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課

思考題

  1. 什麼叫做六垢?請一一解釋。六垢對聞法有何影響?
  2. 為什麼說在所有煩惱中,傲慢和嫉妒最難認識?你自己對此有哪些體會?
  3. 在聽法的過程中,一切功德為何與傲慢者無緣?你是否有傲慢?請舉例說明。今後你打算怎麼樣做?
  4. 信心分為哪四種?請具體闡述。哪一種信心最好?你有什麼樣的信心?
  5. 為什麼說對世間和出世間而言,具有希求心都相當關鍵?你如何理解“法本無主人,誰勤誰得大”這句話?
  6. 佛陀在因地時,對佛法是怎麼樣希求的?相比之下,你又是怎麼做的?對此你有何感想?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聞法方式中,之前學習了斷除三種過患,今天講淨除六種垢染。

比如吃飯時,如果碗沒洗乾淨,裡面有許多油膩污垢,則不能使用,否則對健康有損。同樣,聽法時如果有六種垢染,則法器不清淨,即使裝模作樣地坐在那裡,所聞之法也很難融入自心。我們作為凡夫人,過失方面什麼都具足,功德方面卻少得可憐,故肯定會有這些垢染。因而在聞法之前,應詳詳細細地觀察自相續。

丁二(六垢)分六:① 傲慢;② 無正信;③ 不求法;④ 外散;⑤ 內收;⑥ 疲厭。

聞法時必須斷除的六種垢染,依照《釋明論》中所言:“傲慢無正信,於法不希求,外散及內收,疲厭皆聞垢。”

簡而言之,

  1. 傲慢:傲氣十足,認為自己遠遠勝過了說法上師。
  2. 無正信:對上師、正法無有點滴信心,甚至懷有邪見。
  3. 不求法:不慕求正法,對聽聞佛法沒有意樂,聽不聽都無所謂。
  4. 外散:心思旁騖,散於色聲香味等外境中。
  5. 內收:五根門向內收斂,致使昏昏欲睡。
  6. 疲厭:因講法時間過長、身體疲勞等,而生起厭煩之心。

以上是略說,下面將逐一廣說。

其實《大圓滿前行》文字上淺顯易懂。藏文就是這樣的,我翻譯成漢文的過程中,也儘量譯為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只要你有小學水準,即可了知其中要義。雖然它的字面意思好理解,但其意義卻相當深奧,尤其與自心一一對照時,許多內容都做不到。因此,大家也應該看自己哪些做得到、哪些做不到,做得到的要再接再厲,做不到的則應全力以赴改掉惡習,這是每一個修行人要努力的方向。

戊一、傲慢:

《俱舍論》、《大乘阿毗達磨》中都說過,在貪嗔癡等所有煩惱中,傲慢和嫉妒這二者最難認識。

如果你生起嗔心,別人會看出你發脾氣了,自己也能明顯感到心裡不舒服;如果生起貪心,你能察覺到“我對某某人生起極大貪愛,對某某事物生起貪戀之心”,別人從你的言行舉止中也看得出來;如果生起極為嚴重的癡心,你的行為上會表現出打瞌睡、昏沉等,別人一看就知道你有點迷糊。可是嫉妒和傲慢並非那麼容易被發現的,別人看不出來,自己也感覺不到,但它會一直不斷地產生。

因此,大家應當詳細審視自相續。有些人比較無知,覺得自己所作所為都正確,高高在上,傲氣十足,根本沒意識到內心的煩惱。藏地有句俗語說:“傲慢的山頂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或者說:“傲慢的鐵球上,生不出功德的苗芽。”只要相續中有了傲慢,認為自己比法師更勝一籌,那就如同身上披了件雨衣,雨水無法進來一樣,所有功德從此與自己無緣。為什麼呢?因為有了傲慢,便會認為上師講的這個我懂、那個我也懂,心外就像有個防衛兵,任何功德一來,馬上就被擋了出去。

有傲慢的話,法師明明講得不錯,自己也會挑三揀四,找出一些毛病。最近我發現外面個別知識份子,對佛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們常常咬文嚼字,以世間知識去衡量佛法,認為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有些指責非常可笑。其實,這只是他自己沒有懂那些內容而已。因為以前對佛教沒有深入研究過,再加上對藏傳佛教因明的推理方法一竅不通,總認為上師說的一句話,必須要遠離不遍、過遍、不容有三大過失 ,其實這是不現實的。即便是一個大學教授,所說的話也不可能句句如此。

以前我們在成都編字典時,沒有學過因明的有些大學教授,對每個名詞的解釋特別苦惱,他覺得:“這個名詞這樣解釋的話,就會遍於另一個名詞上。”其實,名詞解釋並不需要遣除過遍等過失,只要從本體上描述它的概念就可以了,因明和邏輯學的要求也是這樣。但現在有些人,一知半解就指指點點,半杯水就開始嘩嘩響,這是極不明智的行為。

學習佛法的時候,傲慢的人最可憐,法師有什麼功德、講得怎樣如法,他始終看不到,唯一看到的就是法師講錯了。當然,如果法師真的講不出什麼,那就另當別論了,但若法師具足法相,在傳法的過程中,你理當恭敬諦聽。有些人沒有任何修證,也沒系統完整地學過經論,只知道成天挑法師的毛病,可真正讓他講的話,他又一句也講不來,這種傲慢者在如今比比皆是。所以,大家務必要觀察自相續,尤其在聞法過程中,一旦有傲慢的心態,立即要把它改過來,不然的話,佛法再怎麼殊勝,自己也得不到利益。

古往今來許多高僧大德非常謙虛,我看過無垢光尊者和麥彭仁波切的傳記,他們依止上師時,絕不會挑上師的毛病。大家也清楚,麥彭仁波切是文殊菩薩的真實化身,他的智慧無人能及,若想挑上師的錯誤,肯定能挑得出來。但他從來也沒有,由於他對佛法和上師的尊重,上師所講的法對他利益非常大。

前段時間,據說學院有個別道友,聽法師讀錯了一個字,就在下面開始駁斥。後來我對那人嚴厲地批評了,說:“如果這樣,你不要呆在學院。也許法師讀錯了一兩個字,但這不是很關鍵,在態度上,你對法師反抗,是對聞法規律一竅不通的表現,這樣的話,法師所講之法對你肯定不利!”有些人稍微受過高等教育,就始終看不起別人,但真正讓他來講,又文不對題、詞不達意,非常可憐。所以,每個人一定要摧毀自己的傲慢。

包括我們選一些法師(堪布或堪姆)時,最主要是先看他傲慢心重不重,如果重的話,一旦他當上法師,就會把所有人都不放在眼裡,那就算他有多麼高的佛教水準和世間水準,我們也不敢用,因為看不到別人功德的人,是絕不會有利他心的。所以,我們還是儘量選一些比較謙虛、比較老實的,即使他學問不是特別高,但人品非常好、戒律很清淨,對眾生也是有利的。這對長期聞思修行、弘揚佛法非常有必要。法王如意寶的原則也是如此,每一次評選堪布,在探討的過程中,經常聽上師說:“這人看起來傲慢心挺重的,還是暫時算了吧……”

一般而言,一個人的學問越大,對別人的尊重和恭敬越強。所以,有智慧的人沒有必要傲慢,沒有智慧的人傲慢更會自取其辱。麥彭仁波切也說過:“大士傲慢何必要?若無我慢更莊嚴。劣者傲慢有何用?若有我慢更受辱。”故我們應像寂天菩薩所言:“今當去慢心,甘為眾生僕。”遣除一切傲慢之心,心甘情願當眾生的僕人。

如果自己因在世間或出世間某些方面有少許功德,比如世間方面,曾讀過大學,有超群的才華、豐厚的財產;出世間方面,聞思修行了很長時間、在學院得過密法,便認為“我現在很了不起,跟其他人截然不同”,這樣一來,勢必見不到別人的功德,也發現不了自己的過失,任何功德都無法融入相續。

因此,每個人要觀察自己有沒有傲慢。傲慢有時不容易察覺,倘若旁邊的道友發現了,也可以好心提醒一下:“你認為自己很不錯,但別人說你傲慢心挺重,你應該注意平時的說話、心態!”否則,有些人始終看不到自己的傲慢。原來我寺院裡有個出家人,別人都說他很傲慢,具體傲不傲慢我也不知道,但每一次開法會時,他就穿上比較漂亮的衣服,坐在那裡不可一世的樣子,很多人看不慣他那種姿態,可他自己並不發覺。所以,傲慢真的很難以察覺,哪怕你穿一件漂亮衣服,覺得在所有的人中最好看,這也屬於一種傲慢。當然,《親友書》中驕和慢有不同解釋,但這裡並沒有詳細地分開。

尤其是聽受佛法時,在任何法師面前不要有傲慢,不然,法師給你講了多少課,你的相續也不會有改變。大家不妨想一想,宗喀巴大師、麥彭仁波切及漢地著名的高僧大德,他們都曾在別人面前聽過法,估計他們的上師也肯定有種種情況,但他們對上師依然十分恭敬,如此才對自相續有利。

我本人也依止過好幾位上師,在此過程中,有些上師非常了不起,出口成章,特別有智慧;有些上師顯現上不是這樣。以前有位堪布嘎巴,他跟法王如意寶一起去石渠求過學,他有一次給我們傳《三戒論》,頌詞放在上面,講義放在下面,讀一遍頌詞就接著念講義。剛開始我覺得自己看一遍都可以隨便講,根本不需要這樣,但是轉念又想:“我怎麼能對上師如此不敬?上師聞思這麼多年了,這樣講也是一種示現。”然後就以很虔誠、很恭敬的心態來聽,依此遣除了自己的傲慢。

不僅僅是那次,後來我也聽了很多法。別人可能覺得我傲慢心很重,但我自己認為,在聽法的過程中,有些上師講的雖然超不出我的理解,可我一直對上師恭恭敬敬,因為接受傳承、聽聞佛法有不可思議的加持。不像有些人那樣,聽了一次課,覺得法師跟自己差不多,講不出什麼道理來,下一次就不去聽了。我依止上師的時候,也許很多緣起比較成功吧,後來不管依止哪一個上師,都對他有無比的恭敬心。

佛法對我們來講相當難得,任何上師若以悲心來傳授,態度上要恭敬才是。否則,再過幾年上師老了,顯現上會糊裡糊塗的,此時你每天對上師挑三揀四,攻擊他、批評他,這肯定是不應理的。我們對佛法和上師要有一種長期的恭敬心,儘量遣除自相續中的傲慢,只有這樣,才會自然而然獲得法利。

戊二、無正信:

若對佛法和上師不具信心,則已阻塞了邁入正法的大門。因此,我們求法時要具備信心。

信心分為四種——清淨信、欲樂信、勝解信、不退轉信。

清淨信:我們偶爾步入佛殿裡,或者聽到念佛的聲音,不知道什麼原因,心裡特別歡喜,這就是清淨信。有些居士來到這裡,聽到念誦《大自在祈禱文》、阿彌陀佛名號,他也不知道為什麼,一直眼淚汪汪的,其實他正在生起清淨信。不過,這種信心很容易退,過段時間聽別人說這個不好、不如法,自己馬上就會變,因而是不可靠的信心。

欲樂信:通過聽聞上師講法或自己看書,知道一些功德和過患,進而對三寶生起信心。比如看了一些上師傳記,知道這個上師很了不起,弘法利生的事業特別廣大、對眾生的悲心特別強烈,馬上對他起了信心,這就是欲樂信。這種信心比上面的要好,但也會退轉。

勝解信:對三寶、四諦、因果等,通過一段時間的聞思,從心坎深處生起強烈信心,此乃勝解信。這種信心實際上也是一種希求心,如《入行論》云:“佛說一切善,根本為信解。”但它也會退轉。

不退轉信:這是最好的一種信心。比如,你聞思十幾年、二十幾年後,對釋迦牟尼佛生起堅定不移、永不退轉的信心,並不是聽別人說很好,自己就“對對對,我也要去聽兩三天”;聽說一個上師非常了不起,馬上人云亦云,到處去宣傳,這些信心都是不可靠的。如果你利用二十多年對佛法、佛陀或上師反反復復觀察,最終不管別人怎麼說,也完全明白這是值得皈依的對境,其功德不可思議,有一種不可動搖的信心,就叫做不退轉信。

前不久講《勝出天神贊》時也說過,對佛陀要有一種不退轉的信心,這個很重要。今天下午,我和諾爾巴堪布聊天時說:“我們現在不敢說有什麼修證,但對佛法和本師釋迦牟尼佛,確有不退轉的信心。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越來越覺得唯一的依靠處就是佛陀和佛法,除此以外,什麼都是暫時的、不可靠的,不過是如夢如幻的顯現。世間的財富、名聲、地位、感情,表面上看來很美好,但若真正去觀察,都沒有實在意義。因此,唯一要在世間儘量地住持佛法。我們對佛法的信心,即生肯定不會退轉,只要有一點機會、有一點因緣,就願意聽一些佛法,覺得這是一生中最殊勝、至高無上的。”

希望你們也能對佛法產生不共的信心,尤其是不退轉的信心,這樣一來,在任何違緣或打擊面前,內心都不會改變。如果沒有這種信心,其他信心很容易退轉——今天你對佛教有信心,過一段時間,基督教的人說“你們佛教不好,我們這裡如何殊勝”,你馬上捨棄佛教,把所有法本扔在一邊,加入他們的團體,這說明你的信心不穩固。以前剛入佛門時,你哭過很長時間,現在加入外道時,你仍有同樣的眼淚,這種行為的確很可憐。

我始終覺得,人的信心要穩固,這是至關重要的。有些人的信心從表情上也看得出來,聽法時對佛法和法師有虔誠的眼神,數數生起歡喜心,一看就知道他有信心。而有些人只是在聽法行列中混日子,每天一直巴望著下課,唯一的希望就是下課後好好吃一頓,其他什麼目標也沒有,這說明他信心十分欠缺。

戊三、不求法:

希求佛法(對修學佛法有強烈意樂),可謂是一切功德的基礎。如果你對佛法有上等希求心,你會成為上等修行人;有中等希求心,會變成中等修行人;有下等希求心,就會變成下等修行人;一點希求心都沒有,得不得佛法無所謂,那你什麼境界也得不到,不可能成為修行人。世間人也是同樣如此,若想事業成功的話,必須要對事業充滿興趣,倘若對事業興趣索然,那平白無故不可能成功。因此,世間也好、出世間也好,具有希求心都相當關鍵。

假如對正法沒有一點一滴的希求心,那根本談不上成就正法。尤其是作為出家人,對佛法更要有希求心。本來,末法時代弘揚佛教的重任在出家人身上,但有時候看來,有些寺院的出家人信心日益微弱,能否荷擔如來家業也不好說。《如意寶藏論》中引用《毗奈耶經》的教證說:“作為出家人,如果沒有看破世間、渴望解脫,即使剃除鬚髮,也不算是出家人;因為他對事業、家庭沒有希求,也不算是在家人。因此,這種人不倫不類,既不算出家也不算在家。”

如今極個別的出家人,說難聽一點,可能是生活上走投無路,才剃了光頭出家,這種人不是真正的修行人。現在在家人也有類似情況。所以學習佛法時,每個人一定要有希求心,這樣才有成功的機會。正如世間俗語所說:“法本無主人,誰勤誰得大。”佛法本來沒有主人,誰精進努力,誰就可以得到。比如,兩個道友一起上佛學院,一個人非常精進,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聞思修行,對法有強烈的希求心、恭敬心,最後的成就非常高;另一個每天好吃懶做、遊手好閒,就在那邊混時間,幾年過後,什麼都得不到。因此,法本來沒有主人,依靠各自精進不同,所得之法確有天壤之別。

世間學問也是如此。譬如一個博士頭銜,它並沒有固定的主人,如果你有智慧、有精進、有希求心,通過努力就可以得到;如果你很懶惰、不爭氣,成天迷迷糊糊地虛度時光,最後不要說博士學位,恐怕連畢業證書也拿不到。

現在有些人或許是福報不夠吧,只要遇到佛法就奄奄一息,上課時聽大乘佛法,始終提不起精神來,而一說看電視、打麻將、到非法場合去,身體的病馬上就沒有了。讓他磕大頭,他就特別累,腳是麻的,不能站起來,而讓他到舞廳裡跳舞,身體好得不得了,跳兩三個小時都不累,第二天仍精神抖擻,還可以再去。

我們作為修行人,不要對惡法有希求心,要對正法有希求心,應像釋迦牟尼佛因地時那樣,可謂“越過刀山與火海,捨身赴死求正法”。在佛陀的傳記裡,尤其是《釋尊廣傳•尋法品》中,有許多這方面的精彩公案。例如,釋迦牟尼佛於久遠之前,為國王甘謝訥巴樂時,四處尋求正法饒益眾生。有一婆羅門說自己有正法,但要想獲得法,須在身上挖一千個洞,插入千根燈芯做成一千盞燈,點燃後才可傳授佛法。國王欣然答應,挖肉做成千燈之後,婆羅門傳給他:“積際必盡,高際必墮,聚際必散,生際必死。”(釋尊在因地時,僅僅為了四句簡單的無常法,就經歷了難以想像的苦行。我們不要說為四句法挖一千個洞,甚至為一部法挖一個洞,可能也忍受不了。)

還有一世,佛陀為香朗嘎樂國王時,忍受了在身上釘入一千根釘子的苦行,終在一婆羅門面前換來了:“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此外,佛陀是梵天國王時,身居皇宮卻嚮往正法,整日四處尋法也不可得,為此很是苦惱、痛苦。帝釋天為了觀察其發心,就化現為一婆羅門,到皇宮門口說:“我擁有佛法,如果你真的想求,我可以賜給你。但是有個要求:你必須要挖十尺深的坑,坑裡遍滿熊熊烈火,你若能跳入,我則可為你傳法。”國王毫不猶豫就答應下來,並開始挖坑準備。準備好之後,他站于火坑邊對婆羅門說:“您可否請先說法?否則,我若喪身就無緣聽到佛法。”婆羅門於是宣說了幾個偈頌,記得其中一偈是:“修行慈心,去除嗔恚,大悲護眾,悲淚潤生。”意思是說,要長期修行慈悲心,去除嗔恚心,以大悲心保護眾生,以大悲的淚水滋潤眾生心田。國王聽完之後,當即證得聖果,以歡喜心跳入火坑,但由於他已得地之故,火坑頓時化為蓮花湖。

類似的公案不勝枚舉。弘一大師在泉州慈兒院時也講過兩個,以說明佛陀求法的決心:《涅槃經》中說,無量劫前,佛陀為一窮人,他自賣身肉,獲得五枚金幣,用來供佛求法;《賢愚經》中記載,佛陀因地是一國王時,為在一婆羅門面前得法,在身上挖千孔、點千燈作供養。當時弘一大師就說:“聞法有如此艱難,我們現在聞法則十分容易,豈不是有大幸福嗎!自今以後,大家應該發勇猛精進心,勤加修習才是!”

僅僅為了四句正法,釋尊昔日付出一切,經歷了百般苦行。現在大家不用花任何代價,舒舒服服、快快樂樂就能聽到如此殊勝的佛法,理應懂得萬般珍惜。其實,現在這樣也有弊端,很多人因為沒有經歷苦行,對佛法缺乏難得心,覺得每天聽法很容易。不管是學院裡的人,還是城市裡的人,求法之心跟往昔大德比起來,實在是相差甚遠、自歎不如。

我曾看過能海上師的傳記,那時候求法非常艱難。他們兩次入藏求法,第一次的路線是從康定到昌都,再到拉薩。他們自己背著口糧、帶著帳篷,還要躲避藏地的邊防駐軍,一旦被發現就要遣回漢地。由於日夜兼程、天天趕路,靴底前後早已磨穿,只留下中間一段。走在雪地上,荊棘刺入腳掌,腳已凍僵無知覺,直到午後轉暖,才感覺腳上有刺。

路上若遇大山,一日無法翻越,晚上只好在山上過夜。(你們也知道,藏地的山非常高,像雀兒山、二郎山,坐車都要好幾個小時,走路就更困難了。)有時候晚上下大雪,早晨起來時帳篷倒塌,全部壓在身上。使勁爬出來,把雪掃開之後,才能繼續趕路。

晚上睡覺時,下面墊個毛毯,爛靴子當枕頭,破衣服就是被子,沒有其他褥蓋。因山上實在太冷,好幾個人擠在一起睡,才覺得稍微暖和。山上常有猛獸出沒,夜間恐怖的嚎叫聲此起彼伏,隨時都有送命的可能。

白天趕路時,有時還要過河。河水結冰,當地牛馬怕冷不敢過,他們不得不自己渡越。過河時必須赤腳涉水,否則,如果穿著靴子,一濕就凍成冰塊,不能再走路了。他們上岸時,泥石、沙礫、冰水沾滿腳底,因腳麻木了,也不覺得痛。稍坐一會兒,抹去這些東西,再穿上靴子繼續前行……他們就是這樣一步步走到拉薩的,到了那裡才松一口氣,心裡特別欣慰快樂。而我們現在坐車到拉薩只要七天時間,有些人還覺得特別累,可見今人對求法的迫切與古人相差懸殊。

學院在二十年前,我們剛來的時候,沒有電也沒有路,儘管跟前輩大德的苦行相比,確實不足掛齒,但跟現在的人比起來,當年還是比較苦。初來乍到的幾個漢僧,一冬三四個月中,連一片青菜葉子也看不到。我經常去他們家裡,就看他們用辣椒醬拌米飯吃,但每個人白天晚上背書、看書、修行,都非常非常精進。現在條件越來越好了,人的修行卻越來越差了,對什麼都挑剔:“這個菜啊,兩三樣不行,再炒一個!”古大德可不是這樣的,他們內心唯一希求佛法,身體怎麼樣都過得去,生活是很隨便的。而今尤其是大城市的人,對物質要求相當高,非要住一個豪華的房子,裡面裝修也要有檔次,為此天天都忙來忙去、搞來搞去。其實這對你的生生世世來講,根本沒有任何意義,離開人間的時候,這個房子也帶不走,只有行持一些佛法,才能真正對你有利。《教王經》中也說,對臨終者而言,佛法才是他的住處、依靠處、安慰者。

修行佛法,生生世世能帶來大利益,其他世間的一切,臨死時都帶不走,即使你一個人擁有一國的財富,到時一針一線也無法隨身。因此,我們要隨學前輩大德希求佛法的精神,就像智光國王 那樣,為法寧願獻出寶貴生命。縱然你現在不能完全做到,至少也要對法有難得之心,哪怕是給自己傳授一句佛法的法師,也應該非常感恩。畢竟,佛法的價值超過世間一切有漏財富。

對佛法若有希求心,那聽法也好、修法也好,就不會覺得很困難。否則,像我認識的某個居士,距聽法的地方只有三公里,自己開車去,幾分鐘就到了,但他總覺得費好多油,不值得。前輩大德絕不是這樣,兩三公里費一點油,或者發個短信花幾毛錢,佛法的價值遠不止於此。世間人真的很可憐,對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要做個賺大錢的生意,把一塊地皮買下來,子孫後代也許都受益無窮,那不要說三公里,就算是三千公里,他也會欣然前往,拼命地趕飛機過去,花多少錢都無所謂。但是為了佛法,連小小的付出也不願意,真是越看越悲哀!

大家平時有時間的話,應當再再翻閱佛陀和高僧大德的傳記,他們往昔也是凡夫人,跟我們沒有什麼差別,後來就是通過求法而獲得了證悟。我們對佛法若也有這樣的希求心,也定能得到相應成就。因此,作為追隨佛陀的後學者,當以強烈的希求心,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而聽聞正法。

我們學院跟大城市比起來,天氣是比較冷,聽說個別道友呆不住了,想冬天三個月回漢地,夏天暖和了再上來。這樣來來去去,對修行肯定有障礙,沒有必要!有些人長期安住一處,好好地聞思修行,哪裡都不去,最後修行很圓滿成功;有些人出去一次,心就開始散了,第二次呆兩三天又要出去,第三次回來最多是呆一天,第四次就再也不見人影了,因為已經不適應了。凡夫人就是這樣,如同小孩子只要一翹課,就越來越不想見老師了。

其實,外面花花世界沒什麼好貪戀的,有些人剛接觸時覺得很快樂:“我回去聽課太辛苦了,乾脆擺脫那種約束算了,這是一種解放,是一種自由!”實際上,他是把約束顛倒地看成自由。大家現在聽法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這種機會不一定永恆存在,擁有這樣的福分時,你們務必要懂得珍惜!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