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法方式01

索達吉堪布 開示


第一節課 聞法方式01

思考題

  1. 發菩提心需要具備哪兩個條件?請一一說明。你是不是這樣發菩提心的?
  2. 怎麼樣緣一切有情生起大悲?請以竅訣的方式闡明。你這樣觀想之後,自相續有哪些改變?
  3. 什麼叫做三殊勝?行持善法為何要以三殊勝攝持?你今後能否做得到?
  4. 善行是大是小以什麼來決定?為什麼?明白這個道理,對你有哪些幫助?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此大圓滿龍欽寧提內外前行,是華智仁波切長期依止如來芽尊者聽受二十五次之後,依照上師口傳而記錄下來的。其中內容非常豐富,具有殊勝的傳承加持力。

全文分二:甲一、聞法方式;甲二、所講之法。

甲一(聞法方式)分二:① 發心;② 行為。

乙一(發心)分二:① 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② 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

發心分為兩種,一是大乘顯宗的菩提心,一是金剛乘密宗的觀清淨心。

大家應該明白,《前行》不是一般人可以聽受的,這個法雖然表面上是基礎法、前行法,但實際上對聽受者的要求比較高。就像世間學校的高考,沒有一定水準的人不能參加,同樣,聽法者如果發心不正確,也不能聽受這個法。現在社會上大多數人都不聽法,即使有因緣偶爾聽受,目的也不會為了利益無量眾生,更不會觀想一切均為清淨。有些人聽法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有些人是為了發財、治病、得名聲、工作順利,這些目的都不如法。本論是相當深的大乘竅訣,對希求世間八法、名聞利養的人來講,恐怕不一定適合其意樂。所以,我們從發心的角度,也可以看出這部論典的殊勝性、甚深性。

丙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

一般來講,世間人的發心渺小、狹窄,完全是自私自利或希求今世,除此以外,發願“乃至成佛之間,饒益無量無邊的眾生,令其獲得不可言說的無上佛果”,這種念頭從來也沒有想過。誠如寂天論師所言,不論是具有功德的梵天、帝釋,還是恩重如山的父母,縱然在夢中也沒想過要發菩提心,更何況說真正生起了。但對大乘修行人來說,在聽受本論之前,首先要發菩提心。

那麼,如何發起菩提心呢?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緣眾生的大悲

我們先要明白:身處在六道輪回中的眾生,無始以來沒有一個未曾做過自己的父母。做父母時,他們都是無微不至地呵護我、恩寵我,最好的食物先給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給我穿,十分慈愛地撫育我成長。

其實,六道眾生都當過父母,這在佛經中也有記載:《父母恩重難報經》中說,有一天,佛陀帶領眾弟子往南方行走,見到路邊有一堆枯骨,佛陀便對這些骨骸以五體投地的方式頂禮。阿難不解地問:“您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為眾人所皈依敬仰,為何要禮拜這堆骨骸呢?”佛陀說:“這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的骨骸,或是多生累世父母的遺骸,由於這個緣故,我今天理應對它頂禮。”佛陀在《梵網經》中也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只是因為時間過於久遠,加上胎障所蔽,眾生認識不到罷了。

然而,修持菩提心的聖者,能真正體會到這一點。阿底峽尊者在聶塘時,有天看見一匹馬將脖子卡在樹中,拼命地在那裡嘶叫掙扎。尊者忙對旁邊的人說:“我的老母親正在受苦,請快救救她!”所以真正修過菩提心的人,無論看見什麼眾生,上至梵天帝釋,下至螻蟻昆蟲,都會生起與父母無別的想法,絕不會產生殺害之心。法王在《懷業時語》中也說:“三界眾生皆為父母親,當以大慈大悲平等護。”

三界眾生既然都當過父母,我們就不能只孝順今生父母,而對其他的眾生,尤其是關係不好的怨敵、人類以外的動物不管不顧,甚至肆意殘殺,否則,這是修行人的一種恥辱,不是大乘菩提心的表現。其實,修行最難的就在這裡。很多人口頭上說要發菩提心,高僧大德講經時也再再強調發菩提心,可是你這種心生起來了沒有?你能否將一切眾生與今生父母平等對待?這還是值得觀察。倘若你所學的理論並沒有付諸實踐,從沒有生起過一剎那的菩提心,那你說得再漂亮,也只不過是重複前人的話而已,對自己沒有多大利益,想真正利益他人就更不可能了。

所以大家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經常思維:眾生都做過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時候,始終無微不至地關心我。就像堪布阿瓊所說,即使父母沒經濟條件而當乞丐,他們乞討的食物中,哪怕有一點油脂或一團肉塊,也捨不得自己吃,馬上會給我;在垃圾堆裡找到一件破破爛爛的衣服,也會把稍微乾淨、結實的地方,給我做成衣服或補丁。除了極個別父母因特殊業力不疼愛子女以外,一般來講,不管是有錢人、沒錢人,他們對孩子的關愛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每個人都當過孩子,你們可以想一想:父母對自己付出多少?自己又對父母付出多少?有些人長大後雖然很孝順,但一個月中連半個小時也抽不出來陪父母,好好對他們噓寒問暖,所以父母非常可憐。當然,若想報答父母的恩德,僅陪他們聊天是不夠的,關鍵要讓他們學習佛法。現在提倡最多的報恩方法,就是給父母洗洗腳,其實這不是很重要,腳髒也可以、腳乾淨也可以,腳怎麼樣都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應該給父母“洗洗心”。父母無始以來相續中遍滿了貪嗔癡,今生中若沒有辦法以自力洗掉,也應讓他們借助於佛法的力量消除,這才是最好的報恩方法。

當然,這是對今生父母而言的。同樣,一切眾生無始以來都當過我們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恩深似海。但遺憾的是,他們因為愚昧無知,再加上沒有大乘佛法和善知識的引導,雖然拼命追求各種快樂,卻不知奉行快樂之因——十種善業,為了發財去偷盜、為了長壽去殺生,將樂因當成仇敵一樣毀滅掉,如寂天菩薩所言:“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他們雖不願遭受任何痛苦,卻不知捨棄痛苦之因——十不善業,反而為了快樂而邪淫或賭博,以至於“眾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所想與所做背道而馳,最終得不到絲毫快樂。

放眼整個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人類造惡業的手段層出不窮,造善業的手段微乎其微、極其鮮少。很多人糊裡糊塗地步入歧途,對世間法的智慧完全成了造業的手段,善惡報應自己一竅不通,等在前方的唯有迷茫、黑暗、恐怖,就像雙目失明的盲人徘徊在無邊無垠的曠野中一樣,根本不知方向。

很多人確實非常可憐,一旦淪為地獄、餓鬼、旁生的眾生,何時才能了知取捨因果啊?有時候我們應想一想,自己會不會墮入三惡趣?一旦墮入三惡趣中,解脫的機會極其渺茫,可以說幾乎沒有。我們現在獲得了人身,一定要抓住機遇,否則,以一念之差而造下彌天大罪,到時想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我們現在擁有人身的時候,應該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同時緣那些迷茫的老母有情生起大悲心,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

二、緣佛果的智慧

再進一步觀想:要想幫助一切眾生遠離痛苦,別的方法無濟於事,如今我遇到大乘善知識和大乘佛法,自己也有幸堪為法器,這種殊勝因緣具足的時候,一定要聽受能斬斷輪回根本的大乘佛法,同時不斷地認真思維、修持。此舉並不是為了自己快樂或得到名聲,而是為了使曾經做過自己父母、現在為六道痛苦所折磨的一切有情,擺脫各自業和煩惱的束縛,獲得遍知佛陀的果位。這就是緣佛果的智慧。

簡而言之,所謂的菩提心,正如彌勒菩薩所云:“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發心利益一切有情(緣眾生的大悲),願他們獲得圓滿正等覺佛果(緣佛果的智慧),就是菩提心的兩個條件。智悲光尊者也說過:“所謂的菩提心,斷除了自私自利,為眾生希求佛果之心猶如饑餓者尋找食物、口幹者尋找水一樣強烈。”這樣的殊勝發心,無論任何時候都要具足。

菩提心的修行方法,本論以竅訣方式告訴了大家,在藏傳佛教中,這個竅訣書相當難得,被當作最甚深的“指路明燈”。這次我們也不趕進度,每天能講多少算多少,希望大家在聽受的過程中,務必要把裡面內容貫穿於心,將華智仁波切的金剛語與自己的心互相對照,就像美女照鏡子一樣,反反復復看哪裡有“黑點”。對照之後你會發現,不要說以前沒學佛時造的惡業無法想像,即使學了佛以後,很多修行也是一種形象,且不說算不上大乘佛法,連小乘佛法的邊也沾不到,自己口頭上講得特別高妙,實則與正法南轅北轍。

有些人聽了我們的課以後,說:“我過去沒有懂得佛法,現在才懂了一些。”實際上,若把《前行》的內容結合你的相續,你懂得恐怕還不夠,一定要發願繼續學習。其實本論內容越學習越難,就拿“發菩提心”來說,誰都能口若懸河地講上半天,我也講了二十多年了,可每次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並沒有時時以菩提心攝持,有時候講課處於無記的狀態中,好像完成任務一樣,不是為自己、也不是為眾生,反正這一堂課不能缺,說是為了一切眾生,但為眾生的念頭沒有生起,這是很可怕的!

所以,每個人在聞法之前,當聽到“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時,自己的意識要當下轉變,若能轉變,一剎那就可以攝持聞法功德,這是非常關鍵的。當然,這也跟自己平時串習有關,若從來沒有這樣串習過,聽了多少年法也不一定發菩提心。但如果你每次不管做什麼善法,首先都想到利益眾生,那麼久而久之,就會習慣成自然。

因此,無論在上師或光碟、MP3、MP4面前聞法,還是放生、念咒、做慈善、當義工等修法 ,發菩提心都相當重要。不管你行持的善根是大是小,大至放生幾千頭犛牛、建造幾層樓的佛堂,小至持一句觀音心咒、念一聲阿彌陀佛名號,最初都應以菩提心攝持,這稱為“加行發心殊勝”。中間善根不被違緣損害,稱為“正行無緣殊勝”。(倘若你有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的境界,則應安住於此,這是上等正行無緣殊勝;倘若沒有這種能力,做善法時從始至終專心致志、聚精會神,不要三心二意,也是一種正行無緣殊勝。有些道友聽課的時候,剛開始有點專注,後來就心不在焉了,這不叫正行無緣。)最後為令善根蒸蒸日上,以回向來印持,這叫做“結行回向殊勝”,就像錢存在銀行裡被印持了,它的利息會越來越增上,但若沒有存進去,隨時都會被偷走或亂花掉。因此,藏地很多老修行人對回向非常重視,自己正在禪修、做善事時,如果突然有人找,他會說:“你等一下,我回向了再跟你說話。”“你等等啊,我回向了就出去。”即使沒時間念長的回向文,至少也要念一遍:“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這樣一來,善根乃至菩提果之間也不會耗盡。因此,所有善行以此三殊勝攝持是必不可少的。

這以上講了“三殊勝”,我們介紹過很多次,此處又再次作了強調,希望大家聽後不要只是一兩天的熱情,應把它作為有生之年不忘的修行法。我個人而言,對《大圓滿前行》不是像看報紙一樣,今天看了,明天就扔了,然後到處尋找新鮮法,而是對它的字字句句都非常珍惜。在過去,很多修行人將它視為如意寶,那時候沒有印刷的書,如果有人抄寫得非常好,有些人甚至拿一頭犛牛來請。當時的一頭犛牛,約為中等家庭財產的三分之一,可見很多人對這部法非常重視。然而,現在書好像太多了一樣,大家對法的希求心日漸退減,以這種可有可無的心態,要想加持融入內心有一定困難。

我們這次講得會廣一點,整理出來的法本也許有好幾冊,天天帶在身上不太現實,但希望你能將華智仁波切的金剛語——《大圓滿前行》隨時帶在身邊,作為自己的“善知識”。畢竟真正的善知識不可能天天跟著你,不然到了一定的時候,你生厭煩心,上師也生厭煩心。但這個法本是無有嗔恨的“上師”,你隨時都可以打開看一看,依此令相續中的煩惱、痛苦得以平息。

總而言之,在聞法過程中,最初要將聞法方式放在首位,聞法方式若不如法,一邊聞法一邊生貪嗔,那不一定有功德,若是這樣,你不要再繼續聽下去了,站起來離開就可以,這在佛經中也有開許。但除了聞法方式重要以外,更重要的是發心,誠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所言:“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你的善法功德大不大,關鍵要看自己的發心。倘若相續中摻雜很多煩惱,對別人有競爭心、炫耀心,即使你修了十三層樓的經堂,這個功德也不大;但若能以菩提心攝持,有些善根看似微不足道,實際上功德無量無邊。就像《賢愚經》中貧女供燈的故事一樣,那個貧女費了很大的勁,好不容易得到一點油,發菩提心供燈之後,聲聞聖者(阿羅漢)也沒辦法撲滅。

所以,我們平時哪怕有一點點錢財,遇到一點點機會,也應以菩提心攝持來行持善法。比如,自己實在業力深重,沒有因緣聽完全部的佛法課程,那即使只聽一堂課,最初也要發菩提心,中間專心致志地聽,最後以聖者金剛語所造的回向偈來作回向。或者,你沒有錢長期作上供下施,但偶爾賺了一點錢,也可用來買一包奶粉,剛開始時發菩提心:“為了眾生獲得無上佛果,我用它供養僧眾。”供僧的時候一心一意,很快的時間就處理了,最後再作一個回向。如此,這件善事就有頭有尾了,其功德在你的菩提道路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善根的大小,不能單憑表面來衡量。有些人做的善法非常大,每天很積極地聽經聞法,但如果心不是很清淨,帶著圖地位、求名聲等世間利益的動機,就像有些藏族喇嘛聽法是為了得到堪布、格西的名稱,有些漢地和尚聽法是為了得到大法師的頭銜,有些居士聽法是為了當上居士法師,或者為了家庭和合、生意興隆、辯才無礙、財源滾滾,那麼無論聽聞多少佛法,也不可能變成大乘正法。因為大乘正法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利益眾生,讓眾生成佛。如果你動機不正,聽聞再高深的法,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利益。

有一次,阿底峽尊者顯現上特別傷心,弟子仲敦巴問為什麼,他說:“我有一個修黑班雜的弟子,今天墮入惡趣中了。”本來,修密宗本尊不可能墮惡趣,但若起了降伏別人的惡念,結果會落得如此下場。可見發心的確非常重要,如果發心清淨,一切都是清淨的。就像一棵樹,它的根若是劇毒,枝葉花果全是劇毒;如果根是妙藥,那枝葉花果全是妙藥。

因此,我們最初一定要向內觀,調整自己的發心,不論想說什麼、想做什麼,皆要以菩提心攝持,如《入行論》云:“若身欲移動,或口欲出言,應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若能知道這樣調整發心,就說明你的善法已被方便攝持了,如此一來,哪怕是做一點微小的善事,也會成為大士正道無量福德的津梁。

其實,僅僅發一個利他的心,福德也遠勝於供養諸佛,寂天論師說:“僅思利眾生,福勝供諸佛。”《勝月女經》亦云:“僅思利他心,利益尚無量,何況行利益?”相反,如果不懂這樣發心,就算你每天裝腔作勢地聞法、煞有其事地修法,也只能成為形象上的修行,不會真正得到解脫,《菩提心釋》云:“未發菩提心,永不得成佛。”

有些人看起來特別精進,但內心沒調整好,修行是為得到讚歎供養,這樣意義不是很大。原來我們去五臺山時,就看到有個和尚在坐禪,我躲在柱子後面偷看,結果發現有人靠近他時,他閉著眼睛,正襟危坐;沒有人的時候,他就睜開眼睛,東張西望。藏地也有這樣的情況,我去拉薩的時候,見到有些出家人在那兒化緣,拿著鈴杵念二十一度母的讚頌,看見有人來了,他們就開始“嗡吉贊瑪帕瑪卓瑪……”,念得特別起勁兒,沒有人時就不念了。這些人表面上很精進,實際上是為了名利錢財,這樣行持善法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有過失。但如果以利他心為出發點,就算做的事情很小、時間很短,此功德乃至佛果之間也不會空耗。所以追求外在形象我們並不讚歎,當然,有些大德弘法利生的事業做大了以後,形象也不得不顯出來,這是沒辦法的,除此之外,故意在別人面前炫耀、吹捧,這些沒有實在意義。

通過上述分析,無論是聞思大小乘佛法也好,觀修文殊、觀音等本尊也好,持誦往生咒、百字明等密咒也好,修加行時頂禮膜拜也好,轉繞壇城、佛塔、經堂、寺院也好,甚至口誦一句“嗡瑪呢巴美吽”、手轉幾下轉經輪,都應當以菩提心攝持,這一點十分重要。尤其是現在很多人為了弘法利生在發心,於此過程中,如果你為慈善事業打電話、為外面學員製作光碟,最好能以菩提心攝持。在《大集經》中,寶手菩薩曾問虛空藏菩薩:“一切佛法的根本是什麼?”虛空藏菩薩答言:“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一切法住於菩提心上,便得增長。” 倘若沒有菩提心,表面的善根做得再大,實際上功德也不大。

以上講的是發菩提心。這方面的內容,我們也曾講過很多,但此處是以竅訣方式敘述的,希望大家一定要行持。菩提心誰都講得來,但實際行動中能不能發起,關鍵要看自己的修證。我們現在並不讚歎修成五眼六通,或者看見明點、通達光明,這些特別高的境界暫且不談,最需要的,是先想辦法具足菩提心這一基礎,以令自己所作所為成為大乘善根,這樣一來,做任何事情肯定是為了眾生,第一個發心殊勝便已具足了。否則,這一點都不具足,許多修法真的會很糟糕!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