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課

思考題

  1. 有些人認為:“六度要逐一行持方可圓滿,佈施時不能持戒,持戒時不能修安忍……”這種想法正確嗎?為什麼?
  2. 我們在聞法的過程中,如何於一堂課中具足六度?這樣有什麼功德?你以後打算怎麼做?
  3. 講法、放生、念佛時怎樣圓滿六度?請一一說明。這對你有哪些啟示?
  4. 按照《毗奈耶經》的觀點,對哪幾種人不能講法?如果聞法時行為不如法,這會導致什麼過患?正確的聞法方式是什麼樣的?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現在正在講“所取之行為”,第一個“依止四想”已闡述完畢,緊接著講第二個。

丁二、具足六度:

聞法的過程中,其實還需要具足六度。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講過,行持大乘佛法饒益眾生,六度萬行不可缺少,佛陀在因地時,所有行為均可攝于六波羅蜜多中。因此,我們聽聞佛法、修學佛法、弘揚佛法時,具足六度至關重要,若不具足六度,不一定屬於大乘佛法。

有些人認為:“我佈施的時候不能持戒,持戒的時候無法安忍,安忍的時候沒辦法行持精進、禪定、智慧。”好像六種波羅蜜多是東山和西山一樣完全分開,這種說法肯定不對。無論是《經莊嚴論》、《現觀莊嚴論》還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都講了行持一度時其餘五度可統統具足,也就是說,一個波羅蜜多可涵攝其他波羅蜜多,這即是大乘菩薩的最高境界。尤其《現觀》講最後幾個加行時,經常提到一度涵攝餘度而行持,此為正等加行圓滿或者達到頂點的標誌。

你們不要覺得:“我現在每天都在聽課,佈施的機會也沒有,持戒的機會也沒有,安忍的機會也沒有……哪能行持六波羅蜜多啊?”不應該這樣想。即使你沒時間召集可憐的窮人發放佈施,只要規規矩矩、如理如法地聞受佛法,在聞法過程中調整威儀,也能具足六波羅蜜多。以前有些人對佛法不太瞭解,非要放棄聞法機會,出去化緣得一些財產,然後到處去佈施,覺得如此才能圓滿佈施度,這種做法大錯特錯。只要具足下面所講的方便,即使聽一堂課,也可圓滿六波羅蜜多。反過來說,假如你聽法時行為不如法,則不但沒有六度的功德,反而會產生眾多罪過,因此一定要特別注意。

一般而言,藏傳佛教的大德在傳法之前,都會宣講聞法規律,故在藏地,除了沒受過系統完整的佛法教育的人外,大多數人對聞法方式都比較瞭解。希望你們也能如此,不管是哪一個民族、居住在哪一個城市,聽聞佛法都要做到如理如法,只有這樣,佛法的功德利益才會在自相續中生根發芽。

你們聞法是為了解脫,並不是害怕別人對自己有看法、有說法,為了顧及情面,才裝模作樣地加入聞法行列,暫時聽幾句,這種心態不正確。大家首先應把發心調整好,儘量以大士道的發心來聽,偶爾產生自私自利,也要依正知正念予以遣除,這樣聞法才有真正的意義。

那麼,聽一堂課該怎樣具備六度呢?正如一切法行之竅訣——《現證續》中所云:“奉獻花座等,隨處戒威儀,不害諸含生,於師生正信,無散聞師教,解疑問難題,聞者具六支。”

具體而言,

一、佈施度:“奉獻花座等”。

在聞法之前,首先為上師擺設妙高法座。法座上若光是一個板子,其他什麼都沒有,上師坐久了肯定很痛,所以應該鋪陳坐墊。上師如意寶講過,坐墊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否則,假如是一堆軟軟的海綿,上師陷在裡面,一直爬不出來,大家都看著,這樣也不太莊嚴。然後在法座前或者周圍,供養曼茶羅以及花鬘、燈等。這即是佈施度。

按理來講,對上師的法座應當供養,但我們新經堂因為特殊原因,不允許隨便擺放供物,好幾個道友有意見,希望大家還是要理解。你們在自家佛堂供養就可以,再加上對我供燈、供花沒什麼功德,最好是在佛像前供養。

現在大城市裡的人,聽課的地方同樣是經堂,你們的上師在電視裡,所以可在電視前供一些燈——開玩笑!這倒沒必要。不過,一起學習的時候,對聽法的屋子進行清掃、裝飾,給大家提供電視機,這方面共同努力,也屬於佈施度。對聞法道友而言,電視機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覷,它的確是諸佛菩薩的化現。電視機也代表上師,如果有條件,應該買個好一點的。有些居士房子特別好,但電視機破破爛爛的,上師在裡面現種種相,很不莊嚴。甚至有些人好像只是擺個樣子,二十幾個人集中在一起,只有一個小小的筆記本放在桌上,根本看都看不見,聽都聽不見,這樣不是很好。現在城市裡的條件不是那麼差,若實在不行,為了聽法,大家湊幾百塊錢買個螢幕大的電視機,我覺得這不浪費。世人為了沒必要的吃吃喝喝,浪費了多少錢?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大家也不要隨便應付。

或許有人認為:“我們出錢買電視機,結果歸那家所有,太划不來!”或者:“聽課的人那麼多,算了,還是用那台破電視表示一下就行了。”這樣聽課效果不是很好。你們現在聽法,不一定非要上師在面前,通過什麼方便令自己得到法益,對此就應作上師想,作善知識想。以前一個人講法,幾個人聽,人多了的話,在一個場合有很多麻煩,而今科技比較發達,成千上萬的人同時聽也可以,不同地方的人同時聽也可以,對這些方便設備就要作上師想。

聽法過程中,為此創造一些良好條件,都是在圓滿佈施度。山下有些居士比較大方,每次聽課都買一些水果、礦泉水,這樣以後,自己的佈施度圓滿了,大家也很開心,結果這個組的人越來越多。有些組什麼都沒有,連水也沒得喝,最後人越來越少。其實不應該這樣,你們並不是為了吃東西才參加學習的,雖然凡夫人有必要作佈施,但沒有條件也不能勉強。藏族有句俗話說:“人窮的話,讓他佈施財產是辦不到的;人死了的話,讓他站起來是辦不到的。”如果實在沒有錢,可以發願下一輩子佈施,但如果你有能力、有條件,則應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要把錢浪費在毫無實義的事情上。

概而言之,聽法時盡己所能地作上供下施,就是佈施波羅蜜多。

二、持戒度:“隨處戒威儀”。

在講法的經堂裡,隨處做些灑水、清掃、噴香水等善行,保持那裡整潔舒適;同時,遮止自己身口意不恭敬的威儀,長至一部法,短至一堂課,一切行為從頭到尾如理如法,這就是持戒度。

高僧大德和修行好的人在聞法時,猶如享用甘露般,以歡喜心一直聽著。而有些人可能是業力現前,每次上師傳講佛法,就在下面交頭接耳,偷偷摸摸做很多事。其實,在聽法時,做不了其他什麼事,此時三門應當如理如法,心懷恭敬,斷除傲慢相及輕蔑他人的行為。

實際上,這六度真正去做的話並不困難。若讓你安住在遠離一切戲論的三輪體空的境界中,對凡夫人來講不太可能,但具足這六度的話,只要提起正知正念,經常觀察三門,應該沒有任何問題。

三、安忍度:“不害諸含生”。

聽法的過程中,無論是有意、無意,都不傷害螻蟻在內的含生。當然,一邊聽課一邊殺犛牛等大動物,可能做不到。但如果夏天特別熱,許多蚊子叮你,不能一邊聽課一邊“啪”把蚊子打死,或者看見地上有蟑螂、螞蟻,使勁一腳把它踩死,這些行為非常可怕。

同時也不能損害旁邊的金剛道友。有些人性格不好、行為不如法,平時好像沒有時間,只要大家聚在一起聞法,他就開始把仇恨擺到桌面上來,用各種語言攻擊別人、污蔑別人,這是不合理的。

而且聽受佛法的時候,不管天氣再熱再冷,傳法時間再長,中間出現種種違緣,都要忍受下來。我們山上聽課的話,從家門口走到經堂不花一分錢,但城市裡的人不是這樣,為了聞法經常要花錢,若沒有一點錢,不管放生還是聽課都很困難。有些人為了一百天的放生,僅僅是車費,一年就要花幾千塊,對一般人來講是個天大的數字。還有些人本來收入就低,為了聽法坐公車、搭計程車,有時候還要跟道友一起請客吃飯,這樣花銷非常大,如果安忍修得不好,心裡會特別疼,比割身上的肉還難受。

還有,聽法的時候,假如上師講什麼都能接受,這也是一種安忍。有些人可能前世福報不夠,上師講淺的法,覺得太淺了,沒什麼可聽的,盼望著早一點下課;上師講深的法,覺得像講天書一樣難懂,又盼望著早一點下課。然而對善根深厚的人來說,不管上師講什麼,淺顯易懂的法還是高深莫測的法,都願意欣然接受。

我個人而言,上師講淺法也好、深法也好,從不會生厭離心,而且有種不可言說的歡喜心。就這個角度來看,可能自己前世曾聞思過。以前學物理、化學、歷史時,我常生厭煩心,覺得這沒什麼道理,並不是究竟真理。但遇到佛法以後,對它每一個道理都佩服得五體投地。比如,《賢愚經》和《釋迦牟尼佛廣傳》看起來是一些普通故事,但我覺得裡面的意義相當深。雖然我不是知識份子,可知識份子講的世間故事,恐怕我不會特別愛聽,而佛教故事再簡單,還是樂意接受。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過一次《賢愚經》,那時很多故事我沒有記住,後來上師臨圓寂前又講了一次,當時我確實非常高興。每個人前世因緣還是有差別,有些人學習佛法,深的接受不了,淺的也接受不了,其實不管學什麼樣的法,應當有種感恩心、歡喜心,這種心態就是具足安忍度。

四、精進度:“於師生正信”。

在聽受佛法的過程中,要斷除對上師及正法的邪見、懷疑、嗔恨等不良心態,滿懷虔誠信心、滿懷喜悅之情而聞法,即是精進度。

我以前看過一個法師在佛學院講法的錄影帶,那個法師講得眉飛色舞、手舞足蹈,開心得不得了,而下面的弟子不知什麼原因,一個個愁眉苦臉,傷心萬分的樣子,十八大羅漢的表情一一具足。如果我是那個法師,可能當下就會停下來,沒必要讓大家那麼不高興,但每個人的風格不同,我看那個法師特別歡喜。

按理來講,聽課時不要特別傷心、特別憤恨,每個人應當歡喜才是。為什麼呢?因為聽受大乘佛法的機會,在千百萬劫中極為難得,這並不是偶爾獲得的,也不是有能力、有勇氣即可獲得,而需要具備無量的福德、因緣,所以,即生有幸遇到大乘佛法和宣說大乘佛法的上師,要以歡喜的心態和姿態來聽受。

其實,世間學校的老師講課也是如此,假如學生們個個生嗔恨心,以非常不悅的態度來聽,那老師講什麼都沒興趣——咦,你們的表情越來越慈悲了,這個要長期啊,不是今天一天就可以了。我們這裡有極少數人,不管是聽課時也好,下課後也好,我從來沒見到他笑過,天天都板著一張臉——你已經知道是自己了,知道了就可以!

五、靜慮度:“無散聞師教”。

聽法時心不能妄想紛飛,也不能外散於他處,倘若心不專注,佛教的甚深義不可能通過三心二意、東張西望而得到,因此,從最開始到結束之間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諦聽上師所講的言教,這就是靜慮度。

平時聽課的時候,放下其他一切瑣事,這也是一種習慣。剛開始若經常這樣串習,每次聽課心就可以收回來;假如你總喜歡打妄想,想這個、想那個,那聽什麼法也記不住。其實,我們的心就像一個小孩童,開始時把他教育好的話,他的行為始終會如理如法,但如果他聽課已習慣了心不在焉,則非常不容易改變過來。有時候上師在課堂上講了最重要的教言,結果有些人下課後一問三不知,好像聽課時沒帶耳朵一樣,若問:“你剛才一個小時聽了什麼課?”“啊?反正上師講了一些。”“到底講了什麼內容?”“我想一想、想一想……哎,現在腦子一片空白,什麼也想不起來,改天再說吧!”這些人實在值得慚愧,原因就是當時心沒有專注,甚至上課時在本子上畫大象、駿馬。

世間經常有這種情況,老師在上面講得熱火朝天、非常起勁,不聽話的學生卻在下面一直偷偷地畫蘋果,蘋果上有幾個眼睛……講完課時一個字也沒聽進去,那幅“巨作”倒完成了。這樣的學生,我以前上學時見過很多,希望大家不要像他們一樣,聽課還是要專心致志,儘量圓滿靜慮波羅蜜多。當然,作為凡夫人,百分之百一絲不苟,一節課若有二十分鐘,二十分鐘全部專注,這也有一定困難。但不管怎麼樣,我們人總比旁生強,像鸚鵡那樣的旁生,經常訓練的話,都會說“嗡瑪呢巴美吽”,我們人想養成聞法專注的習慣,應該沒有多大問題。

六、智慧度:“解疑問難題”。

聽聞佛法時,若對某些法義產生疑問,則應向上師請教,或者道友之間研討辯論,以此遣除懷疑、邪見、增益 ,即是智慧度。

其實藏傳佛教的辯論,在佛教團體中推廣很有意義。如果沒有進過辯論場,別人給你提一個法義上小小的問題,你可能臉都紅了,認為在對你人身攻擊。包括現在有些道友做講記、弄稿子,旁邊一個道友說:“你不應該這樣做,應該這樣改下來。”他馬上面紅耳赤地爭辯:“你懂什麼呀!這是我的權利,你沒有資格發言。”其實別人是一番好意,完全是對事不對人,只要說得符合事實,你就當以開放的心態對待,這沒什麼不可以的。然而,有些人就像藏地有句俗話所形容的:“除了灶以外,沒有見過世面;除了母親以外,沒有看過外人。”尤其是從未進過辯論場的人,別人說一句就接受不了,立即怒目相向、口舌相爭,這樣沒有必要。

佛教的真正意義,通過互相辯論才能深入領會,希望大家也不要聽完課以後,夾著書就跑了,應該互相探討一下。探討的過程中,開始可能有點不愉快,我最初參加辯論也是這樣,偶爾心裡不舒服,但十多年從來沒有吵過架,跟許多有智慧的道友,關於佛法的一個問題,也能聊得很晚,從下午六點直到晚上十二點,甚至半夜三四點還在辯論。有時我到有些堪布家去,對一個問題開始爭論,今天弄不清楚,明天繼續……半個月以來都是這樣,直至把問題搞明白為止,如此,這個問題至今還是印象很深。

所以,學習佛法應像提煉純金一樣,一定要通過各種方式,將自己的疑惑在智者面前摧毀無餘,對於佛陀所講的邏輯推理至高無上,生起一種穩固的定解。否則,你什麼都沒接觸過,認為自己的分別念千真萬確,結果通過正理一觀察,如同紙上倒水一樣馬上就爛了,你自以為無堅不摧、顛撲不破的智慧,根本經不起任何觀察。

因此,聽完課以後,大家輔導時一定要探討,探討過程中不要生氣。別人針對的是法義,又不是針對你,有什麼可氣的?現在很多居士研討的時候,只是不經意的一句話,從此之後,在彼此心裡永遠留下一道傷痕,見面再也不打招呼了。哪有這樣的!我們在辯論場中,經常用最尖銳的語言有意無意地攻擊對方,比如,我明知他懂這個道理,卻用最尖銳的語言破他的觀點,令其招架不住,雖然不是挖苦別人,但依此方式可以觀察他的智慧,這種現象在辯論場上不計其數。可是有些道友沒有上過這樣的“戰場”,完全像紙老虎一樣,一捅就破,一破就生氣,這非常沒有必要!

以上講了聞法時的六波羅蜜多,大家務必要具足。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略論》中說過:“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學,其力尤大。”

其實修行也要觀察自己具不具足六度,如果不具足,說明修行不如法。漢地藕益大師講了,念佛亦當具足六度:念佛時放下身心世界,即大佈施;念佛時不起貪瞋癡,即大持戒;念佛時不掛懷是非人我,即大安忍;念佛時不間斷、不夾雜,即大精進;念佛時不隨妄想馳逐,即大禪定;念佛時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如此稱之為真念佛。

放生也可具足六度,例如,放生本來是無畏佈施,同時還具足財佈施、法佈施,這是佈施度;從小乘來講,不害眾生就是持戒,從大乘來講,直接間接利益眾生就是持戒,在放生過程中,既不害眾生也利益了眾生,這是持戒度;放生時忍耐嚴寒酷暑、艱難困苦,以及他人的謠言或攻擊,這是安忍度;不管再怎麼辛苦、再怎麼勞累,每年春夏秋冬不間斷地放生,這是精進度;放生過程中,沒有什麼其他目的,只是一心一意想讓眾生離苦得樂,這是靜慮度;通過念咒語、念經文加持所放眾生,為其播下解脫種子,或者以三輪體空的方式來攝持放生,這是智慧度。

按照阿瓊堪布的觀點,不但聞法者應具足六度,傳法者也同樣如此:不懷有求得名聞利養的奢望而講經說法,即是佈施度;對他眾沒有冷嘲熱諷、不屑一顧等行為,即是持戒度;自己能接受甚深法義,聞法者屢屢詢問也不嗔不惱,即是安忍度;日日夜夜講經說法,不厭其煩,即是精進度;心專注佛法的詞句和意義,即是靜慮度(講法者肯定具足禪定度,心若沒有專注,一堂課肯定講不下來。聽法與講法比起來,講法時更容易專注。聽法則不像這樣,身體雖在聞法行列中,心若一直雜念紛飛,非法的念頭此起彼伏,除非別人有他心通,否則根本看不出來。所以,聽法者像芒果一樣有四種類型,有些人外表很專注,內心也很專注;有些人外表特別專注,一直盯著法師,心卻早跑到外面去了……然而,講法者如果稍微不專注,口中無法滔滔不絕地講出來);通過三輪體空、如夢如幻的境界攝持講法,令弟子聞思有所長進,即是智慧度。

總而言之,不管聽法、講法,還是放生、念佛,做什麼樣的善事,都應當具足六波羅蜜多。

丁三、依止其他威儀:

作為聽法者,還要認真依止其他威儀。如《毗奈耶經》云:“不敬勿說法,無病而覆頭,持傘杖兵器,纏頭者勿說。”其中講了對幾種人不能傳講佛法,我們也應依此觀察,看自己是不是合格的法器。

對哪幾種人不能傳法呢?

  1. 不敬:對不恭敬的人,不能說法。世間人學習文化知識,尚且要懂得尊師重道,出世間佛法更需要恭敬才能獲得。
  2. 無病而覆頭:除非是有病而特殊開許,沒有病的話,以披單等蓋著頭的人面前,不能傳講佛法。
  3. 持傘:天氣炎熱或者下雨時,撐著傘聽課也不行。當然,如果上師特殊開許倒可以,否則,不管太陽再強、雨再大,也最好不要持傘。以前上師如意寶講經,大家在草地上聽課時,有時上師開許持傘,有時不開許,故意讓弟子苦行。記得以前在五臺山東台頂,上師如意寶講《文殊大圓滿》,有一天中午,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當時上師不開許打傘,說:“現在是夏天,小麻雀在外面都不會凍死,你們最好不要打傘,也不要用披單蒙頭。這樣聽法,象徵著對佛法的恭敬!”於是大家全身淋透,一直在那裡聽。現在人可不是這樣,上師講法的時候,若下大雨卻不讓打傘,肯定抱怨連天,覺得上師太不慈悲,孰不知這是對佛法的恭敬。
  4. 持杖:拄著拐杖。
  5. 持兵器:手拿兵器。都是不恭敬的行為。
  6. 纏頭:纏著頭的人面前,也不能講法。

《入行論》云:“無病而覆頭,纏頭或撐傘,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說法。”這個偈頌跟《毗奈耶經》的教言基本上相同。

所以,聽法一定要規規矩矩、如理如法,否則過失非常大,甚至會成為墮入旁生之因。以前也講過,這樣來世會轉生為鸚鵡 。漢傳佛教的《梁皇寶懺》中也說:“聞說法語,心不飡采,後生長耳驢中。”意思是說,聽到了正確的道理,心裡不以為然,嗤之以鼻,不想依法修正自己,這種人將來要去做習性倔強的長耳驢。又云:“聞說法語,於中兩舌,亂人聽受,後墮耽耳狗中。”聽受佛法時心不專注,甚至在下邊說三道四、交頭接耳,一會兒發資訊,一會兒吃瓜子,一會兒偷偷地聊天:“哎,最近身體怎麼樣?來來來,我們開個‘小會’,那邊講什麼不要緊!”——我們學院是正規佛教道場,一般沒有不如法的現象,而外面人在聽法的過程中,通常會有很過分的行為。如此擾亂他人聽法,將來會墮為耽耳狗 。《賽美經》中還記載,佛陀在世時,有個人假裝聽了三年的法,表面上一直規規矩矩,可是心不誠,始終懷有殺生、偷盜等惡念,最後墮入地獄,感受寒熱等苦。其實聞法對每個人來講,是希望自他得到利益,並不是想依此墮三惡道,故而務必要如理如法。

以前講《三戒論》時也講過,對具不如法行為的二十六種人,譬如穿鞋的、戴帽子的、持傘的、持武器的,比丘不得說法,否則犯惡作罪 。可是,現在有些人真的不懂,個別法師講課時,自己戴個小小的帽子,下面每個人也戴一個帽子。假如法師是位比丘,那麼有多少個人,就產生多少個惡作罪,這非常不值得。還有些地方的人穿著鞋聽課,也是需要遮止的。這並不是藏傳佛教標新立異,而是《毗奈耶經》的觀點。

可惜很多寺院的法師,沒有正規地聞思過,對這些道理不一定懂。所以,現在有這麼好的因緣,希望法師也好、居士也好,一定要好好學習。有時候看一些信眾的行為,就能推知他有沒有聽聞過佛法,如果行為很有規矩、修行很有次第,此人肯定以前聞過佛法。而有些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從來沒有聽過法。所以,聞法時調整威儀非常重要,不要依靠佛法來造惡業。

這以上講了不能做的一些行為,下面講應當做的行為:

《本生傳》中云:“坐於極下地,當具溫順儀,以喜眼視師,如飲語甘露,當專心聞法……”

要怎麼樣做呢?

“坐於極下地”:傳法上師坐在高高的法座上,聞法弟子應坐得比上師低,不能與上師平起平坐,也不能讓上師坐在矮矮的小凳子上,自己則坐在高高的豪華沙發上。現在有些人聽課時,把電腦或電視放在地上,自己在高大的椅子上,居高臨下地接受佛法,看起來很不舒服。雖然那不是真正的上師,但上師的圖像在裡面,還是要有一種恭敬心。

以前法王如意寶在大經堂講法時,一部分道友坐在左邊臺階上,位置比上師高,上師顯現上很不高興,批評道:“你們都坐得比我高,那我沒必要傳法了,你們給我傳法吧!《毗奈耶經》是怎麼講的,你們沒有看過嗎?統統給我下來!”

因此,外面的道友依靠電視聽法時,如果有條件,最好是坐在地上。但若腳不方便、身體不太好,或者房子實在特別小,沒有地方坐,個別人坐在沙發上也可以。大家在學習過程中,我經常觀察過失和功德,看你們行為如不如法,有沒有戴帽子?有沒有穿鞋?坐得怎麼樣?……這些都要值得注意。

“當具溫順儀”:聽法時應具足溫順、調柔的威儀,杜絕暴躁、不如法的行為。

“以喜眼視師”:以歡喜的眼神看著上師。但也不能過於歡喜,一直咧著嘴笑,上師在那邊講課,你在這邊嬉皮笑臉,甚至還對上師使勁招手——上師正在講課,招什麼手啊?你如理如法地在下面聽就可以了。

“如飲語甘露,當專心聞法”:猶如飲用甘露般接受法義,津津有味地專心諦聽。

《父子合集經》 中有一句話:“善巧方便說法師,能示真實無為道,志求寂靜菩提者,應當恭敬常親近。”這個教言我非常歡喜。具有善巧方便的善知識,能宣說真實的無為道,作為志求寂滅菩提的人,務必要以歡喜心、恭敬心長期依止,斷除一切不敬的威儀。

本來還有好多內容要講,但時間不夠了,算了,只好讓它永遠消失在我智慧的法界中了,好可惜噢!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