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出天神贊》第一講

思考題

  1. 本論是從哪個角度讚歎佛陀的?最主要抉擇了什麼問題?這對當前現象有何警示作用?
  2. 佛陀與諸天尊均不是作者的現量境,作者憑什麼說佛陀的功德超勝一切天尊?
  3. 請大致說明,佛陀與天神具體有哪些差別?通過二者對比,可得出什麼結論?這對你有何啟示?
  4. 外道天神為什麼手持兵器?這與佛教聖尊手持兵器是否相同?請說明理由。
  5. 要想實現世界和平,必須依靠什麼樣的教義?為什麼?請談談你自己的體會。
  6. 有些大德說,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雖然形式不同,但理念完全一樣,修其他宗教也可往生極樂世界。對此你持什麼樣的看法?他這種言行是否一定不合理?為什麼?

祈禱本師釋迦牟尼佛:

釀吉欽布奏旦涅咪揚 大悲攝受具諍濁世剎
宗內門蘭欽波鄂嘉達 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鄂燦吐謝莫到 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特吉堅拉夏擦漏 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祈禱遍智無垢光尊者:

剛熱托嘎仁欽年布格 托嘎雪山寶藏頸
雲丹根作嘎威傑察德 圓諸功德喜樂園
多尼釀波威比納玖瓦 二義精藏瑜伽士
龍欽饒將桑波所瓦得 祈禱龍欽繞降賢

祈禱全知麥彭仁波切:

瑪威桑給欽熱釀拉夏 心顯文殊師利智
根德桑布門藍納巴央 勤學普賢行願義
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業者
將央拉彌雅拉所瓦得 祈禱文殊上師足

祈禱法王如意寶:

晉美作恰尊比得拉旺 無畏自在辯講著之藏
彭措拉巴森傑雲丹作 圓滿具足三學之功德
華伊潘迪炯內仁波切 無量利樂之源如意寶
珍巧華丹拉瑪所瓦得 祈禱吉祥上師勝引尊

勸眾聽法偈:

拉耶嘎當勒當諾因嘎 天龍夜叉鳩槃荼
哲溫達當摩耶嘎南當 乃至人與非人等
卓瓦根傑劄南傑贊巴 所有一切眾生語
檀嘉嘎德達給丘丹多 悉以諸音而說法

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給大家傳講印度論師德雪達波所造的《勝出天神贊》。

本贊文分三:① 初義;② 論義;③ 末義。

一、初義:

論名:《勝出天神贊》

本論讚歎了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各種佛贊在印度是相當多的,漢地也為數不少,藏地各大教派的論師們也經常通過不同的詩學妙音來讚頌佛的圓滿功德。關於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可從身、語、意、功德、事業,以及饒益有情、證悟緣起等各個側面來讚歎。但這裡讚歎的角度,主要是勝過一切天神,而不是像宗喀巴大師和麥彭仁波切在《緣起贊》中所說的證悟緣起,也不是佛陀的相好圓滿等等。

在當今世上,許多人分不清楚佛與神之間的差別,包括漢地的有些人,根本不瞭解到底該皈依神還是皈依佛,往往將二者混為一談。其實所謂的“神”,下文將會剖析到,包括梵天、帝釋天、遍入天等天尊。印度原始教、婆羅門教等諸多派系中都拜神,現在印尼、馬來西亞等家家戶戶,包括中國南方等許多地方,也有不同形式的拜神傳統。不過佛陀遠遠超過天神,因為天神具有貪嗔癡等煩惱,以及傷害眾生等不良行為,雖然暫時可賜予自己一些利益,但對究竟解脫幫不上什麼忙,所以不應該對他們皈依。學習本論之後,大家應該分清楚什麼是佛、什麼是神,知道神並不是究竟的皈依處。

《藏漢大字典》和有些論典中,將本論稱為《勝出滅神贊》,這肯定不合理。“滅”和“天”的字形比較相似,可能是他們打錯了。

作者:德雪達波論師

作者在印度相當出名,他與《殊勝贊》的作者脫准珠傑,都出生於婆羅門家,兩人是親兄弟,由於祖祖輩輩都崇拜大自在天,所以他們從小就信奉婆羅門教。當長大之後,他們既學了婆羅門教十八門為主的知識,同時也學了佛教的一些教理,發現佛教有許多殊勝之處。

為了選擇其一,他們當時發願:若沒見到大自在天,則不行持任何善法。發願之後,二人依靠神足通,前往現在的岡底斯神山 。到了那裡,在白雲繚繞中見到了大自在天及天后俄瑪得瓦的化身,他們生起無比的歡喜心,立即對聖尊進行供養。就在此時,有五百比丘猶如紅色飛禽般降落下來,大自在天的化身見後,馬上前去頂禮供養,並告訴他們:“信奉我的教派,並不能獲得真實利益,三界導師佛陀才是最究竟的皈依處。”聽到這話,兄弟倆以智慧進行分析,覺得佛教的見修行果確實比婆羅門教更勝一籌,於是選擇了佛教。隨後他們皈依出家,成為佛門中非常了不起的大德。

後來,脫准珠傑造了《殊勝贊》 、德雪達波造了《勝出天神贊》,以歌頌佛陀的偉大及其超勝諸天神之處。佛陀的贊文雖有千千萬萬,但是在印度,這兩個贊文可謂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甚至還譜成了膾炙人口的歌曲,在信眾中廣為傳唱。此文傳至藏地並被翻譯出來後,不管是哪個教派的寺院和大德都經常念誦,包括夏天安居的時候,僧人們也會不斷地誦持。

記得在20年前,我第一次到瑪律康某寺院傳法,途中遇到我寺院的拉雪堪布,在他面前,我得到了這兩個贊文的傳承。當時我一路上思維它的法義,對釋迦牟尼佛生起了不共的信心,那時候自己有很多感觸,這種不共的信心,並非來源於佛陀的神通神變。

藏地各寺院對本論都很重視,希望漢地的修行人通過這次學習,一方面要區分開神與佛的差別,同時也要多念誦這樣的金剛語,來讚歎佛陀的殊勝功德。若能如此,我們的信心不容易退轉,且生生世世不會轉生邪見之家!

下面把本論簡單給大家解釋一下:

梵語:得瓦阿德夏雅多劄
漢語:勝出天神贊

梵語與漢語相對照,“得瓦”意為天神,“阿德夏雅”意為勝出,“多劄”意為讚頌,合在一起就是“勝出天神贊”。

頂禮一切如來!

此贊文雖然是讚歎釋迦牟尼佛的,但作者頂禮的對象是——像釋迦牟尼佛那樣斷證圓滿的所有如來。在他們足下,以身口意三門恭敬作禮。

二、論義:

若問:有什麼理由說佛陀的功德超勝於一切天尊?

如來遍入非現量,梵天大天亦不見,
思聞彼等色力行,觀誰有抑無功德。

對如來與遍入天、梵天、大自在天,我(作者)雖然沒有現量目睹,但通過聞思各自的色身、威力、行為,便可清楚誰有功德、誰沒有功德。

有些人崇拜斷證圓滿的佛陀,有些人信奉遍入天、梵天、大自在天,不論是哪一方,都不是作者的現量境。雖然剛才的歷史中說,他見過大自在天的化身,可並沒有像人與人面談一樣時時接觸,以深入瞭解其功德;再加上,作者出世時,佛陀早已示現涅槃,因此,對於佛陀、遍入天、梵天、大自在天這四位應供處,作者沒有現量見過,不能妄下結論誰有功德。

既然不能斷定誰有功德,那為什麼要讚歎佛陀呢?作者說,我雖然沒有親見,但我有十分確鑿的依據,通過教證、理證分析他們之間的不同差別,可以推出佛陀的功德勝過任何天尊。

有關佛陀的功德,在《毗奈耶經》、《阿含經》、《俱舍論》等大小乘經論中都有詳細描述;而諸天尊的功德,從印度婆羅門教、原始教的教義及民間故事中,也可了知他們是什麼樣的。對二者的色身、威力、行為進行比較後,作者可以知道誰具功德、誰不具功德,從而抉擇出所應依止的物件。

且不說永遠的怙主,就算是世間人的暫時利用,也需要對方具足一定功德。例如,公司招聘人才時,必須考試過關才能錄取,倘若一點學問也沒有,任何單位也不會要的。同樣,我們依止天尊也好、世尊也罷,也要通過智慧進行觀察,誰具足功德才堪為依止處。就像依止一位上師,如果他什麼功德都沒有,跟你一模一樣,甚至還不如你,那依止他有什麼用呢?

所以,《殊勝贊》中有一句話說:“我棄余本師,皈依世尊您,是因唯有您,具德無過失。”意思就是,我放棄大自在天派、遍入天派等其他本師,唯一皈依釋迦牟尼佛您,因為唯有您才具足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功德,沒有身語意任何過失。其他聖尊都做不到,因而我要依止您。

上師如意寶經常引用本論的教言,我們後學者也要通過學習,明白自己是拜神還是拜佛。現在很多人特別盲目,尤其是漢地一些偏僻地方,只要看到神像就拜一拜,根本不管拜的是神還是佛菩薩,什麼都懵懵懂懂的,這種行為不是很好。我們作為佛教徒,應以公正的態度來取捨,誰具足功德就去依止誰,誰不具功德就應放棄他,不要有偏袒心,像世間人一樣,親朋縱然是壞人,自己也全力以赴地歌功頌德,而怨敵縱然是好人,也不承認他具有功德智慧,這是不公正的做法。

我們應當客觀地評價佛陀與天尊,不要因為自己是佛教徒,就拼命地讚歎佛陀,或者不是佛教徒,就竭力譭謗佛教各宗,而應該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以智慧反復觀察,最終可以得出結論:整個三千大千世界中,唯有佛陀找不出任何過失。以法稱論師《釋量論》中的豐富比量來證明,佛陀才是唯一的量士夫。若能生起這種定解,才稱為真正的佛教徒。否則,連什麼是佛、什麼是神都搞不清楚,見到一個塑像就開始拜,根本不管具不具足功德,這完全是迷信,我們並不讚歎。我們佛教徒理應具足正信,依靠教理的觀察,辨別開佛與神之間的差別。

若問:佛陀與天神具體有哪些方面的差別呢?

遍入勤持兵刃杵,大天佩飾人頭鬘,
佛一裝束最寂靜,當供寂靜不靜誰?

裝束之差別:遍入天勤於執持兵刃杵,大自在天樂於佩戴人頭鬘,而佛陀的一切裝束最寂靜。我們應當供養寂靜者,誰會供養不寂靜者呢?

遍入天為了護持眷屬、征服統治他眾,手持寶輪、兵刃杵等兵器,這些均由金剛製成。婆羅門的故事中說,曾有一位仙人苦行多年,他死後骨頭變為堅硬的金剛,遍入天、帝釋天、梵天用來做成兵器,經常與非天作戰。

大天(大自在天)貪心比較重,時常住于屍陀林中,將死屍粉塗抹在身上,並佩飾著象徵嗔恨的人頭鬘。

佛陀的裝束最為寂靜,全身上下只有三衣一缽,除此之外並無他物。所以,看到莊嚴寂靜的佛像時,人們會分別念頓息,內心安靜下來。

關於三衣的由來及形狀,有這樣一種說法:佛陀在成道後的最初五六年中,起先沒有制定著衣的規矩。後來在一年的冬天,佛陀游化時,見弟子們個個穿得不整齊,看起來既失威儀又十分累贅,於是開始規定著衣的要求。當時正值印度的隆冬,佛陀晚上親自試驗:初夜披一件就夠了;中夜覺得冷,於是加一件;後夜時還覺得冷,於是再加一件,這樣就足夠禦寒了。因此,佛陀規定比丘不得超過三衣,這就是“三衣”的由來。

最初的三衣,並不是割截後再拼湊而成,而是一塊長方形的整布。有一天,佛陀外出時看到道旁的田地,一方方、一塊塊,溝畦分明,便讓阿難照做這樣的衣服,“福田衣”便依此而來。當時佛陀告訴大家,僧衣如果是一塊整布,盜賊偷走之後,稍加改動照樣可以披著,但割截分裂之後,他們偷走也沒有用,如此可減少比丘的損失。

佛陀制定的三衣,代表出家人知足少欲,衣服若比較少,分別念就不會那麼重。很多人出家以後,一件衣服穿幾十年,平時只需一兩件換洗就可以,並不用積累太多的衣服。現在很多在家人,今天換白色的,明天換紅色的,後天換綠色的……天天都要為穿什麼而傷腦筋,分別念非常錯綜複雜。所以,通過裝束也看得出來,佛陀的內心極為寂靜。既然如此,我們理當供養寂靜者,還是像大自在天、遍入天那樣的不寂靜者呢?答案顯而易見。

或許有人問:“對持兵器的天尊不應供養,那佛教有些聖尊也持有兵器,是不是也不要供養他們了?”不能這樣一概而論。佛教中有些護法神和忿怒本尊,手上雖然持著一些兵器,但按照密宗續部和護法神故事的說法,這些兵器是用來摧毀煩惱、斬斷分別念的一種標誌,並不是用它去殺害眾生。

有些淺慧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看到手裡持兵器,就認為統統不能供養,這是不對的。密宗的護法殿中,很多聖尊手持利器;漢地寺院大殿裡供奉的護法神,手中也都持有兵刃。但他們的兵器與外道天尊的截然不同,外道天尊拿兵器是為了與非天作戰,以此去殺戮他們,或者如有些宗教的教義中說,假如有百姓放肆、不信教,則要將他們趕盡殺絕。因此,內道與外道在教義上大有差異,尤其是學了密宗的甚深法義之後,大家就會明白,佛教和外道間有天壤之別。

遍入摧毀塔嘎等,大天毀滅三層城,
能瘦揮矛殺自舅,唯佛諸行利眾生。

行為之差別:遍入天殺死了塔嘎等非天,大自在天毀滅了非天的三層城市,能瘦揮舞短矛殺害自己的舅舅,而唯有佛陀的行為,完全是利益眾生。

上面也講了,佛教有些聖尊雖然手持兵器,但不會傷害任何眾生,文殊菩薩手裡拿著寶劍,可從沒有殺過一隻螞蟻。而其他的外道天尊,就與此大不相同了:

遍入天拿著兵器,摧毀了非天的很多軍隊。公案中說,當他與非天發生戰爭時,手下的很多天人不願意殺生,遍入天就編造一些邪論,聲稱能殺所殺都是空性,大象與天尊也不存在,以一切皆空的名義讓他們參戰,殺害了塔嘎等許多非天。

大天以嗔恨心,用三尖箭毀壞了非天地上、地下、天上的三層城市。《殊勝贊》也說:“大天怒一箭,焚燒三層城。”大天射出憤怒的一箭,將非天的三層城市摧毀無餘。

能瘦,是嘎達嘎天尊,又名六面童子。他的嗔恨心特別嚴重,通過揮舞短矛,將自己的一個舅舅 殺害了。

由此可見,每一個天尊都會殺害眾生,所以在這個世間上,利益一切眾生的唯有佛陀。佛陀從發心直至成佛之間,以及在轉法輪的整個過程中,沒有傷害過一個眾生。他開創佛教不像其他宗教一樣,是為了奪取別人的地位、財產、權力、妻室等,而是自始至終地利益眾生。為了滿足眾生的暫時利益,佛陀在因地時,甚至佈施自己的頭目腦髓、家產妻兒,成佛後又以無上的佛法饒益一切眾生。

因此,真正的利他者只有佛陀,除了佛陀以外,不論是天尊,還是其他任何眾生,都難免有自私之心。就像現在西方國家選舉總統,有些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講很多漂亮話,說自己上臺後百分之百如何如何,結果機會到手之後,他並不是像所承諾過的一樣,已經徹頭徹尾改變了。而佛陀從發願一直到成佛,在漫長的歲月裡是怎麼做的,大家應該非常清楚。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能讓人類獲得和平的,唯有佛教的教義。所以我勸大家學佛、好好修行,並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是想讓大家得到真實的利益。世間上有各種宗派的理論學說,但這些理論一代又一代被後人推翻,唯有佛陀的甘露妙法顛撲不破,始終都在利益眾生。很多人口口聲聲說要構建世界和平、開創和諧社會,但若將這些口號落到實處,一定要從佛教的利他做起。現在有些貪官講得特別漂亮,尤其是開大會時,講話全是為老百姓著想,似乎跟文殊菩薩和觀音菩薩沒什麼差別,但下來之後,馬上為了自己而放棄眾生利益,與剛才完全判若兩人,這就是沒有利他心所致。

如今很多人大力弘揚其他宗教,儘管此舉也無可厚非,但其宗旨與佛教並不相同,不一定能令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和睦共處。所以,大家在學佛的過程中,切勿將各宗派的教義混淆在一起,不然很容易誤入歧途。

言我護此殺害此,是天神最之宗旨,
佛陀無怨亦無親,增生定勝行饒益。

觀念之差別:宣揚保護親友、殺害怨敵,是天神的究竟宗旨。而佛陀無怨也無親,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令其皆獲得增上生、決定勝的安樂。

外道的教義中常說,“我要護持這個眾生,我要殺害那個眾生”,自他區分得非常明顯,對幫助自己的眾生要維護,而對不共戴天或弱小無助的眾生,就要進行殺害。(比如,現在人對大熊貓很看重,獵殺它就要受到懲罰,而對犛牛等旁生則大開殺戒,認為不殺它們就沒有肉吃,這種邪分別念非常可怕。)其實,外道的教義正如莊子所言:“順我意者生,逆我心者死。”也就是世人所謂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隨順自己的可以活下去,而違逆自己的只有死路一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就是諸天尊的宗旨。

而佛陀是無怨無親的,對眾生一視同仁,乃至最弱小的眾生,也用慈悲心來愛護,不會因有權有勢而恭敬他,也不會因卑微弱小而蔑視、甚至殺戮他。佛陀平等饒益所有的眾生,讓他們暫時獲得人天快樂,有吃有穿,地位財產無不齊全,同時又知道這種快樂不長遠、不究竟,進而引導他們斷除一切煩惱障、所知障,證得究竟圓滿的正等覺果位。

所以,真正的和諧平等,在佛教中可以體現出來。其他宗教或政府雖然提倡男女平等、國家平等,什麼都要平等,卻沒有這種能力貫徹落實。在他們的眼裡,有錢財、有地位、有勢力的人,自然不同凡響,而沒有地位的人,就應受歧視壓迫,甚至對有生命、有感受的旁生,毫無惻隱之心,想殺就殺,想吃就吃,很多行為非常可怕。因此,大家一定要分清外道和內道的差別,分不清的話,自己有時候在學外道也不知道。

現今有些大德學習外道,也許是為了救度外道眾生,就像以前的文殊菩薩一樣,到外道中去譭謗釋迦牟尼佛,以致很多外道相信文殊菩薩並隨學他,最終逐漸被引入內教,個別大德可能也有這種密意吧。但在此過程中,務必要掌握一些分寸。有的上師說:“宇宙之間只有一位真神,在中國變現為孔子,在印度變現為釋迦牟尼佛,在西方變現為耶穌,在阿拉伯變現為穆罕默德。”並說:“我有把握修學任何一個宗教,都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

對於這種觀點,有人就駁斥道:作為佛教徒,瞭解外道教義是可以的,但若自己隨學,並勸他人隨學,這完全違背了佛教的戒律,如《優婆塞戒經》云:“如是菩薩,雖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

而且,外道能往生極樂世界也是不現實的。《觀無量壽經》中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佛陀說,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一定要修三種福 ,第一福是“慈心不殺”,第二福是“受持三歸”,第三福是“發菩提心”。許多外道都殺生祭祀、喝酒吃肉,如此修行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

這種破斥也有道理。假如分不清外道和內道,為了搞好團結,就說大家都有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不需要修極樂世界的三種福,也不必念阿彌陀佛,哪怕念誦外道的名號或經典,也能輕而易舉地解脫,這是不合理的。除非你有特殊密意,否則,一定要分清內外道的差別。

當然,從行為上看,有些外道也有可取之處,譬如勸人做慈善公益、促進世界和平,這些我們可以借鑒學習。但若將自他的見修行果混為一談,則很容易步入錯誤的迷途,這方面大家要注意!

遍入語生貪等患,大天所行如瘋人,
如來過咎無餘遣,孰堪大師當分析!

煩惱之差別:遍入天的語言能引生貪心等過患,大自在天的行為猶如瘋子,而佛陀的三門遠離過咎、清淨無染。他們誰堪為依止處?大家理當分析。

遍入天說出來的語言,能令人生起貪心、嗔心、癡心等煩惱過患。前面也講過,遍入天以“一切皆空”來勸誘天人殺生,而且還說娶自己的至親沒有過失,殺害親眷也無有罪業,語言中有許許多多過咎。

大天的行為就像瘋狂者一樣,極其過分。外道傳說中言,為了引誘仙人們的妻子,大天赤身裸體在她們面前行走,致使很多仙人的妻子對他的男根生起貪心,之後仙人開始詛咒,他的生殖器如大象鼻子一樣落到地上……現在的印度和尼泊爾,也有許多外道供奉生殖器,他們視石制的生殖器為皈依處,天天用花鬘進行供養,行為如瘋子一樣。

而佛陀的內外密身口意三門完全寂靜,具有遣除眾生貪嗔癡一切過患的智慧與悲心,佛陀的語言根本沒有錯誤,行為也絕對遠離過咎。

尤其是若能依止佛陀出家,如理如法的修行人會非常寂靜,生活非常快樂,沒有任何壓力,也擺脫了大大小小的嫉妒衝突。我們在座很多修行人,自己一年中的快樂,外面的人很多年也得不到。不過,有些人體會不到這一點,有個居士長期學佛,原本非常精進,但前不久他跟我說:“我學佛已經可以了,現在要好好搞一個世間法,好好成立一個家庭,好好享受一下!”可是他的命不太好,一直沒有達成所願。

總之,通過對比天尊與佛陀這二者,理應依止具貪嗔癡的天尊,還是無貪無嗔、圓滿覺悟的佛陀,大家要心中有數。如果依止釋迦牟尼佛,自己可以證悟實相,從三界輪回中獲得解脫,還能令其他眾生脫離痛苦泥沼,獲得覺悟,《大乘義章》云:“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因此,到底該依止誰的教派?自己應該好好想一想。

誰無慈悲勤傷他?誰成眾生皈依處?
誰具貪兮誰離貪?深思此中應供誰?

結論:誰無有慈悲而勤於傷他,誰有資格成為眾生的皈依處?誰具有貪心,誰又遠離貪心?通過反反復復衡量,應當明白誰才是真正的應供處。

我們通過自己的智慧分析之後,應該清楚:誰對所有眾生具足慈悲,而誰不但沒有慈悲,還要傷害無量眾生?誰堪為眾生的皈依處,而誰不堪為皈依處?誰具足貪心,而誰不具貪心?明白這個道理後,就知道誰可以皈依了。

皈依不是那麼簡單的,現在有些人碰到一個上師,就馬上皈依,其實不能這樣草率。不管是上師也好、佛陀也好,你要想皈依的話,首先應觀察他的功德。比如世間的天尊,他們的貪嗔癡像重重山巒一樣此起彼伏,皈依他們有什麼用呢?還有些外道見到旁生就殺,對不信教者肆意殺戮俘虜,這樣的教徒極易變成恐怖分子或極端主義者,對此怎麼可以皈依呢?而佛教完全是慈悲為懷、利益眾生,如此教義世間罕有,確實值得我們託付身心。當今時代,種種教派如商品般琳琅滿目,大家有幸遇到唯一值得依止、如意寶般的佛教,實在是往昔善根成熟所致,否則,在烏雲密佈的輪回曠野中,真的很難找到通往目的地的道路。

對於佛教,我們不能光是口頭上讚歎,一定要通過智慧來觀察。《長阿含經》中有則公案說:有一次,佛陀以及眷屬四方游化,在佛陀一行人的後面,有一對外道師徒正好也同路。一路上,外道弟子不斷讚歎佛陀的功德,而外道上師一直譭謗佛陀。他們兩人爭執不息,晚上過夜時,還在那裡不停地爭辯。

眾弟子把這個情況告訴佛陀,佛陀說:“你們如果聽到別人稱頌佛陀,不要感到歡喜、愉快,對其讚歎有加;如果聽到別人譭謗佛陀,也沒有必要傷心、憤怒,甚至懷恨在心而意圖報復。因為這樣只會給自己帶來障礙,不能如實地判斷別人所說是否有道理。”

接著,佛陀又說:“一般凡夫都只從一些表面行為來讚歎佛陀,不能從佛陀所證得的深奧、微妙、大光明之法這方面來讚歎。只有從佛陀所證得的深奧、微妙、大光明之法來讚歎,才是真正如實地讚歎佛陀。”

然而,一般世間人難以了達佛陀的功德。《殊勝贊》中說,凡夫人對造罪業極為擅長,即使是再愚笨的人,生貪心、嗔心、癡心也易如反掌,而對功德卻瞭解得少之又少,這樣一來,不可能真實瞭解佛陀的甚深境界。因此,佛陀告誡弟子,別人讚歎佛陀沒必要過於高興,別人譭謗佛陀也不必過於悲傷,這方面不應有任何執著。

不過,從我們的角度來講,假如讚歎佛陀的人越來越多,就會為世界增加一分和平安詳。反之,如果不讚歎佛陀、不皈依佛陀的人越來越多,人們的自私自利越來越嚴重,整個世界會出現很多不安定因素。

現在的社會提倡快速發展,可是僅僅經濟發展了,而利他心沒有得以發展的話,人心會越來越貪婪,社會也越來越不安寧。如今,大城市裡的高樓大廈一年比一年高,今年是72層樓,明年就84層樓,一直往空中發展,但這樣的結果是:物價一年比一年高,糧食一年比一年少,人心一年比一年貪,最後物質增長與道德滑坡完全成正比。以前經濟落後時,人們還算快樂安逸,而現在,生活水準提高了,開的轎車很豪華、房子裝修得很舒適,可人們內心的痛苦卻加劇了。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利他心日益銳減,物質生活雖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人們並不快樂。我們作為修行人,要明白快樂來自於內心,若想真正得到快樂,須從釋迦牟尼佛的教義中尋找,否則,若依止其他外道的學說,就會像小孩尋彩虹一樣越追越遠,最後得不到任何結果。

因此,現在人非常需要佛法的引導,如果佛法能在人間得以廣弘,貪心就會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的爭鬥矛盾會自然消失。就拿一個家庭來說,假如妻子的貪心大,為了丈夫經常生嫉妒心,有了嫉妒就會引發嗔恨,進而其他煩惱也紛紛湧現,但若依靠佛法的對治剷除貪心,一切矛盾即會當下平息。因此,在這個社會中,佛法是唯一包治百病的良藥,倘若缺少了它,人們縱然沒日沒夜地尋找快樂,終究也會徒勞無獲,甚至還會自取滅亡。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