,他們的修行之路才會變成通途。所以我建議,最初傳法時,應以基礎法門為主。

  3. 希望藏地大德去漢地時,以素食為主,最好不要在大眾面前公然吃肉,否則,藏傳佛教的形象會由此受到嚴重損害。前不久,在雪域寺院高僧大德參加的一個研討會上,有一位堪布指出,他所在寺院的一個木匠說:如果要皈依,他不會皈依藏傳佛教,而是要皈依漢傳佛教。唯一的原因是,藏傳佛教的很多上師吃肉!一個木匠的智慧是有限的,他不瞭解,自古以來,藏傳佛教素食的大德非常眾多。但是,從一個工人嘴裡說出這樣的話,值得我們深思!

    在青海舉辦的另一個佛教研討會上,一位法師說,有的上師認為:“因為眾生可憐,我要和它結緣,如果吃一點肉,我就能超度它。”對此,一位堪布開玩笑似地反駁:“吃肉只是與六根中的舌根結緣,除了舌根,還有五根,為什麼你不能眼睛看它一眼;敲一敲肉,耳朵聽一下它的聲音;鼻子聞一聞;手摸一摸?這些都是結緣的方式。難道這樣不能超度,非要吃它的肉不可嗎?”

    有些弟子也說:“上師啊,你應該好好地吃一頓,邊吃邊為它超度,不然,眾生也太可憐了!”我們承認,有的弟子對金剛上師有著非同一般的信心。但是,有些佛教徒也可能過於愚癡和盲目了。

    現在,以學院為主的藏地大德都在宣導斷除肉食,總的來說,藏傳佛教正在改變舊有的習俗,向素食轉變。但是,也有些上師偷偷摸摸地去漢地,在不同的場合大吃特吃,並大肆讚歎吃肉的行為。一些學會甚至學院的出家人也不辨是非,隨聲附和。佛陀在大量經教中說,吃肉就斷絕了大乘的種性。如果你實在業力深重、煩惱難忍,不吃不行,我們也沒有辦法。我們不敢說,只要是佛教徒,一律都不許吃肉。有的地區也有其特殊的情況。但是一般來說,漢傳佛教的素食觀,才是最令人讚歎的,漢地信眾在這方面的行持也格外清淨。

    有的書中說:“吃肉就是吃眾生的生命。”確實如此。我並不是說,所有的藏地大德都必須這麼做,這只是我的一個小小建議。現在是21世紀,人人都有言論自由。我相信上師們不會生氣,包括上師的弟子們,也不會因此勃然大怒。假如他們真的遷怒於我,我也沒有辦法。

6.依止上師要細心觀察、恆心依止、開心得法

如何依止上師,是佛教徒最關鍵的問題。對此,我也有三個希望。依止上師應該有三心。最初是細心觀察,中間是恆心依止,最後是開心得法。首先,我們一定要細緻用心地觀察,不能一遇到上師就立刻依止。在世間,你結交一位友人、一個合作夥伴,或為自己的孩子找一個德育老師,也會先從各方面觀察,瞭解他的人品和能力,看他是不是值得你信賴和託付。依止上師也是如此。有些人急於得法,說:“來不及觀察了,就要灌頂傳法了!”沒有什麼來不及的,這樣的行為,只能反映出這些人的無知。

尤其是現代社會,資訊業是如此暢通和發達。如果他是從藏地來,他來自藏地什麼地方?哪一家寺院?在寺院裡是什麼身份?在當地口碑如何?假如是漢地法師,他來自漢地哪所寺廟?在廟裡擔任什麼職位?表現如何?他們所持的戒律是否清淨無染?人格和智慧是否真實具足?這些都需要充分瞭解。你不能因為他是某某活佛的轉世,就不加觀察,立刻依止。今世究竟有沒有成就和功德,還是要詳細觀察。

我們並不是反對活佛,我們的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也是伏藏大師列繞朗巴的轉世活佛。有的活佛自己也承認:活佛也需要艱苦地學習和訓練,需要長期精進地修行。前不久,頂果欽哲仁波切的轉世活佛,年輕的楊希仁波切公允地說:

“別人都說我是頂果欽哲仁波切的轉世,對此,我壓力很大。我一點也回憶不起我的前世,既然想不起來,相續中的所有功德,只有從零開始。所以,我從小就學習英語、聞思佛法、聽受世間各種知識,每天都要學十幾個小時,這些年來,我一直都在拼命。我覺得,我和別人沒有差別,有的只是一個轉世活佛的頭銜、幾個不同尋常的夢境而已。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特殊的地方。至今,我都不認為我是他的轉世,我和他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我曾經用學開車來比喻學佛,學習開車時,教練尤為重要。如果教練不會開車,卻教我們如何開車,其結果一定是車毀人亡,雙雙墜入懸崖深壑。有一次,我們坐車出去,開車的人不熟練,車偏離大路,駛到曠野上。他不踩剎車,卻大叫:“快祈禱三寶!快祈禱三寶!”我們中的一個人對他吼:“祈禱三寶沒用,你快踩剎車!”當然,祈禱三寶是決不會空耗的,但與此同時,你也要踩剎車。

第二,要恆心依止。恆心依止就是像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那樣,長年依止上師。法王如意寶在世時,我們依止他老人家長達二十多年。但對有些利根者來說,也許不需要這麼久。比如法王如意寶依止托嘎如意寶只有六年。長期廝守在上師身旁,不一定叫依止。所謂的依止,就是學習上師傳授的法要。如果你學習了六年,就是依止了六年。如果你什麼也不學,即使跟著上師亦步亦趨,也不叫依止。

有人認為所謂的依止,就是做上師的侍者:給上師開車、做飯……其實,真正的依止,就是長年聽受、思維、潛心修持上師所傳的顯密修要,相續發生徹底地轉變。隨著時光推移,有一天,生死無畏的境界會真實降臨……正如法王如意寶在一首道歌中所唱的那樣:

活著我非常快樂
因為能成就弘法大業
死了我極其歡喜
因為能往生清淨剎土

大成就者從佛法中品嘗到無法言喻的歡喜,無論是痛苦還是快樂,對輪迴中任何一種業感的顯現,都已經超越了希望和擔憂的患得患失之心。我們也是這樣,生活中有時歡樂,有時悲傷,時而諸事如意,時而千曲百折。然而,你內心已經得到了寶,你心裡洋溢著無比的歡樂,世間的榮辱得失和生老病死都不能再左右你,無論是活著還是死去,都無法改變你內心的喜悅。

如果心中沒有一點佛法的體驗和成就,就會患得患失,終年生活在憂慮和緊張中。如果你長期依止上師學修佛法,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認識心的光明,從而沉浸在深深的法喜中。就像米拉日巴、智悲光尊者和六祖依止上師,最後大徹大悟,生起了無與倫比的大安樂,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在家佛教徒通過長期學修佛法,最後,一定會瞭解輪迴虛幻的本質,從而坦然面對生命中的一切,懺悔過往今來的所有惡業,不間斷修持佛法。這樣,臨終之際,就會有往生的機緣和把握。即使此生未能往生清淨剎土,也不會墮落惡趣。這就是依止善知識的最後結果。

也有人雖然依止上師,卻一無所得。佛陀說過:“我已經為你指出了一條解脫妙道,能否解脫,就要看你自己了。”看你是否真正誠信,看你是否精進修行。上師再好,你如果不按照上師的言教去行持,是不可能解脫的;或者就像提婆達多和善星比丘一樣,以正法為因,反而墮入惡趣。解脫,首先要依靠上師指點迷津,而後要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修習。這就是我對依止上師的三點希望。

7.弘法應有無偏悲心、無私奉獻、無畏精神

有些道友希望自己即生中就能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關於弘法,我也有三個建議。第一是無偏的大悲心;第二要無私奉獻;第三是無畏的精神。

弘揚佛法時,首先要具足周遍所有眾生的大悲心。無論是哪個民族、國家和地區;不論是人類、旁生還是其它形式的生命,只要是生命,只要他們正在承受深重的痛苦,就要盡一切可能解除他們的苦難。這種發心,叫做真實無偏的大悲心。

我們只對與自己生死攸關的人,才能生起些許的悲心;對無關痛癢之人,乃至我的仇敵、我親朋的怨敵就無法產生悲心。我們要警惕和斷除《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九種負面心態。如果真正想把大乘智悲雙運的精神傳遍世界,要記住所有生命都是我們利益的對境。這是我的第一個要求。

第二是無私地奉獻。利益眾生是無條件的,假如有條件,就是自私的行為。前不久,我送給智悲學校義工和愛心學生四個字:“無私奉獻”。我們幫助眾生,哪怕是在路上向一位老人伸出援手,既不是為了今生得到回報,也不是為了來世人天或解脫的果位,而是無私奉獻。無論我走到哪裡,無論我做什麼,即使別人埋怨我、誤解我或傷害我,我也要不計個人利益,不摻私人動機,只要能解救眾生於苦難,我無怨無悔,因為我是一個大乘佛教徒。有了無私奉獻,才能修成一顆剎那也不為自己的大悲菩提心。在尋求一己私利的染汙心驅使下,你所做的一切,都不會趨向菩提的果位。

第三,弘揚佛法要有無畏精神。我們凡夫經常會遭遇挫折和困難,如果沒有大無畏的精神,就會中途夭折。就像學會的很多道友,剛開始時發心非常踴躍,一旦受到非議和誤解,就會灰心喪氣,心生畏懼,只想退而獨善其身。在佛教徒中,修自己解脫的人比比皆是,能英勇無畏地站起來,無論遭遇何種艱難,都要把佛法如意寶傳遍世界的人很少。在家佛教團隊中,尤其需要有能自我犧牲、奉獻一切,真正利益眾生的人。

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種種違緣和障礙,這時,我們要想到釋迦牟尼佛因地時,為了利益一個眾生,是怎樣甘願墮入地獄十萬劫,又是怎樣割截自己的身體、獻出自己的生命的。我們要效仿和追隨佛陀偉大的足跡,以大無畏的精神來弘揚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