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道歌》第二講

思考題

  1. 發菩提心有什麼樣的功德?請從兩方面具體分析。你對此有哪些感觸?
  2. 什麼叫做出離心?按照宗喀巴大師的觀點,生起出離心的界限是什麼?你相續中有出離心嗎?
  3. 什麼樣叫人格賢善?具有賢善的人格有什麼必要和功德?這方面你有哪些體會?
  4. 通過學習《勝利道歌》,你有什麼樣的收穫?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勝利道歌》中,第一部分“勸修密法”講完了。第二部分是“發菩提心”,這分兩個方面:發心之理和發心功德。“發心之理”昨天講了,今天接著講“發心功德”。

丙二、發心功德:

以此可阻惡趣門,亦可獲得善趣樂,
趨至究竟解脫地,切莫散亂修此要。

以此發菩提心的功德,可以阻塞惡趣之門,亦可暫時得到善趣人天安樂,究竟獲得解脫。明白這個道理之後,諸位道友切莫散亂,應著手修行此殊勝要訣。

上述所講的發無上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其功德無量無邊,這個道理在《學集論》、《入菩薩行論》及大乘經典中講得非常細緻,我在這裡不作贅述。簡而言之,菩提心的功德可從兩方面得以體現:

一、若能生起無偽的菩提心,從此之後,相續中的罪業會全部遣除,以菩提心的功德已阻塞了地獄、餓鬼、旁生的惡趣之門。寂天菩薩說過:“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菩提心如同劫末火一樣,在生起的當下,能摧毀五無間罪、謗法罪等難以清淨的重罪,如果罪業得以清淨,就沒有機會墮入惡趣。上師如意寶在教言中也說,具有菩提心的人,不可能墮入惡趣。所以,我們在臨死之前,要全力以赴、想方設法生起菩提心,生起後不要讓它毀壞,這樣自己就不會墮落。

二、有了菩提心的話,一切善根功德越來越增上,暫時能轉生於天界人間等具福報之處,享受善趣的一切安樂,寂天菩薩也說:“珍貴菩提心,眾生安樂因。”究竟能圓滿五道十地的功德,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

菩提心對眾生來講,利益真的非常大。如雲:“佛于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眾生依于此,順利能獲最勝樂。”佛陀在多生累劫中以無礙智慧再三思維:對眾生最有利的是什麼呢?是有吃有穿好,還是身心健康好?結果發現菩提心對眾生最有利。就像一些發明家,通過長期潛心研究發明出一樣東西,覺得對人類特別有利,同樣,佛陀經過這麼長時間的反復觀察,發現菩提心對眾生最有利,依靠它,無量的眾生能輕而易舉地獲得無上佛果。

因而,法王在這裡說“切莫散亂修此要”。在修學菩提道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讓自己的心被世間八法等外境誘惑而迷失方向,一定要認認真真地修持菩提心這種秘訣,這是一切修行中最重要、最可貴的修法。

關於這個問題,凡是聽過《入行論》的人,對菩提心都有所認識,這一點我的確很高興。現在不管到哪個城市,大家都覺得菩提心很重要,只不過有些人因為煩惱、工作各方面的原因還沒有修好,有些人還是修得非常不錯的。人生很短暫,希望大家不要先高攀一個大法,而應先把基本的加行修圓滿,每時每刻憶念利益眾生的菩提心,這樣以後,對今生來世定有非常大的利益!

乙三(發出離心)分二:① 護戒功德;② 破戒過失。

丙一、護戒功德:

于諸輪回之盛事,不起羡慕之心念,
當持人天供養處,殊勝嚴飾之淨戒。

於此輪回中令人炫目的盛事與富足,不要有絲毫羡慕之心,應當一味守持人天眾生的殊勝供養處——清淨戒律。

對於想脫離輪回、希求解脫的人來講,輪回中的名聲、地位、權勢、妙欲等殊勝之事,無有任何意義,一點也不會生起羡慕渴求之心,看見特別豪華的轎車美宅,只是把它視為如夢、如幻、如水泡。這不是口頭上說說,而是內心中確實感到三界猶如火宅,沒有剎那安樂,真正有一種出離心。

不過,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就像難陀尊者一樣,很難以做到對輪回不起貪念和執著,但只要通過學習理論,然後再加上長期串習,必定會覺得身處輪回沒有安全感,進而生起厭離心。對我們而言,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先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這四個共同加行修完之後,相續中定會生起出離心。

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論》中說:“修後於諸輪回福,剎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什麼樣才是生起出離心呢?對上述四個共同加行精勤修行之後,何時對輪回的榮華富貴一剎那也不起羡慕之心,日日夜夜唯獨希求解脫,如關在監獄裡的犯人渴望被釋放一樣,何時就已經生起了真實無偽的出離心。

當然,“一剎那”也不生羡慕心,這個要求比較嚴格,非常難以做到。尤其是我們凡夫人,在經堂裡上課時,聽上師講得十分精彩,就覺得輪回一切瑣事沒有實義,馬上生起了出離心。但等一會兒下課後,路上遇到悅意的對境,又開始產生貪戀之心,剛才的出離心立即蕩然無存了,這對凡夫人來講極有可能。但是要知道,真正希求解脫的人,對名聲地位等人天福報要看得淡、看得破,只有這樣,才能變成名副其實的修行人。

有了出離心之後,一定要受持人天眾生的供養處、整個世間的莊嚴——清淨戒律。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別解脫經》中也說:“戒為趨善趣,渡河之橋樑。”修行人以耳環、手鐲等飾品為嚴飾,並不是很莊嚴,倘若具足清淨戒律,這才是最莊嚴的裝飾,值得人天眾生頂禮、膜拜、供養。

每個眾生的根基不同,所受持的戒律也不相同。如果出離心比較強,則可出家受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沙彌戒、沙彌尼戒;如果這方面的因緣還沒有成熟,至少也要受持居士戒,或以出離心攝持的皈依戒。假如相續中什麼戒體都不存在,一切功德很難生得起來。《親友書》云:“戒如動靜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大地是萬物賴以生存的根本,同樣,戒律是一切功德得以產生的根本,有了清淨的戒律,一切功德才有產生的可能。倘若一分戒律也不受持,將來想獲得人身、轉生善趣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對每一個人、尤其是皈依三寶的弟子來講,還是要受持約束自己的戒律,這非常重要!

丙二、破戒過失:

一切增上定勝樂,悉皆依此而生故,
倘若破戒墮惡趣,切莫迷惑當取捨。

增上生的暫時人天福報、決定勝的究竟解脫果位元,全部依靠戒律而生。倘若破戒而沒有懺悔清淨,則一定會墮入三惡趣。因此,修行人切莫迷惑顛倒,務必要對自己的行為善加取捨。

《別解脫經》中說,破了戒的人,唯一的去向就是地獄、餓鬼、旁生。這種人連自利都沒辦法承辦,想幫助別人、救度一切眾生簡直可笑,如《般若攝頌》云:“破戒自利尚不能,豈有成辦利他力?”

末法時代,守持清淨戒律越來越不容易了,尤其是資訊商業化時代,出家人守持淨戒實在是難上加難。我所在的縣城裡有一座寺院,據瞭解,大概十年前有三百多出家人,現在剩了還不到兩百,在十年中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由於電視、電腦、手機的資訊刺激著人的感官,市場上的商品讓人眼花繚亂,種種外境的光一直在凡夫人面前閃爍著、誘惑著,這樣之後,很多人不像古代修行人一樣有出離心,真正安于靜處修持正法的人非常非常少。

這次在北京的時候 ,我遇到各大寺院的方丈、住持、大德,他們自我介紹是某某寺院的,我問:“你們寺院有多少出家人?”回答是十來個人、二十來個人,最多是三十來個人。不客氣地說,漢地很多現象真的非常可悲。(我們佛學院雖然出家人很多,但將來會變成什麼樣也不好說。)有些出家人問我:“你們寺院有多少人?”我回答:“現在國家統計的有六千多人。”“啊?你有沒有算錯!”我說:“這個數字只是常住人口,如果加上流動人口,可能會更多。”很多人都覺得我在造神話。

的確這是法王的加持,我們學院幾乎每天有人出家,今天一個、明天一個,好像出家人太多了一樣。但別的地方不是這樣,許多寺院以前非常出名,而今只剩下金碧輝煌的殿堂,此外根本沒有聞思修行。那天我還遇到一個很有名的和尚,我們聊了很長時間,他一直說寺院花了多少多少錢,我問:“你寺院有多少人啊?”他說:“我寺院有很多居士,出家人嘛,只有我和我的徒弟。”

我並不是說漢傳佛教不興盛,藏傳佛教也面臨著同樣的危機,不管是拉薩那一帶,還是康區這一帶,很多寺院的出家人日漸減少——比丘和老修行人紛紛圓寂,年紀小的不願出家,中年還俗的也非常多。所以,這幾十年也看得出來,出家人守持戒律越來越麻煩了。

對現在的居士而言,一部分不敢說有真實的出離心,但還是有相似的出離心,很多人對解脫也有希求之心,既然這樣,大家還是要重視戒律,三皈五戒應該受持,一旦破了,則應在上師面前重受。有了大地,花草樹木才能得以生長,同樣,有了戒律,一切功德就有了依存之處。因此,在末法時代,大家不要迷失方向,務必要詳詳細細地取捨,該接受的護戒因緣理應接受,該拋棄的破戒違緣應當拋棄,這方面值得多加努力!

乙四(人格賢善)分二:① 修習賢善人格之理;② 賢善人格之功德。

丙一、修習賢善人格之理:

言行恒時隨順友,秉性正直心善良,
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

所謂的賢善人格,是指言行舉止恒時隨順親友,為人秉性正直,心地善良。若欲長久利益自己,暫時利益他眾乃是竅訣。

賢善的人格確實很重要。前面也講了,修行密法或般若法門要依靠菩提心,菩提心的生起必須有出離心,而出離心只有好人才生得起來。非常壞的人不可能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就無法生起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就不會有大圓滿的開悟。就像你沒有讀小學的話,則不可能中學畢業;沒有中學畢業,就不可能有大學文憑;沒有大學文憑,又怎麼會有博士學位呢?假如有,這個證書也肯定是假的。

修行需要人格賢善,這是法王如意寶多年總結的精華教言。不管你學顯宗、密宗,具有人格都非常重要,人格不好的話,什麼出世間修行都是紙上談兵,絕對不可能成就。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也說:“世法即是佛法根,若無世間高尚行,則彼始終不容有,殊勝佛法之規故。”世法(賢善的人格)是佛法的根本,如果沒有高尚的人格,佛法的殊勝證悟無從談起。

當然,每個人對人格賢善的判斷各不相同,有人認為脾氣好、性格好、做事勤快,就是人格賢善;有人認為漂亮的人,就具有人格魅力;有人認為心比較軟,就是人格很好;有人認為個性堅強,肯定是好人……但法王並沒有這麼認為,他老人家說,人格賢善的標準有這麼幾點,希望大家好好記住:

一、“言行恒時隨順友”:言行舉止跟上上下下的親友和睦相處,跟誰都合得來,不會動輒橫眉怒目、處處與人作對、不論到哪個團體都攪得雞犬不寧。從世間角度講,人格好的人對上者恭敬,對下者悲憫,對中者和睦。

大家在發心時一定要注意,任何團體都會有許許多多矛盾,人與人在一起難免磕磕碰碰,但人格好的話,對誰都能觀清淨心,別人說什麼也可以隨順。佛陀在經典中說“我要隨順世間人”,佛陀尚且如此,我們凡夫人就更需要了。當然,隨順他人並不是沒有原則,別人生貪心你也隨順,生嗔心你也隨順,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對如理如法的行為應當隨順,跟誰接觸都十分融洽。不要所有人都上去時,你非要背道而馳,就像藏地有個比喻說:“一百頭犛牛上山的時候,嘎巴牛(犛牛中的敗類)非要往下跑。”這種說法還是很形象的。人格不好的人,行為上處處與人衝撞,就算坐車從色達到成都,一路上也會跟好多人吵架,在任何地方都會惹是生非。所以不好的人離開後,大家都覺得很舒服,好像眼翳去除了一樣,要吃頓飯慶祝慶祝。但一個好人離開了,所有的人會特別傷心:“怎麼辦啊?我們中午不想吃飯了,那麼好的人都走了,嗚嗚……”

不過,人格的好壞在表面上也看不出來。我每次剛認識一個人時,往往有這種分別念:“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呢?”有時候這個人言行舉止很不錯,但接觸一段時間後大失所望;有時候這個人似乎比較壞,結果越接觸越覺得他非常好,很讓人信賴。

二、“秉性正直”:不管說話還是做事,心要正直,不貪執自方、嗔恨他方,也不會做什麼都把自己放在主要位置上,一直不公正地評價,而是始終以真理為主,不偏袒任何一個人。所以,為人正直十分重要,《二規教言論》中也講了許多這方面的功德。

三、“心善良”:如果為人正直、隨順別人,但心腸狠毒的話,人格也好不到哪兒去。現在有些領導和學者,話說得特別漂亮,可一直有自私自利、害人之心,那做什麼都徒勞無益。因為心是一切之根本,宗喀巴大師也說:“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心善的話,一切都是光明的;心惡的話,只有趨往黑暗了。

這三點做人的道理非常重要。法王又進一步指出,倘若你想長期利益自己,暫時利他是很好的竅訣。作為一個凡夫人,完全不考慮自己是不可能的,但考慮自己的過程中,如果損害其他很多人,自己的事業也不會成功。雖然為了自己而幫助別人是一種狡猾,最好不要有這種想法,但退一步說,假如你實在不能利他,那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應該對別人好一點,這樣才有自己的生存空間。

記得有一次乘飛機,我旁邊坐了個年輕人,看起來很有才華,他是一個企業的總經理,平時不信佛教,但我們聊起來還是有共同語言。他說:“應該要做好人,多幫助別人。實際上企業若想成功,一定要幫助周圍的人,這樣才有空間生存下去。假如我一味地顧著自己,別人也是很聰明的,誰都能感覺得到,最後我不會有什麼成果。”我覺得他講得挺有道理,點點頭說:“我們佛教也是這樣讚歎的。”確實,不管依止上師也好,依止企業家也好,如果你始終想著自己,別人不一定看得上你,但若盡心盡力地幫助別人,大家就會對你另眼相看。所以,一個人要想自己得利益,暫時幫助別人是很好的竅訣。

上師曾一邊開玩笑一邊說:“我通過多年的生活經驗發現,如今很多人不會做人,每天自私自利地想著自己,這不一定很好。比如有的年輕人喜歡某個人,就把對方束縛得死死的,拼命地占為己有,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而有的人喜歡對方,就全心全意地支持他、幫助他,對方也畢竟是人,最後會接受你的心意。只可惜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尤其是修學佛法時,不知道人格很重要,沒有人格的話,高深莫測的境界不可能生起。”

以上講了人格要賢善,大家務必應牢記,倘若沒有做好人,做佛是不可能的。想做好人的話,就要在這幾個問題上下功夫。如果你想廣泛瞭解,則可翻閱《教誨甘露明點》,法王在裡面還講了一些寬宏大量、廣聞博學等要求 。

丙二、賢善人格之功德:

此乃清淨人規法,三世諸佛方便道,
亦為四攝之精華,諸位弟子切莫忘!

修習賢善人格,是世間清淨的人規法;從出世間而言,也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成佛的方便道;它還是菩薩行持四攝法的精要,諸位弟子切切不可忘記這一殊勝竅訣。

“人規”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昔日藏地佛法特別興盛時,國王松贊干布對全藏人民規定了“人規十六條 ”,有很多做人的行為規範,比如敬信三寶、修行正法、孝敬父母、心性正直、心量寬宏等等。具有賢善人格,不僅是世規,而且也是佛規,它是三世諸佛成佛的方便道,無論是哪一尊佛,因地時都會做好人,一個壞人不要說成佛,連菩薩、阿羅漢也無法成就。

平時也可以看出,一位真正的高僧大德,不說他的出世間修證,僅僅是人格魅力,也特別吸引人。我一生中依止過很多善知識,他們的言行舉止遠遠超出我們想像,凡夫的說話、分別念沒什麼好效仿的,可是這些高僧大德,在人格賢善的基礎上,擁有不共的出世間境界。所以六祖惠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如果離開了基本的世規,佛法的成就則如空中樓閣。

賢善人格是諸佛成佛的方便道,自利利他不可缺少,同時也是六度四攝中“四攝”的精華。四攝,即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是菩薩利生的四大行為,這些均要以人格為基礎。如果有了良好的人格,就肯定願意佈施,願意說愛語,願意做利他之事,願意以身作則地攝受眾生。

因而在道歌的最後,法王語重心長地叮囑:對我有信心的弟子們,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千萬千萬不要忘記做好人,倘若人都做不好,其他修行境界如無根之樹,不可能真實生起。

要做一個好人的話,起碼應該隨順別人,不要今天跟這個吵架,明天跟那個打架,即使沒有膽子打架,也天天譭謗別人,跟誰都合不攏;或者對這個生嗔恨心,對那個發惡願,這些心要統統斷掉。同時,要做一個正直的人,不要像有些世間人那樣,說起話來天花亂墜,但私底下完全不是這回事。現在狡猾的人實在太多了,我們一定要學會正直,若能做到這一點,別人冤枉誤解也好、誹謗詆毀也罷,對自己不會有任何危害,自己始終會像純金一樣發出真實善良的光,不被任何黑暗和違緣所覆蓋。

過去噶當派的很多格西,在攝受弟子之前,首先都要觀察他的人格:如果是壞人,則不予攝受、不給傳法;如果是好人,雖然比較愚笨,但認為可以教得出來。因此,人愚笨不要緊,關鍵是人要好。所謂的人好,並不是相貌莊嚴、聲音悅耳、舉止高雅,而是心一定要善良。做了好人以後,再談佛法才有希望。所以作為佛教徒,團體與團體之間不要勾心鬥角,人與人之間也不要爭執不息,否則會讓不信佛的人譏笑:“你看,佛教徒完全口是心非,每天說得那麼好,卻做得那麼糟糕!”但如果僧團裡彼此和睦相處,一切都很和合,別人也會見而生信的。

慈誠羅珠和我曾碰到一位著名的藏族博士,他特別羡慕我們學院:“你們學院人多,是一大特徵;戒律清淨,也是一大特徵;但還有個最大的特徵,就是你們彼此間心性和善,沒有什麼矛盾,這是我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我們單位才十幾個人,就有五六個人的關係不好。”的確,這麼多的僧眾和合團結,完全是法王如意寶的加持。雖然從小的方面看,人與人之間有一點意見不和是難免的,不要說我們,即便是佛陀身邊的僧團,有些比丘或比丘尼也很複雜,律藏中經常講到一些公案,但整體上看,我們還是很和合的。因此,我非常希望,不管是顯宗、密宗的四眾弟子,跟信佛或不信佛的人接觸時,應該有種和諧團結的氣氛,這也是人格賢善的一個表現。

概而言之,法王在論中講了,顯宗密宗的無二智慧依靠菩提心而來,菩提心依靠出離心,出離心又依靠賢善人格。這四個要訣是八萬四千法門理論與修行相結合的智慧總結,大家一定要牢牢地記在心裡。

甲三(末義)分二:① 回向;② 造論之事。

乙一、回向:

以此善根願諸眾,超越輪回之深淵,
令諸心子皆歡喜,往生西方極樂剎。

以此造論善根,回向一切老母有情,願其超越六道輪回的恐怖深淵。同時,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要義攝於上述四種竅訣中,願對法王和佛教有信心的心子生起極大歡喜。並願一切有緣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獲得無上的安樂,將來利益無量眾生。

在茫茫無邊的輪回苦海中,我們能遇到這樣如意寶般的竅訣,實在是極大福分,對此應生歡喜心。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歡喜心?有的話,說明你對佛法還是有信心;如果什麼歡喜心都沒有,覺得:“《勝利道歌》兩節課終於講完了,講完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再廣講了。趕緊下課吧,我想馬上回去吃東西、睡覺,等一會兒該吃什麼好呢……”那說明你沒有太大收穫。

乙二、造論之事:

第十七勝生周丙子年,我等師徒遣除內外密諸違緣,阿旺羅珠宗美于慶祝勝利之吉日,近五千僧人中,即性而唱,善哉!

藏曆以六十年為一週期,其紀年從西元1027年算起,法王如意寶造《勝利道歌》時是第十七勝生周丙子年,也就是西元1996年9月21日。前面也講了,當時法王遣除內外密一切違緣回到學院後,與所有的弟子歡聚一堂,學院還專門開了金剛娛樂法會,表演法王生病的整個經歷,包括唱了仲敦巴、麥彭仁波切等尊者加持法王的一些道歌。去年我看到了這卷錄影帶,但畫面比較模糊,距今已經十多年了。“阿旺羅珠宗美”,是上師如意寶的法名,那時學院規模沒有現在這麼大,上師在近五千名僧人中即性唱出此《勝利道歌》。善哉!善哉!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